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规避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企业在税务筹划方案确定之前应通盘考虑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税务筹划风险指税务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
一、税务筹划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税务筹划风险成因来看,税务筹划主要包括以下风险。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税务筹划者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活动以达到减轻税赋目的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政策风险可分为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
第一,政策选择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即错误选择政策的风险。企业自认为筹划决策符合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政策或法规,但实际上会由于政策的差异或认识的偏差受到相关的限制或打击。由于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合理性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因此税务筹划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和把握好尺度。
第二,政策变化风险。国家政策不仅具有时空性,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时效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政策变化风险即政策变动所导致的风险。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旧的政策必须不断地被改变乃至取消,因此一些政府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会导致企业长期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但并不是说政策变化就一定有风险,必然会使得税务筹划失败,如果政策变化没有超出预测的范围和程度,税务筹划还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2.税务行政执法偏差风险。无论哪一种税,税法都在纳税范围上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只要税法未明确的行为,税务机关就有权根据自身判断认定是否为应纳税行为,受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和其他因素影响,可能存在税收政策执行偏差。
3.经营损益风险。政府课税(尤其是所得税)体现政府对企业既得利益的分享,但政府并未承诺承担经营损失风险的责任,尽管税法规定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用以后实现的利润(税前利润)补偿前期发生的经营亏损。
4.投资扭曲风险。建立现代税制的一项主要原则应是税收的中立性,即中性原则,纳税人不应因国家征税而改变其既定的投资方向。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纳税人往往因税收因素放弃最优的一种方案而改为次优的其他方案。这种因课税而使纳税人被迫改变投资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机会损失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扭曲风险。这种风险源于税收的非中立性,可以说,税收非中立性越强,投资扭曲风险越大,相应的扭曲成本也就越高。
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税务筹划的预先策划性与策划方案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因素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与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密切相关。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规避措施
具体来说,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税务筹划风险意识。企业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税务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税务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税务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2.提高筹划人员素质。税务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税务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协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税务筹划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纳税人素质的提高。只有纳税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才能对税务筹划提出更多的要求。实践也证明,税务筹划的普遍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科教水平关系密切。
3.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策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税务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4.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企业应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税务筹划。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税务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
三、结论
由于税务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谷训才.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措施刍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3,01:100-101.
关键词:财务风险 规避 措施 方法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规避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宏观环境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1、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分散投资风险。
关键词:石油工程;内部审计;风险;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石油工程也随之增多,石油工程建设条件复杂、周期长、资金消耗和投资风险大,其建设过程离不开内部审计。石油工程的内部审计在油田建设工程的投资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资金科学高效使用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石油工业投资效益的重要抓手。但在实际操作中,石油工程的内部审计存在一些风险,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成为石油工程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石油工程内部审计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工程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轨道,但是石油工程在建设中涉及项目多、不确定性因素多、投资数额大,且牵扯到人力、机械、管理等多个方面,所以对其进行审计存在一些风险。
1.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引发审计风险
石油工程内部审计是由审计人员进行的,对石油工程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审计知识,还要对石油勘探开发、钻井开采等各个项目和工艺进行了解。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工程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比较缺乏,不少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制约了石油工程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2.经济、建设资料不完整引发审计风险
石油工程的审计质量取决于石油工程涉及到的经济、建设等资料的完整性,现阶段我国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不够规范,经济、建设资料不完整,内部审计的基础资料存在缺失,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有序进行。
3.对利益的追求引发审计风险
在石油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建设单位追求低成本和施工单位追求高利润的利益矛盾是天然存在的,无论审计结果如何,对一方有利必然会造成另一方的损失,这就给强势一方提供了追求更大利益的机会,从而对审计的公平性造成了影响。
4.传统工程建设投资模式引发审计风险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油田工程建设实行计划管理,对于工程投资总是按月或按批次下达计划,造成了投资计划的不均衡性,在某一时间段内工程量会比较大,石油工程内部审计也比较集中。工程审计需要对工程建设图纸、建设和竣工情况等进行研究,如果工程出现设计变更,那么了解项目花费的时间就会更长,如果工程建设时间集中,那么审计时间也会比较集中,造成工程审计的时间不足,审计质量就难以保证。如果审计结果出现纰漏,又会造成人们对审计情况的质疑或否定,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
5.工程信息不对称引发审计风险
有的石油工程审计部门参与工程事前和事中审计,但在对工程项目的论证、讨论和管理中却不能参与,不能在宏观上对工程进行审计管理。石油工程涉及材料较多,有时对一些新型材料无法获悉具体价格,即使通过询价等方式获得价格,也很难保证价格的合理性,对审计结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6.工程审计的滞后性引发审计风险
现在大部分的石油工程审计都是竣工后的审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使是在工程建设中进行审计,也很难把握审计的时间节点和审计内容,从而很难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审计对工程建设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作用。
二、石油工程内部审计风险的预防和规避措施
1.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石油工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提高其从业道德,使其在熟练掌握审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对石油工程各个阶段和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并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完善审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审计工作底稿分级复核制,减少审计工作中的人为审计误差。建立全程审计跟踪制度,将审计工作贯穿到工程论证、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全过程。通过充分运用新型审计软件等,明确审计介入的时间节点和审计内容。健全审计质量考核和奖惩体系,对审计人员进行工作考核,坚持主审复核制,及时对工作底稿、审核数据、审核报告进行复核,并结合考核情况对审计人员进行奖惩。
3.严格工程审计程序
加强工程事前审计,重点审计招投标程序是否合理、文件是否健全、工程材料质量是否合格、施工合同是否符合标准等。加强工程事中审计,重点关注工程变工和隐蔽工程施工情况,坚持做到开工前现场勘查原貌、施工中进行质量验收,施工后查看竣工情况,并对所有审计情况进行备案,同时,着重对工程材料的质量和价格进行审计,确保质量达标、价格合适。加强事后监督,重点做好工程决算审计,坚持“未经审计、不得结算”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合格、花费合理、手续健全。
4.采取措施分散审计风险
采取签订“承诺书”制度,强化工程造价审查和项目建设管理部门的责任,增强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确保工程造价审查等审计内容的准确性,从而保证审计质量。完善项目管理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增加对投资项目时间分配均衡性的考核,保证项目时间安排的科学合理,分散工程审计的时间压力。
5.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现在石油企业的审计部门基本上已经独立,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就是要确保无论是制定工程审计计划、开展审计业务和审计查证,还是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都不会受到外来的干扰,最大限度的保证审计工作事实上的独立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石油工程进行审计是保证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工程审计中,存在一些审计风险,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和规避措施,才能全面提高石油工程内部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玉娟.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9).
[2]魏东胜.关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江苏商论,2006(07).
关键词 :煤矿;一通三防;风险;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安全与事故时刻伴随着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随着国家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大, 虽然全国煤矿安全形势有所好转, 但一些中小型煤矿事故特别是“一通三防”事故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应清醒认识到煤矿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重, “一通三防”事故仍然是安全生产最大的威胁,“一通三防”依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
一、煤矿“一通三防”存在的主要风险
( 1)随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供风能力不足。
近年来, 由于煤矿资源有限及其需求的递增, 使得煤矿的开采强度加大,开采难度增加, 开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 这就使煤矿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恶化, 导致了更多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有相当一部分煤矿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 大规模私挖滥采, 在没有足够安全措施和设施的情况下冒险作业, 造成瓦斯、煤尘爆炸、冲击地压和顶板灾害等事故频繁发生。
( 2)不重视“一通三防”工作, 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
原计划经济时代招收的固定工, 大多数已退休或退出了煤矿生产一线, 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轮换工、合同工, 这些人没有打算长期在煤矿工作, 培训不到位, 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安全思想不牢固,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 3)矿井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
煤矿开采生产技术落后, 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落后。在煤炭开采技术方面, 虽然国有重点煤矿与世界煤炭开采技术差距不是很大, 甚至一些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但在综合技术上是有明显差距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多元化的企业结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法治的传统, 使美国煤炭企业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 机构精干, 权力分散, 生产经营以成本管理为核心, 安全技术管理实行严格的逐级负责制,把安全贯彻到一切工作中。
二、防止措施
2.1提高认识, 依靠科技进步抓好“一通三防”工作
( 1)领导重视煤矿“一通三防”工作的管理, 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煤矿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一通三防”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 2)依靠科技进步, 完善基础设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量先进的设施、设备是实现通风安全的重要基础。
2.2建立和完善“一通三防”工作的责任制和专项管理制度
要形成以各煤矿企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一通三防”技术管理体系。按规定提足、用好“一通三防”专项资金, 保证“一通三防”所需的人、财、物, 认真落实瓦斯检查、局部通风、盲巷管理等制度。切实抓好通风系统专项检查, 认真核定矿井通风能力, 抓好以风定产措施的落实。各级领导都要明确相关的安全工作责任, 认真制定所管辖范围内的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制度, 编制执行好有关规程和改善“一通三防”安全状况的规划措施, 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全体干部和职工的操作行为。
2.3培养一支过硬的“一通三防”专业队伍
“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是一项长远的、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涉及矿井的方方面面, 必须有超前意识, 这项工作搞好了, 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才会有一个大的提高。要依靠科学先进的技术管理, 培养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 确保整个矿井有一个合理、稳定、可靠的通风系统, 否则, 通风工作搞不好, “三防”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2.4加强“一通三防”的培训工作
( 1)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有计划地培训新上岗人员, 对通风班组长、放炮员、瓦检员及防突专业人员等特殊工种进行脱产专业培训, 做到培训及时, 人人持证上岗, 培训内容结合实际, 主要学习业务知识、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文件、“一通三防”事故安全教训及防灾自救等, 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和自主保安意识。
( 2) “一通三防”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 贯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一些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岗位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手指口述”操作,就是为了纠正各种妨碍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为习惯,保证职工在岗位尤其是在要害岗位上正规、集中精力操作, 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力举措。
( 3)教育职工认识事故的危害性, 增强安全意识。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档案, 定期对职工开放, 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教育职工; 用经常说教的方式, 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 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 定期请事故受害者家属做报告, 以引起职工思想上的共鸣。
(4)煤矿职工家属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力量。亲人的安危家属们最为关心, 只有亲人安全了, 才能使职工家庭团圆幸福。
三、煤矿“一通三防”工作中的规避措施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生产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煤矿开采的强度相应增强。而且由于煤矿开采的越来越深,环境越来越复杂使得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更加恶化,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煤矿生产企业要加强“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各级部门相互配合,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统一部署,把“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以下主要从防瓦斯、防煤尘以及防火灾三个方面对“一通三防”的规避措施进行探讨:
3.1瓦斯的防治
由于瓦斯是一种爆炸性气体因此对井下员工的生命安全危害性极大。矿井中的瓦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通过通风等有效措施可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减小其爆炸的可能性,所以加强通风是瓦斯防治的重要途径。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的选择以及规划通风路线,尽量避免通风线路过长或者严重交叉的现象,必须确保矿井各个工作区域内都有相对独立的通风系统;加强瓦斯易积聚地点的风量及瓦斯监测,积极采取措施有效瓦斯积聚;合理分配风量,确保矿井中采掘工作面及其他用风地点的需风量。
3.2煤尘的防治
煤尘是煤矿开采过程漂浮在空气中的煤粉,当煤尘浓度达到45~2000g/m3时,遇到火灾或者在高温情况下就会发生爆炸,并且产生CO等其它有害气体,另外矿井作业人员如果长期接触煤尘还会引发尘肺病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所以必须要加强煤尘的防治工作。
对矿井煤尘防治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煤矿粉尘的生产量、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人体吸入煤尘的总量。煤尘防治分为减尘措施和降尘措施。减尘措施主要有湿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煤层注水。降尘措施主要有通风除尘、净化水幕、冲洗巷帮、喷雾洒水、使用捕尘器等。
3.3火灾的防治
煤矿火灾主要有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根据火灾种类的不同进行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
外因火灾:外因火灾的防治主要通过杜绝明火源、防止电气起火、增设消防器材以及矿井专用的灭火器材、采用不易燃烧的支护措施以及在矿井中设置消防供水系统。
内因火灾:灌浆——可以通过泥浆等材料经过混合借助输送管道送到可能发生自然的区域进行煤炭自燃的预防。喷洒阻化剂——向采空区落煤及矸石上喷洒阻化剂,达到隔绝空气防止氧化的作用,从而防止煤炭自燃。均压防灭火——通过设置调压装置以及通风系统改进矿井的空气压力分布,尽可能的减小风道两端的压力差,达到减小或消除漏风抑制采空区煤炭自燃的目的。采空区注氮——利用氮气的窒息作用抑制采空区落煤自燃。
结束语
在煤矿开采中,“一通三防”工作直接关系到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它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所以需要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生产中健全“一通三防”的各项管理制度,矿井上下员工统一思想,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协调开展工作,最终达到系统可靠、装备先进、管理到位、素质提高的总体要求,切实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周建宁.浅谈煤田地质安全生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
[2]赵红.煤矿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J].甘肃科技,2008.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管理 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D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17-01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力企业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和改革。2002年,国家制定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方案,重组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电网资产。改革后,电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也从传统的靠政策经营转变为依靠法律经营。因此,电力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自身的优势,通过不断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妥善运用法律知识来防范法律风险,以较低的成本化解法律纠纷,以法律论证为经营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撑和依据,最终保障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而言之,法律风险防范问题的探讨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电力企业不仅具备其他一般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法律风险。
㈠电力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独特法律风险
事实上,电力企业由于其经营方式与经营产品不同而具有转化性、广泛性、隐蔽性、依附性以及动态性和相对客观性等特征。总体来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外部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内部法制队伍建设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合同管理、法律纠纷处理、劳动用工不规范,电力设施保护和电网建设不到位等。
这些法律风险一旦转变为法律事件,将给电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责任的轻重,相关责任人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㈡经营管理过程产生法律风险的根源
根据产生法律风险的根源来看,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1、电力企业内部因素。虽然进入了市场经济,但由于电力企业转型相对比较晚,企业的惯性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上,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于市场经济认识还不够,缺乏自主经营的思想和行动;同时电力企业转型较晚,其法制建设依然比较薄弱,所制定的相关法律与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的漏洞;一些电力企业的管理者抱着侥幸的心态,想钻法律的漏洞;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致使工程设计与生产上缺乏合理性而导致技术上存在问题;经营管理中的监督工作不到位,疏忽大意为违法分子留下了有机可趁的漏洞。
2、电力企业外部因素。外部的环境因素也会为电力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比如公司的运营,企业中的产权等;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和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有所区别,导致电力企业的革新需要探索出自己的道路,因此相关的法律也还是边摸索边完善,一旦不能和经营管理与时俱进就会出现法律风险。
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的规避措施
目前,我国法治氛围和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新的风险和事项层出不穷,电力企业应如何更好的面对,如何在经营管理中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法律风险是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典型企业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实践,构筑好法律风险防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成效初显。
㈠制定周全的法律风险管理计划,重视法律风险评估
法律风险管理战略是电力企业在综合考虑发展战略、竞争状况、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因素的前提下,详细制定的具有统帅性以及纲领性的在企业内部统一执行的战略部署。这其中包括了预防性法律风险管理措施和突发法律风险事件管理预案。详细来说,电力企业要在经营管理流程的整体设计上保障一定资质和数量的法律顾问以及法务人员参与其中,并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出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电力企业在制定重大经济决策之前,必须要主动争取法律专家的意见,邀请法律顾问对该决策的可行性与合法性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律论证,最终提供一个书面的法律论证报告,让企业了解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确保决策的的施行。
㈡从经营管理制度上确保企业经营决策的合法性
电力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前提必须在国家的法律范围内制定。电力企业要跟据国家最新完善出台的《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坚持合法经营、合法管理,发现规章制度方面的漏洞要及时处理,使企业在正常的轨道上不断坚持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定要做到具体细致、考虑周全,比如合同管理、诉讼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对于它们的操作流程和执行方式的规定都要确保全面到位。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内部和外部都受到法律制度的严格规范和制约。总得来说,要建立以事前防范为主、避免事后补救、严密监控过程的内部规章制度。
㈢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及时建立和不断完善
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并且要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员工培训合理的结合起来,把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当作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没有法律缺陷和漏洞。企业法律相关内容的费用支出要做出明确的财务预算,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法律风险控制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建立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制,使其与企业法律顾问、法律事务部门相联系,共同参与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督和完善工作。
㈣实行法律顾问制度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具有专业法律知识,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才。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企业既需要懂得生产经营又掌握法律知识的人才,电力企业在依法治理的过程中,应大力培养专业素质过硬,思想作风正派的法律人才,并将法律人才的管理纳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鼓励企业职工学习法律,取得法律顾问资格,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法律顾问体系,有效的规避法律风险。此外,电力企业还应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充分落实政企分开的规章制度,使电力企业的管理能够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运行,还应推动触电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当前,对于触电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电力企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是败诉的一方,因此,应积极推动此类法律的完善,明确事故双方的责任,保护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逐渐健全,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大为增加,为企业的运行造成了不小的潜在威胁。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提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优势,加强风险防范,完善自身的法律风险规避机制,才能有效的降低自身的法律风险,为企业运行与社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煜.电力企业现代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 刘宇晖.对我国电力法体系的构想DD以构建和维护竞争性电力市场为价值目标[J].河北法学,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