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开发施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伴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城市交通建设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在公用地下工程中,由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遭受障碍物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效率。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随之产生了。此项技术的产生,不仅大大降低了障碍物及其它因素给施工造成的影响,还具有无污染、无噪声,对城市正常交通影响较小等先天优势。下文中将会以某城市的地铁1号线02合同段的暗挖区间隧道施工为例,通过多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来对该项施工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从上下台阶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CRD法的相关工艺和施工方法等方面来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浅埋暗挖法;优势;地铁隧道;土方开挖;台阶法;CRD法
0 引言
相对于现代化的地铁隧道建设来说,那些较为传统的地铁隧道,在进行施工过程之中会存在严重扰乱城市交通,给周边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等不足。除此之外,传统地铁隧道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面临着工程投入较大,破坏城市正常的管线分布等问题。在传统地铁隧道施工时,需要大量的机械施工,这也是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难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浅埋暗挖法主要所指的就是一种在非常接近于地表的位置进行暗挖的施工方式。
1 浅埋地下工程的基本含义
1.1 浅埋隧道的主要概念
①铁路隧道。Ⅵ级围岩的厚度为35~40m,Ⅴ级围岩的厚度为18~25m,Ⅳ级围岩的厚度为10~14m,Ⅲ级围岩的厚度为5~7m,为浅埋隧道。
②城市地铁。通常情况下将覆跨比H/D位于0.6~1.5m这一范围内的称之为浅埋,位于0.6m以下的称之为超浅埋。
1.2 浅埋隧道的主要特征
浅埋隧道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埋深浅。在进行地铁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地层的损耗,给施工场地周边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由于以上原因,在实际施工中便需要在合理方位内提升其开挖、支护、衬砌、排水、注浆等等工作的标准,确保整个工程的万无一失。
1.3 浅埋地下工程的建设方案
现阶段我国在这一领域主要采用的方案包括:盾构法、盖挖法、明挖法和浅埋暗挖法。在表1中,主要包含的是 “场地占用情况、断面、深度”等三个不同难度系数的表述,并最终对每一种施工方案的还出和坏处都进行了仔细分析归纳。
2 浅埋暗挖法的原理及其特征
浅埋暗挖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铁隧道建造方案,其自身具备许多特征。在施工时,它往往会采取相关的加固技术来达到增强围岩稳固性的目的。其最为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M可能依靠围岩自身的承载力来对已经挖掘好的隧道进行一定的支撑工作,并最终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且安全的联合支护体系。在施工时,一定要贯彻落实 “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工作理念,争取工程施工的万无一失。
第四纪软弱地层的地下施工中会首先考虑使用浅埋暗挖法来进行,此种方法不仅适合施工的实际情况,还能够尽可能的弥补围岩自身稳固性不足的缺点,地表沉降很有可能直接迫使围岩松散、变形。这样以来很有可能导致施工受阻,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减少上述问题的产生,就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并且按照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增加初期支护的刚度,确保施工安全,保障施工进度。在如图1所示的特征曲线中,C点与A点之间的距离约大,所达到的效果也就越好。此外,两者之间的距离越小,支护结构的承载力越强。
3 浅埋暗挖法的主要施工方式
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某市地铁1号线02合同的具体施工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对土方施工台阶法和CRD法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进行分析。
4 工程概况
在本文所使用的实例中,其自身的区间隧道右线长为511.1m,左线长为511.101m,共计已经达到了1022.201m。其顶部的覆土厚度通常控制在9.4m~10.6m这一范围内。区间所处的地层成分是以粉土层为主的,其自身含有少量的粉砂。区间的左右线间距通常控制在13m~13.4m范围内。根据有关的施工数据显示,该区间隧道最大纵坡达到了4.17‰,最小纵坡2.0‰,其竖曲线半径的最小值达到了3000m。
5 台阶法的施工
在现代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施工方式叫做台阶法。与此同时,它还以现阶段最为基础、应用也最为广泛的方法,其与施工方法都或多或少的与之存在联系,有的甚至要以之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开挖断面较高,则能够采取多台阶施工,并且需要将各个层面的台阶高度控制在3m~5m范围内。在对台阶法进行归类时,往往会根据其台阶的长度将其划分为下列几类:
长台阶:长台阶可以大大提升掌子面的稳定性,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长台阶还存在着干扰过大的弊端;上台阶上设备、材料相比于其他施工方式来讲存在着极大地困难;上台阶在向下台阶出碴时也会受到极大地限制;很难第一时间封闭成环,因此该方法通常情况下不会是工程施工的首要选择。
阶:阶是一种介于上台阶与短台阶之间的一种施工方式,因为上台阶的距离并不是像长台阶那样距离很长,所以说施工时喷砼和注浆设备依旧能够放在下台阶位置上。
短台阶:在土质隧道中上台阶没有配置大型设备的必要,下半段可以在6~10m的范围内封闭成环,还可以确保围岩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挖掘,因此该种台阶长度在城市地铁的第四系地层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微台阶:当施工要求达到掌子面开挖标准的条件之下再下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设置为3~4m。在采用反向挖掘机进行挖装碴工作时,上台阶中除了很少一部分都能够采用该机进行挖、装工作,如此以来能够有效提升施工速度。
在此项工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为台阶法,详细的工艺流程见图4、图5。
其最为主要的施工方案如图6所示。
6 CRD法
通常所说的CRD主要指的就是英文短语“Center Cross Diaphragm”的缩写,它的主要含义就是交叉中隔墙法。
CRD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被划分成包含:左右分块、上下分台几个部分,分别施工。这样以来,不仅能够大大降低施工难度,还能够有效增加施工效率。所谓的CRD法模筑砼施工方案通俗来说就是,提前采取支承替换法来制作底板,把中壁分段拆除,为其配备相关的防水板以及施工底板之后,再用支撑对其中壁进行恢复,到了施工的最后再把中壁即临时仰拱按段按顺序进行拆除。如此以来,不但可以大大提升支护体系的安全系数,最大程度的对地表沉降量进行有效掌控,与此同时还能够尽可能降低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事故的概率。
7 总结
浅埋暗挖法在现代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是喷锚暗挖法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分支。将其与新奥法进行比对后不难发现,该方式在设计时并没有将围岩的自承能力考虑进去,过多的注重地层的预支护以及预加固环节,所以说此方式的适用环境就有了更多地要求。通过对本文实例进行仔细分析与多次研究后,对浅埋暗挖法台阶法、CRD法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我国在该领域的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
参考文献:
[1] 崔凤.地铁区间浅埋暗挖施工对周边建筑安全的影响研究[J]. 建筑技术. 2017(03)
[2] 于宏启.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质量控制[J]. 科技展望. 2017(09)
【关键词】土地开发;复垦工作
一、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重要性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
(一)土地整理是解决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问题的重要手段
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薄弱环节。土地整理则是国家直接出资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建设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目标。
(二)土地整理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已在半数以上的国家贫困重点县安排了项目,累计安排中央资金超过40亿元,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村、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土地产值,从而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发展。
(三)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我国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约束,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侵占耕地,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使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部分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
农民普遍知道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他们对项目建设标准期望过高,期待土地整理能够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施工单位只能按设计施工,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没有达到标准为由对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村民扰工,阻工现象。为此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协调解决,增大了项目投资,拉长了项目建设工期.
(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生态环保意识差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周期长且投资金额大的工程,一些地方,为了缩短工期,急于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水土环境,导致毁林地而重新开荒、破坏果园重新开发的奇怪现象,或者是只考虑到平整地块的方整、美观而忽略了河流、山地等原生态的规划,以至于随时间的推移使当地的环境逐步恶化,再一次耕地变荒地,其结果只能是短期受益,长期失利的不良局面。
(三)开发整理后的后续管理跟不上
土地开发整理的后续管理相当重要,后续管理跟不上,将前功尽弃。后续管理主要包括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的权属管理、后续管理资金、质量跟踪体系等。后续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有地无主、有主无钱,致使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土壤地力培肥受到很大影响,有可能使耗巨资新增的耕地重新面临撂荒的隐患,造成开发――撂荒――开发的恶性循环。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宣传,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县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减少快、后备资源贫乏的实情,争取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单位的支持,提高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变“要他整”为“他要整”,“抢着整”。通过宣传,争取农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网络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开发整理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在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1、减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输配水渠道防渗材料尽量
不用或少用混凝土,排水沟道不应该采用混凝土衬砌,对于沙性土质的排水沟,可采用混凝土网格护坡与网格中间种草,既可排除地下水,防止盐渍化,又可防止边坡坍塌,加固排水沟结构和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为水生生物如青蛙、鱼、虾、泥鳅以及水土中的微生物等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同时也维持了沟渠水体的自净能力;田间道路也应尽量少用混凝土路面,尤其是不通农业机械的生产路,应该采用素土路面。
2、耕作层保护和土壤改良
在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时,尽量采用局部平整方案,以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耕作田块类型,选择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并做好表土剥离和表土回填,以保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从而保持农田地力;对于新增耕地,应采取物理、生物和化学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尽快提高耕地质量。
3、重视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
因地制宜地采取农田防护和生态保持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防止耕地质量下降,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沿道路、河沟植树种草,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在丘陵地区,合理修建截流沟,营建坡面防护林,沿田坎种植灌木、草皮,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如在规划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有的零星坑塘、湿地以及河滩,减少沟渠硬化;通过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措施,最终形成可持续利用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
(1)加强权属管理。土地开发整理不仅涉及到土地的调整和权属的变更,牵涉到国家、集体和农户的利益。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在“尊重现实、照顾历史、有利生产、有利稳定”的原则下,做好土地重划工作,确保各土地权属主体利益。土地权属变更后,要及时进行变更登记。(2)加强土地用途管理。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针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提出的。但是,增加耕地并不是惟一目标,对于整理后土地的用途,应当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准绳”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提高投资效益,推进市场化进程。(3)积极开展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加大新增耕地质量管理,对项目实施实行后续跟踪监管,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增耕地效益;积极推行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对新增耕地质量不达标或抛荒、闲置新增耕地的,对照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广西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重。土地退化对全球食物安全、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研究土地退化的发生机制与演变动态等内容,已成为国际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1-2]。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根据《广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并结合桂国土资发〔2011〕21号等文件精神,广西各国土部门优先选择一些群众已简单投入整理的土地进行项目立项,力求规范开发,尽快形成耕地,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产生效益[3]。
项目区通过整理后,农作物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增加了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增强了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符合国土资源部的《关于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1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1.1 规划设计依据
(一) .国家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承包法》。
(二).相关政策
(1)《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财建〔2010〕244号);
(2)《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1〕21号);
(3)《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4)《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县级财政审核报账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财建〔2010〕203号)。
(5)《《自治区农业厅 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西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办法(试行)〉的通知》(桂农业发〔2011〕54号)
(6)《《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整理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财建〔2006〕12号)。
1.2 规划目标.
通过现场踏勘调查,依据项目区实际地形条件,明确项目规划目标为整理整治已纳入自治区不稳定耕地数据库中的宜农土地,规划设计项目重点改建项目区田间道路,提高道路通达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作物产量有所增加,最终实现“增地、增产”的目标。
1.3建设标准
(1)土地平整格田设计标准
如果项目未涉及大面积的土地平整,只是对耕地质量较差的土地进行翻耕,确保耕作层达到20cm。
(2)道路标准
田间次道:路基宽4.30~6.00m,路面宽3.50~5.00m,泥结石面层,路肩宽0.40~0.50m,最大行车速度20km/h,田间次道最大纵坡不大于10%,横坡不大于3%,改建道路及受地形条件限制的路段,其路面行车道、路基宽可相应减少1m;
(3)建筑物标准
如项目区无大型建筑物,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系统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
2工程设计
2.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对待开发整理土地进行翻耕、捡石等,消除土地障碍因子,将土地开发整理成稳定的耕地。
项目区不稳定耕地零星分散于各片耕作田块之间,对面积大于100m2荒草地进行土地翻耕,将杂草、乱石清除、剥离,然后进行翻挖、配施农家土杂肥,最后将事先收集好的表土进行复原推平,以保持土壤肥力。通过现场调查,核实项目区各实施地块情况,确定项目区土地翻耕工程量。
2.2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包括田间主道,其中改建田间主道路共N条,共长约2744*N m。
规划设计项目改建田间主道受地形条件限制,以及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改建田间主道01设置路面宽3.5m。从路面至路床材料结构为:C25砼路面厚0.18m,碎石基层厚0.15m,如果田间主道地势相对较高,大部穿过旱地,可采用0.4m宽素土路肩。
田间次道最大纵坡为9%,最大横坡为3%,道路基层、路床压实度不小于0.91,路面压实度不小于0.94。
2.3其他工程
(1)、项目标志牌,为体现新农村风貌,拟设置规划设计项目标志牌。标志牌高2.8米,宽1.8米,牌身厚0.36米。项目标志牌为砖砌结构,牌面采用二次烧结彩绘瓷砖,此项目标志牌用来标注项目名称、项目区四至位置、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净增耕地、项目工期、项目承担单位、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内容,标志牌项目已纳入竣工验收费标识设定费计算,此次只做图样说明。
(2)、土地培肥,广西属于丘陵地带,项目有零星地块肥力较差,当地农业部门及村民可通过必要培肥措施,多途径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和维持有机质平衡,改善土壤质量,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培肥预算不纳入项目预算。
3土地权属调整
3.1权属调整原则
(1)、依法依规原则。按照确权在先的要求,依据《土地管理法》、《承包经营法》和《物权法》有关规定,开展土地确权、权属调查、登记和发证等工作。
(2)、公告原则。土地权属调整要公开、公正,实行公告制度,广泛征求有关权利人意见,保证权利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受益权。
(3)、协商一致原则。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有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权利人意愿,适当调整土地利用关系。
(4)、利益不减少原则。项目实施后农民承包地应与实施前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同或有所提高,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造成相关权利人权益损失。
(5)、土地适度集中原则。在协商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尽量减少飞地、插花地和宗地数量,同一产权主体的土地尽量集中连片,为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3.2土地权属调整内容
(1)改建道路、沟渠占用耕地
对于项目改建道路、沟渠所占用的少量耕地,经现场踏勘以及征求地块使用者意见,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和降低劳动强度,农民支持并自愿腾出。
(2)新增耕地使用权调整
新增耕地使用权调整涉及两种情况:
a、现状为耕地
在不稳定耕地中,现状为耕地的新增耕地使用权依然属于项目实施前原使用者,项目实施后不做调整,其所有权归属村集体所有。
b、现状为非耕地
对于通过土地翻耕等工程措施新增的耕地,土地所有权属归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可由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小组将部分新增耕地分配给被占用耕地的农户,剩余部分可由村集体寻找愿意经营土地的农户进行承包。
4施工方案
4.1施工条件
(1)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应交通便捷,以便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2)取料
细砂、中砂、粗砂等基础建筑材料就近从附近乡镇索取;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从县城或邻近的市区购进。施工用水可就近取用河沟内的水。项目区一般已具备有电力设施,施工用电可从项目区周围的村庄接入至项目区内。
(3)施工队伍
施工采取招标承包制,由具有专业资质的施工队伍承担工程施工,从而促进施工技术的改进,确保工程质量。
4.2施工布置
施工总体布置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利于生产、生活、管理的原则。根据施工总体规划,材料堆放场地各设一处,且应设在较平坦的开阔地带集中堆放。
施工技术供应是保证施工顺利进展的关键。施工机械的先进程度和完好率,是保证整个工程能否按计划进度要求完成的基础。因此,必须根据技术要求和施工进度计划,及时做好技术供应和机械保养等工作。
4.3主要工程施工
广西规划项目工程建设主要为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
(一)土地平整施工
广西区域一般采用59kw拖拉机与三铧犁对翻耕区土地进行松土。
(二)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主要为田间次道。
①施工放样
主要对道路的中心线、边线及高程进行控制。放样应保证道路的中心线、边线符合设计要求,而且能对开挖高程进行控制。
②基础开挖
根据放样进行人工基础开挖和回填,开挖时尽量不扰动建基面以下部位,回填时应不使用耕植土、腐植土、淤泥土等,并须进行分层夯实,分层厚度一般不应超过0.3m,密实度应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完后其表面高程及边线和放坡应符合设计要求。
③路肩施工
田间路路肩砌石应按设计要求施工。砌石施工应符合设计、施工规范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路肩埋深应符合设计要求,埋深一般不应小于0.3m;路肩砌石质量应符合砌石施工规范要求。
④垫层施工
垫层的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料,铺设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需要碾压的应按要求进行碾压,碾压机械采用12~15t内燃压路机。
⑤路面施工
a、石料。可采用轧制碎石或天然碎石。碎石的扁平细长颗粒不宜超过20%并不得有其他杂质。
b、粘土。主要起粘结和填充的作用。粘土内不得含腐殖质或其他杂质,粘土用量不宜超过石料干重的20%。
5 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
(1)、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全县耕地占补平衡
项目实施后,可以新增大量耕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耕地占补压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基础。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后,建立起互联互通的道路网络,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扶贫帮困,增加农民收入
规划整理后土地经在当地农民当中分配,可达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当地农民粮食不足的目的。
(4)、保证粮食安全,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稳定农村社区
项目区总新增大量耕地面积,可以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解决及使粮食安全得以保障,起到了稳定民心、安定民情、稳定农村社区的作用[4]。
4.2生态效益
(1)、土地开发整理,对土壤进行改良
土地经过翻耕、推土平整,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地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项目区可基本杜绝区内的洪涝灾害对耕地的危害,大大降低区内土地水浸、风蚀、水土流失程度,使区内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2)、降低洪涝、风灾的威胁
通过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道路工程的配套,可大大改善项目区交通,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的灾害损失,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效果。
4.3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前,部分土地由于未经整治,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作物产量提高受到限制,土地产值难以提高;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后,此部分土地由于道路、沟渠设施的完善,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作物的产量、产值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江红,焦燕,徐柱,等不同天然草地整理年限下土壤特『生对CH4吸收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0,18(2):148—153.
[2] 吕妍,张树文,杨久春.基于地名志的东北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2):174—179.
【关键词】污染场地;修复;环境监理;工程监理
土地是人类生活及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用土地较少,城市土地资源尤其紧缺。目前,工业企业关停或搬迁产生大量污染严重的工业场地,不仅不利于土地开发再利用,产生的环境风险及危害还会对人体及生态环境造成长远的影响。因此,对污染场地开展修复治理或风险管控,已成为社会发展、改善城市人群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近些年来,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已逐渐意识到污染场地问题的严重性,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等推动污染场地治理工作,为其它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各地污染场地情况不一,导致修复治理工作难度和复杂度升级,而部分施工队伍的修复技术水平、环保专业能力等无法确保修复工程及污染防治措施有效落实,因此,修复工程引入环境监理和工程监理,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等方式进行过程监督和管理,严格把控修复工程每一环节,从而提高修复工程质量和进度,推进修复工程顺利完成,使土地重新具有开发利用价
1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特点
紧迫性,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受污染的土壤不仅无法开发利用,且隐藏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各类污染物已对生态环境及人居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风险隐患,亟需开展修复工作。多样性,受污染的土壤由于污染成因不同,污染程度及污染因子均不相同,呈现多样性和复合型特点,如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复合性污染等。专业性,由于污染场地的污染类型及修复技术难易程度不同,且修复时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因此,修复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专业性较强的工程,不仅需要专业的修复设备及施工人员,还需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专业的监理人员。
2工程监理和环境监理在场地修复项目的区别及联系
在进行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之前,明确工程监理和环境监理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在场地修复过程中确定各自职责范围,更加高效开展现场工作。
2.1区别
工程监理工作对象是修复工程本身及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相关的事项,其监理内容主要是围绕工程施工建设而开展,包括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技术、工程进度、施工款项等,总体而言是“质量、进度、投资管控”。工程监理应实地监督管理,了解施工款项的流向使其被科学合理化的使用,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安全,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同时应严格检查施工设施建设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了解搭建的脚支架、用电是否安全,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是否到位;另外对工程进度进行监管,使其在规定期限内按时竣工,有利于控制整个工程的预算管理。环境监理工作对象是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风险防范措施以及受工程影响的外部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环境监理依据项目环保技术文件,监督施工过程废水、废气、噪声、固废及生态保护等措施的落实,并采取环境监测等手段来校验落实效果,实现修复过程中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通过解决修复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不断提高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的质量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修复工程又是环保工程,修复效果是通过效果评估验收的重要条件,修复施工内容同样是日常监理重点,因此,环境监理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环保专业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工程专业知识。
2.2联系
首先,两个监理方都是由建设单位委托的第三方专业咨询单位,都需要签订监理合同、确定项目总监、成立项目监理小组、制定监理工作实施细则、明确工作原则;其次,两方监理工作依据主要为项目修复技术文件,例如修复技术方案和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监理目标是一致的;再次,就监理的工作时段而言,两者都需要从项目开工时介入,至修复项目整体施工结束;最后,现场监理期间,两者应加强沟通联系,发挥各自优势,对共性问题共同讨论及监督,使其达成一致意见,促进修复工程有序开展。
3工程监理的工作重点
工程监理是指工程监理机构受到修复项目主办单位的委托,根据相关工程监理法律法规、工程建设项目标准、安全质量标准、采购材料文件及签订合同,在施工阶段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造价成本、工程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确保工程安全竣工。污染场地需要进行修复的重要原因是严重影响了土壤及水资源质量等,工程监理在修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工程监理的重点和核心,其中工程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施工材料质量、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等都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工程监理对照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关注施工前期各项临建设施的建设质量、施工进度、修复工程量等,例如开挖及修复大棚搭建、临时码头及硬化地面建设,修复期间重点关注修复机械及施工材料的配备情况、污染修复区放线、淸挖修复后基坑复核、污染土壤外运进度及过磅计量等。
4环境监理的工作重点
环境监理的工作定义是指环境监理机构受修复项目主办单位的委托,根据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项目修复技术方案、施工方案、环评文件及批复等要求,对修复过程实施专业化的环境咨询服务,协助及指导修复单位落实修复过程中二次污染防治措施,减少或降低修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环境监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开展:
4.1施工前期阶段
施工前期阶段主要涉及工程设计资料审核及前期临建设施建设。首先,应尽量提前介入项目设计阶段,深入研究项目技术报告及环评文件,以此为依据严格审核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及环保专项设计方案,判断拟采取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防治措施是否全面和可行,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施工计划、环境目标、监理重点,并制定环境监理工作实施细则。其次,正式修复施工前,督促施工单位按照审核确认的施工方案,完成各项临建设施及环保设施建设,例如:硬化地面、密闭大棚、废水及废气治理设施等建设,确保具备下一步修复施工的开工条件。
4.2修复施工阶段
在修复施工阶段,环境监理既要关注施工内容和修复效果,还要重点关注二次污染防治落实情况。首先,严格监督施工单位采取的修复技术、施工范围、使用药剂等是否与修复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一致,例如:基坑开挖范围及深度、修复设备配备情况、药剂种类及添加比例等,对于发生的变更要督促其履行变更手续再行实施。其次,修复施工过程伴随着二次污染的产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是环境监理的重中之重。废气方面,应尤其注意修复过程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修复区域建设密闭大棚以减少有机废气的无组织排放,并配备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有组织达标排放,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控制手段。同时,还应关注施工扬尘,裸土区域应及时覆盖;日常巡视期间对异味逸散较为明显的区域应配备气味抑制剂进行喷洒。废水方面,应监督各类废水是否设置有效的收集系统和废水处理装置,对于露天的临时堆场及施工区域应注重初期雨水的收集,防止受污染的雨水对非修复区域产生二次污染,如发现原有埋地污水池并存有污水,应及时报告并专题进行处理。噪声方面,高噪声的机械设备应检查是否配备消音降噪设备,周围是否建立噪音隔离带,并严格规定施工时间,避开周围居民休息时间。固废方面,各类修复施工产生的次生危废应督促施工单位按要求落实处置去向,并对危险废物执行转移联单制度,对于修复期间清挖出的不明物质或易燃易爆物质,因及时上报并专题进行处理。
5修复场地监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
5.1监理工作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数量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及要求,保障修复后的场地达到预期修复效果,国家生态环境部陆续了一系列污染场地调查、修复及效果评估工作管理文件、环保标准及技术导则,但作为修复阶段重要监督管理手段的监理工作却还没有从国家层面确认其工作定位并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因此,环境监理及工程监理在开展场地修复项目中仍面临以下诸多问题:①环境监理和工程监理在修复项目中的组织结构、工作职责、工作规范等未有统一要求,容易导致现场监理工作产生各干各的、互不沟通、处理问题无法产生统一意见等情况影响修复工程质量及效果。②两者监理工作存在交叉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而部分项目容易存在相互替代的包含式工作模式,强化了主导一方的监理工作却又弱化了另一方的专业要求,无法发挥各自所长做好监督管理。③修复项目监理人员队伍仍较为薄弱,缺乏专业性。
5.2完善意见或建议
(1)逐渐完善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制度。在法律层面确立相关监理工作的合法性,使监理工作有法可依,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同时设立专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从事环境监理和工程监理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培养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进一步保障工程质量。(2)加强环境监理和工程监理的合作。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的监理对象及监理内容等均不相同,因此在修复时应该明确双方的职责范围,但是两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应该协调两者之间的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监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制止、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工程监理过程中涉及环境问题,双方需要制定科学的监理方案,使修复工程顺利竣工。(3)环境监理提前介入。污染场地不同于一般的建设修复项目,应该将环境监理工作从修复工程开始之前提前至污染场地实地调查中,因为污染场地在废弃之前是一些生产化工产品的工厂,在工厂拆迁之前,让环境监理机构介入管理工作,在遗留的生产设备、管道、废构筑物等进行合理的安置、拆除的过程中进行相关专业指导,降低拆迁及后续修复的环境风险。
关键词:地铁上盖物业项目 地铁结建 深基坑支护
0 引言
目前国内城市的快速发展,为缓解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城市规划中,结合地铁站点开发的地铁上盖物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最大、实用程度最高、交通最便捷的一种高效物业形式。随着地铁上盖物业项目的增多,与地铁车站结合建设中的各类问题也随之而来,上盖物业项目基坑的设计和施工对地铁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
1 地铁上盖物业项目的特点
地铁沿线上盖物业项目,基本分布在地铁线两侧500米范围内,主要是为地铁线工程筹集建设资金及结合旧城区改造开发的地块,将城市中的地铁工程与沿线土地开发有机结合,属于地铁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铁上盖物业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特点使其较其它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上盖物业与地铁车站相结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盖物业在一个可实施距离范围内与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紧密相连,逐步形成了上盖物业建筑物与地铁站之间、建筑物彼此之间及建筑物地上地下各层之间的立体化步行交通系统,实现了有序、便捷、舒适的环境。通常城市中心的上盖地块,由地铁车站从中间贯穿而过,即物业地块将整个地铁站包容其中,地铁站的出入口、风亭组、冷却塔等与上盖物业合建,上盖物业的地下室二层与地铁站厅层相通,形成共享的地下空间,上盖物业与地铁站组合成一个功能齐备多样的城市综合体,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
2 地铁上盖物业项目基坑支护的设计
上盖物业项目的地下工程具有规模宏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在上盖物业的地下工程施工时,地铁车站一般都是先施工,通常地铁站主体结构已经完工,而结建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时效性,由于后续施工的结建基坑随着土方开挖引起的坑内外荷载失衡,有可能造成站体的大位移,基坑支护的质量不仅影响基坑本身安全,还会影响地铁站体的安全。为此,对于地铁站及隧道贯穿上盖物业地块,在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如何既要保证地铁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又要确保施工进度以满足地铁工期,积极协调上盖物业与地铁站及区间的建设周期、施工工序是此类工程的难点。
2 .1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取
上盖物业一般属于城市综合体,集商业、办公、住宅、公寓等多种业态一体,地块基坑面积规模大,开挖影响范围广,其深度一般在15米以上属于深基坑,因此选择合理、安全的支护方案是基坑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目前较为常用的两种支护方案:(1)“TRD止水帷幕+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方案:适合于地层比较硬、土空隙大、地下水水位较低、降水较容易、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较小、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要求相对不高的项目。(2)“TRD止水帷幕+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支护方案:适合于含有软土地层、地下水位高、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要求高的项目。而采用“TRD止水帷幕+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方式,可能存在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过大,造成止水帷幕开裂漏水的风险,一旦出现风险将危及地铁站和隧道的安全,且施工抢险难度大,势必影响整条地铁线的建设工期,因此在地质不良和地下水位较高地区选用“TRD止水帷幕+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支护方案更为安全合理。
2 .2基坑的分仓设计
上盖物业项目一般滞后于地铁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受场地限制、工期要求、安全措施等条件的限制,若基坑整体进行开挖,则施工工期无法满足地铁建设周期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满足工期要求,如将整个深基坑进行分仓分期施工,将整个基坑分成两个相邻的基坑:其中一个是包含地铁站体的结建区基坑,另一个是完全与地铁站体脱离的非结建区基坑。结建区基坑就可以单独采取特殊的安全加强措施,同时可以优先施工,即能满足地铁建设的工期要求,又能满足地铁保护的安全要求。非结建区基坑则可采取不同的设计安全标准和工期要求,同时在基坑深度的设置上也可与结建区基坑采用不同的深度,以满足上盖物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设计要求。
整个深基坑进行分仓后具备以下优点:
1)分仓后将一个大型基坑分成两个相邻的小型基坑,既能加快结建区基坑的设计进度,又能提高施工进度,使地铁结建区基坑先行施工完成,以保证结建区域内的地铁站按时通车。
2)项目更加安全可控,有效控制站体在开挖过程中的位移控制,使风险源减少。
3设计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
1 )选择有资质、负责任的设计单位,明确设计责任人,从源头确保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加强深基坑支护设计的审核和监督。
2)根据土的力学指标、土质、地下水情况及开挖深度等确定围护结构和支撑的组合形式。
3)设置合理的安全系数。基坑支护设计时,不能单纯为了降低造价,而降低安全系数。
4)设置合理的围护结构入土深度,并根据围护结构入土深度合理设置降水井。
5)在设计阶段进行基坑工程对地铁安全影响评估分析,采用数值仿真模拟基坑施工,根据分析结果检验设计的可靠性,识别危险源,指导设计,并采取相应措施。
4施工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1)事先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在基坑支护施工之前,应先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加强对土方开挖施工工艺的组织与管理,在施工中精心安排开挖施工分层分区分块的部位和时间要求。
2)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工序进行开挖和支护过程。基坑开挖应根据基坑支护设计、降排水要求确定开挖方案,开挖方案必须进行专家论证 ,当满足要求后再进行报批程序。
3)尽可能减少基坑周边荷载。基坑边缘建筑材料、堆置土方和沿基坑边缘移动运输工具、施工机械时,会增加作用于围护结构上的荷载。
4)做好施工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期间的水位稳定。地下水是引起基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发生的基坑事故都与地下水有关。
5) 对开挖过程实施跟踪监测,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做到信息化施工。监测基坑边壁的位移,绘制位移时程曲线表,分析变形速率和位移量的大小,确定其对边坡稳定、对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影响程度,随时调整施工参数、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6 结语
针对地铁上盖物业项目基坑工程,应将地铁安全保护工作贯穿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全过程,通过选用合理安全的基坑支护形式、采取分仓设计和分仓施工的方案、协调基坑工程与地铁工程施工工序、加强对施工工艺的组织与管理,将基坑和地铁变形监测一体考虑并根据工程进展采取不同的变形控制标准等措施,才能有效的保证项目基坑和地铁的质量安全,同时满足整个项目的工期要求。
参考:
[1] 姜艳红.某地铁不规则基坑支护方案优化选择[J].山西建筑,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