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与往年的讲理论、谈布局不同,在今年的解决方案展上,NEC展出了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的实施案例。
据了解,为了应对地震、泥石流、火灾、台风和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NEC开发了综合防灾应急系统,目前已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局红花尔基林场部署了森林火灾监控自动报警系统,保护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樟子松天然林。此外,在养老领域,NEC推出了智慧养老概念,并已在北京昌平区汇晨老年公寓部署的智慧养老系统启动。据介绍,老年公寓管理系统采用了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
而在绿色节能方面,NEC的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也得到了应用,该方案基于国际标准IEEE1888,将不同规格的设备通信转换成相同规格的通信方式,达到统一监控的效果,其监控对象包括办公楼宇的空调、照明等能耗设备,通过云上的综合管理,部署一套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可对3000个能源节点进行同时管理,降低建筑能耗。除此之外,涉及农业的智慧大棚、教育的“睿课堂”、下一代网络技术SDN等也都在此次展览中登台。
可以看出,NEC此次应用案例的展出,与其在参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坚持的“统筹规划、绿色环保、协同开发”的建设理念相符合。首先,考虑到各个城市发展现状不一,NEC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应该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人文社会体系和经济产业规划,包括新兴智慧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体系相互融合的建设方案,然后再分步实施。
其次,NEC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必须注重绿色环保。
最后,NEC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开放与协同性。要实现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消除信息孤岛以及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活性和运营效率。
1 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内容和重要意义
智慧旅游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融合,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使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并服务于游客、企业和政府的旅游信息化的新阶段。包括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和智慧旅游营销三大体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旅游企业、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游客三类,实质是面向游客需求的旅游信息化的应用开发,目标是提升旅游服务、创新旅游管理、改善旅游体验、优化旅游资源利用、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
通过智慧旅游系统的应用,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实现与相关涉旅部门的旅游数据整合共享,创新传统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模式,提高旅游市场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和公共服务水平;旅游企业可以优化内部运作流程和营销策略,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为游客提供咨询、预定、支付等专业化旅游服务;作为游客,通过智慧旅游系统的使用,可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提升旅游的体验。通过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在完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目的地旅游品牌形象,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效应,从而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2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和支持政策的出台,很多地方政府对智慧旅游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智慧旅游建设在全国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目前智慧旅游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智慧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化人才匮乏
智慧旅游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省、市、县、企业(景区)四级联动,共同推进。目前基层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缺失,职责不明,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不健全。以四川为例,现有的旅游信息化队伍中,76.5%是兼职,47.1%是非信息化专业人才,41.2%没有参加过系统培训。体制机制的欠缺和人才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智慧旅游的发展。
2.2 旅游行业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不高
旅游行业中,除酒店、航空、高等级景区等行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外,其他如旅行社、景区、乡村旅游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等,信息化应用水平并不高。如四川很多4A级景区,连基本的景区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都没有配置,基本处于传统管理阶段。基层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缺位,造成智慧旅游系统缺乏有效的底层支撑,系统应用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2.3 旅游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困难
旅游信息类型多、数量大、涉及面广,分散在不同的涉旅部门、企业、机构中。面对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现状,旅游部门需与相关部门、单位建立涉旅信息共享交换机制,通过多元信息的整合开发利用,以解决跨部门之间旅游信息综合应用问题,为游客提供更全面及时实用的信息服务。而目前跨部门、企业、景区的信息共享交换难仍是制约智慧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3.1 强化规划引领
为避免各地智慧旅游盲目上马,仓促建设,形成新的信息孤岛,需要对各地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统筹有序发展。四川省在推动全省智慧旅游建设之初,就制定了《全省“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纲要》、《G5高速及大九寨环线智慧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同时考虑到与上级、同级其他部门信息化规划的衔接,将智慧旅游规划纳入当地智慧城市规划之中。国家应制定统一的智慧旅游建设标准,指导各地规范建设,以便后期实现整合。各地在智慧旅游建设实践中,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要求,指导推进当地企业、景区智慧旅游有序规范建设。
3.2 完善机制保障
应建立协调高效的旅游信息共享交换机制。一是由当地政府牵头,建立旅游与公安、交通、气象、环保、测绘、林业、国土、文化等涉旅部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二是建立省-市-县-企业(景区)四级联动的信息共享机制。政府通过资金奖励、项目支持、政策引导等,推动旅游行业不同层级间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对接、整合利用,以便更好地?橛慰汀⑵笠堤峁?务。
3.3 抓好示范试点
通过建立和推广示范项目、试点项目、试点景区、试点城市等手段,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提升全行业对智慧旅游的认识和建设能力,加快推进基层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和应用。四川从2014年开始,陆续推进13个试点城市和33个试点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4 加强人才培训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和完善的关键是人才支撑。每年应分层分级对旅游行业信息化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应采取理论和实践、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自身技术能力。
3.5 重视信息安全
做好智慧旅游系统的信息安全体系构建,时刻关注智慧旅游平台的信息数据,对涉及游客隐私信息的数据要做好保密性工作。尤其是智慧旅游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对信息的安全性能要求更高。借助云计算工具提供全方位服务,定时分析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对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做好保障措施。定期检查和更新智慧旅游系统,不断革新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有效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促进服务的优化升级。
摘 要 内蒙古林业工会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寻求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的工作方法,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劳动竞赛以及深入到职工当中去做思想工作,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发扬她们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内蒙古林业工会 女职工 创新工作方法
内蒙古林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现有委员20人,下设女职工委员会20个,在岗女职工8800人,多年来林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女职工周末学校、劳动竞赛、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提升女职工素质,不断延伸提素建功的有效半径。
一、具体做法
(一)灵活多样,“女职工周末学校”点亮智慧火种
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寻求推进“女职工周末学校”工作切入点,通过丰富的授课内容和灵活的培训方式,逐步将女职工周末学校打造成广大女职工提升技能、提高素质的实践基地。
我们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和女职工需求,制定了书面教学计划,并且把培训重点放在对女工干部的培养上,每年都专门针对基层女工干部开展专项培训,尤其这两年我们邀请西安妇科专家给姐妹讲解健康知识,保证女职工的身体健康;邀请中华全国总工会教授讲解法规知识、阳光生活,保障女职工的精神健康。与此同时,各基层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训活动也各有特色,如绰尔林业局在女职工周末学校的教学安排上,结合转型发展的需要,教学方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女职工周末学校这个阵地,持续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举办了景区讲解员培训班、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家庭经济培训班、森林经济培训班,为职工转变思想转变工作方式打下基础。阿尔山林业局借助政府部门的师资力量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并且根据本地旅游的优势开展导游培训,为女职工素质提升和再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各单位还将“女职工周末学校”与道德讲堂结合起来,开展各类女性道德讲堂活动。与读书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女性读书赏文会,与家庭伦理结合起来,开展“孝老敬亲”座谈会,与家庭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开展研讨会。从女职工周末学校成立以来,我们共举办各种培训班238期,培训女职工19040余人次。如今“女职工周末学校”已经成为林区广大女职工最喜欢的学习殿堂之一。
(二)以赛促训,抓住关键推动女职工素质快速提升
内蒙古林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女职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倡导女职工岗位学习、岗位成才,促进女职工技能升级和素质提升。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女职工比较集中的宾馆、苗圃等单位开展女职工技能比武,在各种重大赛事和技术兵中也鼓励女职工积极参与。另外,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补习、培训和讲座,促进女职工学历上台阶,技术上等级,增强了女职工的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如:阿尔山林业局家政培训,克一河林业局食用菌栽培技术、金河林业局北极狐养殖培训等。近三年来,共开展女职工技术比武178次,参与女职工6840人,不断提升女职工自身素质。
(三)树立典型,劳模引领女职工创新创业
我们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组织女职工特别是技术骨干开展QC小组、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女职工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我们在全林区开展了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绰尔林业局的 “郭凤玲劳模创新工作室”。阿里河林业局的“王翠丽创新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在劳模和典型的带领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如绰尔林业局2009年扩大棚户区改造楼房,集中供暖面积从当初的18万平方米增加到近31万平方米,供热网站就设了6个,末端的土三楼供暖区、公安局楼区及厂房供热网站用户温度不理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供热公司。“郭凤玲劳模创新工作室”根据这种情况拟定课题,经过多次的研究分析、集中讨论,通过调整近处和远处网站的一次网供、回水阀门,加大供暖稽查力度、更换换热器等措施,解决了供热问题。郭凤玲劳模创新工作室还提出了“降低输煤栈桥内粉尘污染治理措施”,解决了粉尘污染的问题。在节约用电方面提出了“厂区的照明控制”、“车辆油脂消耗跟踪计算”等革新减排项目,为企业想办法,解难题,成为企业重要的攻坚“智囊团”。
我们一边扶持和帮助创新工作室不断解决新问题,一边加大宣传力度,在《林海日报》、《中国绿网》、《林海工运》等媒体上大力创新工作室的先进事迹。除此之外,我们还创新先进女职工表彰模式,将以往传统的表彰会活动变成表彰典礼形式,通过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的事迹宣讲,将先进女职工成长成才的过程更广泛的宣传出去。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栏、大屏幕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先进女职工的先进事迹。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迹,成为了更容易让女职工们接受的学习榜样。
(四)贴心服务,增强女职工提素建功软实力
内蒙古林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将女工工作与女性细腻、感性的性别特点结合起来,将“冷”工作做出“热”效果,提升服务水平,让每一个女职工在提升素质的同时更多一份感动。
为了激发广大女职工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的热情,几年来内蒙古林业工会女工委坚持对一线女职工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为女职工送去物品和温暖,深受一线女职工欢迎。两年来建立“爱心妈咪小屋”5个,使女职工“四期”有了一个舒适、私密的休息空间。为林区8800名在岗女职工免费办理了“女职工特病保险”,为女职工构筑了一道健康屏障。
这些细腻的工作方式拉近了女工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距离,扩大了女职工工作的影响力,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提高之处:
1.对女职工的家庭生活关心还不够多,尤其对她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方面引导力度不够,许多女职工在工作岗们上兢兢业业,成绩优秀,但在婚姻和子女教育上却不一定如意,也有许多女职工平时只盯着自己的小家庭,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岗位出门陪读,造成我公司一些重要的技术岗位空缺,使单位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
2.对女工岗位创新工作做的不够,平时只注重对女工文化素质的培养,没有意识到激发她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她们对工作目标过于保守,造成近年来林区女职工在科学技术的改革、发明、创造方面没有新气象。
3.学习方法单调、形式单一,请进来较多,走出去较少,女职工更多的是在教室里学习,较少到广阔世界拓展眼界,因此工作思路闭塞保守,工作、学习没有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女职工对网络、电脑等科学技术掌握不多。
三、继续提升女职工素质的几点想法
在认真总结“女职工素质工程”工作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林区实际,我认为当务之急的工作是:
(一)围绕提高女职工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和理论水平,开展创先争优竞赛
根据企业的发展、根据岗位需要,经常组织女职工学政治、法律、经济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力争使女职工的文化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技术等级上一个新档次,提升女职工的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
(二)围绕提高女职工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学习成才竞赛
从提高女职工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入手,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激发和调动女职工爱岗位、钻业务、练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女职工争取更好的学习机会、工作平台,如配备电脑等先进技术器材。同时还要抓好原有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不断赋予素质教育活动以新的活力与内容。
(三)围绕提高女职工技能水平,开展创新、创效竞赛
针对林区发展现状,在女职工集中的单位、厂区开展创新、创效竞赛,不断鼓励女职工学习和钻研技术业务,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展示才华和智慧,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增强她们为企业的明天奋力拼搏、岗位成才、建功立业的决心。
(四)围绕提高女职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健康达标竞赛
关键词 林下经济;现状;对策;安徽黄山;黄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06-02
黄山区是黄山市市辖区,位于安徽南部的黄山北麓,是皖南山区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区,是安徽省典型的山区县(区)。黄山区地处东经117°50′~118°21′,北纬30°0′~30°32′,东连旌德、绩溪,东南与徽州区毗邻,西接石台、青阳,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北与泾县相依,东西宽约51.75 km,南北长达57.83 km,总面积1 775 km2。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全区活立木蓄积不断增加,已达725万m3;森林覆被率已增至近80%,林木绿化率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下经济是以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依托林地资源,以产业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集种植业、养殖业及服务业于一体的复合新生产业,它是建立在林下多种生物链基础上的产业链群,也是新的生产方式[1]。发展林下经济可节约土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在当前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林农增收和农业增效,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 黄山区林下经济的主要形式
黄山区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首批20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林下种植,二是林下养殖,三是林下产品加工。其中,林下种植的主要模式有以下4种:林菜模式、林茶模式、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下养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5种:林蜂模式、林禽模式、林蛇模式、林蛙模式、林畜模式。林下产品加工主要是对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培育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一般与生产环节紧密相连,种植类的主要产品有茶叶、竹笋、香菇、木耳、香榧、油菜籽、覆盆子、灵芝、厚朴、黄精等。养殖类的产品有土鸡、土鸡蛋、蜂蜜、猪、牛、羊、蛇、蛙等。
2 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2.1 林下种植
发展林下种植的有24家(处),林下种植面积1 347.3 hm2,占林下经营总面积的75.9%,投资额10 914万元,占林下经济总投资的72.3%,产量578.1 t,产值15 584万元,带动农民就业5 276人。在林下种植中,以林茶和林药模式为主,其中林下种茶面积1 176.1 hm2,总投资为8 393万元,产量175 t,产值13 507万元,带动农民就业3 219人;林下种药面积161 hm2,总投资为1 970万元,产量106 t,产值1 268.4万元,带动农民就业990人。
2.2 林下养殖
发展林下养殖的有35家(处),林下养殖面积333.6 hm2,占林下经济总面积的18.8%,总投资2 209万元,占林下经济总投资的14.6%,产值1 311万元,带动农民就业203人。林下养殖以林禽和林畜模式为主,其中林禽面积295 hm2,总投资为1 886万元,产量158 240只,产值1 121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66人;林畜面积36.6 hm2,总投资为168万元,产量1 470头,产值94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9人。
2.3 林下产品加工
全区林下产品加工企业7家,经营林地面积93.8 hm2,总投资1 970万元,产量2 454 t,产值2 383万元,带动本地区农民就业166人。
3 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林地、林木资源和气候优势。全区林地面积124 982.2 hm2,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面积达到13 000 hm2,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优势。黄山区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2013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空气和水质常年达到国家一级、一类标准,森林覆盖率接近80%。全区物产资源丰富,是全省重点林业区县和三大毛竹生产基地之一,盛产茶叶、香榧、干菇、瓜果、蔬菜、宣纸等50余种土特物产和40余种淡水鱼类,均为天然的绿色产品,同时也是全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产地和黄山毛峰的主产区。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润温暖,小气候特点显著。一般年平均气温为15.4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8 ℃,无霜期达210~230 d。优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3.1.2 区位和政策优势。黄山区地处南方诸省入皖的要冲位置,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2012年接待游客970.90万人次。这也为黄山区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政策上,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实施林下经济发展“5211工程”,目标是力争到2016年,全省形成五大特色林下经济示范片,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33.33万hm2,林下经济产值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直接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农人均收入翻一番。意见中对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的所得,依法减征、免征所得税。对林农销售自产的林下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村民委员会签订的林下产品收购合同,免征印花税;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业生产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省政府明确提出将把林下经济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新的增长点来抓。
3.2 劣势分析
一是规模小,林下养殖饲养大户少,难以形成产业龙头和规模优势,辐射带动能力差;二是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水平低,传统的养殖方式占主导地位,科学养殖技术运用较少,且缺乏专门的行业协会,市场信息获取量低,品种选择单一,致使种养成本高,市场效益低;三是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先进的种养方式得不到发展,制约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四是缺乏资金支持,发展规模受到限制,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缺乏后劲。
4 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1 超前谋划,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相关规划
林业部门应积极协调其他有关部门,把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黄山区社会经济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与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森林旅游相结合,挖掘林下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并注意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4.2 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各地小气候及地形地貌、土壤等立地条件,科学定位,合理选择种养模式,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避免盲目发展[2]。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林禽”“林菌”“林畜”“林茶”“林药”“林旅”等多类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4.3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种养技术水平
区林业和农业部门应将相关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确定为林下经济科技支撑单位,经常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举办林下经济培训讲座或深入林区进行现场指导,力求普及林下养殖、种植新方法、新技术,同时做好林下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预防及动物疾病防疫和科学饲养管理等指导工作。
4.4 多渠道争取资金,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政府扶助、信贷融资、农民自筹“三位一体”的资金投入模式[3]。对龙头企业和林下种养大户等,通过申报应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林业贴息贷款等项目给予经济扶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通过林地流转、森林资产评估等渠道增加信贷融资,建议保险机构增加农业保险、森林保险各细分险种以降低发展林下经济的风险;通过招商引资、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林下经济发展领域;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物种、技术、培训、饲料、防疫、销售的6个“统一”,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4.5 加强组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黄山区政府应成立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区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黄山区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首批20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国家林业局明确要求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安徽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了很多具体的优惠政策;此外,发展林业产业的相关林地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税收和资金扶持政策也应得到落实[4-5]。
5 参考文献
[1]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林业经济,2011(9):10-16.
[2] 黄大国.林下经济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0926-10928.
[3] 姜国清.安徽省林下经济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08-11110.
关键词:现代果业;思考;滨州市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尹翠萍(197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0302
1引言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其自然条件适合多种果树生长,是枣、梨等果树最佳栽培区之一。经20余年的快速发展,果业已成为滨州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当前,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全市果业固有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凸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进滨州果业向现代果业跨越。
2产业现状
2.1生产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到2014年底,全市拥有果园面积138万亩,其中冬枣74万亩、小枣38万亩、苹果8.2万亩、梨11万亩、杏2.7万亩、桃1.8万亩、其它2.3万亩。2014年全市果品总产110万t(全市人均占有果品286 kg),其中鲜枣712万t(小枣94万t、冬枣618万t),鲜枣产量占果品总产的647 %;梨242万t,占果品总产的220 %;苹果89万t,占果品总产的81 %;桃31万t,占果品总产的28 %;杏19万t,占果品总产的17 %。2014年,全市果品实现直接产值624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500元。我市果园面积、果品产量均居全省第三位,人均果品收入高居全省第二位。
2.2 “一县一品”格局初步成型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沾化冬枣、无棣小枣、阳信鸭梨、惠民红富士苹果、惠民蜜桃、邹平水杏六大果品基地已成较大规模,已经形成了“一县一品”、区域特色明显的果业发展格局。沾化、阳信、无棣、惠民四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中国鸭梨之乡”、“中国枣乡”和“中国蜜桃之乡”。
2.3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
沾化冬枣、阳信鸭梨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惠民蜜桃与富士苹果、邹平水杏等通过省级无公害果品认证。2005年,无棣小枣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6月,沾化冬枣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全市“三品”认证果品标准化基地面积已达25.6万亩,国家非木质林产品(沾化冬枣)认证面积8120亩。
2.4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入
伴随着果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二、三产业迅速兴起。2014年,全市共有各类果品保鲜储藏库6000多个,储藏保鲜能力达到14.5万t,占果品总产的13.2 %;果品深加工能力达到13万t。现有较大型果品包装企业10余家,生产纸箱、果网、泡沫箱、封箱胶等20余个系列产品,包装业年实现收入2.5亿元。以冬枣、小枣、鸭梨为主要原料,已形成沾化浩华果汁有限公司、沾化健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金丝食品有限公司、阳信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1家、省级4家、市级18家。开发出鸭梨汁、鸭梨醋、枣酒、冬枣汁、干红葡萄酒等1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全国25个省市及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果园观光、采摘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现已形成阳信万亩梨园、沾化万亩枣林、无棣千年古桑、邹平万亩杏林、惠民大年陈万亩桃园六处大型自然观光景观。沾化下洼冬枣生态旅游区被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最具成长力景区、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通过常年举办梨花节、小枣节、冬枣节、桃花节等活动,吸引外地众多客商前来观花赏果。2014年,共接待市内外果园旅游观光者40余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5亿元。
3主要问题
3.1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全市果农入社率仅3 %左右,绝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户均经营面积多在5亩左右,农户是最基本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低,标准化生产面积仅占总量的1/4。现有农民果品专业合作社实力弱,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开拓市场能力不足。
3.2产业化水平低
果品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细短。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果业“三产”比重为756[DK]∶183[DK]∶6.1。果品储藏保鲜能力仅占果品总产的13.2 %,而先进国家一般在60 %以上;果品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果品加工量仅占果品总产的11.4 %。目前,我市果品加工附加值一般为1[DK]∶3~1[DK]∶1.5,仅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3。
3.3产品科技含量低
与国外优质水果相比,我市果品在外观质量、内在品质、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我市优质果率不足40 %,而发达国家在80 %以上,符合出口标准的高档果不足10 %。2014年,全市果品出口量仅有1万t,仅占果品总产的1 %。全市仅有1家先进的冬枣分级、打蜡、清洗、包装流水线,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不足1 %,而先进国家几乎为100 %。采后处理增值与自然产值比率,美国为3.7[DK]∶1,日本2.2[DK]∶1,我市仅为0.3[DK]∶1~0.4[DK]∶1。目前,我市果树设施栽培仅有2000多亩规模,仅占果园总面积的0.1 %。
3.4市场发育度低
滨州市人均占有果品288 kg,分别是我国、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3.6倍,销售压力较大。我市果品市场规模小,辐射范围窄。市内最大的果品批发市场-沾化下洼冬枣市场,年交易量也仅能达到15万t,与国内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差距较大。果品营销体系还不完善,流通手段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订单、期货、网售等现代物流形式刚刚起步。
3.5产业保障能力低
果业投入严重不足,技术、信息等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全市仅有沾化冬枣研究院、阳信鸭梨研究所两处科研机构,专业从事果树科研的人员较少,果业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新技术推广渠道不畅。产品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发展对策
滨州市“十三五”果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果业为目标,强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积极转变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生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果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示范基地。
4.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进一步突出果业特色和优质果品生产,加大名优新果树选育与引推力度,适度膨胀优质特色果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态果园和苹果矮化果园,促进果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模式,建立“智慧果业”示范园区,扩大设施果业规模。大力发展休闲果业,积极开发果园观光资源,建设一批多类型、功能全的果园观光园区。调整果品加工业生产布局,提升果汁等加工品生产能力。
4.2发展合作组织,推动规模经营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果树用地管理,促进园地合理流转,允许果农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果园,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推行“大户经营”。借鉴国内外强社的组建和经营模式,通过规范引导和政策扶持,发展壮大果业合作组织,有效地发挥土地、资金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提高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3强化科技创新,打造高质果品
积极与国内果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学研合作,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快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深化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以标准化示范园为平台,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主要渠道”的新型技术推广机制。广泛推广绿色控害、生草栽培、水肥一体等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绿色果品、有机果品,不断提升果品的科技含量和优质果率。
4.4壮大产业龙头,做强果品市场
培育壮大龙头加工企业,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果品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快果区批发市场、冷链系统、配送中心建设,鼓励果业合作组织与大型连锁超市、果品批发市场开展“农超、农批”对接。大力发展果品储藏包装业,建设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果品保鲜设施,新上一定数量的果品分级、清洗、打蜡流水线,提升果品精包装能力。
4.5加大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标准果园创建、名优经济林示范工程、退耕还果等项目投资。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果品贮藏、包装、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合不同果树品种的森林保险制度。支持建立覆盖主产区和大型批发市场的果品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通道、网络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和检测检验站建设。健全果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建立果品质量追溯系统,构建绿色果业。搞好园区内水、电、路、通讯等配套改造,建设现代新果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继续搞好“冬枣节”、“梨花节”等节会,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不断提高我市特色果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郭树河,李晓东,杨东滨,等.滨州地区冬枣生产现状、前景及发展战略[J].山东林业科技,2001(1).
[2] 柳桂林.对滨州市冬枣发展的建议[J].北方果树,2002(5).
[3] 刘春杰,谢韶颖.滨州:用特色经济林助推产业化体系腾飞[J].中国林业产业,2004(3).
[4] 孟德辉,冯金荣.无棣成为山东省经济林产业示范县[J].中国果业信息,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