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门县珠岙镇高枧卫生院 浙江省三门县 317102
【摘 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3 年7 月-2015 年7 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患者临床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为70.0%,对比差异明显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偏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该病并发症较多,发病率极高且病情严重。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由于心肌急性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心律失常或者是心前区疼痛,要进一步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促进患者的预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1]。本次研究选取了2013 年7月-2015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 例在我院实施诊断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患者临床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共16 例,女性患者共14 例,年龄均在34 岁到7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7±8.3)岁,观察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共17 例,女性患者共13 例,年龄在32 岁到7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9±8.6)岁。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予常规性的西药治疗,具体包括供氧、镇痛、给予患者缓解心绞痛的西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按照患者不同程度的心功能联合β- 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以上治疗基础上,配合通络宣痹汤口服。通络宣痹汤具体包括:元胡、佩兰与全当归各12 g、甘松与丹参各15 g、生大黄、人参与半夏各10g、生黄芪20 g、甘草6 g,每日一剂,水煎服,1 个疗程为1 周。
1.3 疗效评判标准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疗效评判的标准具体为:①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得到极大的改善,各个临床观察指标均恢复正常。②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心电图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未完全恢复正常。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变或者更加严重,甚至有死亡的现象发生,心电图显示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采用率(%)表示,并用X2 进行检验,检验标准a=0.05,其中P<0.05 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而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总有效率达到了96.7%,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体见表1。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病情严重且发病突然,发作之后容易导致死亡,该病症的突发人群多为老年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有很多,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以寒邪内侵等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要尽量避免消耗过多的氧气,发生剧烈的运动,以卧床休息为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大,常常会伴有心律失常或者是心力衰竭等现象,大大的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降低了药物的疗效。
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通络宣痹汤主要是由丹参、人参、元胡、甘松、生大黄、生黄芪、半夏以及甘草等各种中药组成的,通络宣痹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心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还可以预防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促使心肌瘢痕愈合。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采用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0.0%,其中无效率占30.0%,而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通络宣痹汤与西药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达到96.7%,无效率仅为3.3%,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导痰种子汤;克罗米酚;促排卵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所致不孕促排卵方案首选疗法是罗米酚(CC),其排卵率为50%~96%,妊娠率为11%~56%。流产率高达10.1%~25.3%[1]。其高排卵率与高流产率及低妊娠率的矛盾不易克服,而且还有部分患者对CC无反应。采用促性腺激素治疗,需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卵巢的反应,且有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和多胎妊娠的可能。我院近几年来采用中药导痰种子汤加克罗米酚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经过临床观察较单纯应用克罗米酚妊娠率高。采用中药导痰种子汤加克罗米酚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妇科不孕专科门诊诊治的PCOS患者48例,平均27岁(24~37岁),不孕年限2~10年,平均3.5年。PCOS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月经稀少或功血)、多毛、痤疮、肥胖、不孕;②血激素水平:黄体生成素(LH)与卵泡刺激素(FSH)比值≥2,或睾酮(T)≥2.2 mmol/L;③B超检查:每侧卵巢有10个以上直径为2~8 mm的卵泡,卵巢基质回声增强。本组患者血中催乳素(PRL)正常,经输卵管通液、子宫输卵管造影或宫腔镜输卵管通液示输卵管通畅、子宫形态正常,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不孕症,男方检查正常。
1.2 治疗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药导痰种子汤加CC组(Ⅰ组)24例,单纯的CC组(Ⅱ组)24例,Ⅰ组均于月经或孕酮(P)撤药出血第5天起服用CC 50~150 mg/d×5 d,同时于月经第5天起服用导痰种子汤(胆南星9 g、茯苓12 g、白术9 g、陈皮12 g、法半夏12 g、当归6 g、川芎6 g、黄芪15 g、羊霍9 g、巴戟天12 g、鸡血藤12 g、香附6 g,双侧卵巢明显增大者加三棱9 g、莪术9 g、鳖甲12 g)[2],1剂/d,水煎分2次服,连服10剂,为1个治疗周期;Ⅱ组CC用法同Ⅰ组。由于CC有局部抗雌激素作用影响宫颈黏液的性状和子宫内膜的发育,从而影响的运动和受精卵的着床。两组治疗期间于月经第7天加服雌激素补佳乐 0.5 mg,连用3个月。 当超生检测卵泡成熟而不能自行排除时,肌内注射HCG 3 000~5 000 U以促卵泡排除和支持黄体。对卵泡成熟而不能排除的患者是需要的[3]。
1.3 基础激素水平测定 全部病例在治疗前于自然周期3~5 d或闭经期(B超检查无优势卵泡)晨空腹抽血,做放射免疫测定血清FSH、LH、E2(雌二醇)、PRL、T(睾酮)。Ⅰ组平均值为:FSH 8.90 U/L、LH 25.24 U/L、E2 139.07 pmol/L、PRL 0.45 nmol/L、T 3.90 nmol/L;Ⅱ组平均值为:FSH 7.80 U/L、LH 20.70 U/L、E2 153.74 pmol/L、PRL 0.54 nmol/L、T 4.00 nmol/L。两组测定结果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观察指标
1.4.1 基础体温(BBT)测定 基础体温上升0.3℃~0.5℃持续11 d及以上,示有排卵。若单相型,无后期升高的体温曲线示无排卵。
1.4.2 B超检查 月经周期第9天开始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排卵征象:优势卵泡塌陷,体积缩小,轮廓清晰的卵泡无回声区消失,盆腔内见少量积液。尿妊娠实验阳性,探及胚芽及胎心搏动诊断为妊娠。未破裂卵泡黄素化(LUF)的证据:①B超提示BBT上升前卵泡直径>15 mm,BBT上升后卵泡持续存在, 并继续增大者;②BBT上升前卵泡直径
1.4.3 宫颈黏液评分 于月经第9天起取宫颈黏液,观察其性状与结晶改变,每1~2 d 1次,采用Insler法进行评分。
1.4.4 血清孕酮(P)水平测定放射免疫测定黄体中期血清P值。 本实验室P值≥12.1 nmol/L提示有排卵,12.1~34.5 nmol/L示黄体功能不足,34.0~63.00 nmol/L示黄体功能尚可,≥50 nmol/L则示黄体功能良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Ⅰ组2例自然流产,ll组3例自然流产,自然流产率无差异。统计学处理,Ⅰ组妊娠率明显高于Ⅱ组(P
2.2 两组所有治疗周期均未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Ⅰ组1例双胎,Ⅱ组无多胎。在本院分娩8例,新生儿体质量2 600~4 000 g,未发现有新生儿畸形。
3 讨论
3.1 多囊卵巢综合征造成不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 FSH相对不足以及异常的激素微环境,使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停滞,导致多囊卵巢形成,并出现PCOS患者特征性的生殖内分泌改变[4],使患者排卵障碍。因此药物治疗的目的着重在于促排卵治疗,CC为临床上治疗PCOS所致不孕最常用而有效的首选促排卵药物,其副反应少,且价格相对低廉,但CC存在着排卵率高,受孕率低的缺点,约20%~30%的PCOS妇女存在CC抵抗,且妊娠率仅30%~40%,主要是由于其抗雌激素样作用影响宫颈黏液及子宫内膜的发育不良,从而影响的运动及受精卵的着床,使妊娠率下降[5]。因此PCOS的药物治疗的方法有待改进。
3.2 中医学虽无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一病名,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肾气虚埙、冲任瘀阻或脾虚不孕、痰湿凝聚所致。治疗上要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标实者先攻后补,以攻为主,温通化瘀除湿;虚征明显者以补脾肾为主,温运脾肾之阳以化痰行滞[6]。从以上临床资料可以看出用导痰种子汤与CC联合治疗PCOS,起到协同作用,提高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妊娠率。而且不良反应少,经济、实用、方便。以弥补CC之不足,从而明显提高了PCOS单用CC治疗的效果。
3.3 CC有抗雌激素作用使宫颈黏液变稠影响穿透,故本组宫颈黏液评分低的病例同时加用小剂量雌激素改善宫颈黏液,利于穿透。PCOS患者血中雄激素水平升高是引起无排卵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对T≥3.0 nmol/L的患者同时辅以低剂量的地塞米松,以抑制肾上腺功能亢进,降低雄激素水平,以提高疗效。
3.4 这两种促排卵方案都较为安全,而且方法简便,但导痰种子汤加CC的促排卵方案更为有效,因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应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我们认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丽兰.不孕与不育.人民卫生出版社,220.
2 司徒仪,扬家林.不孕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妇科专病.人民卫生出版社,411.
3 朱桂金.患者诱发排方案.实用妇科和产科杂志,2007:3.
4 多囊卵巢综合征.妇产科学:252.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方案;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a)-01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ake the validity and security of the sche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from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3 to May 2015 accept ex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ere 11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r control group (55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5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otal rate and relapse rate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atients were 94.55% and 3.64%, compor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ake sche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icacy,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The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Effectiveness; security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发生的慢性炎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迁延难愈,且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上应给予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1]。为此,该文特从该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接受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方便抽取11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方便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隐痛、腰部酸痛、白带增加、经B超检查见盆腔中有积液等,并将内脏严重疾病及近期手术患者排除。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人数均等的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最大年龄患者为59岁,最小为35岁,平均为(50.65±0.43)岁。观察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最大年龄患者为60岁,最小为34岁,平均为(50.33±0.46)岁。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4.0 g头孢曲松钠(国药准字H20044457)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并将0.5 g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20064338)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7 d为1个疗程。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西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中药治疗方法如下:①内服中药:内服中药采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成分为:丹皮9 g,泽泻、川芎、桃仁均为10 g、当归、炒白术各12 g,茯苓、赤芍各15 g,炒白芍18 g,若出现腹痛患者,将白芍加量至30 g,以上中药用水煎服,1剂/d,分早晚服用,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增减药方。
②灌肠法:主要由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各30 g,当归15 g组成。对于伴有腹痛患者分别加10 g赤芍及香附;对于伴有组织增生患者分别加6 g莪术及三菱。以上药物加水煎至100 mL。待患者排空大肠后,将煎至100 mL的中药经导管灌入患者直肠15 cm处,灌肠后嘱咐患者平卧,持续治疗10 d。
③针灸治疗:嘱咐患者取仰卧位,取患者的气海、关元为主穴,并取患者的三阴交为辅穴,采用0.30 X 40.00 mm分毫针进行直刺,行平补平泻法,将针感扩散至整个腹部。随后将艾条切成1 cm的小段,放在腹部气海、关元处的针柄上,中间采用隔板隔开。将艾条点燃,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待艾条燃尽并变白后,将针拔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指标可作为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下腹疼痛、腰骶部酸痛症状消失,白带性状及量恢复正常,包块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下腹疼痛、腰骶部酸痛症状缓解,白带性状及量得到改善,包块缩小。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包块大小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病情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临床研究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及处理,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观察指标对比P
2 结果
观察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而对照组为65.4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停药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3.64%,比较较对照组3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盆腔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症一般是由于经期卫生不良和产后感染所致,厌氧菌、传播性微生物以及需氧菌为三大主要的致病微生物。若治疗不当,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2]。
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曲松钠是慢性盆腔炎常用的抗菌药物,其能够增强抗生素的局部吸收浓度,杀灭病原菌,有效促进炎症的消散、软化粘连组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由于慢性盆腔炎属于慢性病,抗生素药物不易进入病灶,长期使用时,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耐药性[3-4]。
中医辩证认为,慢性盆腔炎属“腹痛”、“带下”等范畴,均由产后摄生不慎、乘虚入侵胞宫、阻滞气机、气血郁滞所致。经《诸病源候论・妇科杂病诸侯》中可知,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中,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日久耗伤正气,同时还可致脏腑气血失调,临床应以活血化瘀、健脾祛湿为治疗原则。经过大量研究表明,当归芍药散具有疏淤滞之血、散郁蓄之水的作用[5]。方中,丹皮、赤芍具有清瘀热、破淤血的作用;茯苓、泽泻、白术具有运脾胜湿、除水湿之气的作用;当归、白芍、川芎具有和血疏肝、益血之虚的作用。在治疗盆腔炎过程中,白芍的用量可灵活运用,对于腹痛患者,在增加用量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止痛效果[6]。
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可有效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增强药效,有效成分经肠壁吸收,能够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方中采用的红藤为治疗肠痈的良药,可起到清热消痈、活血化瘀的作用;蒲公英为中药中广谱抗菌药物;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研究证实,采用针灸可起到明显的镇痛、解痉及消炎的作用,通过在气海、关元等处进行温针灸,可起到温通经络、化瘀的作用[7]。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即注重西医的对症治疗,又强调中医的调理,可有效起到标本兼治,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8]。
经何锦妮等[9]研究学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在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将120例盆腔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可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较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81.67%更具有优势(P
总而言之,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肖玉凤,李雪鹏,孙宝华,等.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辅助妇科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71例[J].中国药业,2013,22(19):106-107.
[2] 崔媛,翟建军,冯碧波,等.磷霉素氨丁三醇散联合止痛化症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3):1559-1561.
[3] 巩向玲,李艳,赵学静,等.黄藤素软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7):479-480.
[4] 唐卫华,柴进华,刘立夺,等.针刺合热敏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3,41(6):109-111.
[5] 杨玉花.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7上旬刊):4454-4455.
[6] 吴学娟,马立娟.红藤大黄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139-140.
[7] 孔熙.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盆腔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36-1537.
[8] 张艳秋.非淋菌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6):54-55.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肾疾病; 研究思路; 方法
Abstrac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with a high mortality and case fatality, and multiplies the risk for complication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uge medical cost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KD with less adverse,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questions that we don't know well.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KD are: (1) enhance the study of optimized scheme for single entity; (2) accelerate the step of new drug exploitation; (3) augment the study of ac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KD; (4)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crude drug which is poisonous to kidney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ure; (5) utilize the systems biology to study the essence of kidney; (6) establish a guideline for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KD; (7) preach up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CKD, pay attention to mass screening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CKD.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K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carrying out thes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Key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idney diseases; research design; methods
1 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 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 000亿~3 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超过150 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 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 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 receptor blocker, 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 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 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2.1.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 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 疗效机制不明 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 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权威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2.2.4 基础理论研究较迷惘 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但目前对肾虚证等“证”的研究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客观指标,离揭示“证”的本质还有很大距离。
2.2.5 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 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4]。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3 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思路与方法
3.1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 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5]。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Platform, WHO ICTRP)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2)为优化出最佳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3)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3.2 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 目前已开发上市用于治疗肾病的中成药有雷公藤多苷片、肾炎康复片、尿毒清、肾炎四味片、黄葵胶囊等,但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丰富临床医生治疗肾病的手段,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际肾病界的影响,则需加强确有疗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6]。中药新药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1)临床疗效是新药的生命,只有疗效好且安全的药物才会在医疗市场生存周期长,经久不衰;(2)组方药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为药味太多,工艺复杂,服药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长期服用;(3)掌握新药的最新分类,因新药分类的不同,药学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样,请及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4)组方的药物如果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地方药材,要先制定该药的质量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适应证必须为先确定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证型,不能只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中医的证型;(6)药效学研究如果没有公认的动物模型,自创的动物模型要有相关专家论证;(7)临床试验方案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若是该原则没有的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要请相关专家论证;(8)对照药的选择,最好是同类最有效的中药,没有同类的中药要选择公认有效的西药,对照药是不同的剂型时要做双模拟。
3.3 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7]。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4 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所有的汤剂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每天吃3次。鉴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效应的特征相吻合,但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疗效机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5 加强马兜铃酸等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研究 1964年,吴松寒等[8]报道了2例服用含关木通的药物引起急性肾衰竭,随后也有报道,但例数少,未引起重视。1993年,Vanherweghem等[9]发现9名妇女食用含中药成分的减肥食品后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其中2例初诊时已为ESRD,经对其药物分析发现,减肥药物含马兜铃酸,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谌贻璞教授等[10]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其他引起肾损害的中药还有苦参、补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苍耳子、枳实、白头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朴、牵牛子、草乌、巴豆、使君子、土贝母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慢性肾衰竭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1]。中药肾损害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药。其实这些药源性肾损害除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外,与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以及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有关。因此,必须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的产地、服药时间、剂量和配伍关系,禁止确有肾损害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中药及其制剂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提供治疗肾病安全有效的中药。
3.6 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 西医有美国组织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组织中国中医药学界专家撰写《中医临床指南》,希望该临床指南既符合国际通用的疾病标准,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成为标准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导性文件,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12]。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牵头,中华肾脏病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以及卫生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比较成熟的病种,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医结合防治CKD指南。
3.7 加大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 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Kidney Foundation, 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的方法,对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对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Chen XM, Wang HY.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for reducing the health hazard to people.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06; 45(6): 44144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陈香美, 王海燕. 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6): 441442.
2 Zhang LX, Zuo L, Xu GB, et al. Communitybased screening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mong population older than 40 years in Beijing. Zhonghua Shen Zang Bing Za Zhi. 2006; 22(2): 677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张路霞, 左力, 徐国宾, 等. 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2): 6771.
3 Wei LB, Ye RG, Luan T,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longterm effec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57 patients with repeated recurrent 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 Zhong Yi Za Zhi. 2000; 41(10): 598600. Chinese.
魏连波, 叶任高, 栾图, 等. 中医辨证配合治疗成人常复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7例远期疗效观察. 中医杂志. 2000; 41(10): 598600.
4 Sun ZT, Nie ZH, Deng CP.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Yi Xue Yu Zhe Xue. 2006; 27(3): 777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孙泽庭, 聂正怀, 邓崇平.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 医学与哲学. 2006; 27(3): 7779.
5 Chen YP. Development survey on study of nephropathy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Shen Bing Za Zhi. 2007; 27(6): 554555. Chinese.
陈以平. 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的发展概况.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 27(6): 554555.
6 Wang G.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rospect of nephr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Shen Bing Za Zhi. 2004; 5(6): 360362. Chinese.
王钢. 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 5(6): 360362.
7 Liu Y. Thinking on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a Tai Chuan Tong Yi Yao. 2005; (1): 6466. Chinese.
刘源. 中西医结合的思考. 亚太传统医药. 2005; (1): 6466.
8 Wu SH. Two cases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duced by caulis hocquartiae. Jiang Su Zhong Yi. 1964; 10: 12. Chinese.
吴松寒. 木通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报告. 江苏中医. 1964; 10: 12.
9 Vanherweghem JL, Depierreux M, Tielemans C, et al.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in young women: association with slimming regimen including Chinese herbs. Lancet. 1993; 341(8842): 387391.
10 Chen YP, Chen W.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Shen Zang Bing Yu Tou Xi Shen Yi Zhi Za Zhi. 2002; 11(1): 6366. Chinese.
谌贻璞, 陈文. 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 11(1): 6366.
11 Yuan L. Chinese medicine and kidney damage. Xin Yi Xue. 2005; 36(9): 542543. Chinese.
原玲. 中药与肾损害. 新医学. 2005; 36(9): 542543.
12 Liang WX. Problemssolving strategies in clinical treatment guidelin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8; 6(1): 1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关键词: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26-01 中风又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疾病,发病率极高,具有一定的死亡率与致残率[1],对民众健康影响极大。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其中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相对欠缺。近年来,有学者尝试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应用于出血性中风临床治疗中,并建立完全的护理系统,为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效果改善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选取60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按照治疗与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为48-76岁,平均年龄对(66.5±2.4)岁,CNS评分为(20.4±5.4)分,Barthel评分为(29.5±2.4)分;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7.0±3.0)岁,CNS评分为(20.8±5.5)分,Barthel评分为(29.4±2.3)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路径小组成立:选取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组间临床路径护理小组,研究工作开展前,对小组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争取在小组内达成关于出血性中风临床治疗与护理方面的共识,便于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开展。(2)路径方法制定:以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路径、护理等作为关键词,查找临床治疗与路径护理证据,确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与护理路径方案。(3)治疗与护理方法实施:向患者讲解疾病常识,包括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常见并发症、临床治疗与护理注意事项等,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调整好心态;对患者中医辨证施护,指导患者掌握康复方案,积极参与康复锻炼,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及足下垂内翻等,掌握正确的摆放方法;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基于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针刺或按摩治疗方案,每日定时实施临床治疗;为患者制定科学化食谱。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长、护理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记作(x±s)形式,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形式,分别行t、X2检验,用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本次研究疗效评价: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41/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34/50),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评量表评量患者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0%(48/5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4.0%(42/5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出血性中风一般指脑出血引起的昏迷、瘫痪,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多发,发病后患者多伴有头晕、头痛、呕吐、昏迷、偏瘫、发热大小便失禁等。出血性中风患者出血量越大、出血面积越大,其中风症状越严重,大部分中风患者均伴有意识功能障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关键在于降低颅内压、抑制脑出血、增加脑组织供血、缓解脑水肿等[3]。实践证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过程中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可以切实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长,改善预后。本文统计结果显示,出血性中风患者行中西医治疗结合临床路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82.0%,患者满意度高达96.0%,患者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护理组。本文统计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提示出血性中风行中西医治疗与临床路径护理具有显著的疗效,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运兰,吴伦卉,雷花,周群,胡燕,王艳桥.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护理效果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0,2(0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