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三维动画 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动画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有了新的发展背景。在这种大背景下,三维动画的技术革新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方面,自从皮克斯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三维动画电影玩总动员开始,数字三维动画便大力的发展起来,进而拥有了将近15年的历史。与此同时,三维动画的市场前景也一片看好,一些较为成功的三维动画赢得了市场和口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三维动画的创新以及原创上,力度明显不够,甚至存在着抄袭的现象,这样一来,对于我国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所以必须加强管理和改革,不仅在技术上加强创新和管理,更要在发展理念以及创新艺术上进行变革。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将三维技术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走出中国动画成功之路,获得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1 关于数字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分析
在数字化技术变革和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融合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这种融合呢?在当前情况下,因为这种思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例如,一些三维动画和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融合, 2003年三维水墨动画短片入围美国Siggraph计算机图形图像协会年会,这对于我国的三维动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于这部三维动画来说,他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结合起来,不经通过相关的渲染技术处理,同时也将三维技术进行写实和模型化,进而创造出相应的水墨效果,在动画的空间上更加富于传统文化的特色。随着这种三维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的成功,人们也开始逐渐的关注到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以及融合问题。在2006 年三维动画短片“桃花源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部三维动画短片当中,我们有效的将工笔以及水墨、剪纸等颇具传统文化代表意义的元素融合进来,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且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变的更加富于活力,风格也更加鲜明。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和分析,其中发现通过这种有效的融合,他很好的将传统二维动画阶段创造的民族化风格以及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进行三维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除此之外,三维动画还可以与我国传统的戏曲、乐器等结合起来,让三维动画变得具有东方的古典神韵,意境也更加深远。
三维动画产业已经快速的兴起,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注意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是立足于本体,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开展广泛的探索。
2 数字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思考和建议
在当前情况下,市场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这种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和数字化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创新,不要因为市场的原因而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背弃。而对于当前我国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来说,一定要注意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坚持民族风格,创造富于文化底蕴和风格三维动画作品
对于中国的三维动画来说,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将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的三维动画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缺失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目前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不能照抄照搬相关的动画创作风格和技术,而且要在作品的内涵上深入挖掘,这对于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2 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要进行规模化的发展
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规模化的发展和经营,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能仅仅的停留在三维短片的制作。我们知道,在当前的三维动画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数字三维动画作品都是动画短片,而且这些动画短片较多的也是一些高校师生的自我艺术实践和探索,主要的一些目的就是在在一些影展或者是动画电影节,所以它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是相对较小的,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不具备商业潜力了,很难取得较大规模的发展,这样一来,三维动画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发展也就举步维艰了,对此我们一定要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加强创新,不断的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三维动画和它的结合,从而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2.3 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要将形式与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三维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全方面和多层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进行相关的革新和管理。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三维动画作品来说,很多的三维动画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案例,很大一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技术和形式如何匹配的探索上,而对于关键的环节,如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上探讨不够。对此,要想将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入三维动画作品当中,一定要主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上多下功夫,进而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三维动画作品。
3 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数字三维动画发展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重视起来,其中一些主要的创作者一定要加强管理和创新,不仅在三维动画数字化技术的处理上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分析,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各,进而创作出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动画剧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推进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人风格的三维动画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并且促进三维动画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汉昌 三维动画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探讨[J] 影视艺术,2008.9
论文摘要:传统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传统武德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前言
武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又是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塑造伟大民族品格和文明人格的阳刚文化。
1 正确地认识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历史性与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
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部分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武术德育教育思想带入社会主义社会活动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武术德育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踢除掺杂其中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思想道德,而取其积极、进步、革新思想道德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武术德育教育体系,才能构更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合理地分析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传统的武德文化是武林先辈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精髓,积淀和凝练了丰富的武术伦理思想道德,构筑了中国传统武术德育教育的文化核心,它不仅具有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从习者在整个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注重在武术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它历经了历史潮流的洗涤,接收了历史社会的过滤、承载了历代人物的结晶,以一种“下位层次文化”即俗文化的积淀、社会意识的潜流,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3],共同构成从武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3 深入地挖掘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教育性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利禄,只为民族自由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以过人的胆识、矫健的身法、精湛的技术,击败了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使他们不敢在中国的舞台上耀武扬威,大振中华民族的国威。
4 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武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历史上武术改革与创新风起云涌,如王朗苦习螳螂两臂捕食之法形成螳螂拳、霍元甲顶着严父的打骂创立了迷踪拳,李小龙冒着“欺师灭祖”罪名创立了截拳道,太极拳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陈、杨、孙、武、吴、李、赵等各种风格,逐步发展成太极拳系列,可以说每一拳种成熟的背后都凝练了武林先辈们改革与创新的成果,结晶了武术先辈们精益求精的尚武精神的精华,最终才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辉煌与灿烂。
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时代主题,也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下进行武术德育教育,必须要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教育习武之人及与武术有关联的人群,要以武术的发展为己任,摈弃传统武术德育教育中的固步自封的宗派思想、为我独尊的霸道思想、报仇雪恨的复仇思想、杀富济贫的英雄思想,弘扬博采众长的求精思想、不与争锋的忍让思想、冤家易解的和平思想、普渡众僧的救世思想。这将有利于坚持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
5 科学地整合传统武术德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武德”一词是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术语,用以约束和规范军人的言行。据《韩非子•五蠹》的记载:尧舜时代,有三苗不服,禹准备攻伐,舜说:“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这说明在尧舜时代,就已经重视了“武”与“德”的结合,并上升到“道”高度。“禁暴”说的是要团结互助,“戢兵”说的是要安国兴邦,保大说的是要顾全大局,“定功”说是要论功行赏,“安民”是要安居乐业,“和众”说的是要宽以待人,“丰财”说是要勤俭节约。这是我国最早的条款性的武德标准,短短十八言,却意味深长.
6 结语
武术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元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大一线的武术教员要清楚地认识到武术德育教育是武术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1995.
[2] 周家宝,刘春庭.初探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 体育世界•学术,2007,(12):38-39.
关键词 数字艺术;中国画;结合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163-02
在计算机技术全面发展背景下,形成了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综合体,即为数字艺术。随着数字艺术形式的推广和发展,逐渐衍生出了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充分呈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数字国画,这一传统艺术的现代技术呈现方式,有效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框架,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再现,充分把握时展趋势,凸显了创新意识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完成了我国传统艺术的转型,开拓了传统艺术新的发展之路。
1 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结合的内涵
1.1数字艺术下中国画的应用现状
中国画承载了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情操与智慧结晶,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巧,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其漫长的发展长河中诞生了众多风格流派与艺术名家,是我国艺术文化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华夏名族历史文化瑰宝。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与标准逐渐发生着改变,传统艺术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数字技术广泛发展的现代社会,要开拓传统艺术的发展之路就必须积极创新,突破传统艺术框架充分结合数字技术,形成新型数字艺术形式,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当下艺术创作者也必须积极更新创作观念,加强自身创作水平,从而创作出更多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1.2 数字艺术下中国画的运用形式
自上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传入我国以来,就在各个专业领域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并且逐渐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影响还延伸到艺术领域,并在长期的融合中形成了综合性的艺术产物即数字艺术,该艺术形式包含了平面设计、电脑音乐、数码艺术电脑图像、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游戏场景等。数字艺术概念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计算机技术由最初的基础功能逐渐开发出用于艺术处理软件的过程,至今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艺术创作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运用该技术所创作的数字艺术也成为当下艺术领域发展的主力军。
2 数字艺术下中国画的审美特质
2.1 艺术语言的数字性
要创作出技法娴熟、独具美感的传统国画,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底蕴、艺术天分和绘画技巧,要想达到这几条要求必须付出经年累月的练习,因此,这些实际因素的限制导致大多数望而却步,国画艺术成为小众群体的专属艺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新型数字国画艺术应运而生,该艺术形式主要通过结合国画艺术与数字技术,实现在计算机中创作国画。由于计算机创作国画步骤较为简单,且不需要创作者具备较高绘画技巧,有效缩短了创作者的学习时间,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数字国画技巧,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另一方面,数字国画还能够有效实现在不同形式间的切换和组合,满足不同要求。
2.2 体现交互性
在通过数字技术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了创作者本身的绘画意识和思维灵感,同时也渗透了鉴赏者对该绘画作品的建议和想法,真正实现了鉴赏者与绘画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绘画创作者的思维更加广阔,激发创作者的创意灵感,使数字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数字中国画的创作,能够实现中国画作品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并且能够保证其在不断的传阅中保持原有的品质和活力,使其能够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此方面,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更多的是创作者对自我感情的宣泄和情绪的表达,在绘画作品中主要展现了艺术情操、社会现象、道德观念、自然风光、人文情怀等方面的探讨和见解,侧重于对当时的哲学理念的表达。
2.3 虚拟的时空性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中国画的创作过程过于复杂且技艺要求极高,并且在空间、时间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性,因此该传统艺术的发扬和传播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局限了传统人文思想与艺术文化内涵的推广和渗透。在此方面,数字技术与中国画的有机融合有效的解决了这些复杂繁琐的问题,计算机技术承载该艺术形式的展现方式,通过其先进的画面处理技术结合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广泛传播,将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有效的推广出去,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不仅如此,通过将中国画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操作配合绘画处理软件达到画面修正与完善的目的,保证在该绘画作品被传播和普及无数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画面效果和质量,完美呈现绘画作品的内涵。
2.4 非物质性
数字国画主要是通过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国画绘画软件,并连接专业的绘画板,从而进行数字国画创作过程。该创作形式简化了传统国画创作中的复杂工具以及流程,并且通过模拟传统国画工具毛笔的笔触,充分还原了传统国画绘画效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数字国画技术也发生着翻天覆地改变,操作流程更加简便绘画更加真实,不仅如此,通过数字国画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传统国画创作所无法实现的。
2.5 后续性
自美学理念衍生起便一直追寻艺术发展的脚步,以此为背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完善的过程。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主要依托于美学理论的支持,与此同时,美学理论还是人们感知与理解美的根源及其所存在的思考方式。在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不同阶段中,应该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去观察美的表现,在此过程中美学的理论架构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始终离不开围绕美学展开研究,所以,不论通过何种艺术形式或者手段展现美,都会从不同层面展现出美学的个性化特征,并且在这些特征中普遍存在着美学关联性。由此可见,美学理论中涵盖了广泛艺术形式的统一化美学规律,从某种角度来看数字艺术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但仍然与传统艺术保持着一致的核心思想即美的展现,因此,数字艺术与传统中国画之间具有统一的美学规律,同时也将会在数字艺术中延续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精髓。
3 数字艺术下中国画应用的发展趋势
3.1 创造方式
与传统艺术所不同的是,数字艺术是依托于现代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有一种观点是将计算机艺术与数字艺术划分为同一种类,将该种艺术称之为四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更趋向于在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产生本质性变化时,其与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一种四维区域,在此区域内,操作者运用计算机程序的某种规律和机制,再现传统艺术形式,并在该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将新兴科技与传统艺术涵养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传统艺术的升级和蜕变。四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不单是对传统艺术所进行的改革,更是对传统思想的创新和飞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3.2 创造内容
自古以来,艺术家们的创作愿望就是将理想思维与艺术灵感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探索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途径,直至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才真正实现这种创作愿望。集中体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普及,人们逐渐对其在艺术方面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乎大量的艺术设计类软件相继被开发出来,在这过程中,人们愈来愈折服于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和奥妙,更是沉浸与计算机所带来的美妙体验中,设想着在未来利用计算机技术真正取代传统绘画,为真正实现艺术家的创作愿望增添了无限动力。中国画承载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艺术积淀,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璀璨珍宝,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艺术高度。
3.3 创造理念
与其他绘画表现形式有所出入的是,中国画的创作和其艺术表现形式更侧重于哲学观点和审美观点的抒发,既要通过该国画作品的写意形式充分再现创作者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景象,更要通过该作品达到儒家思想的教学作用。另一方面,既要达到歌颂祖国美好山河的目的,还要充分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针对整体构思及创作思路而言,中国画所注重的是运用灵活多变的构图方式、自由奔放的展现手法,结合变幻莫测的线条来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文化艺术内涵,这是中国传统艺术所独有的特点,也是现代绘画所不能取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技术有效解决了中国画创作中的难点,找了中国画再现与创新的突破口,实现了在传统绘画艺术基础之上实现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专业绘画板这一简单形式,将中国画艺术更为广泛的传播出去,有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并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创作形式,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增添了新的动力。
4 结论
在艺术与科技交融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应该理性认识其不足之处。由于数字国画必须借助数字技术才得以实现,因此在创作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因为其发展较晚且相关技术不尽成熟,因此必然会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人对于计算机的过于依赖,致使其自身艺术感知能力、潜在艺术天分、实际绘画技巧逐渐退化,作品中的生命力和张力逐渐消散,由艺术作品退化成技术复制。这些都是对数字艺术的产生质疑的主要因素,也是现阶段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避免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美术功底,吸收绘画名家艺术精华加强创作能力,为国画艺术的发发展和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推进数字艺术的发展升华数字艺术。另一方面,创作者要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国画创作中的各个元素,并能够对国画创作技巧和其所展现的神韵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透彻体会传统国画创作所追求的情绪表达,力求掌握传统国画所包含的主要展现技巧,体会传统国画的创作理念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以求在数字油画中全面展现传统国画的神韵和技法。最后,针对数字国画的主要载体计算机、国画绘画软件、专业绘制画板,也要进行不断的技术改革,使其能够充分展现我国传统国画的风韵,有效传承我国传统艺术。
参考文献
[1]臧涵.论数字艺术创作中技术与美学的矛盾与平衡[D].南昌大学,2013.
关键词:数字绘画;传统绘画;数字技术;商业设计
“就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语言也总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应用技术的出现、成熟,更为我们带来传统思维难以企及的表现形式,压感笔、三维扫描、动态传感……这一切宣告了艺术表现语言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全新的艺术时代”中,数字绘画首当其冲,在表现形式和艺术观念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绘画,为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门崭新的“数字化”绘画形式已经引起了艺术家和绘画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数字绘画又称“数码绘画”、“无纸绘画”,是指创作者主要借助计算机完成的数字化绘画作品。数字绘画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分为偏重纯艺术性的数字绘画和偏重商业性的绘画两种,后者主要包括商业插画,动画与游戏设计的原画、分镜头脚本(故事板),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图等等。数字绘画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网络、书籍、影视等传播媒介,随处可见的不同风格的数字绘画作品,以时尚前卫的绘画理念和强烈夸张的视觉效果迅速得到了年轻群体的欢迎。
数字绘画的产生距今不过是五六十年的时间,相比于15世纪便出现了的传统油画,这短短的几十年显得微不足道,但数码绘画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是早期的数字艺术创作者们所始料不及的。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台图形显示器问世,到60年代初大多数计算机图形设计相关辅助设备(绘图仪、数位板、压感笔、彩色显示器)的出现,计算机内存容量,CPU运算速度成百倍的提高和性能价格比的大幅度改善,各类不同型号的图形输入输出装置和各种不同应用器的图形软件系统应运而生,为电子计算机图形的应用和普及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此时,并没有所谓的数字绘画说,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完全是为了对计算机技术无限潜能的探寻和开发。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数字绘画逐渐崭露头角,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的起源可以呗追溯至1952年,据相关资料记载,美国人本?拉普斯基用一种类似计算机的电子设备和一种电子阴极管示波器创作了他的一件呗称为“Electronic Abstractions”的作品,四年之后,他有创作了一种彩色图像。同年,Herbert w,Franke在Vienna创作了具有艺术意味的示波图。但是他们的作品还不能完全被称为数字绘画,因为他们的创作目的更偏向于计算机领域的科学试验。人们比较公认的最早使用计算机绘画的人是K,A1seben和w,Fetter,1960年他们在德国进行的绘画探索颇受世人关注。但使用计算机绘制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绘画作品却是五年之后的事情了。1965年,不同国家的好几位艺术家分别独立完成了各自的数字绘画作品,他们是Frieder Nakc和Georg Nees(德国),A.Michael Noll,K.C.Knowlton,B.Julesz(美国)。随着他们作品的问世并取得了成功,数字绘画便登上了艺术史的舞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绘画技法和绘画风格的逐渐成熟,数字绘画由早期的实验性创作走向了商业领域并与商业设计逐渐融合在一起,由于其不同于手绘作品的崭新视觉效果和流通传播的便捷性,以及低成本高效率。很快便得到了设计界人士们的热捧。在商业设计领域取得的成功,促进了数字绘画在观念、创作技法以及绘画工具的使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和升级。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消费时代的来临,商业设计的门类划分得以细化,偏重商业用途的数字绘画与商业设计结合得更加紧密,从模拟手绘风格的商业海报到家居设计的效果图,从动画创作中的原画与故事板到服装设计的创意手稿。短短五六十年中,数字绘画所涉及的领域,涵盖的创作范围,令传统艺术望其项背。
与当代艺术作品更多的强调观念和主观的精神世界不同,数字绘画艺术家似乎对探寻数字绘画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更有兴趣,他们可以不受绘画媒介和工具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强化作品令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在传统绘画领域,绘画媒介和工具材料的限制使得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们都不约而同的致力于各自画种所独有的绘画语言的使用,例如油画的肌理和色彩,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水彩画的水性与通透等等。但对于数字绘画领域来说,艺术家却可以完全抛开绘画门类的概念,一张数字作品可以集众多绘画表现形式和技法于一身,这种绘画语言的自由性决定了数字绘画必将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样式。此外,由于数字绘画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并不多,从严格意义上讲相对成熟的数字绘画风格并没有形成,从而为众多年轻的数字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越来越多的具有深厚传统艺术底蕴的艺术家们拿起了压感笔,在电脑屏幕上继续着他们的艺术探索。大批由传统绘画转向数字绘画的艺术家和爱好者们的大量艺术实践。确保了数字绘画的艺术性和绘画性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艺术风格;交流
0引言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过渡,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开始渐渐具有了数字化的特征。这样一种新生代的艺术风格样式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特征。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艺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新一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包括传统的影视、广播、电视媒体向数字视音频、数字电影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1]。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和图像进行的创作、设计和制作,从而产生能让人们感到无比真实的立体动画和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它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主体涉及到了三维虚拟场景、动态构图、角色形象、运动规律、音效、灯光照明等多个方面,这些审美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艺术要多很多。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包括着以下的领域:数字图像(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创作、数字二维绘画);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后期艺术创作、数字三维动画);数字音频艺术(电脑合成音乐、声波艺术、数字音乐创作等);网络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虚拟现实艺术;电影、舞蹈、戏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看来,即使是同一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如果不同的艺术家来赋予它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了[2]。
2数字媒体艺术审美
在来谈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审美的概念。审美,指的是领悟和感受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本身呈现出来的美,它是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构建起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审美成为了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理智与情感的具体统一,从而能够追求发展,追求真理。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指的是人们通过观赏艺术家们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式创造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从而感受到和领悟到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它的审美对象便是动态的或者静态的二、三维数字化图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对当前的艺术审美产生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深远的影响[3]。在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先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性。由于审美对象的不同,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感受,审美对象为现实的自然物和社会物,它们并不是专门为了审美而存在的。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对象为艺术作品,它们的存在则以审美价值为体现。不过数字媒体审美艺术和一般审美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审美都归根结底的指向了人类的审美精神,都归根结底的来源于现实。
3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3.1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技术之美
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技术环境为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一次新技术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因此,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价值更多表现为技术之美。如著名导演卡梅隆创作的热播影片《阿凡达》,从它惊人的票房业绩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艺术与科技价值。在全新的3D数字特效的支撑下,人们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峦、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飞流瀑布,这些拍摄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些真实而脱俗的美妙视觉的背后,有着众多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持,他们搭配着全新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给电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进的动作捕捉设备、自主研发的数字拍摄系统和强大的CG制作团队都支撑了这一完美艺术作品的出现。
3.2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动态之美
数字媒体艺术体现着视觉元素在空间中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与传统艺术的静态画面相比,它不仅包含了光影、构图、色彩等要素,而且还具有空间、时间、运动等数字媒体所特有的艺术特点。它的艺术元素并不是固定某点,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在移动,时而加速运动,时而减速运动,有着丰富的变速运动,这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表现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之美[4]。
3.3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
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作者和观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沟通互动、角色换位、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在网络艺术的互动性数字平台上,不管你是任何人,处在何地,只要进入到数字网络系统中,就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惊醒补充、修改和再创造,他们可以对这些“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造,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内容,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原创者和艺术家们扮演者向导的服务角色,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尝着艺术参与的和艺术家的荣耀,在此,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点的艺术作品,他们享有更大的修改权和选择权,形成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换位思考和真诚的对话机会,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人们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满足。
3.4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未完成之美
在传统意义上,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作者就会对作品进行收笔,而数字媒体艺术正在改变着这一局限,开放式的作品结构使得作品在共同参与和互动中可以随时删改、剪切和复制,这样就无限延续了它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期盼,在这种大众化的创作链接中,你很难看到终结,只要有人欣赏和接受,作品就会在互联网中无限创作,无限传播,永不会结束和停息,艺术家们永远在期待着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观的产生。
4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无比广阔的延伸,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也被重新定义和诠释着。只有力图把握住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对现代艺术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022.
[2]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3]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