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酒店;绿色营销;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随着环境逐渐恶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多,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酒店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发展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能源,因而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在整个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酒店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采取低能耗、低污染,寻求绿色环保,博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酒店经营管理模式,因此酒店实施绿色营销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营销的概念阐述

至今为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做出准确完整的解释。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Ⅲ中指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①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p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②综上所述,绿色营销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营销手段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效结合用以满足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利益的新型营销模式。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酒店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的缺乏

绿色营销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现如今的政府对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明显支持力度不够,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对绿色营销的进行推广和管理,并颁布了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使并且普遍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使其约束力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出台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法律仅有12部,而国际已出台27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在立法方面比较缺失,在激励绿色营销发展方面还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政策,因此政府很难从客观上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进行有利的调控和监管。

(二)酒店内部的缺乏明确的绿色营销体系

酒店实施绿色营销需要内部制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只有明确的绿色营销体系,才能有目标的进行市场细分,对营销组合进行有效的优化重组,建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又可以提高酒店经济效益的绿色营销战略。目前我国酒店在绿色营销体系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酒店对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相对较差,缺乏约束力。

(三)绿色消费意识不强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认为自己在酒店花钱消费,一定要使用酒店免费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才是应该的,这种心理导致部分消费群体对资源不但没有做到节约而且加大了浪费的现象,这种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只有5.8的消费者清楚的了解绿色消费并可以引导身边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74的消费者对绿色消费仅了解一部分,甚至20.2的消费者完全不了解绿色消费。同时社会存在着一部分的消费群体本身并不认可低碳绿色生活认为其自身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污染,无法理解酒店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并且认为酒店只是在“炒作”,并不愿意配合酒店的工作。

三、酒店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相关政策

虽然我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一些相关政策,给部分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使得许多企业纷纷加入环保的行动中,但是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不强,因此还是有很多企业对此不屑一顾,相关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强势出击,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为其他蠢蠢欲动的企业敲起警钟,使其再不敢肆意妄为。并且要监督整改的企业,对于整改不达标、推迟整改、拒不整改的企业进行更严格的处罚直至达到相应标准为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营销策略。恩威并施才能得到平衡。政府不能仅仅从惩罚方面控制企业全面实现绿色营销,还要对一直坚持以环境保护为理念进行绿色营销的企业加以鼓励和奖赏,这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心甘情愿的加入绿色营销的大军中。

(二)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教育

消费者的意识影响着其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要遵循文明、绿色、环保的消费准则。我国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意识差别较大,并且低层次这相对较多,政府应该肩负起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责任。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方式,因地制宜的积极宣传保护生态坏境、节约资源的绿色意识、努力传播绿色消费的信息、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的功能与优势、积极推进和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进程。

(三)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通过宣传绿色信息、传播绿色行为的好处来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消费者具有良好的绿色意识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在社会公众的眼中,酒店是一个高消费的物质场所,中国人的餐桌“礼仪”常常被电视传媒传播,因此它常常被贴上浪费、奢侈、污染环境的标签,但是随着恶劣的环境问题频频发生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那种以消耗资源能源、破换环境为代价的消费模式逐渐被否定以至淘汰。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仅不会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在我国,酒店拥有分布广、数量多、高消费、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特点,它理应和社会一起承担责任,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行为,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整个社会的绿色意识、这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现状 长效机制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能源资源匮乏、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被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并注重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应用研究,甚至被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作为依托传统重工业发展起来的淄博市,尽管经济曾一度快速增长,但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经济模式是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在低碳经济热潮的大背景下,研究淄博市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

本文对淄博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淄博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在英国能源白皮书《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被提出。国内的学者对该话题做了许多研究。诸如庄贵阳(2005),付允(2008),潘家华(2010)等等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做了界定。潘在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各种定义之后认为, 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约束下, 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Global shared vision)。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2011)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尹希果,霍婷(2010)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低碳经济实现的制度安排和不同国家的低碳经济进程三个方面,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此外,邢继俊,赵刚(2007),付允,马永欢等(2008),庄贵阳,任力(2009),程天权,杨志(2012),王凯伟,毛星芝(2012),郑佳佳(2013)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探析了内涵、评价、发展路径和模式。

以上研究大都是对理论概念进行研究,从整个国家层面上进行分析探索。毫无疑问,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有着自己的发展现状和进程。于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地区进行分析就显得意义重大。

三、发展现状

淄博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参考近几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等相关数据。

一是以煤炭和原油为主要能源,经济“高碳”特征明显。目前,煤炭、原油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高达97.4%,其中煤炭占55.6%。尽管近些年来淄博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有所调整,但是煤炭和原油的消费总量均仍在不断上升。

二是淄博市二次产业比重大,支柱产业能耗水平较高。淄博市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09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所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3.3%。在重工业中,十大高耗能行业在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能源消耗水平较高。2009年,十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7%,而能源消费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0.2%。这说明,高耗能行业耗能较高,而产出相对较低。

三是淄博市能源强度较高。近年来,淄博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使得淄博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09年,淄博市的万元GDP能耗是1.68吨标准煤,与2005年的指标相比下降了19.76%,降幅比全省平均降幅水平高出1.25个百分点,但单位GDP能耗仍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指标相比高出了57.2%。

四是淄博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淄博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总存量增量大,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随着淄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短期内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十分困难,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将存在,环境风险防范任务也很艰巨。

四、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广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包括大力推广利用低碳能源;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着力推进新能源支撑项目建设。三是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包括大力发展质量优良、生产效率高、可以循环进行生产的生态农业模式;努力构建生态工业链条;积极发展绿色服务业。四是推进低碳型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比如构建低碳交通和倡导低碳生活。五是构建长效机制,加大监督与扶持力度。完善相应法规标准和考核体系;构建绿色财政税收体系。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11).

[2]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3]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06).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 节能 建筑

1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概念与特征

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 ,娱乐的主要场所 ,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 ,到施工 ,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出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 :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2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三分之一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人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的 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建筑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 10.89亿吨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亿吨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然后,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3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低碳设计是指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法。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大家都很关注,对我们建筑领域来讲 ,我们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很重大,也很艰巨,建设生态低碳城市、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绿色建筑 ,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领域的主要策略。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绿色低碳建筑更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4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 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 ,而是将能源的消耗 、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 ,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 ,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还急需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 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人居的进程。 发展低碳生活、建造低碳建筑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5低碳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采用结构体系、地能热泵系统、智能布线配电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节能门窗、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及其他低碳使用技术。低碳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同时可使建筑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低碳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形式,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7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oo6.

[2]李湘洲.才东明.21世纪建筑【M】.北京:建材 工业出版社.2002

[3]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 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 以比较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契机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探析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探究我国高职教育层次定位的问题与展望 我国钻井法凿井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金融租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思考其发展策略 浅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浅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浅谈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方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外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地质钻探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新时期我国城市报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11-24.

[5]UNESCO. 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EB/OL].http:///images/0024/002432/243278e.pdf.

[6]褚宏启.教育政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7]王应密,张乐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5-10.

[8]陈国生,厉春元.高职院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96.

[9]熊淳.国际教育援助的趋向转变[J].教育研究,2013(4):151.

[10]Sandra Taylor,FazalRizvi,Bob Lingard& Miriam Henry.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 London:Routledge,1997:2~3.

[11]Thomas F.Green.Policy Questions: Conceptual Study[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1994(2):7.

[12]涂端午,魏巍.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4(1):47-53.

[13]黄文伟.21世纪初我国高职教育政策范式变迁――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3(1):5-9.

[14]周金燕.人力资本内涵的扩展:非认知能力的经济价值和投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78-90.

[15]李玉静.绿色技能开发:背景、内涵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