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推进素质教育,创新高效的课堂模式,就要求教师应具有丰厚的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以往要求教师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的理念已经过时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拥有多桶水,并且水里有什么样的矿物质、含有哪些微量元素等等,教师都应尽力弄清楚。因为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不光是从课堂上,教课书里,教师口里,还可以通过课外书籍,网络等其它途径摄取。因此,教师仅凭现有的知识,如再不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就很难驾驭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更谈不上课堂创新活动了。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有关科目知识,以及与时俱进的新知识。知识越丰富,越渊博,在课堂上开展创新活动也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受到学生的佩服和喜爱。例如,在讲《品味生活》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上,我一反教学常态,打破了平常多用讲故事,设问,质疑等导入课文模式,而是唱一首歌唱家郑绪岚的代表作电影《少林寺中》的插曲"牧羊曲",让学生听完后思考回答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有的说:"老师您唱的歌真好听"。有的说:"能给人一种享受"。还有的说:"有令人心旷神怡之感"。……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我进而问道:"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有的说,歌词中有山有小溪水,有森林和小草;有的说,词中有野果有鲜花,还有可爱的小动物——欢快的狗和撒娇的羊;还有的说歌曲简直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此时,我趁机点拨:"好!同学们刚才欣赏到了歌词中的大自然美景了,下边就让我们打开课文《品味生活》,去体验一下现实中的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生活吧!"教师直接用歌声代替播放录音的方法直观,有感染力,让学生把歌曲中的自然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也就自然形成了。
要推进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的再生父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力求创新,大胆创新,不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落后的教育理念,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应温故而知新,吃透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来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要善于设疑去点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深挖教材有关内容,创设创新教育的氛围,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
关键词:信息系统管理;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横向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204115002)资助。
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应该具备对中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与网络营销两大方面的企业解决方案的规划设计与系统实施的实际运作能力,具有管理与维护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的业务能力。当前,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急需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笔者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的个体学习变为团队形式的协作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和创新活动,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有利促进农业信息系统管理能力提高。
1 开发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学生在创造实践中利用已有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新颖性地解决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课程创新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改革教学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学业评价方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逐步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引导到“善好奇、会学习、重过程、乐探索”的正确轨道上,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改革学业评价方法。本着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改革只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的传统考评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化考试与评价体系。课程考核以“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重点测试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考核内容上要重点测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形式上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开卷、专题小论文、上机操作等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这样,使学生达到既掌握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通过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实验项目,组织学生组成协作小组,通过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方向,学生通过逐步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最后完成设计。通过“系统设计+系统原理图+设计说明书+答辩”来综合评定成绩,对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与此同时,设立创新学分和专门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基金等方式,将学生的新思想、新成果和新发明都以学分的形式体现,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可以得到相应的创新学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
2 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创新
农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既需要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又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笔者在教学改革中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入手进行了创新实践,效果显著。
在第一课程中,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增加了沟通、表达方法和技巧的介绍,在课堂教学方法中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法,增设了分组讨论、增加学生表述时间等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采用以项目为核心,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要求学生组成5-6人小组,选出组长、质量负责人、设计负责人、实施负责人等,给与每个人管理别人和被别人管理的双重机会,大家共同商量、合作完成规定的任务。考核中除考核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外,还加入了能力的考核内容和标准。例如,设置小组互评机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填写互评表。互评表设置了各个组员的协作程度、交流能力、相处容易度等多项指标,每个指标由好到差设定了五个等级,通过互评表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第二课堂中,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研发,在研发中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必要性,训练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合作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沟通表达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学生们在学习数据库系统原理这门课程中,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数据库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3 农业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培养
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培养,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程群构成,主要有:数据库系统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网络维护与管理等。采取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侧重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法加强学生农业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培养。
将数据库系统原理的思想移植到对学生农业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培养之中,以E-R模型(管)、关系代数+SQL(门)、关系理论(器)、数据库设计(系统)的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理论教学进程协调各实践教学环节的链接与递进,通过由“管”组“门”、由“门”到“器”、由“器”达“系统”的实践教学过程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管”是针对与管理能力相关的基础课、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及相应的单项性实验项目,如:数据库的创建、网络组建等;“门”是以课程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线索,开设的课程综合性实践项目,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等;“器”是针对课程之间的通融性和共性、按课程群而设置的专业综合性实践项目,从这些课程群中设置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有农业物流信息系统设计、鲜果类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设计等;“系统”是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立体训练的学科综合性实践项目,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顶岗实习、工程与社会应用实践、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农业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中,采取“大作业驱动”的教学模式。大作业驱动的实践性项目与我们以往开展的课程设计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往的课程设计是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集中2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而大作业的起点是教学初期,以团队形式开展,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的。笔者结合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及课程教学目标,分类分层次设定若干课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与教师共拟课题。根据教学内容,将大作业分解为若干模块的小作业。学生的课堂、课后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使学生能够设计开发出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检查验收学生所提交大作业成果时,按目标逐项检验审核,由学生继续修改、完善,获得最后结果。通过此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农业信息系统管理能力。
4 结束语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在团队研究和创造中学习,使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和创新活动,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充分施展农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应用能力。笔者推广合作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有年等. 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1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策略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意识到创新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了解创新意识的含义,努力的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强化,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才会真正的有计划,有目的,确保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一、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原则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真正的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这包含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的一些学习和活动以及实际的生活实践。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而言,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渠道,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必须遵守下面的几项原则。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老师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只有学生真正的产生了兴趣,才会更加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其创新意识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产生质疑。
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和目的的进行一些疑问的设置,重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只有学生产生了质疑,那么其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其思维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只有有了质疑和疑问,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去深思,才会真正的进行创新。
(三)启发思考。
思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和启发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容易投入到思考中去,通过思考,学生才会更加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动手能力。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讲到圆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来画圆,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通过动手,学生的思维也会被激活,进行探究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必须重视其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增强创新意识的方法
(一)创设相关情境。
在小学数学中,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便有必要将情境教学的方法运用进来,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意识。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解题思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是非常有利的,学生的想象空间也会得到一定的拓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在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创新方面的意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过度的重视知识的传授,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课,学生的思维往往都是跟着老师走,自己的主动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必须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的时候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机会让其独立的进行问题的思考,这样其创新意识才会提高。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的发挥出来,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办法比较多,比如说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设计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等等。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和其思维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关系的,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认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并将其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三、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事项
(一)抓住灵感。
在进行小学数学学习的时候,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是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重视瞬间产生的灵感,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后续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提高自己创新方面的意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某一类的题型,会经常将一些固定的思路和解题公式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突破,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时候应该更加的开放,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提升自信心。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不够自信,不愿意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怕老师或者同学笑话自己。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能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发现,却不愿意进行问题的表达,这就导致了学生研究问题不够深入,自身的创新意识也没有很好的被发掘出来,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氛围的营造,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更好的调动起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是有一定帮助的。
四、结语
对于学生而言,其创新意识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创新意识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一定的引导,鼓励其更好的进行创新。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还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采取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福艳.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
[2]朱晓燕.重视引导启发,激励创新意识――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变革[J].小学时代(教师),2010(03)
[3]杨祝玲.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华章,2014(12)
【关键词】课外教育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3、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一、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毅力、意志、动机和态度等心理品质及人格特征的个性差异。心理学家把创新意识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有关变量作相关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影响创新意识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同时,还表明创新意识与非智力因素正相关且关系密切。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敢于标新立异,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脑生理学和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探索和好奇心,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较为注重个人发展。这表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实现其创造性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教师要发现班集体中有创新精神的苗子,表扬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树立创新榜样,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独立分析综合、寻找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四、注重双基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这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这不等于说有了“双基”后再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应当在进行“双基”教育的过程中就予以渗透,使二者相辅相成。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