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鼓励教学研究

鼓励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鼓励教学研究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古代汉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32-02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对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古书的注解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可以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古代汉语课程的讲授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但是与此相反,古代汉语课程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要打破这种局面,真正使古代汉语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来,在学习和探究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模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的学院是河南省第二批示范型应用技术类人才高校,学校自办学以来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一直引导和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首要目标。古代汉语课程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近年来,笔者结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对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应用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毕业之后或从事中文教育工作,或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故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更注重学术性和研究性;而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侧重于培养具备突出的创意写作能力和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文化宣传或创意策划与写作等有关的工作,故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创意写作方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必须减少学术性、研究性的内容,降低内容的难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古代汉语课程总课时被压缩至80课时(两个学期),因此,古代汉语课程必须重新调整授课内容,适当降低课程的难度,调整理论内容的比重,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

汉字部分:重点讲解汉字“六书”、古今用字、汉字形体的演变三块内容,侧重培养学生分析汉字的能力;兼及汉字文化分析和介绍,使学生了解汉字文化内涵。

词汇部分:重点讲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本义与引申义、同义词,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古代汉语的词义,理解古今词义之间的发展与传承。

语法部分:重点讲解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帮助学生梳理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现象,提高语言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修辞部分:重点介绍合叙、连文、变文、倒文、委婉等古代汉语独有的辞格,提高学生欣赏古代语言的能力。

音韵部分:简单梳理古今语音演变的脉络,使学生了解古今语音的继承与发展;介绍古代的诗律,提升其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训诂部分:简单介绍古书注解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简单了解古书注解的作用及意义。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所谓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反向教学’,是通过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1]这种模式特点在于,教师不用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和理论,而是把讲授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课下观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的认知。笔者认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其一,可以解決课时严重不足的窘境。古代汉语课程难度较大,教师在较短的课时内,一味采用单向讲授的方式,会使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部分课程内容拍摄成微视频,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学生在课下可以反复学习,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辅导和课堂上的答疑,“翻转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效果。”[2]教师可以把一些难度较低的内容的教学资料、参考资料和练习等上传至云课堂和微助教等平台,学生课下自学即可,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教师的授课时间,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

其二,能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古代汉语课程如果采用单纯的课堂授课形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玩手机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翻转课堂的实施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环节中来,增加了课堂的互动环节,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微视频中,教师把传统的呆板的知识点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课堂走进了ppt,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仍然可以感受到教师的独特的人格魅力,避免了传统视频给人的距离感。

其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的自觉性,在课下有一定的自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的能力,并能思考自己对问题存在的困难和疑问。在课堂上能与教师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参与程度较高,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但是并非古代汉语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适用于课程难度一般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自学材料基本能够掌握和了解所学内容。例如,音韵部分的内容难度较大,不适用翻转课堂,而汉字部分可以采用,例如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20分钟左右的微课,简单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讲解汉字演变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给学生预留问题和辅助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教师随时在线上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最点评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拍摄出高质量的微视频。教师要充分设计好微视频的内容,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和生动形象的展示,而非简单的课堂情景的再现;其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要对课堂研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对课堂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随时将课堂讨论拉回主题,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高度配合教师的要求;第三,要有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措施。学习不能全靠学生的自觉,适当的激励和督促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手段。为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监控和评价措施,对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测评。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下,古代汉语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天下,教师可以将课堂教给学生,给学生事先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充分准备之后,分组以ppt的形式进行公开汇报或陈述,师生可以针对所讲内容进行提问,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例如《鞌之战》一文,文章出自《左传》,语言简洁凝练,人物形象生动,且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疏通文选文意,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通论知识和理论,分析文章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现象,进而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现象(古代战争文化、古代姓氏文化、交际文化)。教师可安排学生讲授1个学时(讲授内容由師生共同协商),讨论30分钟,小结15分钟。在授课的过程中,参与陈述的学生、听课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被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共同讨论,共同分析,课堂效果明显与以往不同。

创意写作方向开设的课程大多有剧本写作、小说写作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写作方向的特长,把情节生动的文章改变成电影或话剧剧本,由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师进行审核,审核成功的剧本甚至可以利用学院编导专业的优势,将剧本拍摄成视频,此举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促使学生积极查找文献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创意写作方向的培养目标。

4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古代汉语课程的考核往往是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试卷内容大体是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于是,“学生形成了‘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弊病,这样的考核方式无益于能力的提

升”[3]。要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古代汉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必须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评价,而不是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才能促使学生自发学习,也才能真正考查教与学的真正效果。

4.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也可以理解为形成性评价,即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全班讨论、小组交流、阶段测验等形式,过程性考核将教学和学习融为一个整体,能够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生状态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出师生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让老师了解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学双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结合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古代汉语平时成绩的设定可以分为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实践环节、课堂表现(全班讨论、小组交流)等环节进行考核和评价。

4.2终结性考核

“期末考试作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手段,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知识记忆程度、贯通运用程度、评价创新程度,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学改进的有效方式”[4]。对于我院学生而言,期末考试要在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的能力,简而言之,也就是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试卷中体现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比重应战40%—50%左右,体现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比重占50%—60%左右。

在应用型本科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观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 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8. 

[3] 汪银峰,周晓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9):181-187.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人教版初衷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不怕远征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故事更能代表着本课题的真实性。“”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学生收集这篇主题的历史小故事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四、总结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研究

教材简介:本节课节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六册第五课《牧童之歌》的内容。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积累了浅显的基础乐理知识,能认识简单的乐谱,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音乐表现欲和创作力也正处于高峰时期,是表演歌曲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期。

设计理念: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轻快、活泼,音乐非常富有感染力,三年级的学生身心迅速发展,音乐听辨能力显著增强,音乐表现能力更加丰富,但音乐认知水平还有限,通过此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诙谐、幽默、活泼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创编动作、节奏、歌词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听歌曲时配合音乐做表演,并在听到“来伊噢都”时合着拍子拍手。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体验和感受。

教学难点:能够听歌曲时配合音乐做表演,并在听到“来伊噢都”时合着拍子拍手。

教法说明: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法、教唱法、听唱法、演示法、实物教学法。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将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呈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自制沙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律动导入

师: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到了,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孩子们跳得真有激情!请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刚才大家看到的是电影《音乐之声》里的一些画面,《音乐之声》是一部用音乐来讲故事的电影,它里面有很多首经典的歌曲,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名字叫做《孤独的牧羊人》的乐曲。影片里讲的是有一天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玛丽亚带领着七个孩子精心编排而为他们表演的一场木偶剧。

二、聆听体验,学习歌曲

(一)初步感受歌曲。

1.播放视频,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师:你觉得玛利亚和孩子们表演的木偶剧精彩吗?告诉老师,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这首歌曲轻快活泼,它的曲调风格--诙谐、幽默,知道什么是‘诙谐’吗?诙谐就是很有趣,令人发笑的意思。

2.分段欣赏歌曲,学习歌曲第一段。

师:现在我请你们竖起小耳朵听,这首歌曲里有很多好听的句子,现在我来唱几句,你们听哪句乐曲出现的最多。

生:来伊噢都。

师:对啦非常棒!我再来唱一次,当你听到我唱‘嘞噢嘞’的时候就轻轻的拍手。

3.讲解衬词部分。

师:你们知道‘嘞噢嘞’是什么意思幔课依锤嫠吣悖‘嘞噢嘞’它是歌曲的衬词,听我来唱一句歌里的衬词。

4.为衬词构思动作。

师: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为衬词构思一个漂亮的动作,你可以构思牧羊人、小羊的动作,也可以构思你自己喜欢的动作,现在让我们起立,把你们为衬词构思的动作美美的跳起来!。

(二)学习歌曲。

1.学习歌曲第一段。

师:同学们起立,把你们为衬词构思的动作美美的跳起来,看谁做的动作有趣!我们把前面的歌词也带上,前面可以唱成dang的音。

2.为第一段衬词给2 5|5535 43|编节奏。

师:跳得真好!你们听,接下来牧羊人又唱了什么?(学生聆听2 5|5535 43|乐句的四句衬词)。大家赶快动脑筋,为这几句衬词编一个节奏,老师来弹琴你们跟着音乐试一试!(学生完整演唱第一段)。

3.学习乐曲第二段。

师:按节奏读歌词,用说唱形式表现第二段,牧羊人一个人在高高的山顶上放羊,但他内心并不孤独,他用他嘹亮而动听的歌声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感染了一大群人,你们听,哪些人参与进来了?孩子们我们来读下歌词,这种跟着音乐的节奏说出歌词的表演形式叫做说唱,英文叫RAP。

4.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起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表演的真有意思!你们再来一遍,听,我再用段节奏给你们伴奏一下师B-box好玩吧?想学吗?给你们一个我的独门口诀:捕刺客 打刺客 刺客不 打(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口诀)。

5.出示节奏型××× ×××|××× ×|。

师:刚才我们读的节奏是这样的××× ×××|××× ×|,考考你们,除了用嘴巴,你们还可以想到用什么不一样的声音来‘读’这段节奏?哦有嘴巴打出来,舌头弹出来。大家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选择一个敲凳子一起来练习下吧,来,请大家站到自己的凳子后面,听好老师要求:只用手指轻轻地敲击凳子发出声音,在心里念口诀,现在老师来说你们来为我伴奏,注意力集中哦!学生完整演唱。

6.学习乐曲第三段。

师:再次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孩子们,我们热闹的课堂吸引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咦,他们在哪呢?哦,原来他们藏起来了!

7.演唱乐曲第三段。

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牧羊人,见到你们很高兴!孩子们,我想跟你们做朋友,你们喜欢我吗?我们一起来唱歌吧!你们的歌声真好听,看到你们甜甜的笑容,我特别高兴!我请位笑的最开心的孩子上来跟我玩玩吧!让我们再一次唱起来!

8.再次完整聆听歌曲。

师:孩子们,你们开心吗?我也很开心!今天我还邀请了一位著名的歌手成方圆阿姨来为大家演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在听的过程中,如果被我邀请到,就请你跟我一起跳起来!

三、课外拓展、全课总结

1.课外拓展。

孩子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孤独的牧羊人》是哪部电影中的插曲?(教师在黑板上贴图)。它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他的作曲者是美国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这部影片除了《孤独的牧羊人》,还有两首特别广为流传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如果你会唱,就跟着小声地唱一唱(教师播放音乐《雪绒花》、《多来咪》)。孩子们,你们还知道吗?《音乐之声》这部影片是由奥地利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它除了荣获了国际音乐最高奖项--奥斯卡大奖以外,还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为动人的音乐影片之一呢,你们记住了吗?

2.全课总结。

同学们轻快而又活泼的乐曲《孤独的牧羊人》我们就学习完了,大家独胆感受了歌曲诙谐、幽默、活泼的情绪,而且会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创编动作,你们太棒了!牧羊人用他美妙的歌声把快乐传递给了很多人,让我们也用动听的歌声把快乐传递下去,好吗?起立,大家围成圈,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评价理论;回顾与展望;对比分析;翻译研究;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103―04

人类的语言结构有两大特点:描述与评价。描述是人类通过符号对世界的认知和描写,评价则代表某种主观的价值判断(黄国文,2000)。Thompson(1996)指出,“评价是任何语篇意义的核心,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把评价考虑在内”。评价广泛存在于话语中,有必要把它作为人际意义的一个主要因素来研究。语言评价理论(以下简称“评价理论”,The Appraisal Theory)的提出正是朝这一方面努力的一个成果。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语言教学“评价”的定义和语言评价理论(以下简称“评价理论”)体系,然后,回顾国内语言评价理论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同时展望语言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如何利用各类语料库从六个不同层面对比分析评价手段,并建议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八个方面将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整合起来。

一、评价及评价理论简介

那么,究竟该如何定义“评价”呢?评价的标准有哪些呢?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李杰和李新(2007)认为,“评价是对事物进行主观的比较,包含着评价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么遵循常规,要么偏离常规。讲话者往往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从而表达他的态度。因此,人们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和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意识、社会语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彭宣维(2004)认为,“评价是使用语言来做出评价、采取某种姿态、建构语篇人格面貌以及调节人际角色和关系所产生的态度意义。因此,这一范畴涉及说话人或写作者如何向别的说话者或写作者及其他们的话语、物质对象、发生的事件和事态传递自己做出的判断,从而与赞同者形成同盟,与非赞同者拉开距离。”刘世铸(2007)总结了评价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认为“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评价主体、客体、价值评判和评价标准等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体。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评价主体与客体在主体间立场上意义的协商过程。因此,研究评价必须以评价的各要素为出发点,承认各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一切评价研究的基础。从评价的本质属性可以看出评价行为具有情感性、主观性、价值负载性、级差性和主体性四个特征。了解评价的特征对于更深刻地理解语篇,挖掘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理论中引入评价标准(既关于话语中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范畴)为我们对评价的跨语言、跨文化差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一语法框架,丰富和拓展了人际意义的模型,为研究人际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人际意义是由评价(Ap―praisal)、协商(Negotiation)和参与(Involvement)共同实现的。它关注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Rose,2003)。评价理论的触发点是1991M994年由Martin和White等人主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语文研究项目――“写得得体”(Write n Right)。Martin首先使用APPRAISAL这一术语,Martin和Rose(2003)、Martin和White(2005)这两本专著标志着评价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评价理论讨论的是语篇或作者/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特定主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在这个大范围里,该理论更关注的是表达态度的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的语言,以及一系列把语篇的命题和主张人际化的资源。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根据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White(2002)将其进一步阐释为态度定位、对话者定位和互文性定位。与态度相关的两个因素是“介入”和“级差”。就介入而言,如果是说话人或叙事者本人直接表明的态度,态度则属于“自言”性质;如果是直接或间接引用别人的话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的,则属于“借言”性质;可见两者是析取关系,即一次话语介入,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借言又分“投射”、“情态”和“转折”三个次范畴;它们可能一并出现,如借用他人的一句话中,可能包含转折关系:而这其中就可能出现情态意义,即采用既非完全肯定也非完全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某些评价意义的范畴(如习惯性、可能性、义务、倾向和能力等;见Halliday,1994)。三者之间为合取关系。就级差而言,如果是用来调节我们对人和事的主观态度的强弱的,就属于“强度”范畴;如果是用来增强或减弱范畴之间的界限的,即使两个范畴之间的界线向清晰或模糊方向变化,就属于“聚焦”范畴。强度和聚焦之间也是合取关系。鉴于态度与介入和级差之间的上述关系,这三者之间也是合取关系(参见胡壮麟、朱永生、张得禄、李战子,2005;彭宣维,2004)。

马伟林(2007)指出,功能语法通过分析情态附加语,实现了对小句的评价,只是评价的精密度不够,评价的范围有局限。评价理论从系统功能语法出发,以语篇为分析单位,拓宽了评价范围,丰富了评价手段,并且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挖掘深层的意义。评价理论超越了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气和情态,围绕主体间立场,构建修辞潜势的更广泛、更系统的人际意义范畴,对人际意义中的态度性、介入方式和级差进行了详细和系统的研究。评价理论借鉴社会符号学的分类,对判断和鉴赏的研究体现了社会符号学的特征。介入和级差更体现了评价的系统性和精密性。评价理论所研究的评价资源是以韵律式的方式存在于整个语篇之中。由于价值观念、信念的不同以及预设的不同,不同的读者会对同一语篇会有不同的解读,评价理论充分体现语义潜势。

二、国内语言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回顾

彭宣维(2004)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典理论认为,语气是人际意义的核心;但莱姆克(Lemke,1992)指出,相比较而言,语言的评价意义则具有更加重要的人际地位。与评价意义系统有关的理论,是马丁等人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评价理论。自该理论创立以来,语百学界对该理论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已成为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亮点和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笔者认为其研究大致可分:(1)理论研究,其特点主要是从对评价理论的评价(如王振华,200I;郭鸿,2005;马伟林,2007等)

到讨论该理论的建树问题(如杨信彰,2003;张德禄、刘世铸,2006;刘世铸,2007t s~);(2)应用研究,具体又可以细分为:1)运用该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涉及学术话语、小说、自述、述评、新闻报道、社论、商业广告、戏剧小品、政治演讲、英语专栏、电视访谈、宣传手册等语篇类型(如李战子,2004t~1;李战子、高一虹、李芳芳,2004;唐丽萍,2005,等);2)运用该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如张美芳,2002;郑元会、苗兴伟,2004,等);3)运用该理论进行功能分析的(如常晨光,2002等);4)运用该理论进行二语习得和教学研究的(如陈淑芳,2002);5)运用该理论进行文化研究的(如郑元会,2005等);6)运用该理论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的(如陈洁燕,2005;陈永生,2006;黄海云,2006;孙海珊,2006;杨洛茜,2006;张昕,2006;陈淋淋,2007,等);7)把该理论运用到汉语研究中的(如王振华,2004;彭宣维,2004t 71;李荣娟,2005,等);8)运用该理论进行英汉语篇对比分析的(如陈晓艳,2007)。但是,我们认为这些研究特点基本上是静态的、共时的、单―体裁的、单一层面的、单一视角的、单一语种的、人工统计数据的。

国外学者不少学者已经发现目前评价理论的研究存在种种局限性。首先是对评价性手段的研究层面以及分类标准的讨论,认为目前大多研究主要局限于评价性词汇(evaluativelexis),如Martin(2000)、White(2001)等。在国内,王振华(2001)指出,目前评价系统仅仅侧重于词汇层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并质疑“小层有没有?不同文章体裁有没有?语篇的某篇布局有没有?”杨信彰(2003)指出,学者们对评价手段的分类分散凌乱,随意性大,而且缺乏系统性。……识别评价意义不但应该在词汇层上进行,还需要在语法层上进行,同时还需要从整个语篇的角度来审视各种评价性手段的系统性。评价意义是语言各个系统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语篇中评价手段的多寡反映了作者/说话者表达观点、态度和判断的强烈程度。这些评价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作者/说话者的观点、态度和判断,探索语篇中思想意识的生成和表现形式。李战子(2004)指出,目前评价理论的发展和运用中较为集中的问题主要有:对态度的人际性的认知、对评价手段结合语境的识别、对评价作为人际意义与概念意义的划分以及评价与语类的关系。然后是对评价的本质和特征的讨论。马伟林(2007)指出,在生成语篇的过程中,语篇中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信息结构以及及物性系统中的一些过程都存在着评价,然而,评价理论没有涉及这些领域。刘世铸(2007)认为,要研究评价理论,首先要从哲学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评价的本质、特征和标准,指出“……了解评价的特征对于更深刻地理解语篇,挖掘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理论中引入评价标准(既关于话语中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范畴)为我们对评价的跨语言、跨文化差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此外,还有就评价理论的宏观研究进行讨论的。李战子(2004)…指出,目前评价理论的发展和运用中较为集中的问题主要有:对态度的人际性的认知、对评价手段结合语境的识别、对评价作为人际意义与概念意义的划分以及评价与语类的关系。张德禄和刘世铸(2007)认为“评价理论在语篇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在理论建树上还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方而。……它在形式范畴化以及相关意义范畴化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评价理论以后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完善与体现评价理论相关的形式范畴化和模式化”。

三、语言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展望

刘世铸(2007)指出,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的话语基调上的扩展,对于话语人际意义的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理论的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随着对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入,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为话语分析、翻译等领域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可以预计,在外语教学中该理论也将会展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目前国内对语言评价理论研究的局限性,笔者主张通过语料库途径的研究方法将语言评价理论与对比分析与翻译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以便拓展和加深语言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

1.语料库途径的评价理论与对比分析的整合研究

笔者建议利用各类语料库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来揭示词汇层、语法层和语篇层的评价手段在不同体裁中的使用频率和分布规律:

1)在1961年的Br.English和Am.English中比较评价性手段的异同点;

2)从1961年到1991年在Br.English和Am.English中的使用变化规律;

3)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频率和分布规律的共陛与个性;

4)评价手段的文体分布规律研究;

5)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的作者在同一题材的文本中所使用的评价性手段的异同点;

6)母语和中介语文本里的使用频率和分布规律的共性与个性。

7)而所有这些问题大都是前人很少展开研究过的。

2.语料库途径的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的整合研究

由于评价与话语者、评价的视角以及评价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密不可分。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总是受受话者角色、视角、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的制约,因此,很有必要对作者与译者所使用的评价手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笔者认为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整合起来。

1)通过英汉双语对应语料库检索同一体裁的原文为汉语的作者及其译者的评价手段的使用频率和分布规律;

2)通过“英语翻译语料库”检索同一体裁中不同性别的译者所使用的评价手段异同;

3)通过“英语翻译语料库”检索同一体裁中不同年龄的译者所使用的评价手段异同;

4)通过英汉双语对应语料库检索同一作品的不同译者所使用的评价手段异同。

本研究将功能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评价性手段对比研究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和深化对英语评价理论的研究,而且对汉语评价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同时,本研究的研究视角、层面和方法等都具有前瞻性,是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前人很少展开过的。本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可应用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翻译研究和自然语言的处理,而且可应用于辨别作者/说话者/译者的观点、态度和判断以及语篇中意识形态等研究。

四、结语

本文在简要介绍评价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首先回顾了国内对语言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不足之处,然后,对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如何利用各类语料库从不同层面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手段的使用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语料库途径的研究方法整合评价理论和翻译研究进行多方面的相关研究。

因此,本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具有一定的科学创新性,跨学科交叉性强,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方法先进,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以及至下而上的分析与至上而下的分析等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充分的描写又有合理的解释,还有对评价手段发展趋势的正确预测。不仅开展对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中评价性手段的对比研究,而且开展对母语文本与中介语文本中评价性手段的对比研究。这些举措前瞻性、开拓性强,对研究方法本身有较大突破,有望填补国内语言教学评价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法入门》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 Grammar[M].Lon―don: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1李杰,李新,作为评价资源的语法隐语[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56-61。

[4]彭宣维,现代汉语词语的评价语义系统[A],北京外国语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研究(第3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刘世铸,评价的语言学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07,(3):11―16.

[6]Martin,J R.and 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hag beyond the 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3.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审美人格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至少包涵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操作运用语言的素质;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涵养与创造素质。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就要落实审美教育,熔铸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

一、吟诵感悟,提升审美感悟的能力

在中学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要实现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吟诵感悟能力,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积淀素质。因为感悟对学习的作用是直接的,我们只有把文体感悟与人生感悟联系起来,不断获得许多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意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最终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建构健全的审美人格。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声韵有时节奏激昂跌宕,如上阙的开篇“大江东去”就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恢弘;有时节奏平缓柔和,如下阙的开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是情感的潮水后缩,也为后文感情火山的喷发蓄势,整首词也从而形成了奔放不羁,自由酣畅,铿锵有致的音韵美。

总之,大力倡导诵读,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只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鉴赏能力。对于语感的培养,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二、理性渗透,提升理性审美的能力

吟诵感悟仅仅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必要理性渗透,也就是要注重古典诗歌中人文精神传统的解读,给予古诗教育更多的文化气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积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从中把握诗词的意蕴与诗人的自我形象,从而理解文字所展现的形象与理性的美,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那么,怎样使这种理性渗透不至于概念化的说教,而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升华,这也正是中学古典诗词鉴赏中需要实现理性审美的重要一环。

某些理性渗透可以借助于集中作者本人诗词中的某些词句来强化。如在岳飞的《满江红》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三十年来,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南征北战,为南宋王朝收复了大片的失土,而昏庸腐败的统治者却苟且偷安,心甘情愿地作金军的阶下囚,积极投降,消极抵抗。他空怀满腹报国壮志,屡遭朝廷冷落和排挤,但却视功名利禄若尘埃,决心终生驰骋沙场,收复中原,赶走侵略者。这两句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义近而旨远。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从中得到体现。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理性渗透是要培养学生理性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领略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智慧和心灵。

三、调动想象与联想,提升审美想象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性渗透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与联想,以揭示作品的意境,从而产生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观照态度。为此,我们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要运用想象,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动感的画面,使之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因为文字是符号。按照规律排列起来的符号是作者的创造。认识作者创造的形象,既不能离文字也不能拘泥于文字。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扣住古典诗词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观。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可以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互衬、相互对比之下的生动,你能禁得住广袤沙漠中的苍凉、浩渺在你心中的涌动吗?“圆”将刚柔凝于一景,那种超越时空的静穆之感怎能不叫你凝神屏气呢?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想象一下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能不睹物思情,愁肠百结吗?古典诗词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的各种景观的实词不胜枚举,充分调动这些词语提供我们驱使,那么,诗词中的意蕴美便成为感知的“真景”。

总之,在古典诗词鉴赏中,不仅要吟诵感悟,而且要体验,即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要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独特理解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联想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作为语文就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