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 大学生团队精神 缺失 重要意义 培养途径
一、团队精神的基本概述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并不要求团队成员有自我牺牲精神,相反,在一个团队中,成员才能真正发挥自我特长,实现自我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双丰收。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不容忽视的人才,要想他们能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必须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二、目前大学生团队精神普遍缺失的原因
1.受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
目前的大学生多为“80后”或“90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祖辈较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无法体会同伴之间的合作、谦让与包容,自我意识心理较强,缺乏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磨合,更缺乏人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
另外,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时代多为老师心中的“好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深受家长、老师、同学的关注,导致自我膨胀。
尽管目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被大大弱化,团队精神的培养便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之列。学生自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对团队精神的了解和学习都很少,部分学生对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认为培养团队精神便是牺牲个人利益。上了大学之后,由于专业教育定位的偏差,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一直比较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历练学生的合作精神。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性,使学生在功利主义的就业导向下忽视团结合作的力量。
3.受市场经济下竞争压力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与合作已成为现代人际关系的普遍现象,每个人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竞争与挑战,在学校,面临高考的竞争,评优、评奖的竞争,当选学生干部的竞争等;走入社会,面临就业的竞争,升职、加薪的竞争。在此情况下,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和倚重竞争,轻视合作的重要性。
三、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
1.团队精神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弘扬人的个性、提倡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将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大学生作为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大学是一个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前的“准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竞争与团结。在许多课程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团队协作就可以冲破个人力量来解决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就会踏入竞争残酷、步履艰难的社会大家庭中,所以现在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2.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素质教育是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类学生不能认为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只有在团结协作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为社会这个大团体作出最大的贡献。
四、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1.灌输团队理论,增强团队凝聚力。
人是出生后才归属于社会中大大小小的集体的,因此,团队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在大学生学习生涯中,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团队意识。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处于集体或是团队中,从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小组到寝室,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团队中,要时刻想到自己的努力或许将是自己团队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而自己的成绩也将是这个团队的荣誉。那么,更应该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获得个人与集体的最大利益。
没有团队,就没有团队精神,更没有团队凝聚力,反之亦然。因此,要充分协调好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集体归属感,进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达到培养团队精神的目的。
2.选好团队领导,营造和谐环境。
调查显示,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班长的性格决定一个班的性格。因此,团队的领导便是一个团队的核心。选用和培养团队领导,激励团队领导充分发挥核心的潜能,带动全体团队成员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结成牢固的共同体,对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团队精神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努力营造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展创新性的学习、工作,运用团队的智慧,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增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及检验自身理论知识应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单一的课堂教学带来的不足,即理论与实践脱节,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检验成员间能否进行良好合作及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契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和了解,在无形中促进团队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等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场所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帮助他们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能够促使他们在有形的实践中提升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
五、结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协作。无论是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是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高校都应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协作能力为导向。同时还要加入家庭教育与合作,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家庭环境中体验、领会、理解“团队精神”的真实内涵,进而培养专业素质高、团结协作强、人格健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4]李海峰等.《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应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2]李会娟.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量表,从性别、年龄、成绩、家庭构成等方面对中学生团队精神状况进行调查。
关键词:中学生;人际信任;团队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
初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既要求有独立工作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对于中学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很必要的。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些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团队精神的培养中体现出来。他们表现为性别、年级的差异。培养团队精神应始于学生时代,这样待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去。
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结构等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团队精神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来加强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从本校各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人员组成有很大差异。共459名学生。
2、测量工具: 自编中学生人际合作、团队精神量表
(一)中学生人际信任:本量表包括12项,分信任与不信任两种情况。
(二)、中学生团队精神调查表。本调查表共20项。采用5级评分制,完全符合为4
分,完全不符合为0分。对量表进行了百分比运算。
三、调查结果
表1、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1 表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有极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信任总体上高于男生。在12个因素中,除序号6、7、9无明显差异外,其余的9个问题,男、女生都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差异。
表2 :中学生团队精神 性别差异 调查表
表3表明:成绩优、差的学生在调查(一)中的3、5、7上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成绩良、差的在调查(二)中的1、2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成绩优、差的在调查(三)中的1、5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受欢迎指数、受排斥指数)与人际信任的总水平和其高、低水平均无显著相关。可见,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好、坏并不明显地影响其人际信任度,这说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影响它的因素很多。
四、结果分析
1、性别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性别在中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9个内容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个结果表明了“青少年时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身心发展出现了性别上的差异。”同时也提醒广大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性e的差异,才能引导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健康发展。这个结果与之前“男、女中专生人际信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中专生学生人际信任度显著高于男中专生”是一致的。(吕峰,2000)
2、年龄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此次研究发现,初中三个年级学生团队精神状况在总体上无明显差异,这与研究预期不尽一致。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初中生同时处于青春发育期,不应该把初中低年级过分当小孩进行“孵鸭”教育,也不应把高年级过分当大人,任其“自由成长”。他们的身心均处在既幼稚又趋向成熟,既依赖父母又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发展状态,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初、高年级学生的人际信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级略高于高年级,他们在对好朋友、同学、老师、权威及对父母的信任等5个因素上,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初步研究)低年级高于高年级,这有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变化所致;有学识水平的升高引起的变化所致。
3.学习成绩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成绩的好、坏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具体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绩优的学生在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许多方面高于其他成绩等级的学生,比如在对好朋友、自己、老师、高尚人格的信任方面特别高于成绩差的学生。鉴于此,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要摈弃以“成绩”论英雄的作法,“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
4.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与父母婚姻状况无关,且单、双亲家庭的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20个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形成的。这一结果印证了李丹(2000)的研究结论“学生的人际信任态度”主要是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五、调查结论:
1、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信任明显高于男生。
2、初、高年级学生除了在对好朋友、同学、老师、权威的信任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外,总体水平上人际信任无显著差异。
3、 成绩的好、差除了对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部分内容有影响外,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总体水平无明显影响。
4、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无明显的印象。
六、问题存在原因:
学校层面:
(1)、只关注学生是否“只要能参加集体活动就等于没有心理障碍”以及“看起来很良好的适应状态”,而忽略了对学生积极竞争、互助合作等心理品质的激发与培养。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的教育,忽略学生个体潜能开发及自身自愈能力的提高。
家庭层面: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通过上述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到,中学生在“团队精神”建设方面的特点,缺乏协作或合作精神。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唯分数论”的单一追求,使得这一代学生的各种优秀的意志、品质很缺乏。、
七、具体措施:
1、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应以一种更全新的理念,更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团队精神”的各种要素。把这项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各学科知识,各种价值取向,各要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实现整体统合。
要从教育理念上正确认识和理解“团队精神”,并探讨如何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强化渗透其理念。如体育课的很多团体活动:篮球、足球、花样跳绳、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等,这些运动项目都能很好的促进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当然,这些运动学生们在小学都有所涉及,但是那时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有的学生这些团队意识已经有所降低,许多体育活动都不积极参加,所以,到初中阶段还要进一步对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它们“团队精神”的培养。还有思想品德课,现在的品德课教材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针对团队精神的内容很多,这是一个培养学生们“团队精神”的主阵地,要充分地利用好。
2、具体措施:
(1)将学校各班级划分6―8个小组,每个组员都是各科课代表,负责日常事务,有不会的问题采取“兵教兵”的方式,全员参与。这个组也是值日小组,每个分担区都有专人管理,采取加分、减分制。每周五各班级进行评星反思课,反思一周来的各小组成员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表现,对各小组进行加、减分的总结,评出优秀小组和励志小组(分数最低的),之后评出个人的“星”数,根据得星情况进行“滚动晋级”,一学期下来分别评出“三、四、五星级”学生。这项活动把个人与小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的效果是:即使学生不为其个人着想,他也得为小组――团队着想。
学校的大型活动、集体活动、班级活动,各小组都有自己的职责,“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活干”没有闲人,没有旁观者。
(2)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分组,几人合作“救治病人”、“过独木桥”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团结协作的益处。
(3)利用游戏、校运动会接力比赛、拔河、冬季长跑、歌舞、书法、辩论赛、球类比赛、广播操比赛、背诵《中学生守则》比赛等赛事,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4)举行各种形式的有关人际合作、团队意识的讲座。
(5)各小M自主编排“团队精神”的心理剧,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6)利用双休日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为社区打扫卫生,宣传交通法规等,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社会是一个大组织,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密切配合。
(7)举行以心理学游戏为依托的主题班团队会,来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
(8)举办大型活动――请心理学专家来校演讲。
(9)信任向后摔活动,这个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好地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10)密室逃脱,在游戏中寻找线索,触发密室机关一步一步走出密室。分为不同的房间,有需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的、有需要勇气和胆量的、有需要体力和协作配合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房间,十人一组,团队作战,在限定时间内逃出密室者获胜。这项活动要求大家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发挥各自能力,通过游戏体验,激发团队意识。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成功逃脱。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互相的了解与照顾,凝聚然后绽放,使得学生们找到了乐趣,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一个同心、同愿、同行的相互信任的团队,是学生们所喜欢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改变旧有模式,增加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模式,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也是获得人生快乐和持续幸福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2002)
2、吕峰、文庆松等。 中专生信任他人量表测查分析.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年第一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团队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79-1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至20岁,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80、90后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其自我中心意识往往更易膨胀,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习惯,因此团队精神亟待提高。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部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所涉及,但是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并未面向学生全体;其次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往往如同思想品德课一样理论化、成人化,枯燥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
如何利用舞龙舞狮队培养中职学生团队意识呢?
一、爱心、责任心、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前提
要想具有团队精神,爱心、责任心以及合群意识是必备的,每个学生都要有爱心、责任心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素质的综合培养。尤其在舞龙舞狮训练中,教练员要充分对学生进行爱心、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的教育。比如,对有困难的同学要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对孤僻的同学,首先要消除他和其他同学的疏远感,使之真正参与到同学们中间去,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团队精神。通过优秀运动员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及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保证
在舞龙舞狮训练中,课堂常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学生上好训练课的基础,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会存在训练课迟到、早退现象,有的学生集合了还在队伍中讲话,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对学生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因为个人的行为影响整个集体的活动。平时坚持抓好课堂常规,用讲事实、举例子来让学生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体育游戏、竞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法宝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生动活泼的气氛,会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能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长久记忆。舞龙舞狮训练中穿插一些游戏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比如,游戏“火车赛跑”,全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同学们知道只有本小组成员协同作战、只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长此以往,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就会行成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桥梁
舞龙舞狮教学中,通过教练员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固然可以使他们掌握和更好地识记动作方法,但练习次数过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增加他们的练习负担,学生具有强烈的被动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先尝试所学动作,学生不仅对所学动作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五、合作学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关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自由组成4~6人的学练小组,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合作学练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增进学生的社会技能、社会情感及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六、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体验
学生在小组讨论练习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练员因势利导,组织大家交流、比赛或汇报表演,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互评、互议、互批、互改,通过相互评议来达到主动合作、关心团体、培养团队精神的目的。
七、表扬鼓励――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催化剂
在训练课上,教练员要注意收集学生所有能体现团队精神的行为,进行语言的表扬和鼓励,在运动队中树立团队意识,催化学生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 团队精神 人才 纽带
常有单位为流失一个关键部门的人才而方寸大乱,也常有单位花大量人力和财力引进的人才还没创造效益就又跳了槽。这一些现象不仅使单位浪费人力和财力,疲于招聘,错过宝贵的发展时机,更重要的是使单位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产生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便是很多企业缺乏员工团队精神的打造。在此,笔者就如何打造团队精神,建立留住人才的纽带进行探讨。
一、团队精神的含义
团队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其一,团队以个人利益为基础和前提,尊重个人,根据成员的个性和能力合理地安排工作,使人适合于工作,也使工作适合于人。其二,团队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必要形式和中介。团队首先是保证并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为个人的发展尽可能提供环境和机会,然后才是对个人损害集体与他人的行为的防范,使个人离不开组织,也使组织离不开个人。其三,团队通过团队成员民主参与团队事务来调动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其四,团队作战。发挥协同效应,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行为形态,所产生的效果会超过个体单独活动时的总和。
组织在运用团队时应该吸收这些思想。在实践中,某个部门或整个单位若能做到这些,那么这个部门或单位就能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再者,团队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创造团队精神。一个团队是否高效就看这个团队有没有好的团队精神。
综合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把团队精神定义为:团队成员对团队感到满意与认同,自愿并主动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它的实质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它既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和奉献,又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尊重、信任、宽容、团结协作,还表现为团队成员奋发向上、积极创新的精神风貌。有学者强调,建设高效团队就是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培养成员对团队的忠诚感和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感,这其实就是要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用它来指导和规范团队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使团队能抵御外界的影响。
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员工对它的忠诚和奉献,都需要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所以,对于单位来讲,是否采取团队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某个部门或整个单位内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二、团队精神是凝聚人才的纽带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对单位而言,要使其资源能够最有效地整合,就必须引进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但引进人才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何育人、用人才是关键所在。然而有的单位人才资源闲置现象严重,都是大张旗鼓引进人才后闲置不用,纯粹是为了粉饰门面,人才纵然有十八般武艺,也无法得以施展,找不准目标。创建团队,是整合资源,合理开发人才的有效途径,有了团队作战,新“移植”的人才就会有生长壮大的土壤和环境,激其斗志,掘其潜能,单位才能不断发展。单位只有形成这样的团队作战的氛围,才能留住人才。如果只“移植”而不“培养”,人才必然会有些“水土不服”,造成生长缓慢抑或“离开”。
杨叔子院士曾经在一次报告中讲到他的团队时说,他的一位学生到英国留学,还未毕业英方就开出了很优厚的待遇想留住他,但这位学生最后还是回到祖国,回到老师身边。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学生回到了母校呢?这位学生说:“我的母校有我的老师,有一个让我振奋的团队。在那个团队里有一种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精神,我的能力也许在那里才会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精神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常听说一个单位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领导队伍、科研能力、单位规模、实验设备等方面,但我不以为然,我认为一个单位的竞争力主要在于有一种让职工为之奋斗的精神纽带,抑或是一种团队精神。
三、多管齐下,打造团队精神
如何打造团队精神,总结起来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有一家知名银行,其管理者特别放权给自己的中层员工,让他们尽管去花钱做营销。有人担心那些人会乱花钱,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乱花钱,反而维护了许多客户,其业绩成为业内的一面旗帜。可见,相互信任对于组织成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会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情感认可。而从情感上相互信任,是一个组织最坚实的合作基础,给员工一种信任感,员工才可能真正认同单位,把单位当成自己的,并以之作为个人发展的舞台。
(二)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团队精神与凝聚力,沟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畅通的沟通渠道、频繁的信息交流,能使团队的每个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工作就容易出成效,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当然这里还包含一个好的统帅和准确的目标,或发展方向的问题。
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就容易产生对单位的信任,士气就会提高,凝聚力就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所以单位高层要把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目标下达给下属,并保持沟通和协调。这样,团队成员才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和骄傲,乐意积极承担团队的任务,工作氛围也才能处于最佳状态。
(三)慎用惩罚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手段:惩罚和激励。惩罚会导致行为退缩,是消极、被动的。激励是积极、主动的,能持续提高效率。惩罚是对员工的否定,一个经常被否定的员工,有多少工作热情也会荡然无存。激励和肯定有利于增强员工对单位的正面认同,而单位对于员工的频繁否定会让员工觉得自己对单位没有用,进而也会否定单位。
(四)进行人性化管理
团队精神的培育是对管理者的要求。据统计,管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管理者和同事、下级处不好关系。人性化管理是处理日常工作、处理上下级关系的管理技巧,来自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稳定员工的作用。特别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更是需要关怀、爱心、耐心、善用、信任和尊重,这一点高层领导首先要把握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其他的领导艺术、公平激励机制、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奖励与表彰、政策的延续性等一系列要素充实,团队精神与单位凝聚力才能得到弘扬和巩固,单位的潜在创造力才能发挥,单位的整体目标才能顺利地实现。
(五)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
良好的团队竞争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竞争可以刺激每位成员的进取心,使他们力争上游,发挥最大的潜能,可以使团队越来越好。
竞争能激起一个人无尽的智慧,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拼搏取胜的愿望,一种展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众多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竞争并获得胜利的重要意义,他们断言:获取胜利对于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着力打造团队精神将是组织留住人才的关键,也是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强大武器。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
[2]杨立军.打造伟大的团队精神.学林出版社,2007,8.
关键词:团队精神;创新创业教育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难题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动力。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能力有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推动创新型事业建设,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据统计,当前世界上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为20%,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3%,差距甚大。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创业教育在高校教学范围内的不受重视。当今高校范围内,大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选修范围,创业大赛,创业讲座是自愿选择的课外活动。没有完备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教学能力尚有欠缺,教育内容不科学、不完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有待提高。
二、团队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
(一)团队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崭新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适应性发展产生的教育理念。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创业教育逐渐被纳入高校人才教育之中,即开设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使得大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
当今社会的重要共识之一就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努力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创新创业中培养团队精神的全新视角将大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进大学生相互之间共同成长成才,在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平稳发展做出了有力的保证。
(二)团队精神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观念和意识,教授创新创业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现实可能性和社会创造力潜力。核心就是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基本素养。第二,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明确人生价值,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以提高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不仅仅是当前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更是大学生发展为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人才的必备素质。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充满诱惑的时代,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受到消极影响。很多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过分注重竞争优胜,优劣观念过于突出,从而忽视甚至排斥沟通协作对于自身发展的作用。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仅仅依靠自身去克服,大多数情况下,用有限的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越过这样的困境的。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是这种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这也反映出了高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当前社会把团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选才的关键条件,就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团队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团队精神培养的教育也将大大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三)团队精神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和谐的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基本素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则是当今大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必备要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团队精神可以让大学生迅速拥有符合集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培养大学生自觉拥有符合团体的共同价值观的意识,并转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在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上不仅仅依靠制度规则,更在相当的程度上形成集体意识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代表着团队集体共同的信念和精神。团队精神营造的和谐环境会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性的接受团队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和工作,对于个人和集体的发展进步等都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
三、团队精神的培养方法
优秀的团队精神需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目标清晰。具有优秀团队精神的人对于个人和集体的目标十分清晰,并且对于目标的达成制定有充分的计划。第二,相互之间的忠诚信任。团队之间彼此的信任和可靠以及对团队集体的忠诚是团队精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第三,优秀的团队精神也要包容良性的竞争关系。在团队中,由于存在统一的目标,在目标达成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个人利益矛盾,拥有优秀团队精神的成员并不会为了实现目标而相互斗争,相反他们会相互激励,相互分享,这种合作的竞争关系会让团队和个体快速进步,并保持团体的和谐环境。
为了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需要高校教育机构进行广泛的引导和教育。
(一)改革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取向培养。受传统工作观念的影响,当今大学生大多数还是希望以找工作就业为主。在高校教育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的事业观念,提倡自主创业的价值取向,积极探索并开展创业教育,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和创业支持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就业环境给大学生一定的心理疏导。大学生仅仅在毕业之前有机会实习,粗浅的接触到社会工作环境,难有机会面对社会上的纷杂关系,对于步入社会本来就心有恐惧,冒险创业更是难以开展。因此,高校教育还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和实践指导纳入到教育之中,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二)形成倡导创业创新的校园团体文化。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创业以团队创业为主要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构组成及其成效分析,有助于建立针对性、更具效能的创新业教育培养模式。在高校给予优秀创业团体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开展创业经验的分享和推广活动,在高校范围内倡导创新创业团体的建立,鼓励团体之间相互合作,协作共赢,可以建设更大范围甚至覆盖全校区域的大型创新创业团体。高校的社团工作管理部门可以即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活动等信息,普及相关知识,加强理论研究。可以开展考核评审工作,激励团队进步。学校还可以开展校企联合,为大学生创业活动带来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搭建交流平台,规模化分享,加强宣传,树立标杆,推广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经验,在高校范围内打造有力的团队创新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彭云飞,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