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浪费粮食的观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节约和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并点出节约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两组有意义的计算,以小见大,提升学生对节俭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豆博士的一段话,将个人行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设计理念
本课从学生日常的浪费现象导入,让学生重新认识一粒米、一滴水的重要价值,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学生参与计算,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短片,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浪费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感受、认识生活中节约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节俭的重要意义。
2.对生活中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节约的意识。
3.学习积累生活中节约的方法和窍门。
教学重难点
认识节俭的重要意义,积累节约的方法和窍门。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到学校食堂观察就餐时剩饭菜情况。
2.了解学校公共场所用水的情况。
3.大米、水。
4.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说一说身边的浪费现象。
学生汇报调查了解到的发生在学校的浪费现象。
生汇报,师出示相关课件图片
师:学生的浪费现象,他们所持观点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观点。
师:你同意这些观点吗?
生回答:不同意。
师:中国人自古就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美德。这节课,就让我们从一粒米说起,共同聊一聊节俭的话题。
板书课题:从一粒米说起。
二、学习新课、探究计算。
(一)交流节俭和浪费的意义。
师:虽然我们生活富裕了,但也要提倡节俭,那么节俭有什么意义,浪费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算一算就知道了。
(二)学生探究,计算结果。
1.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计算“一粒米”、“一滴水”的相关数值。
请同学们观察50粒米、100毫升水然后计算。
2.课件出示“一粒米”的相关计算结果。
有的同学称出50粒米等于1克,
2.7亿粒米: 5.4吨
13亿粒米: 26吨
26吨大米大约需要3辆载重10吨的卡车才能装完。
这些大米够我们全班同学吃多久呢?猜猜看。
约5.7年
3.了解世界各地的粮食现状。
(1)中国的温饱现状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目前在全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课件出示中国的饥饿儿童。
(2)世界粮食危机。
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着粮食危机的问题,课件出示饥饿儿童图片。
(3)海地泥饼。
课件出示海地泥饼图片
4.课件出示“一滴水”的相关计算结果。
一个开到最细的水龙头1分钟流失100毫升水。
(1)1小时:6升
1天:144升
(2)2.7亿少年儿童每人每天浪费300毫升水
810亿毫升
(3)每人每天需要摄入的水分是1800毫升,这些水够多少人一天正常饮用?
4500万
(4)全国13亿每人每天浪费300毫升水。
390000立方米,将近洛阳市开元湖的容水量。
三、观看短片、讨论感受。
课件播放节约粮食、水、电资源的宣传片,学生观看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一些感受:
王凯乐同学:人们浪费的现象真是严重,这些粮食如果节约下来送给西部山区的孩子该多好呀!
王露露同学:水资源是有限的,现在的浪费将会给今后的生活带来危害,人们要付出代价,今后在生活中我会注意的,不再浪费。
王顺祥同学:在家中和学校我会管理好电器的开关,合理使用,不造成浪费。
师小结:任何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乘以13亿,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们在生活中要反对浪费,提倡节约。
板书:反对浪费,提倡节约。
四、节约社会、共同行动。
(一)节能型建筑
其实,节约无处不在。(课件出示水立方图片)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就是尽最大可能运用了太阳能,雨水等自然资源,水立方的一个节约功能就是收集和循环雨水,落到水立方房顶上的雨水被汇集到建筑物下面的一个中心蓄水池中,这些被收集来的雨水将被循环再利用。
(二)必须节约的资源
师:小到我们手上的一滴水、一粒米,大到社会上的大型公共设施都在努力实践着节约的生活理念,我们必须节约的资源有哪些呢?
生回答:电、纸、塑料、粉笔、石油、树木……
(三)节约资源好方法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好方法?
学生分成4组分别讨论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的好方法。
五、感情升华。
教师总结:节约资源就是物尽其用,最大化合理使用资源。垃圾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生活中把垃圾分类就能产生价值。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让我们都担当起这份责任!在落实节约行动时,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谈收获。
上过这一节课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或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学生的收获:
王雅静:在生活中,我一定会节约用水的。
王怡婷:我在平时不再浪费粮食,把饭菜吃完。
王凯乐:我在平时把废纸、饮料瓶收集起来,变废为宝,希望大家也这样做。
……
七、实践作业。
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六(3)班周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俭是传统美德,像是一声声春雷,时时回响在我们的耳畔;节俭是新时尚,像是一朵朵浪花,常常飞溅在我们的心里。
“打包“是在饭店里吃晚饭,把剩菜统统带走,而小作者和她的妈妈带几位朋友在酒楼吃饭,吃完后,作者的妈妈要求“打包”,这下小作者难为情了,说了几句让妈妈别打包的话,更让她的妈妈觉得打包很平常,还让小作者当众背一遍《悯农》,背着背着,眼泪不知不觉的流了出来,这才让小作者知道了节俭是一种社会美德,不能为了嫌丢人而白白浪费了粮食。
“主观”表现:一、是提供参考答案(以突出要点为主),但允许考生作不同的回答;二是阅卷教师有不同看法和评分标准,在阅卷中,允许有规定范围内的评分误差。
主观题的呈现形式:以材料(或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考生文字描述作答的一种题型。
题型特点:信息容量大 、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1.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
2.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
3.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
4.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
5.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主观性试题得分偏低的主观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
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
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
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
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
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问题
思维的发散不活:认准一点 不及其余
思维的聚合不准:信息干扰 题眼难破
思维的逻辑不严:分析不实 推理不顺
4.解题方法未掌握
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5.语言组织表达不清
书写潦草,难以评判;术语不准,辞不达意;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例】:2008年全国卷38题(1)的评分细则与失分分析
试题: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试题:38.考卷中的一些变通】:
第一,在需求方面,如果只答了控制需求,也酌情给分。
第二,在生产方面,如果只答了扩大生产或只答了宏观调控,并联系粮食实际也可得2分。另外,答稳定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政策;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货币、财政支持;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等也可酌情给分。
【得分不高原因分析】:
1.范围错误。不少学生从哲学或政治常识回答,得不到分。
2.指向不准。
3.思维片面。不少学生只答扩大供给,没有从减少需求回答,白丢6分。
4.要点不全。有少数学生整个答案反复讲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浪费时间,仅得2分。
5.政策不熟。有的学生答废除农民税、废除土地税、废除耕地税等等,就是不说免除农业税。
6.答错地方。部分学生没有在指定位置答题或不答题。
2008年38题第(1)问的反思
反思一:教师的“教”
高三政治学科的复习教学主要突破两大难题:
第一基础知识的落实(复述—整合)
第二解题方法的掌握(知晓—运用)。 如仅解决了第一问题,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但在第二问题上没有突破,最终依然会失败.
反思二:学生的“学”
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急待提高:
政治的敏感度、思维的开放度、逻辑的严密度、解题的熟练度。
四、如何提高主观性试题的解题能力
1.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1.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1.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1.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1.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1.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2.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2.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2.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2.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2.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2.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班的一次考试在试卷讲评中来具体应用
3.主观题答题的非智力因素
3.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3.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3字体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3.4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自己做了几个小实验,我取来了一点家里的剩饭,搓成小的饭团,在撮饭团的过程中明显米饭表面是粘粘的。然后我取来了一张纸,将饭团放在上面,然后将纸对折,再将纸张里面的饭团慢慢压平,过了一会儿就发现对折的纸张确实被这块米饭黏在一起,仿佛产生了胶水一样的作用。然后我又尝试着用米饭去粘别的物品,就发现用刚刚煮熟的米饭也可以粘住信封的封口,作业本不小心因为橡皮擦破了也可以用米饭将破损的地方粘住,而且听很多家住农村的小朋友们讲,逢年过节帮助爷爷奶奶贴春联所用的浆糊也是用米饭或者面粉熬成的。这些现象都不在我以往的知识储备当中,甚至觉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很难能将食物与胶水这样两种东西关联起来。但由此来看,电视节目当中出现的情节也绝对不是虚构的,煮熟的米饭确实具有能够粘住纸张的功能。但是我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后来还发现一个现象同样是米饭,只有刚煮熟的米饭才能粘东西、干米饭并没有这种作用;另外用米饭粘住的信封并不是永久的,或者说相对于用米饭粘住的信封,它存在一定的时效性,一旦米饭干了,信封的封口就会再自动裂开、这个时候就自然不会粘住东西了,它不像胶水、一旦粘住了就是永久的。
根据这些小实验或者生活常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我觉得煮熟的米饭,和干燥的米饭之间一定存在着什么不同,而这种不同恰恰是导致其能够产生粘性和失去粘性的根本性原因。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从触觉的角度来说,刚煮熟的米饭和已经干燥的米饭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表面手感的粘粘性,而且这种粘粘性很有可能与水有关系。我在课下向老师问出了这个问题,老师向我说起了一个全新的名词,叫做“淀粉”。其实“淀粉”这个词我并不陌生,这种东西以前看妈妈做菜的时候经常用到,很多好吃的菜最后要勾芡,就是要用淀粉调成一种黏稠的酱汁,淋在菜上,会让菜的色泽更加好看,味道也更加好。我曾经观察过妈妈做菜的过程,发现在水里加入水淀粉之后,原本很细腻的水会变得特别黏稠,像浆糊一样。老师说其实我们每天吃的米饭当中也含有大量的淀粉,所以在煮米饭的过程中,淀粉遇到水就会产生如同勾芡一样的效果,就会让最后煮熟的米饭产生粘性,但是一旦米饭干燥,这种粘性就会消失,自然也就无法再存在着中效果了。
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不禁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电视新闻当中曾经提到的一则新闻――“光盘行动”,意思是让人们去饭店等点餐吃饭的地方,将吃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而不是随意丢弃。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好多饭店、甚至是普通的快餐店每天都会丢弃大量的剩饭剩菜,浪费大量的米饭。既然煮熟的米饭具有粘性,我在猜想,也许我们的国家、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可以将这些吃剩的米饭本着不浪费的原则,从粘粘性的角度进行研发,哪怕将其制作成具有粘合作用的产品,也要远好于将其浪费。但是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可行性会比较低,但也不失为一种可以有效利用剩饭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开发复垦与整治;保护与改造利用;可持续发展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
目前,我国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有多种看法,其区别在与对耕地总量的认识不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1第一种观点认为耕地总量是耕地面积的总量,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就是保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这一观点已被广大的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所接受和使用,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得到实施,但其可能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1.2第二种观点认为耕地总量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保持一定质量的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其能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较前一观点有较大进步。其保证的耕地总量依然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1.3第三种观点认为耕地总量是耕地面积总数、耕地质量水平和耕地产出水平的总和。此观点与前两个观点的最大区别是耕地总量是一个相对概念,所谓保持耕地总量不变是保持耕地的产出不变,因我国提出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粮食要求。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系统观。
1.4在江苏南通市,市委、市政府在1997年提出在本市内力争实现跨世纪人均耕地动态平衡的新目标,而且提出了相应的条件和实施措施。其所指的耕地总量是人均耕地面积。
前述四种观点,无论耕地总量的内容和内涵如何,都是现状水平,没有考虑人口、科技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而且耕地问题只是人地问题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讨论耕地问题应放在人地关系这一大的系统中去探索、思考,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去处理耕地问题。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耕地总量是指在规定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下,按正常水平的科技投入,其产出能满足我国人口高峰年人口的食物需求的耕地;而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就是保持前述耕地数量及质量的动态平衡。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我们能保证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也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和有序发展。
2.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2.1耕地总量锐减,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近10年来,因各项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减少耕地达1.03亿亩,周期开发复垦增加耕地7400万亩,增减相抵,耕地净减少2899万亩,年均净减少耕地290万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了3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
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2.7亩,而从1978年到1994年,人均占有耕地又从1.55亩减少至1.1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1/3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6亩以下,已低于日本人均0.7亩耕地的水平。
2.2耕地质量严重衰退
2.2.1水土流失
全国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为6.81亿亩,每年流失土壤10亿吨。其中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最为严重;其次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涵养水土的林地和草地面积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许多不宜开垦的陡坡地进行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2.2耕地沙化
全国沙化耕地面积为3800多万亩,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11个省(市),占全国沙化耕地面积的80%以上。耕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物、工交城建破坏植被、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
2.2.3土壤盐渍化
我国盐渍化耕地面积为11450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这是我国主要中低产耕地类型之一,严重制约了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2.2.4耕地污染
耕地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和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尤其是乡镇企业对耕地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此外,污水灌溉利用不当,也使耕地受到金属和有机物质的污染。
2.2.5地力衰竭
由于缺乏地力补偿机制,以及农业收入太低,农民负担太重,造成农民忽视培肥地力,采用粗放经营,掠夺性使用土地,结果使耕地肥力不断下降,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日渐不足。而且,由于农民缺乏养肥土地的知识,用肥结构不合理,使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地力下降速度加快。
2.4耕地保护措施不力
2.4.1土地使用审批不权不当
一些省(区、市)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层层下放土地审批权,造成土地审批失控。另外,普遍存在建设项目用地不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的情况。
2.4.2土地的宏观调空能力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执行不力,削弱了土地的宏观调空能力,很多地方对开发区域或大面积的建设项目用地,在没有投资或项目的情况下一次性供地,造成土地闲置。
2.4.3土地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现有法律法规对集体非农业用地流转管理规定不具体、不明确,制止自发交易较难,致使集体土地流转秩序混论,造成大量耕地浪费。此外,土地法律法规等的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执法难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
2.4.4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
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总和。在现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中,由于城市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直接导致耕地难以有效保护;城市土地产权结构不合理,加速了对耕地的蚕食。在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产权不明确;集体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现行集体地产权结构不合理;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导致土地资源配置和耕地质量保护困难。
2.4.6中低产田大量存在
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研究材料,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约为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如在今后20~30年中能将中低产田全部加以改造,以亩增100公斤粮计,则可获1600亿公斤粮,按当前亩产算也等于增加耕地7亿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
目前,探讨方法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提出了“开源、节流、挖潜”及相应的技术手段。
3.1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变革,而产生一种更有效益的变迁过程。一个较高效率制度的建立能充分协调耕地问题各方的关系,优化配置土地,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使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3.2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每次突破性进展总能导致人地关系的组织水平、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的革新。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1976年开始推行杂交水稻,水稻平均亩产量提高了20%,七八十年代的农业科技革命使粮食单产提高40%。因此,应在种子、栽培、农药、灌溉、农机、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改善耕地质量。
3.3文化创新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思想上人人都了保护耕地的意识,才能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首先要在全民中进行国土资源教育,纠正以往“地大物博”的不正确思想,改变传统社会中不自觉保护环境、保持耕地的机制和规范,建立完善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其次要摒弃掠夺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再次紧跟世界潮流,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最后,要发挥民族文化,辨证地吸收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使其符合我国的国情。
3.4加强耕地资源的综合管理
针对前述的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和现有问题,要进行加强耕地资源的综合管理。目前,由于数据管理、更新、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原因,而使耕地资源几套数据并存的状况,需要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分级耕地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以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耕地的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还要继续加强有关耕地资源的信息交流。要计划使用耕地,国家重点企业建设用地,应进行论证,尽可能用非耕地和次等耕地;城镇扩建要尽量少占优质耕地。制度、技术、文化创新是解决耕地问题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制度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前提,三者的结合导致最终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唐世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实施措施,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