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旅游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旅游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旅游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生态旅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40-03

生态旅游(Ecotourism)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至今,其定义和旅游对象以及实现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理念:保护、负责任和维护社区利益,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在实践中操作和运用的独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生态旅游”一词在旅游行业滥用,使大家感到生态旅游是一个很虚的东西,难以落到实处,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也无所适从。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呼声下,低碳旅游概念诞生了。业内专家学者认为,低碳旅游的提出,是发展生态旅游理念的一种实际行动响应,是将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具体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方式。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实践与理念出现偏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并很快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尤其是一些经营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更是对生态旅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其中,不少人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自然、使用自然资源上,一些旅游经营者缺乏环境意识和专业能力,急功近利,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帜只为获取高额利润,很多地方用发展大众旅游的思路来发展生态旅游,在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正是这种对生态旅游发展缺乏规范和标准,造成了很多地方的环境破坏,出现了“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杀手”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应该说与我国目前没有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提出一个统一的生态旅游认证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使旅游企业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与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实现其对自然和社会负责的承诺是有直接关系的。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检验标准、生态旅游景区的评价指标及判别标准、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环境、经济、文化、社区、伦理、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有过研究和探讨,但在这些研究中尚未出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也没有加入对生态旅游真实性判断的研究。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无论是资源价值的评价还是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属性探索和开发研究的初期概念辩争阶段,缺乏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成功模式和案例。

二、低碳旅游: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可量化路径

(一)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诠释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但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生态旅游是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小,但又能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效益。它强调的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维护社区经济利益。但对于游客来说,游客的活动范围以及活动形式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破坏,应该说我国的景区管理者目前还没有给游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和衡量的标准,所以说,生态旅游更多是在理念上对游客的一种指导。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基础,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它的内涵是:运用低碳技术和推行碳汇机制来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化,通过对各个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让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自己采取怎样的旅游方式能够减少碳的排放,不会涉及像生态旅游一样有关于对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而且突破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规模的限制。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是一种措施,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诠释了生态旅游内涵。

(二)对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诠释

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但低碳旅游却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对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方式。生态旅游着眼于“生态”,即“自然旅游”,强调旅游发展中“资源的原真性”,倡导通过更少的人为干扰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低碳旅游则着眼于“低碳”,强调“运用低碳技术”和“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强调旅游各个环节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建构低碳旅游社区,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导向下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提倡通过各种低碳技术的革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从这点来看,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生态旅游则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多层面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因而,低碳旅游是通过在旅游各个环节减少碳的排放量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最终达到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层面的实现途径

1 制定、出台一套完整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实现低碳旅游必须依靠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法规、政策等措施,为发展低碳旅游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我国旅游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更多的是内部原因,即政策制定的滞后。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由政府牵头制定一套完整的我国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战略措施。旅游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需要政府相关平台支持和机制保障。例如:建设低碳旅游国家工程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研发基地、低碳交通工具研发及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建立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体系;国外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因而,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平台,通过技术转移和市场化运作进行转让,共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2 在行业内全面推行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制度。国外非政府组织发达,各类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了许多可持续旅游发展项目。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制定工作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由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以及主要旅游专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制定低碳旅游企业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体系并在行业内全面推行,有助于真正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能为旅游企业在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提供依据和标准,同时,也使旅游企业有动力和压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防止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滥用,进而规范旅游市场。另外,通过建立旅游行业“碳身份标识”系统,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商品、旅游产品(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线路等)进行严格评定分级,通过标识符号等进行直观标识,以便旅游者辨识其节能环保水平,使旅游者更方便、准确地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进行识别,同时也能唤起旅游者对其旅游活动和消费行为的审视。通过现代数字化网络,建立旅游行业“碳身份”信息库,扩大“碳身份标识”系统的社会影响力。

(二)旅游企业层面的实现途径

1 应用、推广低碳技术,提供低碳旅游产品。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交通、住宿以及主题公园等旅游活动。目前旅游业节能减排工程着重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相关旅游活动及相关设备制造等耗能环节上。旅游企业应加强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改造和创新上。旅游企业通过形成低碳联盟,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技术,提供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例如: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创建循环型景区,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和管理、旅游活动的开展,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能消耗和最低污染”的目的。酒店业应在建筑节能、酒店节水、新能源利用方面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绿色饭店的要求。

2 培育低碳旅游消费观念,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采用哪种旅游方式,最终还是取决于旅游者的选择。旅游企业要通过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各活动载体的作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强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识,使旅游者自觉主动承担节能减排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指导游客消费时选择符合认证标准的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转变消费观念。同时,旅游企业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和手段推广普及基于互联网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计算软件,收集、整理国内外低碳旅游小窍门和实用,按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分门别类地总结形成便于旅游者携带和操作的《低碳旅游手册》,让旅游者在每次旅游结束后,计算低碳旅游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较减少的碳排放,从而发掘旅游者降碳、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积极性。

低碳旅游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意识;旅游意识主体;旅游业;关系。

自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每年的9月27日确定为“世界旅游日”以来,全球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主题庆祝活动。“旅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一个个精辟的主题口号生动地阐明了旅游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等在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旅游日”,以此督促国民提高旅游意识,推动政府重视旅游产业,进而促进旅游市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旅游正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设立‘中国旅游日’意义深远”。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一、旅游意识概念。

经典著作中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到概念为:旅游意识,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1]。

王秀红在其《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二、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旅游主体的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体在旅游业中所处的位置、利益所决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旅游意识体现。

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意识体现在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政策和手段[2]。当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2009年我国186个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重点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以刺激内需[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实施以后,进一步提升了国民旅游意识,刺激了旅游消费;各地也相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比如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强化旅游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二)旅游者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应该是对旅游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出游的态度和出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的消费意识。就普通公众而言,其旅游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少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现了大片的消费盲区,不知道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新消费项目[4]。虽然近年来外出旅游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体现出其旅游意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关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而大多数的旅游者往往抱着花了钱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态。

在旅途过程中对环境不尊重,随意吐痰、丢垃圾、浪费严重;对工作人员不尊重,态度傲慢,不遵守规则,对设施随意破环,不守时,大声喧哗吵闹等,这与旅游的真正内涵相差甚远。

低碳旅游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慢旅游的理念

1999年,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基安蒂地区的四座小城里发起了著名的“慢城”运动,该运动从慢食开始,从味觉体验出发,提倡一种全新而纯粹的城市生活方式。人们不仅仅是将快速的城市节奏放缓,而是更多的拥有城市生活的悠闲与自在,乐于享受城市宜人的环境与高品质的公共服务等。随着这项运动的推进,目前已建有世界慢城联盟组织,此联盟一共有55条准则,包括城市人口不能超过5万人、城市坏境政策、食品生产、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全球有24个国家的135个城市加入了全球慢城联盟,而高淳桠溪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慢城。

“慢城”运动从欧洲开始席卷全球,以多种形式演绎着,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开始逐渐体现在旅游活动中。不可否认,慢旅游与“慢城”运动在核心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都需要人们放缓脚步,提倡真正的休闲、乐活的心态,开展深度的体验,用轻松的心情去感受自然风光之美好,象本地人一样去体会风土人情的温暖,寻找旅游的真谛,感悟人生的意义。

二、成都与慢旅游目的地

(一)浓郁的休闲氛围

成都,作为我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和举世闻名的“休闲之都”,全民休闲的氛围是极其浓郁的。成都人每天的休闲生活从清晨的一杯盖碗茶开始, 如遇上“太阳天”,人们更是会把大街小巷里的露天茶坊挤得满满当当,周末自然更不必说了,人们一觉醒来便开始呼朋唤友,相互邀约着前往城市周边的农家乐或古镇共度周末。而且在成都,休闲的成本并不高,一杯茶水五块钱即可享用,农家乐也仅仅需要人均几十元便可畅玩全天,至于成都人最爱的麻将,最低二十块钱也能娱乐一个下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总能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因此,也不奇怪世界休闲组织主席德雷克・卡塞在成都考察后深有感触地说,“成都的休闲方式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成都人的休闲是包含在血液里的,不仅让住在这里的人舒心,更让来到成都的游客感受到彻底的休闲。”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

作为长江上游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都一直以来都有生态保护的良好传统,并以宜居城市著称。成都平原环抱于龙门、邛崃山脉之中,独特的自然历史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这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青城山,有雄伟多姿的九峰山、九龙沟、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天台山,有秀丽多姿的朝阳湖、龙泉湖、桂湖、古色古香的黄龙溪。成都不仅拥有山明水秀,同时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也一直以来充盈着鸟语花香。中国古代许多伟大诗人,包括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宋代的陆游,都写下了赞美成都优美环境的诗句。而随着成都不断提升的城市绿化品质,将实现3年初现“花重锦官城”,6年重现“花重锦官城”的景象,曾经在诗歌和史书中记载的画面将重现成都。预计到2020年,成都主城区绿化覆盖率将力争达到46%,绿地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三)包容的城市气质

无论是数百年前的湖广填四川,还是数十年前南下四川,又或者是近年无数外地外省的的移居,成都人对异乡人的态度都始终如一的保持着宽厚与接纳,这是一座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城市,极端与对立,都与这绵软温润却又似熔炉一般的城市融合在了一起。既有着天府之国的庇护,也未经太多战乱之觞,安逸稳定的生活滋养出成都人温润平和的处世态度,一方面享受着小富即安,另一方面对于外来事物也乐于开放接纳,并为我所用。开宝马车的富豪与骑自行车的普通人同坐一桌,只为一碗火锅冒菜,这种景象在成都并不鲜见,面子、阶层,似乎对于这座城市都不重要。润泽于万物,表面平静如水的成都,以其包容的城市气质,扮演着两极平衡的文化枢纽。

三、成都建设慢旅游目的地的有效措施

(一)深挖特色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成都在打造慢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最首要的是深度挖掘这座休闲城市中的文化地域特色,唯有文化的吸引力,方可让城市慢旅游拥有独特的印记与神韵。成都生活节奏缓慢,现代的休闲生活方式中仍然带有农耕时代的色彩,而表现出来一个特别突出的现象就是,成都的世俗文化发展得十分强大。一方面表现为成都人对吃喝玩乐的极度热衷,充满市井的烟火气与热闹;而另一方面,在闲散与从容之间,滋养了一批艺术家在这片土地上安于创作与生活。充满艺术品质感的城市休闲生活,对于前往这座城市的慢旅游者们,无疑是让人沉醉其中的首要原因,越来越多的慢旅游者们更倾向于象一个真正的成都人一样度过自已安逸享乐的旅游时光。因此,在慢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中,如何更加优美却又平实的展现老成都的风貌,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以老成都六大经典民俗为例,包括:鱼市、竹器、凉席、水桶、打草鞋、代客冒饭,虽然其中有不少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是古老民俗中的人情味与当地市场鲜活的市井气息,则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全新打造富有悠闲生活美感,即拥有现代生活便捷性又充满成都时令特色的自由市场,是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基础,它是老成都世俗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每一个想要体会老成都生活风貌的慢旅游者们来到这座城市里旅游生活的开端。

(二)升级旅游产品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成都市已经基本形成了由都市休闲、乡村旅游、天府古镇、绿道骑游等共同组成的复合型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古镇开发趋同化,农家乐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因此,如何依托“慢旅游”的特质来升级旅游产品呢?慢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过程中,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是十分重要的,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容易带来的速食感,慢旅游产品应当有助于游客更愿意静下心来感受这座城市的如画风景与雅致人文。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这是一个四季花香的近郊游景区,也是成都市民周末出游的聚集地。景区农家乐的数量繁多,但产品特色不足,均以踏青、赏花、烧烤等为主,差异化不大。事实上,三圣乡地理位置优越,四周围绕白鹭湾湿地公园、蓝顶艺术村、秀丽东方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艺气息浓厚。在近年来,逐渐出现了安隅小院、隐约、子曰书院、边度时光等民宿和工坊,小院美貌独特、川茶沁人心脾、美食耐人寻味、店家亲和有趣,吸引着游客愿意在此停留多日,享受着属于成都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甚至已有网评将其称为成都的“清迈”。 虽然目前这些零星的小院尚未完全形成气候,却为该区域的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提拱了一条独特之道,这里充满闲适感的文艺范儿,散发着成都旅游产品的另一种气质。

(三)完善公共服务

低碳旅游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旅游示范区 低碳经济 低碳旅游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精神,《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应运而生,旨在早日将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成举世闻名的生态旅游高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然而要想把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光循规蹈矩的沿着前人的步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探索一条适应自身及时代要求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子才能真正成功塑造鄱阳湖生态旅游品牌。其中提倡低碳旅游,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就是其必由之路。

一、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低碳旅游的必然性

在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生态”二字是需要把握的关键。传统的“生态旅游”强调原真性的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是一种理念概念的打造,它追求持续旅游的价值取向,但在实践中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低碳旅游,是一种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的整体目标与生态旅游不谋而合,而其减碳先行、碳汇补偿的打造手段亦相当明确,它是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下为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寻求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的一种全新突破。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低碳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融入“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思想,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性,通过控制量化的碳指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政府、行业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生态旅游区打造的低碳持续性,从而实现旅游业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谓一举两得。因此,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是必须且必要的。

二、实现低碳旅游经济模式的主要路径

低碳旅游经济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在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推出发展“低碳旅游”这一概念,与此同时首次将“低碳型”旅游行业列入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鼓励发展低碳旅游经济。

低碳旅游经济是构成低碳经济的一部分,因此,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也同样适用于低碳旅游经济。但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有着很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服务行业。游客的一次旅游过程,涵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旅游业的特性同样不可忽视。基于旅游业的服务性、文化性、体验性等特征,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各相关利益者的视角,低碳旅游经济可以从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低碳旅游设施、推广低碳旅游文化及创新低碳旅游营销模式等路径实现。

三、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低碳开发建议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内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区内聚集了世界地质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自然旅游资源,形成了一带价值极高的自然高碳汇体资源和天然低碳旅游目的地,拥有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先决条件和优势条件。而在主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过程中同样应把握“低碳”原则,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条路径实现:

(一)低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在进一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中,应加入低碳元素,即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产品建造出用以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具体包括:交通节能、建筑节能、游憩设施节能等方面。结合鄱阳湖区域一带的自身特点,可以开辟一至两条精品水上线路,以船代车,也可在景区内推广电瓶车、新能源车等节能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碳排放量;建筑节能,鼓励运用低碳技术及可更新能源,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建设低碳住宿、餐饮、公用设施等,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另外可通过低碳旅游休闲设施、低碳旅游观光设施、低碳旅游体验设施的建设,来发展当地的低碳旅游观光项目,从而实现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倡导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过程的进行与实现。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减少旅游者的个人碳足迹。旅游者消费方式的改变需要从消费意识、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在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旅游者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从现在开始,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刻不容缓,主要包括:低碳旅游意识的塑造,利用媒体的力量,倡导旅游者选择低碳交通工具、低碳旅游酒店、低碳餐饮方式及低碳旅游体验活动;低碳旅游消费品的保障,在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低碳消费品需要同步跟上,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低碳旅游营销模式构建

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产物,是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关键。同样,在竞争过程中,为企业营销赋予了新层次概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想要成为世界闻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低碳营销是大势所趋。首先,需要树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低碳品牌,对“一湖清水”进行整体低碳旅游形象设计;其次,有针对性的实施低碳旅游营销策略,通过对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定位,研究低碳消费市场的有效信息,将环保与旅游产品创新相结合,建立自身的低碳销售渠道(如电视营销、互联网营销等)以抢占市场获得话语权;最后需要借助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帮助,充分发挥绿色组织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对低碳旅游经济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扶持与照顾,进行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督促,以低碳产业带动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低碳旅游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遵义市;乡村旅游;地方经济;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还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形式,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至2010年“春节”黄金周遵义市共接待游客50.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旅游综合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遵义会址旅游区(包括烈士陵园)共接待游客6.68万人次;赤水旅游区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娄山关旅游区接待游客0.7万人次;绥阳水晶温泉接待游客1.24万人次;桐梓生态园接待游客0.23万人次;风冈茶海之心接待游客3.03万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正成为遵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和壮大旅游优势产业的重要支撑。[1]目前遵义市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都充满了生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一、促进遵义市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它同样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协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通行的提法是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是1:5。也就是说,旅游业每增加1元的直接投资或消费,可为全社会带来5元的收入。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如忠庄镇勤乐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民对葡萄、草莓进行品种改良,逐步扩大规模。打造勤乐鲜果生产基地;另一方面。采取“公司+社区+农户”的方式,由坪丰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出种子,发展果桑种植,现试种面积近100亩,效果看好。2008年水果产量120多万斤,蔬菜产量约60万斤,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 又如务川以当地仡佬族民族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仡佬族文化乡村旅游,这不仅使仡佬族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同时还促进了当地仡佬族民族文化工艺品的加工,带动了当地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产业的发展;湄潭、风冈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板桥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土特产豆腐干的发展等。

二、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不高。由于旅游业具有带动性,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然能够带动乡村旅馆业、餐饮业、交通通讯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凤冈县,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提供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运输及乡村旅馆服务、餐饮服务、解说服务等岗位,有效的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十五”以来,遵照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指示精神,遵义市从实际出发,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遵义市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2005年,遵义市乡村旅游点达350余家,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500多人。2006年,遵义市乡村旅游点达790余家,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266人。至2008年全市城乡旅游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不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同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还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而稳定了社会。[3]

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有效载体,也是发挥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对旅游产业丰富充实的新型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农村增收致富的门路,而且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收入不在以耕种为主,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工作来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入股投资的方式分红增收。2005年,遵义市乡村旅游先后投入2.1亿元,旅游收入达4亿多元,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2006年,遵义市乡村旅游先后投入3亿元,旅游收入8亿多元,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 2008年,遵义市共接待旅游人次10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5亿元,2009年遵义市旅游收入突破110亿元接待游客1373万人次,2010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50.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旅游综合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1.9%(如下图所示)。其中乡村旅游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据统计,遵义县乌江镇财政收入的25%来源于旅游,发展旅游使该镇的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人民币;汇川区董公寺镇财政收入的12%来源于旅游,旅游使该镇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人民币;桐梓县娄山关镇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多达1000元以上;忠庄镇勤乐村到目前为止,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850元增加到2008年的45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发展到15万元,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6万元。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遵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它也将势必成为遵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3]

四、带动旅游特色产品生产与销售

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独特的乡村风光、特色农业和乡土风情,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如:赤水市利用“十丈洞”“四洞沟”“燕子岩”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使当地的竹扇,竹工艺品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纷纷购买的旅游商品,带动当地竹业的发展。而湄潭、凤冈等地,利用当地的茶叶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同时使茶叶成为旅游购物品,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再如绥阳县,在发展温泉旅游的同时,大力宣传绥阳空心面,使其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大大促进了绥阳空心面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板桥镇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带动了当地土特产“板桥豆腐干”的生产与销售;还有务川县在发展仡佬族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当地仡佬族民族特色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等。可见,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

乡村旅游的发展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思想传到农村,使当地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开始主动自觉的学习普通话、电脑、外语等文化,使当地农民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当地农民会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主动完善公共设施设备、美化环境、爱护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遵义市在建设“四在农家”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大大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如:忠庄镇勤乐村全村硬化连户路70公里,改厕896间,改造956户,建沼气池1025口,改居住环境1203户。至2008年,共改造硬化通组公路5.1公里,新建、改建“黔北民居”100户,建群众文体活动场所2个。除此之外,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村里建起了1个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精神文明活动中心,3各图书室,1个儿童乐园,4个体育活动场所,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3]

综上所诉,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遵义市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遵义市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促进遵义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资料来源于遵义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