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儒家;道德修养;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33-03
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注重个体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及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儒家道德修养观不仅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素质、民族文化等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推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和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儒家道德修养观的主要内容
儒家道德修养观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在人性论观点上,各家虽持不同主张,不管人性是善是恶,儒家认为,通过后天努力人是可以成为善人的。在儒家看来,人生修养主要是道德的自我修养,也就是保持人的本心,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最终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一)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
1.完善人性的追求――止于至善
儒家相信人性善本,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所以,人经过不断的修身努力,在现实世界就可以成就理想人格。儒家人性论认为性是自然的最高目的,人性之善也就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善,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等过程,人性可以向更加完善的境界发展,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善的境界。正如《论语・大学》开篇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是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性和主体的能动性。正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作为主体的人,都蕴涵着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潜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受教育和个人努力,可以达到“成仁”的目的。由个人人性的完善――“止于至善”并进而实现“天下归仁”的共同的善。
2.完满人格的目标――圣人君子
儒家道德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是成就圣人君子。这可以说是儒家追求的道德修养理想境界――“止于至善”目标的具体化。在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圣人具有与天一样崇高而伟大的美德和功业。儒家认为,完善自己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由内而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出发点,“治国”、“平天下”是终点、是归宿。圣人承担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须有博大的胸怀,能博施济众、行仁安民。
圣人如此高贵、神圣,即便是在孔子心目,也是不可企及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因此,与圣人相比,君子作为一种理想道德人格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也更有感召力和现实性。君子这个概念更多的是“道德之称”。君子求道,君子之志在终生求道。道即“仁”道,所以,君子崇仁。所谓“仁”,指的是社会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包括君子在内的一切人的精神原动力,是其他道德人格的基础。作为人格典范的君子,更应当对仁推崇倍至。重义是成仁的内在要求。
3.道德修养的最高价值目标――仁
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仁是其核心。人的本质就是仁,即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一生所追求的道就是仁道。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成就仁德。孔子把仁视为做人的根本,甚至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中。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思想。
由此可见,儒家道德修养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完美境界。
(二)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
1.存养立志
在儒家看来,道德修养就是保持人的本心。只要努力修养就可以存其本性之善,并可达到更加完满的善的境界。因此,儒家道德修养特别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标,使个体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道德修养观倡导人们所立的志就是其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最终实现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2.自省忠恕
自省是儒家道德修养最根本、最重要的修养方法。孔子最先提出内省,并把能否坚持这样做看作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圣人,而最切近、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从自己做起。
由反省自己进而推己及人,忠恕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相似的含义,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则互为补充,更加严密而完善,可作为忠恕的内涵和解释及其要求。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修养方法,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克己慎独
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儒家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所谓“慎独”,《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对自己独自处事时都要特别慎重,要凭良心行事,也就是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可见,慎独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约束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是在自省和克己的基础上,为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一种修养方式,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下完全自觉去履行道德义务,表现出行为者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躬行践履
儒家所主张的自我修养,在强调自我思想改造的同时,还非常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即要求主体要做到言而有信、知行统一。如孔子就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要求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于道德的修养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能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这样才可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孟子的这一思想被儒家学者作为自我修养的座右铭,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儒家道德修养观的时代价值
(一)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理论价值
1.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文化资源。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作为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干,并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维系着全体民族成员的情感与信念。
儒家道德修养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的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具备这样人格的人就是为仁、成仁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儒家道德修养观重视人,积极追求理想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到理想境界;在人生实践中自强自立、奋发有为,成就理想的人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道德修养观倡导积极的处世态度、入世的精神以及讲求奉献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为构建正确的道德修养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儒家仁学将“为仁”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爱己,爱己主要是关心自己的品德。 “安人”和“安百姓”是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经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形式进行的,由个体的修身“成仁”到最终实现“天下归仁”。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不仅在于成就个人,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个人对社会的意义。道德修养既实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和理想,也达到了个人修养目标和社会理想的结合与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人们的自律提供规范和方向。儒家道德修养观所建立的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主张依靠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行为,反省自律,不仅为人们理解荣辱观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思想理论基础,更是人们行为选择和实践的行动指南。
(二)儒家道德修养观的实践价值
1.激励当代人明确道德理想,塑造理想人格
当前,有不少人自认为道德理想一般的说法就是做个好人,但比较笼统。评判个人成功与否更多的使用经济价值标准。生活目标更多的锁定在实现自我价值上,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功。对于个体人格完善的关注远低于对个人事业成功的关注。在行为选择时更倾向于随大流,体现出注重实际和功利性心理。儒家道德修养以人性之善为道德修养的基本出发点,追求至善的道德境界,倡导的君子人格和“成仁”、“天下归仁”的人生理想,并以此为人生信仰去努力追求,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道德理想,也塑造出了完美的理想人格。
2.指导当代人明辨义利,构建和谐社会
义和利的问题,是中国传统道德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和利主要是指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而言。利有公利和私利之分,为国家、民族谋利为公利,为自身、个人求利为私利。儒家学者大都注意义利之辨,其思想主旨是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反对惟利是图、为富不仁,并把为义与为利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尺度。“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对义和利的选择实际集中体现了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这些观点对处理当前复杂的利益关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促进当代人加强自律,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知和行的关系处理。由于各种原因,知行脱节已经成为人们道德修养中的一个不小的问题。在知行关系的处理上,儒家道德修养观认为两者密不可分,既强调知的重要,更注重行的作用和意义。儒家非常强调知行统一,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认识到知和行都要以主体的自觉自律为前提,道德实践应当出于自觉。它建立在对于道德准则的自觉之上,即要自觉、自律的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因此在道德修养上一定要做到慎独,这既是自觉、自律的基本要求,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前,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矛盾冲突不断,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关系往往会产生各种分歧、矛盾和冲突,也很容易激化为尖锐的矛盾对立。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在这方面无疑为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
儒家仁的本质含义就是要尊重人、爱人,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如何使自己成为仁者,孔子的答案就是“克己复礼”。这里的“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个体感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在解决分歧、冲突、矛盾时,要做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仁不仅要求人要自律、要自勉,还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多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的推行,以个人的道德自觉作为保证,以个人忠信的品质作为基础。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推广到整个民族群体,主张“天下为一家,中国如一人”,为群己关系的融洽、为国家民族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种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力地增强了全体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宋志明.论儒学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理念[J].广东社会科学,2007,(2).
[2]陈延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历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汤一介.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4]崔宁. 论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J].实事求是,2004,(2).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说课
一、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中说课概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过去高校“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它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自己培养成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使用的是全国通用教材,因而为高职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学生专业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作深入的探索。
二、说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中的意义
其一,说课有助于促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实现个人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提升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提高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研实效;其二,说课有助于促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活动,实现青年教师在专业教学教育水平和能力上较快提升;其三,说课有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课程标准,熟练驾驭教材,服务专业,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口头语言表述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实现教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四,说课有助于促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提高教学教育科研能力。通过说课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纠正这些错误认识,为教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关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中的说课
(1)说课涵义。说课是指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2)说课的目的与步骤。说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实现其教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说课的步骤一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述和PPT演示,呈现其对具体课程(一门课或一次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二是参加说课活动的同行或教研人员进行评议、研讨,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三是由任课教师改进、完善教学设计。(3)说课的方法与技巧。一是说“准”教材;二是说“明”教法;三是说“会”学法;四是说“透”教学意图;五是说“清”练习与思考层次。(4)说课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说课的基本原则一是说理的精辟性;二是实践的可操作性;三是形式的多样性。说课的基本内容包括说一门课或一次课,以一门课为例,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说课主要内容有:一是说本课程目标与定位;二是内容与载体(包括:选取内容的依据、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载体、教学资源等);三是方法与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考核与反馈)。以一次课为例,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说课主要内容有:一是说教学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专业要求;本课程目标;本次课要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课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重点难点);三是教学组织;四是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等);五是学习指导;六是考核与反馈。
需要强调的是,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说课一定要着力突出其与学生专业课结合并为专业课服务的特色,同时还应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方式,以实现其教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黄敏,刘娜.高职课程说课内涵浅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一、中职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等职教生的思想问题是有其根源的。众所周知,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是初中考不上高中或者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或高中时因为成绩差往往会被老师暗中放弃,任其自由发展,放任自流,久而久之,这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这种现象在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很普遍。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放弃就导致了学生的思想落后,于是就出现了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成绩、思想双差的局面。又由于职业学校只培养学生一门技能,忽略了思想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在工作岗位上生根,于是产生了前面所说的就业不稳定现象。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呢?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了。
二、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水平的理论依据
1.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是促进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技术人才,而相当一部分技术人才的培养靠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只有把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将来他们在工作中才能爱岗敬业,才可能成为企业骨干,从而为企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能算是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作用。
2.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而我们的职教学生恰恰在道德修养这个方面有缺欠之处,那么毫无疑问,我们把它补上。
3.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生理上的成熟并不代表思想上的成熟,一个人有了技能,也并不代表他有了工作,有了工作,也并不代表他能在岗位上干出成绩。只有他的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说明他成人了。再加上他所学的一技之长,我们才可以说他成材了,将来可能会成功。
三、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水平的具体措施
1. 明确道德修养指导的教育思想。以面向市场、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典型的中华美德故事以及现代企业人才的先进思想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思想内涵由感动到感知,由感悟到效仿,最终达到思想觉悟的自觉提升。
2. 确定道德修养指导的教学目的。道德修养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升学生的人格。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面对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的需求,充分塑造其健康个性,以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3. 确立道德修养指导的基本原则。道德修养指导要充分注重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唯物主义理论观点有机的融入到典型的事例材料之中,做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用提高的思想指导生活实际行动。还要充分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新精神,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4. 圈定道德修养指导的内容。道德修养指导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情感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内容既要涵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具有时代精神。
5. 选择道德修养指导的基本方法。以开源导流、对比评。价、合作探究等方式作为道德修养指导的基本教学方法。围绕主题,确立话题,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进行讨论,从中探讨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以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迹为材料,陶冶情操;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6. 确立道德修养指导的评价方法。道德修养的评价方法。分为笔试评价和行为评价两个方面。笔试评价以卷面考核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修养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成熟过程,感情变化等。行为评价以日常观察了解为主,掌握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操行评定。笔试评价和行为评价两者要互相弥补,做到相辅相成。
四、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水平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要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企业用人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状况进行指导。
2. 要圈定好道德修养指导的内容。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漏洞,还要考虑到事迹材料的新颖性和时代性。
一、新时期师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道德素质在教师素质构成中更显重要
新时期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构成教师素质的特殊性。教师素质作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主要包括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人格品质。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本身和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和教师道德的外在表现。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还通过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多数学生眼里,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都是正确的。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品德的发展。因此被称为“师魂”的教师道德素质将比文化素质更重要。
其次,师德修养的魅力将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等要求,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由单一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教育是科学的,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从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看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最后,师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当今社会,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多地偏向于对功利的追求,缺乏爱心,许多学生在人生的紧要关口,由于长期受老师的影响,因而可能最终导致其难以建立对社会的关爱。作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二、新时期师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说来,良好的师德不仅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必需条件,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并且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就能在相应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始终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从教者的判断和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首先,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加强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具备优良的素质。具体表现在,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进行教学,并有坚毅、乐观的性格、严整刚毅的志向与力量,这样通过教师以自己的品行为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当中不知不觉中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像这样,在教师身体力行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提高,而且使学生受到感染,更加的敬慕教师,从而增进了师生关系。如果这位教师不仅做不到以上方面,且在上课时无精打采,语言粗俗,不仅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而且势必对学生起着不良的影响,就无从谈起师生关系了。所以教师的良好的素质影响着师生关系。
其次,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而融洽师生关系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自然而然的会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在,不自觉中热爱着教育职业,热爱着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并会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便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赢得学生的欢迎与尊敬,进而才会出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这个教师没有从心底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师生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第三,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增强师生关系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了解学生方面,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出发来了解学生,并能客观、公正、科学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相互关系。在教材内容方面,使教材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教材。只有这样他才会使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进而获得学生的敬爱,师生关系也因此增强。
第四,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进而增进师生关系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显露出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体表现在,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闪光的哲理、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等方面。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学生更加喜爱上他的课,而且增添了学生对他的敬慕,进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合。
第五,良好的师德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进而稳固师生关系
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努力不懈的坚持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纯化和完善自我。具体表现在,经常进修、加强专业教育、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加尊敬他和热爱上他的课,师生关系也因此得到加强。
三、新时期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积极地进行道德修养,在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主要地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锻炼,就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第一,努力学习,提高师德理论修养。
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其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课堂教学中传授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必然会形成什么样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和谐校园文化是从课堂教风、学风出发,进而发展提炼的文化;同时,和谐校园文化反过来对课堂教学有促进和帮助。因此,和谐校园文化要与课堂文化相辅相成。
1.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有益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从课堂教育出发,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新型课堂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传统课堂是以灌输教育为主,培养大学生规规矩矩老实听话为核心的文化,这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今天要培养大学生个性独立、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育模式和校园活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视与杀毒,哪些是需要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抛弃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加以改进。学校是我们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谐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加强大学生修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2. 和谐校园文化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知识需要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并得到检验。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探索还是现成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教师要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调查、学会探究,掌握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被动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主动探究和创新,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和谐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汇聚,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
90后大学生正处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重要历史时刻,他们的学识本领技能和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高校肩负着培养党的期望、国家的重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既要使大学生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和智力发展,又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丰富生活情趣。要做到这些,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的结合。
1. 创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结合的机制。为了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必须建立全校性领导组织,在其统一领导下,学校的师生和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协调,统一部署,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之中,实现和谐校园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与业余文化活动相配套,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 探索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结合方式。教学实践型即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指导型即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参与和谐校园文化的组织和指导;专兼结合型,即思想道德修养课专职教师、和谐校园文化的兼职教师定期协商、研究和解决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中的问题,制定计划,协调行动。课外活动型文艺体育型,即根据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内容可安排适当的课外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如文艺演出、辩论赛、演讲等文化活动。
3. 培养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队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关键是要培养一支优秀的专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他们需要有较高政治素质、全面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理论功底、文娱体育特长,更重要的是要有乐于奉献、与学生为友、开拓创新的精神。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培训培养,以适应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