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旅游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46-03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文慧(1976-),女,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碳足迹的基本概念与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社会由高能耗、高消费、高发展的现状回归到理性低碳文明之中。
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也应运而生,成为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低碳旅游是在旅游业中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观念,以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式供给旅游元素,同时要求旅游者自发地履行低碳消费行为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使有限的能源在旅游循环系统中有效地传递流通,以得到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碳足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转化的碳消耗量,此处的“碳”是指木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中所含有的碳元素,在经过燃烧后会向大气中排放导致温度提高的二氧化碳,现在泛指温室气体排放框架中所有的温室气体。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即对服务或商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度与衡量,企业可以确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碳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政府则可以确定旅游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对于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作用,并通过企业的节能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碳足迹研究的成果
业界对于碳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碳足迹的细分研究、碳足迹的测量估算方法研究、区域碳足迹研究、贸易中的碳足迹研究、家庭生活中的碳足迹研究、碳足迹计算器研究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研究等,其中以碳足迹的细分以及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以碳足迹细分、碳足迹计算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依据,探讨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对于碳足迹的细分方法,不同学者以及研究团体有不同的看法,在各类研究成果中,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的观点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最具借鉴意义,他们认为,碳足迹的应用层面可以分为个人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国家或者城市碳足迹。个人碳足迹是个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导致的碳排放量;产品碳足迹是单一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等阶段过程中,因燃料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相较于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主要包括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非生产性活动如管理活动、销售活动、投资活动等方面的碳排放量;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着眼于整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所产生的排放量,着眼于间接与直接、进口与出口所产生的排放量的差异分析。
对于碳足迹的评估测算,也有若干种研究方法,其一是生命周期评估,即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分阶段评估测算碳足迹及碳排放量;其二是利用碳足迹计算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依据他们的实际消费和交通形态等去测算地区或者国家的总体碳排放量。具体而言,碳足迹计算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称作活动数据或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称作排放因子或EF)结合起来,其基本方程是:排放=EF·AD[1]。例如,在能源部门,燃料消费量可构成活动数据,而每单位被消耗燃料排放的CO2的质量为排放因子。
对于碳足迹标签制度的研究显示,碳足迹标签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碳足迹绝对值的标示,要求厂商进行完整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盘查并将总量标示于产品或者包装,第二类是碳足迹减量相对值的标示,除标明碳排放,还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标签也强调与传统产品比较时该产品所减少的排放量。
三、碳足迹研究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旅游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旅游业对于生态的破坏作用远远小于工业,其对于地球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小,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这样一组碳足迹测算的数据:短途飞行一次,排放CO2500kg;长途飞行一次,排放CO2800kg;使用电脑20h,排放CO2250kg;居住酒店时使用电视机、吹风机等电器、24小时使用中央空调,排放出的CO2会更多……[2]这足以证明:旅游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因此,旅游业应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但是,低碳旅游的推广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必须依据世界范围内碳足迹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一)碳足迹细分方法启示下的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对于碳足迹的细分及其测量方法可以看出: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测算受到产品碳足迹的影响,而产品碳足迹中的碳排放量则取决于个人及企业的碳排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政府是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及规划者,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则是发展低碳旅游具体的执行者。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层面上思考旅游发展规划问题,改变旅游规划的传统思路,建构促进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及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并且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旅游标签制度,进行综合体系认证,以加快整个旅游产业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自觉履行低碳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微观层面的引导工作:
在企业层面上,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适合低碳旅游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激励景区和旅游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如绿色电力)、新材料,调整交通和酒店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在企业装备方面,政府应当敦促旅游景点及旅游企业采取低碳设施与设备;另外,对于积极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给予补贴,鼓励其表现和示范效应,以便推动低碳旅游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先进经验,对于购置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低能耗设备的旅游企业给予抵税或者减税的奖励。反之,对于高能耗、碳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则可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碳税等环境资源税。
在消费者层面,政府应当在全社会氛围内宣传低碳旅游的理念,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健康、绿色的低碳旅游方式,并且对旅游者及其旅游全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即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低碳社会的建设。旅游者在这样的宣传氛围下,也应当根据自己旅游行程的具体安排以及可以借鉴的碳排放量标准,准确计算并且控制自己在食宿行等各环节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且通过植树进行“碳补偿”的方式减弱自身旅游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碳足迹测算研究启示下的旅游碳足迹估算
准确测算旅游碳足迹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其制定减排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旅游碳足迹被定义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者及旅游企业对于碳的消耗量”。根据碳足迹测算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碳足迹测算的思路:
1.站在企业角度,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的测算方法
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需要考虑企业在不同阶段各种物质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以酒店为例,酒店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建设期、装修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其中建设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或者运营设备建设与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以及施工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装修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物内外装修(包括卫浴等设施)中所消耗材料的生产、运输、装修过程及装修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运营期碳足迹主要来自酒店运营期内各种能源和物质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酒店建筑物及设备在运营一定时间之后终将废弃,因此,运营后期的碳足迹主要是考虑建筑拆除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之类似,交通运输企业与旅游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从建设或采购、运营及运营后几个阶段展开测算。
站在企业角度测算碳足迹时,旅游产品与服务中各种物质设备的总数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及其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如交通运输企业中交通工具的座位数、宾馆酒店的可供床位数、旅游景区的设备数量及其各自的能源消耗量)与各自排放系数的确定是旅游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关键。
2.站在消费者角度,以其具体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的测算方法
以旅游者的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测算旅游碳足迹,则需计算所有旅游者的碳排放量,根据旅游者的所属地与其旅游目的地来划分,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的旅游碳足迹测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客源地法,即计算某地或某国所有公民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例如,某个中国游客周游世界所产生的碳排放就应该属于中国的排放。这一方法存在一种争议,即这样的跨国旅程也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了经济收益,排放量理应由目的地国家来分担,由此,中国地区的碳排放量会被高估。
另一种是目的地法,即计算在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所有碳排放。例如,一个美国游客在中国度假,那么其往返航班所造成的排放均归中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美国方面的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都会从该游客的旅行中受益,所以也应当对排放承担部分责任。同时,按照这一方法,中国要为美国国民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碳排放买单,显然不合情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通过协商运用一定方法对目的地国家进行碳补偿。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计算方法更能够反映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所带来的碳排放,因为该方法可以排除本地居民外出旅行造成的碳排放。
基于统计角度分析,由于旅游企业的数据相对更容易收集,因此,在旅游业,政府从企业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的方法更具实用性。
(三)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的设立与应用
由于从旅游企业的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更具操作性,因此政府应当在旅游企业界建立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测量旅游企业经营各个阶段时期的碳排放绝对值,同时,对旅游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为此,政府要设定碳排放基准年,建构考核旅游企业碳减排绩效的技术经济指标,做出旅游业碳排现状的科学评估,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企业、住宿餐饮企业、休闲娱乐企业、旅游商品销售企业、旅游景区等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进行严格评定分级,在上述各类企业中旅游者最集中的层面或空间,科学提出旅游业的节能减排规划指标,遵循低碳、微排、优区位原则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途径,建设一批高等级低碳旅游示范区,引领中国向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转型。
四、结语
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环保理念日趋盛行的今天,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应当在减排的大背景下,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按照前述思路,展开低碳旅游的生产消费活动,把人类对低碳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真正实现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the Preparers and Users of E co-efficiency Indicators [M]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2004.33-85.
[2] 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43-47.
[3] 罗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3):105-113.
[4] ,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0,(3):27-34.
[5] 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11-12.
圣马力诺:
平和心态+ 健康饮食
圣马力诺位于欧洲南部,是被意大利包围的一个小国,这里的人平均寿命和日本相同,为83岁,男性平均寿命则超过了日本。据专家分析,关键在于他们平和的心态、健康的饮食习惯。圣马力诺号称“君子国”,如果你丢了东西,不管离开多长时间,回来时东西还会在那儿,或是有人免费看管。在饮食上,全麦面包、葡萄酒、橄榄油,是圣马力诺人每天必吃的食物,再加上西红柿、白菜、胡萝卜、莴苣、土豆、蘑菇等具抗氧化作用的蔬菜,对健康非常有利。
日本冲绳:常吃海产品
据称,冲绳岛上居住着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他们做检查的医生经常发现,即使迈入高龄,冲绳人仍拥有年轻的免疫系统和动脉血管、高级别的性荷尔蒙水平和完美的心理健康,癌症发病率比西方低40%。日本人爱吃清淡的菜肴,即低盐高蛋白食物,这种饮食结构已被世界公认为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冲绳位于海边,随时可吃到各种新鲜的海产品,这可以有益于动脉血管和大脑。而且冲绳人重视运动,老年人经常自发组织各类球队进行比赛,外出时喜欢步行。这些都是他们长寿的秘诀。
中国巴马:
适宜的自然环境+ 每天喝粥
巴马县位于中国广西,这里的人享受着被延长了的青春和活力,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很低,免疫系统非常强健。中外研究人员发现,巴马在空气、饮水和食物三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巴马地区每立方米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000~5000 个,最高可达到两万个,高出工业城市和平原地区十倍到几十倍。巴马的河水和泉水,多数经过数千米的潜流才露出地面,从不同的地层中融入了有益于健康的硒、锶等微量元素,长期饮用能调节生理机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食物方面,巴马人终生吃大米粥和玉米粥,或两种米的混合粥,世代吃粥,堪称“粥食长寿乡”。
凯姆波蒂迈勒
凯姆波蒂迈勒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平静的山村,那里居住着能抗拒死亡的居民。在这里,很少有人在85 岁前去世,大多数人到了90 岁、甚至100 岁,也没有看过医生。专家们通过10年研究,认为他们的长寿和饮食有关。凯姆波蒂迈勒人的饮食习惯源自简单的意大利乡村饮食,低盐同时富含抗氧化成分,包括全麦面包、意大利面食、大量新鲜水果、橄榄油和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肥沃土地上生长的蔬菜。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地区:
大漠当年曾经是大海吗?大漠周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古老文明古迹?大漠之中的牧羊人,歌声为什么总透着淡淡的忧伤?大漠腹地的生态,为什么会虽然脆弱,却又那么亮丽……巴州,值得你探寻。
千车万人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维吾尔语意为“被遗弃的故乡”,又称死亡之海,为中国第一大沙漠。
千车万人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新疆特种旅游节的代表性活动,每年10月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自驾爱好者,将充分体验穿越的快乐,体验千年文化的魅力。中国最大规模沙漠露营大会、最具影响力的沙漠马拉松比赛、最具震撼力的沙漠摇滚狂欢盛会、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等会再次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环塔拉力 汽车摩托也疯狂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中的“碛”,指的就是沙漠戈壁。因为,古代丝绸之路在西域,时不时就要穿过沙漠——碛。
而今天人们乘坐的汽车、摩托车,应当是变了形状而加快了速度的人腿。那么环塔汽车、摩托车拉力赛,同样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古人类的大小迁徙,依然是“远方崇拜”这一旅游最原始动因在人们脑子里作怪。
参赛者并不都是专业运动员,曾有一位70岁老者改装了夏利车参赛,传为美谈。尤其是这场重要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赛者,因此,沙漠越野,汽车摩托都疯狂。
俯瞰神秘的沙漠之水康拉克湖
康拉克湖是车尔臣河的吕尾湖,洪水期的车尔臣河努力冲破湖区束缚,腰身一甩,蔓延成湿地,在康拉克产生了大小不一的湖泊,从高空俯瞰康拉克湖区,蓝的湖水清澈见底,金色的沙漠起伏绵延,成群的海鸥拍打着水面,珍贵鱼种自由游弋……俨然一个世外乐园!
古代罗布泊是依靠塔里木河、米兰河、车尔臣河供水的,如今塔里木河、米兰河流到了别处,车尔臣河断流成湖。我们很难想象,仅仅在100年前,斯文·赫定看到的罗布泊还是水草丰茂、鱼类繁盛的景象,如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却因罗布泊的消失而变得更加荒芜。当罗布泊褪去了昔日的文明和辉煌,康拉克湖的生态奇观向我们展现了100年前的罗布泊一角。
狼塔C线之古栈道行进
这是普通的旅游者无法完成的探险路线,起点是呼图壁林场,而终点在218国道506路碑旁,离和静县巴仑台镇已经不远了。此行跋涉140多公里,需翻越5座3000多米高的达坂,最高的一座海拔3951米。徒步7日,方可走完全程。
这条栈道,当年是用于迁徙漂泊,还是牧放转场,或是用兵作战,已经不清楚了。但有一条可说明白,几乎垂直的崖壁上开凿出来的古栈道,风化十分严重。行进在碎石路上,必须时刻留意,否则脚下一滑,百丈崖下,就是湍急的台普里克河。
纵马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四面环山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是中国第一大高山草原。
纵马进入大草原湿地——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去观鸟,去览胜。或者花上3天时间,到大草原西北部去寻找科克乌苏石林,进而探险到呼通萨拉瀑布,而与另外的乌孙古道连接,那种惊险、刺激、美景迭现的喜出望外、禽兽出没的目不暇接、脸盆大的蘑菇及其环绕而成的蘑菇圈、羊肠小道下的断壁悬崖加湍急流水。
嗨,人的一生会有几次如此经历!
兴地岩画
距营城遗址约30公里的兴地山中,有一著名的古岩画址,至今保护较完好。前往兴地岩画遗址,交通较为困难,有数公里必需步行,因其位于峡谷溪流间,人烟罕至,亦是其得以保存的原故。
岩画位于一陡崖,宽约100米,高的画幅距地面6米,低处离地面不足米。由于溪流水气原故,岩画常挂水珠。岩画内容有骑马人和步行人的狩猎人象,此外有骆驼、树木、羚羊、鹿、牧犬、野羊等。
营盘
罗布泊最西边的一处大型古遗址,距尉犁200多公里,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3公里处的一片缓冲戈壁上。在西汉年间,是东西横贯罗布泊地区通道上的一个交通重镇,在东汉至晋朝,受到汉中央皇朝的重视,投入相当人力物力,是一官办且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交通通道遗址。
营城呈圆形,直径100多米。古城内的痕迹几乎被沙化。城内分布较多碎陶片,具汉晋时候陶器特点。古城西北1.5公里处有一片佛寺遗址,现存方形基座和圆柱状的塔身,年代与楼兰古城相近。可以想象,当年行于丝路中道上的驼铃声声不绝,曾有过繁荣的时期。
行进罗布泊湖心
1997年底,一工程师根据地图经纬度测量的湖心地点,虽然没人考证,也成了一景观。1997年标志点只埋下一个空汽油桶,1998年2月广东首个女子罗布泊探险队树下第一块木碑后,现已增加了数个石座、木碑,成了一些走罗布泊者留下纪念物之处。
诡异的太阳墓地
人类在幼年时,崇拜天地万物,崇拜祖先灵魂,后来又发展到崇拜英雄——由神到鬼,再到已经去世或者依然活着的人。
而分布在罗布荒原上的太阳墓葬,既表现了4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也表现了他们对氏族、部落首领及其灵魂的崇拜。据考察,在罗布荒原,最大的一座墓葬,竟然砍倒了531棵胡杨树而拼成了太阳及其光芒的形象!
也许,就是这样变换着花样的砍伐,世世代代承袭下来,最终造成了这片“好地方”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
汉代居庐訾仓遗址
“土垠”,是游览楼兰故城不可缺少的古迹补充。汉代时,这里是著名的“居卢訾仓”所在地。其战略地位,当不在楼兰之下。
居庐訾仓,早在公元前101年应该就设立了。湖盆、河道历历在目,四周高大的雅丹,拱卫着地势相对低矮而面积不小的古迹遗址。房屋、窑洞、叫不上名字的坍塌建筑,散落四处的木头、碎片,似乎都在向不速之客倾诉着这里当年的车辚辚、马萧萧。
土垠,是当年孔雀河汇入罗布泊之地,据说曾有过港口、码头。
拜谒楼兰城
进入楼兰故城,寻幽访古,是多少渴望到罗布荒原探秘人们的梦中情境。“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楼兰,为何成为了千百年来敌对势力的代名词?显赫一时的古国,为何不觉间,便悄然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一天二闯楼兰故城,一道难题也没有破解,还是禁不住沐浴在夕阳之中,品着香茶,无穷回味,回味无穷。
做客龙城雅丹
罗布泊北岸的高台地,在水与风的作用下,已形成了规模威宏的雅丹群,龙城与白龙堆一起,一东一西伫立于北岸,成为罗布泊地区三个著名的雅丹群之一。龙城的土台高6~20米,远远望去,犹如一群昂首的巨龙在大漠游弋,气势慑人。长条状的土台造型变化较多,有的似城郭,有的似游龙,故被史学家称为龙城。由于龙城位于罗布泊西北岸,凡进入楼兰、湖心、土垠者,基本要在龙城扎营。
罗布泊原始胡杨林
位于太阳墓地西侧,在古河道北岸的一片台地上,有成片的株距相等,行距相同,树干尺余粗的枯死的胡杨林。这成排成行的枯树,带有明显的人工营造的特征。
且末胡杨在车尔臣河、喀拉米然河、莫勒切河中下游河滩地和荒地上,这些古老而苍劲的森林,曾与车尔臣河一起是且末的保护神,而今由于风沙侵袭,部分林区已被沙包包围,那一棵棵葱郁的,凋零的,直立的,倾倒的胡杨木,无不显示出一种古老的神秘。
罗布人最后的家园
罗布人,一个正渐渐成为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人类社会学家们所关切的名词,因为随着罗布泊的干涸和大区域的沙漠化趋势,作为一个部族的罗布人正在日渐消失。他们不是四处迁移,就是被分化、溶合。阿不旦是罗布泊边上的一个渔村,那是罗布人心中的圣地,是他们祖先的古老的家园。饱经历史风尘的老阿不旦早已不复存在,然而隐藏在断壁残垣下的一个渔猎部族的古老信息,常令学者们念念不忘。寻找阿不旦于是成了他们心中的一个舍之不去的夙愿。
小河墓地
1934年初,斯文·赫定世纪初的老朋友,72岁的维吾尔族人奥尔德克告诉他在塔里木河下游的某个地方,发现了上面有一千口棺材的一个小山。里面有无数的彩绘、丝绸和有文字的东西。这引起了斯文·赫定的极大兴趣,最终他的随行贝格曼找到了并命名为“小河5号”的古墓地遗址。这是一个生成于400HD年前,被埋葬的是印欧血统人的楼兰王公墓地。
小河,是罗布荒漠里在20世纪偶尔掀开了衣角,才为世人所知的一个古墓葬。而在此之前,它已存在了30,甚至40个世纪了。
轮台拉依苏唐代烽燧
目前巴州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35处,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好的地区。其中数轮台县境内的拉依苏唐代烽燧和尉犁县境内的孔雀河烽燧群保存最为完好。它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依然矗立在早已弃荒的丝绸古道上。
也许,时间太久远了,那些烽火台上,曾经的刀光剑影、兵喊马嘶,早已看不到听不到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一个个看似方形或梯形的土堆,里面深深地埋藏着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历史,在向世人倾诉曾经荣辱对峙的岁月、生死存亡的岁月。
寻找清代老玉矿
和田玉原生矿床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都在海拔3500~4500米高山之巅的冰雪之下。阿尔金山的原生玉矿主要分布在且末和若羌地区,且末县原生玉矿已知有5处。
游客饱览昆仑山的秀美风光,参观有7000多年历史的皇家古玉矿,还可在塔特勒克苏河捡拾和田玉籽料,体验一把采玉工的苦与乐。
且末古国
历史上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系中的最大河流车尔臣河将且末浇灌成一个世外桃园——且末国。这里曾有沃野千里,良田万顷,丰茂的牧场无边无际。自古汉人、匈奴人、羌人、吐蕃人以及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曾在这里生活。
且末古城位于且末县城西南约6公里的老车尔臣河岸台地上,遗址地表无植被,已沙化,呈雅丹地貌。据说在此唐汉的遗址范围内,地表曾散布有大量陶片及铁块、炼铁渣等,还采集到数件磨盘石残块、玻璃片、料珠。当然现在什么也找不到的,只能是一种缅怀。
米兰故城
米兰在汉代时曾为鄯善的伊循城,是鄯善国政治、文化中心,现存米兰遗址分布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6团场东约6公里处,有大小遗址14处,米兰佛塔、寺庙遗址较多,但受破坏严重。1907年斯坦因发掘并盗走了著名的“有翼飞天像”壁画,带有浓厚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斯坦因盗揭走有怯卢文题证的“维萨达罗五子本生故事”壁画及下部的一组青年男女群像,还盗走了0.9米高的佛像头。
库木库都克彭加木失踪地
1997年9月,200名广东旅游者专门去罗布泊东部中心地带库木库都克拜谒彭加木。数百人半绕在彭加木的纪念碑前默哀、鞠躬,排列成行的汽车喇叭长鸣,情景肃穆,气氛感人,有如历史绝唱。
彭加木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1980年6月,率领考察队对罗布泊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时失踪。新疆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在库木库都克戈壁为彭加木立了纪念碑。
1997年9月,广东200名乡亲凭吊了彭加木后,也在其纪念碑旁边竖下一块石碑。
余纯顺遇难地
余纯顺是一位传奇人物,被称为中国当代十大探险家之一。1996年5月,余纯顺前往新疆,欲实施孤身徒步穿越罗布泊的计划,上海电视台提供赞助并作随行拍摄,拟录制余纯顺穿越罗布泊专题。但余纯顺在6月11日因迷失了方向,高温、补给不及导致他急性脱水,衰竭昏迷而死亡。
1997年10月,上海方面来人用水泥、红砖、木料重新修葺余纯顺墓,墓前50米的土台上立大理石墓碑,碑上镶有余纯顺铜头像,碑座上嵌有一双铜铸的靴子,以示崇敬。
大漠滑沙之乐
新疆有巴里坤鸣沙山、木垒鸣沙山、哈巴河鸣沙山等数座鸣沙山,而在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沙丘虽然并不鸣响,却也不影响爱玩儿游人滑沙的兴致。你想想看,一座数十米高的大沙梁,能爬上去,已是气喘如牛,如果再从上面冲下来而马失前蹄,连滚带爬的,不伤筋动骨,可也狼狈不堪。
那好,就尽享滑沙之乐吧。没有哪个游人会拒绝这一乐趣。
野骆驼迷踪
野生双峰驼简称野骆驼,是世界级的珍稀野生动物,是新疆体型最大的荒漠动物。同时,新疆野骆驼还是世界上仅存的真驼属野生种,主要分布在罗布荒原、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缘中蒙边界无人地带。现在仅存800峰左右。在阿尔金山和罗布荒原,多年前已建有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野骆驼难得一见,哪怕你和它们打了照面,人家也是立即撒蹄飞奔,顷刻间无影无踪。连影像都不给你留下清晰的。但是有了幼仔的驼妈妈,会为了救自己的子女,而张扬地逃向相反方向,其状感人。
阿尔金山怪异山岩
阿尔金山属昆仑山系,而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之间一片封闭型带状盆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高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野生动物自然能保护区。
保护区内地貌也别具风采,有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库木库里沙漠,有高原内陆不冻湖阿其克湖,西南则屹立着海拔6973米的木孜塔格峰……看,画面上颇似桂林山岩特色的古岩溶套叠冰川地貌,很给力吧!
奔突的藏野驴,孤独的野牦牛
在海拔4000米的阿尔金山有成群的藏野驴在生活。秋冬季节,藏野驴能合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蔚为壮观。野驴有和汽车赛跑的业余爱好。去过阿尔金山的旅游者、驴友,会兴致勃勃和朋友们分享这令人愉快的经历。
野牦牛是牛科动物中个头儿最大的,随便就能把一辆越野车生生撞翻!谁不小心踏上了野牦牛领地,牛群中的头牛,就会翘起粗硬的尾巴而低下硕大的牛头,嘴里发出低吼……您呐,就快开溜吧!
无论你走在阿尔金山还是青藏高原,如果见到一头孤独的雄性野牦牛,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赶紧乖乖离开,别去招惹人家。独牛往往是斗败了的老公牛,已失去了往昔妻妾成群的头牛地位,正是窝火时候。
藏原羚踟蹰雪山下
藏原羚比起藏羚羊个头略小些,尾巴略短些,羊角也更明显要短些。白肚皮,白屁股,尾巴倒是棕黑色。只要一发现有异常动静,那小尾巴就会频频摇动起来,向同伴儿们发出警报。
一、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旅游产业实践技能,能在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行政部门及相关旅游企业从事服务、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并能在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其中,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开设了师范专业通识必修课,包括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师语言方面的课程;专业课中除了设置专业核心课外,还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并分了3个模块。模块1是旅游服务与管理,模块2是酒店服务与管理,模块3是旅游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增加了课外特长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二、建议与对策
(一)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准确进行应用转型定位
定位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通过四年的实践,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优点,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这与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关。在广泛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所需的旅游人才类型,研究各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分析本专业的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与教训,并对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师状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尺、以专业结构优化为重心、以切实服务区域发展为追求的转型发展模式,实现由专才型向应用型人才转变,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的道路。
(二)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
根据湖北及黄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旅游人才“应用型”特征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在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先行先试,提出创新构建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的实施路径,即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答了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培养出怎样的人的问题,能不能就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解答的是怎样培养的问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要求教学时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需要指导学生怎么去做,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会讲,还要会做。“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是以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主体,其他相关专业为补充。比如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地理学、地质学、美术学等,特别是与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相关的专业,要增加相关课程设置。
(三)转换培养体制,支撑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
应用转型人才培养不仅受专业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专业定位、专业现有条件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受到合作企业、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有效保障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出积极转换培养体制,延伸和拓展培养平台,密切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旅游从业人员等各方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等具体措施,不断强化应用转型的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由封闭型培养体制向开放型培养体制的转变。
关键词: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认知程度;国内游客
低碳旅游是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以获取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发展低碳旅游不仅对旅游规划开发和产业发展提出了规范标准,而且对旅游者消费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其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降低污染。通过对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和消费现状,分析国内游客的低碳旅游消费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提出如何提高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及完善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旅游消费模式朝低碳化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为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制定低碳旅游政策、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提供启示和借鉴。此外,以大连市为例来研究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行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低碳旅游消费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大连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行为分析
(一)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5%的来连国内游客非常了解低碳旅游,74%的游客对低碳旅游略知一二,21%的游客没听说过“低碳旅游”这个名词,这说明大连国内游客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大部分游客对低碳旅游不太了解。
(二)游客对低碳旅游影响旅游质量的态度
当被问及“您认为低碳旅游会影响您的正常旅途生活吗?或者说降低您的旅游体验质量吗?”52%的来连国内游客认为,低碳旅游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旅途生活或旅游体验的质量,有37%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不确定”,只有11%的回答的是“会”,这说明大多数人还是认可低碳旅游的,可以接受这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方式。
(三)游客对低碳旅游必要性的态度
在对“您认为目前倡导的低碳旅游是否有必要时”问题的回答中,有8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有必要的,有15%的认为“无所谓”,只有4%的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这也和上述的低碳旅游能否降低旅游质量的问题形成了呼应。由此可见,人们对待低碳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的态度还是能够接受的。
(四)游客对低碳旅游的推荐程度
在被调查的大连市国内游客中,约有52%是很愿意向周围的人推荐低碳旅游的,只有16%的人是不愿意的。由此可见,人们不管有没有进行过低碳旅游,大家对待低碳旅游的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在低碳旅游的起步阶段人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这对于低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仍有32%的被调查者持不确定态度,证明低碳旅游的内涵、理念以及相关益处还应广泛传播。
(五)游客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
33.4%的被调查者出行会选择火车,其次是公共汽车,约占22.3%,选择飞机和私家车的次之,选择徒步的约占8.9%,选择自行车者占4%。据有关资料显示,自行车和徒步应该是零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首选,如果是本地游最好选择这两种。公共汽车和火车是大部分人选择的旅行方式,这相对于私家车和飞机,由于其乘坐的人数较多,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相对是比较小的。
(六)游客入住酒店时对于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态度
关于“在旅游入住酒店时是否会使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问题的回答,选择“会使用”的游客占64%,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使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另有13%的人会建议酒店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由此可见,人们出行入住酒店大多情况下还是会选择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这可能是因为方便,大多数人没有考虑到低碳环保的层次。而有些人不使用酒店的一次性用品,可能是考虑到卫生消毒方面的问题。更少数的人建议酒店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些人自己不但了解和支持低碳,而且还能够建议酒店服务低碳化,他们对待低碳旅游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七)游客出游最喜欢的烹调方式
众所周知,煎炸烧烤食品都是用食用油制成的,而食用油在加热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排放,污染环境,必然不是低碳的烹调方式,而比较环保低碳的烹调方式就是蒸煮和涮汤类的了,这样既能保证营养,也是支持低碳的一种表现。37%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出游时喜欢蒸煮的烹调方式,选择煎炒和烧烤的人也分别占28%和20%,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涮汤。可见多数游客比较热衷于蒸煮、涮汤一类的烹调方式,这有利于低碳旅游发展。而选择煎炒、烧烤的人所占比例也不小,这可以说是最高碳的一种饮食方式了,是不应该提倡的,尽管这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八)游客旅游购物时购物袋的选择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出行购物时会倾向于选择商家提供的购物袋,这部分人群所占比重是74%,而自备购物袋的人只占26%。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追求方便。但是,众所周知,塑料的原料主要来自不可再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塑料袋被使用后,当做垃圾回收是一种非常难以降解的材料,更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不利于低碳环保。
二、大连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不是很高
在被调查的游客中,大多是中青年,而且总体的文化水平不是很低,但在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游客对于低碳旅游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很多游客并不能正确回答低碳旅游的概念。调查结果显示,对低碳旅游“非常了解”的人仅占5%,“略知一二”的人占74%,其中能正确回答低碳旅游概念的国内游客更是寥寥无几,只有13%。由此可见,不管是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或者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态度与行为偏差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对“低碳会不会影响旅游质量”的回答,多数人认为低碳不会降低旅游质量,有些游客甚至会倡导并且向周围人推荐低碳旅游。但是,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看,真正能践行低碳的人仅占少数。在选择交通工具时,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传统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大多不会考虑低碳;在住宿方面,多数人还是会考虑自己的方便而选择使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购物时,多数人会选择商家提供的购物袋。
(三)游客比较偏好传统的旅游方式
从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游客虽然很希望发展低碳旅游,但是他们仍然认为低碳旅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体验的质量,这说明游客还是相当注重旅途过程中的舒适程度,选择自己熟悉并习惯了的旅游方式。比如,多数游客在旅途中喜欢吃烧烤、喜欢开私家车等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高的旅游方式。
三、针对大连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旅游行政管理层面——宣传鼓励,监督指导
政府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在旅游行业推行循环经济,制定低碳标准,鼓励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消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引导旅游者选择低碳化旅游方式,促使每一个旅者从自身做起,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与意义。例如,每年5月20日是“全球低碳日”,可以组织大型活动开展低碳旅游宣传,通过举办徒步大会、低碳旅游博览会,扩大低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旅游企业层面——科学规划,节能减排
首先,旅游开发商应当加快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品由大尺度线状的传统观光型向小尺度点状的休闲度假型转变,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旅行社应当科学合理地设计旅游线路,在让游客安全达到旅游目的地的前提下,开发碳排放量最低的旅游线路。此外,旅行社还应当把环保节能型酒店作为游客住宿的首选,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景区(点)优先纳入低碳旅游项目和线路中。第三,旅游景区应当严格控制或禁止环保不达标的机动车辆进入景区,提供环保型内部交通工具。同时,景区还应控制好环境承载量,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应当预约和限制客流。第四,旅游酒店应当积极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扭转奢华之风,突出酒店方便、舒适的低碳环保主题。
(三)旅游者层面——理性消费,健康环保
如果旅游目的地较远,旅游者应尽量选择火车、公共汽车、轮船等比较低碳的交通工具,倘若必须选择飞机,尽量选择直达的航班,这样可以减少换乘航班造成的过多气体的排放;如果旅游目的地较近,比如本地游,尽量选择自行车或者徒步这样零排放的交通方式。出游时,旅游者应带好牙刷、拖鞋、毛巾,以减少酒店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这不仅能减少碳排放量,而且有助于养成健康卫生的好习惯。同时,在饮食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素食为主,少吃烧烤等。
总之,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载体、介体,构成了旅游业的产业链条,应有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2]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12-01.
[3]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