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健词】有趣的故事 导入新课 良好效果 激活课堂
Discussed shallowly high two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Practice to Understanding Decision Function” inducts
Huang Guoyun
【Abstract】The article vividly explained through the concrete instance inducts the new class the importance, analyzed comprehensive has selected “Opens Peru of the Old castle” this story inducts the new class the reason, elaborated the story implication philosophy truth in detail, had pointed out inducted the new class with this story the activation classroom function, in addition enumerated the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o induct the new class the way and the method, simultaneously elaborated inducted the new class material to being selected the request.
【Keywords】The interesting storyInducts the new classGood resultsActivation classroom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课好的开端,如果能引人入胜,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到我们的授课中,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上课之前,要使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中转到上课的气氛中,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那么,这堂课该如何导入呢?我是用故事样导入的:
1.揭开古堡之秘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近百年来,这古堡里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遇难事件。凶手是谁呢?法医验尸,竟找不到任何伤痕,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著名探险家乔治无视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人们“谈堡色变”,百思不得其解,警方也束手无策。于是贴出一万卢比重金招贤。几年以后,来了一位叫彼特利克的乞丐老人,声称能破此案。他买了一个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张渔网。在乔治遇难的大厅里,他给猴子注射了,放到张开的渔网内,自己钻进大铁箱里,手里紧握网纲。午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一声惨叫,令人毛骨悚然。彼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渔网,说:“凶手在此。”网内竟是一种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像钢针一样的嘴,扎入人脑,专吸脑汁,致人死地。一个“乞丐”怎么如此神通广大?原来这个彼特利克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汤恩•维尔特。他观察研究古堡红蝙蝠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难怪他胸有成竹,一举揭开古堡百年之迷。
这个故事把学生“望师兴叹”的冷场面转变为愉快活跃的场面,一下了把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转到上课的气氛中,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活跃自序。
2.这个故事蕴涵的哲学道理
师: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这个故事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体现在: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这是因为: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到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也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知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认识不断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靠感觉器官直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
2.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而不实行,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2.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能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由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因为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 选用这个故事的原因:切题、理论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门学问,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思维潜能,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需要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很好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经验。
之所以这堂课我用这个故事导入,是因为这个故事有趣、新颖,故事性强,引人入胜,更因为这个神秘故事的材料切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道理,那么这个故事又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呢?是这样的,这堂课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这个故事,恰恰体现了上述知识点,所以我选用这个故事导入新课,既让课堂充满欢快的笑声,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这个故事所起的作用
这个故事,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在神奇有趣的故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整个课堂在愉悦中进行,同时点燃同学们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精力引到整个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够通过这个神秘的故事,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启发、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引出新课的知识点,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点,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5.导入新课的其他途径和方法
5.1用音乐开场。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把音乐引进,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例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可用那英的《雾里看花》来引入,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可用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激活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在优美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2用传说、典故、名人名言等开始。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传说、典故、名人名言等开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理论的抽象程度,起到“剂”的作用。例如,用毛驴驮盐和棉花两次过河的传说导入《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用我国历史上四大美人的缺陷导入《矛盾是普通存在的》。
5.3用时事开场。我们都知道政治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世界情有独钟,利用这一情趣,做好引导工作,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4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开场。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因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
5.5用幽默、诙谐、恰当的比喻开场。在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中,一段或一句幽默诙谐的话,一个恰当的比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进入角色,避免学生只是“望师兴叹”的冷场面,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学习任务。
6.选材要新颖、切题、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切题、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教师要占有十分丰富的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那么,如何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的感性材料呢?教师在生活实践中,要注意博览、收集相关的材料,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并做好分类整理,除此之外,还要对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制作,为了能使材料新颖、切题、合乎新课的知识点,使用时,教师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进行筛选,进行鉴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选择生动、有趣、切题的合乎实际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一旦用于导入新课。便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会收到事半动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或开场的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人而异,因课制宜,当然不管怎么样,万变不离其宗,新课导入或开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也只有注意了这一环节,课堂效率才有提高的可能,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参与文献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素质教育:德育:培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但是,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学校的调查了解,高中政治课堂依然存在灌输应试知识多,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少,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
一、高中政治课堂上影响发挥德育的主要因素
1、受高考升学压力影响,
目前,高中思想品德是高考的必考科目,由于受高考压力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成为老师们为高考抓分的又一主阵地,新课改精神及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课堂目标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主要集中于知识的掌握上,只要学科知识成绩好便是好学生,这种普遍存在的思想直接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有片面追求分数,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和功能却被忽视了。
2、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一些学校中,高中政治思想课程存在教师思想认识简单化,教学目的仅仅限于传授教材知识,认为政治课无非就是读读、背背、记记,记牢知识点就行,这使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僵化,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而也影响了政治课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3、学用脱节,知行不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不足,从而影响政治课德育作用的发挥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考试卷和标准答案来让学生接受知识,以达到升学考试的目标要求,而对于学生的行为一般不去过问,这导致了学生理论脱离实际,“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同学政治考分高而品德素质却很低,造成知行脱节,知行不一致。
二、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更好发挥德育作用
1、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德育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课程承担着学习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是制约政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要摈弃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还应该包含全体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审美、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它是知识传授和品德培养的有机统一。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要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地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2、思想政治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德育具体化、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含有一定深度的学科理论知识,也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材料和内容,这些材料和内容具有生动、感人的特点和现实说服力,这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体验到学而致用。如果只教学生背诵一些知识、条文,而不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也无法使学生真正弄懂文化科学知识。面对这些现象,政治课堂应该结合《树立正确消费观》《实现人生的价值》等课程,加之以现在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材料,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了解学生思想认识的薄弱点,利用最新、最感人、最震撼的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一步养学生的良好兴趣、情感、意志、信心、信念,树立高尚道德情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思想信念得到良好熏陶,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挖掘教材教辅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其独特作用,政治课堂不是简单说教,更不是训斥,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备课时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在上《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明确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同时出示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和“毒枭刘招华”两个人物故事,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为什么两个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学生都很感兴趣,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教师点评:一是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最后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这样,把道德之准则转化为学生切实可行的生活中的小事情,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慢慢蓄养,德育成果在不断细化落实中得到深化落实。当然,现有政治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敏锐的时政素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和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初中政治 政治教学 社会形势 德育教育
中学政治教学党和国家为加强中学德育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这个时期对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所做的工作,是建国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政治思想教学工作的改革还不能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突出的问题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率差,学生的德育素质没有真正提高,而根本问题是没有真正落实德育在学校中的首要地位。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教育界本身,没有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对培养人才的价值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近些年来,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表现出对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迫切心情,社会上也强烈呼吁加强学校德育,人民大众普遍要求把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对思想政治课价值的认识有待深化,从目前来看,学校没有把德育真正放在首位,突出的表现是对思想政治课重视不够。
1.对目标要求上的认识误区
一些人忽视了思想政治课价值实现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忽视了德育工作内在过程的反复性。一旦当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时,有人就认为思想政治课对育人的价值不大。
2.逻辑观念上的误区
有些人误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唯一途径,并且忽视了社会、家庭对思想政治课价值实现的影响作用,把德育效果不佳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思想政治课。另外,忽视了思想政治课在人文知识传播、思维智力训练、道德行为养成和审美能力积淀方面的作用。
3.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失衡”引起的错觉
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冲击下,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实用性强,重知识技能,轻思想品德修养,这给人们造成错觉,误认为人才品德不重要了,导致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重视程度下降。
4.考试制度改革造成的误区
由于高考理科不考思想政治课,许多人,包括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课不重要了,所以事实上也就不把政治当成主要科目对待。这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也就没有以前高了,政治教师讲授政治课的积极性也受到挫伤,德育在学校工作的地位自然下降了。所以深刻认识政治课的价值,是强化学校德育地位的关键问题。
二、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是指学生个人和社会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也就是指它对培养人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接受程度和信仰程度,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育的正确程度,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和社会对这门课程的需求状况。只有解决了对思想政治课价值的认识问题,才能发挥它在德育工作中主渠道的功能。
1.政治思想课的个人价值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个人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七种功能;知识积累功能;政治思想导向功能;思维锻炼功能;道德规范功能;法纪强化功能;心理品质优化功能;审美情操陶冶功能。
2.政治思想课的社会价值
它的社会功能是指思想政治课能满足社会整体进步需要的功能,包括: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理论知识;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国家接班人应具有的现代文明意识,促进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
3.政治思想课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
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运作的条件就是个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投入。如教师的报酬、教学的设备、校舍投资以及办学日常经费开支等。这项投入资本所产出的价值增值是未来劳动者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社会科学知识等精神成果的增加。思想政治课以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只有深刻认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才能加深对“德育首位”的认识。
三、对政治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对策
德育方式应多样化德育方式要根据新时期的教育科学发展的特点和学生思想发展复杂化的特点形成合力,呈现出多样化的德育方式。
1.教学内容和过程的优选化
提高德育的质量在学校里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优化教学的主要因素。
(1)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要在教学中做到:根据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内容讲授;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要求,随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删除、简化陈旧、重复和内容交叉的教学内容;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讲课时可以从略。
(2)优化教学过程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带着社会责任感和兴趣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导好,学生学好的“双主体”的作用;教会学生在理解运用中学习;让学生在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里学习。
2.理论教育与养成教育的同步化
德育规律和德育实践都证明,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如果离开了养成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养成教育是指在德育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日常严格管理、训练和活动等多种教育手段,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形式。中学教育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它经常进行的各项活动都具有群众性;参加有纪念意义的会议和庆祝活动等。长期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会使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和道德品质得到锻炼和加强。这个时期学校和家庭若能互相配合,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养成教育具有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的特点,使遵守纪律成为习惯,使遵守公德成为自觉,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意识去掌握、控制、调节、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问题 认识 定位 对策
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虽然不再是裸的弱肉强食,但是各个国家也在无形之中布下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益边缘化的思想政治课又被重新定位,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新希望,可是,从这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结果来看,与当初的期待相去甚远。思想政治课仍然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并没有从以前的尴尬境地中走出来。
回顾几年来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感受颇多。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我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处境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需要重新定位。片面注重考试成绩的教育模式依然存在,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的操作还在摸索当中,实施起来有难度。不少学生对政治本来不感兴趣,但因为政治是高考的科目,为了得到好的成绩不得不学习政治,只是把思想政治课程当作是敲开大学之门的一块砖头,暂时使用的一个工具罢了。而老师们在分数的压力下,更多地是让学生能够死记课本上的内容。在老师和学生被分数折腾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家长们的反应却是大相径庭,无论是开家长会,还是平时的家校联系,家长们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政治这个科目。面对这种情况,不禁要问,思想政治课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文、理之间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的哲学观念都是指导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科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可以增加考试的分数,绝不仅仅是陪衬。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具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道德状态的课程,对政治课程价值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要多元化,不宜刻板,应注重学习过程整体效果的考量。首先是对课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交流、互动,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对课程的评价应该回归于课程本身,课件、多媒体都只是教学的工具,不能让辅助工具的作用超过教学目标,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对课堂的评价,不能只拘泥于有没有新的教学手段,而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决不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结合他们在课堂活动和各项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实际表现给予综合性的评价。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以一次分数定输赢,学生才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学才更扎实,效果才能更明显。
三、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与社会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仍没有走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当学生已有的思想与课程的价值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教育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课本知识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相冲突时,或者课本的知识不足以解释社会现象时,学生们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要让他们接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疏离于现实生活,陷入信任危机。比如,《政治生活》中讲国家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现实当中我国并不进行阶级的划分,课本对我国的阶级情况并没有明确的介绍,只谈了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这使得学生对国家的本质的理解比较困难,产生了课本知识不严谨的印象。
根据实际接触和了解,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状,不仅学生不太满意,老师不太满意,家长们也不太满意。一些学生直接就认为书本上讲的都是忽悠人的。一些家长抱怨说,学校的教育要求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相差太远,担心这样教出来的孩子都是“傻子”,担心这样的孩子将来成为残酷现实竞争的牺牲品。
四、教育对策。
要让思想政治课程走出尴尬的境地,需要在现有的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要改进。家长关注孩子的重点和教育孩子方法要改进。整个社会应该从只注重实际利益的浮躁中走出来,增强对良好风气的向往,共建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实现新课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推进者,在此,就教师所要做的努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要找到自己的新定位,明确自己的学科使命。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使命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学科的价值。这样才能在尴尬的境地中坚持下去,继续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应该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具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道德状态。
2.教师要做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对必修课程进行再创造,对选修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课程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既定的,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应当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实际表现及学科知识与社会认识的差距,进行具体的发挥和引导,以降低社会性的认识差距的负面影响。
3.教师要灵活安排课程,在课程大纲和教育方针的要求不
变的情况下,尽量多元化的考评学生。走上社会后,对个人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文聘上的成绩,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的做事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书面作业量,在条件允许时可以以实践活动予以取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参与,培养他们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探究教学的困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此,人教版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设计了大量的探究问题,试图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般说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探究每个问题并得出结论的时间不会少于5分钟。据统计,四个必修模块中每框设计的探究问题平均为6.4个,如果每个问题都交给学生进行探究的话,那么每堂课至少要花去30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因组织问题探究而耗费大量的时间,不仅会导致每框一课时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而且会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对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探究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优化问题探究目标十分必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目标的设计与优化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现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中,有不少的探究问题都是从一般意义上进行的设计,例如:查阅××文献,了解××情况;如果你参加了××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谈谈你从这一图示中感悟到什么;等等。由于省情、校情、学情等不同,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可能会让不少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在探究时没有方向,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对教材提供的探究问题要进行筛选,重新设计。经过优化的探究问题要能够体现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且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问题经过优化,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师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即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要求我们设计探究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体现一定的坡度和层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一般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由此设计的探究问题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我们以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第一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个知识点为例,可以设计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辩证法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把握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有何意义?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知识层次。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可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第二个问题需要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完成,第三个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归纳指导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样,一堂常规课的教学既有学生探究的主体性活动,又有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活动;既节约了探究活动时间,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发展性
尽管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但所有的学生都有个体发展的要求及其发展潜力。因此,设计探究目标,应当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