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种植业行业发展

种植业行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种植业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种植业行业发展

种植业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更新思想,树立新的经营观念。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经营思想观念,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拓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把拓展中间业务提高到关系股份制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正确处理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关系,把提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市场份额当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发展的重要指标来考核。把传统业务优势带到中间业务发展中,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领域延伸和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中间业务的不断发展,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

二、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规范管理,确保中间业务稳健发展。中间业务是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央行、银监局、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等方面进行管理。

1. 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报送的报表中增加表外项目;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外担保纳入外债管理,对于融资性对外担保必须报经外汇管理局批准,其他非融资性担保也必须事后向外汇局登记备案,对外授权应当确立在分行一级办理。

2.央行应制定中间业务管理条例。借鉴国外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制定有利于增加中间业务透明度的会计准则和实施细则,并建立严格的商业银行定期、详尽向央行报告中间业务经营状况的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风险测量指标体系,以对中间业务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3. 股份制商业银行规范管理。鉴于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较强的现实,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制定业务经营管理战略,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使中间业务在全行形成开发、运作和管理相结合的系统网络,促进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中间业务产品开发

各家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大力开展中间业务是银行业生存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寻求新的收益渠道和空间的需要,是面向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的需要,是面对商业银行国际化潮流的需要,是优化结构、大幅增长业务收入的需要。因此,各级银行与广大员工要更新传统的经营理念,提高对中间业务的全方位和全新的认识,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战略思想,尽快实现银行业务经营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四、实施有效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作为连接产品与市场的桥梁,在竞争中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无论是营销队伍建设,还是宣传费用投入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银行自身对产品缺乏营销,使相当一些中间业务还未被社会认同,真正形成社会需求。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让中间业务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产品、面向基层。

五、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为一体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业务,它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化建设方面步伐较快,但还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及服务功能上尤为突出。中间业务,尤其是中高级的中间业务,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中间业务系统,采用平台化的设计思路,系统的扩充和叠加就如同搭积木一样。在系统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丰富、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六、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中间业务涉及面广,技术性、专业性强,且是一项依托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金融服务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要把一大批掌握会计、外语、计算机、法律、资产管理、外汇、理财等多方面知识和那些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

七、调整并制定收费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为规范收费行为,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建议尽快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以此为据,实行中间业务收费明码标价,自觉接受人民银行监管以及客户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八、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中间业务虽然风险较低,但绝不是没有风险。开办任何一种中间业务都会存在风险,只不过是风险度的大小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从开始就要将风险防范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不能因为强调业务发展而忽视风险防范。

1. 严控市场准入关,稳妥谨慎开放中间业务市场

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非零性”的特性,监管机构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2. 建立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分日益模糊,业务交叉逐步增多,这就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增强基层央行监管的可操作性,加大现行分业监管的协调力度,统一有关政策法规要求,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整体功能。

3. 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解除中间业务发展法律瓶颈

一是调整、完善、出台有关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同时,国家继续完善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创新速度。二是正确处理金融法规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水平。

4. 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法律法规

在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法律、法规滞后于业务发展的情况。应尽快借鉴国际上相关的管理制度,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中间业务操作的具体管理规定,将中间业务的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种植业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占比增长分析;差异化发展

1.引言

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2012年里,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深化改革并取得长足进步。加快经营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成为了股份制银行发展的当务之急。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逐渐摊薄,挑战日益增多。而中间业务拥有拓宽收入来源、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经营风险等特点,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重心和竞争焦点。为了更加详细地对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研究,本文依据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等12家股份制银行2012年年报数据,进行横向、占比等分析。其中本文提及的中间业务收入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主。

2.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比较与分析

从我国这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的年报数据来看,当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快速发展中间业务,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较往年也逐步提高。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第四大增长点。商业银行实现收入的项目中,传统业务的主导地位已发生改变,而其构成展现出共性与个性业务并存的特点。

(1)中间业务收入情况的整体分析

截止2012年12月,各家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比上年均有大幅增长,平均增幅高达105.18%,高于其营业收入平均增幅60.56%(详见表1),其增幅远高于国有四大行。

中间业务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它反映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最高达到151.01亿元,兴业银行其次,浙商银行位于最后仅有36.89亿元。从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恒丰银行增长最快,增幅高达326.05%;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最慢的是浙商银行,增幅为36.89%。整体而言,201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尤其是恒丰银行、渤海银行和平安银行这三家同比增幅均超出100%。而且除浙商银行外,其余11家中间业务收入增幅均高于营业收入的增幅。由此可以看出各家银行重视发展中间业务且取得成效,其快速发展对银行的营业收入的增长起到带动作用。

从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情况来看,民生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最高为18.33%,其次为恒丰银行16.13%,占比最少的是浙商银行为8.21%。较去年相比,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浙商银行较去年同期还减少1.16%。由此可见,虽然各家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离2007年银监会金融创新监管工作会议上要求的10年内中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0%这一指导性目标还有很长的差距。

(2)中间业务收入具体项目增长及占比的分析

从具体的中间业务收入项目上看,12家股份制银行年报显示得出各行的中间业务仍然主要集中在信用承诺、服务、顾问咨询、结算手续和银行卡等5项业务上。除了这些共性业务以外,大多数银行拥有自己特有的个性业务。比如: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和浙商银行这4家都拥有个人理财这一特色产品。而渤海银行虽然市场规模较小,但却开展了其余11家股份制银行没有的投资银行业务,在这一点上向国有四大行借鉴。

(3)小结

从整体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近年来呈现喷薄式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屡创新高,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国际化明显,这就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然后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警惕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规范情况的发生,比如中间业务政策规定不具体、操作和统计批露不规范以及概念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随着监管逐步完善,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银行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扩大,可以预见的是,中间业务必然面临越来越大的机遇与挑战。

3.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尽管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较2011年同期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和国外优秀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依然较低,故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

(1)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在国有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回避自身薄弱劣势,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中间业务发展策略,能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抗衡。1)在熟悉国际国内行业背景的前提下,深入分析自身的特点,其优势资源体现哪些方面,劣势又有哪些主客观因素。2)在继续巩固传统中间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加强有优势的特色中间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争夺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应该另辟蹊径进行差异化发展。加大市场研发力度,进一步发掘未曾涉足的领域,抢先占领市场;对于已有的业务可以推陈出新,增强业务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让更多的客户全面了解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产品。

(2)明确自身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

国外先进经验表明,花旗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在非利息收入高达43%基础上,中间业务仍以年均18.4%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其他资本年均8.8%的增速。银行业已将中间业务作为其经营结构转型的标杆,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传统存贷业务利差空间的压缩和银行间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扶持中间业务的发展,真正使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强劲引擎。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强化传统业务。

(3)积极培育和引进中间业务人才

具备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组织员工去各大院校学习丰富其金融知识、聘请金融专家来银行做讲座、定期组织岗位练兵。此外,在当前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和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去国外聘请具有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国内人才队伍。

(4)加大推动中间业务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跟紧时代变化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模式不能固化,要加大推动中间业务发展方式的升级与转型。鉴于现在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银行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第二,金融改革和快速发展,使得金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运行,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适当发展投行业务,而不能局限地认为投行业务应该由投资银行开展。

(5)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

一是电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要积极引入高新电子科技、培育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强化客户体验环节;加强与网络运营商、手机厂商和电子商务企业的深度合作,树立电子银行业务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投资银行业务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对并购重组、融资租赁、产权流动和证券承销等投行业务进行研发。三是理财业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财富不断增加但是理财意识淡薄,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推出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服务项目包括理财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

(6)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收费标准过低,成本与收益倒挂现象普遍存在。根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问业务既然属于“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对其收费则是理所当然,这也符合银行业经营的国际惯例。因此,我国应尽快结束银行业服务提供免费大餐的作法,完善现有的中间业务收费制度。并按照收入与支出、收益与风险、投入与产出相匹配的原则,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基本收费标准,规范收费管理。

(7)大力发展的同时严密防范银行风险

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对于市场风险,应按照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的管理体系;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应在积极培养合规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完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加大防范操作风险的工作力度。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身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资本实力,真正做到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避免盲目跟风,风险不可控,违背发展初衷。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局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国研网金融研究部.理性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2011(6).

[3]Peter S.Rose,Sylvia C.Hudgins.Bank Management&FinancialServics[M].Peking,ChinaMachinePress,2007.

[4]陈胡青,张朗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必要性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

[5]唐菁菁,孙灵刚.中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2012(1).

[6]程凤朝,崔宏.理性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J].中国金融,2011(17).

[7]仇保妹.中间业务收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10).

种植业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银行结构; 社会信用; 法治水平; 中小企业发展

一、引言

融资约束是阻碍企业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常常表现为信贷融资约束,特别是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和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制下,信贷融资约束更是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那么区域环境中的一些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因素是否也会对中小企业发展产生影响呢?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外部因素,国外的研究集中于银行结构,国内则更多关注转轨时期的制度环境,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检验银行结构、制度环境中的社会信用与法律保护是否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发展并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为改善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什么样的银行业结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国外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结论。传统的市场力量观认为银行业集中会降低信贷可得性而提高贷款价格;但有学者从信息的角度分析认为竞争市场会削弱银行通过获取软信息来建立银企关系的积极性,竞争程度低的市场贷款可得性更高(Petersen and Rajan,1994)。实证研究也出现了矛盾性的结果,有的发现了市场力量假说的证据,认为竞争会提高信贷可得性(Scott and Dunkelberg,2005);而有的则支持信息假说(Berger et al.,2007),即在集中型信贷市场中,银行机构更愿意贷款给信贷约束企业,而在偏重人际关系网络的经济社会中对信贷市场实施市场化改革政策可能会对企业融资(特别是小企业融资)产生负面影响。国内的观点大多认为我国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卢峰、姚洋,2004;林毅夫、李永军,2001;李志■,2002;鲁丹、肖荣华,2008),但这方面的研究尚缺少实证结果的支持。

对于制度环境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国内研究多以民营上市公司或国有企业为样本,集中考察了制度环境落后条件下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的改善(罗党论、甄丽明,2008;余明桂、潘红波,2008a,2008;唐建新等,2011),这就使得这些研究结论对于中小企业只能起到参考而不是证实的作用,同时制度环境中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要素,如社会信用和法律保护也未得到足够重视。

对于中小企业,其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其信用不足难以获取银行的信任,带来签约难;受我国当前社会信用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丢弃信用、逃废银行债务,带来了合约执行难,并进一步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整体的不信任。Woolcock(1998)指出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可有效减弱信息不透明程度,促进金融合约的签订与执行,那么这种体现着社会信用状况的信任关系与中小企业发展是否存在相关性呢?本文将在张维迎、柯荣住(2002)对地区信任形成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的社会信任程度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对于银行来说,其规避风险的经营原则与中小企业较高的风险特征相矛盾,因此中小企业更容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对象。而法律保护的加强使银行在企业违约时更易于诉诸于法庭,拥有更多的讨价还价能力,减少企业机会主义行为侵害;或者在企业濒临破产时,能够行使清算权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解决企业“敲竹扛”问题。魏锋、沈坤荣(2009)以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地区债权人保护水平的改善有利于企业获得短期信用贷款,余明桂、潘红波(2008b)以国有控股公司为样本发现地区的法治水平与国有企业贷款规模和期限显著负相关,本文以中小企业为样本考察地区法治水平对其发展的影响,这将是对现有文献的补充。

二、理论分析与待检验假设

(一)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发展

国有大型商行多年来占据了我国银行业资产的半壁江山,保持着绝对的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但从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表现与其市场地位并不相称,相反是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中发挥着更突出的作用。

理论研究也普遍认为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优势,因此,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以区域性中小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才能关注和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向中小企业增加信贷供给,进而形成合理的银行市场竞争结构和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多支持中小银行更倾向于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秦捷、钟田丽,2011),促进了中小企业生成与发展(雷震、彭欢,2010),而具有市场优势的大银行会索取更高的贷款价格,设置更为严格的信贷标准,并且缺少发现和挽留具有信贷支持价值的(creditworthy)中小企业的动力。因此,只有打破集中型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才能改变大企业信贷集中而中小企业信贷紧张的状态。另外,竞争也迫使银行更努力地培养客户关系和开拓新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和企业私有信息的积极性,进而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银行市场结构集中、竞争程度低,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发展受限。

(二)制度环境与中小企业发展

信任、文化、风俗习惯等属于制度环境中的非正式约束,对法律等正式制度尚不健全的转轨经济国家而言,信任、文化、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尤其重要,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交易合约的顺利签订与履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North,1990)。相互信任能为借贷交易中的银企双方提供稳定的心理预期,减少事前为获得交易机会而发生的信息搜集成本、事后为防范道德风险而产生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从而节约交易成本;高信任的社会信用环境能够促进市场交易的有序开展,实现经济更快增长,进而带动金融发展。这种有助于放松约束的金融体系增量改进对中小企业最有利,意味着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信任程度的提高,会弱化银行对中小企业还款能力与意愿的先验式怀疑,并降低银行承担的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从而促使银行对中小企业增加信贷供给,支持其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社会信用环境良好、信任程度高,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增加发展机遇。

Haselmann,Pistor and Vig(2010)通过对12个转轨国家8年的银行贷款数据考察了法律对信贷市场的影响,认为有效率的法律制度通过缓解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高了一个经济体中银行的数量和每家银行的贷款规模,以此带动了金融发展,减少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但书面法律只是从条款上对债权人权利进行了规定,这些条款的执行还需要国家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Safavian and sharma(2007)通过对27个欧洲国家的债权人保护法律以及法庭执行契约的质量进行考察后发现,更好的债权人保护使企业能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而在执法体系低效的国家,债权人权利的这种改善所带来的收益却要低很多。因此,我们推测当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能够给予银行债权切实的保护,银行会更有动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由此,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3:法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放松中小企业信贷约束,促进其发展。

三、变量描述和数据说明

(一)变量描述

本文以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将重庆和四川省合并),建立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被解释变量MSED是中小型企业当年工业产值占该地区当年GDP总值的比例,表示某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刘湘勤、龙海雯,2007)。

解释变量包括:CR4是某地区四大国有银行贷款余额占该地区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反映银行业市场集中程度,预测模型中CR4变量符号为负;TRUST为加权平均的地区企业信任指数,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的信用状况;CASE为结案率,即某地当年经济案件结案数占收案数的比重,在回归分析中,对CASE取对数,这样便于解释它的影响程度(卢峰、姚洋,2004)。CASE是一个衡量各省法律体系效率的综合指标,本文用它来衡量地区的法治水平。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以及本文的研究需要,选择以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BANKSC是除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的贷款余额占该地区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利用BANKSC可以衡量地区内中小银行的发展规模和银行业的竞争状况;MARKET是市场化进程指数,反映各地区市场化水平差异。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各个省份的中小银行发展状况和市场化推进的程度也不均衡,因此,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又加入其他描述区域经济状况的控制变量:GOVFIN是一个地区当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政府支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之间存在挤出效应,预期其符号为负;FDI是各省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有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会给私营部门带来一定的资金供给,从而可能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预期其符号为正。同时,本文分别设定了年度虚拟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

(二)数据和计量方法说明

本文通过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法律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共收集了28个省级单位1991—2006年期间的数据,包括各省国有四大行当年年末贷款余额、除四大行外其他银行当年年末贷款余额、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各省当年GDP、财政支出、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案件数据用于实证分析;信任指数TRUST根据张维迎和柯荣柱(2002)的研究进行测算,即根据其平均的变化程度向以后年度进行大致估计,这虽然会对准确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般来说社会信用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突然的或大幅度的改变,因此采用平均变化值进行推算应该是合理的处理方式;市场化指数MARKET来自樊刚、王小鲁(2004,2010)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由于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复杂,本文所选取的变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关变量遗漏的问题。另外,得到的变量观测值也可能存在误差,例如所选取的CASE和TRUST等指标可能并不完全能够等价于它们所代表的变量特性。由于遗漏变量所反映的融资环境特征可能与解释变量存在着强相关性,如果利用横截面数据或者混合数据的估计方法,就会出现误差项的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性,从而不能利用OLS或者GLS等回归方法得到具有一致性的无偏估计值。因此,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分析方法,从而可以较好地解决由遗漏变量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

根据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表1)可知,其中CR4的最大值为0.956,均值也达到了0.7以上,从样本情况来看,我国整体银行业结构属于垄断竞争型;TRUST的方差在主要变量中是比较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近2.4,表明各个省区社会信任程度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其他变量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差距,证实了我国各个省份之间发展明显不均,因此在回归分析中,需要控制地区因素。

四、回归模型与结果

根据上文分析,这里首先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

上式计量方程的各个变量解释与上文相同,其中的X包括BANKSC、MARKET、GOVFIN、FDI等若干个控制变量。

表2汇报了方程的计量结果和相关检验。从中可以看出,在方程(1)单独对银行集中度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回归时,CR4与MSED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能够在10%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证实了假设1,但是计量方程调整的R2却异常小,这说明CR4这一指标对中小企业发展影响很小。在引入解释变量TRUST和控制变量MARKET之后的回归结果显示,尽管CR4对MSED的影响仍然是负向的,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和中小企业发展虽然有一定负相关关系,但是统计上并不显著。

从对方程(2)的检验来看,社会信用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加权平均地区企业信任指数TRUST的回归系数为0.2013,并且能够通过5%显著水平的统计检验,调整后的R2达到70%以上,方程的拟合度较好。这检验支持了本文的假设2,即在控制经济市场化水平等变量的情况下,社会信任度的提高会促进企业发展。

方程(3)把各个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纳入计量模型,方程调整的R2为0.7428,说明这些变量已经能够较好地解释各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了。其中,CR4对MSED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TRUST对MSED的影响为正并且在5%水平上显著,保持着较好的稳定性;CASE和MSED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些结果表明司法效率在解释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时,起着比较突出的作用。

对于其他控制变量来说,BANKSC与MSED正相关并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四大国有行之外的其他银行一方面自身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促使大银行关注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并降低中小企业授信的门槛,放松了中小企业的信贷约束,有助于其健康发展。市场化进程变量的解释作用很强,说明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小企业受到的准入限制就越少,在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发展水平更高;外商直接投资FDI也有着正向的影响,验证了本文的推测;但是GOVFIN变量对MSED的作用并不稳定,甚至达不到10%的显著性,一般认为财政支出更高意味着一个地区行政力量更强,而政府干预往往带来对大企业的保护,为中小企业制造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四大国有银行的高度集中”一直被列为“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但本文基于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发现,银行业集中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并不显著,但四大国有银行之外的其他中小银行信贷份额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之间则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社会信任和法律保持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这可能意味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银行业结构并不必然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受限,我国信任度较差的社会环境、对债权人保护较弱的法律体系以及银行业整体竞争程度不足,共同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门槛。因此,在短期内设立大量中小金融机构、改变我国较为集中的银行结构并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其发展的必需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监管水平有待加强的情况下,银行市场准入的过度开放只能弱化审慎监管的基础,最终不但没能实现支持实体经济、扶持中小企业的目标,反而可能造成金融资源的损耗、金融秩序的动荡。笔者认为立足现有的银行结构,提倡大、小型银行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是一种更现实的选择。当然制度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征信体系建设,减少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通过社会信用文化的培育,逐步提高交易各方的相互信任程度;另一方面,补充完善现有债权人保护法律,更要提高司法执行效率,完备的法律离开切实的执行,无疑是纸上谈兵。

【主要参考文献】

[1] Petersen M.A. and Rajan R.G..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R].NBER Working Paper No.4921,1994.

[2] Scott J.A. and W.C..Dunkelberg Bank Mergers and Small Firm Financing[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5,35(6):999-1017.

[3] Berger,A. N.,Rosen,R.J. and G. F. Udell . Does Market Size Structure Affect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1):11-33.

[4]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42-55.

[5]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6] 李志.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7] 鲁丹,肖荣华.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8] 罗党论,甄丽明.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8(12):164-178.

[9] 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管理世界,2008(8):9-21.

[10] 唐建新,卢剑龙,余明桂. 银行关系、政治联系与民营企业贷款[J].经济评论,2011(3):51-58.

[11] M.Woolcock.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J]. Theory and Society,1998,27(2):151-208.

[12]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59-70.

[13] 魏锋,沈坤荣.所有制、债权人保护与企业信用贷款[J].金融研究,2009(9):26-39.

[14] 余明桂,潘红波.政府干预、法治、金融发展与国有企业银行贷款[J].金融研究,2008(9):1-22.

[15] 秦捷,钟田丽.“小银行优势”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实证检验[J].预测,2011(1):35-39.

[16] 雷震,彭欢.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的生成[J].世界经济,2010(3):109-125.

[17]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M].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 刘凤委,李琳,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J].经济研究,2009(8):60-72.

[19] T. Beck,A. Demirguc-Kunt and V. Maksimovic. Financi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to Growth:Does Firm Size Matter?[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60(1):137-177.

[20] Rainer Haselmann,Katharina Pistor and Vikrant Vig. How Law Affects Lending[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0,23(2):549-580.

[21] Cole,R. and Turk R.. Legal origin,creditor protection and bank lending:Evidence from Emerging Markets [R]. MPRA Paper,2007.

[22] M Safavian and Siddharth S. When do creditor rights work?[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7,35(3):484-508.

[23] 刘湘勤,龙海雯.银行结构、信用环境与中小企业发展: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9-161.

种植业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一)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日益重要

当前,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外贸出口的主力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

(二)部分装备制造业呈现大型化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的超大型化、高参数化和工况复杂化,基础装备制造业也不断向数控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专用设备向大型化、成套化迈进。我国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出现了一般装备制造能力过剩的问题,但是,我国很多重大装备制造能力却明显不足,呈现出有规模、缺实力,有数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体系,缺原创、有单机、缺成套,有出口、缺档次的落后局面,跟不上国际部分装备制造业日趋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关键元器件和成套设备需要大量进口。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加大了重大装备业的研发设计能力,某些领域的装备制造业也开始向大型化、成套化迈进,大型装备制造业将在我国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国际装备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类重型装备设备市场广阔。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所需的装备设备大部分仍然需要进口。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包括日本三菱重工、东芝超高压变压器、德国西门子、美国凯雷在内的国际知名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已经开始向中国转移,继轻工日用消费品以后,装备制造业成为北美、欧洲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中国转移的主要内容。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巨大的需求的市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装备制造业投资的首选基地,这也为滨海新区承接临港型的大型装备制造业转移并同时引进技术和管理提供了机遇。

(四)我国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开始呈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就京津冀地区而言,很多大型重型装备业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迁出城区。而临港产业区作为滨海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具有相对宽裕的土地利用空间,并且临港近海,在承接这些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二、滨海新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义

(一)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减轻滨海新区的环境压力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小的产业。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装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耗仅占制造业能源消耗的7%左右,而增加值却占40%以上。装备制造业还是低排放的产业,其所产生的废料、废气、废水大大低于石化、冶金等产业所产生的三废排放,装备制造业产生的三废最高占制造业三废的7%。

(二)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增加滨海新区经济的科技含量

装备制造业是科技投入需求较高、产品更新速度较快的行业。从新产品的开发项目来看,装备制造业的新开发产品的项目数占制造业的62.2%,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均列制造业之首,新产品开发项目占制造业的50%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发明专利占制造业的66.49%。发展装备制造业会制造大量的科技需求,刺激科技创新,促进本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动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增加滨海新区的就业机会

装备制造业虽然是资金与技术密集行业,但是装备制造业属于加工组装工业,与过程工业相比,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滨海新区的劳动力出路问题。

三、天津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发展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的重点

2006年《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对滨海新区的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天津滨海新区要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仅仅依靠其目前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等产业是远远不够的,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的产业选择,要从满足国家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角度考虑,选择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进一步发挥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靠海临港的优势,带动我国北方区域经济发展。

(一)大型船舶修造业

依托既有的造修船产业、船舶配套产业和船舶研发技术,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如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大中型矿石和原油运输船、10000标箱以上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等配套设备等。采取引进技术或联合建造等方式,打造国际品牌。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船用装备配套能力,增强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解决船用配套能力弱的问题,有规划、有重点地支持船用设备发展,提高船用设备生产本土化水平。优先发展船用动力设备、甲板机械等国内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产品。大力发展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大型铸锻件、锅炉、发电机组等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加强对外合作,促进机舱、装卸和观通导航等自动化系统产品的本土化生产,为船舶工业发展夯实基础。加快大型造船设施建设,积极承接造船企业转移。重点建设以30万吨级以上船坞为代表的大型造船设施和船用中、低速柴油机生产项目,使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修造船基地。

(二)重型成套装备制造业

结合滨海新区周边地区石化、冶金产业相对密集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国家的产业发展导向和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的区位特点,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主要优先考虑如下几类。①大型乙烯成套设备。重点是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本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通过适当引进关键技术和自主开发,实现成套装置国产化。②大型冶金设备。重点是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通过设备制造业与设计院和冶金用户联合攻关、自主开发,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③数控机床。重点是提高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水平,改变大型高精度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

(三)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对工程机械的产品需求会进一步增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少国外知名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开始通过合资、独资、合作等形式向中国转移生产线,如卡特皮勒、利勃海尔、小松、大宇、现代、日立等,都在中国有自己的独资或合资企业。国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型化、系列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对于滨海新区来说,周边有丰富的钢铁资源,自身拥有便捷的港口资源,具有发展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应列为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优先引进发展的产业之一。要积极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通过承接来自国内外工程机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巩固中国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国外市场,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并以产品出口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四)以发电设备和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为主的电力机械装备制造业

电力机械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如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的东芝、美国通用等企业纷纷入驻中国。而随着远距离输变电的需求,电力机械装备日益呈现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形成很大挑战。而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良好的港口资源优势完全可以满足电力机械装备日益大型化的发展需求。今后,滨海新区要重点引进发展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重点是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大型空冷机组和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以及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

(五)以汽车飞机模具及其生产线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种植业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革命;制造业;转型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259

0 引言

最近30年,世界工业经历了一个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过程。目前,主要发达国家试图重新夺回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工业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一轮全球竞赛业已拉开帷幕。从总体来看,我国工业体系是按照工业2.0时代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工业模式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系凸显,在新的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下急需转型。

1 第四次产业革命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起,其根本原因都是人类相对滞后的生产手段与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是对这一矛盾的缓解。蒸汽机和大机械的结合带来了第一个工业革命,内燃机与电气结合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互联网+工业。在以往的三次工业革命中,以硬实力为代表的技术成为价值创造的来源。比如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化时代对应的是工业1.0,以生产线为代表的流水线时代对应的是工业2.0,以自动化和信息化为代表的机器人时代对应的是工业3.0。而工业4.0预示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的价值来源已开始向软实力倾斜。

2 美国工业互联网

2012年,通用电器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它是关于产业设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目标是通过高功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的组合,大幅度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的产业。通用电器认为,“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提高工业系统与设备的维护效率,三是提高运营效率。工业互联网的关键词是“智能”。 “智能”所带来的变化并不仅停留在产品层面,更重要的是其从销售产品变为销售服务,这一转变正在改变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3 德国工业4.0

当美国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工业领域时,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意图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想要实现实体工业生产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无缝对接。前三次工业革命从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等方面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它们的最大区别就是,不再以制造端的生产力需求为起点,而是将用户端的价值需求作为出发点。工业4.0改变了以前工业价值链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从上游到下游推动的模式,而是从用户端的价值需求出发,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共同目标,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协同优化。

4 中国制造路径选择

2015年,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未来十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三十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不仅有助于完成调结构、稳增长任务,更是从长远让中国制造的品质和信任度提升。

(1)基于工业4.0的中国制造。对于中国来说,德国的路径比美国的路径更容易实现。这是因为,第一,自1972年中德建交以来,至今已有40余年,在制造业方面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合作,并且同美国硅谷的公开戒备不同,德国十分看重中国的商业机会和中国政府的合作态度。第二,在虚拟经济的创新方面,中国同美国的差距较大,但是,在“智能制造”这样的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德国在工业4.0战略上的合作,将为中国引进更多高精尖技术,极大地提升制造水平,帮助中国制造业摆脱“模仿”和“山寨”的阴影,早日接近国际标准,并将给中国科技企业带来在诸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众多发展机遇。另外,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等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基本上实现了当天下单隔天到货,线上与线下的联动,而德国乃至欧洲的互联网产业还被美国把持着,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德国的合作将有很大的互补空间。

(2)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第一,中国的工业体系比较完善,尤其在ICT产业中已经局部领先。中国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三,中国制造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从中央到地方,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制定了多项支持计划。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到《中国制造2025》,中国政府相关规划的出台越来越紧密。

5 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之路

(1)精益生产,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精益生产作为当前全球工业界最佳的生产体系和组织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经营效率极限化,对人类的生产革命产生了长远影响。精益的思想、方法和工具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各类流程,甚至包括社会管理和公益组织。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从精益革新开始。

(2)服务型制造,制造业升级的新方向。当前,全球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型制造成为先进制造业最重要的特征。根据专业分析,在制造企业为客户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当中,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1/3,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2/3。由此可见,服务在传统制造当中所占的比重其实不轻,只是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新方向。

(3)精品质量,铸造世界级品牌。我国制造业要迈向世界级,首先要立足现有事业,把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培养成出色的区域品牌,再通过市场边界、地域边界和经营边界的扩张,逐步迈向国际品牌。总的来说,就是用精品质量,铸造世界级品牌。

参考文献:

[1]夏妍娜,赵胜.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李杰.工业大数据:工业4.0时代的工业转型与价值创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吴晓波,朱克力等.读懂中国制造2025[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许正.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产业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