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悟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悟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悟范文第1篇

2、在高原大地上聆听乡村的音符

支持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中,“美丽乡村”创建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最能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最能反映云南各族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以“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加快完成同步小康的大业。云南正在建设旅游强省,而乡村是云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具有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生态优美的乡村已经成为云南旅游著名的品牌,像大理双廊村、版纳傣族园、玉溪大营街、鹤庆新华村等,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富裕了当地人民。因此云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中将力争5年内,在烟草、茶业、咖啡、花卉、药材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中,建成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庄园。坚持走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休闲、文化、医药、保健、养生等产业相融合的发展路径,把发展现代庄园经济作为突破口,完善庄园经济基地、工厂、酒店、旅游文化品牌四要素,实现高品质农业和高素质旅游的有机结合。为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云南画报》将从本期起与云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合作,开设“美丽中国・最美云南乡村”系列专题栏目,对“美丽乡村”建设色鲜明,实现了与旅游、休闲、文化、医药、保健、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些乡村和特色庄园进行专题报道。

“美丽乡村”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 刘学 博士

“美丽乡村”是指“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们幸福”的乡村,其核心在宜居宜业,特征为美丽、特色和绿色。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美丽乡村” 建设有什么意义呢?

城镇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的城镇化。云南特色城镇化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二者优势,将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使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的成果,这是走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

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在发达地区的城镇要自上而下推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自下而上发展特色经济。当前广大农村与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支撑、产业支撑、收入支撑的薄弱。“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村实现富足、体面、舒适的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

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呢?

一是科学规划好“美丽乡村”。要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体现特色的原则,统筹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协调和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分步建设实施。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根据各自的资源构成和产业重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美丽乡村”发展必须突出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是要围绕“一村一品”来做文章、下功夫。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二字上,充分依托各地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功能各异的乡村,形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内涵丰富的乡村格局,如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可以发展旅游经济。要充分利用乡村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等条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全面提升乡村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美丽乡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美丽乡村”建设应最大程度保留地方特色。一些乡村在发展建设的时候一味追求与城市接轨,反而丧失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要挖掘和弘扬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又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作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力度,就能够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村环境改善,使文化得以传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美丽乡村”就在眼前,“美丽云南”就在眼前,“美丽中国”就在眼前!

P4

美丽乡村――中国梦实现的基础

云南大学 李炎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乡村总会和炊烟、小径、石板桥、大榕树、乡场、辘辘、古老的水井、小河、牛羊、牧童联系在一起,和地方的民俗文化、红白喜事、礼仪联系在一起,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读着鲁迅的《社戏》、《故乡》,艾青的《写给乡村的诗》长大,诗意的描述吸引我们不断念着乡村,追寻乡村。田园、故乡之美引导着我们走近乡村,关注乡村,研读乡村。乡村也由此从少年时代朦胧追寻的对象转化成为中年时理性的焦虑和深切的关注。

一般的辞书中将乡村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美国学者R・D・罗德菲尔认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不同的地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东南西北,不同的乡村依托其独特的资源,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村的类型也呈现复杂的种类,农业乡村、林业乡村、牧业乡村、渔业乡村各具特色。畜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蒙古包、勒勒车、马、羊,马头琴与长调,是北方大草原典型的美丽乡村;石板桥、乌篷船、白墙灰瓦、祠堂、小径,是江南的美丽水乡;沙滩渔船、桅杆白帆、大青树、渔家姑娘、妈祖庙,是海边美丽的渔村;夕阳下金色江水、凤尾竹、竹楼、佛寺、傣家少女、成片的黄灿灿稻谷、翩飞的白色鹭鸶,是澜沧江河谷地区傣族美丽的乡村。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孕育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孕育了生产生活不同、文化丰富多样的乡村。在以农耕为主体的前工业文明时期,乡村是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社会组织机构,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是乡村作为地区综合体的三个基本特点。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乡村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包括了符合民族、地域特征和发展需要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体系,并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自组织系统,通过村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风俗和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以体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城市文化尚未得以完全建立,还不同程度地带来乡村文化的迅速解构。传统的生产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地方性知识迅速消逝,村落与自然的关系失去和谐。很多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文化空壳化、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快速致富的乡村,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将最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抛弃。现代社会单一、平面化的社会病正席卷中国的广大乡村。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区域文化,形成了云南多样性的美丽乡村,中国不同区域内的各种类型的乡村云南几乎都有。不同民族将民其生产、生活生活方式、民族审美及宗教文化习俗融入其中,孕育了多彩云南多彩的乡村。洱海之滨三坊一照壁白族渔村、澜沧江河谷的竹楼乡村、哈尼族与层层梯田混为一体的蘑菇房村庄、哀牢山彝族的土掌房乡村、雪域高原高山草原的藏民村落已成为云南乡村的象征。云南的乡村可谓中国乡村的活形态的博物馆,丰富多样,内涵丰富。在2012年中国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646个传统村名单中,云南有62个,仅次于贵州。在英国BBC拍摄的《Wild China》和近期风靡全国的《舌尖上的中国》里都用较长的篇幅展示了云南乡村的美丽。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既是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美丽乡村、美丽云南建设的基础。

实现美丽中国的最大挑战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建设。一是乡村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新技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同时顺应城城市化进程,发展承接城市群体消费的乡村服务业,实现经济的发展,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二是构建覆盖乡村的教育、医疗和文化服务体系,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同等的社会保障,构建既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乡村文化系统,全面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涵,提升美丽乡村的质量;三是建设适应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美好环境,需要保护好洁净的空气、清凉的湖泊河流、万顷良田、茂密的森林、无际的草原,构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

乡村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也曾是农耕文明时期的文化象征。只要人类还栖居在大地上,还需要洁净的空气、蔚蓝的大海、奔流的江河和清澈的小溪,乡村就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乡村会不断变迁与发展,而中国梦的实现,则需要从无数个美丽乡村的建设开始。

P5-6

美丽乡村是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秀美之村;是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富裕之村;是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色鲜明的魅力之村;是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保障坚实的幸福之村;是创新创造、管理民主、体制优越的活力之村。

云南的“三农”工作,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总抓手,实施城乡一体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基础设施完善、农村民生改善、扶贫开发攻坚、综合改革深化、森林云南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做优做精中小城镇、做特集镇、做美乡村,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打造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突出发展现代庄园经济,巩固提升云烟、云花、云茶、云药、云菌等传统品牌的基础上,打造云南蔬菜、云南水果、云南山珍、云南畜牧、云南林品等高端品牌,塑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整体形象。

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古树名木,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

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创建和谐家园。

P7-12

新华 如水的村 似水的银

策划/高胜军 李炎

文/王佳 聂哓茜

图/奚锡钧

新华村,位于大理到丽江滇西黄金旅游线上,是一个山水风光秀美、白族民俗淳厚的村落。从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传统村落,通过手工技艺的带动,发展成为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工艺品生产销售为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实现了传统农村向美丽乡村的蜕变,摸索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有机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山水藏灵韵

新华靠山,山势雄奇。如父亲肩膀一样坚实温暖的山,承载着新华人沉甸甸的梦想,和远走千里依然笃定不改的家乡情结。

新华依水,水韵灵秀。如母亲微笑一样柔美涓逸的水,洗礼出新华人巧夺天工的制银工艺,与置身喧嚣却能超凡脱俗的淡然生活。

新华的水处处皆有。村内龙潭清澈见底,海菜花星星点点漂浮于水面,或划小船闲荡其中,或于长长的石桥上将阑干拍遍,或赖在小亭中望着潭底绿透心底的水草发呆,都可消磨半日时光,忘却尘世喧扰。新华村的水道与村外大片湿地相连,于春光三月,邀三五好友,携一壶好茶,乘一叶小舟,于芦苇飞絮中沿曲曲折折的水路入湿地深处,新华村的前世今生便能如飘飞的芦花拨动每个人最清晰的心跳。切记不要进入湿地太远,否则必要惊起一池野鸭、灰雁和各种各样常年栖息于湿地草海中的水鸟,远远地观望水鸟们悠闲自得游弋于清水碧草中,是一种更为独特的享受与体验。新华因水而灵、由水而兴,不仅有龙潭与湿地之阔绰,更有家家泉眼、户户小潭之精致。随便走进一户庭院中,有能找到奇石或盆景花卉环抱的一眼清池,或大或小,但一律可摘下潭边的铜瓢直接舀池水饮用,其口感甘甜清冽,解渴、消暑乃至于清心静神,别有一番奇效。若能在夏日里将果瓜先于泉池中冰凉数时,吃起来增甜万分。终日与水相伴的新华村人早已浸染上了水的性格,灵动却不张扬,安静却不木讷,温柔却不娇弱。

割不断的银魂

新华村人在历史上是蜚声海内外的“小炉匠”,肩挑炉担走四方,滇地走遍、进川入藏,小炉匠的足迹遍布甘青高原,新华银铜器远销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和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如今新华村“敲过一千年”的小锤已经不再需要背负在小炉匠的肩头远走他乡,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将新华村生产的工艺品半天之内运送到大理和丽江两大旅游市场,一两天之内到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因此新华村人大多选择回归家乡,在家门口完成手工艺的生产和销售。也有一些新华村人在各大旅游热点地区和中部、东部大都市开辟了市场,大量的订单让新华村彻底摆脱了农耕的单一生产模式,实现了生计模式的转变,手工艺品生产是目前新华村的支柱性产业。

各家各户的银制品手艺人,在天刚擦亮时就在自家门前摆上打造银器的工具“叮叮当当”的敲打起来,这样的叮当声伴随着新华村人走过了时光,沉淀了岁月,凝聚了情感。新华村人在亲手耕耘的乐土中勤奋而耐心地雕琢着自己的新生活。每件精美的银器背后总有一双布满茧子的手,新华村人在不断的自省和文化碰撞中提炼出无限的创造力,其银铜器制作也从日常用品、生产用品越来越多的向工艺品、装饰品转变。不言九龙壶杯酒具设计打造得有多精巧;不论长命锁上刻画了多少祝福与期望;只一只手镯上的龙飞凤舞,或一只银杯上的花鸟鱼虫、一副银碗上的水波漪漪,便将新华手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精湛的技艺铺陈得淋漓尽致。在新华村,无论银器大小、形制繁简,都饱含一个家族或师门的血汗,都默默的述说着传统文化“父子相承、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在新华村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师傅和徒弟同坐一处,对着一块小小的银子商讨着图画的布局与下锤的力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手把手的教年幼的孙儿敲打银器。他们是那样的专注,仿佛此刻手中敲打不是一个简单的图案,而是一部史诗,一段属于自己民族,自己家族的历史。在新华村的手艺人心中“传”与“承”的观念早已深入骨髓,这里的人们知道,新华银器能够历经岁月而不衰,就是因为在那一件件银器中活着传与承的银魂。

新华村的手艺人在历史的托付中,将自己对时代的感悟与需要不断的融入那小小的银块,造就出一种毫不呆板的坚持。

小锤敲出新光彩

随着新华银器技艺赫赫威名的广泛传播,新华村也引来了越来越多追逐传统文化足迹和寻找商机的人们。新华村本土有为的创业者在成功之后回归家园、创立企业,依托新华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手工技艺资源,投资改造和美化乡村的村容村貌,建立石寨子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和云南特产旅游购物中心,吸引了大批游客在经大理过丽江的旅游路途中到新华村一睹这个传奇、富足与美丽并存的村庄。游客的进入为新华村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新华村人充分利用自己沿街的房屋开设铺面,现场展示自己的制银工艺。一些人依托白族民居庭院和院内有泉的优良资源,开设白族特色农家乐美食和特色客栈服务,获得了新的收入。发展旅游业让新华村彻底发生了蜕变。

如今进入到新华村,不仅可以品尝到白族传统的美食、居住民族风情浓郁的客栈、观看白族传统的歌舞演艺和节庆礼俗,也可选择中高端的国际生态园酒店或者高端的寸氏庄园过一把奢侈的贵族生活。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能够切近地触摸到新华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文化浓郁多彩、悠然有致、自得其趣的生活状态。

于新华村中赏工艺、尝美食,观鸟听泉之际,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便捷的互联网络将一个偏居一隅的小村与世界紧紧联系。美丽乡村,不仅仅是为外来游客展开的一幅田园画卷,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能够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效地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乡民们能够获得与大都市人同等的教育、知识和信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迅速推进的今天,能够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过渡与跨越发展。从新华村的蜕变,可以窥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美好前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社会可以找到适宜自己生存于现代社会的根基,变成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了解更多:

新华村交通便利,飞机、火车、汽车均可到达。新华村离丽江机场仅12公里。乘坐昆明到丽江的火车,在鹤庆站下,火车站离新华村约12公里,有公交车到鹤庆县城,县城也有直接发往新华村的公交车。

新华村食宿较为方便,白族特色餐饮美食集中在龙潭边一条街上,各家户院内有泉,环境优美。特色美食包括酸辣鱼、清汤鱼,猪肝,铜锅焖饭等。住宿有中高端的新华国际生态园,享受白族四进大院落的豪华与舒适。新华村内也有老百姓开设的客栈、宾馆,普通客栈宾馆价格适中,设施齐全,干净整洁。

链接:

2013―2020年是实现鹤庆县“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打造“民间工艺品之乡 中国银品之都”品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阶段,目前新华村5星级维景度假酒店正在建设中,“兰茶坊”文化创意园等重点项目已经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2000年以来,鹤庆县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实施了草海湿地恢复项目及草海农业湿地保护管护区项目建设工程,还计划投入5000多万元打造东片草海湿地治理二期工程,保护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继2009年鹤庆新华村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后,政府和企业不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以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小镇规划、产业联动发展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华村作为“鹤庆银都水乡新华村―草海湿地休闲购物游”的核心节点,被纳入到大理州委“苍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中,将被建设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之一。

作夫:哀牢山中最美乡村

文/图 本刊记者 何新闻

几年前第一次到作夫时,通往甲寅的道路还一片泥泞,从海拔1100米的红河县城到海拔1800米的甲寅乡作夫村,基本是一路向着哀牢山云霄之上攀爬的过程,尽管那时候已经有摄影师传出“红河梯田不亚于元阳”的说法,但外界真正听说甲寅的人还为数甚少,到过甲寅梯田的旅行者更是凤毛麟角,至于离甲寅乡政府还有数公里的哈尼族村落作夫,基本还属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高耸入云的哀牢山把连同作夫村在内的一连串哈尼族寨子半隔绝于喧嚣尘世之外,崎岖陡峭的山路让旅行者望而生畏,但千百年来哈尼人便定居于此,并在哀牢云雾中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奇特文化,这种文化最让人一目了然的方面,自然就是那绵延不绝的梯田和造型优美的哈尼蘑菇房。

二三月的梯田,正值春播前夕,山顶密林中流下的溪水灌满了作夫村周边大大小小上千亩梯田,作夫村口的大树旁,肩扛犁耙的哈尼汉子正吆喝着耕牛准备下田劳作,肤色黝黑的妇女们在屋顶上翻晒着早准备好的种子。土黄色茅草铺顶的蘑菇房一座连着一座,与周边茂密的绿色丛林形成高反差。这就是每一天作夫的动态场景,而无数个这样的动态场景却构成了数百年不变的静态作夫――我估计在最近几百年里,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状态就从来没有改变过。

作夫这个名字,让我联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句子,作夫,尽管是一个典型的哈尼语音译,但望文生义就是耕作的农夫。这里仍是完整的农业社会,生活节奏貌似缓慢,却蕴含着足够的韧性,否则你无法想象哈尼人如何能够在坚硬的大山中活生生开辟出无数梯田,这些梯田对哈尼人意味着寻常一年的收成,但在我这样的外来旅行者眼里却是绝世的美景。

2013年初,我再次来到作夫,驱车行进在已经铺成水泥路的光鲜山道上,车流如鲫,我原以为既然那层“保护膜”已经被打破,那么作夫的蘑菇房还在否?很远就看见那座丛林中熟悉的乡村,对,炊烟从茅草屋顶升起,它依然未变。但走近之后,却又发现它有了太多改变:泥泞狭窄的村中道路已经铺上石板,屋角的一群鸭子正围着刚刚修通的自来水管嬉戏,不时遇见端着相机的游客把镜头对准害羞的大婶……作夫,这个古老乡村最有价值的部分已经被外界发现,而它作为哈尼村落的内核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今,这里已是云南最美乡村之一。

更多了解:

作夫村录属于红河县甲寅乡阿撒行政村,海拔1830米,全村314户,1464多人全系哈尼族。作夫有红河保存最完好的磨菇房村落,全村无任何现代建筑,村里森林翠绿,清泉环绕。2008年,作夫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首批特色村建设项目, 2009年3月在省旅游局组织下,评审通过了《红河县甲寅作夫民族特色村修建性详规》,并于5月8日正式启动实施建设。截至目前,为将作夫村建成“全省最大的蘑菇房村落”,红河县积极整合公共资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累计投入641万元,完成了该村进村道路、3座卫生公厕建设、街道铺装、民房示范户改造、排污设施、人饮管网改造、停车场、寨门、水碾房、民族展示中心、民俗广场、特色观景台、农家乐示范户建设。在旅游特色村开发的前景下,作夫村现已申报成为“全省历史文化名村”。(资料由红河县旅游局提供)

桃源 悠然隐匿苍洱间

桃源村是喜洲镇的一个小村,与隔海相望,异常火爆的双廊不同,桃源村安静得令人感动。在桃源隐匿,一个转身便是逃离喧嚣,找一个安静的院落,在大青树洒下的斑驳日光中浅浅入眠;骑上自行车,在洱海边自由的驰骋,风会吹散内心的躁动,前方像花朵一样灿烂。

丈量桃源,最好的工具是自行车,沿着洱海骑行,蓝天碧水、暖阳轻风,还有波光粼粼,这就是桃源的精髓,一路上眼睛所见的美好,远甚照片所记录下来的,任何心灵鸡汤式的美好形容,在此情此景面前,都显得词穷。无论从哪个方向走出去,都会让人身处稻田之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节气,桃源从点点青嫩到满地金黄,就像点缀在画中一般。桃源最美的那一刻是在黄昏,阳光将稻田染成锦缎一般,座座民宅仿佛从稻田中生长出来似的,田野里的农人穿着各色的衣裳向家中归去,在田埂上相遇,就互致一声问候“我家吃饭克”,炊烟从旧式的烟囱里慢慢腾起,飘散向四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沿着稻田间的小马路一路下行,是一片临海的湿地。在过去,渔人每天就从这里出发,到洱海中撒网。点点白帆飘荡,鱼鹰争先恐后回船的渔家画卷已再难寻觅,这多少有些遗憾,不过一点小小的伤感倒为桃源平添了几分意趣,就好像一幅画里总要有几笔虚虚实实的点缀。走进临海的村落,弯弯曲曲的小巷把人带向一片平静的海面,海面上耀眼的阳光立刻倾斜眼帘,桃源村的客栈和洱海完全“零距离”接触,海边搭有简单的露台,躺椅和遮阳伞下,客人们自在地就着小几看书、喝茶、晒太阳;也有吹着海风躺着小憩的;还有躲在阳伞下抱着小本上网的;大大小小的萌狗们摇着尾巴跑出来迎接客人,没有人关心你是来疗愈情伤,或是躲避现实,这是一个绝对享受自我的空间。

住在桃源,早晨伴随着鸟儿的声音起床,喝一杯浓醇的本地牛奶,一天的好心情伴随着新鲜的有机蔬果大餐就此开始;傍晚,桃源村的天空被夕阳慢慢渲染,直至满天繁星纷纷坠落。海水拍打着客栈的墙体,很有节奏的发出啪啪的声响,看着这一幅海的电影,听着海的声音,自然会让人想起海子那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链接:

桃源自然村隶属大理市喜洲镇,东临洱海,西靠苍山,辖区内的桃源码头是大理“苍洱风光一日游”的必经之路。以打造“人文大理、幸福家园”为主题,紧密结合洱海流域“百村整治”项目,桃源村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积极打造农耕文明的承载区,千年文明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示范村。目前,桃源村共投入2600多万元,实施了“基础治村、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管理强村”四个项目,对村庄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建设。从打造旅游新村出发,在村北进村路的建设、村庄整体风格、弓鱼洞文化广场、本主庙修缮建设等方面体现白族风情、村庄历史,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海滨桃源新景,村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面貌焕然一新。已形成了集白族民居建筑、饮食、服饰、风俗文化为一体,极具民俗生态文化旅游价值的高原特色村寨。

曼春满 浪漫“逃亡”

如果说橄榄坝是西双版纳秀丽的孔雀尾巴,傣族园则是孔雀尾巴上最靓丽、最夺目的羽翎,曼春满村恰如一颗晶莹的珍珠洒落其间,她是傣族园最迷人的微笑。

曼春满翻译成汉语叫“花园寨”,走进傣族园,穿过那些挺拔秀丽的椰子树、绿叶硕大的香蕉丛、枝繁叶茂的柚子树,一座座竹楼掩映其中,如一叶叶荡漾的小舟,若隐若现。身穿花色筒裙、腰束银带、肩挑竹筐摇曳出无限风情的傣家小卜哨,恰似二月春风、三月小雨贴近你,青春逼人却又悄无声息。端坐在竹楼的晒台上,品尝老咪涛亲手泡制的浓酽酽糯米香茶,凝望老黄牛慢悠悠消失在竹楼深处,倾听菩提树上的百鸟欢歌,欣赏远处悠悠扬扬传来的“赞哈”,畅享着这份清新,逛寨子,发呆,看书,敲电脑,四五天不知不觉就悄然流逝。住傣家楼、吃傣家饭,似乎空气是甜的,心是静的,旅行变成一场最惬意的逃亡。

“逃亡”曼春满,去佛寺是不能回避的一场心灵修行。佛寺金碧辉煌,尖尖的庙顶,红砖灰瓦,彩绘复杂,具有浓郁的东南亚寺庙建筑风格。佛寺四周椰树、凤尾竹、槟榔树环绕,白色的蝴蝶兰点缀在僧房的窗沿下,别有一种雅致的格调。曼春满处处透溢着浓浓的佛教氛围,寺里和尚念诵经文的声音此起彼伏。他们诵经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着韧性的力量,仿佛来自遥远的天国。前来上香赕佛的信徒们则虔诚地跪在佛爷面前,双手合十,低头颔首,一幅全身心皈依佛祖的样子,更有许多都市旅人,不远万里前来“禅修”,在这里穿素衣麻鞋、吃清粥小菜,追寻心里的平和安宁。佛寺门口离人们不远,几只美丽的绿孔雀正悠闲地迈着细细的碎步,向我们抖动着漂亮的翎毛。两位俊俏的傣族少女上前与绿孔雀嬉戏着,就像和村童玩耍般那样平常。大概只有在这样幸福满溢的村寨,“赫拉的神鸟”才会如此平易近人。

链接:

曼春满村是傣族园内是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之一,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至2012年底,曼春满总投入超过800万元,用于建设、维护佛寺、婵娟阁、打围墙、释迦牟尼佛像喷水池、大象雕塑、鼓房、村办公楼、球场、村寨道路等。为全面实施《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强乡村旅游规范管理,曼春满将继续推进与项目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旅游标识、咨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旅游厕所等旅游公益性设施项目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完善旅游供给要素体系。

曼春满的杆栏式竹楼群古朴、雅致、壮观,傣族园公司建立了杆栏式建筑保护基金,制定和实施《傣族园风景区关于保护杆栏式建筑的管理办法》,对景区内村寨新建盖传统傣楼杆栏式建筑的示范户进行公开奖励,每户给予4000元保护基金,这一举措促进了村寨传统竹楼的“复兴”。

整董 爱终究要整懂

文/旗写

走遍千山万水之后,马歇车停,寻找一处绿荫,借着一杯普洱茶,但观夕阳渐落,此时惆怅浸漫周身,免不了会记惦起一个地方,记惦那里的飞瀑流云,跨国家庭,回味那段尘世绝恋。

整董是一个有着特殊地名的傣族小镇。据说整董是傣语,意为发现一个城子。今天镇政府所在地的曼贺景、曼贺、曼峦再这三个寨子就统称为城子三寨。整董所在地为丘陵缓坡,水田密布,河流纵横,其间当地最大的整董河和曼滩河如两条玉带淙淙流淌过整董,尔后往西汇入曼老江,成为湄公河归进大海。至今完整保持傣式建筑风格的十个傣寨就像绿宝石一样镶嵌在两条河畔,辉夺目。三树成林的大青树也是整懂特有的美丽景观。每棵树粗有十围,高如楼房,根须盘虬,一年四季枝叶茂盛,遮天蔽日,人们常在此休养纳凉,谈天说地。泼水节时,人们换上节日的民族盛装汇聚在这里燃放高升,载歌载舞,接受水的洗礼。

那时虽然年少不更世事,但已经懵懂幼稚地爱上了小镇的美丽。后来利用各种机会不断的反复贴近整董。有时跟着姑娘们探寻密林中的瀑布,在清澈如镜的小溪中戏耍时光;有时开着越野车顺河穿越芦苇花丛,进入温泉洗涤尘埃,放纵躯体;有时在老乡们带领下探究巨石上永不干涸的一碗神水;还多次应邀参加丰盛的吃新米活动,一天连吃八家,从这寨吃到那寨,从寨脚吃到寨头,吃得大腹便便,喝得东倒西歪。

青春如此绚烂,生活如此精彩。当年整董王子桑洛和美女娥宾在这里演绎了一场生离死别的爱情大戏。爱情啊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随。美景在而伊人已逝,情爱成绝。

何为爱情?何为人间真爱?爱情迷惘的时候,不妨到整董行走飞瀑流溪,慢尝傣家美食,聆听洛桑之爱,感悟跨国之恋,之后的之后,还会有什么整不懂的。

美丽整董,一个让人整懂后不愿离去的地方。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悟范文第2篇

支教的学校由四年级至九年级(初三)共680位学生、40位老师组成。学校校风正、行风严、学风浓,以“教师合作发展,学生快乐成长”为教学管理理念、以千年桃溪“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为历史传承精神,努力打造以励志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支教人员主要代班七年级一班的英语课和八年级一班的数学课,每周给九年级备考中考的同学们开一堂交流学习经验的主题班会课,每天晚上就寝前给小学女生们讲励志小故事。

以下是两位支教行员的支教心得:

玉壶存冰心 殷殷似友亲

从人行行员到一名支教老师,角色的互换让我深入了解基层民生、教育现状,也更加由衷的钦佩坚守在基层教育一线的人民教师。短暂的一个月支教生活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崭新的一面,亦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平凡的一页。

支教的地点是中支的扶贫点——婺源县龙山村中心学校。临行前,项目负责人向我们大致描述了学校环境及龙山村的整体情况,并嘱咐我们认真规划好这一个月的生活工作安排,尽快融入校园生活。来到学校后,我们发觉与原本想象中的“茅草房子、泥泞小道”大有不同。该校为初具规模的九年制中心学校。

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便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龙山学校共有学生680余人,其中85%为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的重任便落到了年迈的祖父母身上。俗话说“隔代亲,打不得”,祖父母仅仅只能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孩子并且十分溺爱,造就了难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和正确教育方式的局面。因此,多数留守儿童性格特征普遍表现为非骄即傲或是内向自闭,学习态度十分随性,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龙山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变化可以看出,中途辍学的人数占到每个班级三分之一左右。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校教育责任的加重。然而学校老中青教师存在知识结构断层的局面,青年教师虽然知识结构新颖,但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多数青年教师为临时代课老师,自身流动性很大,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不如老教师透彻。因此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有所欠缺。

按照支教任务的分配,我负责代班七(一)班英语教学。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真正意识到,要上好每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想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要有一桶水”。我在每天备课时,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一方面能使学生们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时常与任课老师沟通,向她们请教。

课余时间,我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许多学生对于“为何要读书”感到十分迷茫,觉得读书不仅苦、累,而且远不如打工挣钱有价值。针对这一点,我抽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班会课,与他们分享了我的校园生活,并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实质与重要性,让他们以我为窗口,获取更多的“学习动力”。

在得知我即将完成支教工作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自发地给我写下了满满三大张纸的离别寄语;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习委员黄文婷哽咽着说到:“希望小刘老师能一直教我们。”

一个月的支教生活中,我充分的融入了七(一)班这个小家庭和龙山中心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短短的一个月,我看到了基层人民教师默默耕耘的无私奉献,我感受到了他们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赤子之心,“最美的乡村”因为有了他们而更加美丽。

感谢·感动·感想·感悟

这是一个中国最美的乡村,这是中国最美乡村的一个最美季节。婺源,这个中国最美乡村,因其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闻名中外。三月的婺源,正是万物回春、油菜花开的季节,蓝天碧水,遍地黄金,花海连绵,蔚为壮观。

这是中国贫困地区一群最普通的孩子,这是一群最普通孩子中国梦最普通的开始。龙山中心学校,一个离婺源县城有着二十多公里山路的偏远学校,承载着周边20多个自然村四年级到九年级的义务教育,孕育着村民们教育孩子的人生梦想。

这是人民银行南昌中支多年坚持不懈支助贫困地区的一个历史见证,这是二名青年行员怀抱全行领导和同事殷切希望在校支教的有益尝试。

感谢

感谢龙山中心学校。感谢李校长根据我们个人特长精心编排教学计划,亲自为我们挑选具有留守儿童特征的对口班级,亲身带领我们走遍周边村庄的山山水水,亲手驾车送我看病就医;感谢其他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们的热情和坚守,激励我不顾感冒和肺炎的困扰,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欢快的心情,圆满完成首期支教任务。

感谢龙山村村支两委。感谢程书记的嘘寒问暖,感谢王村委的亲力亲为。百忙之中他们带领我们参观了中支扶贫资助的所有项目,介绍了中支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并多次代表村民向中支表达谢意,传递祝福。他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再次见证了山村人民的厚重与质朴,也让我感受到山区人民对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基础教育、建设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

感谢南昌中支。感谢中支党委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锻炼与学习机会,让我一个来自北方的农村女孩第一次有了亲密接触南方农村的舞台,让我更加全面认识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农村,让我更加全面认识有些落后但非常重要的农村基础教育,让我更加全面认识长期不懈扶贫支教的人民银行;感谢扶贫办、人事处、团委、科技处、上饶中支婺源支行细致入微的安排,也要感谢一起支教的同事,他们的努力让我处处享受中支大家庭的无限温暖;感谢研究处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的加班加点分担了我日常工作的全部,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动

支教期间,最让我感动的是乡村教师。他们过着清苦的生活,拿着微薄的薪水,却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个不到15平米的普通房间可能就是5个任课老师的办公之处,桌上堆满了齐过头顶的教辅和学生作业,桌边摆放了冬天取暖的炭炉。而老师宿舍则是一个比办公室更小的单间,摆放了床铺之后,留下的空间也就只能堆放些日常用品和书籍。屋子有些阴暗潮湿,长时间居住很容易落下风湿之类的疾病。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山鼠还会随意光顾,半梦半醒之间,你会听到它们在耳边叽叽喳喳窃窃私语。走过泥土芬芳的操场,就是学校唯一的厕所,遇到炎热天气,惊魂未定的苍蝇必使你措手不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同样的季节城市与山村确实存在较大的温差。四月初的早上,洗漱时依然能感受到山泉进入水塔之后刺骨的寒冷,但不能因为怕冷,师生就能用热水来洗衣、洗澡,在这里开水的唯一用途就是饮用。当然,冬天里老师是允许用热水洗头的,不过只能用来洗头而已。

如此偏远的山区,如此艰苦的环境,如此清苦的生活,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此巨大的升学压力,但只能得到非常微薄的薪水。对于代课老师,待遇就更低了,月工资800元,学期工资4000元,寒暑假无薪。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和中国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外出打工的浪潮此起彼伏。作为农村高级知识分子的乡村教师,为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山村孩子未来的希望,为了减少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他们远离繁华的都市,把智慧和青春都献给了狭小的讲台,献给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儿童。他们用一天又一天、一期又一期、一年又一年、甚至一代又一代无私的坚守完美的诠释了山村教师的光荣与梦想。

还有那群让我感动的孩子们。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小小年纪就开始承担家务。在我走访的几个学生中,他们放学回家都是自己烧饭做菜,有的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龙山学校的孩子们从四年级就开始住校,最小年纪只有10岁,十五六个孩子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由于床位不够,部分床位还睡着两个孩子。房子虽小,但被孩子们打扫得非常干净,物件摆放非常整齐。他们自豪的告诉我这是军事化管理的宿舍。学校早上6点响铃,为了打扫卫生,孩子们一般都会在五点半起床。日常生活中,他们自己提水上楼、洗衣服、打饭、洗碗,样样都很能干,在生活自理方面,他们比城里多数的孩子大多都要优秀。更令我感动的是,虽然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这些孩子们却非常开朗和自信,经常给我们讲奇闻趣事,与我们嬉笑打闹,拉我们跳舞跳绳,还会出其不意的挑战我们的智商,特别是在愚人节的那天还把我们当作娱乐的天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交谈,主动邀请我们在晚上就寝前去宿舍讲故事,讲城里小学的生活,讲大学的世界,讲名人的励志故事,有时还与故事的主人公一同欢笑一同哭泣。要是哪天晚上没去讲故事,他们会在临睡前偷偷敲响我们的房门,口中念叨着今晚没有故事了。在相处的一个月里,我看到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感想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容易被人遗忘的希望。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影响人物的荣誉颁发给了伟大的中国农民工,理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应归功于农民工,是他们用离乡背井和艰辛劳动换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这说明了中国农民工的劳动价值和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他们的底层状态和权益保护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他们的子女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却往往被我们遗忘或忽视。中国神秘的户籍制度堵塞了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的道路,他们留守在农村,与父母相隔两地,在缺乏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独立成长。对于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来源于城镇化的中国来说,对于需要保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而言,素质更高和教育更好的劳动力不可或缺,教育公平,社会和谐不可或缺。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立德;审美;艺术创意实践;互动整合

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中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蓬勃兴起

艺术创意实践通过激发创意思维实现创意构想设计创意产品策划艺术展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其已经成为高等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将艺术学基础理论和创意产业发展有机勾联,成为艺术创作转换为市场价值的实战式训练平台,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使“艺术作为心灵的教育”,有了实验和评效的场景,在艺术创作动机表现手法象征意义方面可以导示出“以文化人、以德立身”的艺术教育成果,更可以此培育出学生对“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追求。“立德”与“审美”的教育目标有机统一于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之中。

一、“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合逻辑

党的十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德育和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两大任务,在目标指向上都是美化人的心灵,在实践内容上都是美化人的言行,最终在教育效果上都是美化人的生活。因而,两者具有逻辑的共通性:立德树人、审美育人。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类审美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可将两者有机统一,两者可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产生良性互合的共鸣效应。

(一)目标指向上的互合:美化心灵

德育和美育教育在培养目标的指向上都是净化人的灵魂、美化人的心灵,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德育通过对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使之成为思想自觉、品德高尚的人,其核心基础是对美的思想和道德的认知和辨别,这与美育教育通过体验美、感受美、发现美最终创造美是内在一致的。正如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全真性观察和体验,帮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激起他们用艺术的想象来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憧憬,不仅仅体现为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出的美感,更体现为深层的是对真善美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充满激情的向往与追求,“艺术的想象是一种道德上的审美,而道德上的圣洁更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再进而可得,艺术上的审美是一种道德上的教化(教育)”。这正是“内化于心”的德育与美育的教育功能。

(二)实践内容上的互合:美化言行

艺术创意实践作为创意行为在艺术实践和艺术产出中的教育形式,它基于对自然和人社会的道德认知和审美情感,利用创造性的具象或意象表达,通过实践平台,进一步挖掘和激活创作资源,以一定艺术语言呈现的艺术作品感动感染感化受众,以实现艺术教育效能。所传达的正是对已然“内化于心”的真善美道德认知和审美情趣的外显化,在一部部艺术创意作品的诞生中验证着立德与审美的“外化于行”。因此,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美创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就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学生在审美能力的帮助下,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会从原来的真假善恶的层次上升到美丑的层次。最终形成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照,内心对真善的德育准则和美的审视标准,就会外化展现出美的言行。

(三)教育效果上的互合:美化生活

古人在伦理学上有“三不朽”理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而后要立功立言。唐代孔颖达曾在《春秋左传正义》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可以看出,“立德”系指个人修炼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要为社会、国家建功创业,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影响后辈。所以立德不仅仅是把自身修炼成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且要在社会形成道德风尚,为国立业,最终还要传诸后世、为万世开太平。当立德从个体层面升华成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和良性秩序时,就创造了一种和和美美、充满道德正义的美好生活。在审美教育的效果追求上,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即当人们学会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时,同时又能以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如此就呈现出各自之美和他人之美汇合在一起的美丽图景,理想中的大同美也就实现了。所以,立德与审美,从终极教育效果上,应是实现美美与共的美好生活。而这一效果恰可以通过艺术创意实践加以验证和评效。从个体对美、对德行的理解上去创作艺术作品,到实践层面去展现艺术作品,用作品去打动感化更多的人,从校园走向社区走向城乡的各个角落,最终提升更多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乃至影响审美时尚,形成审美潮流,使人们在道德正义和艺术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二、“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体现

(一)立德:德育功能的展现

艺术教育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渠道。俄罗斯美学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尤其是艺术教育中创意实践教育,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通过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获得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且更能通过对美的人物事物、社会活动的道德辨别,甄别出社会美,以此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如此通过长期润物无声的德育浸润,就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团队精神和共识培育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集体合作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体和集体、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很多是个体的创作行为,创作者的配合协作意识不强,而任何一项艺术创意实践都是成员通力合作的群体活动,有赖于成员之间的有效分工和相互配合协作,在合力完成的过程中就会培育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如在文艺演出或艺术品策展等创意实践活动中,要求所有参与者各尽其职、分工协作,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同时,在艺术创意实践过程中,组织者应自始至终注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因为共识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前提,是达到实践效果的基础。艺术创作者更多喜欢各自的个体创作,尊重他人、包容别人、协作他人的意识不强,这就需要:一是注重团结一致形成共识的氛围营造。遇事多商量、一致才行动,懂得合作共赢、一错俱损的道理。二是团队成员都必须明确艺术创意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对目标、进度、任务了然于心。三是根据情况及时应变调整,如遇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组织者应根据情况根据大多数人意见及时调整分工、消解各种矛盾。这也是价值多元化时代下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的前提。在这种协作团结形成共识的氛围下,指导教师就可更多地发挥组织能力和聚合能力,提升活动质量和教育效益,而参与的学生能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真正在创意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2.民生情怀和国情浸润

艺术创意实践活动有着和现实接轨的深厚土壤,如田间调查、艺术街区对市民开放、走进社区进行文化调研和艺术展演等等,在这些实践中,可以接触到课堂校园以外的各种社会场景:可能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的城市、城镇、乡村、偏远山区,也可能是不同资源禀赋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可能是不同生活状态下的鲜活艺术原型。这样多种的社会生活场域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理解层面和不同的审视角度观察国情地貌、风土民情,更直观地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奋斗故事和精神面貌,从中可深化专业知识、丰富创作素材、经历实践锻炼。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有利于矫正青年学生自视清高、自我封闭和浮躁不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深入社会了解民风,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深入生活感受民生。在了解、体察、感受中,加深对基本国情和现行国策的深刻理解,加深对普通民众的深厚感情,加深对自己才学的正确估计,然后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自觉增强参与改革服务群众的信心决心,自觉增强提高实际艺术创作能力、多出艺术精品的紧迫感。

3.完美人格与心理调适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激发创作者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自由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自由创造力发挥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体人格自由适应生活美化的过程。艺术创意实践通过搭建与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相连的观察、创作的平台,使学生找到展示自我才华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实践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个人创作愿望得以实现,自身才华价值得以彰显,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信心和成功感,积极向上进取自信的学习生活态度也随之形成。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都是有组织的集体创作展演活动,学生的交际范围在活动中扩大,学生可以广泛结识更多不同专业和不同职业的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增强,大家可以通过相互协作加强交流结交朋友,使不善言辞和不善交往的学生自然地融入到群体当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通过成功组织演出展览、义教等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承担自觉为集体奉献的责任,如此学生人格得以逐步健全完善。

部分艺术大学生,由于从小学习艺术或者因高考临时改学艺术,从而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么过度自我个性十足,与周围人相处关系紧张,要么性格内向、自卑情绪较重、怕与人打交道等等:而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从激发个体创作自信和增加团队合作两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培育作用,文艺创意过程,文化生产,舞台表演等就是自我创作能力的一种激发,就是合作协调能力的一种培养,就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挑战。当登台次数多了创作次数多了,心理紧张情绪慢慢消融,心理适应、应变能力就会逐步增强,与人合作也就更加自如。一方面,当更多的肯定和赞许来临时自信心就随之提高,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作进取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能在偶尔的演出创作失误遭遇挫折时,因同学的及时劝慰团队的合作帮助而很快走出失败阴影,不断增强耐挫力和意志力,从而促进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审美:美育功能的拓展

艺术创意实践是通过创意实践形式来进行的美育教育,目的就是通过集体创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激发审美情趣,增强审美体验,升华艺术审美观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最终提高学生以艺术美化生活的能力。

1.激发审美情趣

大学生正值青春勃发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对一切美好的事情充满渴望和憧憬。黑格尔认为,“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爱美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对美的理解在审美观念上还有些肤浅甚至偏颇:他们追求美,但偏重外在的美,常把外表整容靓丽、外形叛逆夸张视为美,甚至把怪诞出格也视为美:注重短瞬的美,常把时尚流行、奇装异服视为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永恒的美,往往不懂得美所该内含的人文共识和艺术意蕴。然而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度解读,通过对创造文明进程中的人物典型的深度挖掘,激发出学生对审美情趣的追求天性,使其深刻理解美的内涵,提高他们对自然世界和生活场域的审美辨识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审美功能在学校精心打造的教育平台和教育情景下,通过受教育者的协力配合得以实现。使学生从各种自然写生、艺术策展、社区演出等鲜活的实践教学情景中,迸发对自然、对人民、对生活的美的情感,激发出创造美、传播美的强烈动机和蓬勃的创作欲望,使审美情趣天性在审美实践中得到触发和历练,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2.体验审美过程

艺术创意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写生、演出等活动,就是开放办学、实践育人理念的体现,通过深入到各类区域、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生活实际之中,发现美、感受美,增强审美体验。无论是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乡村山区、草原戈壁,还是发展繁荣的大都会、城市群,无论是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灿若星河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艺术创意实践使学生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增加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体验,更可亲身感受、领悟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建设成就之美文明创造之美,激荡起美学情怀,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美的发现在于生活体验和生活历练,大学生在创意实践活动中接受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陶冶,并触发了美的体悟和美的遐思,由此在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的前提下产生审美和创作的冲动,就会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由此激发出来的艺术创作灵感和创作出的作品必将深植于生活中的文化土壤,同时这种源于生活的创作通过感知情感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塑造着学生的品德人格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在这种新型艺术课程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升华艺术审美

美的事物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其中,社会美高于自然美,而艺术美又高于社会美,它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是真善的思想内容与和谐优美的感性形式的统一,具有形式的完美性内容的思想性以及美学的感染性和愉悦性。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同时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背景比较,激发来自不同地区的课程受教者,融合各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创造出高于各地区域审美标准的艺术美形式和作品。创意实践中,培养学生高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艺术美观应是重中之重,唯有艺术美观的形成,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美学价值永恒的艺术精品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如同古联“铁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生动地表达了书法形态意境之美:一场音乐会把你带到了置身意境、身心俱融的境界,感受到的是音乐的生命律动之美:一个画展会给你宁静、狂欢、躁动、叛离等情绪感知,体察到绘画以心言情、以景言志的生命思索之美。正是这种超出物象的意境表达,将内容的真善和形式的完美有机地融入美学的意象之中。艺术院校利用城市和学校的深厚文化积淀,打造校园艺术创意街区,让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时浸润其中,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理解自觉地升华到艺术美的层次。

三、“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整合路径

由上所述,“立德”和“审美、逻辑上的内在一致和实践上的互动体现,为两者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实现互动整合提供了可能,当然要实现这种可能,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统一”,在教育目标上,更加强调在艺术创意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艺术创意能力的统一:在教育手段上,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和融合,强调鼓励学生体验性探究性创作和感受实战性运作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为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创作素材和创意信息,拓展美学视野,强调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创作兴趣和提高艺术学习创作水准的统一:在教育评价上,在尊重学生个性志趣差异的前提下,强调考量学生审美认知和道德修为的统一:在教学环境上,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强调艺术创作和尝试体验艺术商业运作的统一。总之,“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整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路径得以实现。

(一)教育主体的契合与沟通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主体为何?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者教育实施的情境或者受教育者。创意教育和实践的特殊性,在于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如前文所述,即由教育者所实施的理性教育范式,通过营构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潜能的教育过程,激活受教育者自身资源的组合方式,最终提升艺术教育效能。在这当中,教育者教育过程(教育情境)受教育者三者应形成共同主体,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者主客体关系的阻碍,体现出三个共同主体对于参与创意实践教育的主动性主导性和主体性。三者共同主动参与组织设计、主导实践目标过程、主体实施活动环节,在民主平等、友好协商氛围中始终保持良性沟通,特别保护和尊重受教育者在创意实践中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先发性独特性,如此就会形成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环节的有效运转。换言之,现代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应该是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创新教育形式。这一教育范式是构建于尊重信任的价值观基础之上通过开放互动的平台设计和制度安排,激活受教育者内心寻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求动力,促其展现艺术个性、实现艺术梦想。这一范式的构建还要特别注重教育情境及教育生态的建设,借助如大学艺术街区、大学生创客空间等物化实体,通过与社会艺术机构的广泛合作,不断活跃校园艺术氛围,沉淀和凝聚主流艺术价值观,让受教育者对民族文化和主流艺术审美观进一步产生认同,丰富艺术创意实践的时代内涵,逐步形成“美美与共”的艺术生态,推动学生在创意实践环境中顺利成才。

(二)教育内容的融合与综合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必须有着很强的交叉融合性,使艺术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要素互补共生,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场域。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由于艺术院校的独立设置,艺术学科门类的单一性,学校主要围绕音乐和美术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种模式下,缺乏文史哲的熏陶,缺乏数理逻辑的训练,受教育者在艺术观察力理解力以及表现力上就受到了瓶颈制约

因此,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要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缺憾。首先是强调各艺术学科的综合。因为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已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尤其随着人民审美品位的提高,综合性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如电影和音乐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几乎是各种艺术品种的综合和集成,在市场上遥遥领先于其他艺术形式。可见,越是不受时空限制、声台形表兼备、多种审美要素齐全的综合艺术形式越是受到市场的肯定和公众的喜爱。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要强调不同学科门类的综合。艺术要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引领社会审美风尚,还要将艺术学和文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计算机学等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综合以当下比较受到关注的校园艺术创意街区为例,综合化的艺术实践教育除了要求不同的艺术学科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在艺术文化氛围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更要使学生在艺术史科学史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发展的历史纵深感,在管理学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传播的规律和机理,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思维的养成和艺术创作的方向。这与以往“只重技法不重人文、只重创作不管传播”教育模式相比,使学生在艺术的综合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上有着更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三)教育师资的创新与提升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具有主动学平等的教育理念综合的艺术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创意实践的教育师资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和情怀艺术创意来自于创作者的主动观察和感悟,激发学生发现美和鉴赏美的主动性,是实践教育成功的关键作为教育的共同主体,就要善于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启发,进发出学生对美的现象观察鉴别思考的激情和欲望,即使遇到偏颇想法也要予以尊重和包容,以理解和鼓励的心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

其次,要有综合的艺术知识结构对于各个艺术学科要有足够的理解,对各个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时要有足够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广阔的艺术修养和文化视野,对艺术的分类和运用规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学科融合的魅力。

再次,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在具备了综合的艺术视野和知识水平后,还必须对各类艺术形式市场运作的方式有较好的把握,了解最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既善于将多种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形式多种技术方法融为一体,指导学生进行大型综合性创作实践,又要善于将艺术创作任务合理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合理管控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