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一、创榜样激励,促言教与身教有机结合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施予影响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榜样激励,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会感染和激励学业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要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治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作为教师,仅仅“传道”而不“行道”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教师不愿做或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格,也往往难以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言不行,教师就难以起到表率作用,其说教只能是空洞枯燥的嘴上功夫。

二、创情感激励,促师生关系融洽民主

情感激励靠的是感情的力量,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它从思想方面入手,以情理的疏导,达到尊重和信任,从而实现在思想上的融通和对问题的共识。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从精神上激发和激励学生去努力克服学习中碰到的曲折和困难,从而激起他们自觉学习的热情,我们应该关怀和尊重每个学生和承认学生每一点成绩,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和价值得到承认。同时要善于运用课堂氛围和各种激励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教师的情绪、眼神、手势等手段来诱导学生的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创群体激励,促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群体激励是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受群体关系的影响所形成的激励。在一个人人进取向上和充满温馨之情的群体中,个人受到群体力量的激励鼓舞而不甘落后,从众一致,积极追干,使课堂创造“爱”的气氛,“美”的环境,真正把课堂变成“乐园”。为此,我们可以利用音乐、讨论、环境等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紧张和恐惧等,让学生放松自己、主动求证、大胆展示;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的热情,让其在自我思考、自我决断和自我展示中树立自信,并在自信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欣慰和喜悦。这样就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促其形成学习的积极心态,人人争先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力。

四、创目标激励,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目的无非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与社会的实际问题。为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利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结合当地实际讲解,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处处能用得上。如在教学历史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时,我针对学生都生活在海岛,熟悉海岛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在课前交给学生几个问题(告诉学生可以去问父母或长辈):二十多年以前的每年三月、四月期间是鲳鱼、鳓鱼、墨鱼旺发的季节,而现在怎么没有呢?那时用小舢舨不需要摇多少时间就可以捕到许多鱼,现在为什么大渔轮却要驶几十个小时才可以捕到鱼?有些为什么还要驶往大西洋、南太平洋去从事远洋捕捞?现在又为什么实行禁渔期?如果不实行禁渔期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诸多问题的设计,学生大多感到很有兴趣,回答问题也很积极、灵活、多样。然后通过小结,使学生深深知道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多设疑、多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从而很好掌握课本内容,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激励;激励教育;教学活动;激励目标;激励方法

一、激励与激励教育的含义

激励,从字面上理解为激发鼓励之意。在心理学上,激励指利用诱因来诱发和激起有目标指向的行为。具体说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诱发活化其相应的动机,产生行为的推动力,它所强调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拓展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促使人们在学习上、工作上取得成就。

激励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成才的愿望和需要,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激励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革,建立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和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品行、学业和个性都获得全面发展。

所以,激励教育就是教师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动力为主要目的,积极调整教学环境和对学生的教学态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激励的两个要点

(一)激励目标明确

目标是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完成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也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的教育过程。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可以从注意、贴切性、自信心和满足等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激励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见图1。

在给学生定下合理的目标之后,目标就会在两个方面起作用:首先,它是学生努力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鞭策。目标给了学生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其次,随着目标实现,为学生提供了成就感。如果目标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降低

学生的积极性。

(二)正面引导的教学过程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包括“激励”和“保健”两类因素。“激励因素”指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

的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必须意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而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另一方面,斯金纳所提出的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中也指出正面强化的重要性。正面强化就是指提供个人需要及期望的某些东西。它是影响个人或团体行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想使一个人以某种方式行动并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要给予所期望的行动相应的激励,这样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自我尊重的实现,并且会将这种荣誉感带入自己之后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更积极主动。激励教育对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影响,可从图2看出:

从图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于学生个体或班级集体的积极行为,运用表扬、奖励、鼓励等激励方法可以强化其行为,从而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这种方法是正强化激励。负强化主要是引导学生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如在布置作业后,告诉他们如果作业不合格,将会被退回重写,这样学生会很认真的完成作业。惩罚消除主要指教师通过批评、警告等方法,帮助学生减少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发生。

三、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通过吸引人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目标激励的作用可以分为: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努力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持久性;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各时期的目标,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可以把基础课程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以后继续学习的保障;对于大二的学生,鼓励其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可以通过实践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后,可以加强综合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二)情感激励

人是身心统一的有机体,具有体力、智力、感情、情绪等丰富内涵的个性。先决情感特点提到: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对所学课程持有的态度、兴趣、情意、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简言之,这些因素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喜好。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三)行为激励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学院的《教师行为规范》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五个方面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热爱教育,尽职尽责,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四)角色暗示激励

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更会在心中有自己的偶像或者说崇拜的人物,这种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人物,也可能是虚拟的。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有两个要点: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偶像,这时候,教师应该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将学生往正确的偶像引导。第二,教师在选择偶像的时候,必须掌握贴近学生的原则。如果设置的偶像与学生相距太远,学生产生距离感,这时偶像的激励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五)兴趣激励

有句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方法。但兴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引导绝非一蹴而就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重复定律。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持续的肯定引导,使其保持一种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进而由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兴趣。

(六)“无关式”激励

“无关式”激励并非与教学过程完全无关,而是通过教学环境或是过程以外的一些因素影响学生,达到激励的效果。心理学中有一个辐射定律,体现事物的关联性:即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这在教学过程中看,就是教学过程以外的一些人或事,实质上也会对教学产生一种辐射影响。

(七)奖惩激励

奖励是正面的激励方式,可以通过表扬、奖励、鼓励等形式进行。惩罚是与奖励相反的负激励方式,可以通过批评、处罚等形式进行。主要在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错误问题时,从负面角度加以约束,帮助其纠正,自觉改正。

四、激励的误区

(一)滥用激励

激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个度的原则。不然激励非但起不到原有的效果,更可能会带来反作用。

这个度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设置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超过学生能够承受的能力。另一点是激励使用的频率的问题。激励必须注意公平性与竞争性兼顾的原则。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公平,滥用激励,那么学生会把激励看成一种福利,从而使激励丧失了原有的效用。而教师如果有过于强调竞争性的激励,只表扬少数优秀的学生,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学生为了激励而学习,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就得不偿失了。

(二)没有针对性地激励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人的心理更是千变万化。个性化教学中强调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要求强制管理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激励,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另外,对于具体的问题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或含糊其辞。例如,教师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学生按时按要求完成,而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点评,侧重点就卷面整洁和字体端正等方面进行表扬,激励的效果会很差。

(三)教师凭个人喜好随意性激励

激励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公平性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应避免加入个人的喜好和偏见,或轻易对学生下结论。教师也是人,有自己的喜好。但如果教师一味对符合自己性格或是偏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而对其他普通学生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吝惜褒扬之词,那么这样激励的反作用是相当大的。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对学生采取了激励教育,但必须注意,激励针对的是整个学生班集体,如果偏重于教师个人喜好的激励,那样的激励只会损伤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激励教育鼓励学生发挥最大积极性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四)重才轻德式的激励。

许多教师只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或是在某些才艺方面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或是鼓励激励。奖优罚劣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教育”的德育功能。换句话说,对学校而言,并不是只要培养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算对社会完成了贡献,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管理大师杜拉克曾说过:“人的品德本身不一定能成大事,但品德有缺陷却足以败事”。学生无才有德,对社会也许并没有坏处;但若培养出的学生有才无德,可能就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的效果了。而教师在学校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在实施激励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德育的导向。

(五)马太效应式的激励

心理学中有一个有名的马太福音效应。即在人们潜意识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好的人或事给予更多的欣赏和赞扬,而对原先不好的事物,人们则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其不好,即使其有了转变却也视而不见。简言之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一些教师在进行激励时,总是局限在那几位优秀学生身上,各种荣誉的光环都往他们头上戴。这种让“越是有的人得到的更多”的精神激励往往使得那些在某一阶段突出的学生一下子就成了“全能”。这种做法的可能使他们感觉应付各种场合时身不由己,时间精力也不够。同时还会激起周围同学的不平,从而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所以,对学生进行激励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各个方面,不能只顾到几个优秀学生。

(六)激励手段过于单一

一提起激励,有的教师所想到的方式无非就是给荣誉、表扬、戴红花、发奖状等。其实激励的内涵非常丰富,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并且得到认可,并激发起学学习热情的方式都是一种好的激励手段。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一些特别比赛。包括作文、猜谜等,这些竞赛通过有趣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激励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表扬不是激励的全部。在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适度的批评实质上也是一种激励。而这种激励最大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在不丧失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英语教学;作业;测试

在英语教学中,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要的是发现并告诉学生有什么优点、已经掌握了什么,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学英语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持久的兴趣。

一、激励性评价在课堂生根

1.应坚持艺术性原则

评价当然也要讲究形式和方法,注意艺术性,以增强鼓励的教育效果。如果课堂提问或者课堂练习时不是单纯地判断对或错,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就要根据学生的动态发展和个性特点给其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对于出色的学生不必总是表扬,有时还可以采用激将法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对于出错的学生则要先肯定其正确的地方,再指出错误的地方,鼓励其树立改正的信心。

2.应坚持因材而激的原则

评价针对性要强,因材施“激”。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差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教学的包容性,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激励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肯定、积极的评价语。在认知领域,激励性评价要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面向全体有机结合起来,在为学生指点迷津的同时,减少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教师要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充分、深入的了解,对于所教的课程要有透彻、正确的认识。

3.应坚持即时激励的原则

当学生大声复述出一个英语句子时,当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游戏活动时,当学生回答出了一个英语问题时,当学生大胆地进行了对话或短剧表演时……如此种种,只要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笔者都会及时而热情地进行表扬和鼓励,或眼神赞许,或恳切地轻轻颔首,或伸出大拇指夸奖,或微笑,或真诚而热情地说声“Well done!”等。这时,受到奖励的学生总是大受鼓舞,喜笑颜开,其他的同学也艳羡不已,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英语课上,笔者还让每个组的学生之间展开竞赛,随时观察每个组的纪律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及时给表现认真而积极的组以鼓励,获胜的组便意味着是组织纪律性最强,发言最积极、准确率最高、活动参与面最广的一个小集体。在课堂上,适当、及时地给学生以热情而中肯的激励性语言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积极期望,能进一步激发其坚持进步的热情。

二、激励性评价在作业中开花

1.作业设计有层次

作业的设计要和本节课的内容相符,难易度要适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难点的突破要遵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原则。作业的布置还要有灵活性,对于尖子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提高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以基础题为主,要让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英语作业不是太难,能很好地完成。

2.作业批改有点评

对于作业的批改和纠错,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少责备,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作业按正确和整洁分两个等级,正确、整洁的作业为优,其余都为良。还要经常在作业中加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他们自身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批你的作业对老师是一种美的享受”“老师发现你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你近来进步很大”“相信你会超过别人的”“如果你在书写上再多下一点工夫就更好了”等。让学生在激励中认真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在作业中经常使用“不认真”“不用心”“重做”此类评语,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励性评价在考试中结果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英语教学;作用

激励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指激发人的动机和力量,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迈进。不论是中国古代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还是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中西方的文化进程中,形形的激励理论为人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积极的激励理论推动了社会向人性方向的良性发展,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 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等。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西方激励理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一定程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Theory of Equality)

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1962年提出“公平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其相对量,即报酬是否与自己付出的努力相当等。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公平和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今后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英语的学习集“听、说、读、写、译”于一身,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其重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面对学生们的公平性。对于那些由于语言基础薄弱和学习悟性较差而产生强烈自卑感的学生,教师们要给予更多的耐心,为之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并给予适当的语言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并促使他们保持一种心理均衡的状态。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成绩较好的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而忽略了一部分弱势学生的想法甚至他们的存在,没有给予每一位学生公平表现的机会,使一部分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大大损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在今后的学习中“优者更优,弱者更弱”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的出现和恶化。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Maslow)在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的激励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励理论,分为从下至上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这一金字塔形的图示,由下至上清晰地表明了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以自我实现为最高需求层次的马洛斯激励理论的精髓和升华。满足自我现实的需求就要求一个个体在竭尽全力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之后,成为了自己所期待的人物,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

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学习类型,是一个学习者需要相对较多地暴露于公众环境之中,学习表达自己语言能力和与人沟通技巧的过程,所以学习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即刻关系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与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的语言鼓励将非常重要,因为 人从外部得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感转化。同时,英语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也会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使之更加充分和活跃地体验学习过程,加速自我实现的进程。

3.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 理论(Theory of Expectancy)

北美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的(Victor H.Vroom)的“期望” 理论提出,每个人要求做某项工作是认为这项工作的完成会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获得的成功将会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求。同时,完成工作之后的奖励也要根据个体的期待和差异进行具体的处理和对待。另外,激励者要采用适用大多数人的激励措施,使期望概率不能过大或过小,受益大多数人,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者的动力。

大学英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薄弱不一,因此在完成同样难度的工作后,对参与者的评价和奖励方式应该是适合他的心理需求的,这样,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者得到的是合理的奖励,将会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大学英语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也会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巧的完善。通过与学习者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学习的不同结果的表现形式,教师们要掌握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英语基础的不同,过往学习经历对现在的影响及内在的对学习需求得到不同的满足的程度。另外,教师们不能仅仅采取一般的奖励措施,而是要采取适合大多数人认为的最合理的措施。当然对于期望值大小的界定,弗鲁姆认为要加强心理疏导,使得实际的结果稍大于平均的期望值,这样不会使学习者由于期望值落空而产生挫败感,也不会是学习者因为期望值落空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将非常重要,要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学习者“眼高手低”导致的期望值过大。

4.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Theory of Achievement)

美国的权威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教授(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提出人有多种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 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权利需要(need for authority and power, 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和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战胜困难,将事情做得更加完美,他们追求的是过程中奋斗的乐趣。不同于 “期望理论”的是,拥有成就需求的个体并不看重成功为之带来的物质奖励,而是成功之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拥有成就需要的英语学习者有更强烈的内在的追求成功的动力和动机,尤其是对于有成败各半机会的学习任务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那些成功机会很大或很小的挑战,因为机会太小,成功就有很强的偶然性,而机会太大,轻而易举的成功会使得学习者的成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一般而言,拥有强烈成就需要的英语学习者已拥有相当的语言知识基础,对自身也非常有自信心,他们喜欢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达到设定的学习目标,并从自身努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样的一个团体,并依据他们先前的基础给予他们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和更高的学习目标,满足他们内在的成就需要,使之在原有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并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动力。

以上的四种西方激励理论的阐述以及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方法,尊重和激励每一个学习个体,最大程度地促进自我实现的完成和内心的成就需要的满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励理论也可促使教师在心理层面和人文层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创洁,《激励的学问》(一)。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让・雅克・拉丰,激励理论的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应用网络技术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使物理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有效。网络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图文并茂,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克服传统物理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网络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3.有助于探究情境的创设。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4.能真正落实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虚拟的实验环境,能对实验信息及时收集与反馈,使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为实现实验教学过程的个别指导提供技术保障。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

2.利用网络技术还原学生实验过程

将学生做实验的全过程录下,经过录像整编,分析。在网络的环境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式,让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回放实验过程,在回放的过程中,从自身的角度,应用自己的眼睛去辨析自己在实验中的错误,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对个别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也会找到自主发展的空间,通过网络跟教师交流分析一些特殊情况,从而达到师生共进,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调查表,收集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学生上传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大部分学生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在课堂上重点突破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对于学生上传资料不断归类整理,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完整学生实验误区资料库,这有利实验教学的开展并最终取得较好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我们教师的角色,是通过对实验录象进行精心的汇编,引导学生去辨析实验的错误,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3.网络技术使得数据处理高速化和智能化

数字信息系统实验室(DIS)进入了中学物理实验室,运用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通过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绘画出数据分析表和曲线,可更方便,快捷地测出物理实验中要求的物理量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创建Excel数据表,可以方便地生成点线图。对于非线性关系的物理量研究,可以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曲线拟合,有助于学生发现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规律。如音叉的振动可用计算机绘振动图象,用数据处理软件拟合,发现是振动图象符合正弦函数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实验中在变速运动状态也能得出结论。DIS不但能替代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压强计等许多传统仪表,而且能测量传统仪表无法测量的物理量,如直接测量瞬时速度(光电门),微电流(微电流传感器)等。替代也不是简单的功能重复,而是大大提高了测量范围,精度,速度。

4.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型实验

网上资源为物理实验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课程教学中,可不定期在校园网上公布一些“探索研究”的课题,以激励学生试着去设计实验、解决特定的问题。学生可以围绕选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自己的成果;也可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在网络上提出和设计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文字资料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交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能大大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5.利用网络的交互优势进行实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在实验复习课中,引入多媒体加强人机交互性,增加学生个体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实验复习课容量,而且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将《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的全部演示实验录制成教学片,在复习教学中结合放映相关实验,顺序讲述电磁波的产生、调制发射以及传播、接收等一系列过程,收效甚佳。又例如:各种实验装置的装配,电路的连接复习,可以利用CAI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行组装连接,当出现错误时给出提示信息。另外,还可以将各种分组实验的重点、难点剪辑成录像,播放同学们观看,并适当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回答,这样利用电脑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克服了利用黑板迟缓不连续的弊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应掌握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6.充分利用网络,深化实验教学反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