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社会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范文第1篇

1.1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比

台湾的期刊评价实践始于1996年。当年,台湾学术协调机构首次资助和委托岛内人文社会科学界不同学科的知名学者对于本学科范围的期刊进行评比排序工作。此次涉及的学科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研究等,参与评比的期刊共计589种[1]。21世纪初,台湾学术协调机构再次委托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知名学者,在2001-2003年间负责开展本学科范围期刊的第二次评比排序工作,此次参与评比的期刊共计15个学门的457种。前两次的期刊评比都是各学门按照相应的权重,综合各期刊的主、客观指标得分,列出各期刊不同等级的排名顺序。由于期刊评比皆由各学门独立运作,没有统一的评比程序和标准,因此不仅规模有限,不易积累和总结经验,公信力也不强。为此,台湾“国科会人文处”(后机构调整为“科技部人文司”)于2011年特制定了“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实施方案”,以期建立新的期刊评比制度。新的评比方案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对评比组织、评价指标项目、权重分配、评价程序、评价对象及规则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促使期刊评价标准合适且趋于一致[3]。随后于2011-2014年相继对文学一、哲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研究及地理学、文学二、法律学、政治学、教育学、艺术共计15个学门的期刊进行了评比。

1.2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TSSCI)

在首次文科期刊分学科评比排序的基础上,先后担任台湾人文社会科学协调机构负责人的黄容村和朱敬一两位教授推动建立台湾中文期刊引文索引。1999年6月起,设在“中研院”的社科中心开始筹建台湾社会科学类中文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起初,该索引称为“华文社会科学期刊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CSSCI),正式公布时更名为“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TSSCI)[1]。2000年10月,社科中心正式公布首批入选TSSCI期刊名单。后来经过几次收录期刊的遴选,台湾期刊评审委员会联席会议修订通过了《台湾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收录实施方案》,该方案规定了收录对象和遴选程序,收录方式由最初的专家推荐改为期刊主动申请。随着TSSCI的发展,来源刊的收录范围也由台湾扩大到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出版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TSSCI的研制目的是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为台湾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遴选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为评估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量化指标。因此,TSSCI的成立宗旨即是建立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随着TSSCI的发展,其在台湾也成为许多机构进行学术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

1.3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THCI)和台湾人文学引

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Core)1999年,台湾“国科会”成立人文学中心,进行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库的建设工作。THCI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可以作为查询、研究、以及评估艺术与人文学研究的台湾引文索引资料库,用于分析台湾人文学研究的特性、发展和趋势。THCI的定位为检索工具和研究工具,因此收录期刊较全,收录人文学领域期刊300余种。虽然THCI作为台湾人文学领域的引文数据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但是,随着TSSCI所使用的评价制度在台湾社会科学界逐渐成为评价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指标,台湾人文学者也希望人文学界能有一个类似的机制来评价人文学类期刊,以避免完全以国外期刊资料库来评价台湾人文学界学术价值的不合理现象[4]。于是,2006年,台湾“国科会”邀请台湾知名人文学期刊主编及人文学研究中心执行委员共同商讨THCICore核心期刊评价办法。因此,不同于THCI的资料检索功能,THCICore本来就是应TSSCI所形成的评价制度而研制的一个评价工具。THCICore也采用期刊主动申请方式。2007年THCICore开始试行,2008年正式运行。

1.4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

由于TSSCI和THCICore在收录过程中,除了以期刊编辑基本评量分数审查为门槛外,基本上是由各学门组成的委员会审议,并未真正使用引用指标,遴选的期刊代表的仅仅是学界认定的品质优良的“核心期刊”。因此,台湾“科技部人文司”针对TSSCI和THCICore的不足,于2011年尝试期刊评价改革,朝“资料库”和“期刊评比”双轨方向进行:一方面请台湾“国家图书馆”整合两个引文库,再补充其他学术期刊,将来源期刊扩充到1000多种,建置“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TaiwanCitationIndex-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简称TCI),以便计算真正的影响因子(包括图书和博士论文);另一方面,根据期刊编辑形式、TCI引用指标、学科专家审查,以及广泛的学者问卷调查四个项目,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和分级(简称“人社期刊评比”)[5]。后者即是前述的“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实施方案”,此次期刊评比历经三年,于2014年底结束。同时,台湾“科技部”为促进人文及社会科学的跨领域合作,促进台湾地区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于2012年将社科中心和人文学中心整合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人社中心)。由于“TSSCI、THCICore”和“人社期刊评比”两种期刊评价制度功能上有雷同,学界呼吁整合。因此,2015年台湾“科技部人文司”决定将两种期刊评价制度整合,委托台湾政治大学研究团队进行“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收录制度变革”的研究,借此整合学界意见。随后,人社中心参考了该研究成果中的学界意见,于2015年8月起以原有的TSSCI、THCICore业务为基础,着手研制“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期刊评比收录新制),并与2016年起开始实施新制[6]。期刊评比收录新制以原有的TSSCI、THCICore为基础,融入“人社期刊评比”多元指标特色,以多元指标为期刊评价方式,并以期刊分级为基础进一步形成核心期刊,即采用先评比后收录的方式,将申请期刊分为三级,被评为第一级和第二级的期刊,收录为TSSCI和THCICore。期刊评比收录新制、TSSCI/THCICore、人社期刊评比三种评价制度的比较见表1。

2期刊评比收录新制实施办法

期刊评比收录新制采取申请制。申请期刊依据其学术方向分为专业学门类和综合类,并在其申请表格里注明。专业类期刊评比收录两年一次,综合类期刊则依每年公告学门办理。

2.1期刊申请基本条件

a.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备匿名审查制度,并以刊载原创学术论文为主的期刊。b.近三年(不含申请当年)刊行周期至少为一年,并出满应出期数。期刊出版的专(特)刊,应一并送审。c.近三年刊出的期刊中,每期至少刊登三篇匿名审查过的原创学术论文,或者每年每期平均刊登了三篇。综合类期刊还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期刊需选择参与2或3个学门的评比(2)期刊选择参与评比的学门中,各学门刊载原创学术论文数应达到刊载论文数的20%或者近三年平均每年三篇以上。同时,申请的期刊还需提供:(1)近三年内出版各期期刊、专(特)刊的电子版。(2)线上填报“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收录资料表”。

2.2期刊评比收录指标及权重

a.形式指标(5%)。依据评量标准分为期刊格式、论文格式、编辑作业、刊行作业四项。依据申请期刊提供的相关资料核实并计算分数。b.引用指标(15%)。采用五年影响因子,符合申请条件的新刊以已刊行时间计算。数据统计源是台湾“国家图书馆”TCI资料库。c.问卷调查(30%)。各学门分别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台湾“科技部”人才资料库中近十年曾经申请过课题研究的专家或学者。d.学门专家审查(50%)。各学门期刊评比收录召集人组成专家审查小组,各期刊由学门专家依“学门专家审查表”所列审查项目进行书面初审。其中文章学术品质占60%,评审制度及运作占25%,主编或执行编辑的学术成就占15%。评审制度及运作主要评审以下几个方面:编辑委员会的运作过程是否合理,主编及编辑委员的任期是否有明确规定以及其他评审制度相关事项。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学术期刊采用的指标有所不同,主要采用形式指标(20%)和学门专家审查(80%)。形式指标和引用指标两项分数都会提供给申请期刊单位确认。人社中心为计算期刊的形式指标分数,制定了详细的评量标准[7]。详见表2。内编比例认定原则:编辑委员会成员属于出版(含发行)单位内部人员数占所有编辑委员会成员人数的比例(任职或兼职的编委视为内部人员,出版单位若隶属于学校一级单位的则该学校的人员视为内部人员,出版单位非学校一级单位的则该出版单位人员视为内部人员,出版单位为学会或基金会的则成为理、监事者视为内部人员)。退稿认定原则:(1)稿件进入实质审查程序而被退回(包括作者提出撤稿请求),则视为退稿。(2)内审退稿,稿件因“学术品质”不符合要求,且有编委会撰写意见而直接退的稿件。(3)退稿率=(退稿数+内审退稿数)/(退稿数+内审退稿数+决定刊登数)

2.3期刊评比收录程序

a.初审。人社中心期刊工作小组计算形式指标和引用指标分数,并实施问卷调查。邀请各学门代表组成该学门专家审查小组,就期刊内容品质进行审查。b.学门分级会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召开各学门、综合类专家会议,参考形式指标、引用指标、问卷调查及专家审查四项指标的评审结果,进行期刊分级。各学门评为一级期刊的比例原则上不得高于该学门当年申请期刊总数的40%。c.联席会议。人社中心召开各学门及综合类代表所组成的期刊评比收录联席会议,评议学门分级会议结果,投票议决期刊的分级与收录。期刊评比收录程序谋取详见图1、图2。2016年,人社中心已经对文学一、文学二、语言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人类学及族群研究和社会学领域共计96种期刊进行了期刊评比分级。2017年还将对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区域研究及地理领域的期刊进行评比。

3台湾期刊评比收录新制与大陆期刊评价活动的比较

为了充分认识台湾期刊评比收录新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特选取大陆两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期刊评价活动,与其进行比较和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成立于2013年底,其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该中心研制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于2014年底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其期刊评价活动源于20世纪末研制开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CSSCI)的来源期刊遴选[8]。三家比较结果详见表3。

3.1评价目的比较

评价目的决定着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专家的选择以及评价程序的确定,评价目的是评价的龙头,分类评价的动因,规定、制约和引导着整个评价的方向和具体做法[9]。台湾期刊评比收录新制整合了之前的人社期刊评比和TSSCI、THCICore,因此其评价目的也就融合了这两种期刊评价制度的目的:期刊评价分级和核心期刊收录。人社期刊评比的初衷是为掌握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状况,提升学术品质,并促进学者研究成果的流通,建立可靠而健全的期刊评价制度。同时,希望评比结果有助于推动学术期刊品质的提升,进而改善学术生态,但也不应过度解读或僵化地运用与学术考核[3]。如果说TSSCI和THCI有为引文库遴选来源刊的评价目的,那么期刊评比收录新制则完全摆脱了遴选来源刊的功能,已经完全为了评价期刊而存在,可谓是纯粹的期刊评价。期刊综合评价则是针对目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现有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于实践。CSSCI来源期刊遴选的目的是为引文数据库选择合适的文献数据来源。CSSCI引文数据是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期刊(集刊)为载体的科研产出状况和学术引用情况的真实记录,可以为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研究人员提供可用于分析、研究、批评和评价的原始数据和统计结果[10]。

3.2覆盖范围的比较

从覆盖地区上看,台湾期刊评比收录新制中规定了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均可申请。期刊综合评价则主要面向中国大陆地区发行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CSSCI遴选方案中规定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均在其遴选范围,不仅包括大陆地区的期刊,还包括港澳台及海外学术期刊,相应的其数据库产品也就分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港澳台及海外版)。另外,从期刊类型来看,期刊评比收录新制和期刊综合评价都只是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而CSSCI则包含了学术集刊。这跟两岸学术期刊的创办环境不无关系。大陆创办期刊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刊号获取比较困难,因此一些机构在没有获取正式刊号的情况下创办的学术刊物只能以集刊形式公开出版。而台湾地区期刊业与欧美国家类似,实行期刊登记制,创办学术期刊的门槛相对不高,因此也就不会出现学术集刊的情况。从覆盖的学科范围来看,期刊综合评价以2009版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为主要分类依据,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并增加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类,最终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划分为23个类别[11]。CSSCI的学科分类依据《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并参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设置23个基于学科分类的期刊类别,同时设置“高校综合学报”和“综合社科期刊”两个综合期刊类别,总计25个学科类别。期刊评比新制则根据台湾“科技部”的学门分类,设置了15个学门,具体包括文学一、文学二、语言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人类学及族群研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区域经济及地理。综合类期刊在申请评比时都要勾选上述任一学门,这也促使了综合类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其专业性。目前大陆有众多的综合性期刊(包括大学学报),因此大陆两家机构在期刊分类时都特别增加了综合类期刊。如何对综合性期刊进行分类评价以引导这些期刊办出自己的特色,台湾的做法促使我们思考将综合性期刊归为一个综合类或某个学科类,还是归为几个类进行分学科评价。

3.3评价程序和方法的比较

从期刊的申请方式来看,台湾采用期刊主动申请的方式,而大陆两家机构都是采用期刊被动评选的方式。这也与两岸期刊准入制度不同有关,审批制易于统计期刊出版刊行情况,而登记制则使得对期刊的管理较难把握。台湾地区期刊都要经过申请系统网站)注册并填写申请材料,材料包括期刊所属领域及学门、期刊相关资料、稿件来源与规范、编辑委员会组织、审稿程序与概况、期刊联络人基本资料等,同时需要上传实际刊登论文清单、编委会名单、审稿委员名单、审查记录表与审查结果统计表等。资料内容如有缺误、格式不符等,都将不予受理。因此通过这种期刊主动申请的方式,人社中心即可实现对期刊形式指标方面的评审,而不用花费大量精力联系期刊编辑部获取期刊基本资料、编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因此,大陆评价机构是不是可以考虑根据大陆的实际情况,评价过程中将期刊主动申请与被动评价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就评价流程而言,期刊评比新制采用初审—学门分级会议—联席会议的方式,即先进行期刊客观分数的计算,再进行问卷调研和同行专家主观打分,然后参考定量和定性分数进行期刊分级,评审过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期刊综合评价流程包括前期对期刊评价认识的问卷调查、就期刊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征求专家意见、各项指标分数的计算、同行评议、综合评分、结果。CSSCI遴选流程包括形式审查、数据统计、数据、问卷调查、信息汇总、专家审议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数据统计和专家审议,即先定量评审后定性评审。由此可见,评价过程中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两岸学术界是形成共识的。期刊评价活动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就是设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期刊评比收录新制使用形式指标,引用指标,问卷调查,学门专家审查四项指标,并且公布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四项指标囊括了对期刊外在形式、文章内容品质、编辑管理、评审制度、引用情况等多方面的衡量。四项指标中,定量指标比重小,定性指标比重大,引用指标中仅使用了五年影响因子一个指标。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五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6个,并且公布了各项指标分值。其中引用指标有即年指数、两年影响因子和五年影响因子。CSSCI虽然公布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但是并未公布各项指标权重。CSSCI在“学术影响”指标下采用了3个引用相关的指标,即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即年指数。通过指标的比较可发现,期刊评比收录新制对引用指标使用较为单一,且权重小。究其原因,台湾同一学科领域或是相关领域的期刊数量本身就比较少,而且台湾教育受美国影响较大,许多学者都会直接引用外文期刊,所以引用情况不能很好地反映某期刊的影响力。定量数据源的选取在评价活动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期刊评比新制使用了TCI资料库。TCI资料库以原来的TSSCI、THCI资料库为基础,增加了其他台湾地区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期刊和非台湾地区的华文期刊,目前收录约1000余种期刊,其计量数据要比之前的TSSCI和THCI更能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期刊综合评价则是使用自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HSSCD),CSSCI也是使用自建引文库数据。比较可发现,台湾地区的期刊评价数据源来自外部单位建设的引文数据库,而大陆两家都是基于自建数据库。

3.4评价结果的比较

期刊评比新制根据四项指标评比总分将被评期刊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二级收录为核心期刊,根据期刊学科领域,归为TSSCI或TH-CI,并在网站上公布评价结果。期刊综合评价则是根据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将733种期刊依次划分为四个等级:顶级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扩展期刊,评价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公布。CSSCI则是将期刊评为来源期刊或扩展版期刊,以期刊目录形式在网站上公布,其做法与SSCI类似。评价结果也体现了三家机构在评价目的和定位上的不同,期刊评比收录新制和期刊综合评价可谓是纯粹的期刊评价,与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遴选已无直接关系,而CSSCI遴选结果主要是为建设引文数据库服务,只不过常常被应用到期刊评价、科研评价过程中。

人文社会科学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盐城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6873

国内刊号:32-105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人文社会科学范文第3篇

英国拥有2500多家出版社,2012年全球出版业前50名中,英国独占5家,分别为 Pearson、Reed Elsevier、Informa、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和剑桥大学出版社(CUP),其总收入高达133.9亿英镑,占世界出版50强总收入的25%。创立于1585年的牛津大学出版社,资产达8.5亿英镑,其出版的276种期刊涵盖了社会科学42种、人文科学62种和法律学29种等众多门类;②创立于1584年的剑桥大学出版社,资产达3亿英镑,出版人文社科期刊130种以上。一些商业出版社也颇具实力,例如Bloomsbury,出版了哈利・波特系列丛书。Thames and Hudson,主要出版艺术图书。Faber,主要出版诗歌和文学类图书。

英国学术出版业的特征

1.市场化经营是学术出版繁荣的基础

英国出版业由市场主导,商业驱动,学术出版的发展取决于学术研究市场及教育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英国的学术出版业呈现出向大型出版企业集中发展的大趋势。英国出版企业通过并购与出售,出版公司在市场、知识产权、资源、财力等方面实现互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同时,英国出版业又呈现出专业化特征。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往往会出现资金困难、协调繁冗、专业特色淡化等问题。实力不够的出版公司会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从而专注于核心竞争力。这种基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使得一些小型特色出版企业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例如,英国一家小型出版社――牛津狮子出版社(Oxford Lion Publishing)就以出版基督教方面的图书见长。

即使是成功的大型出版集团,在业务上也不是平行地发展各个出版领域,而是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例如,世界最大的出版商培生公司(Pearson)就放弃了商业性书籍的出版,专攻其市场份额最大、盈利空间最大的教育和职业培训类出版物。2012年培生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61亿美元,利润额9.36亿美元,其中仅教育出版销售收入就超过46亿美元,占集团销售总额的70%以上,利润贡献率高达84%,是整个集团发展的核心业务和重中之重。③因此,英国的出版业发展越来越细分化,大型、中型、小型出版企业共存,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2.版权保护是出版产业繁荣的核心

在英国,由于出版自由,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办出版社,因而竞争十分激烈。英国建立了完善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以保护市场秩序。英国于1709年通过《安娜法》,成为第一个拥有版权法的国家。

近年来,英国出版业繁荣使其加速出版交易的国际化,并以版权贸易影响着世界出版格局。英国的版权交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版权出售,另一种是许可。出版商可以选择一次性向作者购买版权的方式出版图书,也可以以获得版权机构授权的方式出版图书。据统计,英国出版商超过50%的收入来源于国际市场。

2012年,英国国内图书销售18亿英镑,出口图书销售就达到12亿英镑,约占2/3。英国翻译编辑著作销售额达4300万英镑,翻译许可收入达2900万英镑,作家的翻译许可收入达7600万英镑。出版商电子许可权收入3100万英镑。授权许可收入也在大幅上升,尤其在教育产业更是如此。④英国大的出版商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联网的公司代表处和机构,他们雇用当地员工,参与当地市场开发,树立并保护自己的品牌。

3.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质量的保障

同行评议制度是英国所有学术出版机构普遍遵循的业内规则,这为学术质量和学术声誉提供了保障。英国出版社对接纳刊物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是其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影响因子是其主要标准。英国最早的刊物《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从创刊之始就实行同行行评制度。同行评议在制度层面上保证了稿件的质量,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学界之间人际关系的干扰,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学术文章的水平,目前这一机制已历经300多年,成为全球学术期刊刊发论文的重要机制。

据了解,英国的学术图书出版前,都要经过同行评审,即组来的书稿或作者主动投寄的书稿,经过编辑初审后,再送给同专业或同领域两名及以上的资深学者匿名评审,参考评审专家的意见,综合以上意见后才决定是否出版。一部书稿至少要经过2到3名同行专家的评审认可,如果评审专家意见分歧较大,需要请更多的专家评审,最多时可达10名。在英国,一般认为专家有对同行学者的作品进行评审的义务,出版社不必付昂贵的评审费,以赠书、赠刊等条件表示酬谢,或象征性地付少许评审费。期刊论文的评审一般由行业协会或期刊编委会负责。

英国学术出版业繁荣的启示

1.加快学术出版市场化机制建设,增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讲座;高职生;文史兴趣;组织策略

众所周知,讲座是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之外传播知识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有着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凝结和浓缩了学者知识的精华。一般由在一定领域做出一定贡献、获得一定成绩,或者是具备深厚学术造诣的学者来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是众多讲座类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发,学术上的指引和人格上的升华。高职院校积极组织质量高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不仅可以激发高职生的文史兴趣,还可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史知识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具有以下诸多优势:

1、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毋庸置疑,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中所讲的各种知识是讲座专家、教授和学者思想的精华,是他们在某一领域长期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所以人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也许是社会上诞生的最新言论,也许是某个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对高职生而言,是课堂中可能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听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无形中也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2、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所邀请的专家、学者、教授都是相关领域的带头人和领航者,他们的讲座质量有可靠的保障,演讲内容也具有很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而且这些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无形中对学生的批判能力、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开阔学生的视野

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演讲者为学生传授的基本是社会最前沿的理论、思想和观念,这些内容在不同层次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能够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既可以从哲学、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总之,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在方法论层面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有其自身之义,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存在一系列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不够重视

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将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建设。学校并不积极主动地邀请人文社科类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即使开设,所设置的主题内容也不符合高职生的知识需求。

2、讲座宣传不够到位

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重视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所以对讲座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到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宣传形式比较单一,一贯做法就是提前两三天在宣传栏处张贴几张海报,或者是依靠相关专业的学生口口相传,要么就是在讲座结束之后,在校园网的相关位置贴上对本期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新闻稿。很多让学生感兴趣的讲座,往往是在结束之后才被知晓。由于宣传不到位,所以导致讲座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传播,进而导致讲座资源的极大浪费。

3、讲座品牌性不足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内容参差不齐,缺乏有效规划,对讲座的专题性和系列性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高职院校从外部邀请的专家学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借着“路过”之名来开设讲座,从而导致讲座内容过于随性。我们都知道学者、专家在某个领域研究很深,如果想系统了解他的思想,不能仅仅依靠一场讲座,而是应该形成一个专题来安排讲座,从而帮助高职生系统了解某个文史问题。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应有价值,一场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建议

1、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对其加大资金投入

鉴于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价值性,以及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从思想方针上支持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开设,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将职业教育从“技术教育”转变为“全面教育”。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文史兴趣的重要性,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各部分应该加强合作与沟通,将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作为构建人文校园的一个重要起点。同时还要对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加大资金投入,使其没有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2、多方面宣传人文社会科学讲座

高职院校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在讲座开设之前,组织方要利用海报和网络进行宣传,在学校的各处宣传栏张贴个性鲜明的宣传海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应该通过校园网主页、BBS论坛、学生网站进行宣传。校园主页上尽量开辟一个专门的开设学术文化活动的专栏,方便学生集中浏览,获得相关信息,合理安排听讲座的时间。如果高职院校拥有多个校区,还应该开通网上直播,让不同校区的学生共同享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实现资源共享。在讲座结束之后,要及时总结讲座内容,到校园网上去。

3、安排多种类型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

由于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多种主题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比如传统美德、心理健康类讲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传统道德中的“仁者爱人”、“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等美德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可以将传统美德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再比如文学艺术、审美时尚类讲座。对高职生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文学艺术类讲座,借助文学艺术知识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审美品格。除了常规的文学、美术和音乐讲座,也可以开展流行文化批判讲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品牌建设

高职院校在每学期之初,就应该组织相关部门对本学期要开设的讲座类型、数量、邀请专家做专门计划,加强讲座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不断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审批制度和备案制度,活跃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讲座的兴趣。同时,来学校做讲座的专家、学者要充分做好讲座准备,将最新颖的文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要配合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以文明的举止、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待学校安排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在讲座过程中,学生还应该配合专家,积极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互动,以便更好地吸收知识,开拓视野。

总之,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有着其自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目前高职生人文素质欠缺,对文史知识兴趣不大的现状,通过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确实是一条有效途径。关键是高职院校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积极构建学校的学术讲座精品工程,加强讲座的专业性、前沿性和趣味性,使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成为高职生和学术专家交流互动的思想盛宴!

参考文献:

[1] 连丁.对提高学术讲座质量和水平的几点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7~48

[2] 郑肇青,张策.学术讲座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8~59

人文社会科学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主管单位:南昌大学

主办单位:南昌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0448

国内刊号:36-1195/C

邮发代号:44-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