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产业化概念

建筑产业化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产业化概念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标准化;工业化

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所描述的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一、目前传统建筑经济的困境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住宅产业化受诸多因素制约,主要有有以下两点:

1.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2.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二、如何实施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1.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住宅产业化问题的对策

1.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2.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

引言

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政策不力、住宅产业标准化技术落后和通用部品标准的缺失等因素,对住宅产业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应以政府政策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依托大型企业成立住宅产业联盟,加大技术研发投资投入,并将新型技术应用于施工过程中,积极宣传改变传统观念,推动产业化住宅为消费者接受。通过以上措施解决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加速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建筑行业对新型技术的引入也较少,大部分建筑仍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直到1994年国内才首次提出住宅产业化的概念。1999年,国务院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1999]72号)文件,开始大力推广产业化住宅。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先后批准了由政府主导的3个产业化试点城市深圳、沈阳、济南,以及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连花园口经济开发区两个产业化园区。2014年,北京和厦门先后入选现代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通过设立试点城市,提供一些政策优惠,鼓励发展产业化住宅。目前我国产业化建筑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二、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不足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从2001年试点以来,住建部先后批准了46个住宅产业化基地,并于2011年9月28日成立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住宅产业化基地批准以后,政府没有给予企业相关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面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此外,企业缺少政府层面的支撑,不能有效地结合国内高校的科研实力,建立重点实验室发展相关技术。政府的扶持不足使企业走产业化住宅道路缺乏助推力。住宅产业化相应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撑没有落实到实处,不能有效吸引地产企业走新型现代化住宅建造之路。

(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住宅产业化实质上是相关产业链上的产品实现标准化、常态化生产,包含了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的部品预制、标准化装配施工和标准化装修,这四个方面贯穿于住宅产业化的全过程。住宅产业化不仅仅涉及房地产企业,还涉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等许多家单位,光靠其中的一家企业是无法完成整个产业链构建的,需要改变现行建设模式下的诸多行业内的运行操作流程才能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是一个综合的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过程。

(三)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

缺乏相应的设计人员和住宅产业化的技术人员常常会导致住宅产业化施工的成本增加、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住宅产业化这个概念在昆明的建筑市场还未完全深入,对很多建筑企业来说,这还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在项目中使用住宅产业化一是没有相应的设计方案,二是,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指导实施。

(四)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认识和宣传不够

首先,社会各界包括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士普遍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和核心缺乏统一认识,最普遍的是将“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同于“建筑工业化”,或将“住宅产业化”等同于“住宅工业化”,把基于施工过程某个环节的工业化与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概念混淆;其次,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宣传和引导上,手段有限,力度不够,导致消费者对于工业化住宅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还没有深刻认识;再则,由于历史原因,消费者对工业化住宅的安全性还存在疑虑和一定的排斥心理。

三、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和思路

(一)采取有效政策支持

政府应重点解决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三大问题。一是动力机制,即如何使企业通过实施住宅产业现代化获取比传统方式更多的利益。二是激励机制。在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初期,无论是开发商、部品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面临着一个相对较高的成本环境,要想进入大面积推广期,势必需要政府在前期通过出台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从事住宅产业现代化。三是要有惩罚机制。一方面要在政策、制度、法律、经济手段等方面逐步形成奖罚分明的市场环境,防止企业把住宅产业现代化作为销售的噱头忽悠消费者。另一方面通过征收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建筑废物处置费等措施,倒逼企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

(二)提高消费者对标准化住宅的认知度

传统的粗放型住宅建造生产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产生了许多建筑垃圾等,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损失。政府为了实现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国情教育、建筑设计、低碳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知识、住宅产业成套技术的优点,提高全社会对产业化住宅的认识。

(三)加大对住宅产业化的研发投入

住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发展住宅产业化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积极主动、自发地参与到开展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首先,根据中国住宅特点,模仿国外先进的成套住宅技术、设备或项目进一步地改造和创新,将住宅产业化技术进行中国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其次,针对影响住宅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快开展科技攻关,通过研究改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消除技术上的核心问题,积累更加丰富的技术经验资料,加快完善住宅部品开发体系结构。最后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着重住宅产业化集成技术的应用。

(四)完善住宅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工业化住宅和成品住房的建设运营管理。稳步推广先进可靠、经济适用的结构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住宅部品生产企业的资质标准及审查制度。完善工业化住宅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明确对预制构件生产的质量监管方式和装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要求,强化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五)培育产业化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对行业主管、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监理、检验检测等多层次、全产业链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科学管理和技术水平。将住宅产业现代化知识作为相关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重点扶持劳务企业发展,建设规模化、职业化的产业工人队伍。

结束语

相比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传统住宅产业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对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住宅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推广发展,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促进产业化的实施,保证建设项目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孔庆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3.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黄帝宅经》有言:宅者,人之本。可见住宅乃是人们满足其生活需要的基本要素。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保障性住房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理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可以预见, 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公共租赁住房将会大规模的推广建设,如何转变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更有效率的建设高品质公租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正悄然兴起的住宅产业化则为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如何实现住宅产业化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化的建设方式,提升公共租赁住房的整体水平,已成为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1.公共租赁住房与住宅产业化

1.1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也益发显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9年适时调整了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类型之一,将公租房放在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并列的位置。至此,公租房建设开始在我国拉开帷幕。随后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公租房,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可以预见,公租房的大面积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1.2住宅产业化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关系

1.2.1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定义为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成型的住宅建筑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住宅部品为基础,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普及,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又引入“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及“绿色化”的价值理念。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将不断丰富、完善。

1.2.2住宅产业化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关系

公租房建设比重日益曾大;同时,住宅产业化从理念到实践也一步步走向成熟。一个是有着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建设成果,一个是先进高效的技术手段,二者的有效结合,无疑会促进共同发展。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住宅产业化与公租房的关系

2.产业化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必要性

2.1.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面对建筑能耗所占比重的节节攀升,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课题。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规模建设的公租房首先要成为节能房,满足“四节一环保”的要求;而住宅产业化的内在含义,即住宅体系标准化、住宅部品化、住宅生产工业化、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住宅协作服务社会化,每一方面都与“四节一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以产业化的方式建造的公租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1.2打造百年住宅的要求

城市住宅寿命周期的长短不仅关系到社会资源节约与否,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环境污染和产业的可持续、每个个体的财富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关系到民生大计的公租房更是有打造百年住宅的要求,无疑给住宅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从建设技术手段上寻求新的突破。而住宅产业化方式将大量的湿作业转移到工厂内,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整体设计、标准生产、装配式施工,提高住宅的建筑质量,更易于实现百年住宅的目标。

2.1.3降低成本的需求

公租房的大规模建设必然引发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国家财政拨款有限,市场融资困难,必然要求节约成本。

而住宅产业化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机械化施工,可减少大量的劳动力,节约人工成本;同时工厂化生产可大大缩短建设周期,减少时间成本;而针对公租房面积较小,户型相对简单的特点,进行标准化设计、系列化生产、一体化装修,加之公租房的大量需求,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批量供应,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工程成本。

2.2可行性

2.2.1 政策扶持

国家为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住宅产业化的产业政策,对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10年以来,上海、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深圳等不少地方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住宅产业化工作。北京市更是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等鼓励政策,要大力推进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

在公租房的建设方面,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从政策上支持公租房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从用地、税收、资金等方面支持公租房的投资建设、运营。

2.2.2需求保障

从公租房的定义知道,公租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消费者只是以一定价格租住。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公租房探索产业化建造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因其惠及大量的中等偏下收入的夹心层群体,可形成大量的市场需求,从而使产业化方式建造的公租房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3.公共租赁住房的产业化建造方式

3.1产业化方式建造公租房的制约因素

以产业化模式建造公租房的制约因素也可以说是住宅产业化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技术落后、标准缺失、部品不完善、产业链不成熟、工业化水平低、成本高居不下等几个方面。

3.2产业化方式建造公租房的途径

(1)树立公租房建设新理念

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一样,想要成功发展住宅产业化建造模式,首先需要树立公租房建设的新理念,使政府部门、企业乃至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产业化模式建造公租房可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民动员,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群众消费拉动的全民参与模式,更有力的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快速高效建设高品质住房。

(2)完善住宅产业链

公租房的建设不同于一般商品房,因此需要针对公租房自身的特点建立涵盖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生产经营的住宅产业化模式,保证产业链节点之间形成有效需求,促进公租房的有序建设。

住宅产业链

(3)发展与公租房相适应的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

针对公租房建设特点,发展符合其要求的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实现高效、低耗、省地、节能、环保、健康的建设目标。

标准化设计技术: 更新设计理念,改变传统住宅设计方法,考虑住宅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包括标准化生产、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在内的整体设计技术,编制标准化设计图集,进行组合选用;

工厂化生产技术:各地根据当地条件及公租房特点编制标准化住宅部品、构件推广目录,重点针对住宅构件的建构形式、节点构造等形成标准化体系,进行住宅部品、构件的工厂化系列生产;

装配式施工技术:针对PC构件运输、存放、吊装、就位、节点连接等环节展开研究,培育专业化施工队伍,形成规模化PC施工;

一体化装修技术:通过全装修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精细化设计,提高套型使用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并提高居住舒适度。

3.2.4完善政策体系

为提高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议对于采用产业化建造方案的住宅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

税收与金融鼓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容积率补贴、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

标准制定,标准修订和新标准规范,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制住宅产业化推行规划,在PC建筑的设计、构配件生产、施工和质量验收、标准化图集等方面编制地方性规程,指导工程的建设;

示范工程:以保障房的建设为契机,指定试点项目,通过试点示范带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戚影.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发展[J].建筑学报,1998(6):19-21;

[2] 甄兰平.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 建筑学报, 2003(3):56-57;

[3] 王建廷,肖忠钰,李旸.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工程管理创新研究[J].施工企业管理,2008.11;

[4] 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1;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震后重建 住宅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建筑产业链 标准体系

    住宅产业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美日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进程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在中国也有相关的研究和尝试,中国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属下设有专门的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一些大型建筑业企业如万科集团、远大住工等也在此领域作了积极地尝试,但由于种种因素,其推进速度一直比较缓慢。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当地大量城市及农村住宅损毁,震后重建压力空前,质量可靠、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易建宜居、成本低廉的永久性安置住宅成为灾区所需。从生产和建造模式上看,产业化住宅快速、量大、廉价、质优等优点让我们反思:这种模式是否能成为震后重建的最佳思路?中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能否依次契机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国内外住宅产业化体系对此进行探讨。

    1.住宅产业化的定义及特点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将建筑各部分结构尽可能多的在工厂里规模化预制生产,施工现场拼装组合,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万科集团建筑研究中心,2007)。西方的相关经验指出,住宅产业化包含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住宅建筑的标准化,而是住宅建筑的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四是住宅协作服务的社会化(张晓娇,张慧,2007)。

    相对于传统的建造模式,住宅建造的产业化有其明显的优点。

    在建筑施工领域,传统模式是采用现场湿作业施工的方式,这种方式造成了住宅产品的单件性与不可移动性,同时造成生产过程的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差,现场手工操作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没有规模效益。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传统建造模式“二高二低”现象严重——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产业化建造模式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用于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生产,生产速度加快,成本进一步降低,装配式可持续住宅摒弃了以高能耗高污染湿作业低质量线性化为特征的建筑生产,转而采用高效节能,现场低污染低噪音干作业,平行设计平行施工的模式。其优点可以用以下几个“易”具体说明:

    (1)易建:可以通过将“框架”与“内胆”分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来制造装配式住宅。将建筑的“框架”一承重构件,内胆一装饰构件分离,建筑物的外框架与内胆可以同时开工,在多家承建单位之间同步进行,极大缩短了建设的时间。

    (2)易变:需求的多样性与建筑的可升级性。产业化生产的创新住宅体系内胆可以满足从基本型到小康型、舒适型等各种产品的灵活转变。基于相同的建筑框架,建筑内胆内可重新设计、生产和分配,在不搬迁的基础上实现居住空间的扩大与居住功能的重新开发。既满足了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又节约了资源。

    (3)易循环: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新住宅体系的所有建筑材料,尤其是内胆材料的选用灵活性极大。均可体现“百年建筑”的理念,再生木材,再生混凝土等材料与再生技术将广泛应用。

    (4)Efficiency:产业化住宅体系可整合建筑产业链,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制和行业规范,效仿大飞机的生产模式,实现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全面分工,发挥全国各地的制造业优势,充分调用物流体系,使建筑“流动”起来,使“不动产”变成“动产”,从而带动中国建筑业的协调发展,并可实现向海外出口。

    (5)Ecology:生态节能环保从“手工业”到“大工业”的转变。工业化标准构件的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大规模生产降低了成本。节能环保标准将在工厂里实现,工地上不再有尘土飞扬,不再有降温水流满足。

    (6)Electronic: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房屋的DIY设计与购买。用户自主选择并设计房型与内部装饰。信息的透明使得大量的中间环节得以节省,使得先有需求、后有购买。

    2.中国走向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政府对于住宅产业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在住宅领域中的应用,将目前住宅产业这种以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型的外延式增长转变成技术密集的内涵式增长,通过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分工带动住宅产业化,解决住宅产业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引导其健康地发展。”这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住宅产业化”。

    然而,与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住宅产业化也尚处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初级水平,纵观发达国家的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建筑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化之路在中国势在必行(王欣,2006)。

    (1)中国传统建筑模式有待改进

    中国的住宅建设尚处在粗放式的传统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邓志旺,2007)。低素质的建筑工人用简单的手工劳动盖出高楼大厦,建筑部品规格与质量很不均衡,大批物资能源不能回收利用,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1.4%,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与国际通行的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算是集约型发展的产业的标准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诸多问题必须寻求解决办法。

    (2)持续增长的城乡普通住房需求量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住宅需求量将持续走高,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速度快的住宅建设模式将是发展方向。

    (3)持续增长的城市保障性住房需求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指导下,政府住宅供给政策将继续向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成本低、规模大、建设周期短的城市保障性住房成为住宅市场需求的新增长点,这对更有效的住宅建设模式提出了要求。

    (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思想

    解决中国住宅问题的有效途径亦在于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采用全寿命周期评价法来指导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装修、使用、维护、改造、拆除、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节能减排要求和老百姓居住需求。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造福于后代,发掘建筑使用的长期性,在使用周期中,建筑功能应有其可变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姚慧,韩丽红,2007)。相对于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的旧有模式,注重环保节能、优质高效,兼顾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主流思想之一。

    (5)地震等突发事件引起住宅需求量激增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当地很多城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灾民无家可归,灾后重建成为中央及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灾民提供大量安全、高质、舒适、宜居的住房是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在震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产业化建造住宅的模式将得到空前的关注。

    3.中国走向住宅产业化的战略手段

    (1)统一住宅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体系,这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条件。由于目前住宅建设中投资、设计、建材、施工的分离状况,对信息、新技术和材料的认知度,认知周期较长,以及建筑的非模数化设计等,造成住宅建设各方面的效率低下,产出产品价格高昂。因此,应针对工业化住宅,借鉴和扩充现有规范,应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弱电、景观、环保等各方面的详细说明和规定,对建筑部品部件的材质、性能要求和尺寸规定应该明确而详尽。坚持技术集成的系统化思路,促进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和环境保障技术体系等基础技术的标准化、工业化。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有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有利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和机械化施工,有利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特征要求的技术和产品(朱道才,2006)。在制定相关规范时,就应同时考虑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标准,如:符合雨水中水综合利用和废水排放的要求,考虑垃圾的去向和处理方式,新建筑的低维护需求,等。

    (3)整合资源,走各部门一体化合作的道路,涵盖高校、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开发商、建材商、家具商、设备商、施工单位等,系统梳理建筑设计、装修设计、结构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设、维护改建、建筑再利用等环节,打造综合性的住宅产业联盟。

    4.结论

    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依循建设节约型社会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项目全寿命期评价体系、创新循环经济理念(王宁,2007),是中国住宅走产业化之路的理论导向。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三方视角;驱动因素

一、 住宅产业化问题的提出

(一)住宅产业化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住宅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发展至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住宅建设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延伸并辐射几十个相关行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带动了我国的建材、冶金、机械、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但中国住宅产业的生产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生产阶段,传统住宅建设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部分地区和城市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住宅产业的前景和市场潜力,纷纷探索以科技创新带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住宅产业的概念

住宅产业是以住宅作为最终产品,按照住宅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链,是系统化的产业概念。它包括住宅规划设计、房地产开发、建筑材料、住宅部品、施工建造以及住宅的经营、维护、管理和服务等环节。

住宅产业化就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成品住宅为最终产品,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全面改造传统的、粗放的住宅产业,使住宅建造全过程的规划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开发管理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逐步实现生产方式的工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从而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

住宅产业化目标是: 建立新型工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和通用的部品体系以及标准化、工业化的建造体系,将住宅生产的全过程联接为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从而实现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社会化大生产,达到住宅建设的高效率、高质量、低能耗、高品质。

(三)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近十几年里,我国城市化推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我国住宅产业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始终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走过了西方国家住宅产业用了上百年才走过的路。然而,处在发育期的我国住宅产业毕竟还太年轻,无论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相比,还是与我国居民的期望相比,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期,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0.1%,但离发达国家的70%—90%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这意味着未来10到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将以超过1%的速度递增。每年新开工建设的房屋面积达160亿到200亿方。因此尽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可持续的住宅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时不我待。低效率,低性能,高能耗的传统模式必须摒弃,采用环保节能的产业化建造方式是大势所趋。

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尝试,已经在实际中有不少成功运用的案例,位于深圳宝安龙华的保障性住房项目“龙悦居”三期,该项目由万科总承包,与传统的手工作业建筑工艺不一样,“龙悦居”三期采用了内浇外挂式产业化建造技术,外墙、楼梯、走廊等都是预先在工厂里面制作好,再运送到现场统一吊装,达到了节能环保、节材节水、减排建筑废弃物、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工程质量通病的良好效果。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实施运用,产业化住宅的发展也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住宅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住宅产业化要发展,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包括政策规范、经济成本、技术标准、市场环境、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影响。根据吕鹏所作的研究[2],政策规范上的影响高达35%,居于首要地位;而市场环境方面的影响以29%居于第二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受如此多因素的制约,发展住宅产业化困难重重,因此必须有足够驱动因素来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根据整个产业参与方,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者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住宅产业化的驱动因素。

从政府角度,包括这三方面:践行低碳环保节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完善,拉动国名经济发展;保障房建设,规模效益凸显。

从企业角度,驱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有,成本效益驱动;管理组织驱动;企业社会形象。

从消费者角度,主要就是住宅功能和品质的提升,使得他们愿意为产业化住宅的发展出力,消费者决定市场走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产生了购买欲,住房作为一种产品有了买卖市场,才能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基于三方视角的住宅产业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政府视角下的产业化住宅驱动因素分析

1、行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推广住宅产业化契合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产业化模式具有“四节-环保”(节地,节材,节水,节能)的特性,是绿色低碳建筑的必然选择。运用产业化能极大提升房屋质量,提升房屋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这是可持续的本质要求。推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转型是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大势所趋,离开住宅产业化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住宅是极不完整的。高居不下的建筑能耗迫切要求我国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住房产业化将成为我国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建筑产业化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业化进步,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工程科学技术创新的要求,突破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必然要大力开发运用住宅产业化的新技术、新材料,需要在绿色材料、设计规范、施工工艺、和部品标准等进行大量的推进和创新。改变传统粗放式的建筑模式,需要产业化创新,实现集约式的内涵式发展,因此,住宅产业化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之路。

2、国民经济发展

产业化住宅的发展,必然会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011年我国房地产投资额61740亿,比上年增长27.9%。其中,住宅投资44308亿元,增长30.2%,占当前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3.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为20.4%。房地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关配套行业的整体发展。产业化住宅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化住宅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期酝酿阶段,相关规划设计、开发、部品生产、构建制作、施工装配、室内装修、管理维护的各个环节都不是很健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的迅速崛起,实现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并带动一批间接相关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转型期间,传统行业对经济的拉动已处于稳定或者衰没阶段,产业化住宅的发展,将是一道新的曙光,将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3、保障房建设

大规模新建保障房给产业化推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2011年全国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3600万套保障房。保障房具有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模板周转率高,外立面简介等特点,均是推广住宅产业化所需的优势前提。

一般保障房都是政府主导、开发商承建的,对质量和工期的控制都比较严,而对成本的要求却没有那么苛刻。产业化住宅模式是保障房质量保证的契合点,也是保障房工期压缩,尽早投入使用的最佳途径,而对成本的控制,开发商和政府双方协议、共同承担。企业能够放开约束尝试,积极推广住房产业化。所以保障房的建设也为产业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企业视角下的产业化住宅驱动因素分析

1、成本效益驱动

住宅成本, 是在住宅寿命周期内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性能而必须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住宅的建造成本、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

住宅建造成本包括土地使用费、土地开发费用、住宅建设费用、小区绿化及配套设施费用、设计费、业主建设管理费、建设监理费、住宅销售费用等。目前,产业化住宅小区建造成本要较传统住宅小区高。根据万科试点的工产业化住宅项目的成本分析,工业化率20%左右的住宅单方造价高出约300元,工业化率80%以上时,单方造价要高出800-1000元。

住宅的使用成本,主要包括在住宅寿命期内支付的能源消耗费、管理服务费和财产保险费。对于产业化住宅,由于大量使用了在工厂整体生产的部品、部件,其联结的整体性和保温隔热性能要好于传统住宅建设方式,更为节约能源。在国外,产业化住宅投保财产保险的费率较传统住宅要低,因其符合保险公司称之为“超级结构”的条件。在我国,随着住宅财产保险的推行及保险服务差别化、个性化,产业化住宅在保险费用上较传统住宅将具有一定优势。

从全寿命成本角度分析,产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的成本差距微乎其微。但是产业化住宅传统住宅具有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间,住宅产业化的对企业仍有极大的诱惑力。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这体现在:

首先,建筑人工工资上升对产业化住宅较为有利。在传统住宅建造成本中,人工成本一般占20%左右。在国外产业化住宅高度发展的德国、日本等,产业化住宅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达到60%-70%。人工成本将成为传统建筑最大的制约因素。产业化住宅人工成本通常仅为传统住宅的一半,且以工厂工作的产业工人居多,可以较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之间的建造成本差距将大为缩小。

其次,产业化住宅的规模经济生产将促使其成本大幅度下降。产业化住宅是以现代化大工业方式生产住宅的,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生产规模对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有较大影响。持续且强大的市场需求,将保证企业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投资得以在较长的时期内摊销。

第三,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新的生产及管理技术的发展将使产业化住宅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

2、时间价值

实行住宅产业化后,由于大量采用预制构件,主要的生产工作是在工厂里进行,现场安装的工期大幅度缩短,形成的典型的“空间换时间”方式,若在房地产开发中采用住宅产业化的方式,除建设直接成本下降外,还可以大大加快开发周期,提前交付使用时间。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房地产开发周期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开发周期越快,企业的资金周转越快,提高资本运营能力。现行的房地产政策下,对开发商的资金链控制越来越严,开发商的资金链将会越来越紧张。工业化住宅的速度优势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因此,企业也将越来越倾向于产业化住宅的开发。

3、社会形象

住房产业化是我国住房形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我国的产业化住宅发展不是很成熟,但是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推广和发展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万科集团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出色,在全国率先建设了东莞产业化住宅研发基地,并在深圳、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陆陆续续试点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第一个为住宅产业化探路的万科也因此当之无愧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消费者视角下的产业化住宅驱动因素分析

消费者决定市场,其对产业化住宅的喜好也驱动了整个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一般而言,消费者对房屋的购买主要从价格和品质两个角度考虑,追求物美价廉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价格对与产业化住宅而言没有多大的竞争力。但是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产业化住宅正好具备这种优越的居住使用性能。体现在如下方面:

1、产业化住宅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产业化住宅的主要构配件由工厂生产线按标准批量生产,质量稳定可靠;住宅设备和设施通过部品认证,性能可以保证;新型围护建材的使用,使住宅保温、隔热、隔音、隔振等建筑物理性能大幅度提高;随着产业化住宅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更多类型住宅的设计和生产,其平面与空间布置的灵活性也将逐步提高。

2、产业化住宅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住宅形式

产业化住宅结构自重较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给排水、燃气、电气设施与建筑构件一体化生产,减少了漏气、漏水、漏电等质量事故发生的概率;住宅采用“菜单式装修”,有效控制室内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将钢构件与混凝土墙组合,可以达到阻燃效果;分质供水技术的采用,降低了水中有害成分的含量。

3、产业化住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产业化住宅以钢构件为主,不会遭白蚁的侵蚀,也不会产生类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偏移等质量问题;结构件结合紧密,基本可以解决现行住宅中广泛存在的漏水问题。

4、产业化住宅的环境性能优势明显

产业化住宅可以较容易地坐落在山地、坡地上,不需占用耕地,节约了国土资源;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太阳能利用等技术的应用,节约了水资源和能源,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必须要重视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不能脱离市场,不能盲目照搬。一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引进都要符合中国国情,都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消费者对住房品质的追求,推动了产业化住宅的迅猛发展,成为和政府,企业后第三个关键性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