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互助教学 高效课堂

在实践和完善新课改的过程中,我校本着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即把自主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双还”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在教学改革、教学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带来了创新,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和革命。这一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是极富创新力,具有生命力,值得在教改实践中坚持和完善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下仅就我对“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谈肤浅看法。

一、“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新课改涵盖的各学科

“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课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探索解决教与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病和局限,更好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的有益尝试,是对教改的积极创新,是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做法,大胆调整教学关系,使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角色转变,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多重作用、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让他们在课堂的学习增加快乐感,增强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对学生所学的各学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英语或数学等某一学科,而是适用于新课改涵盖下的所有学科。换言之,各学科的教师都重视并学习、借鉴和实践这一新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提高这一模式,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育人目的才能和时代的要求相一致,我们也只有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才能生存和提高,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二、“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对教师的启迪是深刻的

学习实践“导学互助、高效课堂”式教育教学,使我感到该模式的提出和实践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要适应“导学互助、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再按照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法不允许教师机械的照本宣科,不能再不顾学生们的客观实际进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也不应再出现“一言堂”、“唯一真理”的课堂局面。教师在授课时,要增强启发式教学的意识,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注重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要以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态度,使课堂上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来了、课堂活跃了、学生敢想敢说了,作为教师就要做好随时接受学生质疑、否定和批评的心理准备。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适应“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要把“预学”做得更周密充分,敢于放下身价,真诚欢迎同学们提问题,不怕丢面子,敢于自我批评。为了引导和鼓励同学们掌握课堂听课的“主动权”,教师要在“导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学习上的变化和成绩,使之巩固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提高。总之,要使“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成效,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也好,教师的所有工作也好,都是为了学生,这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时时不能忘记的。“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点,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做到爱学习、善学习、学得好。在“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几十个个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好与学习成绩不好的矛盾;爱学习与不爱学习的矛盾;理解能力快慢的矛盾;主动性强与主动性差的矛盾等等。这些个体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因人而宜、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导学互助”加以解决,通过“导学”使学生们开动脑筋,能抓住学习重点、善于把握难点;通过“互助”学生个体间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们都“动起来”、都参与到新型教改中来,都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现和提高自己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并最终解决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达到完成好学业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绩的整体提高。

四、教师要在新课改实践中努力成为创造型教师

“导学互助,高效课堂”的提出是学校适应教改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果。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学习、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思考中,在执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理应为教改做贡献,不仅仅是其他优秀教改成果的执行者,也应对教改创新高度重视,使自己成为创造型教师,只有教师有创新意识、有创造性,所教学生才能富有学习激情和主动性,才能取得“高效课堂”的效果。

创造型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2篇

1·1树立现代护理观

整体护理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理论为依据,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病人为中心,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心身护理。它把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技术操作,扩展到注意病人的心理、精神、环境、社会等诸因素对其康复的影响作用。护士不再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要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根据病人的需要帮助其解决问题。医生与护士不再是主、助关系,而是共同为恢复病人健康而工作的合作关系。作为一名护士,要树立这一现代护理观;作为护理管理者,更应看到开展整体护理,转变观念是关键。

1·2具有全面的智能结构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善于接触与评估病人,及时发现护理问题,正确作出护理诊断,制定处理方案、实施护理并进行护理评价。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要具备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

1·3具备科研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对本门学科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离不开致力于本门学科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这一新的护理模式其优越性何在,有关护理项目对病人身心将产生的影响,如何作出科学的护理评估等,这些都包含有相当的护理课题有待于护理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所以,科研能力是组成现代护士素质的重要方面,开展护理科研是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2目前护士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

2·1护士本身对护理学科的科学性认识不足

多年来,护士缺乏自成一体的工作环境,使之对护理学科的科学性认识不足,她们没有看到早在本世纪60年代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具有自己专门的研究范畴,[1]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没有建立明确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信念。

2·2护士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护士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一是多年来护士的培养以中专为主;[2]二是功能制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偏重于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其结果使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日渐降低,护士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发挥,导致护士知识更新缺乏应有的动力;三是护士知识更新渠道不畅,机会少,致使部分有才华的护士脱离护理队伍。

2·3护士缺乏实施整体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具有较好的人文学科修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当病人对自己的疾病产生各种各样疑惑时,对各种检查产生恐惧时,希望护士能及时来到他们的身边,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其解决问题。但是,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与她们在学校仅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医学、护理学知识,缺乏与医学、护理学有关的人文学科的知识有关,与视晨间护理和打针发药为全部工作内容的传统护理观念有关,也是临床上护理质量不高、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3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护士素质的培养

护士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岗前的学校教育和岗位上的继续教育。

3·1学校护生素质培养应与整体护理接轨

卫生部颁布四年制护理教学计划已根据整体护理的要求增设了人文学科及护理程序的教学内容,[3]学校护理教育在贯彻卫生部新颁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注重引导护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1热爱护理学科,要教育护生充分认识到护理专业是一种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学科是生命科学中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应用学科,要促使护生树立以献身护理学科为荣的观念。可开设“护理专业”课,[4]以研究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护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3·1·2学会“关心”病人。整体护理的核心是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护士只有关心病人,才能及时了解病人的需要,而现在病人对护士满意度不够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护士对病人关心不够。在独生子女已进入护校的今天更需注重教会护生关心他人(病人)。可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让护生模拟各类病人,体验病人的身心需求。

3·1·3树立“整体护理”观念。淡化课程系统性,强化专业培养目标是护理教改的基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观念,要教会护生如何按照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更要告诫护生接触与评估病人,比护理操作技术更重要,也更难学。

3·1·4重视“模式病房”的实习。目前,为数众多的医院已开始组建“模式病房”,但是,被卫校选作实习医院的大多数病房仍以功能制护理为其主要工作方式。故学校与医院领导都应特别重视护生在“模式病房”的实习,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如何实施护理程序和进行护理诊断。

3·2注重提高在职护士的整体素质

3·2·1有条件的医院可组建护理教育部,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护士继续教育工作科学、系统地开展。

3·2·2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实施整体护理,医院和护理部领导要重视护理哲理的建立,用信念明确目标和调动护士的潜能,把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变为广大护士的自觉行动。目前护士对整体护理表格的设计与使用,护理问题的提出与分类,怎样进行护理诊断等有关知识都比较缺乏,应针对这些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提高在职护士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帮助在临床上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才干的护理骨干能有机会攻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成为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的中坚力量。

3·2·3护理部可根据不同的管理层次制定相应的管理职能,确保对护士的工作质量给以及时、有效的评价。促使护士时刻想到我该怎样了解病人的需要,通过我的护理活动能为病人解决什么问题,我的工作会得到怎样的评价,从而促使护士注重自身职业形象,提高工作热情,最终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2-0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护理专业。

1专科学校护理专业高职特色定位

大专层次可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两种不同类型。专科更注重理论培养;而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特色具体体现在: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1]高等专科教育这个层次区别于其它教育层次的、定型的、稳定发挥作用的特殊优势,就是专科特色,体现在专业服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实用性和人才素质培养上的应用性。[2]专科教学要体现专科特,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教育, 许多专业与本科的同专业类似,属学科专业教育性质的,其中有些专业本来就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如:护士、财会、文秘、旅游等专业。护理专业的改革实质上应从学科专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中国的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不足,如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科研都是按照医学模式进行的,而非护理科学教育模式造成了一种误区,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识――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应是本科教育的“浓缩”版,而是高职教育。

2与护理高职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2.1强化护理操作技能,突出高职特色:按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整合,为护理操作训练提供时间保障。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重组医学基础课。《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学》,《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微生物》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实验实训课整合为《临床护理技能学》。改变学时分配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技能操作、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操作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淡化专科教学,培养通科护士: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拓宽基础,淡化学科,建立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按“生命周期”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把内、外、妇、儿、五官科护理等课程,以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为阶段,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淡化学科,形成整体护理观,突出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培养知识能力型的护理人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职护士都将面临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问题[3]。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各种新仪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三年制护理专业教学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毕业生只是一个通用护士,淡化专科教学,有利于培养通科护士。

3厚重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护理教育应当摆脱医疗模式,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医学与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使得人的身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现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我国护理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致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6]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现在专科学校实行学分制,增设选修课。我校护理专业任选课设置的课程为康复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普通话、创业教育、护理毕业设计指导、高等数学等,这些课程只是对学科专业教育时间不够的一种补充形式,没有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必须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培养出多学科、跨领域、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护士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建议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50301 9787040150308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4篇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TR),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古老的医疗行为,直到21世纪医学研究人员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及基础研究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病人身上,促使了新的临床研究方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转化医学的精确定义目前还在争议中,Wen-Hwa Lee将当今的转化研究定义为将在实验室、诊所、特定人群中的研究发现转化为新的临床工具,应用到临床,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英国全球转化医学中心的Bruce,美国临床决策中心的Linda,意大利Padova大学试验医学部的Mario及美国国立健康中心转化医学分部的Francesco等学者联合给出了转化医学的简化概念:转化医学代表了一种原则,即提高生物科学研究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有效性,以及帮助临床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科学研究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2.转化医学的意义

转化医学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2B模式),即从实验台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从床旁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经提出立即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内外一些研究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化医学的研究。

3.转化医学对护理学发展的启示

3.1开展多学科协作,构建学术团队

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临床问题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而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护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实践性学科,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较少。护理跨学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调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对护理独特贡献的重视,以及对新定义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课题通常只是带来数量的增加,创新性课题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3.2加强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转换

巴德年指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学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而且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使得我国的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缺乏临床和基础都精通的人才。护理高层次人才脱离临床,不能与临床人员良好沟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将知识及研究结果及时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形成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临床护士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虽然掌握了极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再加上我国的护理学起步较晚,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科研基础知识、医学统计知识及文献检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础方法,使得我国护理研究的主题涉及面虽比较广但建树较少。因此,加强医院和医学院校的密切合作势在必行。

3.3加强护理的基础研究,推进护理临床与基础的结合

护理学的专业性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医学的进一步完善。然而,由于护理专业起步晚,科学研究基础与医疗相比还很薄弱,护理研究往往侧重于调查、心理护理、经验总结和体会等研究而缺乏基础性的研究,使护理研究难以发表影响力较大的论文,在课题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我国护理科研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正在努力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护理学也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与基础研究的联合,推广实验性研究,才能使护理科研具有较高的信度,推动护理医学快速发展。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教学 存在问题 处理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目前护理专业主要有中专、大专、本科各层次,学生素质差异大,在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均有较大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初高中的教学环境不同,再加上护生对专业缺乏认识,导致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内科护理专业方面。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广、内容多,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其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神经、内分泌与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主要研究的是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编排各疾病概述、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教学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在目前的护理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处理对策

1.针对学生生源差异大,整体素质不高,对专业缺乏认识,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有因材施教、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规范课堂管理制度。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出现问题时学生的表现尤其值得分析,从中可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学习成绩差。这就要求老师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不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不以减小学生的差异为目的,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的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可能会更大,但并不是教育的失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更好的认识。随着护理学科的迅猛发展,其最新体现的先进化和国际化对护士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校除必修课外,还应增加选修课及讲座,如护士礼仪、美学基础、人际关系学、护理伦理学、基础写作等课程,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丰富。在新生入校后,护理教师要做专业思想教育,使之对未来的职业充满自信和热爱之情,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现代护理工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评判性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进取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素质是护生认识护士、了解护理专业的窗口,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信念、职业纪律、职业风险意识,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以模范的行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教育和感染学生。规范课堂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白脱离了初高中的应试教育,并不意味着绝对自由,仍需接受基础文化、人文社会知识和职业教育。加强教学质量考核,在学期结束时,通过笔试、实践考核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广、不易掌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巩固学生记忆。教学过程中,采用病案分析、标准化病人及临床情景教学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让学生多接触典型病例,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同时用实践经验考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在教学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的护生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的高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往的“专制型”教学形式应被“民主型”取代,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护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临床护理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主要使用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实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运用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内科护理学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一个生动的、模拟的教学情境,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振藩.怎样讲好临床医学课[J].滨州医学院学报,1980(02).

[2]林静.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护理教育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井冈山医专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

护理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