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控制

管理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的加大。企业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约束、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测试和评价,即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并进行相关测试来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规模。它可以减少对报表项目和相关账户的测试工作量,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度,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内部控制的检查,可以向被审计单位管理者指出其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纠正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二、内部控制规范基本结构及内容

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第三章风险评估,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内容;第四章控制措施;第五章息与沟通;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组织实施;第八章附则。

内部控制规范具体内容包括:(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以及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新内部控制规范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重点突出和强调公司治理、内部环境、风险控制等内容的扩展。

三、内部控制规范基本原则

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原则有合法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全面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对象上应当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重要性原则,即强调内部控制应当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有效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制衡性原则,即要求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体现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适应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合理体现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四、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方法、内容

(一)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内部控制测试目的是查找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方面的问题,为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有询问、观察、检查、再执行。询问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对执行控制的相关人员提出问题,根据被询问人的回答确定控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行,以及控制执行人对控制的理解程度。观察是针对正在执行的控制或步骤进行现场见证,从而判断控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行,并获取控制证据。检查是通过查看与控制相关的文档性记录,判断控制有效性和控制执行总体情况的一种方法。再执行是通过重新执行某项控制,检查该控制实际执行结果是否准确的方法。检查与询问结合运用,并进行适当的再执行程序,确认控制确实有效执行。

(三)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包括公司层面、业务活动层面、信息系统层面三个层面的测试。

1 公司层面测试内容包括反舞弊程序与控制、经营活动分析、职业道德、高管基调、举报和违规处理、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分配、培训、业绩考核、人力资源政策、信息与沟通、内部审计等十二个主题,主要针对公司较高层次和具有广泛影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检查。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框架; 构建

中小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总量的60%、57%和40%都分别来自中小企业。随着近几年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但是,一些中小企业效益差、因为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而导致财务、生产管理混乱的情况也凸现出来,因此,以保护中小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促使贯彻经营方针和提高经营效率、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健康运行为目标的内部控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内部控制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最理性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也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点,是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最初的内部控制实际就是会计控制。正如1912年R.H.蒙哥利马在《审计――理论与实践》中指出的: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控制的内容逐渐丰富。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首次定义内部控制并于50年代末将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88年,美国AICPA提出内部控制结构,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要素;1992年,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成分概念,将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1.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观点主要是从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角度提出的,即将企业内部控制分为两部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注册会计师只负责审查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与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的授权批准、职务分离、实物保护和内部审计,并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此观点实际是引用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58年《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中内部控制的“二分法”。2.内部控制结构较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有两点显著变化:一是将内部控制称为内部控制结构;二是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此观点套用了AICPA的内部控制定义。3.内部控制成分观点实际是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内部控制观点,即将企业内部控制界定为要素性的。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同COSO报告的五大要素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要件。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从实践上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财政部陆续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尚不健全。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构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现有的成熟模式,而应在关注企业环境、文化理念、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先抓关键点,再循序渐进。依照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现状看,笔者认为,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界定为内部控制制度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即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指与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直接有关的控制;而内部管理控制是与经营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内部控制内容不断丰富,但会计控制始终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部分,也是管理控制的基础。只有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二者互动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关系: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构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会计控制是管理控制的基础,管理控制是会计控制的支持层次。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原则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特点如下:

1.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观念差。中小企业往往由少数人创建,产权主体单一,所有权、发展权统一,决策和发展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管理者往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的发展足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后者则是受利益动机驱使。企业负责人在任用员工尤其是财会人员时任人唯亲,以便为自己牟取利益带来方便,管理者不愿意对自己进行控制,其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是对下不对上。

2.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发展规模不大,组织简单,员工人数少,工作无法细分是中小企业的特点,加之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非国有私营企业,以业主为核心的垂直管理使这些中小企业大都不重视会计制度建设。诸如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或根本没有,或有一部分但不认真执行。

3.内部控制方法不规范。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大型企业能够实行内部控制,而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人力、财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内部控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小企业没有实行两权分离,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同时,中小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管理偏向于事必躬亲,使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设计和内部控制方法运用上不规范,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不健全。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同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加入WTO最初几年的过渡期即将过去,中小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小企业如果不转变观念,走合法发展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相结合的道路,就无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这不仅是国家为保证财务报告真实性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原则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包括兴利与防弊,其中兴利是基础,防弊是兴利的重要保证。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三个目标:一是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二是促使贯彻企业的发展方针,提高发展效率;三是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中小企业一般业务单一、个体规模小、机制灵活、业务流程较简单,家族式的家长制现象普遍,任人唯亲,直接集权控制多于分权。因此,中小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大企业的方法和要求来设计内部控制,而应遵循其特有的原则和方法:

1.从企业实际出发原则(灵活性原则)。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各有特点,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应根据本企业的业务、规模特点灵活制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控制制度。

2.新成本效益观原则。即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使其产生的效益高于付出的成本,而且必须从长远效益来考虑。只有遵照此原则,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才有巨大的原动力。

3.重要性原则。即对那些关系企业成败,如影响盈亏、成本的重要事项要严格控制,对那些次要的事项则根据企业的能力或简单控制或不控制。

4.时效性原则。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应变能力强,因此应适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以发现可能存在的缺陷,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5.相互牵制原则。相互牵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一项基本原则。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有限,不可能象大企业那样实行严格的相互牵制制度,但仍应避免一个人包揽一项业务的全部过程。可以采取相互复核、定期检查或指定专人审核的办法,使财产的收、付、存、用得到较严密的控制,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

6.领导(业主)重视原则。中小企业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居多,家族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领导或业主的重视和执行程度。如果他们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或置身于内部控制之外,随意变更、存废控制制度,将会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失败。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

如前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界定为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也应着重从制度控制入手。根据内部控制本身的层次,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控制、制度控制和价值控制。其中物质控制是基本,制度控制是保证,价值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物质控制基本得到重视,许多中小企业业主非常注重会计、出纳及财产物资保管人员的挑选与任用;制度控制方面却存在较大的欠缺:有些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正规的管理制度,还是依靠“人”管理而非“制度”管理,有些中小企业虽然从别处照搬了一套制度,却没有将其真正实施,即有“制度”却没有“制度控制”;对于价值控制,中小企业更是匮乏,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树立价值控制观念,更谈不上如何去控制。进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应从物质控制入手,逐步进行制度控制进而达到价值控制目标。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其控制基础不同,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具体地:首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应从最基础层面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做起,建立物质控制制度,具体包括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应收账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预算管理控制制度以及筹资、投资控制制度;其次,以会计控制为基础进行管理制度设计,建立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控制、业务管理控制、质量控制以及人力资源控制;最后,由于企业最终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要以价值控制作为长期战略目标。为保证内部控制顺利执行,应进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分析。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建设,以实现控制目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见图1。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9).

[2] 李明辉.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上海会计,2002(3).

[3] 王曙光.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软科学,2002(4).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范文第3篇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以用于管理控制。

二、内部控制的建立

相比市场经济充分发育、企业治理相对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无论在重视程度、设计水平还是执行力度上,都远远落后。在国内企业中,除了部分大型央企和外企内部控制相对完善,其他大部分企业内部制度都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无论出于外控导向还是内需导向的考虑,企业都很需要有一个先进的、系统的、标准的内部控制参照体系。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此前国内众多内控规范标准不统一、不系统和不具备可操作性的问题,为中国企业的科学、高效和规范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参照如何建立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呢?内部控制的建立要坚持以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严密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与因素,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和空白,做到无所不控。二是可行性原则。要使内部控制充分发挥控制作用、在各部门和各岗位得到贯彻实施,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脱离实际,只图书面上的科学、完整,在实际中无法贯彻落实,到头来反而成为负担。三是时效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改善要跟上业务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树立“内控先行”的思想。任何制度都应讲求时效,特别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在通常情况下,违规行为为一经发观就会模糊正确与错误的界限,随之出现接二连三的效仿者,以至法不责众、骑虎难下。要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等重要环节组织实施。

(一)组织结构控制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从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开始,主要包括:确定单位的组织形式、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集团可根据各自的组织结构,建立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权限,部门之间也应建立职责分工,各部门内也要建立相应的职责分工,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不同的部门或个人相互牵制以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等各环节的规范运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这一系列内控制度的建立会有效地保证权责明确、职能清晰,保障整个集团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

内部控制要求明确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责任和权限,以及每笔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比如一般授权方面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业务情况授权生产经营支出在履行程序后应附上付款合同,业务主管部门应签署合同的执行情况;付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由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审批;付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由董事长加签后办理。特别授权指受权处理非常规性业务,比如凡涉及产权变动、资本性项目投资、对外担保、股票发行等需经集团董事长或总经理办公会讨沦。

(三)会计记录控制

会计记录控制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合法。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通过复式记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重复,以揭示某些弊端。

集团可依据《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专门的、操作性强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及财务管理流程。集团公司首先必须拥有健全的会计工作机构,可设立财务部,并按岗位分离原则在各职位上配置相应的会计人员,各会计人员要职责明确,贯彻“责任分离、相互制约”原则。集团公司的财务部和各子公司、控股公司财务部门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制度,各级财务机构都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以保证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子公司、控股公司财务部门在业务上受集团公司财务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每月要求其向集团财务部、审计部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集团职能部门认真对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及时发现、反馈、上报大量现金流动、资产大幅增加或减少、经济指标大幅变动等经营异动情况,建立异动和专报机制。各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形成了规范的内控体系,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为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保证。

(四)资产保护控制

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接近控制主要指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才能够接触资产。一般情况下,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

(五)职工素质控制

职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集团公司可设立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建立员工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制度。员工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等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应遵守集团公司劳动、人事及薪酬管理制度。人员聘用方案、薪酬分配方案等必须事先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方可实施。这一系列内部控制的建立能有效地保证员工的敬业精神、促进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员工和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人力资源保障。

(六)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批准的预算就是单位的法令,单位内部的各部门都必须严格履行,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预算控制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可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预算编制应以集团总体发展战略为中心,坚持效益优先、积极稳健和权责对等的原则,对预算基本原则、管理机构、编制内容、编制程序、执行与调整、分析和考核各环节建立一系列预算管理制度。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这些制度的实施能有效地促进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化、提高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增强集团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七)风险控制

在公司快速发展中,投资和合作情形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决策失误、自然环境变化、税收调整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经营风险多数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尽管如此,企业仍应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并加以防范。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利润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的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范文第4篇

一、现行内控制度的不足和问题

近几年,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推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一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完成政府经济目标的建章立制上。适应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内部监控机制没有很好地得到健全和完善。从审计对内部控制评审的情况来看,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制度多数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加之会计基础差,会计控制不规范,一直影响企业的管理和任务目标的实现。现行的企业内控制度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1.内控目标的差异。现行内控制度的目标,不以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确定为着眼点,而是重宏观调控目标轻自身管理,重速度和规模较产品质量和效益。从决策层和各管理部门以及到各位员工,都把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作为其业务活动目标,各环节、各部位缺乏沟通和相互联系,对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形不成“提供恰当保证”的观念,把内控制度理解成一般的规章制度,理解成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施国家法律规章的具体细则。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相差甚远。

2、内控内容上的差异。现行内控制度的内容,多数对工作纪律和岗位责任制以及奖惩制度要求甚多,对企业组织的任务和目标不明确,管理组织的设计不科学,强调了检查性,忽略了预防性和指导性。因此,使内控制度很难发挥其控制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内控形式上的差异。由于现行内控制度游离于管理之外,在形式上与管理格格不入,表面文章多,不注重提高内控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缺少有效控制,因而没有足够的约束力。

二、企业内内控制的具体内容

1、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会计记录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授权批准控制。每笔业务必须经过授权,避免开支的随意性。②职责分工控制。它要求互不相容的职责不应有一个人兼任,以减少发生错弊的可能性。③会计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控制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④实物控制。实物控制是指为保护各项资财所采取的安全设施和措施。⑤内部审计。

2、内部管理控制。内部管理控制是为贯彻经营方针,合理而有效地进行经营活动而对内部管理工作实施的控制。它包括计划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物资存货控制、营销业务控制以及管理组织机构和组织人事控制等。内部管理控制,涉及到管理控制的各部门。因此,要合理划分各管理部门的权限;明确其责任,为恰当地进行计划、组织和领导工作;高效而且经济地实现企业组织的任务和目标提供适当的保证。

三、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1、所有者职能要到位。就政府而言,所期望的是就业和税收,经理人员和工人期望的是工资的多少,而所有者最终承受企业的亏盈。所以,关心企业经营情况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应当来自于所有者,避免市场风险的约束力也来自所有者。所有者避免经营风险的谨慎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形成了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因此说,所有者职能到位,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使所有者对经营者形成控制和制衡机制,防止经营者滥用权力。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从而使三者的利益得到保障。

3、强化控制环境建设。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控制的实施和效果。控制环境的要素包括:(1)员工的正直、职业道德和进取心;(2)企业单位的组织结构;(3)管理部门的经营理念和风险;(4)对企业单位经营实践的各种外部影响;(5)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特定审计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的关注和要求。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4-0047-02

一、铁道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原则

对铁道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规范约定的质量标准。

1.质量第一,用户至上。铁道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特殊商品标的物,使用年限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所有用户的切身利益,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信条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人,作为施工的直接组织者和操作者、指挥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质量意识教育,遵循施工规则规范和标准,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把人的综合素质搞上去了,施工的质量问题也就好办了。

3.切记以预防为主。务必转变观念,把事后检查把关转变到事前控制,杜绝事故苗条,在施工过程中继续加强质量控制,有关检查每一个过程关节点,既要检查工程项目的质量,更要检查工作工程的质量以及每一个工序的质量。

4.坚持用数据说话,狠抓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程项目质量的第一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基本依据,这些数据是经过血的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科学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而制定的,铁道项目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必须用实践来说话,来评定。

5.在实践中,必须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铁道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中,务必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公正,不允许持如何脱离科学的偏见,务必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做到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还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二、介绍铁道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的几个要素

众所周知,影响铁道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很多,如人、材料、机械、措施、环境等因素,只要我们做到事前控制,多做调查,就一定能达到保证质量标准的目的。

1.人员控制。人也就是员工,是直接参与施工的,我们在铁道施工项目的管理中,首先要质量好人的质量,也就是人的基本素质,务必避免产生用人的失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劳动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激励每一个劳动者的高度热情。同时要根据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从确保工程质量出发,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程序,选派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员工去完成,并严格禁止没有技术资格的员工上岗操作。

2.材料控制。对于铁道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是关键,器材是保障,项目经理要了解器材的质量、性能、特点、技术参数,把好材料质量关,合理使用。特别是铁道工程施工设备,更应该注重适用于使用地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因素,掌握信息,验证产品的合格证,使用许可证、入网证,杜绝"三无"产品。

3.机械控制。铁道工程项目经理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机械设备和仪表,根据不同工艺特点、测试方法、技术要求,选用合理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健全"操作证"、岗位责任、交接班、技术保养、安全使用、机械设备检查等制度,确保机械设备最佳状态。

4.方法控制。制定施工方案,做出施工组织设计,应切合实际。

三、注意铁道工程施工管理控制的几个方法

1.在实际施工中,对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是铁道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在整个施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具备有知识有经验的前提下,必须抓好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甚至同国家财产和安全、社会环境的安定有着密切关系。铁道工程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项目经理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建设单位的成果性目标负责,又要对企业效率性目标负责,切切实实抓好每项工程的质量。

2.注意做好施工质量检测。不重视铁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控制,不在施工过程中严肃认真排除一切有害于工程质量的因素,不按施工规范要求,是很难保证工程质量的。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工程项目生产流动、结构类型、质量要求、施工方法、建设周期、自然条件等不同情况,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必须抓住、抓好。施工质量控制原则,对铁道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进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