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的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1篇

杜院长指出,目前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质疑是没有道理的。近几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常见病的治疗、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癌症治疗、伤痛治疗等等都出现了强项联合、发挥各自优势的特点,显示出勃勃生机。

杜建教授说,中西医结合途径方式是非常多的,在这里头我想先说下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基础,那就是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以病人为主,都是为了解决病人的疾患,都是为了治病。所以在诊病诊治中就很容易结合,也非常容易结合。这样,我们需要来探讨的,只是采用什么方式结合。刚才我说过,中医是以宏观为主的,它是基于古代的哲学、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来对这个疾病做一个深入的探讨,包括生理、病理、解剖等的进行、演变。但是,它毕竟受古代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限制,所以它只能够对疾病表现出来的现象做出相应的认识和深入的剖析。但从现代来看,这种认识似乎是落后的。而西医强调从微观的层面,把这个病就弄的很清楚。这虽然是西医的优点,但也是它局限之所在。因为它是把疾病变成一个不看整体发展,而只看局部的机械过程。所以中医是宏观的整体的,西医是局部的或者说是微观的。这是这两个医学体系的区别点,那么我们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怎么做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诊断、治疗为基础进行结合。医学的进步根本上是要解决疾病这个问题,就是要把病看好。西医可以把病看好,中医也可以把病看好,这个共同点就是它的结合点。中西医结合对病的治疗,绝对不是中药加西药,如果是中药加西药,那么它的结合就没有意义了。它探讨的就是它们之间为什么有不同的理论却都能治好这个病,那么治好这个病它的机理是什么,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所以我赞同在治病当中也就是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那么,中西医的结合点在哪里?怎样才能把中西医在诊治方面拉近一点?用什么方法把它拉近?

杜建教授说,中医无器械诊断,望、闻、问、切是把这个病这个人放在大自然界里面,把病因分成风、寒、暑、湿、燥、热。除跟自然有关系外,还与情志有关。自然界有什么样的变化就会影响到人,影响到人的疾病。为什么会影响人、使人得疾病?中医来讲就是外邪,那么这个外邪,按现在来说是病菌、病毒等等。病菌、病毒在自然界里面随着环境变化,它也会变化,成为它致病的原因。比如说冬天形成的感冒,跟夏天形成的感冒就是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假设说是病毒引起的或者说是细菌引起的,病毒的种类在寒冷的情况下跟夏天在炎热情况下是绝对不一样,因此中医就注重了外界的变化,重视外邪对人体侵袭的情况而产生的疾病,所以它的治疗就不一样。冬天以温热药物为主,夏天以寒凉药物为主进行诊治。而西药方面它通通考虑只有一种原因:即细菌感染采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用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它没有考虑到气候的变化。这个诊断就造成它后面的治疗不一样:西医就是很明确,就是针对这个病因。而中医考虑到有外界的因素,有自然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这个例子就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在诊断方面各自具有的优缺点。如果西医诊断的时候,人的体质、自然、周围环境的变化都能考虑到的话,西医可能今后会更进一步提高,诊断会更明确,治疗也会更有效。中医如果能够对病的原因更明确,在寻找药物的时候,针对病的原因,更明确再结合环境自然的变化,两个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诊断率会进一步提高,治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我想这个诊断的话,需要用西医的微观深入到基因这个层面,从分子细胞到生物这个层面,那么也应该结合中医用无器械诊断来判断。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看舌苔,舌苔薄白这个很正常的。如果说湿气很重像我们现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湿气很重舌苔厚腻,这样就考虑到湿,西医就考虑不到湿。中医看到舌苔变化所以它加入去湿的药物,它的疗效自然一下就提高了。病人这时候原来不想吃饭、舌头很重、腹部胀满、人非常疲劳、疲乏无力;如果加入去湿药物以后,食欲就增加了,人很快就恢复了,所以疗效自然提高了。因此诊断应该结合中西医的优点,来共同认识导致疾病的原因。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2篇

温州市中医院妇产科,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所收治的100例符合妇科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并且随机的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而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的中药方剂,在3个月左右的治疗周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周期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0%,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对这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相得益彰并且互为辅助,服用方便并且取材低廉,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的效率更高,并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应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 R7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32-02

[作者简介] 张佳佳(1982.10-),女,浙江温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

作为育龄期妇女的一类常见疾病,慢性盆腔炎的致病原因可能是妇女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是临近器官炎症蔓延或是妇女产后感染,这类疾病是以反复发作并且不易治愈的小腹和少腹疼痛坠胀,同时还会引起白带增多并会伴有低热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盆腔症状,其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西医上认为妇科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流产后或是产后感染、不洁性生活史、经期不良卫生习惯以及急性盆腔炎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等原因而导致的病原体侵入器官所导致的,并且在患者自身抵抗力、情绪以及劳累等因素的干扰下,还可能会导致其他类型疾病的出现。在治疗时,如果仅以西医治疗的方法为主,就会影响预后,还会形成抗药性,而如果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其治愈效果更佳。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经验和效果。现将该院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的进行了分组,分别采用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以及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所收治的100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并且随机的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32.2岁;观察组的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为33.5岁;疗程3个月~10年,分别在疗程和年龄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具有可比性的。入选标准:①宫颈举痛或是摇摆痛;②子宫及其附件区压痛;③宫颈或是阴道的分泌物异常;④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时,显示附件区有增厚的趋势,盆腔内部有异常的积液,输卵管显示有包块;⑤属于性生活较为活跃的人群,以上的纳入标准均参考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2008年PID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有肾病、肝病患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③合并有其它生殖道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的方法,每天服用1次,左氧氟沙星500 mg/d,其通用名为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生产厂家为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河南省信阳市羚锐大道6号;甲硝唑100 mL,其通用名称为甲硝唑片,化学名称为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生产厂家为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驻马店市驿城区光明路2号;而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妇康消炎栓,其通用名称为妇康消炎栓,生产公司为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黑龙江省铁力市红叶大街1号。在每晚睡觉之前塞入患者的,1次/d,1粒/次。1个疗程的时间为1周,在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严禁患者冲洗阴道、进行盆浴和性生活。

1.3 疗效标准

在判定疗效时,应充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治愈:临床的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时,盆腔内的包块和积液小时,妇科检查时无异样;有效:自觉症状消失,临床表现减轻,B超检查时,盆腔内的包块和积液减少,妇科检查异状减轻;无效:临床表现无变化,B超检查时,盆腔内的包块和积液无变化,妇科检查症状无减轻。

1.4 统计方法

对数据进行检验时,采用的为PEMS3.1统计学软件,所有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在对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完成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1、2。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有所减轻,但是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并且观察组46%的治愈率也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24%的治愈率,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用药时间以及治疗费用等参数时,我们发现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这些方面上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如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费用约为2 000元左右,而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方法,治疗费用接近3 000元。

3 讨论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结果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与采用纯西医的治疗方法相比,前者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都是有着明显的优势的,其治愈率达到了46%,而总效率则高达80%,而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治愈率仅为24%,总有效率为50%。并且该研究还对比了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用药时间以及治疗费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也有着一定的优势。在中国实用医学所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中,西医治疗采用头孢曲松钠加生理盐水的方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则采用桃仁、当归、蒲公英、丹参、黄芩以及益母草所组成的自拟中药方剂,从最终的治疗效果上来看,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5.30%,而采用中西医方法治疗的患者的总有效率80.77%,与该次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有着重要的临床研究经验。

妇科慢性盆腔炎就是指输卵管、盆腔腹膜、子宫及宫旁结缔组织等内生殖器官的炎症,这类疾病可能是局限在女性身体中的某一个部位,也可能是涉及到女性身体的整个内生殖器中,从我院所收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这类疾病在30~50岁范围内的已婚妇女中是比较高发的。因慢性盆腔炎而导致的腰部和小腹坠胀性疼痛通常都会被妇女所忽视,也无法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因此也都没能及时治疗,而输卵管因为炎症而粘连导致变窄或是闭锁时,就可能会导致不孕,并且也容易导致迁延不愈,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妇科慢性盆腔炎应积极的治疗,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并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并且增强治疗效果,避免疾病的复发。

厌氧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以及沙眼衣原体都可能会导致慢性盆腔炎的发生,作为一类高效且光谱的抗厌氧细菌的药物,而西医治疗方法中所用的甲硝唑治疗的机理就是厌氧细菌会将甲硝唑中的硝基还原成氨基,从而有效的抑制厌氧细菌DNA的合成,无法合成DNA细菌最后就会死亡。左氧氟沙星的抗菌能力是氧氟沙星的2倍以上,其也是一类广谱抗菌药,对衣原体、支原体、阴性菌、厌氧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都有很强的灭活性,生物利用度高,并且药效更强,在静脉注射后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就可以作用在病灶的部位了,将细菌杀死,从而发挥出其消炎抗菌的作用。

在上述的研究结果中,采用纯西医的治疗方法时,我们采用的便是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的方法,通过每天让患者服用的方法来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并且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有13例患者,完全的治愈的患者有12例,总体的有效率也达到了50%。

在中医学上,不孕、下腹痛、带下以及症瘕等症状都属于妇科慢性盆腔炎的范畴,临床治疗时应遵循温经散寒、清热解毒和调整气机的原则。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就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又对患者加用了康复消炎栓,其是一类中药合成剂,其主要由猪胆粉、穿心莲、蒲公英以及地丁等材料组成,其主要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广谱抗菌以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在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妇女的生理解剖条件,由于其疼痛的位置处与直肠临近,所以通过直肠给患者使用康妇消炎栓,这样康妇消炎栓中的药物成分就会直接通过静脉、直肠以及局部淋巴循环作用在盆腔的病灶处,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炎症的吸收效率,使已经粘连到一起的组织松懈开来。并且与灌肠的治疗方法相比,患者更易接受此类疗法,同时其还具有操作方便简单并且疗效更好的优点。

同样的在上述的研究结果中,在西医治疗的基础再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再加用中药妇康消炎栓,这种药物能够直接通过静脉、直肠以及局部淋巴循环作用在盆腔的病灶处,进一步的提高了验证的吸收效率,而从治疗的效果上来看,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有17例患者,完全治愈的患者共有23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也高达80%,可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药物,两者互为辅助并且相互促进,对提高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十分有利的。

通过对以上100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认为在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并且其效果是明显的优于单纯的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的,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总有效率明显的要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高达80%,并且也证实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两者相得益彰并且互为辅助,促进了盆腔慢性炎症的吸收,其治疗的效果也很好,并且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

参考文献]

[1] 彭文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4):325-326.

[2] 刘朝晖.康妇消炎栓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盆腔临床试验[J].中国实用妇科杂志,2010(10):787-789.

[3] 杨秀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13(3):153-154.

[4] 周晓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2):243.

[5] 刘艳林.谈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N].山西科技情报,2012.

[6] 徐海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148.

[7] 任慧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1(6):62-63.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由皮肤及粘膜的毛细血管扩张或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部水肿反应,急性荨麻疹发病急,瘙痒剧烈,消退迅速,且皮疹数量较多,面积大,甚至伴有头痛、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医学,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荨麻疹患者,并确定满意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5月治疗的患者60例,经皮肤科诊断符合《现代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2],且确定为《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湿热郁结型急性荨麻疹。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6~51岁,平均年龄37.4岁;病程1~7d,平均病程3.5d。将他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保证两组间在性别组成、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及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成人8.8mg/次,1次/d;实验组的患者除每日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外,另加服中药复方制剂,1剂/d,分3次,饭后服用,复方组成如下:金银花、大青叶、石膏各12g,牛蒡子、苦参、丹皮、生地、黄芩、茵陈各9g,防风、荆芥穗、僵蚕、浮萍、生甘草、白鲜皮各6g,薄荷、蝉蜕各4.5g[3]。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及患者满意度。

1.3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药物疗效标准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痊愈:瘙痒感、风团疹块完全消失,且1w以上未复发; 显效: 瘙痒感明显减轻,风团疹块消除80%以上,且没有复发迹象; 有效:瘙痒感稍微减轻,风团疹块消除80%以上;无效:瘙痒感及风团疹块并未减轻或消除,甚至有加重现象,且病情反复发作[4]。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记录并比较患者对该治疗方法的满意率,总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临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根据1.3项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药物的疗效进行统计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看出,实验组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根据1.3项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看出,患者对实验组疗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荨麻疹是由皮肤及粘膜的毛细血管扩张或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部水肿反应,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常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全身瘙痒,抓之会有大小不一的风团出现,风团可相互融合成大片或地图样皮损,呈红色浮肿片块,部分皮损上可有水疱、大疱,甚至中央有紫斑发,严重者致使伴有头痛、发热、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症状。急性荨麻疹的症状消失也较快,但病情反复,易复发,对患者的身心体都有很大危害[5]。

西医认为急性荨麻疹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其病因有很多种,如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用鱼虾过敏;蚊虫叮咬;吸入花粉等都能引起急性荨麻疹的发生,治疗时常选用枸地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但此方法并未从根本上治愈,病情容易复发,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本文研究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荨麻疹,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急性荨麻疹在中医中亦称"风疹"、"隐疹",多因季节原因所致腠理不固,同时外感风邪,遏于肌表,后蕴于血分所致,风热客表,致使营卫不和,热邪郁于腠理肌理,与外不能透发,于内不能疏泄,因成为风团发于肌表,风性轻扬善变,导致病情来势迅速,消失亦较快,且病情反反复复[6]。所以中医常选用扶正驱邪的中药,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苦参、黄芩、茵陈清热燥湿;牛蒡子、薄荷、荆芥穗、蝉蜕宣散风热,透疹外出,能帮助邪气透达于外;白鲜皮、防风、僵蚕能祛风止痉;丹皮、生地用于清热凉血。众药组合成清热祛风,辛凉疏散的方剂,从根本上清血热、散风邪,达到治本的目的。

从实验结果来看,中西药结合的疗效较单纯的西药治疗更为显著,且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张晶. 中西医治疗急性荨麻疹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09:1472.

[2]谷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50例[J].河北中医,2002,04:304.

[3]莫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12例[J].新中医,2003,03:60.

[4]盖晓刚.中西医结合治疗荨麻疹100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1:192-193.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13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严重者能够致使下肢瘫痪,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较多, 治疗效果也大不相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按照痛症的发生机制能够划分为直接压迫、阻碍局部微循环、炎症刺激以及脱出髓核四部分。目前, 治疗或者控制以上临床症状的主要方法则是非手术治疗, 而中西医治疗则各自存在优点。因此, 作者在 2011年4 月~ 2013年4月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LDH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 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 10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 75 例, 女 27 例;年龄 21~65岁, 平均年龄(46.7±11.23)岁。所有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中医对照组、西医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4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中医对照组予以独活寄生汤进行治疗, 其药方中包含羌活 、独活以及秦艽各12 g, 乳香 、鸡血藤 、锁阳 、狗脊10 g, 川断、当归、延胡索各9 g和炒白术3 g , 全蝎6 g, 并在其中配以木香、补骨脂各10 g、赤芍9 g以及陈皮和甘草各6 g增加药效, 水煎并浓缩到250 ml, 2次/d, 20~25 d为1个疗程。

1. 2. 2 西医对照组患者选用7号短针头接5 ml注射器在骶裂孔进行局部麻醉, 随后在骶孔中进行穿刺, 待穿刺完成后在其中注射2%利多卡因5 ml, 与此同时在15 min后对麻醉平面进行相应的测量, 如果患者并没有出现全脊髓麻醉, 待进行回吸无出血现象后再往其中注入 100 mg 维生素B1, 200 mg维生素B6, 15 μg 维生素B12, 康宁克通-A 40 mg, 而后注射40~60 ml生理盐水, 在注射的过程中患者的腰骶部会产生不适感, 注射速度应以患者的接受程度而定, 以上方法10 d/次。

1. 2. 3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后的第7天进行骶管疗法治疗, 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并终止中医治疗方法, 1个疗程为10 d, 一旦没有治愈则继续进行中医治疗, 待治疗后的第17天再进行骶管疗法治疗。

1. 3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腰腿疼痛等症状明显好转, 但腰部仍有不适或麻痹,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可恢复正常生活和一般非重体力工作, 半年内复发者;无效:腰腿疼痛未见好转,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中医对照组中治愈8例, 有效16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0.59%;西医对照组中治愈7例, 有效1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3.53%;治疗组中治愈11例, 有效2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1.1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中医对照组和西医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为“痹证”、“腰痛”的范围之内, 内在原因是因为肝肾受到损伤, 长时间卧床身体较为虚弱;外在原因为患者具有湿毒, 长时间劳动形成劳损导致经络受到阻碍, 气滞血瘀。临床研究显示, 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物破裂, 就会压迫到髓核临近神经根, 导致患者出现水肿、充血等无菌性炎症,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补肾调肝、活血等, 及时解决患者腰肌粘连、痉挛以及下肢疼痛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中药组方为羌活、独活、乳香、鸡血藤、锁阳、川断、炒白术、狗脊、当归、延胡索、全蝎、木香、补骨脂、红花、赤芍、秦艽、陈皮、甘草, 其中, 秦艽、狗脊、延胡索可以起到补肝肾、祛风湿的作用;当归、赤芍能够活血、养血、通络;独活、木香能够通血活络、健脾益气, 甘草则可以有效调和诸药。采用针刺疗法能够缓解患者腰腿痛、骶痛等症状, 同时, 还可以起到通督脉的作用, 调节阴阳, 改善患者组织缺血缺氧与微循环功能[5]。通过对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本研究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LDH效果显著, 特别是年轻的、病程短的 LDH 患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18%高于中医对照组的70.59%和西医对照组的73.5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更好, 因此应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加大对复杂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向慧, 杨豪, 王子华,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临床观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7):577-578.

[2] 黄烈弥, 陈筱玲, 祁忠红,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83-85.

[3] 冯意伟.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临床体会.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1):52-53.

[4] 洪流, 朱小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 2009(10):1475-1477.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神经性皮炎;湿毒清软膏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可以泛发全身,也可以局限于某些部位。患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社交活动多,工作及学习压力过大有关[1]。临床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神经性皮炎因常反复发作,患者较苦恼,情绪波动大,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我所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0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入选病例100例,入选标准为(1)经临床确诊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患者;(2)年龄18~60

岁,性别不限;(3)对所用治疗药物无过敏反应者;(4)两周内未接受任何方法治疗的;(5)无严重心脏、肝脏、肾脏、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疾病的;(6)未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18~60岁,平均(35.6±8.75)岁,病程5周~9个月,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80例,泛发性神经皮炎患者2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用药前积分)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5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涂中药膏剂湿毒清软膏;西医外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适量均匀涂在病变部位,1次/d,7 d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接受4个疗程治疗。50例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上述中的西医外用药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所用的剂量、进行的疗程等同治疗组,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整个治疗过程结束后5个月随访,判定疗效。

1.3疗效评价和判断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的第4周及疗程结束后的第5个月,对患者的主观症状(瘙痒)和客观症状(丘疹、斑块、皮疹面积、苔藓化、鳞屑等)进行评分,临床症状和体征按4级评分法: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各症状及体征评分总和即为总积分值,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积分下降指数>95%;显效:积分指数下降为61~95%;好转:积分下降指数为20~60%;无效:积分下降<20%

1.4统计学方法

对统计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经治疗4周后,结果发现两组疗效相比χ2=0.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5个月后再进行疗效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中治愈26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χ2=11.40,P<0.0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具体结果可见表1。

表1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例)

疗程 组别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4周 治疗组 25 10 5 10 80.0%

对照组 20 10 5 15 70.0%

疗程结束5个月后 治疗组 26 10 6 8 84.0%

对照组 15 10 5 20 60.0%

3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和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摄领疮或顽癣[2],其临床治疗比较棘手,时轻时重,复发率高。传统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在于:七情郁结,气血不畅,体有内热,灼伤阴血,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运,蕴久化热,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治疗上外涂中药膏剂湿毒清软膏,养血润肤,祛风润燥止痒,清热化瘀。同时配合0.1%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这是一种l7-杂环类皮质激素,其甾体基本核的9位卤化(氯化),17位侧链被2’糠酸替代,21位被氯原子替换,独特的化学结构提高了疗效,不产生肾上腺抑制的副作用,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3]。本研究结果显示,疗程结束5个月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结合标本兼治,可以比单独应用西医外用药膏明显降低复发率,以解除患者的苦恼。

参考文献

[1]王建中.368例神经性皮炎分析.皮肤病与性病,2008,30(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