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摘 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新课程方案率先尝试教学改革的课程之一。如何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是“基础”课教学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人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参与为宗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助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一门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现状

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学习态度也日趋功利化,因为基础课

不涉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属于“饭碗课”,再加上不少学生认为《基础》课太枯燥太乏味,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部分学生对《基础》课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往往教师很卖力,学生不买账。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入脑入心的学生很少,因此在《基础》课上的学习是被动的,如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因为他觉得,回不回答问题一样,回答的好坏无关紧要,都没什么意义。

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

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从2006年下半年起,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把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道德” 和“法律”这两种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但是过去这两门课程实际授课时数至少72学时,现在只有48学时。仅就法律部分来看,该课程除了不包括法制史和涉外法律以外,涵盖了我国所有的基本法律知识,从实体法到程序法,面面俱到。但是在课程安排上,将这部分内容主要放在教材的最后两章,容易造成“面面涉及、面面不及”,在非常有限的课时里想介绍这么多的法律知识是不现实的。

(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理论与实践结合欠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主要内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达到理论深度,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现在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多局限于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重规范传授、知识掌握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轻感情的培养,强调社会规则,以受教育者无条件接受为目的,存在过度理想化倾向;再者,有意规避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社会生活进行随意切割和剪裁,遮蔽了社会生活的本真,因其割裂失去的真实性导致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面前无所适从。受教育者所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缺乏身体力行和直观的感受,无法做到教学相长,以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无法体现。

(三)“基础”课师资的薄弱和大学生对“基础”课的不良心理

很多高校存在对“基础”课重视程度底,认为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似乎是谁都能教,导致任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有些教师是由学校行政部门人员兼职的,经常因为繁忙的工作而无法像专职教师那样认真备课和上课,在教学研究工作投入上就更加有限,导致综合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陈桂芝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的了解片面,或者慑于“基础”课是必修课,不过关无法获得学历学位的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抗拒,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否定和歪曲,对我国现实生活中消极事例的认可等等,导致大学生对“基础”课存在无所谓心理、无可奈何心理和逆反心理的错误认识。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应试教育是中国各层次教育共同的现象,大学的“基础”课在考核方式上,概莫能外。因此,书面考试仍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最主要的方式,有的书面考试内容灵活,有的则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这样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会让教师和学生将重心放在最后的结果上,无法体会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难以体会课程的精髓,还会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出现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以学生为本,加强教学改革

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认可度不理想、听课状况不佳、对教师教学不满意的状况[1]。因此,《基础》课的改革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把教育人与关心人、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教育者主动研究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及时解除学生的困惑,有效化解学生的各种矛盾,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所教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内化的道德法则外化为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8

经过九年苦读的莘莘学子,终于迈入了大学的生活,展开了人生旅途的崭新的一页。刚刚迈入大学生活,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充满了对将来人生的希望和憧憬,一切都是那么具有诱惑力,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的孩子,高校教师更是学生人生路上十字路口的指明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对于教师来说,道德修养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1·高校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的学习。

教师道德有其深远性,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它要求教师凭着自己的职业良心,尽可能地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有更高的水准,教师要把培养五爱、四有新人等精神贯穿于教师道德的各个方面。

2·高校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心理学的学习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对学生进行施教时,要注意恰当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同时改正缺点。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教师以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着教师在道德上要为人师表,做人之楷模。教师在教学和为人处事中要时时紧记自己的行为,以教师行为规范为准则。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赖,起到应起的作用,完成教师应完成的职责。因此,为人师表是古今中外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

1.教师道德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获得了崇高威信。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师德、师能的建设。无德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无能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会误人子弟。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自己威信,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威信获得的最基本条件,是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超的业务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2·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高尚的道德品质使教师提高了威信,使施教过程能够顺利进行。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时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而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塑造者和设计者。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鼓励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并注意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

3·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可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丰厚的薪金,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实难以从教师职业中得到,但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在社会中能否得到承认、实现和满足,重要的是看自己对社会尽职责的程度和贡献大小,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种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职业。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它平凡艰苦,不涉名利、两袖清风、默默奉献。所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谨求实,急社会所急,想学生所想,确实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使教师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明确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切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水平是很难做到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要让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师生对广西隆安县古潭乡中学的对口扶贫行动,资助贫困的同龄人完成学业,这不正是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再看一个外国的例子。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我这里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道德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道德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公共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吗?不会!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

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地冲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要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社会公德。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公共道德,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道德 大学教育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想教育、道德观教育,以及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大学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大学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大学对学生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在专业方面学有所长,在就业中有相对优势。这种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重视对大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和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学德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和制约大学德育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水平。大学德育应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每个从业人员都本着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和对本职工作的忠诚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各行各业才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后备建设者和生力军,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只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能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学识和才智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

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职业观、服务思想、质量意识、职业责任感、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可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

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凝聚人心、提高素质、促进事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事业活动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鼠目寸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十分重要。

3.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人职业道德理想的实现。

自我塑造,是实现职业理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理想的实现程度,固然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一般来说,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更大。个人的条件、能力、意志、志向及主观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理想的实现水平。同时,职业理想的实现,也要凭借职业生活这一舞台,职业活动是人们奉献社会和个人谋生的根本途径,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加强职业道德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对人生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有正确的、进步的,也有错误的、落后的。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进步的人生观,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地内化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着手。

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如果一个人连一件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小事都做不到,那么就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无从谈起。

3.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我们要学习他们对社会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社会主义荣辱观表征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也规定了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同时还是衡量社会道德实践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及其意义和价值。荣辱观作为核心道德价值范畴,一方面是指荣辱观的实践与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修养水平密不可分,在现阶段需要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与人的羞耻心、责任心、荣誉感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荣辱观作为核心道德价值范畴的提出,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如何注重其实践性的把握,在日常行为中践行这一核心道德价值理念,又需要我们把羞耻心、责任心、荣誉感纳入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并形成体系,把弘扬“八荣”、抵制“八耻”作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观念意识,养成以“八荣”为行为准则的习惯。在当前尤其需要重视对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强化它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价值,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一个核心范畴和价值导向。确立荣辱观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更需要通过构筑与荣辱实践相承接的道德实践平台,倡导荣辱观这一基本的道德价值理念,让青少年把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作为道德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并在日常行为中养成自觉践行的习惯。

揭示荣辱观实践的道德价值内涵

“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既有明确的操作性特征,也具有深刻的道德价值内涵。可以说,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八荣八耻”荣辱观所提出的行为规范要求和行为目标虽然并非是高深的理论,但是所揭示的道德内涵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追求,其中既蕴含了社会的价值导向目标,也内含了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同时所具有的新时期道德价值的实践性特征,实际上是从划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的意义上,厘清了人们在行为实践中的误区,从道德实践的层面上揭示了荣辱观的道德价值内涵,并把个人的行为纳入到具体的道德规范之中。当前,荣辱观教育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牵涉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大领域,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个体道德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关联人的行为选择、行为修养、习惯养成等,同时还涉及到解决青少年的荣辱观在公德方面、网络道德方面、学校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荣辱观所涉及的这些领域、过程、方式、状态均揭示了它的道德价值内涵。

确立荣辱观教育与实践的道德价值标准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荣辱价值观及其道德实践标准,它不仅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现实社会背景下社会风尚的映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仍存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思想行为指向,以社会主义荣辱价值追求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迫切需要我们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是非善恶标准。“八荣八耻”的是非、善恶、美丑道德界限,作为“应然性”的要求不仅对于凝聚民心、提升社会文化精神提供了社会发展价值性、超越性和实践性的标准和平台,而且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荣辱基本价值行为标准。

建立荣辱观实践的道德价值评价机制

荣辱评价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评价形式,需要激发人们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道德评价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以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为主的素质教育机制,需要把教育和人的自我塑造相结合,完善道德主体在是非、善恶、美丑上的道德选择。一方面我们要在宏观上建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为载体的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挫折锻炼、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从细微处入手,针对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培养他们从举手之劳的身边小事做起,以培养一种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倡导一种积极向上、正直友善,为丰富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尽自己一份力量的意识,通过了解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的差异性,培养青少年道德价值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倡导积极向上、正直友善、丰富和谐的风尚和为人品质。再一方面需要建立荣辱观实践的基本规则。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道德规范和经济规律的深层结合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使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成为具体的实践规则,并且起到强有力的规约作用,为荣辱观的践行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对构筑新时期荣辱观教育的道德实践平台提供有益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