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生活的影响

低碳生活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生活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生活的影响

低碳生活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生活方式 经济结构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碳浓度的上升造成的,所以想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状况,必须要减少碳的排放量,这样才能够控制温室效应,进而抑制全球变暖的速度,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当然人们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例如现在很流行的低碳生活方式。

一、低碳生活方式内容简述

(一)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必要性

从上个世纪以来,全球的温度平均上升了0.74度,而且还有继续升高的趋势,而且有关报道还说近十年来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的十年[1]。当然由于全球变暖还带来了一些其他的灾害,如冰川融化会导致洪水、暴雨的发生,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所以说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全球变暖发生的主要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了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全球变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低碳生活方式。

(二)低碳生活方式的含义

从字面上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低碳生活方式的含义,它其实就是一种低消耗、低能量的生活方式,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要尽可能的减少能量的消耗,这样就可以减少碳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得气候变暖的进程变慢[2]。

二、低碳生活方式对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

人们大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自然是会对经济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生新的消费需求

我们都知道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只有生产的产品被消费掉,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低碳生活方式必然会使人们对于低碳市场产生一定的消费需求,以此来推动低碳生产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需求才会推动低碳产品和服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于低碳市场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会变成低碳生产的发展动力,同样的如果低碳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那么它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好、更廉价的产品和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之间本质上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低碳生产方式的转变

低碳生活方式会让人们产生新的低碳需求,而为了满足这些新的需求,就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得到不断的进步,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低碳消费水平。低碳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它对和低碳相关的产品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来作为低碳产品发展的保障,同时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低碳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推动和低碳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那么必然会推动更多新的低碳产业和产品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低碳经济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

我们现在所大力提倡的低碳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注重对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的保护,而且也重视人自身的身体健康,更加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劳动力也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知识教育等等,为他们提供更优美的外部环境,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如果劳动者有了愉悦的心情之后,它的生产积极性也会被快速的调动起来的。在我们整个的经济生活中,劳动力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生产者同样也是消费者。现在的社会又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得到了提高,一定会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低碳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会使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逐渐的被淘汰,相反的也会让那些能源利用率比较高的新型工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关的发展理念也会发生改变,比如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转变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毕竟我们国家现在所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具体的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很多的途径来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使温室气体尽可能的减少,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三、总结

全球不断的变暖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然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经济学,所以低碳生活方式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试论低碳生活方式[J].生态环境学报,2013,04:723-728.

低碳生活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藏传佛教;甘孜藏区;社会生活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西部。藏传佛教在甘孜州广为流传,政府还曾不断在今甘孜州辖区寻找到达赖转世灵童,迎至布达拉宫座床;“达赖喇嘛”这个名称,是明朝蒙古可汗俺答(成吉思汗十七代孙)赠给索南嘉措(三世达赖),“遍知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尊号由此开始。“达赖”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从公元一七0八年七世达赖生于理塘,至一八五五年出生于乾宁的十一世达赖亲政,历时一百四十多年。这期间,在亲政的五个达赖中,转世于今甘孜州辖区的,就有七、九、十、十一、十四世。随着佛教的传人,宗教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了寺庙林立、僧徒众多、群众普遍信教的状况。甘孜州藏传佛教分本波、宁玛巴、萨迦巴、噶举巴、格鲁巴五个教派。州内有相当多的本教徒,尤以德格和丹巴两地为多,德格扎科的地金寺是白苯最高寺院。白玉县的噶托寺是甘孜州第一座宁玛巴寺庙。元朝时期,八思巴在甘孜州境内一些地方积极活动,加紧开辟萨迦派传教处所,削弱宁玛派势力。他到德格更庆寺,在大殿中置佛像一尊,把更庆寺作为萨迦派根据地。又在康北重镇甘孜打金滩处亲自立寺,并塑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护法神――“德公布”,因此寺是北京皇帝库款所修,又称为“汉人寺”。南宋高宗时,由都松钦巴把噶举派传入甘孜地区,在德格境内创立八蚌寺,为州内第一座噶举巴寺院。第三世达赖喇嘛与一五八零年途径甘孜州北部,修建了理塘长青春科耳寺,这是康区格鲁派的第一大寺,也是第一富寺。

藏传佛教的传播,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寺庙不仅是推崇宗教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教育、文艺的中心。寺庙对藏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医药、历算、文学等的整理收藏,绘画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发展,在历史上是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的。在甘孜州的藏族群众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及深。他们把它看成心灵的寄托,一切思想言论无不染上宗教色彩;朝夕念经,祈求佛庇佑,事无巨细,都要虔诚祈祷;家家竖供佛像,人人佩戴“呷乌”、“松廓”等护身符;房前屋后悬挂经幡,路旁山口修建佛塔或堆置“玛尼堆”;婚娶病痛,离家远行,均请喇嘛打卦念经;有的人不仅要每天早晚向西方磕头顶拜,甚至抛家弃产,一步磕一个长头去拉萨朝佛,其中不少人倒毙于千里途中。

过去很多人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其实喇嘛并非教名。“喇嘛”意为“上人”或“上师”,是一种尊称。喇嘛的正式称呼是“格堆巴”,意为“僧侣”。他们是藏区固定的宗教职业者。藏族谚语说“无喇嘛上人,如何近得佛?”“若无喇嘛在前,菩萨也不灵验。”人们相信喇嘛是引导他们进入佛道的唯一导师,人们无论活着还是死后都需要喇嘛作他们的向导。在人们心目中喇嘛属于“三宝”中的第一宝“僧”,因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和崇拜,不论属于那一种教派的喇嘛,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是皈依和依靠的对象。在整个藏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都离不开喇嘛的帮助,子女生下来时要请喇嘛命名,子女长大结婚须请喇嘛占卜,平时患病要喇嘛医治,出门办事也要请喇嘛占卜,人死后更需要喇嘛超度。只有通过喇嘛的念经祈祷,俗人的身心才得以皈依佛法,免入地狱,得生善道。所以,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总是请教喇嘛,因为他们相信喇嘛是人与神的中间人,无论男女老少非常崇敬喇嘛。社会上任何一种群体也离不开喇嘛的合作,一个部落、一个村寨、一个地区,甚至地方政府的重大事件也往往靠喇嘛来念经、降神和占卜来最后决定。社会上的各种纠纷在俗人无法调解时靠喇嘛来裁定,占卜和神判有时候胜过法律。在日常生产中求雨、防雹、祈祷丰收等更是喇嘛的神圣职责,至于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节庆盛典同样离不开喇嘛的主持喇嘛们由此得到社会的尊敬,他们被奉为神的代言人,他们可以向人们传达神的意志,并代表人们向神表示敬畏,传达愿望和祈求。藏民把当喇嘛视为人生的一大理想,家家都乐意送子入寺当喇嘛。对于贵族世家的子女,喇嘛生活虽艰苦,但这是一种可靠的仕途,可以享受特殊的地位和特权,对于平民百姓来讲,喇嘛的生活优于他们,当喇嘛既养家糊口,又是唯一可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

喇嘛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就一般而言,当喇嘛必须入寺学经,7~20岁期间受沙弥戒十条后称为扎巴,入寺年满20岁并受250条比丘戒(又称具中戒或大戒)即为喇嘛。尤其是被称为“具恰哇”的喇嘛必须经过长期按部就班地学习各种经典,以便升级毕业后考取格西学位。格鲁派的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的喇嘛攻读格西学位课程不但内容很多,而且时间也很长,必修的课程包括因明(初级3年)、中观(被认为最重要的科目,修四年)、戒律(学习4年)、学习俱舍同时研究高级因明(为期四年)。因此,真正学完所有的课程并通过无数的考试获得格西学位的喇嘛毕竟是少数。多数没有获取学位的普通喇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的入深山老林修行,有的学了一些专业后从事绘画、雕塑、医学等方面的工作,有的并不系统的学经,不重视经典和理论,而是专靠法术咒语等在社会上个别进行活动,称为“阿巴”,意为咒师。也有的虽然住寺院学经,但时常去农村牧场替人念经祈福消灾或超度亡灵或占卜祸福或求雨防雹等等,有的则留在寺院出卖劳力,承担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寺院的差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佛教的教理宣传对财富不能贪得无厌,要视财富为草叶上的露珠,但在寺院的上层喇嘛中凭借其宗教地位,搜刮勒索,横征暴敛,积累私产,贪污受贿者也不乏其人。一些寺院中的上层喇嘛不同于世俗的贵族,就在于他们能够利用广大百姓的,通过布施捐赠、念经、卜卦等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至于广大的普通喇嘛,有的迫于生活,把寺院当作一个栖息之所,有的则出于真诚的信仰,把寺院当作修行场所。在没有多少世俗正规学校的藏区,寺院又是学习知识的教育中心。因此,一般人要想得到一点书本知识,只有入寺当喇嘛。于是喇嘛也就成了藏区传播知识,受人尊敬的教师。

佛教自公元六七世纪传入藏族地区后,迅速传播开来,雪山环绕的高原大地成为佛教文化的乐园。佛教对藏族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素质、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无不给予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传佛教又吸取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成既是多元化的聚合体,又是博大精深、自成系统的文化体系。藏传佛教的内容丰富多彩,甚至令人神秘莫测。这是由于信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使生活宗教化、信仰化。

【参考文献】

[1]甘孜藏族自治州概况[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低碳生活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兰州市是城市污染相对严重的城市,低碳生活方式在市民中的接受和传播现状尤为重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低碳理念在市民中的了解、接受和传播各阶段的情况,以便为低碳生活的推广提供一些事实性材料。

研究设计与资料获取

市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是怎样的呢?他们通过什么途径产生这种认识的?有效的宣传方式有哪些?政府和大众媒体在宣传低碳理念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为回答这些问题,2010年11~12月笔者以兰州市城关区18周岁(含18周岁)以上的市民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到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7.5。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分析调查结果。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240名市民对低碳生活的总体认知状况,包括态度、了解程度和途径;第二部分调查低碳宣传状况,主要从传者、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

实证分析

(一)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1.了解程度不一,总体有一定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者对“低碳生活”这一概念有一定了解,仅有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此非常了解,仍有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低碳生活”不了解。

2.主要通过媒体宣传、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了解低碳生活

在所有的了解途径中,选择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和广告、网络社区论坛讨论等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这三种途径的人数最多,分别占83.5%、45.2%、24.8%。从环保机构了解低碳生活的比例仅为8.2%,可见环保机构对此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此外,人际传播的作用不明显,家人朋友之间对此的交流比较少,可见低碳生活还未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而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手机在人们了解低碳生活方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仅有3.2%的受调查者通过这一途径了解低碳生活。

3.对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持赞成态度,但仍有疑虑

绝大多数受调查者对低碳生活这一生活方式持赞成态度,仅有9.1%的人持无所谓态度。而在对执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时,只有约1/3的受调查者明确表示执行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水平,有20%的人表示不确定会不会降低,认为可能会降低与可能不会降低的人数基本持平。

(二)低碳宣传

1. 低碳生活的传播效果

霍夫兰在《说服与传播》一书中指出,在新态度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变量十分重要: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承认一个事实,一个人并不会注意每一个遇到的信息刺激。理解,承认另一个事实,即信息如果过于复杂或模棱两可,将不能被目标受众所理解。①同时信源的可信性影响着传播效果。②

虽然人们在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说过与低碳生活相关的事项,但这并不代表着人们会把听到的告诉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都是因为对所听到的事情的真实性有所怀疑,或者是觉得事情本身没什么重要性,因此也就没有二次传播的价值。就受调查者对与低碳相关的事项听说情况来看,虽然人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些事项,但是选择将自己听说过的这些事项和朋友家人谈论的人数还不到30%,明确表示不会向家人朋友提及的人数却占到将近20%,近一半的人选择可能会向家人朋友提及这些事项。这就表明,低碳传播有待加强,这与低碳的宣传息息相关。

赖特的“四功能说”中强调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化功能,即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③但在对人们日常接触较多的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关于低碳宣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6.8%的受调查者表示大众媒体的宣传一般,认为这方面的宣传很少的比例占7.4%,还有3.9%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注意过,认为宣传比较多的不到40%。因此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对于低碳生活的宣传做得还不够到位,大众媒体没有发挥应有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作用,也导致了相当数量的人对低碳生活不了解。

2.低碳宣传的传播渠道

低碳宣传的方式和措施多种多样,其有效性也不尽相同。在此次调查中,调查者对常见的方式和措施进行了分析:

(1)总体看来,最有效的三种宣传方式是广播电视宣传、组织低碳的相关活动和报刊的宣传。组织学习班、进门入户宣传、传单和横幅这三种方式选择比例最低,可以看出宣传可行性不高。

(2)在保障低碳生活被更大范围地推广和执行的措施中,近一半受调查者选择“组织多种宣传方式”和“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监督体制”。此外,选择“国家制定政策和奖惩制度”的比例也较高(20.4%)。出台专门法律以及市民之间相互鼓励监督都不能保障低碳生活被更大范围地推广和执行。

3.政府在低碳宣传中的角色

在调查中,81.8%的受调查者表示政府有必要号召市民执行低碳生活,认为在宣传低碳生活中政府的作用可有可无的比例,与明确表示政府没有必要号召市民的比例基本持平,都在10%左右。此外,调查者也对认为政府没有必要号召市民执行低碳生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66.7%的受调查者认为低碳是要市民身体力行的,政府不是执行主体,市民才是;28.6%的受调查者则认为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内容空洞,都是口号性的,对于市民来说没有实际意义;4.7%的人认为是否执行低碳生活完全是个人的态度问题,和政府是否宣传无关。因此,可以看出在低碳宣传中,政府的宣传是有必要的。而在低碳的执行中,市民才是主体,是否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完全看个人,政府宣传与号召只是外在因素。

结语

对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认知层面来看,人们对低碳这一概念已较为了解,但仍存在概念认识不清等误区。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媒体宣传和广告、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了解低碳生活的,说明这三种方式关于低碳生活的宣传较多,同时也表明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化。

(二)在传播渠道中,最有效的三种宣传方式是广播电视宣传、组织与低碳相关的活动和报刊的宣传。此外还需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比如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奖惩机制。从传播效果来看,大众媒体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不够到位,目前的宣传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低碳理念在人际传播中的效果欠佳,一些居民缺乏低碳意识。

(三)从宣传主体来看,政府的宣传是有必要的,但宣传策略不够灵活,内容较为空洞,与人们生活缺乏实际联系。此外,环保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作用。

注释:

①熊澄宇:《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低碳生活的影响范文第4篇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开始用“碳”来计算。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全球聚焦,更使得“低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不知不觉中,低碳开始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北京市民是如何看待低碳生活的呢?市民现阶段的生活习惯距离低碳的标准有多远,是否愿意尝试选择低碳生活呢?带着这些问题,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2010年5月以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调查形式对北京市18区县1146名市民进行了调查。

市民眼中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能源,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由于北京不断加大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大部分被访市民听说过低碳生活,并对其理解较为准确,但农村居民对其还较为陌生。

逾七成被访市民听说过低碳生活

调查显示,72.3%的被访市民听说过低碳生活的概念,其中64.2%能给出低碳生活的解释,8.1%听说过但不知道如何解释。在能对低碳生活做出解释的736名被访市民中,89.7%对其阐释较为全面,更有35%完全阐释正确,另外还有10.3%阐释错误。可见,大部分北京市民对低碳生活的概念并不陌生,且理解也较为准确。另外,不足一半(42.6%)的农村居民听说过低碳生活,这一比例远低于城镇市民81.5%的比例。

调查显示,市民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和报纸、杂志了解低碳生活,比例分别为88.3%和76.3%。其次是与亲朋好友聊天和网络渠道,比例分别为65.3%和64.6%。另外,43%的被访市民表示曾主动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内容,可见市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具有一定主动性,反映出人们对低碳生活内容的关心。

“节能减排”是北京市民对低碳生活的主要理解

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对低碳生活的主要理解为“节能减排”,这符合低碳生活的实质含义。在听说过低碳生活的828位被访市民中,人们既给出了低碳生活的概括性解释,也列举了其在生活中的例子。从中可以归纳出,60%的被访市民表示低碳生活中包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7%表示包括节约能源,还有33.6%和9.8%表示包括绿色环保和节俭、省钱。

另外,被访市民认为绿色出行、节电和节水是低碳生活的具体体现。在听说过低碳生活的被访市民中,若只考虑其举出的具体例子,则绿色出行、节电和节水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2.6%,26.8%和20.3%。认为低碳生活的表现是少用一次性物品(7.4%)、垃圾分类(6.3%)、购买环保型家具电器(5.8%)等的市民比例均没有超过10%。

市民认为低碳生活的主要意义是保护环境和解决气候问题

调查显示,32.2%的被访市民认为倡导低碳生活最主要的意义是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生态系统;28,7%的人认为倡导低碳生活可以缓解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问题,还有18.6%和10.6%的人认为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公众拥有更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使社会加快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转变。特别地,只有9.5%的被访者认为低碳生活最主要的意义是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节约能源。所以说,人们普遍认为低碳生活的主要意义在于解决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而非能源问题。北京低碳生活进行时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及国际大都市,节俭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时尚的生活观念同时影响着市民,使其生活习惯与低碳生活较为靠近,且已有一部分被访市民正在体验低碳生活。我们选出18个有代表性的低碳生活习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市民平均做到了其中15个,另有15.9%的被访市民完全做到了这18个细节。可见在被访市民中,虽然不是所有生活习惯都符合低碳生活的标准,但大部分是与低碳生活相符的(见右图)。

逾八成被访市民节能意识较强

调查显示,在节约能源、拒绝浪费方面的4个细节上,有83.2%的被访市民能够完全做到。其中,96.6%的被访市民平时少或尽量不使用空调:96.5%的被访市民当家用电器长时间无人使用时,能够及时调整为待机状态或关闭电源;94.9%平时注意节约用水或安装节水龙头;92.3%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礼品或其它商品。可见,北京居民由于受到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在节约能源、拒绝浪费方面向低碳生活转变得较为自然、顺畅。

近四成被访市民环保意识较强

在被访市民中,37.4%能够完全做到有关绿色环保的4个细节。其中,94.9%的被访市民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做的莱肴,90.1%拒绝购买不环保的高档家具;73%的被访市民在日常购物时使用环保购物袋:56.2%除废品出售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投放。可见,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有所

18个有代表性的低碳生活习惯

1 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礼品或其它商品

2 多开窗通风,尽量少或不使用空调

3 平时注意节约用水,或安装节水龙头

4 当家用电器长时间无人使用时,及时调整为待机状态或关闭电源

5 除废品出鲁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投放

6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做的菜肴(如鱼趣、熊掌等)

7 拒绝购买幂环保的高档家具。如红木、真皮等家具

8 在日常购物时使用环保购物袋

9 在家中少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10 在家中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纸杯

11 餐馆就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如一次性筷子

12 不在郊游野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

13 四层以内尽量走楼梯,或平时少乘电梯

14 尽量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或骑车、步行;少乘坐出租车,私家车或专用轿车

15 驾车接送弦子上下学

16 采用节能的方式开车。如避免冷车启动,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等

17 除交通限行外。有意识减少驾车出行次数

18 如买车,选择小排量的汽车欠缺,如果能在这一点上得到提高,北京市民就会向绿色环保的生活前进一大步,从而更加接近低碳生活。

逾四成被访市民较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和纸杯

低碳生活提倡减少对日常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特别是一次性餐具。调查显示,43.5%的被访市民能完全做到有关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方面的4个细节。其中,98.8%的被访市民在家很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纸杯,94.3%的被访市民在家中很少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66.8%的被访市民在餐馆就餐时不会要求使用一次性餐具,57.4%的被访市民在野餐时不准备一次性餐具。可以看出,市民在家中时对一次性餐具及纸杯使用次数很少,但在外出用餐时的使用频率较高,人们在外出用餐时的低碳意识还有待提高。

七成被访市民有绿色出行习惯

调查显示,70.8%的被访市民有绿色出行的生活习惯――平时不驾车的被访者,能够完全做到绿色出行的2个生活细节;平时驾车的被访者,既能做到2个绿色出行的生活细节,也能完全达到4个低碳用车的标准。在所有被访市民中,89.3%平时尽量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84.7%平时尽量走楼梯、少乘电梯。

另外,在347名平时会驾车出行的被访者中,46.1%完全符合4个低碳用车标准。其中,92.5%会采用节能的方式开车,如避免冷车启动、避免突然变速或定期更换机油;81.3%会除交通限行外,有意识减少驾车出行次数80.1%在更换新车时,会选择小排量的汽车:65.1%不驾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调查还显示,北京市民体验低碳生活的总体意愿很高(95.6%),其中市民最愿意尝试着节约用水和注意及时关闭长时间无人使用的家用电器。

低碳生活的影响范文第5篇

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随机抽取仙游县华侨中学高中三个年级同学,参加问卷共有126人。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学生关于低碳生活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高中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状况、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

分析方法:编码问卷全部回收后,进行数据录入,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XX.17%的同学选择很有必要建立“低碳生活一族”社团,XX.92%的同学选择可有可无。可见同学对学校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有较高的认同度与参与愿意。

低碳生活内涵、内容的熟悉程度: XX.83%的学生认为提倡低碳生活是有(很有)必要的,可见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可度很高。XX.41%的学生听说过低碳生活,其中72.22%的学生了解低碳生活,可见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低碳关于哪些方面:78.6%的同学选择发展新能源,77.8%的同学选择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73.02%的同学选择节能。使用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及节能都可以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见大部分同学对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明确的认识。仅有60.32%的同学认为不会降低生活水平,17.46% 的同学选择不清楚,可见对于低碳生活的内涵部分学生还是不清楚甚至误解。

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有93.65%的学生是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知道低碳生活的,比例远大于其他途径,只有6.35%的学生是从教师、同学处知道低碳生活,可见学校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理念和实践教育开展得不理想,在倡导公众参与方面还大有可为。

影响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法:

水电:仅有15.87%的同学选择手洗衣物这种家庭节能减排方法。84.13%的同学经常随手关闭水龙头,42.06%的同学不认同盆浴,XX.08%的同学选择经常随手关闭电器,可见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测试表明1次盆浴与5次淋浴用水量相当,可知盆浴使用热水所耗能源比淋浴大得多。随手关灯,每户每年可节电约4.9度。XX.43%的同学家里的照明工具选择节能灯可见莆田地区推行节能灯已有成效,但还有提升的空间。仅有XX.13%的同学选择夏季空调温度设定27度及以上。夏季空调设定的温度越低,耗能越多,经试验测得空调设置在27℃左右,人体的感觉为舒适,而空调的温度调控到27℃可比20℃时节省电能约30%。

食物: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使得中国人的饮食和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30%~50% 。调查显示:18.25%的同学选择学校订饭,XX.32%的同学选择外卖,XX.43%的同学自带或者回家;XX.05%的同学选择自带餐具,73.02%的同学选择使用餐厅提供的消毒餐具,XX.94%的同学选择使用一次性餐具;XX.38%的同学选择偶尔会有剩饭剩菜,14.29%的同学选择经常有剩饭剩菜。XX.35%的同学点菜时会注意分量,XX.44%的同学有意识减少肉食多吃蔬菜。可见学生对于食品碳足迹观念比较单薄,食品的二氧化碳总释放量取决于其产地、原材料、翻耕、播种、化肥和农药制造、收获、运输到加工厂、再到用电力清洗、加工和包装、运到商店的每一个步骤;再加上当森林因放牧和耕作而消失所引起的碳汇损失。购买本地食品、将红肉和乳品改为鸡、鱼、蛋或蔬菜都能减少碳排放。美国经济学家肖尔茨创建了一个碳计算器。按照这个计算器,一个煮熟的鸡蛋会排放XXX克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而喝上一碗牛奶谷物的二氧化碳当量是1224克——相当于驾驶一辆SUV车6公里的碳排放。

穿戴:XX.41%的同学有较少不怎么穿的衣服,XX.71%的同学有较多不怎么穿的衣服。学生对穿戴产生的碳排放意识薄弱。

出行:26.2%的学生使用公交车,64.29%的学生步行或自行车,9.52%的学生私家车或者打车。55.56%的同学经常选择绿色交通工具,42.06%的同学有时选择绿色交通工具。

调查结论

目前高中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认知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仅仅限于表面,并没有深入了解,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必然造成部分青少年在践行低碳生活过程中做得不尽人意,多数学生不会探索科学方法计算家庭或个人践行低碳生活的外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做到一些与低碳生活要求相符的行动,但是同时很多高中学生,买东西追求时尚,吃穿、出行等方面浪费现象较严重,主要存在不能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践行低碳生活、不能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践行低碳生活、不善于使用科学方法践行低碳生活等状况。所以有必要加强平常的宣传教育力度,指导学生对低碳生活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

对实践活动的建议

为了树立高中学生低碳生活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 “低碳生活”习惯;鼓励高中学生能身体力行,为自己、为社会、为他人做好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样作用,实现高中学生自身社会价值;高中化学教学可以做以下几种实践:

一、高中化学教育将低碳生活教育纳入当前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开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或者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改进学生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