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视力的作用

保护视力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视力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护视力的作用

保护视力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孤儿作品;著作权;使用人;保护

中图分类号:I206

一、孤儿作品的内涵

关于孤儿作品,国际上有很多定义。孤儿作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孤儿作品由orphan works直译而来,是指作品利用人难以找到权利人而无法获得授权的作品。①英国版权咨询委员会对“孤儿作品”做出的定义为:“孤儿作品是指拥有版权,尚在版权保护期内但完全不知道其版权人,或知道版权人名字,经过勤勉努力地寻找却无法找到版权人的作品。②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孤儿作品可定义为:作品尚处在著作权保护期内,但因难以找到著作权人或所有权人,作品利用人无法获得授权的作品。

二、我国孤儿作品产生的原因

(一)孤儿作品产生的直接原因

1.作者个人信息不详。在现实中,存在着相当大一部分的作品没有标注作者的姓名及联系方式或者所标注的信息有误而导致作者或者版权人信息不详。另外,作者的联系方式及地址处于经常变动的状态,如果这些信息在作品上没有及时的更改或变动,也会导致使用者无法找到原创作者。

2.作品署名的不确切。我国《著作权法》赋予了作者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即作者享有在作品上署真名、假名、笔名及不署名的权利。因此,在作者不署名或署笔名的情况下,想要找到作者是存在很大困难的,从而导致他人无法从客观上辨识作者身份。

(二)孤儿作品产生的根本原因

孤儿作品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版权的获得方式即自动取得。自动取得是指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作者即获得了版权。我国是《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相应地,我国在《著作权法》中规定的版权获得方式也是自动取得。自动保护原则的确立,使著作权主体的寻找更加困难,产生了大量“孤儿作品”。③由于创作作品不需要登记注册,没有了形式上的证明,他人如果想利用作品就会面临侵权的风险和举证的困难。

此外,数字化程度的发展是孤儿作品大量出现的一个外部原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作品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互联网出现后,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复制传播作品。然而,数字化的出现也使得原创作者的作品在经过他人大量的复制传播后,丧失了其本应该享有的经济利益,遏制了作者的创作热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使用者在复制使用作品的过程中不标明作品出处也不标明原创作者的姓名及个人信息,则会让后来想合理使用的人不知道作者的详细信息,处于侵权的风险之中,而不敢进行引用,从而阻碍了作品的创新。

三、我国孤儿作品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如何使用孤儿作品尚无全面的规定,仅仅体现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部分法律条文中。孤儿作品的大量现实存在使作品的权属问题日益成为相关权利人亟待寻求解决途径的焦点。结合我国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将孤儿作品的概念写入法律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还没有出现孤儿作品的法律术语。但是“孤儿作品”确实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进行明确界定,孤儿作品的权利人和使用人的权利将得不到及时的保障,就会出现孤儿作品的作者及其继承人无法得到相应的著作财产权,而使用人又会因为不知孤儿作品的权利人而处于“侵权”的风险之中,不利于作品的创新。

(二)区分使用人的“善意”与“恶意”

依照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未经作者许可而以应获得作者许可的方式使用作品依然属于侵权行为。如果使用人经过勤勉努力地寻找著作权人,但仍无法得知作品的作者而使用了作品,当作者出现后基于使用人没有得到其许可而要追究使用人的侵权责任时,这一举措将不利于作品的使用人。因此,在著作权侵权案件中要区分使用人是否尽了应尽的勤勉寻找作者的义务。若作品的使用人经过举证在使用作品前曾经善意地实施了勤勉寻找作者的行为但最终没有找到,在作者出现后则不应追究使用人的侵权责任,而只应向权利人支付必要的使用费。若作品的使用者是在没有通过合理勤勉的寻找以确认、找到权利人的情况下,任意声称某作品属于孤儿作品而使用的则在作者出现后追求其责任时,应负侵权责任。关于“合理勤勉”的具体界定是一个值得细化的问题,应与我国相关制度接轨,建立权威的数据库,数字化作品一经产生即同步到数据库中,引导使用者在数据库上进行查找。

(三)加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设

由于使用人的“合理勤勉”标准不是很好界定,查询作者有关信息的渠道也难以统一量化,为了能避免作品资源的搁置与浪费,使流向市场的作品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我们可以在现行的集体管理组组下设立一个新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这个组织可由专业的民间组织担任,经过行政机关的授权与立法许可的集体管理组织一同管理著作权的许可使用。由于民间组织具有灵活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借以管理孤儿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可提高处理作品使用问题的效率,从而分担了立法许可机构的工作负担。

集体管理组织的构建,可加强对我国版权行政机构的监督,弥补其工作的不足,通过协调著作权人与使用人的利益,使孤儿作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更好的保证,使权利人的利益得到更为充分合理的救济。

注释:

①Copyright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J].Report on the Orphan Works,2006(1).

②Copyright and orphan works: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gowers r eviewedby thebritish screen advisory council.[EB/OL].http://bsac. / reports / orphanworkspaper. Pdf. 2009-05-05.

③艾倩文.孤儿作品利用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参考文献:

[1]王迁.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

[2]周艳敏,宋慧献.版权制度下的“孤儿作品”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09(6)2.

[3]袁泽清.论孤儿作品的利用与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98).

保护视力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电力系统;作用;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电力开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通过电力才能够完成,因此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就逐渐凸显出来,它能够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迅速解决故障,降低由电力系统故障带来的损失,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切断电源,保证整个电力系统在一个平稳、安全的环境下运行。当前科技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开始被运用,这无疑为继电保护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国家应该注重这一方面的研究,保证我国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科技的向前发展。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概述

继电保护可以对电力系统的一系列异常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与正常运行。我国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正式开始,晚于西方各国。微机继电保护是我国一直以来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研究方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注重对电力系统以及继电保护的研究,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在1984年以计算机作为依托建立了微机继电保护,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一技术在我国已经日趋成熟。目前,电力系统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电力系统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看重继电保护,要了解它、发展它,让它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我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

2.1 保护电力系统在安全的状态下运行

整个电力系统由其中的各个部分构成,它们共同发挥作用,让电力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为广大居民、政府机构以及企业提供电量,让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正常的运行,可是一旦其中一个部分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引发“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电力行业造成不良影响。继电保护存在于电力系统中的各个部件之中,一旦某个部件发生了问题,那么继电保护就会第一时间察觉到,对该部件进行跳闸处理,减少因故障对供电带来的影响,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降低出现问题部件的自身损坏,把因为部件故障而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2 提示电力系统中存在的特殊情况

电力系统存在于各种电气设备中,而电气设备又由多个部件、多个系统组成,如果整个电气设备在工作中出现了特殊情况,那么继电保护会根据设备的自身条件以及设备的异常状态对设备使用者进行提示,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并且让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对该设备的特殊情况进行处理,继电保护也可以自行发挥作用,对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处置,如果那些部件的继续运行会对整个电气设备造成影响,那么继电保护会将它进行切除处理,以此来避免电气设备遭到进一步损害,保证电力系统以及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不影响人民、政府以及企业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2.3 监控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

很多工作人员与普通民众都对继电保护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它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处理电力系统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且能够给人做出提示等方面,但是实际上,继电保护还存在着一个作用就是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在过去进行的继电保护不仅工作步骤繁杂,还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一些偏僻地区的电力系统,需要工作人员全天在那里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果处理不及时那么就可能导致相关电力系统的故障,让这一地区出现停电等状况,对该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与生产造成不良影响。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继电保护可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一旦出现事故可以及时做出处理与调整,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平稳\行以及人民的生活与生产,节省因为继电保护而使用的人力物力。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3.1 计算机化发展趋势

计算机正在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正常的生产中也需要运用到计算机对一系列事件进行处理,科技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电力系统也正在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继电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与以往相比,当前的继电保护需要能够容纳更多的数据信息以及故障信息,对任何故障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处理,并且能够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和其他计算机进行通信交流,实现数据、故障等方面信息的共享。计算机自身具有强大的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满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要求,同样也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

3.2 网络化发展趋势

网络化发展趋势是以计算机化发展趋势作为基础的,网络需要依靠计算机来体现,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的传输与通讯,以此来实现数据、故障等信息的共享,利用网络进行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是一种新型的继电保护形式,它能够对继电保护的性能进行提高,也是目前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利用网络的特性建立一个个分站,分站之间彼此连接、加强联系,可以直接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也可根据形势形成另一个继电保护系统,加强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保护。

3.3 智能化发展趋势

智能化发展趋势同样以计算机发展作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被大规模应用,带动了许多技术向着更高的方向去发展,电力系统以及其相关的继电保护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它朝着新的方向去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进化规划、遗传算法以及神经网络等方面的技术都在被应用于现代的电力系统中,这也为继电保护增加了新的发展内容,继电保护也会因此具有新的功能,能够完成更多方面的工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更多保护工作。

3.4 一体化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用电量也在逐年增加,这无疑对电力系统以及继电保护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技术要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一体化发展趋势是以计算机化发展趋势与网络化发展趋势作为基础的,依靠计算机和网络设置终端,这一终端需要能够对相关资源进行共享,并且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处理,管理整个电力系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本质是将整个电力系统的保护、控制和其他计算机的通信等方面结为一体,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限制,只要电力系统出现问题,那么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工作都将启动,整个系统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人民的正常用电而服务,将会为未来的电力工作带来新的形式。

4 结束语

我国国民用电量在不断增多,用电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电力系统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要,继电保护一直以来都很好地保护着我国的电力系统,即使是今天仍旧发挥着它自身的功能,面对着当前的科技发展,应该为它制定相应的发展趋势,为其增添新的内容,让它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电力系统、我国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家,2014(6):92-93.

保护视力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技术 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呈现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彰显了我市独特的文化魅力,目前,各级党委和行政部门已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对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物经费逐年增加,机构得到了调整和充实,各方面关系渐渐理顺,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逐渐确立了在地方政府行政工作的重要地位。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在保护我市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促进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宣传我市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展示我市的壮丽山河与自然风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市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繁荣通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振兴通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但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距离《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法制建设有待加强,保护资金相对不足,专业人才普遍缺乏,重大项目决策程序仍不够完善、保护与利用矛盾较为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些建设性破坏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端正和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事业已成为全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世界人民精神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构建,对保持人类文化多样化、生态多样性和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对历史人文环境、自然演变的科学印迹和优美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延续,进而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得意义和作用。妥善保护和保存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的标志。保护好我市的世界遗产,是对全市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系到我国人民特别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国际形象。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全市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 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做好规划,完善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规划、环保、国土资源等多方面的法规。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执行不力,甚至有法不依、各行其是。在制定和完善各种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的同时,各地应进一步宣传并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全社会都能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全市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切实文物保护法规执行情况的日常的监督检查,对严重违背法规,损害世界遗产的事件,必须依法查处,坚决予以纠正。

3 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有效保护、保存和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要求。从世界范围看,对世界遗产的主要威胁来自于错位开发和超容量开发。我市的世界遗产也面临同样的威胁。

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把对遗产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一切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应以遗产的保护和保存为根本。这是世界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和敏感的国内外影响;任何遗产地都有其科学的容量和适宜的开发方式,要坚决反对无限度无规划的恶性开发和使用。凡涉及世界遗产的重大建设项目、开发利用计划和管理体制的事项,均需符合国家有关保护法规和有关保护规划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依法管理、永续利用”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本方针,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并经依法审批。各地要从大局出发,努力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切实保障世界遗产的完整和真实。

4 树立“公约意识”,遵守国际规则

《世界遗产公约》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重要影响。它的各项具体规定和要求,应得到切实尊守。这不仅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政府旅行国际承诺的具体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中,对《世界遗产公约》各个缔约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从国家政策、行政组织、保护措施、教育和文化活动、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具体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应该牢固树立“公约意识”,增强依照《世界遗产公约》开展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杜绝忽视相关国际公约和准则的随意性做法。要认真、完整地履行申报世界遗产时的承诺。

保护视力的作用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47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101-04

1986年,Murry等[1]在犬缺血再灌模型实验中观察到预先一次或反复短时间缺血可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认为主要是由于心肌有较好的耐受能力,可以延缓心肌细胞死亡,并首次提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IPC)。目前,IPC已越来越被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所重视。

缺血预适应在临床上需要通过中断器官血供诱导其保护作用,因此,缺血预适应也称缺血性损伤(IP),基于伦理学与方法学上的原因,目前更趋向于根据IP机制,在心脏缺血前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物质,而呈现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这种方法称之为药理性预适应(PP)[2]。目前,在PP研究中,中药对缺血再灌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均有大量的报道,从整体、离体方法乃至分子信号途径水平都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若应用于临床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综合评估。目前研究发现,中药PP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但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从分子水平去探讨其机制还不够深入[4],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所以,笔者现主要对中药有效成分PP展开讨论,同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进行综述。

1 中药有效成分

研究者通常认为,药理性缺血预适应(pharmacological ischemic precondition,PIP)的信号传导途径可简单示为“触发物质-中介物质-效应子”3个环节[5]。触发物质主要是一些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如腺苷、前列腺素、缓激肽、一氧化氮(NO)等;中介物质主要是蛋白激酶,如蛋白激酶C(PKC);效应子主要是内源性抗氧化物、应激蛋白、钾离子通道(K+-ATP),目前,多通过研究信号传导途径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说明不同中药有效成分发挥PP的保护作用。

1.1 蒺藜皂苷

蒺藜皂苷的PP能诱导动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适应性保护作用[6],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冠脉流出液中损伤心肌细胞内心肌酶指标——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的释放量,减轻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和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升高缺血再灌大鼠冠脉流出液中的内源性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7-8]。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J50301)

通讯作者:张志雄,E-mail:.cn

1.2 人参皂苷Rb1

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b1能减小链脲霉素致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并降低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的激活功能,但渥曼青霉素抑制剂则能消除人参皂苷Rb1心肌保护作用,有人认为它可能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级联反应和其通路的作用限制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损伤[9-10],产生心肌保护作用。也有研究者提出其PP机制与内皮细胞释放NO有关,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是NO生物合成的限速酶[11],其同工酶内皮型NOS(eNOS)的缺乏可以加剧缺血再灌损伤。人参皂苷Rb1能够干预eNOS和NO的表达,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从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但这种心肌保护作用可被eNOS抑制剂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阻断,证实人参皂苷Rb1的心肌保护作用与eNOS的活性和内皮细胞衍生物NO的调节有关[12]。

1.3 三七茎叶皂苷

三七茎叶皂苷是三七活性部位三七茎叶的活性成分,其PP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受损心肌的舒缩功能,增强心肌细胞膜的稳定性而减少心肌酶的释放,提高心肌组织中抗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内源性抗氧化物活性[13],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PP保护作用。

1.4 银杏酮酯

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制剂银杏酮酯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的下降具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心肌能量消耗,提高心肌对缺血再灌损伤的耐受有关[14]。缺血再灌损伤的重要机制是氧化应激,银杏酮酯预适应能增加冠脉流出液中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SOD含量百分比,减少膜脂质生成的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百分比[15],因此,减少了过氧化损伤,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等发挥抗炎功能[16]。

1.5 杜鹃总黄酮

杜鹃总黄酮是杜鹃科植物杜鹃花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测得大剂量杜鹃总黄酮使心肌组织中NOS mRNA表达显著增强[17],增加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NO的生物合成,触发PP信号传导途径发挥对缺血再灌心肌的保护作用。炎症反应在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转录水平上杜鹃总黄酮可抑制由氧自由基激活的核转录因子,通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进而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心肌浸润,保护血管内皮活性,抑制心肌炎症反应[18]。

1.6 丹参酮ⅡA和丹参酚酸

丹参能增强冠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心外科手术中缺血再灌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是由于其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对抗自由基和钙超载,减小梗死面积和心肌组织损伤,显著增强缺血再灌后IPC[19]。从基因水平,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上调细胞的主要缝隙连接蛋白Cx43、Cx40 mRNA表达量,抑制钙内流,从而消除或减少造成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折返形成[20],应用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减少恶性心律失常[21]。已证实心肌缺血再灌时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丹参的主要活性组分丹参总酚酸能使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降低,其机制可能也与抑制钙超载作用有关[22]。丹参多酚酸能相对增加缺血再灌大鼠心肌线粒体中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Ⅳ的活性[23],改善心肌损伤时的能量代谢障碍。而丹参酚酸B因减少具有强烈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的生物活性物质血栓素B2(TXB2)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的浓度而具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24],从而预防缺血再灌损伤中血栓形成。

1.7 阿魏酸钠

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是当归、川芎产生活血化瘀功效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有较好的PP保护作用[25],与川芎嗪配伍可抑制参与炎症反应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损伤[26]。SF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预适应保护作用机制可能相同,均作用于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缓激肽达到心肌保护效果,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能模拟缺血预刺激而起心肌保护作用,但与SF联合应用,可能会产生拮抗作用,提示SF和卡托普利不宜同时用于临床心肌保护[27]。

1.8 川芎嗪和刺五加苷

川芎嗪和刺五加苷的IPC与活血化瘀中药类似,前者具有阻滞心肌细胞钙内流、减轻心肌钙超载、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分子水平观测川芎嗪能降低Fas死亡受体通路中相关分子Fas/FasL和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及活性[28],干预细胞凋亡而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后者可以通过开放PIP信号传导途径中的效应子线粒体ATP依赖性K+-ATP通道[29],增强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加冠脉流量,抗缺血再灌心律失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保护作用[2]。

2 中药复方

2.1 注射剂

实验表明,许多中药注射剂具有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包括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和益母草注射液,这些中药注射剂均能降低灌流液中CK、LDH和心肌组织中膜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同时提高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SOD的含量[30]。但这些药物并未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机制,丹参注射液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使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增加,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著减少,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1]。同时,整体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到丹参注射液能下调炎症诱导酶环氧化酶-2(COX-2)mRNA,降低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的形成下游效应物TXB2,保护缺血再灌血管内皮细胞[32]。

丹红注射液和益母草注射液能够减少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对缺血再灌损伤的耐受性,超微结构比未用药模型组有所改善[33],二者均能降低细胞损伤程度。益母草注射液还能提高心肌损伤时的抗氧化能力,稳定细胞膜,阻止心肌坏死[34]。

生脉注射液与抑制钙离子超载、脂质过氧化和溶酶体酶释放有关,相对模型组明显改善细胞膜和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35];葛根注射液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开放部分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途径产生;而黄芪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的抑制或减少自由基损伤,以及增强心肌功能作用,显示出了活血化瘀药的抗缺血心肌保护作用。近期研究发现,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激活可能也是黄芪注射液保护心肌细胞的机制之一,黄芪注射液同样能上调参与凋亡机制中的Bcl-2表达,下调Bax和Caspase-3表达[36]。参附注射液通过调节抗氧自由基酶及钙转运酶等细胞信号传导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线粒体体视学分析结果分析其通过促进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而稳定线粒体膜通透性,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达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凋亡作用[37]。

2.2 汤剂

血府逐瘀汤口服用于家兔及其他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上,梗死范围显著降低,改善心肌舒缩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38],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肌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对NO激活增强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预适应实现的,NO是保持正常血管张力的关键血管保护分子,调节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限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影响心肌细胞功能、嗜中性粒细胞活性和自由基的产生[39]。HSP70可使遭受氧化攻击的蛋白质解聚,重新折叠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进而提高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40]。温心汤和桃红四物汤同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程度方面[41]。

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时心功能会表现为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升解通瘀汤预适应可以稳定缺血期和再灌期冠状动脉的循环压力而保证心肌供血,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而起保护作用[42]。桂枝甘草汤全方组及其水提取物组、30%醇组能减轻导致心肌缺血不可逆损伤最终途径的钙超载,生化指标显示其能抵抗过氧化损伤,增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43]。

2.3 其他

参元丹的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与HSP70有关,同时也与PKC介导有关[4]。复方丹参滴丸、心痛灵滴丸可模拟并协同IPC,PP作用主要表现为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44]。

麦贞花颗粒具有扶正补虚活血功效,给大鼠连续灌药4 d后,其血清培养心肌细胞结果显示,含药组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阴离子交换蛋白mRNA表达增加显著,从而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45]。

以丹参、黄芪为主成分的宽心合剂能通过降低氧自由基导致的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而发挥PP作用[46]。温心益阳中药悬液能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率,减少促凋亡蛋白Bax mRNA表达率而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损伤中的细胞凋亡[47]。

3 展望

在近年的文献报道中,研究者大多通过缺血再灌损伤时以中药抗氧自由基、阻滞心肌细胞钙内流等作为切入点,探讨PP的分子作用机制和传导通路,包括开放ATP敏感性钾通道、Cl-通道及其净外排、激活PI3-K/Akt级联反应、抑制糖原合成激酶-3β活性和mPTP等,诱导出IPC心肌保护作用。

目前,PP大多作用于正常动物模型的缺血再灌心肌,对合并特殊疾病动物模型的PP研究较少。随着现代临床应用心血管抗凝药物和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内溶栓治疗、PCI、冠脉搭桥术及心脏移植术的快速发展,PP机制研究的涉及面更为广泛,应结合疾病病理机制,研究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靶向作用,使PP更具有临床价值,必将为开发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提供有用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Murry CE, Jeanings RB, Reimer KA. 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J]. Circulation, 1986,74(5):l124.

[2] 孔羽,徐峰,余振球,等.刺五加苷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292-294.

[3] 谭元生,邓圣明,谭超,等.药物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J].中医药学刊,2003,21(6):877.

[4] 尚菊菊,李爱勇,杨洪志,等.参元丹药理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蛋白激酶C及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26(8):1730-1733.

[5] Murphy 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ignaling pathways in early preconditioning that converge on the mitochondria to produce cardioprotection[J]. Circ Res,2004,94(1):7-16.

[6] 张爽,李红,梁蕾,等.蒺藜皂苷预适应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2):229-232.

[7] Devi R, Banerjee SK, Sood S, et a1. Extract from Clerodendron colebrookianum Walp protects rat heart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IRI)[J]. Life Sci,2005, 77(24):2999-3009.

[8] 郭春宏,刘欣,康毅,等.薯蓣皂苷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分子机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6):1361-l364.

[9] Wu Y, Xia ZY, Dou J,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ginsenoside Rb1 against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streptozotocin- induced diabetic rats[J]. Mol Biol Rep,2011,38(7):4327-4335.

[10] Wang Z, Li M, Wu WK, et al. Ginsenoside Rb1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again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region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by activa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J]. Cardiovasc Drugs Ther,2008,22:443-452.

[11] 吴艳娜,刘艳霞.ACEI药理性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7):481-484.

[12] Xia R, Zhao B, Wu Y, et al. Ginsenoside Rb1 preconditioning enhances eNOS expression and attenuates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n diabetic rats[J]. Journa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DOI:10.1155/2011/767930.

[13] 任小宇,孙桂波,张强,等.三七茎叶皂苷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1):92-96.

[14] 包怡敏,张志雄.从心肌力学观察银杏酮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8-32.

[15] 蒋琦,谢咪雪.银杏酮酯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2):33-35.

[16] 包怡敏,张志雄.银杏酮酯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 8(4):373-378.

[17] 范一菲,王云海,张建华,等.杜鹃花总黄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中草药,2008,39(2):240-244.

[18] 张建华,武征,陈志武,等.杜鹃花总黄酮药理性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10):1349-1352.

[19] 梁国庆,孙霞,亢晓冬,等.丹参联合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2,19(5):370-372.

[20] 杜秋明,李忠诚,王贵荣,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3):183-184.

[21] 杜秋明,王存选.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4):349-351.

[22] 陈雯,郭丽丽,周婷婷,等.丹参总酚酸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173-176.

[23] 杨春娟,李忠诚.丹参多酚酸对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1):24-25.

[24] 张蕾,刘剑刚,史大卓,等.丹参红花有效部位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6):37-41.

[25] 傅颖君,何明.阿魏酸钠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药学学报,2004,39(5):325-327.

[26] 潘赞红,金鑫.中药单体配伍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天津药学,2010,22(5):1-3.

[27] 刘季春,高涛,邵立建,等.缓激肽介导的阿魏酸钠对离体大鼠心脏药理性预适应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9):1100-1103.

[28] 章洁,刘丽乔,余乐涵,等.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7,13(6):449-450.

[29] Zhou Y, Tang QZ, Shi XT, et a1. Improvement of donor heart storage by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saponins pretreatment[J]. J of Chinese Microcirculation,2005,9(1):30-33.

[30] 陈宝林,刘兴德,韦方,等.血塞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7,11(4):247-249.

[31] 张卓然,李鸿珠,高君,等.丹参注射液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J].中医药学报,2009,37(4):14-17.

[32] 包怡敏,刘爱华,张志雄,等.银杏酮酯与丹参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环氧化酶-2及其下游效应物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30(10):1056-1060.

[33] 陈剑锋,彭程.丹红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8,10(2):162-165.

[34] 尚立芝,王建人,崔明霞,等.益母草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

及机制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2007,22(2):21-23.

[35] 李红梅,孙晓莉,宗敏茹,等.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35-37.

[36] 郭丽蓉,李卫华,孙常青,等.黄芪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9):142-143.

[37] 辛毅,吴永涛,顾云,等.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3):229-232.

[38] 吴素焕,武变瑛.血府逐瘀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4):11-14.

[39] Herman AG, Moncada S.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itric oxide donor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J].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5,26:1945-1955.

[40] 巩琪,栾杰男.活血化瘀中药预处理对缺血大鼠血清NO、心肌HSP70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5):389-390.

[41] 高克俭.心肌缺血预适应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1-4.

[42] 余云昶,姜良铎,史载祥,等.升解通瘀汤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功能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54-356.

[43] 李冀,于海,李胜志,等.桂枝甘草汤及其提取物组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1,28(1):27-29.

[44] 张玉璞,徐丽.滋阴活血方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09,2(1):40-43.

[45] 严冬,钱玉良.扶正补虚活血中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12):77-79.

[46] 李霞,贺博然,许丹,等.宽心合剂对大鼠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J].河北中医,2009,31(5):750-755.

[47] 栾杰男.温阳益心中药预处理对缺血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0):31-33.

保护视力的作用范文第5篇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l-arginine against liver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rat model of liver cirrhosiszhang zhiqiang, cai bing, wu mingyu.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city, wuxi 214023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investigate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l-arginine against liver isohemic-reperfusion (i/r) injury in a rat model of liver cirrhosis. methods cirrhotic rats were induced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ioacetamide (taa). the rats underwent partial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twenty-four cirrhotic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n=6). the control group was also served as the sham-operated control. other three groups were subjected to 30 min lobar ischemia and 60 min reperfusion. of them, groups i/r, l-arginine (l-arg) and l-name were preconditioned with normal saline, l-arg and l-nitro-arginine-methy l-ester (l-name) respectively. all drugs were injected through catheters in the distal ileocolic veins. intraportal infusion of sorbitol (10 mmol/l, 0.2 ml/min) commenced after 60 min reperfusion, at the same time, blood sample was drawn from the jugular vein catheter for biochemistry test, such as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two minutes after initiation of sorbitol infusion,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simultaneously from the carotid artery, portal venous and hepatic venous catheters for sorbitol concentration assay. portal venous flow (pvf) and hepatic arterial flow (haf) were measured via electromagnetic flow probes. hepatic sorbitol uptake and intrahepatic shunt flow (ihsf) were calculated by pvf, haf and sorbitol concentrations in the portal vein, hepatic vein and carotid artery. on the termination of experiments, lesion liver lobes excised for histochemical assay, such as superox

肝脏手术中出血以及肝血流阻断都会造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大部分需要外科手术的病肝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肝硬化肝脏对缺血更敏感,也更易发生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已经成为硬化肝脏手术后的主要死因。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

近年研究表明[1-2],正常肝脏及硬化肝脏均存在肝内门-体分流(intrahepatic portal systemic shunting,ipss)。另有研究表明[3-4],在硬化肝脏及其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一氧化氮合酶明显紊乱,no有可能参与了ipss的调控。我们以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为模型,以l-精氨酸(l-arginine,l-arg)提供氮源,研究no能否通过调节ipss,增加功能性肝血流量(functional hepatic blood flow,fhbf),改善细胞能量代谢,从而保护肝脏,探讨预处理对硬化肝脏的保护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雄性sd大鼠(徐州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300 g。在饮用水中加入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初始浓度为0.03%,自由饮水,颗粒饲料喂养每周根据体质量调整饮用水中taa浓度,每周体质量变化控制在15 g以内,共饲养12周,总体质量变化控制在60 g以内[5]。

1.2 实验分组 24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4组(n=6):?譹?訛肝硬化大鼠对照组(对照组);?譺?訛肝硬化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譻?訛l-精氨酸预处理组(精氨酸组);?譼?訛l-硝基精氨酸甲酯预处理组(硝基精氨酸甲酯组)。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手术操作:参考李向农等[1]及molino等[6]山梨醇摄取率实验。2%戊巴比妥腹腔麻醉(0.15 ml/100 g体质量),麻醉成功后,尾静脉缓慢注射肝素(30 u/100 g体质量)以达到肝素化。分别作左颈动脉插管用于颈动脉血样的采集,右颈静脉插管用于输液、输血及采血。选2根回结肠静脉插管,其中一根插入门静脉主干,用于门静脉血样采集和注射药物;另一根插入回结肠静脉内2 cm,连接微量注射泵,用于输注山梨醇。分离门静脉和肝动脉,置入口径合适的电磁血液流量计探头,测定血流量。22g套管针穿刺肝叶,潜行至肝静脉处,用于留取肝静脉血样。动脉夹完全阻断第5叶肝蒂30 min后再予开放60 min,即建立了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对照组仅分离肝周围韧带,不进行肝门阻断及再灌注;其余三组阻断第5叶入肝血流30 min,再灌注60 min。其中,对照组于分离韧带后、缺血再灌注组于缺血前15 min经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5 ml/kg体质量);精氨酸组和硝基精氨酸甲酯组于缺血前15 min分别经门静脉输注l-arg(300 mg/kg体质量[7])和l-name(10 mg/kg体质量)。再灌注60 min时(对照组于分离韧带后105 min后),测定各组门静脉血流量(portal venous flow,pvf)及肝动脉血流量(hepatic arterial flow,haf),经颈静脉导管取静脉血0.8 ml,待测血ast、alt、ldh。然后经门静脉输注d-山梨醇(10 mmol/l,0.2 ml/min),2 min后同时经颈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导管各取血1.0 ml。取血应缓慢、匀速,时间均控制在10 min,以保证生命体征平稳。为补偿充血容量损失,术中适当补充生理盐水约3 ml,取血期间经颈静脉输注预先准备的肝素化新鲜鼠血(0.1 ml/min)。血样注入离心管中,待测山梨醇浓度。取血结束后立即处死大鼠,迅速切下第5肝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denosine triphosphatase,na+/k+-atpase)、ca2+-atpase、mg2+-atpase。

1.3 肝内门-体分流的测定 根据山梨醇代谢特点,肝脏山梨醇摄取率可代表fhbf占总肝血流量(total hepatic blood flow,thbf)的比例。采用门静脉连续输注山梨醇的方法,测定肝脏山梨醇摄取率。血山梨醇浓度用酶分光光度法测定[2-3]。由于颈动脉和肝动脉血中的山梨醇浓度相等,所以肝脏山梨醇摄取率用以下公式计算:

肝脏山梨醇摄取率(%)=■×100%

其中,spv、sca、shv分别表示门静脉、颈动脉、肝静脉的山梨醇浓度。

fhbf和肝内分流量(intrahepatic shunt flow, ihsf)分别用下列公式计算:fhbf=thbf×肝脏山梨醇摄取率;ihsf=thbf-fhbf。

1.4 血生化及肝组织生化定量分析 血清alt、ast、lah由au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脏组织sod、mda、no、nos、atpase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igmastat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照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采用t检验,缺血再灌注组、精氨酸组、硝基精氨酸甲酯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q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山梨醇摄取率 对照组山梨醇摄取率为(72.0%±0.9%),缺血再灌注组山梨醇摄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精氨酸组山梨醇摄取率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恢复(p<0.01)(见表1)。

2.2 肝脏血流动力学 缺血再灌注组pvf及thb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精氨酸组pvf及thbf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升高(p<0.05);硝基精氨酸甲酯组pvf及thbf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5);肝内分流率在对照组为(28.0%±0.9%),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升至(66.5%±6.3%)(p<0.01),精氨酸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1),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则显著升高至(72.6%±5.8%)(p<0.01);缺血再灌注组较对照组的ihsf明显增加而fhbf明显下降(p<0.01),硝基精氨酸甲酯组fhbf进一步降低, 精氨酸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ihsf降低(p<0.05),而fhbf显著升高(p<0.01)(见表2)。

2.3 血生化指标 缺血再灌注组alt、ast、ld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精氨酸组alt、ast、ldh则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硝基精氨酸甲酯组alt、ast、ldh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肝组织生化指标 缺血再灌注组so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md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精氨酸组 sod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而mda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硝基精氨酸甲酯组mda却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见表4)。

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no以及nos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精氨酸组no、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p<0.05),硝基精氨酸甲酯组no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见表5)。精氨酸组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p<0.05)(见表6)。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l-arg预处理对硬化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表现在肝酶alt、ast、ldh以及肝组织内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而反映细胞能量代谢的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以及细胞内氧自由基清除剂sod明显升高,当用nos抑制剂l-name抑制no合成后,alt、ast、ldh、mda显著升高,提示肝脏损害加重,说明no在l-arg对硬化肝脏i/r损伤的保护中起了重要作用。

no是由nos催化底物l-arg生成。nos包括三种同工酶,即神经型(nnos)、内皮型(enos)和诱生型(inos)。肝内只有后两者,其中enos是血管内皮固有的,inos是由以内毒素为代表的细胞因子诱导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等产生的[8-9]。虽然理论上肝硬化大鼠门静脉中内毒素水平较高并可在 i/r时进一步升高,刺激肝脏nos表达加强和no的合成增加,但我们的研究显示,硬化肝脏i/r后,肝脏组织no含量减少,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内毒素等刺激所造成的nos表达加强及no合成增加与内皮细胞受损所造成的nos活性降低及no减少相抵消,故i/r后肝组织no含量变化不大。精氨酸组t-nos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升高(p<0.05),主要体现在enos升高(p<0.01),说明l-arg能够诱导肝内enos表达,并利用底物l-arg合成更多的no。

我们的研究显示,no和ipss具有密切的关系。李向农等的研究证实[1],正常肝脏存在ipss。这些分流管道直径大多小于15 ?滋m,于窦前区起自门静脉末梢分支,绕过肝窦直接注入肝静脉。生理情况下这些分流处于关闭状态,当肝窦阻力升高时,ihsf可高达门静脉血流量的70%。血管铸型研究已经证实[2],肝硬化肝脏存在大量门静脉-肝静脉吻合。我们通过测定山梨醇肝清除率发现,肝硬化大鼠存在大量的ipss,肝内分流率达(28.0%±0.9%)。当硬化肝脏再灌注时,缺血再灌注组肝内分流率显著增加至(66.5%±6.3%)(p<0.01),fhbf也由对照组(6.1±0.7)ml/min/100 g body weight显著下降到缺血再灌注组的(2.4±0.4)ml/min/100 g body weight(p<0.01),肝脏的有效灌注减少,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伤,从而参与了硬化肝脏的i/r损伤。肝脏损伤加重主要体现在血清ast、alt、ldh升高,肝脏mda增加,sod、atpase下降。缺血前给予no底物l-arg,再灌注后测定肝组织no含量为(0.86±0.11)?滋mol/gprot,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0.66±0.07)?滋mol/gprot(p<0.01);精氨酸组thbf较缺血再灌注组也显著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肝内血流分配发生了变化,即ihsf减少(p<0.05),fhbf增加(p<0.01)。从精氨酸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thbf的增加主要是由于pvf增加所造成的,而haf无明显变化。缺血前给予非选择性nos抑制剂l-name,no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1);随着no的减少, fhbf较缺血再灌注组也显著降低(p<0.05),肝脏损伤加重,表现在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alt、ast和ldh升高(p<0.01),肝组织mda增加(p<0.01)。l-arg预处理和l-name预处理,分别促进和阻断了硬化肝脏再灌注后肝脏内源性no的合成,继而分别增加和减少了fhbf,最终分别减轻和加重了肝脏的i/r损伤。l-arg预处理上调的no不但调节了ipss,还可以增加门静脉血流,更有效地增加fhbf。

通过本实验,我们认为l-arg预处理能够增加no合成,从而增加fhbf,发挥对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l-arg预处理还改善了细胞的能量代谢,表现在精氨酸组肝组织na+/k+-atpase、 mg2+-atpase、ca2+-atpase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升高(p<0.01)。l-arg预处理增加肝脏no含量的机制有以下几方面:?譹?訛缺血期因肝脏损伤而释放大量精氨酸酶,再灌注后进入体循环,使内源性l-arg消耗,no生成原料不足[10]。l-arg预处理为no的合成提供了底物。?譺?訛精氨酸组enos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升高(p<0.01),提示l-arg能诱导肝细胞及内皮细胞enos表达增强,从而增加了肝脏组织no含量。?譻?訛当no发挥肝脏的保护作用后,有效灌注的改善也将提供更多的氧及atp,并使l-arg更有效地与肝细胞及内皮细胞作用,产生更多的no。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证明l-arg预处理对硬化肝脏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l-arg通过增加肝脏no含量,从而增加了fhbf,改善肝细胞能量代谢,发挥对硬化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但确切机制还不很清楚,尤其在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调控水平上所知甚少,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li x, benjamin is, naftalin r, et al. location and function of intrahepatic shunts in anaesthetised rats[j]. gut,2003,52(9):1339-1346.

[2] 张爱龙,杨镇,肖亮,等. 血吸虫病性门脉高压症兔肝脏微血管构造变化的研究[j]. 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11-12.

[3] goh bj, tan bt, hon wm, et 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heme xygenase expressions in human liver cirrhos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4):588-594.

[4] jorge gs, barbara l, aina rv, et al. increased oxidative stress in cirrhotic rat livers: a potential mechanism contributing to reduced nitric oxide bioavailability[j]. hepatology,2008, 47(4):1248-1256.

[5] li x, benjamin is, naftalin r. reproducible production of thioacetamide-induced macronodular cirrhosis in the rat with no mortality[j]. j hepatol,2002,36(4):488-493.

[6] molino g, avagnina p, ballare m, et al. combined evaluation of total and functional liver plasma flows and intrahepatic shunting[j]. dig dis sci,1991,36(9):1189-1196.

[7] 董敏,陈秀芳,郑巧敏. l-精氨酸对糖尿病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6(4):267-269.

[8] thalmann s, jayet py, duplain h, et al. no, a major regulator of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homeostasis[j]. rev med suisse romande,2004,124(10):639-641.

[9] 汤睿,孙瑞玥,周亚光,等. 内毒素耐受大鼠肺部inos和no表达的动态变化和意义[j].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