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领悟社会支持;人格;心理健康;调节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Quan Hongyan, Long Fen, Hong Dongmei, et 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8,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thods With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 and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20, 18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9 Hu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inverstigated. Results ①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N, whil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E, NEO-C and all factor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ts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N, whil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E and NEO-C. ②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NEO-N, NEO-E and NEO-C have significant predications on GHQ. Conclusion There are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作为一种主要的弹性资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1]。领悟社会支持是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它往往与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效果相一致[2]。

有研究表明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3,4],人格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特征可影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5]。但由于单独考察每个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将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重点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以及领悟社会支持三者的关系,以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和社会支持资源并将之充分加以利用,为高校开展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湖南省9所高校,其中,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3所。因为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毕业实习,无法取样,所以未选取三年级学生。本次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对重点本科、一般本科院校的4个年级的被试以及高职院校两个年级的被试进行调查,共发放19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回收率为91.84%。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健康问卷(GHQ-20) 李虹、梅锦荣等修订的GHQ-20包括GHQ-自我肯定,GHQ-忧郁和GHQ-焦虑3个子量表。要求被试用“是”或“否”指出近几周的感觉。GHQ-20内部一致性满意,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或满意或可接受[6]。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全量表0.83;自我肯定0.76;忧郁0.78;焦虑0.74。

1.2.2 大五人格问卷(NEO-FFI) Costa和MoCrae编制的NEO-FFI测量N(神经质)、E(外向性)、O(开放性)、A(宜人性)、C(责任性)5项特质[7]。该量表已被我国学者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8,9]。我们在进行数据初步分析时发现,O、A两个分量表的信效度没有预期理想,出于保证研究结果准确性的考虑,本研究只选用了原量表中的N、E、C 3个分量表进行具体分析。N、E、C 3个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0.70,0.78。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0] 由姜乾金根据Blumenthal等人(1987)介绍的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的。本研究参照了严标宾、郑雪[11]的做法,将原量表中“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亲戚”。该量表为7点量表,包括12个项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师、同学、亲戚)3个分量表组成。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全量表0.89;家庭支持0.79;朋友支持0.84;其他支持0.77。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由EXCEL进行录入,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和相关矩阵见表1。

从表1相关矩阵来看,各研究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心理健康各维度除与神经质是正相关外,与其他变量均是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外向性、责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神经质显著负相关。

2.2 心理健康对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结果 为了检验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解释能力上是否存在不同,分别以心理健康、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得分为因变量,以人格的神经质(N)、外向性(E)、责任性(C)和领悟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法分别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2。

在自我肯定因变量上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自我肯定水平37.4%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25.9%)、责任性(8.2%)、外向性(3.1%)和朋友支持(0.2%)。在忧郁因变量上也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忧郁水平17.9%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13.2%)、责任性(0.8%)家庭支持(3.6%)和其他支持(0.3%)。在焦虑因变量上有3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3个变量共可解释焦虑水平21.1%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18.4%)、责任性(1.2%)和朋友支持(1.5%)。在心理健康因变量上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心理健康水平44.5%的变异量。按照它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大小排列,分别是神经质可以解释38.4%的变异量;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解释3.8%的变异量;责任性可以解释1.6%的变异量;外向性可以解释0.7%的变异量。

从表2可以看出:神经质对自我肯定、忧郁、焦虑及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责任性、外向性和朋友支持对自我肯定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责任性对忧郁有负向预测作用,责任性对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朋友支持对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责任性和外向性对心理健康均有负向预测作用。

3 讨 论

3.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大学生的NEO-N维度与GHQ-20各因子是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这批大学生N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可能越差;NEO-E、NEO-C两个维度与GHQ-20各因子均有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高E分和高C分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与GHQ-20的各因子之间成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可能越好,这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维护有普遍增益作用的观点一致,证实了“主观体验到的被支持感越强烈,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观点。此外,我们注意到,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与NEO-N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NEO-E、NEO-C两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领悟社会支持程度高的大学生可能越情绪稳定、越有责任感。

3.2 心理健康对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从本研究多元回归结果中可知:NEO-N对GHQ-自我肯定、GHQ-忧郁、GHQ-焦虑及总体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NEO-N、NEO-E和朋友支持对GHQ-自我肯定均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NEO-C对忧郁有负向预测作用,NEO-C对GHQ-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朋友支持对GHQ-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NEO-N和NEO-E对总体心理健康均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也说明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是相一致的[12,13]。

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14],并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比实际所获得的支持更能有效预测个体身心状况[15]。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因此,为大学生构筑以家庭和学校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以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为核心的学校支持系统对大学生的人格乃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优雅舒适的家庭、校园与社会环境,给大学生以心灵上的熏陶,这样有利于他们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4 参考文献

[1]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1(3):304

[2]Norris FH, Kaniasty K. Received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times of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498-511

[3]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01-402

[4]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5]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2:37

[6]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7]Costa PT Jr, McCrae RR.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ca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2:1-15

[8]Xu SL, Wu ZP, Wu ZY, et al. Age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Adult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2003,17(3):147-151

[9]许淑莲,吴志平,吴振云,孙长华.成年人某些个性特征的年龄差异研究.心理科学,1996,1:1-5,63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3

[11]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12]钟杰,李波,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的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31-35

[13]林初锐,李永鑫,胡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116-1119

[14]Thoi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In: Kapplan H.et: Psychological Stress, 1st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33-103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提到95后的大学生,总会伴随一些负面的新闻,但从其积极的一面来分析,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所体现的也有很多优点的,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依然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的工作一直以来以育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项较负责的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在培养大学生的问题上,应主动引导他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适,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社会群体。

1 价值观重要性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我国当代青年最殷切的期盼,只有有志青年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去奋斗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同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祖国永远都抱有喜爱的心态。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不仅要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更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所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本领过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进而去回报社会,这也能看出来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

社会上最关注的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入学后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议论声也一直不断,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都有所偏移,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忽视他人,注重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众人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对他人的感受不是很关注,缺少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小字典里没有“忍让”这两个字,易与人发生冲突。但这些大学生都充满自信,比较善于表现自己,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也比较多,所以他们也都是多才多艺的,在全面发展上是很符合标准的。

2.2 缺少实践,依赖网络。现在是网络社会相当发_的时期,这些大学生从出生就已经处于网络社会中,不管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休闲娱乐都和网络直接挂钩,有的还会利用网络进行交友,严重的会发展成“网虫”,过度依赖网络,在实践上却少得可怜,生活不能自理,让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但是这也会让他们的头脑比较灵活,有诸多鬼点子,有足够的现象力,更能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性。

2.3 抛开束缚,过于前卫。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抛开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标新立异的新一代,穿着打扮以及交往上都没有过多的顾忌,这让很多人觉得他们出格、另类,不成样子。但是反过来看,他们这样做又是敢作敢为,追求率真自由的一代。

2.4 回避崇高,趋向实利。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会也关注国家的发展形势,比如经济问题、国际地位以及腐败问题,但是他们更关注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最实际的就是就业问题,在理想的追求上更多地夹杂了功利性。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正遭受着极大的冲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是当代大学生走好大学路的总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3.1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针对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移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不失去方向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不要太注重一己得失,不要太迷醉于眼前利益,不要沉迷于个人世界,要让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联,积极进取,使自己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学校要高度重视将优秀大学生培养发展成党员,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巩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2 主动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对95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引导,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一个性特征的形成,既有社会特殊因素,如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转型特有的困扰,也有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如正处于青春期的迷茫、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出现不和谐时不要片面埋怨他们或求全责备,而要主动适应他们的个性特征。如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多与学生接触,形成密切的联系,构建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让他们体会到从个人走向集体的快乐。

3.3 善于发掘大学生的闪光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还要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的个性在大学校园里充分生长。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在95后一代的成长与价值观重塑过程之中,要把年轻人的棱角削平,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革命、建设、改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最高统摄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要不断创新,95后的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比较有特性的,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上肩负着更伟大的任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学校应正确引导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更好的价值观,从多方面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感召下,坚定立场,坚守信仰,秉承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不要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蒙蔽和侵蚀,要主动承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做大众精神的引领者,激起创新创业的澎湃力量,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

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77-80.

[2]张乃琴.加强90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夏元珍.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会支持;学生;对比研究;行为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70-02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1-2]。在校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与大学生不断出现的危机感、时间匆忙感、时间紧迫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敌对意识密切相关[3]。而A型行为类型是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Friedman和Roseman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4],可以衡量人们在时间匆忙感、时间紧迫感、做事快节奏以及竞争意识、无端敌意和缺乏耐性上的强弱程度。研究A型行为类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生能否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为此,笔者于2009年4月1日-5月5日对福州市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从福建医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共抽取1 95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学生749名,二年级学生603名,三年级学生605名,学科包括文科、农科、理工科和医科。共发放1 95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805份,有效回收率为92.2%。其中男生1 086名,女生719名;年龄为17~25岁,平均(21±1)岁,男、女生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取无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问卷当场收回。

1.3 内容

1.3.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学校、专业、年级。

1.3.2 A型行为评估 采用张伯源等修订的A型行为类型问卷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Scale,TABP)[5]为调查工具。整个问卷包含60个题目,分成3个部分。TH:共有25个项目,表示时间匆忙感(time hurry)、时间紧迫感(time urgency)和做事忙节奏快(do something rapidly)等特点。CH:共有25个项目,表示竞争性(competitive)、缺乏耐性(impatience)和敌意情绪(hostility)等特征。L:共有10个项目,作为测谎题,用以考查被试回答问题是否诚实、认真。50-37分属于典型的A型;36-29分属于中间偏A型(简称A-型);28-27分属于中间型(简称M型);26-19分属于中间偏B型(简称B-型);18-1分属于典型的B型。L的得分只供研究和使用者参考,L≥7分可认为是无效答卷。

1.3.3 心理健康评估 采用SCL-90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6]。该量表包含90个题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广泛包括人的思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

1.3.4 社会支持评估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6],用于评价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该量表含有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7级记分法。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1.4 资料分析 核实调查表,剔除无效问卷并编号,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有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见表1。

在1 805人中,A型行为(包括中间偏A型)有448人,检出率为24.8%。其中男生检出率为27.3%,女生检出率为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A型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经方差分析,A型、M型和B型3组的SCL-90各个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A型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方差分析显示,A型、M型和B型3组在社会支持3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型行为在大学生中的检出率为24.8%,与刘连龙[3]报道结果(24.6%)相近;男、女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王丽霞等[7]研究的结果相悖。可能与样本存在差异有关。

高年级学生的A型行为检出率高于低年级,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入大学校园不久,处于向大学生转变的过渡期;而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校园生活,面临毕业、找工作等,会感觉到更多的压力,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Sgaard[8]等的研究发现,无论在横断面研究还是前瞻性研究中,A型行为与心理压抑似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Dumitrescu[9]的研究结果表明,情商是影响A型行为的一个危险因素;在Moriana等[10]的研究中,A型行为与精神病性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本次研究中,大学生A型行为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A型行为者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B型行为者,A型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不佳,B型行为者健康状况较好,与叶明志等[11]、杨泉美等[12]研究结果一致。

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7]。A型行为者在社会支持3个方面的得分均低于B型行为者,A型行为者的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高,而B型行为者的自我感受社会支持程度较好。可能与A型行为者的竞争性及敌对情绪有关,因而导致A型行为者的社会支持程度较低。

Rebollo等[13]的研究得出A型行为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因素更是解释了55%的A型行为。在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中,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带来了一些不良应激,如失恋、奖学金考评及高昂的学费、生活费所带来的压力。现代大学生中的A型行为模式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理应得到学校与全社会的特殊关注。A型行为模式群体在学校的存在,对教育工作者日常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示应在日常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现代生活观念,提高健身意识,积极调节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懂得锻炼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缓解A 型行为模式中的致病因素,防患于未然,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因考虑到大四学生外出实习的缘故,故只调查了大一至大三3个年级的学生;另外在专业分布上,医科学生偏少,样本存在一定的偏性。因此,调查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及含量进行验证。

4 参考文献

[1] 施建彬.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探讨.大学报,2004,2(13):109-117.

[2] 王军,葛小锚,胡健.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9:830-831.

[3] 刘连龙.A型行为类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4,6:64-65.

[4] FRIEDMAN M, ROSEMAN RH.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And Your Heart, Knopf, New York.1974.

[5]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75-179.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133.

[7] 王丽霞,任广睦,房斌锋.性别因素对医学生A型行为的影响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 076-2 077.

[8] SGAARD AJ,DALGARD OS,HOLMEI,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ype A behaviour pattern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28 years of follow-up of the Oslo Study 1972/1973.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08,43(3):216-223.

[9] DUMITRESCU AL.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oral health status, oral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perceived stres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Rom J Intern Med, 2007,45(7):67-76.

[10]MORIANA JA, HERRUZO J.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as a predictor of psychiatric sick-leaves of Spanish teachers. Psychol Rep, 2005,96(1):77-82.

[11]叶明志,王玲,张晋碚.A型行为与人格维度、生活事件及心里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572-573.

[12]杨泉美,王丽华,牛占思.行为因素与炼钢工人、采矿工人心身健康的相关研究.国际中华心身医学,1999,1(3):166-167.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书馆 大学生 信息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由于大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正处于向成熟转型的时期,还具有思想偏激、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诱因影响的特点。所以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给广大大学生带来的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 信息伦理教育

信息伦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基于公民生活的信息伦理智慧;信息伦理教育不只要传授信息伦理规范,而且要引入媒介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信息伦理教育应从“目的论”视角强化“道德灌输”,从“方法论”视角批判“道德灌输”;信息伦理教育需要克服“信息代沟”所造成的教育困境;信息伦理既是道德义务又是道德权利,所以信息伦理教育中的性别针对性是实现信息正义的必需。①

2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危机的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逐渐转向成人的特殊时期,在价值观念没有真正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网络社会的生活,这一特殊的成长背景使他们必然成为未来网络世界的中流抵柱,但是我们知道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期,而大学生自身又极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自制力不足、实践经验少,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道德规则的差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构建,网络受到大众青睐,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地域、没有边界、没有设置种种障碍的社会,那里实现了人人平等的伟大梦想。因此,大学生蔑视一切既定的权威,一切限制,在网络空间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来铸造一个没有既定秩序,没有权威,人人平等、自由,资源全球流动共享的公平社会。

大学生常常在这些方面为所欲为。这一“公平社会”的蓝图,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会将大学生推向、反人类、反主流文化、反传统约束的边缘。在网络社会中,那些技术高超的、成功侵人防卫森严站点的往往被众人尊重和推祟。这些都强烈刺激大学生争做网络世界的先行者,在斗志斗勇的智力挑战中提高技术,并有可能会造就出一批脱离社会、迷失方向,为了寻求挑战而不择手段,对国家、社会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有潜在而又巨大威胁,比如,窃取他人密码、非法传播病毒、侵犯他人隐私等。另外,网络中虚拟的交流和游戏使大学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由于长期沉醉于封闭的环境中,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孤独和自我中心主义。

3 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

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应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

信息伦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信息伦理价值观问题。如果一个大学生缺乏道德规范的认识,以及积极的态度和情感,那么就不可能用这种规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解决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通过运用信息伦理道德规范去识别善恶、是非和荣辱,从而把它转化为自身的信息伦理品德。

信息伦理教育的具体内容应针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信息伦理认知是指对伦理知识进行判断、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信息伦理情感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荣誊感等。信息伦理意志是教育大学生必须具有独立性、果断性、持久性和自制力等。信息伦理行为是大学生信息伦理品质的外在表现。重视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组织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保障学生的信息伦理品德按预期的教育目标发展。另外,伦理教育与学校其他多渠道教育形成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才能构成一个立体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

4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途径

4.1 开设信息伦理教育选修课

国外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那么作为大众知识传播媒体的图书馆,应该率先担当起这个重任,因为图书馆有专业的信息服务工作者,在长期的信息服务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相关信息伦理问题的经验,与善于贯穿理论知识的教师相比,更加关注大学的平时的信息现实生活,通过实践来教育大学生的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学校领导应该全力以赴支持图书馆开设信息伦理教育选修课。

4.2 将信息伦理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

信息伦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图书馆除了开设信息伦理教育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把信息伦理教育融入到其他的学科教学中,以此培养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因此,图书馆应该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师(如,经济学、法学、教育等),将信息伦理道德相关内容渗透到这些专业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信息伦理教育。

4.3 把信息伦理教育渗透到日常管理中

高校图书馆应把信息伦理教育渗透到日常管理中。大学生每天在图书馆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图书馆了如指掌。如果发现大学生因信息伦理道德问题而行为失范,馆员不能简单了事,漠然处之,更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及时制止,通过一对一教育,唤醒他们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重新树立道德信念。这种能随时开展的信息伦理教育,针对性强,更直接、更高效。

4.4 开展相关信息伦理教育各项活动

图书馆应该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相关信息伦理道德的活动,比如辩论赛、主题演讲、程序设计大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和良好品德,激发他们注重信息伦理的自我培养。

4.5 开展大学生信息伦理短期培训

为了重视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营造信息伦理教育的氛围,开展短期培训是对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有效补充。与信息伦理教育课相比,短期培训更加重视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选取一个相关信息伦理的主题,和大学生面对面地对话和讨论,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信息伦理问题。

2011年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研究项目“大学生信息伦理量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053)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范文第5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