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控制的概念

风险控制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控制的概念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第1篇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所带来的管理难度也变的越来越大,尤其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也越发复杂,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风险的控制制度不完善。本文正是以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财务风险控制为出入口,首先对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探究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以及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最后深入地提出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难度;财务风险

一、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中,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

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应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高职院校财务高校管理的重要保证,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防范和有效控制财务的风险,遏制住财务风险的发生,使风险的概率降到最低,最终提高高职院校的经营效益。而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让会计的账上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让资金的流动更趋合理,保证资金的安全流通等。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风险不会发生的基础,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很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控的概念就是在面对各项财务的过程中,也可以说成资金的活动中,由于事先难以预料,导致在资金上出现事与愿违,资金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最终会导致利益的受损甚至出现危机的可能。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控制现状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是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财政拔款严重不足,经费被用来满足日常运转的需求,占用了其他教学资源的经费,经费的开支非常的紧缺,这主要归因于长期存在着重视核算轻管理,从高职院校分管财务的领导到管理财务的普通基层,在经费的筹措过程中缺乏严重的理财意识,其理财的积极性严重的不足,专门管理资金的财务部门对于科学理财就等于是空白,在没有深入地高职院校的财务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时,对财务管控缺乏科学时段,而盲目对财务进行运作,这都是管理理念方面的主要的问题。第二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不严格、预算的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不合理,最终导致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监督不利。第三绩效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控制普遍存在着缺乏绩效观念及轻视成本核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内部财务绩效管理不能加强落实。

三、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普遍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

凡是都有双面性,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优异的国家政策带动下,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务的运作越来越复杂,也带来了普遍的财务内务控制问题。财务内部的控制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财务的控制依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必须提高人们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目前财务内部控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没有针对性且不合理。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保证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同时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应该有会计监督制度、内部的互相牵制制度及内部稽查制度,这几项内容是保证财务风险概率减小的必然手段,也是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不合理性已经成为有效管理财务的主要整治方向。

2.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相对于预算外资金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财政资金拨款的内部控制,同时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极大的内部控制局限性,包括将二级单位的财务及院校的内部结算摒除在内部控制之外。

3.财务经费在运作中不透明,内部控制的执行也不够严谨。高职院校的财务经费存在着明显的不透明,主要归其原因于内部控制的不严格,这也是导致领导决策的随意化的主要原因,尽管每年院校都编制财务预算支出计划,但是计划执行得不够严格,因此必须加大财务经费在运作中的透明性及严格性。

四、健全高职院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积极营造财务风险的内部环境。没有良好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就无从谈起对财务的有效控制。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宣传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在认识上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理解程度。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是财务内部合理控制的基础,只有积极地进行营造,才能让风险远离财务。

2.建立安全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财务的流程要清晰、科学、具体,因此要从会计业务流程做起,着力构建科学的规范程序,最终实现财务风险控制。建立安全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还要保证财务操作规程的合理性,严格财务审批制度。

3.加强预算控制、审计力度。没有良好的预算控制,就会让资金处于无规则运行状态,同时审计力度不强,就造成工作人员的不认真,最终导致财务风险控制的疏漏。内部审计制度是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取内部人员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审计力度,使内部制度在审计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审计中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首先应该是预算执行审计;其次是决算的审计;再次是资产审计;然后是资金执行中的债务审计,最后是净资产审计。

【参考文献】

[1]张锋.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和危害分析[J],中国市场,2012(39)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房地产 项目风险 识别 控制

一、引言

房地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在过去的50年中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现在房地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中国房地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在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相关行业非常广泛,它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相关行业的兴衰成败。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项目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尤其是前期阶段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那么如何有效地制定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如何识别和度量项目风险以及如何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成为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和一般程序

1.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项目风险管理实际上就是贯穿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管理步骤,其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解决和风险监控。它能让风险管理者主动“攻击”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建立风险管理策略和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不断控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相关阶段:风险识别,识别风险的方法常用的有风险识别问询法(座谈法、专家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现场观察法、相关部门配合法和环境分析法等;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要进行估计和评价,风险估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后果,风险评价则是确定该风险的经济意义及处理的费/效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概率分布、外推法、多目标分析法等;风险处理,一般而言,风险处理有三种方法,①风险控制法,即主动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消灭风险,中和风险或采用紧急方案降低风险。②风险自留,当风险量不大时可以余留风险。③风险转移,风险监控,包括对风险发生的监督和对风险管理的监督,前者是对已识别的风险源进行监视和控制,后者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人们认真执行风险管理的组织和技术措施。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应该任命一名风险管理者,该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制订与评估规划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项目规划或计划进行审核并发表意见,不断寻找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试着指出各个风险的管理策略及常用的管理方法,以随时处理出现的风险,风险管理者最好是由项目主管以外的人担任。

2.项目风险管理一般程序。按照美国国际项目管理学会的2000年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规定,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如图中所示的五个步骤:

由图1中可以看出,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涉及到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编制,项目风险管理的识别,项目风险管理的度量,项目风险应对措施计划的编制和项目风险的监督和控制这样五个步骤。

三、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识别结果一览

四、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的控制

1.建立项目风险控制体制。在项目开始之前,必须根据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报告所给出的项目风险的信息,制定出整个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序,以及项目风险控制的管理体制。这包括项目风险责任制度,项目风险信息报告制度,项目风险控制决策制度以及项目风险控制沟通程序等。

2.确定控制的项目风险。它要求根据项目风险识别与度量信息,报告所列出的各种具体项目风险,确定对哪些项目风险要进行控制,对哪些风险可以容忍并放弃对它们的控制。通常要按照项目具体风险后果的严重性大小和风险的发生概率来确定。

3.确定项目风险的控制责任。所有需要控制的项目风险都必须落实负责控制的具体人员,同时要规定他们所担负的具体责任。项目风险的控制工作必须要有专人负责,不能分担,否则将会造成大量的时间与资金的浪费。

4.确定项目风险控制的行动时间。对项目风险的控制也要制定相应的时间计划和安排,即制定出解决项目风险问题的时间表与时间限制。因为没有时间安排与限制,多数项目风险问题是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的。许多由于项目风险失控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因为错过了风险控制的最佳时机造成的。因此,制定严格的项目风险控制时间计划就显得特别重要。

5.制定各具体项目风险的控制方案。在这一阶段由负责具体项目风险控制的人员,根据风险的特性和时间计划,去制定出各具体项目风险的控制方案。在这一步当中要找出能够控制项目风险的各种备选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以验证各个风险控制备选方案的效果,最终选定采用的风险控制方案或备用方案。同时还要针对风险事件的不同阶段,制定出相应的风险事件控制方案。

6.实施具体项目风险控制方案。它要求按照确定出的具体项目风险控制方案,开展项目风险控制活动。这一步必须根据项目风险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地修订项目风险控制方案与办法。对于某些项目风险,其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几乎是同时的。

7.跟踪具体项目风险的控制结果。这一步的目的是要收集风险事件控制工作的信息并得出反馈,即采用跟踪的方式,确认所采取的项目风险控制活动是否有效,项目风险的发展是否有新的变化等。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指导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的具体实施和完善。通过跟踪可获得项目风险控制的工作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改进具体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的实施,直到对风险事件的控制完成为止。

五、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对策研究

1.回避。回避风险有两种基本途径:第一种是拒绝承担风险,如了解到某工程风险较大,拒绝业主的投标邀请;第二种是放弃以前所承担的风险,这一类事例很少,如了解到某一研究计划有许多过去未发现的新风险,决定放弃研究以避免风险。

一般来说,回避风险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因为,在现代社会经营中广泛存在着各种风险,要想完全回避风险是不可能的。

2.风险损失控制。风险损失控制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风险处理手段。在现代社会里,风险不仅很多,而且难以完全避免,所以风险损失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性,而且可以通过事先控制或采用应急方案,使风险不发生或一旦发生后使损失额降到最小。

3.风险分离。风险分离是常用的风险控制对策。从理论上讲,风险分离可以减少一种风险的最大预期损失。根据概率理论的大数规律(一种表述大量随机现象平均结果稳定性的定理),企业或项目借助于风险分离,增加了独立风险单位的数量,但在其他情况相同的前提下就可以减少风险。风险分离对策往往应用于工程上材料设备的存放、资金来源多样化、多种施工方案、增加分包单位数量以及扩大经营范围等方面。

4.风险分散。分散与分离有类似之处,它们的不同在于:分散是将企业承担风险的单位增多或扩大,而分离是将风险单位分离开。通俗地说,分散风险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分离则是通过分离风险因素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比如一个核心的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参股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就可以分散规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如规模经济就是分散风险的好办法。

5.转移。这里的风险转移是指风险控制下的转移,而不是财务对策下的有偿转移。风险控制转移只可以转移财务风险或人身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风险的财产或活动转移。它主要是通过转卖方式,比如企业卖掉所有的一切设备,就将设备风险也一并转移给对方。总承包商如果担心项目的空调工程会超过投标时的预算,则可以分包给空调安装分包商,这就转移了这种超预算而致亏损的风险。

(2)依据合同将风险转嫁给他人。业主可以利用苛刻的免责条款开脱自己的风险而转移给承包商。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做法,但承包商在项目较少时往往能予以接受。这种风险控制转移与风险财务转移往往容易混淆,最重要的差别是前者往往是有失商业道德的。此外,如前所述,风险控制转移除可转移财产和人身风险外,还可以转移责任风险。

6.后备措施。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定后备措施,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需动用后备措施。项目的后备措施主要有费用、进度和技术三种。

六、结论

本文对房地产企业一般性的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针对项目风险的识别、控制及对策作了重点分析。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具体作出风险识别、控制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学东:商业房地产投融资与运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8

[2]郑 华:中国房地产政策研究――堵漏、体改、维权 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5

[3](美)查尔斯.J.雅各布斯:房地产职业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3

[4](美)丹尼斯.J.麦肯齐 理查德.M.贝兹:房地产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11

[5]李清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1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信息化 风险控制 

1.财务管理信息化概述 

1.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更快发展的基石。是指依靠现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能够用财务语言表述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数据分析、控制整合等一系列专业的手段,指导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前提。通过智能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专业的软件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快速的信息化转型。 

1.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2.1信息同步化。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信息的同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领料、加工、销售等环节产生的信息能够实现联网同步,从而实现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信息的趋同。 

1.2.1管理链条化。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企业的管理也应当及时调整,以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落后的管理往往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更多的从企业整个生产销售流程角度出发,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资金、物资等一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配置。 

1.2.3资源集约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打破了企业原有的相对固定的管理组织结构,而是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物尽其用,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大大减少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达到信息更新快、反馈及时的效果,更有利于企业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控制。 

2.风险控制理论 

2.1风险控制的内涵 

风险控制,即企业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以降低企业应对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风险有很多,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等。企业风险影响其价值创造与保持。为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对其面对的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 

2.2风险控制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等。一个企业采用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类型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一般而言,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当企业管理者为风险偏好型时,往往会接受风险以获取更大收益;而风险厌恶型的管理者会拒绝风险从而放弃部分由高风险带来的可能收益。 

3.财务管理信息化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3.1 传统审查制度的功能被削弱 

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企业物资的每一次转移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把关,企业财会人员的权限被严格划分开来。信息化打破这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的会计信息和原始数据都由计算机直接输入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审查制度就不能完全发挥出其原有的职能。如果系统设计不佳,其出现的错误或披露很难被发现。 

3.2 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系数的要求大大提高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主要依靠相关人员签章等明确经济责任,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下,业务记录只要通过登陆密码、操作权限、操作日志等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3.3有利于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其生产经营过程数据的实时更新。在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各部门员工能够更加及时的获取他们在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规避等方面需要的信息,有利于企业风险控制的顺利实施。 

3.4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监督 

借助自动化办公系统,依靠完善的计算机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实时监督,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即时监控,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尽早意识到其生产经营链条中存在哪些缺陷,并由此判断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哪些后果,进而指导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风险,达到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的目的。 

信息化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控制机制等都要进行不断变革,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信息化是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所能够发挥的作用逐渐削弱,管理人员越来越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组织与经营模式,对企业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企业必须将利用互联网与自身经营现状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勇.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 经贸,2010,03:148-150. 

[2]王棣华,李攀.信息化会计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 其完善[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15-17. 

[3]于光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策略[J].会计之友 (下旬刊),2010,07:96-97. 

[4]陈朱炎.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J].现代 营销(学苑版),2014,01:22-23. 

[5]高岷,黄重庆.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探讨 [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270.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联系

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1992年提的是“内部控制”,到了2004年是“风险管理”,其内容1992年时包括5个要素,2004年时包括8个要素,说明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一个认识过程。内部控制应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体化的,不能分割的。

内部控制解决的是常规性风险,风险管理解决的是非常规性风险,内部控制解决的是“如何正确地做事”,而风险管理解决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个企业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区别

“企业风险管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对原“内部控制”概念的摒弃。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并未取代内部控制,而是将内部控制框架整体纳入其中。企业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是一个更为全面、广泛的概念。二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企业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除包括原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除了包括原内部控制的全部五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要素。(2)企业风险管理强调对风险的控制与应对。风险被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视为机会),涵盖了信用、市场、战略、声誉、业务及财务等各种风险。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计划、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其中,风险控制又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种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不同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风险计划。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计划既定的前提下,所开展的各种控制活动。风险控制除了包括内部风险控制之外,还包括外部风险控制。(3)企业风险管理注重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与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新的概念与方法,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可以在基于概率统计的基础上,合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而原来的内部控制只能在基于定性判断的基础上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目前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加强企业环境控制与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效率与效果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企业缺乏一种可以辨认、分析与管理风险的机制,往往出现为了追求高收益而盲目投资等风险。(2)现有风险管理机构不足以应对企业风险。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设计较晚,现有的规章制度也是近几年开始施行,而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却变化很快。变化较快的经营环境使得风险管理机制的风险应对能力削弱,甚至失效。(3)风险管理机构组织建设不健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规定: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4)风险管理机构缺乏真正独立性。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部分,风险管理机构存在独立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设立不完善、不系统,审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企业风险责任归属不清晰,都造成了风险管理工作不可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

(一)构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全体员工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共同努力。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新方法,创造一种优良的风险管理文化,改善内部环境,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得到发展。

(二)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传统模式下,由于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决策,各职能部门成为风险管理的权威,严重缺乏对各项岗位职责的主动跟踪评价系统,往往是出了事故才来补。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落实各部门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从风险部门的防范转向全企业、全员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提升到企业的整体行为,使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全员管理原则;全过程管理原则;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2)分层管理原则。即将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机构,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3)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原则。将风险的日常监控职能直接设置到业务经营部门内,使风险管理更贴近市场,有利于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体现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的特征。(4)协调与效率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四)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

传统分散风险管理模式下,各职能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所谓“全面”的制度,但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较差。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制度的制定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因此,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供销业务、财会业务、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的管理制度,建立起面向企业、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基层单位要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和风险控制情况的自查,形成定期检查的长效制度。内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帮促作用,促使企业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制度。

参考文献: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国家审计;审计风险;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社会法制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也明显加大。强化风险意识,分析风险的成因和表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日益成为国家审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能有效地促使国家审计机关向信息使用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客观真实反映被审单位实际情况的审计报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监督并促进党的改革和经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国家审计风险控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务操作上都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当然地成为研究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一、国家审计风险概念及类型

国家审计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发表了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意见或作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和决定,导致必须承担审计责任而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按照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国家审计风险可以分成三类: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是在假定内部会计控制不存在或完全不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整体财务报表和某项业务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这种审计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工作本身的不足而产生的。固有风险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而且各方面因素错综复杂。控制风险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而不能起到及时发现和纠正某个账户或某项业务中的重大错弊的作用所形成的审计风险。控制风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而无法发现纠正会计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弊;二是指无论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有效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彻底根除管理当局舞弊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审查会计资料和实物的范围和详细程度受到限制,在对被审单位账户余额和业务细节进行符合性测试后没有发现错报和差错,而实际被审单位的账户余额和业务中存在错报和差错的可能性。因此,将检查风险局限于实质性测试中,不利于正确指导审计人员全面控制检查风险。事实上,检查风险不只是来自于实质性测试,也来自于符合性测试中。

二、国家审计风险的特征

国家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客观性、潜在性、特殊性、深层次性及可控性方面。由于审计风险伴随于一切审计活动,是必然存在和不可避免的。所以国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虽然国家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其是否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都是不确定的,故国家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国家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审计机关计划不周,安排不当,措施不力以及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低,道德素质差等主观原因也有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剧烈,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被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等客观原因,因此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后果更多地体现在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较深层次方面的损害上,影响具有深层次性;但是国家审计风险水平通过审计人员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因此国家审计风险带来的损失又具有可控性。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进行国家审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由前可知,国家审计存在风险,利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国家审计风险控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为提高效率保证效果提供了有效途径的同时,扩大了对被审单位的分析范围,加深了分析深度,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机关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微观拓展到了被审单位的宏观背景下,审计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具体来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与传统的风险模型相比,其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及外延却扩大了。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更加准确、科学,能精确地判断出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域。从而可以依据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因此,利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国家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有利于提高国家审计的质量和绩效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审计程序。(1)不是所有的客户经济风险在任何情况下都最终具有财务后果,且必然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2)评估和控制所有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是管理当局的责任。审计机关明确了这些后,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的选取可能出现错报环节的相关资料,而避免了在繁杂的资料里摸不着头脑。其次,查处问题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国家审计所要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自身的一些弊端、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更好的发挥政府机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国家审计的绩效水平。

(二)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经济政策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要求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从而确定企业的战略风险并将其与被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要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报。国家经济政策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深入贯彻落实才能发挥作用。在一样的政策下,各地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情况,发现其易背离中央政策的环节进行重点审查,从而保证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正确的贯彻和落实。

(三)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我国对行政权力的约束不足,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所以很难保证一些政府部门不会为自己的政绩而视国家政策法规于不顾,制定并施行一些对地方或本部门私利有益,却损害国家整体利益的政策法规。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侵吞、低价转让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地方经济开发区建设中,违规越权批地、征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利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控制国家审计风险,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审查,会加大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增强审计的威慑力,以利于更好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因此,我国国家审计实施审计风险控制制度有其必然性,这既有国家审计本身质量控制的需要,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都要适时地转变,对他们的绩效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对刺激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评价的客观性、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审计的质量。因此,国家审计风险控制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家审计必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完善国家审计风险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一些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国家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会使国家审计的职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进而更好地体现国家审计的价值。风险导向审计下国家审计风险控制机制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提高了国家审计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审计风险控制机制实现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更有成效的结果,这将会强有力地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增强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监督效果,节约国家财政及人力资源的同时增强了审计的威慑作用,从而推进政府行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余春宏.国家审计风险:类型、特征、成因及化解[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

[2]阿尔文·A·阿伦斯,等.审计与保证服务整合法[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许莉.透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审计研究,2005.

[4]杨宏霞,李照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9).

[5]贺丽萍,张秀岩.论国家审计风险防范控制[J].北方经贸,2004(6).

[6]张灵芝.论政府审计问责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