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明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教化”是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含着草原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生态,或者说是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的生态性。草原文化的生态性即草原地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草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
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我们对草原生态文化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人与草原关系上的道德责任;二是人对待草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前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后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人们在草原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精神上,草原上人们的生命观和自然观独具特色。首先,敬畏生命是草原上的人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实际生活中,如果确实出于不得已的需要而杀死其他生命,那也应当对被杀的生命怀有怜悯之心。其次,尊重自然是草原上的人们又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伦理观中,大自然及万物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自然是有用、宝贵、神圣、不可替代的,大自然大于人+畜+草之和。这种自然观一直在指引着他们从远古走到今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草原一直保存至今的关键。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是马背民族观念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核。几乎所有的蒙古族祭祀都会呼出“天父”、“地母”。在他们看来,天父地母所孕育的自然万物,包括人和动物,都是亲近的兄弟姐妹。在草原牧区人们都明白自己应负有的责任:要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物质上,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切实地体现了草原生态文化的伦理思想。游牧生产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最生动地体现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游牧就是四季轮牧,其核心和关键是按季节转移放牧场地。牲畜是牧民与自然的中介,牲畜只有通过吃草才能存活和繁育。牧民们深刻地了解牲畜与草原的关系,也深深地明白要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就必须采用游牧的方式。游牧是一种适应自然和具有规律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生产方式把人——畜——草的关系转化为动态的平衡,使三者在变动状态中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马背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季轮牧在大多数牧区为了减少对草场的破坏,进一步简化为冬夏两季轮牧了。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马背民族,生产方式遵循着自然规律,生活习惯的细微之处也凝聚着生态之光,体现着草原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层关怀。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或生活的方便而破坏自然。蒙古包就是典型的生态环保建筑;牧民用以取暖和炊事的燃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木;蒙古族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和便溺。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制度价值——草原生态法作为民间法的价值
[关键词] 现代林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2-01
一、引言
现代林业发展不仅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还要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而美化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二、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最终形成和谐共生良性状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策略。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恢复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都离不开现代林业建设。建设现代林业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2.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科学技术等方面制约,生态产品存在短缺现象,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日常需要。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生态产品建设工作,必须注重采取措施进行造林绿化,加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美化环境,保护周围生态安全,从而推动生态产品生产建设,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
三、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正因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因而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二者的密切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1.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近年来,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森林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增强,森林面积出现增加趋势,森林质量也出现稳步提高的情况,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推动了林业的发展,还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森林破坏,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在进行工程建设中,非法占用林地,改变林地用途,破坏森林资源,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林地发展,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产生阻碍。为此,必须转变这种情况,认识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建设项目使用的林地,应该严格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进行,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毁林开荒、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应该进行严厉的打击,对破坏林地的行为应该责令当事人恢复。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林地增长指标年度考核工作,将森林数量的增减、质量升降、管理好坏等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明确各部门责任,确保森林保护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将森林资源保护作为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水平,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加大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投入。发展现代林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而必须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确保生态工程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从而顺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首先,要建立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并做好预算工作,确保资金稳步增长,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要。其次,加大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林区部门机构、道路建设、饮水设施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将林木种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纳入规划建设体系,并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建立生态补偿和商品林补贴制度,安排专项资金,促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完善现代林业发展市场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3.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攻关,着重加大对生态建设、资源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生物能源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各级推广机构,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林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重视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实验室、质检中心、新品种测试基地建设。建立林业示范园、示范基地,推动林业科技进行,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
4.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发展林业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出现。对出现的环境污染也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管理、资金投入、科学技术运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有力的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国土绿化,2013(7),5-8
[2]丁文恩,魏锦秋.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J].绿色科技,2011(7),167-168
关键词:儒学;生态伦理观;环保;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052-04
当今社会,儒学要得以发展,须认真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中国面临的冲突和各种重大社会问题。这些挑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显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机。
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长足的发展。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已享受着现代化的福祉,而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争相走上各自的工业化之路。但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分之二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自然资源已被严重破坏。长此下去,人类的生产、生活将难以为继。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经济的年GDP总量达到51.9万多亿元人民币,约合8.36万亿美元,人均GDP6100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然而,过去30年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却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初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考核把GDP作为决定因素,而不是在经济、民生、文化、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作整体考量,结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这些污染和破坏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在这方面,儒学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环境保护理念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可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儒学的环保理念及生态伦理观
面对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机和挑战,我们理应予以积极的回应。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生为宗旨。化解人与自然、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继承和创新儒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以解决中国和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将道德人文与科技、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以道德理性和环保理念主导工具理性和感望,这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延续和正常发展的基本准则。
在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及生态学和环境学的知识背景。在自然观上,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不破坏并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一思想成为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内容,而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论语.述而》记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曾子加以继承,主张“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树木和禽兽作为山中财货均应取之以时,不得随时无限制地任意获取。这体现了儒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取物以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思想,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还说,“启螫不杀则顺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把不杀生,不折枝作为儒家提倡的人道和推己及人之仁爱的体现。孟子也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之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强调“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的繁衍和再生。
《周礼》提出“以九职任万民”的治国理念,主张实行社会分工。其中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有农业、园圃、虞衡、林业、畜牧业等领域,分别掌管农业生产、草木种植,山林、川泽、畜牧养殖等事务,并安排以相应的官员来管理。《周礼》云:“以九职任万民:一曰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即三农之地出产九种农作物;而园圃则生养草木;虞衡掌管山林川泽之材,其中掌山泽者谓之虞,掌川材者谓之衡;另有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以畜牧养殖家畜鸟兽。《周礼》以此关注涉及生态环保领域所实行的社会分工、专人管理,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和儒家政治对生态环保事业的重视。
张载在《正蒙·乾称》篇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主张人类与万物交朋友,而不是去掠夺自然。这一思想影响甚大,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程颢上疏宋神宗,提出环境保护思想,指出古代圣人设“六府”、“五官”之任来顺应自然。整治万物,掌管自然环境及财货之事,严禁破坏山泽等自然环境,所以万物自然生长,丰富茂盛,人们也无财用匮乏之忧。他说:
圣人奉天理物之道,在乎六府;六府之任,治于五官;山虞泽衡,各有常禁,故万物阜丰,而财用不乏。今五官不修,六府不治,用之无节,取之不时。岂惟物失其性,林木所资,天下皆已童赭,斧斤焚荡,尚且侵寻不禁,而川泽渔猎之繁,暴殄天物,亦已耗竭,则将若之何!此乃穷弊之极矣。惟修虞衡之职,使将养之,则有变通长久之势,此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他要求朝廷“修虞衡之职”,即认真地行使掌管山泽、山林之官的职责,保物、养物,防止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与天地自然界长久地和谐相处。从这里可以看出,程颢作为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因而提出了以上环保思想和理念,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朱熹把自然界和人类视为一个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生成变化的规律,人们要遵循自然万物生成发展的规律,使自然之物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更好地生长。在回答学者所问“所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知当如何格”的问题时,朱熹曰:“此推而言之,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这就是说,草木及麻麦稻粱等农作物均有适合其生长的季节、土地等生态环境的要求,人们要符合它而不能违背。朱熹指出:“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杀,好生恶死。‘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皆是顺阴阳道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内外之理。”意思是,自然万物不论是草木之植物,还是禽兽之动物,皆有其生长变化如“春生秋杀,好生恶死”的自然规律,对此,人们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应看到万物包括人在内均是以气为载体,所以要保护与人同体的自然物,尤其要实行“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这样一些保护生物自然繁衍的措施,做到不在许可的时间里,不得伐木和猎兽。由此把仁义之心推人及物。这体现了朱熹的爱物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由此把爱物作为仁义之心的内涵,使爱物源于仁心。
在魏了翁的思想体系里,也有较为明显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思想。魏了翁吸取《尚书·费誓》有关戒令的记述并加以发挥,提出保护牛马牲畜,禁止设穽布机捕捉,违者惩罚的主张。他说:
阱以穿地为名,檴以得兽为名,檴亦设于阱中,但阱不设机为异耳。杜,塞之,窒,敜之,皆闭塞之义,使之填坑废机,无敢令伤所放牿牢之牛马。牛马之伤,汝则有残人畜之帝刑。今律文施机抢作坑阱者杖一百,伤人之畜产者,偿所减价。王肃云:杜,闭也;横,所以捕禽兽;机,槛之属;敜,塞也;阱,穿地为之,所以陷堕之,恐害牧牛马,故使闭塞之。”
“穿地”指挖地为深坑,以捕小兽。横即攫,指装有机关的捕兽用具或木笼。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亦设于陷阱中,可见穽与檴都是为了捕捉禽兽牲畜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穽不设机关,槿设机关而已。魏了翁指出,杜塞窒敜皆为闭塞之义,目的是为了填坑废机,不使伤害所放养的牛马牲畜。如果有人伤害了牛马牲畜,就会遭到相关刑罚的惩治。对于设穽布机捕捉牲畜的人,按照当时的法律将施以杖一百的惩罚,如果伤及了人之牲畜,还将作价赔偿所受的损失。可见魏了翁对保护牛马牲畜的重视。魏了翁这种保护牛马牲畜,不使之受到伤害的思想对于当代的动物保护,克服人类的盲目滥杀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魏了翁也提出了对于山泽之财物要以时取之,不得随意人山取之的主张。这是对儒家反对滥用资源,省费节用思想的继承。他说:“山泽之赋谓山泽之中财物,山泽之民以时入而取之。”对于山泽中的财物,山泽之民应按照时节入山而取之,不能随意入山获取山中财物。
二、儒学的生态环保理念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上述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和环保、爱物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发展经济与儒家环保理念相结合
儒学中包含着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环保理念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态哲学的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全面和谐的关系。如果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和眼前、局部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就会自食恶果,遭到自然的惩罚,而无法生存下去。
以往过分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和索取,而忽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发掘、阐释并吸取儒家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其所面临的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和爱物意识,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可借鉴儒学所倡导的节用生态资源,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生态伦理思想,谋求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的合理而有效的对策和途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今天的人们要想与大自然和睦共处,共生共荣,就必须珍惜、节约资源,取用有节,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以维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二)儒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为解决当代日益凸显的环境伦理问题提供启示
当今世界的发展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急遽增强,激发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万能主义”思想的膨胀,致使人类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主人。以主宰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节制的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森林的流失带来了气候的反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破坏、物种灭绝、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恶果。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造成了江、河、湖、海、洋和大气的污染,形成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加剧。灾害性天气不断发生。过度向自然索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要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不仅需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人们思想观念的问题,解决当代日益凸显的环境伦理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想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思想文化观念。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生相成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环保理念及其生态伦理观,能贡献给现代人类社会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三)儒学环保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
儒学环保理念除能够为现代生态文明提供启示外,也应随时展而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包括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在内的任何思想文化,都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随时展而不断创新,而不能仅停留在先秦或宋明等某一时代思想发展的阶段上。同时,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也包含了超越其所处时代的内在的、永恒的价值,这些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真理的成分不会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迁和改变而过时。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取决于其满足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程度。我们要根据新时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将儒学环保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展现出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当前中国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之一就是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目前,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形势都很严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加大……种种问题都在表明,如果生态文明建设跟不上,后果将会十分严重。一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是一个存在文明缺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想维持其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清明有为、社会和谐稳定是不可能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不是消极地回归鸡犬相闻的浪漫田园,而是要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以积极的态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意味着,未来必须要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从环保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向环保与发展经济并行。
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儒学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应得到研究和弘扬,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学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也应随时展而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以体现其所应具有的时代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中国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论语·学而》。
②③《礼记·祭义》。
④《孔子家语·弟子行》。
⑤《孟子·尽心上》。
⑥《荀子·王制》。
⑦《周礼·天官冢宰上》。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4页。
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8,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0页。
⑩⑾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15,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6、293页。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高起点规划新县城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环节。xx县把科学发展观融合、渗透到城市规划之中,在规划理念上以人为本,在规划内容上突出特色,在规划管理上严格执法,有效配置资源,科学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
(一)以人为本,科学定位规划。为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要,我们先后邀请国家建设部、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和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等10多个单位的30多名专家,对新县城规划进行了3次重大修编和20多次评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人本理念。规划以弘扬昭君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保持山区自然风貌为目标,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将新县城定位为“融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山水园林城、旅游文化城、生态环境城”,城市建设目标定为“最美库区县城,最佳人居环境”。
(二)突出特色,精心编制规划。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新县城总体规划近期2.13平公里2.5万人,远期3.8平方公里4.4万人。在城市布局上,实行了功能分区,三线入地,雨污分流,做到了天上无明线,地上无裸土,环境无污物,灯光无死角。在城市结构上,规划建设了香溪大道、高阳大道、丰邑大道、昭君路、永安路、湖南路、大连路三横四纵7条城市主干道和xx广场、昭君广场、滨河公园,形成了竹苑、桂苑、梅苑3个居住小区和北斗、桔苑、张家坝、邓家坝、王家岭5个占地移民小区。在城市外观上,十分注重建筑色彩,广泛使用外墙涂料和新型装饰材料,竹苑黄墙蓝瓦、桂苑粉墙红瓦,梅苑白墙灰瓦,整个城市以暖色调为主,既和谐自然,又张扬个性。在城市景观营造上,主要以昭君路、香溪大道两条轴线形成“丁”字形城市景观走廊,做到一条道路一种树种,一条道路一种路灯,一个广场一种特色,一个小区一种风格。在城市品位上,注重打造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棱廓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低错落,收放结合,体现城市韵律节拍;大力挖掘具有地方风情和民俗特色的昭君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体现xx全国小水电明星县的特色,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全城路灯亮化率达到95%,公共建筑亮化率达到75%。加大县城绿化力度,形成以公共绿化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绿地率达到40%以上。还注重新县城环境保护工作,禁止有污染的工矿企业在新县城落户,对新县城周边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建设天然绿色屏障。
(三)健全法规,严格执行规划。我们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20多个地方规范性文件,严格实行规划分级管理和例会审查制度,全面加强新县城各项规划管理工作。规划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规划管理文件和技术规范,实行多媒体演示,微机化操作,提高了新县城规划管理水平。县人大每年定期开展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进行巡查,县委督办室和县政府督察室定期对新县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切围绕规划办,一切按照规划干,从而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二、加强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高质量建设新县城
质量是城镇建设的生命。xx县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观念,始终坚持市场管理与现场管理互动,始终坚持质量管理工作创新,从法制、体制、机制上全面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行统一领导,严格责任考核。新县城开工之初,县政府由分管移民的副县长亲自挂帅,从城建、移民、国土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新县城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县城迁建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形成了县政府统一领导、层层负责、责权一致的管理体制。明确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职责,从部门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思想上合、责任上分,规划上合、建设上分,整体上合、局部上分的迁建氛围,增强了参建单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我们还建立领导督办、专门机构督办与新闻舆论督办相结合的督办机制,严肃政策纪律,治理建设环境,将涉及移民迁建工程的6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压缩为33项,并按低限实行“一站式”收费。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加强建设工程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建设。县城迁建工作中无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以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县城整体搬迁任务。
(二)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建设活力。xx新县城在国家移民补偿资金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着眼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投融资机制,促进了城镇建设和发展。一是坚持把单位搬迁与优化重组结合起来,捆绑使用移民资金。建成了行政、农业、宣传文化、医疗、防保、幼教等6个中心,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促进了事业发展。二是把职工住房改革与搬迁建房结合起来,将职工住房补偿资金全额补偿到建房单位,职工在城镇购房标准面积以内实行成本价,超面积实行市场价。三是推行政府采购,把县城建设的政府行为同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新县城建设所需的大宗物资由县政府统一面向全国招标,既保证了建筑材料和工程质量,又降低了造价。四是对市政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由业主单位负责按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广泛筹措资金。在管好、用好移民补偿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和对口支援资金,鼓励职工预交购房款,开展住房信贷业务,引进外来投资者参与城镇建设,对部分基础设施推行股份合作,对经营性土地实行公开拍卖或公示协议方式出让,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三)规范建设市场,强化工程管理。一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成立“xx县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中心”,公开聘请45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评委库,对投资在50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实行公开招标投标,在全省率先实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全程电视监控,有效规范了建筑市场交易行为;对建筑材料实行严格监管;对建筑市场实行准入制度和清退制度。新县城建设高峰期施工企业达100多家,建筑施工人员达2万多人,其中二级以上施工企业和三级以上项目经理占95%以上,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强化工程资金管理。各迁建单位的移民迁建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集中用于建房,建立健全资金的拨付、存储、使用、管理、审计等各项制度,严格财务纪律,按照移民资金管理“十不准”、“七不付款”的原则,切实管好用好迁建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成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颁布实施《xx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多部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把工程质量管理贯穿新县城建设的全过程。新县城工程招投标率和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均达100%,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35%。
三、树立现代城市的经营理念,高效能管理新县城
科学的管理是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xx县用科学发展观实施城市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和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手段,提高市民素质,促使城市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实现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推进和同步提高。
(一)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新县城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园林绿化管理所、市政设施管理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城建监察大队等城市管理机构,建立了职能管理、路段管理、片区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格局。聘请20多名城市管理协查员,对中心区全部实行严管。落实县级领导包街制和“门前五包”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全面推行垃圾袋装化和垃圾不落地工程,城内不设垃圾中转站、房屋取消垃圾道、临街不放垃圾桶,对建筑弃土和户外广告严格实行报批制,减轻了城市环境污染,美化了市容市貌。
(二)推进城市运营市场化。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城区主干道卫生清扫保洁实行买断清扫权;对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实行建管分离和管养分离;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实行托管运营;对居住小区实行物业管理,面向市场招标承包,由中标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小区的水、电、绿化、保洁等管理工作。通过推行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运营,大大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提高了城市运营质量,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颁布实施了《xx县城市绿化管理暂行办法》、《xx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多部城市管理地方规章,组织建设、工商、卫生、公安、文化、交警、古夫镇政府等有关职能部门成立联合执法队,加强城市综合执法,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全方位加强新县城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管理。
走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是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立足青海省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点,大力发展十大特色工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立体紧密产业关联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加快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特种钢等传统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水电、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和特种钢基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从光电转换材料到智能化电网的完整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高原风电机组,培育风能产业链。打造以铝、镁、锂、硅、钛等为重点的新型电子、新型合金、新型化工、新型建材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打造国际藏毯基地、藏医藏药基地。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加快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大型企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能广泛吸纳就业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促进完善循环工业产业链。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的原则,推进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矿区建设工业集中区,鼓励青南地区发展“飞地经济”,形成各具优势、关联互动、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倡导树立绿色文明理念
绿色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公众幸福指数提升的现代文明。倡导树立绿色文明理念,打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在各级党政班子中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在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同时在全省所有地区完善科学考评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投资、绿色产业等纳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以绿色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在各类企业中树立绿色生产观,严格绿色管理,推广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促进经济的“绿色化”。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观,引导公民、家庭和单位绿色消费,营造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生态的绿色消费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加强绿色文明教育,普及生态伦理价值、生态道德文化,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