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使人不得病――中医治未病的目标
健康无疾是人类梦想的永恒主题。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医学主张和健康理念,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这无疑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学说,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
《黄帝内经》认为,人要健康无疾,就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进行养生,如春天要“生”,夏天要“长”,秋天要“收”,冬天要“藏”,并描述有四季起居养生的具体方法。指出阴阳四季的演变,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规律。违背这个规律,自然界就要发生灾害;顺应这个规律,人体就不会患大病。进而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贤达的人,懂得在疾病未发之前先进行预防,而不是疾病已形成再去治疗。如果疾病已发生,再去医治,这好比你已经口干渴了再去打井取水,战斗已经打响了再去制造兵器,难道不觉得太晚了吗!主张中医治未病的目标是使人不得病。《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上工治未病”,这一说法,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工”。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增进健康是人心所向,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消病于未起是大势所趋。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虚弱和疾病,而且要有心理上的愉快和社会适应,还需要与环境的交融。疾病与健康并非简单的病痛与否,而是涉及复杂的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以整体理论指导养生实践,重视环境生态与人类和谐相处、躯体与心神的融合、人体与社会的适应,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强壮身体,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使人不得病或少生病。这与人类对健康的新要求是一致的。
二、中医养生――实践治未病的主体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是“未病先防”,核心理念是中医预防观。治未病虽言“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体现在一个“防”字,技术方法是中医养生,实施途径是养生实践。通过养生实践,达到防病却疾,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作为实践治未病思想的主体,理论精深,经验丰富,方法多样。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在改变,如怎样更好地阻止传染病,如何防治病毒性疾病,如何减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预防疾病的发生,除了一味地彻底消毒杀菌,拒病原体于门外,是否还应该找找人自身内部的原因及人与外界的关系。而中医的养生之道,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正气的抗病能力,强调器官组织的整体性、功能活动的和谐性、人与天地自然的相通性和人与社会群体的相融性,而且注意“未病”状态的体质辨识,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疾病措施更为积极。这些中医养生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在起居养生方法中,均有具体的体现。
三、起居养生――中医养生的基础方法
所谓起居养生,就是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并进行规范持久的保健活动,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起居养生涉及我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各个层面,比如生活方式的选择,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卧的习惯,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一年四季变换的适应等等。可以说,起居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和基础方法。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并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通过历代医家、养生家不断地摸索、提炼,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如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作息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房中养生、药物养生、顺时养生、娱乐养生等等。《黄帝内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的“道”就是“养生之道”。人能否做到健康无疾,终其天年,不仅要懂养生之道,更重要的是要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也就是将养精神、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等养生方法与生活起居相融合,在养生实践中生活,在起居活动中养生。从这个角度看,起居养生包括中医养生的方方面面。如果从与日常生活起居更为密切的养生实践看,起居养生至少包括作息养生、居室养生、睡眠养生、房中养生、四时养生、穿着养生、体质养生、排浊养生和沐浴养生等,这些养生方法就在我们身边,方法简便,在家里就可以做。可以说,起居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误区;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古代医学经验与养生知识。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临床上利用中医理论针对人体进行养生,成为成为现代医学领域所广为关注的医疗保健方法,对于人体促进健康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功能,但由于个人认识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人在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应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确选择,以致于出现中医养生方法的误区,导致养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负面影响,分析中医养生的科学方法,意义深远。
1 中医养生的内涵特征
相对于人类生命个体而言,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采用身心养护方法,保持或增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行为活动。简单地说,养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养生命。所谓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方式对人体机能进行合理调养来增强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从而达到保持生命机体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行为活动。
养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财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人体生命现象,其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对人体生命认知的角度不同,中医养生在个体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所体现的品德修养、饮食起居、医术药物等调理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中医养生,讲究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以及综合施养,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民俗、武术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2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中医养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活动经常会形成误解而出现如下误区:
中医理论强调无病预防,讲究调理,倡导合理科学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态,养生在于调和人体阴阳,疏通气血经脉,提高机体调适能力,保证人体健康。
受西医理论影响,很多人对于中医理论认识仅限于疾病的康复医治上,而忽视中医养生的预防调理功能,简单的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物治疗疾病,还有些人具有过于依赖中药治病的心理,一旦身体不适,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药治疗,轻视 “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导致自身机体免疫力降低。
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特点,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每个人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养生保健方法就会不同,进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但很多人在进补时虚实不分,盲目进补,过于注重食补疗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补药利于健康的不科学观念。
3 中医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需要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以及持之以恒综合调养等原则基础上,进行科学养生。中医养生注重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体现了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形体养护,重视身心协调,主张 “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中医养生包括情志、食补、药物、气功、运动、针灸、按摩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养生时应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时来选择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
3.1精神养生: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应注重个体精神方面的保养,注重情感疏导,避免不良心理情绪波动影响,在中医“形神一体”观念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静心寡欲、愉悦情志、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精神调养方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3.2起居养生: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过调整睡眠节律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增进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按照生物钟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习惯,保精固肾,调息养气,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时的寒、热、温、凉变化来调节生活规律,做到养生与天时气候同步。
3.3饮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合理调整人体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科学营养成分的摄取搭配,日常生活中应定时定量适度饮食,加强饮食卫生和安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
3.4运动养生: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运动来调节精力、强身健体,促进消化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运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持之以恒的适量运动和锻炼,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脏腑调和,以达到筋骨舒活,强身健体之功效。
3.5药物养生:人体在各种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往往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针对不同病状采用药物服食也是中医养生的内容。在医治养生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适当把握药物服用剂量和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合理运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补益药物,来延缓衰老,健身强身。
结束语:总之,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强身健体成为人们追求健康肌体的重要养生手段,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及多样化特征,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有效养生方法,避免曲解养生之道而导致养生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经;养生;静以养神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143-03
在中国养生学中,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常相互交融,难分彼此,尤其是宋明以后更甚。多年来,学术界主要是将其相提并论,讨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中医养生与儒释道养生之间加以区分者少,这对于认识中医养生学自身的特点非常不利。本文拟从“静以养神”的角度人手,从其学术源流关系探索医道二家之间早期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揭示它们在“静以养神”上的不同特点,重新认识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对“静以养神”的贡献及其特色。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形神结合是中国养生学中最重要的基本理念。静何以能达到养生养神的目的,道家与中医学对“静”和“神”早期是怎样认识的,二者的概念和养生思想及方法有何异与同,需要笔者认真研究之后予以解答。
1 道家与“静以养神”
“清静无为”的避世宗旨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春秋时代,这一思想主张即已在道家鼻祖老子的《道德经》中体现出来。《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认为“静”是天下万物之根本,认识这种事物的根本也在于以“静”观之。《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和第四十五章进一步论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解说了静与躁之间的辨证关系。因此“清静”是早期道家的主要思想观念和追求境界,同时也是道家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在《道德经》中虽未专题论及养神,但静以养生的主张开风气之先,是中国养生学的嚆矢,奠定了道家养生学的思想基础,为后世道家学者和养生家所继承。
略晚于老子的文子提出“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见《淮南子・泰族训》),提出了养神和养形之间的主次关系问题,将养神尊为至高无上的首位,作为根本的要求,养形则居于其下的次要地位。
庄子较老子对养生有更多更为直接的专题阐述,特别是内篇的《养生主》和外篇的《刻意》、《达生》等篇中不少内容更可视为养生专论。庄子将老子主静的思想直接引入养生之中,是道家对“静以养神”有明确论述的早期代表人物。如《刻意》中直接论述“静以养神”说:“平易恬,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恢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反复强调养神之道所需要的恬恢虚无的宁静自然状态,将保持纯朴单纯的专一状态作为养神的重要原则。“静然可补病,眦可以沐老,宁可以止遽”(《外物》),“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止乎?能已乎”(《庚桑楚》),都要求做到心性宁静和心气平和。在《在宥》中他还传授广成子之道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汝)形,无摇女(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在《天道》中则说:“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把精神和心态的平静安定作为长生应遵循的前提和要求,进一步阐扬了老子“清静无为”的主张,并将静心与养神养生相联系。
其他早期道家文献如《淮南子》中同样探讨了“静”与“养神养生”的关系。《淮南子・精神训》认为“故心者,形之本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强调心与形和神的关系,主张“恬然无思,澹然无虑”,“静漠恬淡,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
晋唐道教继承了道家的主要思想,将“静以养神”引入了道教炼养学的范畴之中。存思守神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内容,如晋代道书《黄庭经》即以观想存思五脏六腑之神作为炼养手段,而这种存思脏腑官窍内体“神真”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与老子“静观”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唐初道教代表人物成玄英也主张守静去躁以修炼长生,他疏注《道德经》时论说:“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对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进行了进一步阐发,与《索问・痹论篇》“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同样把静与躁置于生死两途的极端位置对比如出一辙,或可视为是《内经》对道家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为道医二家的静躁说作注解。唐代上清派和重玄派司马承祯在道教修炼方法上,既注重传统的“炼形”,又强调“修心”,其修心的核心在主静悟道,在其代表作《坐忘论》中所提出修道的7个步骤中,同样要求“虚静至极”、“与道冥一”。
因此,道家在早期养生动静观中偏于主静倾向,其要点就是静以养神,并成为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特征。道家对神的概念主要是用笼统的“神”或“精神”来表述,应主要指人的精神状态,或者也含有人体生命活动总体功能的含义,但后者似不够明确。
2 道家对《内经》“静以养神”的影响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我们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在医家圣书《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这一养生观念。近年来,在中医界,“治未病”这一观念又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大家的重视。许多朋友都很关心“治未病”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样指导我们日常的保健养生呢?
何为“治未病”?
2010年1月16日,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传播“治未病”理念,总结完善服务模式及服务规范,探讨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推动“治未病”的科学研究,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加快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治未病”已成为我们当今谈论健康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我们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治病必求于本”,探讨“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治未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既是中国传统哲学“道无”的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医学“医道”的智慧。
故事一
话说古代神医扁鹊,因为医术高明,能让危重病人起死回生,而名扬天下。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部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这是中医的至高境界,所以他的医术最高明。而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他就能药到痛除,但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这时治病效果最明显,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故事二:
有一次扁鹊晋见齐恒侯,通过近距离相见,发现齐恒侯气色异常,便坦率地对齐恒侯说,君王有病,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齐恒侯不信,还对此很不高兴。过些时候,扁鹊再度晋见齐恒侯时说,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还会深入。齐恒侯仍不信,且更加不高兴,认为扁鹊是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见到齐恒侯时,便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可用熨药治疗,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取效,在肠胃可服汤药酒药调治,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大王的病已到骨髓,我已无能为力。5天后桓公全身疼痛难忍,赶紧找扁鹊治病,此时扁鹊已逃往秦国。桓公后悔莫及,在痛苦中死去。
这两个传说,讲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良医治未病。先秦时人们认识到,人的健康至重病有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预防变化的发生,比治理变化结果更容易,对人体健康更有利,因此倡导未病预防,已病早治,重病防变,提出了“治未病”的科学论断。阐述了以预防为主,寓预防于治疗之中的治未病核心思想。
很显然,“治未病”概念可以让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有更高的期待。
亚健康人群的福音
自2008年国家中医药治理局特别发起了中医“治未病”安康工程以来,在各地纷纷成立中医“治未病”试点,到2010年,我国已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相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防备保健服务体系框架。
就让我们来看看“治未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福音――“治未病”改变了她的失眠
主人公资料:谢娜,35岁,广州某私营企业老板,已婚
谢娜忙于生意,饮食无常,昼夜颠倒,慢慢地患上了神经衰弱。如今她已被失眠困扰了几年,吃安眠药都不见效,每次入睡的时间最多持续两个小时。于是,她慕名来到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医生先让谢娜填写了一份体质情况调查表,对她的自我感觉、自主症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又对她进行了面诊,把脉、看气色;然后,医生让她进行仪器检查。谢娜告诉医生,她刚在别的医院进行过系统体检,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笑着说,这台仪器进行的是功能检测,它不同于普通的体检,普通的体检主要是发现已经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而这个检测系统能准确地评估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状态(包括经络功能),预测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疾病发展方向。谢娜欣然同意。
谢娜被带到一台仪器前,医生让她坐到仪器前面的高凳上,让她把两只手掌按在仪器的两块金属板上,两只脚掌踏在桌下的两块金属板上,她的额头两侧也贴上了两块小金属片。这六块金属模样的东西实际上是六个电极,通过它们,只需五分钟,计算机就能扫描全身。检测完后,仪器的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转动着的五颜六色的人体模型,各种颜色就代表了她体内各个系统的不同功能状态。检查结果显示,谢娜的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功能偏低、氧自由基增多、抗衰老功能减弱。
根据以上种种检查,医生最后判定,谢娜属阳虚和气郁混合体质。
体质辨识后,谢娜被带到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在这里坐诊的中医药专家将为她量身打造一套远离疾病的“锦囊妙计”。医生问谢娜:“你是不是很容易上火?”谢娜说:“是啊!吃点煎炸食品或辣椒就上火,咽喉痛,大便干结,所以我经常要喝凉茶。”医生连忙摆手,说:“凉茶不适合你。你动不动就上火,是因为阳虚。你以为是湿热,就喝凉茶,这会让你的阳虚更厉害。大便干结,并不是火气大,是因为阳虚而动力不够,不能每天排便造成的。总喝凉茶虽然能缓解咽喉肿痛、大便干结,但那是暂时的,长远来说对你的身体不利,越喝你的体质越差!你适合吃的食物应该是这些……”听着医生的详细讲解,谢娜恍然大悟。
做完膳食指导,医生又对谢娜的起居和运动养生进行指导。“阳虚体质的人不适合整天呆在空调房里,这样伤阳气,应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吸纳自然界的阳气,这对身体非常有利。不要以为运动就一定要打球、游泳,对于阳虚的人来说,走路也是很好的运动。”
医生还告诉了谢娜适合她自身情况的穴位和经络自我保健方法。“你的心包经功能亢进,也就是俗称‘心火旺’,很容易睡眠不安稳。你可以经常揉捏手臂上的心包经,它位于上臂内侧中线位置,这对你的睡眠有帮助。”谢娜对自己面色枯黄多斑耿耿于怀,请教医生有什么妙计可以改善面色。医生说:“你没事就捶捶胃经吧,它位于大腿正面外侧,这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多捶对改善面色很有帮助。
医生的谆谆嘱咐让谢娜受益匪浅。针对谢娜的失眠症状,结合她的体质,医生给她开了一些中药回家服用。医生建议她在服药的同时尝试传统疗法,比如雷火灸疗法和针灸里的腹针疗法。谢娜遵从了医生的建议,
到治未病中心的传统疗法中心进行了理疗。一个星期后,谢娜准时到医院复诊。她欣喜地告诉医生,她可以连续睡4个小时了。第三次来医院时,谢娜又带来了好消息:在安眠药减半的情况下,她前一天晚上一觉睡到了天亮,连续5个小时没醒过!医生让她大胆地甩掉安眠药。
其实,像谢娜这种检查不出器质性问题,却整天头痛、经常感冒、出汗多、睡眠差的人,多属亚健康人群。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健康白皮书》,以国内31个省、直辖市的589个城市300万份白领体检数据抽样,近百万人参与调查。数据显示,这批城市白领精英人群饮食睡眠不规律占八成,慢性病高发,中年开始“生理年龄”就提前衰老10年,年轻女性白领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癌症致死的2倍。随着城市越大压力越大,五成人感觉“很疲倦”,而聚居在各大城市的“移民白领”们最担心“空巢父母”的身体健康,买房成为一大重压。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感到疲劳,没有精神,去医院做检查,却是一切正常。大家会有一种疑问?我怎么啦,是病吗?为什么检查不出问题。其实,这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这是间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主任林钊介绍说: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有可能突然出问题。而那些血脂、血压和血糖等理化指标位于临界水平的人,如果不及时干预,就很可能发展成器质性疾病。所以,他们主张“治未病”。她说:“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
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专家解读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这一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医学理论,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即便是现在看来仍然是超前的。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空气、水源、农作物与各种食品的严重污染,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许多身心疾病日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一些老年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以及糖尿病等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这不能不让人焦虑和担忧。今天,我们在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普及“治未病”的观念,并实行各种措施,非常必要。
其实,“治未病”并不仅仅是未病先防,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最近,记者采访了湖北省知名的中医专家,对这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进行深度解读。
湖北省中医院涂晋文教授认为,中医“治未病”含义广泛,是祖国传统医学养生防病方面一个重要的范畴。中医养生学与中医预防学有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养生的方法也是中医预防的常用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预防法”,此法将预防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整个阶段。
未病先防
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工作和根本出发点,养生重在平素调养身心,防患未然,是现在较为时尚的话题,怎样科学饮食起居,怎样进补调养,怎样益寿延年是现在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自然,也成为“治未病”工作的内容。
例如,现在正是春季,春归大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柳丝吐绿,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同时自然界阳气也开始升发。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我们应怎样“顺时养生”?春天有哪些气候特征?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此时“治未病”中心的专家就会指导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
专家介绍,此类的应季养生指导只是广博的“治未病”理论中的一部分,还有关于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等项目,而在方法和手段上,拥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武术等举不胜举。养生的目的在于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并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因此是“治未病”中最基础、最广泛的作用。只有及早地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并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这样才能保持在“未病”的状态,健康享受人生。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发生后,通过采取措施以防病情转变及促进康复的方法。疾病发生后,要及早诊治,防止表病传里,轻病转重。此正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初期病在皮毛,渐次入肌肉、筋脉、骨髓。当病邪初犯,机体正气尚盛,此时治疗,不仅易于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不久前,曾有一名警察到湖北省中医院找到知名老中医涂晋文教授,他看完其它疾病后,偶然谈到他的手指有时有发麻的感觉,但无大碍。此话立即引起涂教授的警惕,从中医理论上讲,若手指发麻,可能存在中风的迹象。涂教授当即对其进行询问、检查,初步断定其脑内有梗塞,该患者经过CT检查后果然得到证实。涂教授针对其病情开出处方,取得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在病要发之时进行治疗,治未病的优势不言而喻。”涂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若调养不慎,易致疾病反复。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疾病急性发作被控制以后,更要注意日常调养。对此,中医理论认为“病后调理,不轻于治病。”提出了调养情志、调理脾胃等有益措施。“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让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心理因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全靠脾胃的供给,人的生命活动依赖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而不合理的饮食,能伤害脾胃之气,影响水谷的运化和吸收,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疾病。
例如,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复杂,而且容易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就主张“排除病因,增强人体正气。”包括:①忌食肥甘辛辣酒热之类的食物。②避免劳伤太过,劳累过度或性生活过度可损伤肾中精气,导致人体的衰弱。③自我保健按摩。顺时针按摩小腹部,先轻轻用力,后稍加重,时间以5分钟为宜,以达到补下焦的作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们健康的杀手,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
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这是专家的忠告。
热议:两种不同的声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人对“治未病”观念缺乏。“治‘胃’病?我又没得胃病。”这是很多人听到“治未病”时作出的反应。对于“治未病”的概念,大部分市民听起来还很新鲜。
“除了市民对此了解不够外,人才缺乏也是制约治未病发展的关键。”一位医生说,眼下“治未病”的医生大都是“治已病”医生转行过来的,目前各高校培养的“治未病”人才还很稀少。此外缺少监管也是“治未病”发展的一个瓶颈。治未病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现在很多市民直到得了病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而在平时稍有不舒服就过分依赖西医。几千年的养生观念要想传承下去还得各方共同努力。
那么,网友是怎样看待“治未病”呢?
网友肖悄悄:“治未病”是很好的观点
医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不仅仅是现代意义上讲的现代科学和自然科学,而是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治未病”的理念是很好的,发达国家每年都要进行调查。例如1000人中,每年有750人患病,只有250人去看病,有2/3未就医。何况“治未病”,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怎么预防,真正的“治未病”要落实到实践中,要从观念、思路、模式、体系等等一系列根本性的进行变革。健康保障是当代人的需求,如何将“治未病”和当代人的需求结合起来,个体人的健康状态的问题,将当代人的几何需求和未来的医学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是很好的观点。
作者:于学芬 单位:山东省青岛优抚医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医文化”的定义是: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文化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笔者认为,中医文化是以中医学术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最大特点是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医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人们对世界万物的基本认知理念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整体性是中医思维的最突出特征。中医文化的本体观是气一元论,这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系统观思想的源头。中医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学理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曰人。”并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其他如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之气说明人体、疾病与自然的联系,以“六气源于一气”说明人体各种生命基本物质之间的联系,以“百病皆生于气”说明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等。中医文化的气一元论本体观,涉及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可有效阐释有关世界万物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把人体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和统一中考察人体生理病理过程,是中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诊治的出发点。
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中和”是《周易》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8]。《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致中和。“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平为期,以和为重,极致中和,这就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中和”思想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人与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是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在中医的认知方法中,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意象思维,无一不有[9]。但体现最充分的莫过于中和思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适中的内、外环境和二者的统一,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求适中,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与疾病斗争,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积极措施。适中能保持身体健康,失中会导致疾病发生,那么治病的手段当然应当是调失中为适中,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中医把这种基本方法称为“执中”。必须认识到,执中是人类在长期同疾病斗争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应对疾病的积极手段,是体现人的因素促使矛盾转化的一个作用过程,这实质上就是中医学倡导的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养生、治疗学的理论核心。
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因此,“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医学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部过程,历代医家皆以“以人为本”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人命至重”,善待生命,注重养生,以“治未病”作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使人们摆脱疾病困扰得以健康长寿;关注人的精神心理,把生命个体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主导思想[10]。“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中医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医疗服务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的“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最高境界,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本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11]。“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提示医者要专心医道,寻思妙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持之以恒,方能临证不惑,救死扶伤。切不可浮躁偏执,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同时,还要心怀至诚,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要求诚笃端方,力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12]。中国人一直注重德的培养,中医文化中的“道”和“德”是指人们心身问题的根源,也孕育了“以人为本”的解决心身问题的方法,其科学性不在于微观探索,而在于对生命问题的真切体会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