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保 低碳节能减排 水质污染 大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48-02

中学阶段是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开始思考未来人生和对社会的责任,可塑性强,易接受正面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教育,对于人口素质提高是一种战略举措,影响着环保工程的成败。

下面本人就科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低碳节能减排意识,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通过课堂上的读、看、讲引导学生体验环境危机,增强低碳节能减排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据、图片、录像等有趣直观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对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议论提高自身低碳节能减排意识。

在教学《水的利用和保护》时,展示松花江水污染,被蓝藻污染的水域、河边随意堆放的臭气熏天的垃圾、湖边因水质污染死亡的鱼虾……这一系列图片后,同学们都很震撼,都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水质污染究其成因固然跟工业废水排放有关,但也与人类不恰当的生活方式有关,紧接着我再出示一组人类因食用、使用被污染水质而引发疾病的图片,如牙斑病、皮肤病、肌肉萎缩等病症,又用采集某村由水质污染引发的肠胃炎、癌症、不孕症、化学物质中毒、传染病等疾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水污染的危害,增强学生环保减排意识。

二 结合科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也会涉及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也与科学实验有关。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体验环保。如在制取氯气、氯化氢、氨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尾气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制备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考虑药品的用量,误认为越多越好,结果使得实验室毒气弥漫,药液漫流。教师对此应加以指导,使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树立“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开展第二课堂,强化学生低碳环保意识

1.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推行绿色科学课的理念

主要从几方面进行:(1)通过减少化学试剂用量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进行小量或微量实验;(2)设计不需要溶剂或溶剂使用最少的实验,如微波、超声波、研磨反应等实验类型;(3)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方式尽量减少污染物摊放或把污染物转化成非污染物进行排放。

2.设计一些低碳实验,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与低碳相关的知识与方法

实验l:甩干超过l分钟多费电。1个弹簧秤、4个塑料袋就能清楚怎样使用耗电“大户”洗衣机省电。实验前,为待洗的衣服称重,记录后按照步骤洗衣,将洗好的衣服沥干水放进塑料袋里再次称重,平分出4份,将衣服脱水的时间分别设定为:1分、3分、5 分和7分。每次甩干后取出衣服称重并记录。结果证明,衣物在转速为1680转/分的情况下,脱水率可达55%,甩干时间再长效果也不会更好,只是在耗电。

实验2:沸水余温可焖熟鸡蛋。鸡蛋需要开锅后再煮5分钟其实是没必要的。实验+料很简单,需要鸡蛋3枚,灶具和锅。将鸡蛋放进锅里,加适量冷水后加热,待水沸腾后立即关火,分别于3分钟、5分钟、10分钟后各捞出1枚鸡蛋,剥开观察鸡蛋熟的程度。得到结论,3分钟鸡蛋有溏心;5分钟的完全熟了,时间刚好;10分钟,蛋黄颜色很深,蛋清有些老。实验证明,沸水的余热也能焖熟鸡蛋。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的直观感受,学生们认识到了什么是低碳,怎样的生活是低碳生活。简单的生活常识实验 能够通过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推广,可以直接快速地得以应用。

在现代社会,造成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的因素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学的三方面,而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约占80%~90%。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习化学知识,了解各种污染物质的成因、理化性质的同时,还应用科学的原理与技术对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排放进行思考,以让学生从根源上理解低碳生活的本质和意义,解除学生对低碳生活认识的局限性,增加学生进行低碳环保生活的范围和手段。随着学生对这些低碳环保生活知识的推广,让大家从自己身边做起,衣食住行做起,就能够大大地减排。通过低碳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来为减缓全球变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治课堂生活化生活素材思想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原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究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概念和观点建立起来的理论取代了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如何让政治课堂生活化呢?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骤: “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导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为了消除学生们对学习政治的厌倦情绪,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政治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学习。如在学习“产业化经营”时,德庆贡柑的销售,学生熟悉,我让学生充当桔农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角色,设身处地地为当前桔子产品“卖难”问题而深受困扰,此时的桔农,最渴望的是有一个专业组织帮助他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这时,让另一个学生扮演企业的角色,这个企业正是为桔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专业组织,不仅如此,企业还为桔农提供另外的果苗、化肥、农药、机耕服务等桔农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将桔农生产和市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为桔农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就是“产业化经营”。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巧用生活事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注意挖掘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通过多媒体演示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每逢新年,同学之间免不了互送小礼物。前几年送贺卡,现在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半截、抬不起头来 。”

情境二:小林的服装怪怪的:裤子上左一个大兜右一个小兜,兜上还有许多铁环,走起路来叮当响。别看小林这身服饰,价格可高啦!

情境三: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学生讨论,探究几种常见的消费心理(自由发言):

(1)这些现象在你的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怎样看待这些行为?

(2)你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针对这三个设问,让学生谈谈对这些生活情境的体验,直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总结提高,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

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能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感受质疑;研究讨论;展开联想;释疑归纳;交流共鸣;效果评价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对知识进行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主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条主线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这里的关键是教师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我从2005年尝试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并且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分为七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第二步:感受质疑;第三步:研究讨论;第四步:展开联想;第五步:释疑归纳;第六步:交流共鸣;第七步:效果评价。如下图所示:

二、教学模式解读

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思品课《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内容为例,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应用于思品课教学的基本程序进行分析。

第一步:创设教学情境

本环节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启动教学活动必需的前提环节,意在激发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新颖、有强烈对比度、有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也才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出示两幅漫画《船在垃圾山上行》和《小鸟的悲哀》创设情境,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众说纷纭,教师没有制止,而是充满鼓励地望着他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第二步:感受质疑

此步展示“先学”过程之一,和第四步共同构成该教学模式的核心阶段,和三、四步构成主动学习初步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阶段。根据情境提出疑问,促导学生开启思维之门,进入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以激发求知欲。

此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漫画一:(1)为什么会出现“船在垃圾上行”的情境?(2)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3)此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漫画二:(1)此漫画意思是什么?(2)说明人类面临什么问题?其原因是什么?(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三步:研究讨论

在讨论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辨析,敢于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以便收集疑难问题,研究讨论需要大家真诚协作,这样才能在生与生、生与师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每个学习者对所提问题的理解。“研究讨论”是学生完成构建知识的重要阶段,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又实现了“多元化”交流和“互惠”学习,使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教师参与讨论交流,实现教学活动的双向、多向交流。通过讨论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还纠正了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

第四步:展开联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故而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一定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阶段,我要求学生在研究讨论之后,展开想象的翅膀,指出所想到的,可以是逆向的,也可以是从未出现过的。以至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不保护环境与资源,我们人类是否一定会灭绝?我们是不是为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不要利用资源了,这样就不会产生废弃物了?我们干脆到月球上去吧!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步:释疑归纳

释疑归纳是最终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阶段之一,这里的“教”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灌输,而是师生间对新知识的对话、讨论、辨析等双向交流活动,教师的“后教”主要是解疑、纠偏,而不是面面俱到。

其“教”特点在于:(1)从方法上是问题式、启发式、诱导式,而不是灌输式、填鸭式、一堂言。(2)从内容上只教学生不会的地方,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观点是重点,但不是“教”的重点,教师的重点是点拨这个观点的原因所在。(3)从教的要求上看,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我们面临怎样的环境资源问题及原因、解决途径,完成知识意义构建,这里的“教”不是就问题而讲问题,而是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六步:交流共鸣

释疑归纳知识之后,作为教师,应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达到共鸣。

在学完《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后,通过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我国确实存在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长此以往,我们就无法生存,故而大家应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七步:效果评价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十分重视“效果评价”阶段,它是学习者应用知识和巩固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从三点进行评价:(1)对质疑和研究讨论、联想的情况进行评价。(2)对课前出其不意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理清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意义体系。(3)提供有关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要求学生思考:

(1)评价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2)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河北省文科综合中考题】感受低碳,探究实践。(12分)

小亮家准备搬进新居,需要购置冰箱、空调等家庭生活用品。小亮和几个同学来到一家电器商店进行考察,下表是他们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相关链接

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

低碳生活,就是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

展智慧:(1)根据低碳生活的要求,你认为小亮家应购买哪款冰箱?(2分)请你用两个具体实例对小亮家其他生活用具的购置提出建议。(2分)

探究竟:(2)请你谈谈国家对节能产品给予补贴的理由。(4分)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第4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实施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情境,并不断引导、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体验、学习新知识。

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一些体会。

一、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探究的愿望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认知出发,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因此,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就会发现身边不乏生动的事例,我们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获得鲜活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学会合理消费”内容时,我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家境较好的小冬花钱大手大脚,喜欢购买名牌服装、手机和电动车,父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小冬却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现代人就应该能挣会花。小品表演结束后,我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会遇到父母对自己进行这样的教育,小品中的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讨论中表现非常积极。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盲目追求名牌,不与他人攀比,学会合理消费。这样的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激发探究愿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立足于社会热点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不免会陷入空谈,它的生机也就停止了。因此,把握时代脉搏,紧根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平时,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将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这些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内容时,我首先请同学们观看几组录象画面:第一组是我国出现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第二组是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六十年来罕见的特大旱灾;第三组是上海世博会筹办过程中的“低碳世博”理念。看完录象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分析造成沙尘暴、特大旱灾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二是分析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原因。由于播放的内容都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堂讨论激烈,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立足于课本材料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初中思想政治课本可读性强,课文中有许多名人名言、诗歌、歌曲、典型故事材料、相关链接知识等,这些素材都与课本知识直接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精选其中部分内容来创设情境,让学生配乐朗诵、小品表演、讨论以及辩论等,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又节省搜集背景材料的时间,增强学习实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容时,我直接选用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来创设情境。首先播放背景音乐,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轻柔哀伤的音乐节奏中,学生陷入了沉思。然后我设问:海峡两岸为什么会有这个“愁”?如何来解决这个“愁”?同学们积极讨论,谈古论今,得出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事所趋、民心所向,“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而如何面对日益猖獗的活动,同学们更是献计献策,提出了不少创造性设想。课堂教学在情境、师生互动中展开,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第5篇

原本以为他是个怀旧的人。但他摆手说,“我不是怀旧的人,我很尊重历史,事情发生了就是那样,我更向往着未来,不会老往回看。”

他的旧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低碳概念流行之前,他出行就已习惯拎个尼龙兜,装些随身物品也好,去菜市场也好,尽量拒绝塑料袋。

舒服,自在,这是欧阳应霁最在意的,现在则变成了他的常态。他的着装风格多年不变, V领白T恤搭配宽松的黑裤子,区别是夏薄冬厚。

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活法对盛年女性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她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活得开,看得明。视他为偶像的,都是还在摇摆生活趋势的年轻人。

相比几年前,写香港的美食。这几年,他的心态也在走入盛年,念旧念家念人情。这两年中,他跨越12个城市,从香港、西安、厦门,到京都、槟城、新加坡,甚至还到柏林、巴黎和鹿特丹,一路走访,闯入一个又一个饭人的至爱空间——厨房中,共同探讨美食的烹饪技巧与心得。从中式餐点到日本料理,从中原口味到娘惹风味,再到西餐烘焙,一路旅行,一路美食。

“走进这个那个各有性格特色的厨房,就像多开一道门加开几扇窗,更进一步地认识这位那位朋友的生活态度以至做人原则。厨房和餐桌,也成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其实我们每个家庭最基本细致的关爱,沟通对话以至争执纠缠,不也就是围绕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发生的吗?”

这没有什么不好,标准港人的欧阳应霁,一直觉得香港人太忙,忙得没时间去找到一家餐厅坐下来享受。他在书中曾向读者倾诉:“也许是我们的匆忙疏忽,好端端的都活生生散失遗忘七零八落。仅剩的二三分,说不定就藏在这一只虾饺、一碗云吞面,那一杯奶茶、一口蛋挞当中。我的香港味道跟你的香港味道不尽相同,其实也肯定不一样,这样有趣。酸甜苦辣鲜,就是因为压阵的一个鲜字,让味道不是一种结论,而是一种开放的诠释,一种活的方法,活在现在的真实里,活在未来的想象冀盼中。”

回到厨房回到家,大约就是他和年轻美食作家的区别。问起欧阳应霁对家的定义。他提起了一句英文,“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二十几年前,他曾经借这句话去请教了翻译家董桥。董桥给出的答复就是“家是心之所安。”

BLOOM:B

欧阳应霁:O

B:请谈谈您对“生活美学”的理解。

O:生活就是美学,美学就是生活,这是我的基本概念。每个人可以主动来安排当下的生活。比如我家,因为太太美兰的强烈要求,一直没有让媒体去拍。我家有1000多尺,很简单,白色的墙,深木头颜色的地板,基本上把3个房间全部拆了,一个大的空间,所有东西都挨着窗和门,中间空了一大块。朋友送的画、雕塑,连我爸送我的字画,我都包起来,因为外面已经这么凌乱了,在家里不想再看到那种凌乱。

在我书上的照片里,太太通常只露个背影,或者半个侧影。我不会打字,所有文稿都是她逐一输入电脑。即使平时在家里,我们也不怎么说话,因为她很体贴,怕多余的声音打扰我的思路,不如就这样,一言不发。在别人,是寂寞。在我们,是一种兴奋的状态。

B:它在生活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O: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可以让自己快乐,美是从身边发现。它可以来自一张 Charles and Ray Eames的椅子,一盏Marc Newson设计的落地灯,来自Jasper Morrison简约明快的线条,来自无印良品牛皮再造纸笔记本的温暖实在,也来自奈良美智笔下的愤怒天真。多一分对设计与生活的关注,便多一分选择的自由。

B:这些都以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经济实力为基础。

O:世间的美好也有一种是本来就存在的,自然风景啊,生物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也在进化或退化。另一种就是人为制造的美。如果我们本着对人的尊重和宽容,开放一点,不要只有一种美学的标准和价值,而是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去发掘,就能发现更多的美。

我身边有一些盛年女性,她们敢于正视并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吊诡矛盾;快与慢,轻与重,主动与被动,超前与滞后,小众与大众,甚至是更伤脑筋的善恶是非,经验过、领悟到,才有可能有资格去欣赏去享受那其实不简单的美好——看的,听的,尝的,闻的,当中有斑斓细致的手工织物染物,水滴的清脆,人声的婉约,苦瓜之甘苦,子姜之微辣,松脂之深幽,薄荷的舒畅。(很好)

B:这些盛年女性的生活状态怎样?

O:我发现她们都很慢。我理解的慢,是长期对喜欢的东西专注和投入。像我们对食物,真的要长期关注,一直累积下去,可能要十年,不是坐下来用五个小时吃饭,躺在沙滩半天,那些只是形式,真正的慢需要时间沉淀。好不好,开心不开心,都要在其中。她们懂这些。

建筑之美大隐于市

世界上任何一种先进发达的文明,无不将美尽藏于生活。生活中,建筑讲究经济、实用、美观,它首先解决的是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体育,音乐,阅读,随着时展,这一被称作“公民建筑”的建筑被做得很亲民又不失美感,它们空间通透,又体现时代特征,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隐于世的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

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作品。博物馆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置于院落之间,与城市气质相融。博物馆主庭院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上海南站

新设计的动车站有航站楼的感觉,便捷,美观。

暮色中灯火璀璨的上海南站像一个童话里的巨大旋转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