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老年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养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4]杜晓珲.蓬莱市小学农村教师基本素质调查研究 [D].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社区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治现状及对策。方法:某镇社区共5.3万人,对50―75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I-PSS评分标准 ,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1600多人,药物治疗211例,手术切除15例,其他方法治疗74例。结论:患者对良性前列腺增生认识不足,缺乏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 诊治现状调查 对策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间尿次增加和排尿费力,并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和血尿等并发症,对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积极合理治疗,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而农村患者,就诊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预防保健知识,社区医生服务不到位,是该病不能得到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
一 一般资料
我镇社区约5.3万人,2012年进行门诊健康体检时,针对50-75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153份,收回有效问卷4012。采用良性前列腺增生(I-PSS)评分标准,0-7分为轻度症状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计1642人,发病率40.931曾接受一般性治疗211例,手术切除15例,其他方法治疗74例,曾接受治疗的人数占总患病人数的18.27。期中以中重度症状为主。该调查对患者的就诊意愿,疾病的健康知识的了解,社区医生的服务作一并询问,发现诸多问题。
二 诊治现状与分析
1 患者就诊意识不强,就诊率低。农村患者以小病能忍则忍的原则,症状稍重就先去药店买点药自己腹用,再加上医院就诊程序复杂,费用高,很少去医院就诊。而良性前列腺增生起病比较隐匿,症状进展缓慢,当出现尿储留或出现血尿、膀胱结石、尿路感染时才去医院就诊,这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影响治疗的效果。
2 治疗不规范。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包括注意自身保健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长期留置膀胱引流管。从调查表可以看出,轻症患者无一例就诊,中、重症患者早期以尿频为主,错误地以膀胱炎治疗,当出现下尿路梗阻时,简单的行导尿术和口服一点前列康片。长期反复导尿或留置导尿管、造瘘管,造成生活质量下降,手术只占0.91。家庭对老年人患病的不重视,以及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肝、肾等疾患,也是影响治疗和手术的重要因素。
3 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医疗常识。农村社区患者知识结构层次较低,获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常见症状的途径狭窄。而社区医生还没能够改变服务观念,社区服务不能做到“六位一体”服务模式2,80社区服务站只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健康指导的机会。
4 社区全科医生业务素质不强。社区全科医生多由以前的乡村医生转型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下,业务知识不足,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缺乏认识,当其出现早期症状时,不能及时的诊断及早期有效的治疗,而错误的诊断与不佳的疗效更严重影响了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
三 建议与对策
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利用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作宣传外,针对农村居民知识层次较低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尤其是这些老年群体,社区医生需要深入到社区家中,发放宣传资料,并需做好耐性细致解释工作,使居民能够了解这些老年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2 强化全科医学培训,提高全科医生业务素质。针对社区医生是由乡村医生转型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业务素质不高的特点,在转型前要进行规范学历教育以及全科医学培训,使社区拥有更专一的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网络短期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拓宽社区医生业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社区医生整体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及.
3 改变服务形式,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六位一体”的服务,更加强调贴近群众,要积极改变服务形式,变患者上门求医为社区医生登门服务。真正实现“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做到医患“一家亲”,基本实现“一个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自己床边的大夫”。
4 设立老年门诊,简化服务流程,提高老年慢性病的报销比例。每所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专门的老年门诊,要增加方便老年人活动的服务设施,增强人员配备,简化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诊,同时提高老年慢性病的报销比例,使老年人能看得起病,在患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只是老年男性慢性病中的常见一种,而这种现象在老年慢性病的诊治中普遍存在,因此应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 老年痴呆病人生活饮食能力的临床调查和护理对策 中职护理专业临床实训课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 对“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和对策建议 西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建议 对物理实验开出率低现状的调查和建议 我国老年护工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五年高护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延边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绩效管理方法在老年痴呆病区护工管理中的应用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 职业院校师生信任危机的现状调查和应对策略 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广东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职培训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对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和对策 新时期高校社团的现状调查和对策思考 顺德区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和处理对策浅析 村镇建设档案工作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施永兴. 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 124-127.
[4] 王涌, 阮列敏, 史定妹, 等. 大型综合性医院护工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医院, 2011, 15(5): 70-72.
[5] 刘秀芳. 从日本老年介护事业看中国护工管理与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7): 596-598.
[6] 刘鑫. 护理执业风险防范指南[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358.
[7] 林玉霜. 现阶段护工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体会[J]. 护理与康复, 2010, 9(6): 529-531.
[8] 刘华, 蔡霞. 对护工安全管理的认识与管理对策[J]. 护理研究, 2006, 20(8): 2050-2051.
[9] 吴欣娟, 马丽莉. 北京市各级医院护工的管理现状调查[J]. 护理研究, 2005, 19(4): 591-592.
[10] 原志芳, 张清. 天津市三甲医院护工管理及使用现状调查与对策[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13): 1750-1755.
[11] 钱虹. 护工护理引发的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5): 104-105.
[12] 陆巍. 护工职业态度调查及教育对策[J]. o士进修杂志, 2000, 15(12): 933-934.
[13] 李秀云, 林成娟, 曾, 等. 医院专职陪护人员压力因素调查研究[J]. 护士学杂志, 2005, 20(5): 45-48.
[14] 王玉梅, 郑艳, 任伟, 等. 清远地区各级医院护工现状调查及对策[J]. 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19): 102-104.
[15] 尤彩珠. 护工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医药卫生, 2006, 6(11): 59.
[16] 郭晶.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的价值意义[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1): 16.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安徽省长丰县阮巷、罗塘、水湖、双墩四个乡镇;蒋庄、兰桥、黄岗、邵集等十几个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走访部门有:长丰县民政局、统计局、卫生局等。
1.2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物质消费、受照料、健康等状况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
2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成因分析
2.1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40.09%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养,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补救度日,在所调查老年人中仅有1.46%享有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医疗、精神娱乐等指标。从饮食状况分析,54.3%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较满意,24.0%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不满意;从居住状况分析,被调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35.6%的老人与一个子女同住、59.8%不与子女同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从医疗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长丰县民政局资料显示,在所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调查老人总数的56.3%,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状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78.07%,其中独居老人占23.53%;无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调查老人中高达21.93%,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2.2我国农村养老状况成因分析
我国老年养老保障模式从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模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济条件也不尽人意,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住要原因如下。
2.2.1农村劳动力弱化,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加速,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电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严重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给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2.2.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缺陷。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保险品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标准进行筹集,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政府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助,造成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征收成本过高、制度覆盖面过窄、基金筹集困难等弊端。
2.2.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衰竭,供给能力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分为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养老存在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严重的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呈现滞后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选择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养老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农村养老必然会经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3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建议
3.1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加上政策倾斜解决人地结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公益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夕阳绿色通道”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针对老年人去指定医疗点看病不方便.报销门槛较高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特殊的医疗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放宽报销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切实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建立“夕阳绿色通道”。
3.3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心理保障体系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外,各级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给予处罚,对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老人维权机构,使老年人维权途径更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度态度,并建设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4推进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建立参与式发展的机制,加快调整个人帐户整体规模,使之更加方便农民,减少农民享受的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灵活多样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让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首先,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同时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自筹养老基金,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5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体系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公民敬老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人娱乐场所,增加娱乐设施,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开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老人身心协调发展。将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养老机制,应该是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以保险基金为前提,以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体系。
3.6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
家庭养老对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保障需求的不断上升,给农村家庭带来愈加沉重的养老负担。
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有限,要把农村养老完全抛向社会是不现实的。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协调统一,在继续支持和鼓励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造条件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