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土壤的认识

对土壤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土壤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土壤的认识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第1篇

湖北省土地管理局:

你省江陵县土地管理局9月4日《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有关法律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在土地上有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时,由于土地与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在物理上不可分离,因此,出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即同时发生土地出租。颁布单位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第2篇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由4课组成。1.我们周围的土壤 2.了解土壤3.肥沃的土地4.土壤的保护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本单元共分为4课。1.植物和我们2.果实和种子 3.根和茎4.叶和花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分为6课。1.认识固体2.把固体放到水里3.认识液体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6.认识船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本单元分为6课。 1.今天天气怎么样2.气温是多少3 雨下得有多大4.今天刮什么风 5. 气候与季节

三、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养蚕的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四、教学措施: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1

土壤肥料技术主要指土地资源综合开利用、土地平整治理、配方施肥、化肥深施、节水农业等与作物生产相关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肥技术能够缓解当前农业用地紧张的状况,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同时还能起到防治土壤污染、水污染,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1 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

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水、肥、气候等,土肥技术推广应用的本质就是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控制使土地的各项指标朝着利于农业生产的方面发展。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展,农业用地越发紧张,不少土壤状况优良、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例如苏锡常)已经变成了粮食进口地区,反而是土壤状况差、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大量出口粮食,这种状况使得土壤肥料工作推广的压力变得更大。

土壤肥料工作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推广的主要对象是从事耕地管理和作物种植的农户,但是由于当前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低,分散,使得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推广工作得到的政府补贴变少,希望和热心从事该行业的人也在流失,这种现象使得目前的推广体系并不稳定。

2 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认识水平制约推广工作

不论是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在东部地区,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发达,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再是种植作物收入而是到企业工作的收入,因此农户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降低,也就不会主动接受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在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乐于接受新知识的青壮年也大多到发达地区打工,留在家中的老年人或妇女自主意识差,也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增加了推广工作的难度。

2.2 外部环境条件限制土壤肥料技术的推广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分田到户,耕作方式较为分散,一个村里只要有几户不接受推广工作就会对整个技术的推广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农户通过种植作物获得的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而引进土肥技术的成本又很高,双重的压力使得农户对进行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3 土肥技术的特点限制了推广工作

土肥技术涉及的行业有很多,因此需要专门的推广人员,但是随着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越到基层了解土壤肥料技术的人员就越少,导致推广工作只做到了表层,田间寻访工作不到位,深层次的土壤测试研究未能全面展开。同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植结构对土肥的要求也不同,要想因地制宜满足当地作物生产要求,就需要花大气力研究当地的水肥特点进行必要的大田试验,这不仅需要耗费时间也需要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在当前以工业、服务业发展为主的社会现实背景下,这一要求也成为推广的阻碍因素之一。

3 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培训指导

在农村地区推广土肥技术,要转变当地民众的思想状态,使农户认识到技术的推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保持土壤肥力使子孙后代依然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具体来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视台、农技情报、施肥通知单等形式宣传土壤肥料技术,提高土壤肥料技术的普及率。同时,在施肥季节到田间进行现场指导,加强农户施肥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水肥管理能力,使农户认识到种植农作物科学的技术同传统的经验一样重要,从而不断提高农户的接受能力,为进一步的技术推广铺平道路。

3.2 提高政府资金、政策支持

政府要调整农技推广体系政策,鼓励更多具有扎实技术的员工到基层一线向群众普及土壤肥料知识;政府要为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因为不论是聘请高校教授进行试验,还是推广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地需要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测试不同功能肥料的施用比例,以确定适合该地区不同作物生长的配方肥,并与工厂签订配方肥的生产配送合同,不仅方便了农户施肥,也降低了肥料的使用成本,改良了土壤结构。

4 结束语

土壤肥料技术的推广对目前我国面临的土壤污染问题、土地退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地紧张状况。进一步强化技术推广的效果需要工作人员从源头开始一点一点寻找限制技术推广的障碍,并各个击破,使农民朋友能够真正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三分教育 分层教学 分组学习 分类指导

小学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这门学科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能够使生活环境、个人特点及经验背景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在学习科学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目前,我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是冯恩洪的三分教育模式,即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

小学科学分层教学的前提是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全面的原则,既要有针对性、计划性,又要讲究方法的合理性。具体到分层教学而言,首先是座位的分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建构、学习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1、2组为优等生组,3、4组为学困组。其次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提问的分层,这样可以充分激励学生,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尤其在探索问题和学习新知识时,对优等生的提问要有利于提高他们对于知识的认知,减少错误的发生;在复习和检查已经建构的知识时,对学困生的提问要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误区,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作业及教学辅导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布置,如教师可以让优等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自由学习,也可以建议他们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读物,并进行分组阅读、学习与交流等。对于学困生的学习任务,我们要做到简单便于理解,必要时可面对面地给予帮助。此外,为了能切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分层课外辅导,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辅导,查漏补缺,提高他们的信心。

分组学习,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4组学生的特点,教师的备课和授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学习第三单元《本地的土壤》时,教师可以让4组学生分别到不同的地方采集土壤,并为学生准备水、草皮、水壶、废电池、塑料袋等材料,让4组学生对自己所采集的土壤进行观察分析和物质分离,然后相互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最后进行提问,土壤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什么,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破坏土壤环境的现象。通过四组的讨论学习,学生最终得出:土壤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的社会文明,有了土壤,动植物才得以生存,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地发展。对于土壤受到破坏的现象,各组也给出很多不同的例子,如一节电池能使1平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所以电池不能随便扔;塑料垃圾埋在土壤中,阻碍了土壤的透气性,降低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储备;人类要保护土壤,保护森林,因为森林砍伐后,植被被破坏,土壤蓄水力减小,就会导致沙尘暴的肆虐等。通过4组学生分别进行交流与讨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土壤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及土壤和动植物、人类的关系,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了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土壤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需要师生、生生等各方面的合作。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建构及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根据各小组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新知识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按时预习课文内容,并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大胆地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学习与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分组学习的核心原则是:合作与讨论。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分组学习时,要多进行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以便吸取更多的经验,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在学习第四单元第4节《物体的浮与沉》时,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4组学生分组学习,通过探究式的实验来观察水中物体(如乒乓球、海绵、铁块、木块、易拉罐等物体)的上浮与下沉,进而得出物体沉浮的基本条件,以及物体悬浮和漂浮状态的条件。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不同的想法进行碰撞,相互弥补与升华,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对实验进行仔细的观察、提问、思考和研究之后,各组学生不约而同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其一,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f)和重力(g)的大小。

其二,物体浮沉条件:f>g时,物体上浮;f

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到浮沉理论在轮船、潜艇等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更加真切地认识到浮沉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对生活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总之,这种三分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相互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纠正知识建构中的错误观点,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获得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14-02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目前,我国除部分地区外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资源过度浪费与环境污染等原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教育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也突出了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高等农业教育不仅是对农业科技理论与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党的十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这也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

一、《土壤肥料学》的课程性质及其定位

《土壤肥料学》课程是针对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各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2]。该课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原有《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门课程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土壤肥料学》主要研究“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性质和相关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识土、用土、改土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施肥的原理与技术,进而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土壤肥料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开设历史最长、涉及专业最多的课程之一,主要为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等本科专业开设,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有200多人。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在日后从事相关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土壤肥料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很难形成技能,教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事实上,不仅是《土壤肥料学》教学涉及这个问题,很多课程都是这样。正因为如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往往总是感觉什么也没有学到,而用人单位也抱怨学生不好用。21世纪是信息世纪,知识更新快,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而这种过硬的实践技能往往是在扎实的理论知识上的升华。纯粹的理论教学一般很难让学生记忆深刻,往往应付了考试之后就逐渐淡忘。即使能记住,那也大多是纸上谈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手段。加强《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负责任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实践教学过程已经逐渐被教育界学者所重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也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措施

相对于《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过程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表面。《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也是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以至于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相对过少。并且,部分教师在上实践课过程中较为随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生也很少在课前做好预习,也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实践,更有甚者迟到、早退或是旷课等,关于课程实践教学成绩考核评定也较为宽松,使《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更新传统“以教(理论)为主”的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整个《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好、落实好,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2.加强技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特殊地位,离开教师的组织和领导,教学过程就很难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必须要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特别是要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土壤肥料学》课题组现状,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实现教师角色转变;通过“传、帮、带”发挥骨干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面向基层加强实践环节锻炼,使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为了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把前沿性的研究传播给大家,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有关土壤性质与多界面过程,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肥力与生产力这些部分可以做成专题,让学生详细的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与本专业的相关关系。

3.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和框架,它包含教学顺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馈、教学结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要素。《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要与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和完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由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应《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明确《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改革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并最终将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4.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如果没有适宜的生产实践基地,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很难顺利进行。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首先要立足于校内,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在原有试验农场的基础上,加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建设,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条件,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基本保障。其次,要紧密结合通辽市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积极主动地与通辽市农科院、土肥站等相关单位进行洽谈,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结合我校农学类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牧区的实际,实践基地的基本条件也要相对较为先进,开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有别于农村种地,从而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5.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实践。《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验和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验课的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实验课总共是16学时,野外的实验包括: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土壤样品的采集。室内实验部分则利用野外部分采集的土壤进行处理,同时用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养分的速测、肥料的定性鉴定。然后根据结果和野外调查内容让学生写出对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评价。在这套方案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科目的适当指导,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土壤样品的风干、去杂、过筛等处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技能,也训练了他们对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此外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安排学生去学校的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进行综合实习。火地塘林区是秦岭山区生物种类的富集地之一,种子植物1026种,木本植物83科、206属、500多种,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5种,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进行土壤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等的综合实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要加强实践技能可以在课程实验、实习之外参加相关大学生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参与寒暑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感兴趣的内容做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也可以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这样更能系统地掌握相关土壤样品采集、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统计等实践环节,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独立开展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