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立;农村经济体系;具体措施

由于目前农村经济体系中存在分散、各个服务体系组织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存在社会服务资源浪费现象,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建立农村经济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具体措施,最终的着眼点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而不是盲目去建设,只有事先对农村经济体系有着一定的了解和探究,才有利于具体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又好又快的发展[1]。建立农村经济体系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1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的人才建设

在建立农村经济体系中较为关键的是人才的建设,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农村工作经营管理能力经验的人才是最终寻找农村经济体系人才建立的目标。寻找对农村经济体系建设有着极高情绪和热情的人才,配合对农村经济合作知识有着详细了解又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带头人,有利于发展农资和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系。

2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自身规范的发展

在建立农村经济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领导者能够规范自身的发展,发挥领导者在建立农村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作用。领导者规范自身的发展的方式是充分结合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模式,依靠产品自身的优势和主导产业的规模,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较大、较好扶持农产品和加工流通企业,努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体无论在产业规模,品牌效应还是效果带动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增强全方位服务功能,提高领导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同时加大领导者在规范自身发展中的培养力度,最终推进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2]。

3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的服务功能的拓展

在农村经济体系中服务功能的拓展有利于更好的建立农村经济体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功能的拓展体现在农村经济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的拓展。在农民的意愿和经济发展目地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农民才会自愿积极的加入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中来,这就是人才服务功能的拓展。快速提高农民在农村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技术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市场的组织化。农村经济中的服务功能资金的拓展体现在全面加强构建农资网络体系,快速促进农村经济的资金的流入,降低农业生产经济成本,加快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

4坚定农村经济体系中的内在规律

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还离不开一定的规律,要遵循为农民服务原则,产业快速发展原则和遵循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规律原则。为农民服务原则是指把农民组建的新型合作经济和新型创新产业作为服务的主体,把为农民、为农村服务,统筹规划,管理和发展农村经济体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快速发展原则是指要以优势产业为发展的核心并提高农业经济产业,使之做大,做强。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产业化水平,切实发挥农业经济产业的自身优势。遵循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规律原则要求将农村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村主体合作理念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农村合作主体是自愿参与的,努力探索农村经济体系中的内在规律,提高整体竟争力[3]。

5结论

农村经济体系分散、各个服务体系组织间缺少联系,社会服务资源浪费是目前农村经济体系中的常见现象,对农村经济体系进行建设正逐步提到日程上来。有技巧、有目的、着眼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对农村经济体系进行建设尤为关键。只有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的人才建设、注重农村经济体系建设中的自身规范化发展、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和把握农村经济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田泽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一、新经济体系下的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实际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建设发展,贸易成本问题,是影响企业利润空间的关键,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技术就逐渐成为降低企业标准的重要标准,根据工作情况来进行简要形式上的综合治理管理,并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形式来完成其基本手续形式上的简化管理,从而避免了在单据数据上的繁琐问题,并以此完成实际应用效果上的综合处理问题。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技术,在保证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对国际贸易成本的支出比例控制,而此类形式的应用出现,也为经济发展及降低支出成本提供了更优质标准。为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结合成本的基本建立,在降低了对单据结算,以及相应人员合作协议问题,就可以更好的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并完成对国际贸易所面临的制约根本,从而完成了在成本上的控制问题。

为应对现有的电子商务发展变化问题,应建立对市场环境的调研分析问题,并通过场所环境上的贸易摩擦分析,对于利益推动的效益分析问题,结合电子商务的引入形式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理念上的改革变化,为企业的市场环境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对传统贸易模式上的综合区域建设,以传统区域内部的地区经营管理,实现对资金规模限制上的合理化建设。对于外贸效率的提升问题,我们从现代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来看,对于外贸形式来说,其基本的成本节约体系,在满足基本市场经济体系的优化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对电子商务与外贸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可随着电子商务的工具应用,从而完成对基本周期应用过程内部结构上的创建。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应对策略分析

为满足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体系建设,就可以结合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形式上的国际贸易领域建设,并通过积极的信息创建,从而完成在不同环境下的宏观与微观上的综合安全监管。

1.宏观应对策略分析

对于现代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来看,正如国际电子商务的定义相同,其基本的模式就在于对基本电子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接轨,并通过对不同网络基础设施的合理化创建,在投入力度上进行扩大。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投入力度存在着本质上的差距,因此为达到这种形式上的安全性,就应保证在综合制约形式内部的合理化监管控制,并通过综合处理措施,实现对不同环境下的有效性创建。完善对基本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建设,是从根本上完成对新科学技术安全性信息调控的根本所在。对于现代网络的安全应用问题,我们从安全性的创建制约问题来说,其国际贸易的关键影响因素出发,其安全影响因素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在硬软件双方面上进行综合性治理分析,并结合实际的生产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从最根本的风险控制上完成对不可控制因素上的分析控制。在进行这一类安全因素上的创建问题上,通过第三方信用评级制度,从而实现对信用群体用户的风险预控分析,完成对安全因素上的综合应用。对于国际贸易中的规范化控制问题,可结合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形势来进行综合性处理,并分析商务形式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贸易进行冲击挑战,从而实现对网络交易征税问题上的违法信息处理。

2.微观应用中的调控策略

为满足现代我国电子商务与国际贸的接轨,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上,加上对微观体系上的合理调控,从而实现对不同贸易合作经济体系上的建立,完成对国际经济体系上的合作建设。建立国际贸易自由区是确保经济安全性的微观重点,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基本的设施创建处理工作,在进行现代化的贸易建设过程中,应用自由的双方文件建设,应以中印两国自由贸易区的优势来进行综合分析,在确定在不同经济领域内的相互补充基础上,完成对国际贸易渠道上的合理创建。优化商品的生产结构,为满足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可以结合互补性贸易的创建,并以此来完成与国际接轨环境下的各经济体系创建,实现对综合贸易形式上的全面建设。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经济贸易区域的建设过程中,为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设,应用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商品出口贸易管理,并加大对电子贸易上的安全监控管理,是促进我国现阶段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罗灵.电子商务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J].大经贸,2006,(5):65.

[2]李岚.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326~326,348.

[3]刘天雄.新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J].系统工程,2001,19(3):39~42.

[4]陈宇.试论新经济下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J].中国商贸,2010,(17):90~91.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 结构调整 信息化视角

1.前言

城市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将信息化建设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融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项工作中,取得实在的效益,使之成为本市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同时,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2.城市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1信息化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信息化以新的价值观、社会观、经济观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表现为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知识利益驱动。信息化是贸易、投资、资本和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极大地促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对于消除城市内的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强化了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科技、市场、动态经济信息等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城市传统经济中对资本注入的依赖,可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确立了人才和知识在城市的新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质人才向新经济结构的城市汇聚。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经济融入全球性经济构架之中,通过各种专业网络平台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联成网络、整合市场,使城市特色经济劣势在信息化的作用下转化成为竞争优势。

2.2信息化加快城市知识积累,促进政府和企业体制改革

信息化促进政府企业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空间。在企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化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实时监控、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把不同职能间的自我约束转化为由信息技术进行强制约束,这种集“集权+分权+自律”的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在政府层面上,信息化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业监管力度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建设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尽快消除城市经济发展中“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确立支柱产业和专业化部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并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促使城市能够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城市经济是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的龙头,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发挥着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城市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要求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3.信息化时代与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3.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高技术的核心,凭借超越传统技术的优势,极大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新的产部门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所在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有竞争力,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进步程度,而信息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核心环节。变革的产业结构对新的信息技术产生新的需求。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技术核心,与产业结构形成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这在当今信息社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3.2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标准结构”进行比较,从而差别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约化。其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作用促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其结果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比例逐步上升,占据主导产业地位,而这正符合“标准结构”的演进规律。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改善市场需求和供给结构,协调好供需关系,保证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能依据现状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信息技术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3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通过提高信息技术的开放度来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的开放度可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社区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经营环境。在所有产业结构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大大增强。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成果向其他传统产业的转移速度很快,所以信息技术产业中许多产业部门不但纵向看上升势头很快,而且横向看发展势头也很猛,从而推动产业技术基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产业结构向着高度化的方面不断迈进。

4.结语

总之,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城市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活动改造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等一切领域,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加速城市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构建

1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质量的因素分析

1.1政府的政策文件要求

目前,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要求高校通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途径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从而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1],使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的学生显著增加。

1.2高校的重视支持程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高校的具体落实和组织实施,需要高校在政策、人员、场地、经费、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才能有效组织开展实施。只有高校领导真正重视此项工作,这项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1.3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不仅受到政策文件、人员场地、保障条件等硬件条件的影响制约,同时,还受到监测评价体系设定原则、设定方法、适用范围和服务对象等软件因素的影响制约。

2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应反映出新时代高等院校的教育规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课程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式方法要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第三方评估等因素,并在所构建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开展的课程质量做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2.2可测性原则

高校在制定课程监测与评价体系时,要尽可能囊括制约课程建设质量的全部因素,其中涉及课程数量、授课师资结构、授课方式等。当能对指标进行定性表述时,一定要确保用词准确、标准具体,使监测与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可信度。同时,对于学生接受效果、教师授课感染力、课程实效性等无法用具体评价标准表述的隐形因素时,要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可以定性评价的显性指标,以增强监测与评价的可测性。

2.3多元化原则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规律,确保制定的指标体系客观准确;要确保制定的指标体系既能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又能确保监测与评价的方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能顺利实施;要确保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出教学质量,又便于教师自检自查,从而引导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3.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要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应满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需要,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进行考评时,要加入对经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的评价内容。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国家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以完善调整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3],从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3.2创建多元协商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首先,要考虑评价主客体的有效覆盖面,评价主客体应涵盖学生、教师、学校教学评估部门、社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评估等多个领域。其次,要构建多元协商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第四代评估理论认为:评价的过程是评价主客体在原有不同的价值立场上不断交换意见和共同构建同一观点的过程。构建评价主客体和第三方评估多元协商的评价方法能有效提升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 试验园 推广

我国是农业大国,从传统粗放型农业经营法式向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法式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对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现代社会生产活动被引入市场经济的活跃因素,市场的法则是适者生存。农业试验园区的出现和发展,正是适应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他的成熟的经营法则为农业生产提供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同时引导农业生产迈向更良性的更高的水平。

一、农业园区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试验园区经历了初期探索和规模发展两个阶段。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粮食供求实现基本自给、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如何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业推广体系已很难满足农民在生产实际中对新技术、新品种、新的经营模式的强烈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农业推广模式来补充。农业试验园作为连接农民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从无到有,并逐步规范、成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本世纪初的10年,是经济试验园区的快速发展阶段,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试验园区遍布各地,遍地开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

支撑点。

二、虽然农业试验园区的建设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但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规划

我国有些农业试验园区在未进行充分科学论证的情况下,花费大量资金盲目引进国外成套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系统,结果造成巨大的人、财、物的浪费,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园区建设前期缺乏科学的研究和思考,定位不够准确、盲目上马,导致“盆景效应”等不良现象频繁出现,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浪费。

2.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据测算为40% 多,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 80 %左右;农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也相差多年;依然采用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超前性技术还是空白;新技术、 新品种不能及时转化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等。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突出

农业试验园区建设就是通过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产品区域性的优势、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起到典型的示范效应。缺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新格局的能力。

4.政府对园区的干预过多、 运作效率低

在其发展期间,常常只求短期掠夺式的经济效益,造成生态资源浪费,不能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设资金不足、政策扶持不到位。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投入远远不足。由于农业基础性建设投入过小,园区的投资效益偏低,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后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三、怎样推广农业试验园区,使其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增加动力

1.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制

园区规划是一项长期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态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需要我们在分析当前市场、 技术、政策、信息、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基础上,进行全面论证,提出具有创新性、实事求是的农业试验园区总体规划,包括发展目标、产业规划和运作机制等方面。来保障园区的建设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坚持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经济试验园区也不例外,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社会效益。

3.坚持走农业试验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试验园区建设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也要有生态效益,坚持资源的科学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耗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和谐发展,双赢发展的道路,强调人们的素质、 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变革,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大批科技人员投身企业建设。

5.坚持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原则

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出发,应围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设,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 经济效益高的试验园区,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使农业试验园区成为高技术、低投入、高产出的样板性经济体。

6.科技创新的原则

农业试验园区在新品种、 新技术引进等应取长补短,形成自身特色,产生区位优势,获取较高利润。我国北方农业试验园区里的棚膜技术,使蔬菜反季节生长成为可能,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7.坚持因地制宜、分步稳妥的原则

组织好前期规划的充分论证,根据农业试验园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等综合因素,制定符合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根据园区发展的进程和条件,做到稳步有序实施。

8.坚持园区的建设立足市场的原则

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过去的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经营方式转向以资源开发与资源深加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加大科技含量,从面向国内市场逐渐转向出口外向型企业,根据园区建设总体目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服务经营机制上,建立含有多种经济成分、多功能的服务体系。

总之,了解我国农业试验园区的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解决农业试验园区推广性研究的基础,它必将促进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加快这一进程。

参考文献:

[1]闫杰,罗庆熙,陈碧华.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农业,2004,(09).

[2]何志文,唐文金.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