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旅游市场现状

智慧旅游市场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旅游市场现状

智慧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1篇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了“智慧旅游年”,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等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旅游方式,促进了旅游文化、景点、城市建设,革新旅游经营模式,并使得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开辟出了旅游发展新模式。

“智慧旅游”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全新命题。在2008年IBM“智慧地球”的背景下提出,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利用新科技和新模式改变着旅游行业的方方面面,高度系统化地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信息服务,带动旅游业发展。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智慧旅游”建设逐渐成为热点,其核心是以电子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的旅游产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品质和游客满意率。

(一)智慧旅游驱动行业升级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随着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二)改革试点建设蓬勃发展

国家旅游局印发《意见》对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出指导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并未给出明确方案,因此,有条件的各个省市地区纷纷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摸索试点,地方多点开花,资本多方试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辅以现代化的智慧旅游云系统,科学谋划,促进其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跨越。

(三)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为传统旅游业运行带来机遇,新型旅游业通过信息化改变其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革新旅游服务理念,通过国际化扩宽旅游发展渠道与规模,

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的集成,可以预见,智慧旅游已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网络大范围。

但是,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的信息化的超然突进,也使得部分盲目跟风的地区出现资源滥用、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且,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智慧旅游出现了的广告噱头高于实际功能的现象,而相对于旅游行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旅游行政管理确是处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三、智慧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在于服务,信息化的智慧技术已经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了吃住行游购的各种便利,但高精尖技术的终究要“落地”,发展需要避免进入被技术、金钱和传统理念所绑架的误区,旅游者的需求终将是正当高位,满足游客日益增长个性化需求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完善与成熟。智慧旅游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拓展和更深层次延伸上寻求突破,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出游率将达到4.5次,加上入境旅游,将是超过60亿人次的庞大市场。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信息、往返交通等旅行效率的需求;对于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便利的需求;对于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市场主体去有效地满足。旅游经济运行已进入了国民已广泛参与到了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来,智慧旅游的市场体系也将随之健全发展。

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智慧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策略;桂林

智慧旅游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使旅游信息和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为政府、企业、公众等对象提供高满意度服务的旅游新模式。其本质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旅游服务中的应用,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紧密联系起来,贯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全过程,提升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环节的附加值,进而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一、桂林市智慧旅游现状分析

(一)旅游信息化水平提升快

桂林旅游信息化发展较早,2000年就已被列入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利用这一契机,桂林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截止2013年桂林市信息消费总额就已达134亿元,据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还会逐步提升。桂林在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分别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进行合作,签署了“无线城市”建设战略协议,重点推动智慧旅游、智慧酒店、智慧交通、智慧景区、安防监控等工程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率。这些重点智慧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桂林旅游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二)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

2011年,桂林被确定为国家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实验区。这为桂林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资金基础和政策组织基础。通过对实验区的建立,桂林市进一步推进智慧旅游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工作,并对其工作做出了规范和整理。近三年,桂林市完成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旅游预警系统、视频资源共享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无线网络覆盖等设施设备的建设,建成旅游12301呼叫中心,并成功推出桂林随身游手机APP,桂林旅游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发行桂林旅游卡。

(三)智慧景区建设稳健推进,智慧优势日益凸显

智慧景区是指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自然资源,地理事物,旅游者行为,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感知,从而增强游客体。桂林作为广西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积极推进智慧景区景点等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其中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天眼”工程荣获“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目前桂林市3A级以上景区景点基本覆盖电子视频监控点,主要对景区的车流、人流实时监控,核实游客投诉和反应问题,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导游服务。2015年,穿山景区、鉴山寺、世外桃源、西山石窟景区等先后加入“驴迹导游”项目,与广州骇特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智慧景区,这使桂林市智慧景区的建设逐渐凸显。智慧景区的建设推进了桂林旅游业加速迈入“智慧旅游时代”。

(四)在线旅游预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桂林在线旅游预订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2014年春节期间,来桂林旅游的游客中,通过手机和网站的旅游预订量大约占80%,手机客户端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0倍。目前80%的旅行社都在网上开了网店,为在线旅游预订市场提供了有利载体。2014年桂林与阿里巴巴达成协议,开展移动互联网旅游业务的合作,整合景区景点及酒店的整体营销,推行景区门票、旅游交通、游客食宿电子化。2014年五一期间,在淘宝网推出“桂林旅游官网旗舰店”。目前,桂林市在整合旅游资源和提升电子商务服务品质的同时,利用微信、微博开展旅游营销,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

二、桂林市智慧旅游发展动力分析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移动通讯、宽带网络、虚拟现实、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微型化,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桂林市高度重视现代新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创新运用,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广西分公司投入30亿元来建设并完善桂林市信息服务和通信基础设施。2013年全市90%的居民住宅区有光线宽带,宽带用户规模已超过79万户,其中90%的家庭用户具备了20兆以上的宽带连接能力,建成WIFI热点超过1万个,2015年计划建设和补充智能WIFI热点3000多个,并预计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城市光纤化使其总出口宽带达300G,这为桂林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载体。

(二)经济基础支撑

桂林位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居广西前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12月,万达集团在桂林投资240亿元建设文化旅游城项目,为桂林智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014年桂林全市生产总值达1786.65亿元,增长8%,旅游收入420.30亿元,同比增长20.6%。截止2014年,桂林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1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9431元,都居广西的第二位。桂林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其智慧旅游的推进起支撑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载体,桂林市旅游资源丰富,桂林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多样,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地貌,是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奇峰异洞,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桂林独特的山石溶洞和水文化资源。截止到2013年8月,桂林拥有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6个,3A级景区13个,独秀峰・王城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新增4A级景区3家。桂林旅游景点多样,而且旅游资源分布相对聚集。桂林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及相对聚集,为其发展智慧旅游奠定了基础。

(四)旅游市场需求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电脑、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在线旅游成为生机勃发的市场。图2为2008-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市场交易情况,分析得出,近几年国内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发展良好并且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额达2772.9亿元,增长速率达27.1%。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发展空间大,增长速度快。截至2014年12月,在线预订过旅游产品的网民数量达2.22亿,同比增长22.7%,其中手机预订用户1.34亿。目前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随着手机上网应用的普遍性及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在线旅游预订便捷性的日益凸显,游客对在线旅游预订市场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这为智慧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桂林市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信息消费额达93亿元。信息消费额的不断增长,可以看出游客对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图3为近7年桂林市游客接待量情况,接待游客总数从2008年的1626.9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3871.16万人次,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4.26%。游客对旅游信息的需求为桂林市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载体,而游客接待总量的不断上升,直接为桂林市智慧旅游的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

桂林处于广西的东北部,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联系沿海和内陆的重要城市。交通条件便利,其中两江国际机场是桂林疏通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枢纽,有30多家航空公司,通航国际国内50多个城市,为国内外游客到桂林旅游带来了便利。湘桂高速和贵广高速的建设,为桂林市交通带来便利,拓宽了桂林的旅游市场范围。2013年12月,高铁在桂林市正式运营,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这为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其中广州,深圳、珠海、长沙、衡阳、等城市将被列入桂林周末休闲的行列。随着桂林高铁的完全开通,新的交通优势将会把上海、杭州、武汉、南昌、厦门等城市也会被纳入桂林市区域旅游格局。高铁的运输会带来大量的旅游者,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有助于桂林成为国际旅游集散地,为桂林市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交通条件。

(六)政策优势及政府的参与

为了适应市场从“数量需求向品质需求”的转变,国家将桂林市批复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智力为桂林市的转型升级进行量体裁衣的打造,作为示范区引导其他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发展。“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让桂林旅游业二次创业获得了良好的契机,楣鹆种腔勐糜蔚姆⒄固峁┝死条件。政府主导是桂林市发展智慧旅游的基础性政策,桂林市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实行了统一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并争取用四年的时间及到2019年全面建成以“智慧旅游”为特色的现代旅游示范城市。政府的参与与支持为桂林市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

智慧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3篇

>> 丹东市养老旅游问题研究 丹东市2007年 辽宁丹东市试题 丹东市采暖锅炉脱硫现状分析 丹东市土壤养分测定结果与分析 丹东市林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12年丹东市酸雨特征分析 丹东市青山工程实践探讨 丹东市水土保持措施 丹东市智慧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微 关于丹东市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问题研究 丹东市山洪灾害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丹东市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状况分析 丹东市区学龄前儿童听力状况筛查结果分析 2004~2008年丹东市振兴区出生缺陷原因分析 2011年丹东市振兴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丹东市2003~2006年狂犬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丹东市1994~2009年霍乱监测流行病学分析 丹东市初中生健康素养的调查分析 丹东市公共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3.

[4]丹东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民心网,http://,2011,6.

[5]2013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DB/OL].辽宁省人民政府,http://,2013,1.

[6]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EB/OL].中国旅游营销社区,http://.

[7]熊明均.开发农民旅游的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9):260-261.

[8]梅亮,葛世伦,高尚.基于非负权重组合模型的江苏省入境旅游客源预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4):85-90.

智慧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4篇

旅游业发展的近三十年来,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是以建景区景点、配套酒店的“景点旅游”。但是在当下,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旅游业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将更加广泛,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完全不能满足旅游业当前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从以往的“景点旅游”模式转换成为“全域旅游”模式,才能促进旅游业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其《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讲话中对全域旅游做出了这样界定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其他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提升优化,从而能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机融合、产业互助发展、资源共建共享,让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共同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运作和建设,实现景点和景区内外一体化的大旅游。

二、扬州市旅游发展概况

(一)扬州市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以来,扬州每年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均有着很大的提高,旅游业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部分景点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不完善;旅游季节性强、春秋季节旺,夏冬季节旅游市场冷清;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同质性强;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还非常薄弱。

(二)扬州市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

1.地理条件优越。扬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是苏中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依托“襟江临淮”的区位条件,对加快扬州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促进其地方经济发展,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有着较大优势。

2.城市美誉度高。扬州有 2500 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首批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称。同时拥有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3.旅游资源丰富。“古、文、绿、水、秀”构成了扬州的整体风貌,其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等构成了扬州旅游业的灵魂。扬州古典园林特色集南秀北雄于一体,与周边苏州、杭州齐分秋色。有湖上园林瘦西湖,以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为首的私家园林20多处,以大明寺及禅宗四大丛林之一的高F寺为代表的众多寺庙园林。在长江流域这条黄金线路上,扬州以其丰富的风光、文化资源必将成为旅游热点地区。

三、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扬州的旅游业存在小、散、亮点不多等问题,众多旅游资源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小。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市旅游缺乏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扬州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我们要借用专家学者和群众的力量,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通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定位、编制规划,避免我市在旅游发展道路上走弯路。

(二)旅游市场需求的必要性

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能更好的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我们工作的重点不能停留在对景区景点、资源配置,这样整体效率和宏观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全域旅游的发展能更加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城市群发展的需要,使道路风景化、交通体验化,同时可通过网络将智慧旅游包装成整体项目,让客人感受到信息与交通的最大便捷,从而促进旅游投资。

四、全域旅游视角下扬州市旅游发展思路

(一)政府主导,对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包括当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等方方面面,其中的利益关系也错综复杂,要实现多方面的共同发展目标,政府必须牵头,对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提供保障。政府一方面要做旅游发展的牵头者,同时还要扮演各相关利益关系的协调者的角色。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最大程度发挥专家学者作用的同时,还应健全全域化旅游管理合作机制,指导协调整体旅游工作。利用智慧旅游技术,打造扬州全域智慧旅游信息中心等,使扬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更加科学化、智慧化。

(二)加强全域旅游业态梳理,推动扬州旅游全面发展

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从全域视角出发,加强对全域旅游业态的梳理,从而突破扬州目前较为单一的观光旅游业态,挖掘以园林为主打的全域旅游资源,使文化产业、农业、工业等有机融合,使单一的观光扬州转换成美食、休闲、度假、养生、文化等型旅游业态发展,建立体验型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扬州的旅游要改变以往的“门票经济”,减轻对景点旅游资源门票经

济收入的依赖,要围绕整体全域旅游资源,设计开发出“链条式”旅游产品,发挥全域旅游综合经济带动效应。除加强对扬州白天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也需要重视扬州旅游的“夜晚经济”,开发夜间旅游产品,促进夜间消费,打造全时空旅游产品体系。以体验型、链条式、全时空旅游为目标,推动扬州全域旅游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进行全媒体营销,促进旅游宣传的全域化

一个地区想要提升知名度,旅游营销宣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扬州旅游的营销必须用好扬州园林这一强力引爆点,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将其与全域内其他旅游资源与域内其它旅游资源有效整合,进行统一营销,能够更好地增强全域旅游营销内容的份量,加深扬州旅游的多方内涵。全媒体营销可以通过旅游宣传片、宣传手册、影视作品等途径,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有深度地宣传推广。如借助瘦西湖大型实景演出《春江花月夜》等一批展示扬州风情、扬州文化的作品,让游客既感受到了扬州魅力的园林风光,还有其所承载的文化点滴,在全媒体营销中,注重扬州全域其它旅游元素的统一包装,促进旅游宣传的全域化。

(四)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全程化旅游服务

智慧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39 -02

现代旅游业的大发展对信息技术依赖性很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与众多行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催生了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旅游产品新的生产方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出目标和要求,为我国“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我国学者从旅游营销渠道、旅游目的地、旅游价值链、游客行为、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吸引力等角度对互联网和旅游影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以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其迅速结合,获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深入分析“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互联网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一)互联网成为旅游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既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素、新资源,又催生了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和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为旅游企业创新提供了技术动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凶猛。一大批旅游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综合门户网站、旅游垂直搜索引擎、旅游网店、微博、社交网络等旅游电子营销渠道发展迅速。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大批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应运而生,携程、途牛、去哪儿、到到、驴妈妈等知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成为旅游新业态的代表。这些新兴旅游业态依靠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旅游行业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逐步挤压传统旅游行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互联网是当下旅游业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互联网促进旅游信息互动

对旅游业而言,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掌握信息者容易成为行业翘楚。而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模式,互联网技术大大增强信息沟通的便捷。互联网具备极强的信息集聚能力,为旅游者提供智能化信息选择功能,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收集到自己想要的旅游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则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旅游者可以通过各类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取信息,同时产生一定的信息反馈,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改进信息提供的内容方式。信息通信技术为旅游信息互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旅游产业新业态的产生。

(三)互联网促进旅游供需协调发展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旅游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能够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涵盖广泛的内容,涉及众多部门、企业。旅游者追求高品质旅游服务体验的需求日益提升,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旅游产品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旅游供给改革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为旅游供需信息沟通提供便捷的通道。互联网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模式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形式,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反馈信息,推进旅游产品改革创新,为旅游消费提供高品质产品,促进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二、“互联网+旅游”驱动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互联网在旅游行业广泛应用,驱动旅游行业不断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建立“互联网+旅游”驱动创新系统,描述互联网对旅游的驱动机制(图1)。

“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由主体、客体、媒介、动力、机制五个要素组成。主体是指“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实施者,包括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客体是“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接受者,主要指旅游产品、运营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创新。媒介是“互联网+旅游”创新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障等方面内容。动力是“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指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机制是指“互联网+旅游”的创新机制,主要指创新要素配置、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在“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中,五个要素自成体系,形成五个子系统。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推进子系统的发展。同时五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作用,共同作用于“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旅游市场、通信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对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企业运营、组织管理等方面产生作用,为旅游产业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和提供智力支持,竭力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证等条件下旅游创新要素能够合理配置,创新成果得以科学转化,推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旅游”的效应逐步显现,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旅游产业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行业领域。同时旅游业促进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互联网+旅游”构建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旅游生态系统,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业态。

(一)推进互联网与旅游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同时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互联网+”具有整合数据、搭建平台的功能,互联网能够将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使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为旅游者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服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旅游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与医疗、教育、交通、餐饮、制造、金融等众多行业紧密相关,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包容性,为旅游行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能够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满足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凸显“互联网+”的功能优势,能够驱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增长。

(二)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

“互联网+旅游”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行业领域,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对于“互联网+旅游”应该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与定位,互联网不是万能的,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部分要加以利用,有损行业发展的因素要剔除出去。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为“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做好战略布局。要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现状,逐步积累科学的大数据,提高数据的效应,增加大数据的附加值,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提升旅游者消费体验的渠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智慧旅游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旅游者出行提供了便捷条件。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涵盖内容非常宽泛,包括智慧平台、智慧交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品、智慧安全、智慧营销等众多内容,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智慧体验。当前旅游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要不断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借助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旅游变得更加“职能”,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四)推进“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

“互联网+旅游”是一个崭新的旅游系统,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业模式,使旅游产业由传统的封闭系统发展到现代的开放系统。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等主体要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充分的智力支持,为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遵循旅游行业发展规律,促进旅游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模式,满足旅游市场多方面的需求,推动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朝枝.互联网对旅游分销渠道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2,27(8):3-4.

[2]肖亮,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09,24(3):75-81.

[3]唐业芳,郑少林. 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价值链构筑[J].经济研究导刊,2007,(08):135-137.

[4]李莉,张捷.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10):23-29.

[5]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 旅游学刊,2012,27(9):7-8.

[6]朱鹤,刘家明,陶慧,张娟.基于网络信息的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及空间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081-2094.

[7]罗文.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