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规避概念

风险规避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规避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规避概念

风险规避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IT外包;知识转移;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16-02

一、引言

IT本身的属性决定了服务外包是一种知识性行业,IT外包服务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转移过程,因此,知识转移风险已经成为IT服务外包中的一种重要风险来源和风险因素[1-3]。IT外包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内外文献最多集中在风险因子、风险因素、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但对风险规避的研究文献不多。杨波等人[4]认为,IT服务外包风险包括失控的风险、不确定性的风险、模糊性的风险、丧失能力的风险、系统性的风险;杨海蔚等人[5]将IT服务外包风险分为: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决策风险、来自合同的风险、转换风险、来自IT外包双方本身的风险等方面;林菡密等人[6]认为,IT服务外包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信息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两方面。李菲菲等人[7]认为风险是一种损失、是不确定的,从预期与后果之间的差异来研究IT服务外包风险问题;丛国栋[8]提出,IT外包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监控三个方面;方德英等人[9]则从风险评价方法等角度研究IT外包风险,认为评价方法分为清单法、问卷法、成本模型法、技术模型、网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可靠性模型等几个方面。关于IT外包和知识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鉴定、界定、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研究,但是在IT外包知识转移风险规避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不多。如何引入知识转移风险规避对策,提出有效的IT外包知识转移风险规避对策,有效风险规避措施,可以使IT外包行业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其信息服务和技术水平。

二、相关概念

(一)IT外包

IT外包,是企业战略性选择外部专家或者外部专业化技术和服务资源,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与业务流程外包给技术强的专业性公司及完成的服务模式与手段[10]。企业利用其外部优秀的IT专业化技术、有用资源,以替代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组织、部门与人员,来承担企业信息技术系统或业务流程的运作、改进、创造、维护,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更新资源、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与业务创新能力和增强被服务者对内外环境的应激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广义上是指给不同的人提供各不相同的知识资源,并通过知识的外化、交流、反馈及互补产生对组织有价值的知识共享平台,即将人力资本经过社会化转化为结构成本。狭义上的知识转移是由组织主导,有正式、明确的知识目标,一般指发送者与接收者有明确的流动方向类型的知识流动模式。在IT外包环境中,通过分享知识,客户和供应商可以一直维持一个有效的外包关系。而且,有效的技术知识转移对客户的IT使用和管理有重大的影响。IT外包知识转移定义为客户对服务供应商的知识需要,吸收,转化、积累、交流并在IT外包中应用的程度。

(三)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可以称为风险分析、控制与危机处理,是指如何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能力。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决策和应变策略。风险发生危害性与随机性很难确定,所以要权衡各利益主题,以便做出最合适的决策[11]。风险规避的主体是一种经济单位,即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等;风险规避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权衡是基础,而选择合理的风险处理方式、策略则是关键;风险规避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空间与安全保障。

三、IT外包中知识转移的风险规避对策

对IT外包中知识转移的风险相关概念分析[12],知识转移风险具有系统性、反馈性、知识性等[13-14]特点,本文从建立IT外包知识管理系统、加强IT外包双方的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来规避风险。

(一)建立IT外包知识管理系统

IT外包双方要想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适当降低风险,双方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决定知识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有知识管理层、知识流程、管理系统中的支持元素。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收集、知识吸收、知识整合等有效的循环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支持元素有能力、领导、技术、决策等四个面。IT外包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从大的角度来说,有助于IT外包双方的迅速发展,从小的角度来说,可以帮助IT外包双方员工快速成长。员工在企业内部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发展自我。员工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在信息化知识经济浪潮下,知识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另一个方面,在IT外包知识转移过程减少知识理解的失误,防止风险的发生。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要减少风险,就要在确保知识整合与知识反馈的质量时,选择的知识在运用和共享之前还必须经过多方面吸收、加工、创造与提炼,以提升在知识转移时的正确性、方便性、价值性。具体如图2的框架。

(二)加强IT外包双方的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总结可知,相关学者主要从合同系统、信任系统、技术系统、组织交流系统进行IT外包知识转移关系管理研究,建立相应关系管理系统。良好的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是IT外包知识转移风险规避有效方法之一。

(1)合同系统。IT服务外包发展早期,主要通过合同约束外包双方,合同管理作为IT外包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关系管理中最基础的治理效果与保障机制,通过在合同中规定量化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对供应商的能力和质量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在战略伙伴关系中,有很多难以预测的因素,保持合同的灵活性,将有助于减少IT外包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纠纷问题。

(2)信任系统。为了提升IT外包双方的知识转移的意愿,提高知识的创新,双方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与协调的关系,IT外包双方之间应努力建立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关系,IT外包双方协调、信任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使双方获得更多的无形收益,只有通过相互信任的关系,IT外包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知识创新与风险的规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协调、信任的重要性被人们认识。对IT外包双方来说,协调、信任更为重要,对IT服务外包企业内部而言,协调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内部协调是沟通的关键。对IT外包双方而言,信任实现了外包双方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知识源的编码能力和知识解码能力,从而降低在知识转移过程双方的风险。下面是IT外包双方信任对知识转移、知识更新图。

(3)技术系统。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服务商的IT技术学习和更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服务商只有更高效的学习和引进IT技术知识,才能更好的满足发包方对于整个IT外包知识转移过程中活动的要求,更好的进行IT外包知识转移关系管理。服务商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系统的建立,对知识转移正向流动、降低知识转移与反馈风险起到促进作用,如图4所示。服务商在改善技术方面的努力,使知识反馈、知识反馈水平不断提升,从而知识转移成本也会相应的降低,随着技术系统的完善,服务外包双方的沟通交流就会更加流畅,进而增加双方的利益,降低知识转移风险。

(4)组织交流系统。随着IT服务外包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立一个跨组织的管理机构显得尤为迫切。由IT外包双方负责人牵头,选择合适的跨组织的合作成员,并且明确界定每个人的职责,这将更有利于IT外包双方之间进行交流,同时能更好的应对一些突况、解决冲突矛盾,便于整个IT外包活动的顺利进行。

IT外包双方中的成员通过利用远程信息技术进行工作上的沟通,他们虽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但是知识交流并不完善,因此IT外包双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组织交流系统,具体交流系统如图5: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总结可知,IT外包知识转移过程中关系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信任系统、技术系统,合同系统、组织交流系统这四个系统,其他有关的系统需要进一步挖掘。外包中的关系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良好关系管理系统,对IT外包双方知识转移的成功具有推进作用。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IT外包作为一个新型的服务产业和信息系统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家和学者们的关注。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他们越来越多的选择IT外包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对IT外包动因与决策,相关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对IT外包中知识转移与风险规避研究对策相对较少。本文从建立IT外包知识管理系统、加强IT外包双方的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等方面,从而达到在实证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进而更好的控制了知识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问题。但对IT外包知识转风险规避对策的提出还不够完善,还缺少提出很多更好的对策来规避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风险,以后还需要相关专家对其进行完善,还有建立知识反馈验收水平、技术创新体系、知识转移能力评价体系等策略如何更好地应用到IT外包知识转移中等问题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Forrester. Europe’s IT Services Spending will Grow by 57 percent from 2003 to 2008 [EB/OL] . http://t- syst /ipl2/statistics/923/downloads/press_kits/2005

[2] Potter, K. Dataquest Research Catalog: IT Outsourcing Worldwide[R].Gartner Group,2005

[3] Bahli B,Rivard S.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Risk:a Transaction Cost and Agency Theory bas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ptember 2003,18:211-221.

[4] 杨波.IT服务外包―基于客户和供应商的双重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2-24

[5] 杨海蔚,董安邦.企业信息技术浅析[J].情报科学,2002,20(7),772-774

[6] 林菡密.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阻力和风险探讨[J].科技信息, 2008,28,513-514

[7] 李菲菲,李华.接、发包业务流程外包风险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增刊,17-19

[8] 丛国栋, IT外包风险评价模型与控制策略研究[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11,14-18

[9] 方德英,IT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69-72

[10] 李华,常静,董明.服务外包系统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9:102-145.

[11] 杨建平,杜端甫.项目风险的一种模糊分析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2.

[12] 张跃评,刘荆敏.委托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7(6):74-78.

[13] 蒋贵川,范玉顺,吴澄.动态联盟建盟过程模型与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2,(1):58-62.

[14] 刘春燕.企业IT外包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及其风险防范策略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2009,25-31

基金项目

浙江农林大学校科研发展基金人才启动项目(编号:2014FR012)、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编号:TMMS1302)。

风险规避概念范文第2篇

摘 要 套期保值现已成为期货市场一个重要的经济功能,不同的套期保值策略影响着套期保值的效果,因此研究套期保值表现的好与坏,即研究套期保值有效性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套期保值 风险 期货市场

一、套期保值概述

传统概念的套期保值是指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期在将来某一时间通过平仓获利来抵偿因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一)套期工具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准则中指出,套期工具是指企业为进行套期而指定的、其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可抵销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二)被套期项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准则指出,被套期项目是指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且被指定为被套期对象的下列项目:一是单项已确认资产、负债、确认承诺、很可能发生的交易或境外经营净投资。二是一组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的已确认资产、负债、确认承诺、很可能发生的交易或境外经营净投资。三是分担同一被套期利率风险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组合的一部分(仅适用于利率风险公允价值组合套期)。

库存商品、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长期借款、预期商品销售、预期商品购买、境外经营净投资等,如符合相关条件,均可作为被套期项目。

二、套期保值有效性评估的相关风险

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时,一般会遇到体制风险、管理与运营风险、基差风险。

体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套期保值基本管理体制的体制性缺陷或限制而使企业套期保值发生损失及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者由此产生的机会损失。

管理与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套期保值日常管理与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包括资金管理风险,决策风险和价格预测风险。

基差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现货价格与该商品近期合约的期货价格之差。即,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基差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这主要取决于现货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期货价格。而基差风险是指由于基差的不利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三、套期保值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套期保值有效性是指通过套期工具抵销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程度。

(一)判断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常见的套期有效性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要条款比较法,是通过比较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主要条款,以确定套期是否有效的方法。如果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所有主要条款均能准确地匹配,可认定因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可以相互抵消。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主要条款包括:名义金额或本金、到期期限、内涵变量、定价日期、商品数量、货币单位等。

2.比率分析法,是通过比较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比率,以确定套期是否有效的方法。运用比率分析法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政策的特点选择已积累变动数(即自套期开始以来的积累变动数)为基础比较,或以单个基期变动数为基础比较。如果上述比率在80%―125%范围内,可以认定套期是高度有效的。

3.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一定数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回归关系函数的方法。将此方法运用到套期有效性评价中,需要分析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之间是否具有高度相关性,进而判断套期是否有效。运用回归分析法,自变量反映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变动,因变量反映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

(二)套期保值有效性测度方法简介

1.Ederington测度方法:Johnson(1960)、Stein(1961)在方差最小化理论下,最早提出了商品期货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并给出了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估计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计算公式。Ederington(1979)在这个基础上定义了套期保值有效性的考量标准,即套期保值有效性指标表示有套期保值交易相对于不套期保值交易的风险回避程度,它可以反映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2.LPM模型测度方法:均值――方差资产定价框架中的风险是双边的概念,但是近年来单边风险的概念引起了很多关注,Adams和 Mon-tesi(1995)认为很多人开始关注下方风险,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由于获利和损失带给人们的效用不同,对损失的敏感比获利大而这又影响人们的决策。LPM模型测度方法和Ederington测度方法一样,考虑套期保值以后风险的较少程度。所不同的是,Ederington测度方法是方差的减少,LPM模型测度方法是底端部分距的减少。

3.夏普比率模型测度方法:由于Ederington测度方法在形式上只考虑了用风险来度量套期保值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局限性,Howard和D'Antoio(1984)运用夏普比率提出了一套风险收益尺度衡量套期保值的方法,他们定义的套期保值有效性指标中包含了收益和风险两项。用有套期保值组合的夏普比率与没有套期保值组合的夏普比率之比表示套期保值交易的风险规避程度。然而,也存在一些缺陷,后来一些学者对它进行了一些改进,Chang和Shanker(1987)提出修正的夏普比率测度方法,Howard和D'Antoi(1987)则提出了更进一步的修正模型,更合理地测度了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4.HKL测度方法:在效用最大化框架下研究套期保值有效性,主要还是考虑基于均值―方差效用函数,我们假设套期保值者会投入无风险收益与其绝对风险归避程度之间的差额相同的数量,因此任何的套期保值都取决于套期保值者的风险规避行为。Hammer(1988)认为Pratt的ARA比夏普比率模型中的单位标准差风险补偿更能有效地反映风险规避。Hsin、Kuo和Lee(1994)采用了常量ARA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测度方法。Copeland和Weston(1992)定义了风险补偿为期望收益和确定等值之间的差值。所以,套期保值交易的风险规避度也可以解释为套期保值和不套期保值的确定等值收益之差。当风险规避度大于零时,说明套期保值效果十分好,当风险规避度等于零时,表示选择套期保值和不选择套期保值没有区别,当风险规避度小于零时,说明它不是一个有效的套期保值策略。

四、保持套期保值有效性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套期保值

企业保持套期保值有效性必须要正确认识套期保值,把套期保值与投机交易区分开来。套期保值与投机交易完全不同,套期保值的目的并不是获利,而是为了回避商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投机的目的是赚钱,只要有收益,投机就是成功的。

(二)完善制度与管理

首先,应设立套期保值开发部门与机构。为保证套期保值开发的落实,企业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套期保值开发部门,负责套期保值的业务联系与方案设计等。有了现货市场的支持,套期保值业务才能持久开展。

其次,完善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建议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处理方法。针对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缺乏指导性的问题,明确套期关系确定和变更的细则,杜绝企业利用套期保值会计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

另外,加强内部控制。必须建立严格的企业内控制度,形成完善的制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加套期保值信息披露,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市场共同的监督来规避企业的自利行为。

(三)改善期货市场运作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可行的期货品种上市机制,不断推出新品种上市,是期货市场正常运行的一项主要内容,需要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便于执行和管理。从而有效规避风险,健全期货交易机制。

风险规避概念范文第3篇

一、企业外汇风险的概念

在学术界关于企业外汇风险的概念有广泛的意义,也有狭隘的定义。一广泛意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和利率的变化还有外汇双方也就是交易者到期违约或外国政府??行外汇管制给外汇交易者可能带来的任何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二狭隘意义的外汇风险仅指因为交易双方所在国家,即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给交易双方中任何一方可能带来的损失或收益。而由于汇率利率的变化在实际交易中带来的外汇风险通常发生。

二、企业外汇风险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企业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而诸多原因所造成的风险就主要有这三方面:经济风险、外汇交易风险和会计折算风险

(一)企业的外汇交易风险

企业的外汇交易风险说的是因为外汇汇率波动而导致的企业应该收益的债权与应该支付债务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在实际的外汇交易中,承担对外债权债务清偿风险和承担对外贸易结算风险成为两种企业主要承担的风险。

1.对外贸易结算风险

因为一些债权和债务时间与办理结算付款时间的不一致,如,对外计价进行物资或劳务买卖而形成的,而且在办理结算的时候需要交易双反进行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易,也就是货币兑换,并且由于汇率变动使折算为本币的数额增加或减少的风险,这种风险称之为对外贸易结算风险。

2.对外债权债务清偿风险

企业在外汇借款过程中,因为借款日与偿还日的不同步,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借入的外币兑换人民币存在汇率波动而产生的外汇借款清偿风险。一般情况下,当企业流动资金不充裕的时候,企业就会向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取得外币借款,企业与借贷银行约定在借款到期的时候以人民币兑换成外币予以还款,这就面临着这样的风险,那就是如果企业在外币借款清偿时外汇汇率上涨,那么借款企业就得付出更多的本币成本来购买外币对借款进行偿还。

(二)会计折算风险

会计折算风险是对企业在涉外交易中的各个可能存在风险的项目最终风险大小的预期估计或者警告,这将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及企业利润和所得税,从财务分析角度看,是不能忽视的客观存在的外汇风险。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其实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对外经济活动中,由于汇率的变动,影响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的风险,是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所造成的影响,它通过对企业外来现金流量德尔直接影响,继而影响企业未来收支,最终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三、如何有效的规避外汇风险

任何事物都存在风险,当人们发现其风险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就会想法设法的来规避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对于外汇风险的规避也是人们日常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有效的来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呢。一般企业会采取多种方式来规避外汇风险,而在实际运用当中灵活选择计价货币和增加保值条款则是从操作层面和交易双发接受度来说是最为广泛的。

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聘请专业的外汇管理人才,及时准确的预测出国际市场汇率的变化。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频繁,汇率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于外汇人才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各类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方式,还要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力、过硬的金融财务知识,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状态来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作为企业,必须要走人才战略,意识到技术性人才对自身规避风险的重要作用,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做好外汇风险的防范工作。此外,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构,有效规避外汇风险在企业内部的发生,之前国内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并未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计划中应将这一方案措施提上日程。

四、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外汇保值

风险的存在具有广泛性,而外汇风险作为众多风险中的一员,它也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在它会随着汇率的波动与其他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而不管企业意识到风险与否,外汇风险都客观存在并且随时可能发生,只能做到尽量降低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同时,外汇风险也具有普遍存在性,可以说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时时有风险事事有风险。

风险规避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金融风险;波动性;协同持续性;FIGARCH

一、引言

人们在对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中发现数据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即经济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并不如传统经济计量学假设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在这一背景下,以Engle(1982)为代表的大批经济计量学家在建立新的能有效描述波动的不确定性的手段和方法方面,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应用汇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不确定性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形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

传统的时间序列和经济计量模型通常假定序列在某一时间内具有常数方差,如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及其模型(CAPM)和套利定价模型(APT)都建立在投资收益和方差为常数的基础上,静态的处理资产资产的定价问题。这一假设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遭到破坏――人们在对大量的金融时间按学列诸如股市、汇票以及证券等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数据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即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并不是如传统假设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按变化的,并因此将时间序列的方差的这种时变性称之为波动性。

现实观察到的波动性呈现了分数维数,分数单整模型(FIGARCH)或许能够更好的描述时变方差的特点,将向量FIGARCH引入协同持续性研究中。

二、FIGARCH模型

定义1:如果一个时间序列yt是稳定,则

(1)其均值E(yt)与时间t无关。

(2)其方差Var(yt)是有限的,并不随着t的推移产生系统的变化。

(3)自相关函数以指数率衰减。

则该时间序列yt将趋于返回它的均值,以一种相对不变的振幅围绕均值波动。

定义2: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该序列被称为d阶单整(integration),记为I(d)。换句话说,如果序列yt是非稳定序列,而?塄dyt是稳定序列,则序列yt是I(d)。其中:?塄yt=yt-yt-1,?塄dyt=?塄(?塄d-1yt)同时平稳序列可看出I(0)。

现实中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显示了介于I(0)和I(1)之间的性质,即既不表现出完全短记忆如I(0),也不是未来的变化永远依赖于初始值如I(1),而是虽有记忆但记忆性缓慢衰减,即表现出自相关函数呈缓慢衰减变化的特征,因此这些序列不能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Hosking(1981)就分形差分更一般化了最初的ARIMA(p,d,q)值,得出一个自回归的,分形维积分移动平均(ARFIMA)过程,即d可以是任何实数。

分形差分是通过将分差过程分裂为较小的要素,分形差分化试图将一个连续过程――分形布朗运动,转变为离散的过程。而整数差分仅是一个总的逼近,当这种简单的模型被强加在一个现实中的过程之上时,容易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Baillie等论证,FIGARCH过程的存在可以解释研究者在高频金融数据中普遍发现的IGARCH类型为。研究者论证,GARCH(1,1)模型提供了对连续时间扩散过程的一致离散时间近似,并且随着抽样间隔趋向于0,两个GARCH参数的和趋向于1,从而显示了IGARCH行为。IGARCH意味着条件方差所受到的冲击无线持久,这与我们在大幅冲击后观察到的持久性不符合。且IGARCH还意味着投资主体将会频繁和彻底地改变其投资组合的组成部分,这也与观察到的主体行为不符。时间聚合问题也给IGARCH模型的合理性带来了疑问。Drost和Nijman说明,IGARCH在高频生成的过程应该延续到低频的观察值,但这似乎与大多数经验报告结果不符合。

有了这些反常现象后,Baillie等提出,普遍观察到的IGARCH行为也许是长久记忆数据生成过程的产物,他们还提供了相当支持这个论点的模拟实验。在拟合波动率时,似乎应该严肃考虑调和了稳定GARCH与IGARCH的矛盾,更加贴近实际金融时间序列的FIGARCH模型。

定义3:分整GARCH模型,若平稳时间序列xt的残差平方项 ?着t2满足差分方程 ?准(L)(1-L)d?着t2=w+[1-?茁(L)]vt,其中0

三、协同持续性

从风险角度看,持续性的存在增加了未来资产收益的风险,影响了资产的长期定价。反之,如果不存在持续性,那么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当前的扰动就可以忽略不计。对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波动持续性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不同金融市场的波动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波动会从一个市场传递到另一个市场,这一现象称为波动溢出效应。波动溢出效应可能存在于不同地域的市场之间,也会存在于不同金融品种的市场之间,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等。为了分散、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对多个资产进行组合,进行风险的对冲,而这要建立在对多个变量波动的相关分析基础之上。

向量GARCH模型是研究波动溢出效应的主要工具,波动溢出效应的研究对于资产组合理论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在协整概念和波动持续概念的基础上,Bollerslev和Engle提出协同持续的思想,即分量序列之间可能存在一种长期的线性均衡关系。协同持续的实际含义是,如果向量GARCH过程的每一个分量都是持续的,而向量GARCH过程各分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却不表现出持续性,则称向量GARCH过程是协同各持续的。

定义4:协同持续性 多变量随机过程{Yt}是关于方差协同持续的,如果{Yt}关于方差持续,且存在一个向量?酌∈RN,{Vec2(?酌)}i≠0,i=1,2,…,N(N+1)/2,是的对任意s>0,满足limsup

t?邛00

?Es(r'Htr)-E0(r'Htr)?=limsup?Vec2(r)'H*t(s)?=0。其中

t?邛00

ec2(r)=ec2(rr')-diag(r)diag(r)),diag(・)表示将向量化为对角矩阵。

协同持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理论上来讲它是协整概念的扩展,协整概念反映的是时间序列一阶矩下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协同持续则反映的是时间序列二阶矩(方差与协方差)意义下的长期均衡关系,也即协方差本身的协整关系,两者都反映了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均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降,协同持续概念是协整概念的扩展。

从实际金融分析角度,它告诉我们对于具有风险持续影响的金融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组合配置的方式消除风险的持续影响,并指出如何进行相应的组合配置来规避持续风险的影响。此外,研究不同市场之间是否存在波动持续性,对于了解不同市场之间的驱动被动关系,研究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都有重要意义。

定义4中的协同持续,仅仅把消除了方差持续的情况叫做协同持续,这样就无法描述一般的具有不同持续性的时间序列的协同关系,缩小了研究范围。事实上持续性的减弱也是有意义的,不应把它排除在研究范围外。现实中的市场中,经济行为本身体现了非线性结构特点,具有时间的分数维持性和统计上的自相似性质,波动的持续性和信息的相关性都可以用分形维数来描述,风险持续性的市场机制应该用分数维的N维向量GARCH模型来说明。FIGARCH或许能更好地描述时变方差的特点,可以将向量FIGARCH引入协同持续性的研究中。

为了讨论一般意义下的协同关系,有必要将协同持续的概念加以扩展,即对每个分量的分数维为di(i=1,2,…,n)的n维向量GARCH模型来说,显然每个分量都具有方差持续性,但对他们经过线性组合后持续性并不是消除了而是减弱了的这种情况,即组合的维数降低至d(d

定义5:部分协同 若对N维随机过程{Yt},存在子集{yt(n)} ,不妨设为由Yt的前n(>1)个变量(Y1t,Y2t,…,Ynt)T组成的n维随机过程符合定义4的要求,而对剩余的N-n个变量,其任何子集构成的向量均不符合定义4的要求,则称{Yt}为关于波动部分协同持续。

当考虑到风险规避时,分析协同持续关系,将变量组合以规避风险,体现了风险意义上的长期稳定,但是事实上,金融时间序列中经过整数或者分数差分后的残差序列为绝对稳定的序列通常是不现实的。因此,引入了定义5,从而FIGARCH的持续性可以更有效的在研究风险规避中发挥作用。

四、小结

波动持续性现象是人们在研究经济和金融时间序列中发现的一种普遍现象,表明当前的扰动对今后的波动有一个积聚的影响。从风险的角度看,持续性的存在增加了未来资产收益的风险。反之,如果不存在持续性,那么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当前的扰动就可以忽略不计。显然,对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研究持续性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协同持续性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组合配置的方式消除或减弱风险的持续影响,如果组合后维数减小了,方差的持续性也将减弱,当前风险的影响也将减少,这对风险的规避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长记忆性的分形理论很自然就被应用到波动持续性的研究当中,将FIGARCH引入协同持续性的研究中,对于现实经济中的规避风险有极大意义。

参考文献

[1]Engle R F.Auto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nited Kingdom inflation[J]. Econometrica,1982:987~1008

[2]Engle R F,Bollerslev T.Modeling the persistence of conditional variances[J].econometric Review,1986(5):11~50

[3]Richard T.Baillie Long memory processes and fractional integration in econometrics.1996 (73):5~59

[4]Nelson D B. ARCH models as diffusion approximation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0(45):7~38

[5]Drost F C and Nijman T E.Temporal of GARCH Processes.[J] Econometrica.1993(61):909~27

[6]Bollerslev tim R F.Engle Common persistence in conditional variances[J].Econometrica.1993(1):167~186

风险规避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金融形势风云突变,在这轮蔓延全球的金融大动荡中,国有企业在金融衍生品领域投资的巨额亏损,显得分外触目惊心。国有企业动辄几十亿的亏损,已经严重危及了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如何更好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获利,更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无疑将成为国有企业金融投资的必修课

一、中国企业投资衍生工具失利简介

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巨亏的消息频频不绝于耳,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买卖,由于澳元的暴跌,损失数百亿港元;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报告显示,由于持有相关外汇结构性存款,两公司汇兑损失巨大,其中中国中铁汇兑损失19.39亿元,中国铁建损失3.2亿元;中国国航因航油套保的亏损已经扩大至18.3亿元,?中国国际航空的航油及燃油套期保值交易亦蚀31亿元;中国远洋所持FFA(远期运费协议)亦出现浮亏40亿元等等,种种例子不胜枚举。

根据国资委初步统计,目前有28家中央企业在做各种金融衍生品业务,有盈有亏,亏损居多。

二、金融衍生工具介绍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而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远期合同、期货合同、货币互换和金融期权是四种基本类型的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连接了传统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具有杠杆性、复杂性、投机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衍生产品不仅具有高收益性,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风险性。例如,衍生产品的杠杆性就意味着,在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数倍于保证金的大宗交易,达到以小搏大的目的,因此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本便能控制大量的资金。但另一方面,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不一致,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而由于衍生产品的虚拟性和定价的复杂性,使得其交易策略远复杂于现货交易,其可投机的特点,又使得风险成倍地扩大。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锁定成本,避免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者对冲经营风险。例如利用远期、期货等衍生产品,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原材料和外汇等的价格波动风险,帮助企业锁定成本,保持企业盈利状况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若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企业置高风险不顾,盲目从事高收益的衍生产品的投机,结果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导致企业破产。

三、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的失利原因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工具,而对许多投资于它的国有企业来说,高收益没有实现,高风险却体验深刻,它俨然成为了一种心有余悸的梦魇。国有企业失利的原因主要有:

1.风险监管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管技术落后。

灵活多样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也是企业投资理财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金融衍生工具固有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天然属性,更需要企业进行规范操作和严格管理,建立风险监管体系。如果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进行规范操作,严格控制风险,即便出现市场行情判断失误,出现损失,也可以把握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企业一旦违规或员工越权操作,监管又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进行大规模投机交易时,失手后的结果可能招致灭顶之灾,整个企业的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存在侥幸心理也导致企业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时,漠视风险。

2.国有企业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发生重大经济损失的制度缺陷。

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资产名义上属于全体国民,归国民所有。而在现实中,模糊的国民所有概念实质上导致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的缺位。作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由国家聘任,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管理者存在者权利义务的不对等的情况,即其权力大,而承担的责任相对小,国家对其的激励政策,也是一个奖多罚少,片面强调对经营业绩的激励。因此,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道德风险的问题。管理者倾向于利用所掌握的国有资产,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报酬的投资,以期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业绩提升。而又由于企业监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冒险行为能够容易地付诸实施。

3.投资动机不纯,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近年来,国际市场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价格波动剧烈,给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锁定成本。但一些国有企业在投资衍生工具时,更加注重是它的投机功能,片面强调对可能高收益的追求,忽视其高风险,把其当成了一种快速盈利手段,而不是进行避险和套期保值。从事高风险业务,企业应当树立正确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意识,而对某些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国有企业来说,风险只是一种可忽视的小概率事件,事前就缺乏风险控制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准备,而在投资错误发生,造成损失后,通常又低估错误可能导致的风险损失,从而在风险控制上丧失了主动权,最后小错酿成大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