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思考论述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铁路工程不断的增多,我国的铁路工程项目也面临着许多的工程问题或者说是工程难题。具体的问题有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铁路工程在施工前期有很大的拆迁问题需要处理,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工作量,并且也很棘手。第二个问题是铁路工程也面临着工程工期紧张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铁路工程的相关施工技术都非常的有技术含量。第四个问题是铁路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上述的四个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都面临着整个工程的项目成本增加和投入的问题。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前期,我们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人员要保障在施工中零缺陷,零问题的基础上行进行施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好坏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和工期。因此为了保障铁路施工工程的整体发展和经济效益,在工程的成本管理问题上一定要严格、科学,有效的控制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及其他的管理成本等,尽最大努力来发现工程的潜在增效点,保障整个铁路施工工程的利益最大化。

2 简要叙述铁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成本管理优化控制的主要措施

关于铁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成本管理优化控制的主要措施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工程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要保障参与人员都具备成本管理的优化意识,不断的建立健全工程的成本管理控制相关体系,同时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保障成本控制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的规范项目成本管理的工作行为。第二个方面是在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过程中,要不断的强化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和监督控制。第三个方面是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还应该有机的结合工程的质量,工期等管理工作。第四个方面是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要做好施工全过程的监管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和纠正。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1 措施一

在工程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要保障参与人员都具备成本管理的优化意识,不断的建立健全工程的成本管理控制相关体系,同时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保障成本控制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的规范项目成本管理的工作行为。

在铁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中,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都需要参与成本管理工作中来,因为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关系到了项目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利益。在成本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分类分批的对工作人员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培训,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的树立一种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和氛围。要强调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落实和管理,要通过这种形式来提升工作人员对于成本管理的责任心。在项目工程中的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严密的工作,必须依靠严密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规章等来进行工作过程的规范。要让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避工作中出现的管理失误,同时也要尽量的减少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工作疏漏。成本管理工作要将工作量化来保障成本管理工作减少浪费同时还要降低消耗,进而达到我们降低生产成本的终极目标。由于项目工程属于一个层层管理的状态,因此我们的成本管理工作也需要层层监督和管理,通过不同的责任人落实不同的成本管理工作。

2.2 措施二

在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过程中,要不断的强化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和监督控制。

关于强化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和监督控制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个方面是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工作。第三个方面是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控制现场的管理经费。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2.1 简述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施工前期,项目的成本管理要有超前的考量和详细的筹划。同时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来有效的划分现场的施工区域,合理的利用现场的资源同时进行资源再分配。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要秉承四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个是方便工程施工原则;第二个是工程的经济性原则;第三个是工程的务实原则;第四个是工程的高效原则。在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成本管理工作应该迅速的划分施工的工作区域,从技术的角度来抽调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场施工建设。在技术准备完毕后,要根据现场的施工图纸来会同施工管理的有关部门进行施工合同的评审,按照施工合同来制定施工计划,规定施工的进度等。施工成本的管理在这一阶段需要给出整个工程各个施工项目的项目施工指导价,并且要确定项目的责任施工成本。

2.2.2 简述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工作

关于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工作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要与明确责任成本的落实细节相关责任。第二个方面是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管理控制要直接进行成本的管控工作。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 TM411+.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为了更好的实现输变电过程中节能降耗的目标,智能变电技术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数控和自动化技术也逐步的在变电站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创新式的应用。智能变电站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日常维护任务量,同时也改善了变电站工作质量,显著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在目前的智能电网中,采用技术含量高、可靠性好、节能环保效能强的智能化变电设备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电力行业管理者所接受。智能变电站通常以互联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平台为基础,自主高效的进行信息采集、管理控制、故障保护以及实时监测等基本功能。智能化变电站的特点是运用电子管理控制、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智能化核心控制设备和网络化的信息平台为基础,完成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自动调整控制、设备故障分析、智能决策等工作目标,对智能电网体系的安全状态加以评估、预警和监控,优化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满足新能源的自由接入和退出等功能,并协调电网管理调度中心各个变电站之间的管理控制。

一、智能变电站概述

1、智能变电站的内涵

智能变电站由采用先进可靠、节能环保的集成设备组合而成,凭借高速网络通信平台传输信息,实现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智能变电站可以根据需要支持电网产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应用功能。

2、与数字变电站的区别

为更好地理解智能变电站的内涵,需要明确其与数字变电站的区别。与数字变电站相比,两者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1)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一次智能监视与一次设备智能化。采用了状态监视智能组件和传感器的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一次设备状态监测,同时测量、控制、状态监测等智能组件与主设备就地安装,使智能变电站实现了一次设备智能化。(2)智能变电站建立起全景数据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远端维护、顺序控制、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等智能高级应用功能。(3)智能变电站的站控层、间隔层设备采用标准化通信协议,取消协议互换设备,间隔层与过程层的设备通过电缆直接连接,辅助系统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智能接口机依照标准建立相应数据模型,从而实现信息建模和通信标准化。(4)智能变电站同时实现了辅助系统的智能化,如视频监视智能化、安防系统智能化、环境监视系统智能化。以视频监控为例,辅助系统的告警信号和测量数据通过站内智能接口机被转换为标准模型数据后进入一体化信息平台,便可实现视频监控与站内监控系统的协调联动。

二、智能变电站的基本结构

智能变电站中主要依靠GIS控制设备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运用传感器实时监控电流和电压变化情况。其信息传输渠道为光纤,信息传输端口设置有保护装置以及回路装置。智能变电站主要有站控层、间隔层和设备层三大部分组成。

1、站控层。站控层负责对智能变电站进行管理控制,主要包括计算机自动控制器与人机交互设备共同构成。站控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变电站进行实时监控,并能够对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警报。

2、间隔层。间隔层作为站控层与设备层之间的连接层,由继电器以及测控设备等共同组成。间隔层主要发挥了连接、监控和管理核心设备。通过间隔层能够进行继电保护操作,完成设备故障的初步分析,保护电路等。

3、设备层。设备层对于智能变电站而言是设备布置的主要场所。设备层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够锁闭电气设备,以避免电气设备在带电的条件下完成操作,造成线路安全事故。此外利用复合传感器还能够监控设备运行情况。设备层还包括一类变电站设备,例如断路器、电流电压互感器和变压器等。能够中转电流,调节变电站运行中的输电和配电参数。

三、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分析

智能变电站中结合了先进的自动化监控和信息传输、数据处理技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智能变电站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基本完成了控制设备的智能化、集成化建设。

1、引入控制端

计算机控制终端的引入赋予了智能变电站智能大脑,计算机终端系统使智能变电站可以根据监控到的电能运行的实际情况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判断处理,降低了变电站由于突发事件发生故障的风险,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分级控制技术

符合目前国内电网输变电安全标准的分布式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内设置具备智能分析处理能力的系统,采用分级调控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中央处理系统的管理控制负荷,改善了电力控制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电力控制中的安全风险。

3、光纤技术与电力设备集成化

目前,光纤传输领域技术在国内外获得了长足发展和推广应用,光纤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也使其具备了局域网管理功能。变电站的设备层同控制系统能够更加迅速、稳定的进行信息传输。管理控制数据的跨层级传输的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强。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支持下,变电站运行监管设备集成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有限的区域内也能够保障设备的基本配置,显著的降低了设备占地空间,缩短变电站设备安装周期,削减了安装成本。

4、局部或全局智能控制的实现

智能变电站在控制设备的选择上满足了智能化的要求,通过在一、二控制设备中采用先进的光电技术,完成了控制柜、电流互感器、电流闭锁装置的智能化,实现了设备的全自动化和智能控制。

四、智能变电站技术在应用中的主要优势

1、变电站扩展和兼容性的增强

智能变电站技术中结合了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光纤信息传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分层管理控制技术,也强化了智能变电站的输变电能力。对于传统的自动化变电站以及数字化变电站而言,通常难以扩展变电站的二次变电功能,然而在智能变电站中,可以自由便利的在间隔层内完成集成式的填加。由于集成的方式并不需新增电缆,也就使得智能变电站变电能力得以显著的提升。此外,随着光纤传输技术推广,智能变电站监测信息传输和处理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高效稳定的信息处理系统,也为部分无法在传统变电站中完全发挥效能的电力控制设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变电站建设和运行成本的降低

智能变电站技术与传统的变电站建设和运行技术相比,采用了数字化、自动化的信号和数据处理控制设备,代替了机械仪表以及半自动化电力监测控制设备,极大的降低了变电站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控制工作量。同时也克服了变电站日常运行中的故障和问题处理不及时等不足之处。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变电站日常管理和运营中的成本投入。此外,在变电设备的配置中,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的变电站的设备配置相比,减少了电缆控制层的使用。从建

设成本投入层面来看,削减了很大一部分的设备投资。据相关智能变电站建设经验和相关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现代化智能变电站建设投资成本与传统变电站相比降低了20%左右。

3、故障报警和分析功能

智能变电站其故障报警功能主要是由分析决策系统实现的。通过分析决策系统能够迅速的对变电站日常运行中监测的大量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分析出可能的故障原因,降低了故障的误报率,改善了报警准确度。同时分析决策系统也会结合信号强度以及来源界定出线路和设备的故障级别,从而辅助自动控制终端对相关故障加以分析和排除。此外还能够将分析结果直观的显示出来,便于维修工作人员根据故障级别和处理意见更加有效的处理故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变电站是电网的核心和枢纽,智能变电站凭借其良好的设备扩展和兼容性,在设备有效利用、对设备的监控以及故障检测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提升了变电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提高国内电网的输变电水平的同时,也控制了建设和日常维护成本。因此,智能变电站有着很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居周.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的研究[J]. 广东科技. 2011(02)

[2] 马仕海,荆志新,高阳.智能变电站技术体系探讨[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3] 胡晓娟.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1(17)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 货币资金管理 内部控制 有效应用

一、内部控制之于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简述

内部控制对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效的内控制度,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货币资金,包括以货币形态存在的可以随时动用的各项流动款项的充足和流通,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和参与外部竞争。如果说货币资金是一个企业的活动血脉,那么内部控制就给企业资金血液的流通提供了流通环境和流通管道。货币资金的流动状况良好与否将给企业的日常经营及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面临当前企业在货币资金的筹备管理中存在的各项等问题,切实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加强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显得迫在眉睫。

二、当前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应用

在企业的实际内控工作中,一般来说,企业为了控制财务风险,保证货币的流动性,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对人员、制度的设计,以及引进相应的外审制度,具体来说:

(一)从人员控制来说,要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人是企业的基本组成元素,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下,企业必须对货币资金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通常来说,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进行事前责任分配和事后责任追究,进行监督和考评的主要依据。在对货币资金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对资金的取得、投放都做出具体的统筹和安排,确保每个环节,每个岗位之间都处于相互制约和牵动之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纰漏和疏忽,都很可能导致货币资金的流失和内部控制的失效,这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和损失,严重者,更有相关人员携款潜逃,导致刑事犯罪或其他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企业在对货币资金的管理控制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切实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让员工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对资金的动用和使用不遗漏任何一个细小的枝节。对于企业在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并配备专门的后续检查监督人员。一旦企业内部出现一些数额较大的、非正常经营活动的货币资金支出项目,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资金的支付环节由两人以上参与并进行严格的责任监督环节。

(二)从制度设计来看,要实施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和授权审查批准控制

制度设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是保障和风险防范的最基本措施。企业在完善货币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应当使得财会工作人员明确职责权限,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形成互相制衡的有效监督控制机制。以现金的收纳和货币资金的会计操作为例,对货币资金的实际支取和掌握货币资金会计信息的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其职务必须相互分离,否则很可能会导致身兼两职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因无法受到有效的监督发生超越权限动用货币资金或虚假登记会计信息的行为,这对于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和信息真实性和对企业资金的管理都是致命的。

此外,企业还应当实施授权审查批准制度。授权通常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是指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对正常业务动用资金的授权。特殊授权是指企业遇到特殊情况、紧急状况时,为了应急或解决暂时性、短期性的资金周转不灵活,或其他经济业务需要额外的货币资金支付而进行的特别授权,这种授权方式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也具有一定灵活性,同时也蕴含着较大的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在对此货币资金的审批过程中要本着严肃谨慎的原则,严格按照审批权限进行业务事项合法合规进行审查。

(三)从内外配合角度来看,要引进外部审计,加强跟踪控制

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有些问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光靠内部人员的监督、管理很难做到查清问题、解决问题。而企业内部的审计多数为事后审计,且在机构设置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如一些小企业中经常不设置专门的审计单位,仅仅是一些财务人员兼职了审计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经济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在本质上其实就是自己审自己,起不到什么实质的审计效果。因此,需要我们引入一个外部审计制度,即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这一中介机构,来对企业的货币资金状况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计,特别是对于大宗物资的集中采购和大型工程项目明细表,更需要内外部审计紧密结合,联合评审,建立跟踪控制,使得货币资金在使用前、使用中中和使用后都能受到不间断的有效审计,防止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失和遗漏现象。

三、总结

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了企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对于货币资金的管理有着积极作用。尽管货币资金的流动性较大,但在日常的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及营运风险,企业应切实加强对这些风险的控制。切实改善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对保护自身资产的完整、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之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5)

[2]张惠端.试论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10 (1)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评审

近年来,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顺应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逐步引入了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评审的理论,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初步探讨。

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审的定义

1.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理论由最初的“内部牵制理论”,发展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1992年,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机构委员会(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报告同时认为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这五大要素服务于上述三大目标。这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受到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2.内部控制评审的定义

COSO报告认为,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所有部门、岗位都在其中充当着角色,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和主要手段。2002年以来,国际内部审计重新介入内部控制这一领域,在原先以内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加强了与业务管理部门自我评估的结合,注重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的参与,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专家合作评价内控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看:内部控制评审是指由企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以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吸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评价等系统性活动,主要测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

二、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本是围绕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这五大要素进行的,因此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就是评审内部控制系统五大要素的内容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

1.内部控制环境评审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是影响和制约其他控制要素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环境评审就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依存的软硬环境的各项因素运作状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评审。评审的内容主要有: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的建立、规范运作和分权制衡;内部控制系统中董事会的建立和完善责任,监事会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的执行和完善责任;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情况等。

2.风险识别与评估评审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那些妨碍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各项因素的活动,它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评估两部分。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评审是指对来自企业内外部对生产经营、财务报告、经营管理目标有影响的各种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情况所进行的评审。评审的内容是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及其运行是否健全、合理、有效,主要包括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充分、合理;企业识别和获取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序建立和执行的情况;与风险识别和评估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方案的内容及执行情况等。

3.内部控制活动评审

内部控制活动是指为了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活动的评审是指对企业为进行企业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控制活动情况所进行的评审。评审的内容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主要包括企业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程序的健全、合理、有效程度;计算机系统环境下,为确保信息的完整、安全和可用性而采取措施的健全、合理和有效程度;应急预案的建立和执行、应急设备和设施的定期检查情况等。

4.监督评价与纠正评审

监督评价与纠正是指由企业特定人员对一定时期的内部控制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实施纠正的情况,可采取持续监督和个别评估分别进行或两者结合进行的方式。监督评价与纠正的评审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及其运行情况是否健全、合理、有效所进行的评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绩效监测程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系统监督评价书面程序的建立和执行;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不断完善的情况等内容。

5.信息交流与反馈评审

信息交流与反馈是指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交流与反馈的评审是指对企业辨识、取得、沟通合理信息的方式和过程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所进行的评审。主要包括企业信息交流和沟通程序的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系统文件的建立和保持;形成记录控制程序的建立和执行等内容。

三、内部控制评审方法

内部控制评审方法主要包括评审的切入方法和评审的具体技术方法两大方面。评审的切入方法是根据评审要求和为达到评审目的进行组织和实施评审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思路,是制定评审实施方案的前提;评审的具体技术方法则是在具体评审时根据被评审企业的实际情况,为达到评审目的和要求所采用的具体审计技术方法。

1.内部控制评审的切入方法

内部控制评审的切入方法基本可以归纳为要素法、流程法和制度法三类。

(1)要素法。要素法是直接从评审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内容入手,运用内部控制评审的技术方法获取评审证据,从而评价内部控制要素各项内容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综合评价。其适用范围主要是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简单、业务流程比较单一、且已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

(2)流程法。流程法是建立在要素法的基础上,从测试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入手,采用内部控制评审技术方法获取评审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各项要素内容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一种方法。其适用范围是生产经营过程比较复杂,业务流程比较繁多,且已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

(3)制度法。制度法是指从被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入手,采用内部控制评审技术方法获取评审证据,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其适用范围是尚未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或者是还停留在靠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控制的企业。

2.内部控制评审的技术方法

内部控制评审的技术方法经常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有:

(1)抽样法。通过抽取一定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和测试,根据样本来推断总体状况的一种评审方法。这是审计工作普遍采用的方法,,应当采取科学抽样的方法来完成对企业已经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审计和评审,只要按照合理的允许的误差科学地抽取了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评审是能够满足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评审需要的。

(2)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也称全程测试,通常用于对业务流程或具体业务的测试与评价。这是内部审计经常运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中,通过对一笔或若干具体业务的穿行测试,可以比较直观有效的反映一个或若干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情况。(3)证据检查法。证据检查法是内控评审工作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评审人员在运用抽样、穿行测试等评审方法时,要求被评审企业在限定的时间内,提供被评审业务主要控制点对应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书面证据的检查,验证各项控制措施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

(4)压力测试法。即测试被评审企业关键业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能够承受的压力程度以及在承受相应压力时所发挥的作用。

(5)流程图法。流程图法主要用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合理性测试,流程图法可以使评审人员清晰地看出被评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如何运行,业务的风险控制点和控制措施,有助于发现各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和评审重点。

四、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结果

现场评审结束后,应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被评审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出具评审报告。综合评价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量化合理、定性准确。

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在对各项评审内容严格审查、测试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应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做出全面评价。

(1)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管理的自身需要,应设置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都比较完备,而且所设置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能进行自始自终的控制。健全性评价可依据评分分为优、良、基本健全、不健全四个级次。

(2)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合规性、经济性,它是在健全性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更深一层次的要求。合理性评价同样可依据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理、不合理四个级次。

(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精髓,应根据对评审内容的测试结果,对各项业务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各项业务风险的评估与规避情况如何,内部控制所起到的作用与效果如何等等做出评价。有效性的评价同样可依据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基本有效、无效四个级次。

2.评审内容的计分和综合评价

为了科学、合理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审组应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评审内部控制各项内容,按照“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三个标准进行汇总、分类、评分和评价。

(1)评审组根据在现场评审中所发现的问题,先依据评审实施方案中的“评审内容明细表”所确定的每项具体评审内容进行汇总,再按照“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三个评审标准进行分类。经评审组统一研究、讨论得出每项评审内容的综合评审意见,根据评审意见给该项内容评分。

(2)在得出以上评分后,评审组还应结合评审中所揭示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具体问题,依据“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评价等级,分别对被评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合理程度以及执行情况做出准确、严谨、中肯的定性评价。

3.内部控制评审报告

综合评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评审的基本情况。分为两部分,一是说明评审目的、范围、人员组成等,二是简述一下被评审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内部控制现状。

(2)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性。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分类进行列述,并准确界定被评审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档次,尤其是对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薄弱环节,应指出风险隐患,说明其危害性。

(3)综合评价及处理建议。说明被评审企业的得分情况,按照综合评价标准对被评审企业的内部控制总体评审情况进行描述,并根据评审情况向审计委员会提出处理建议。处理建议要切合被评审企业的实际,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总之,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内部控制评审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需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但不能照搬照套,应紧密结合本企业未来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地加以总结、改进和提高,以制定出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评审规范体系,并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2]高雅青李三喜编著:《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案例分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管理会计制度 内部报告会计 管理 机制

一、前言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的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作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在任务取得、施工组织、施工方式、资产结构、资金运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给成本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按照常规的成本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需要财务部门与经营开发、工程计划、施工生产等部门紧密配合,结合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抓住影响成本费用发生的各个环节,采取责任分解、目标控制、核算考核一系列措施,把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于是这就需要内部报告会计的参与其中,进行辅助工作。

二、重视施工企业管理会计制度

2.1管理会计简述

企业管理会计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就在于利用决策、计划、控制技术来提供信息,以帮助管理者完成制定策略、有效利用资源以及履行计划和控制公司活动的任务。管理会计的方法丰富多样,既包括定性分析也包括精准的定量分析。管理会计应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成本管理与业绩考评在未来企业管理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的需求日趋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所以,为了解决我国施工企业存在的许多管理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会计工作、采用管理会计策略或方法来解决。因此,施工企业应在建立明确的管理会计工作体制的基础上,考虑采用科学、可行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期解决问题。

2.2施工企业管理会计制的重要性

我国的施工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缺乏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加之其面临的特殊发展时期和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当前的施工企业存在许多突出的管理问题。当前,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是弱点,缺乏科学合理制度,缺乏合理的、有效的、适应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其二,资金、物资管理及项目成本管理等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相当多的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而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削弱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三,考核奖惩环节及质量管理意识上存在的弊端,大多数施工企业,尤其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项目组或部门以及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项目实施过程中未能采用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方法及时地做好考评工作,严重影响奖惩工作,其次是缺乏科学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方法,使得施工企业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管理会计方面看,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会计在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方面的关键作用;对客户、销售渠道、市场区域等盈利分析,来确定营销策略。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持续发展,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它是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管理会计在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方面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外部环境企业自身是无法控制的,企业管理只有从内部入手。纵观世界各国企业,对如何提高利润、降低成本的追求都在大力应用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基础上,比单纯的成本管理又前进了许多。管理会计包括成本管理(成本会计)。对客户、销售渠道、市场区域等盈利分析,来确定营销策略的作用在于新产品开发,在保证公司预期利润前提下,如何设计新产品,控制新产品目标成本,以及在现有产品生产中如何逐步降低材料、人工等资源消耗成本,逐步改进生产,降低制造成本。如何从战略高度来降低总成本,而不仅仅是制造成本,因为现在销售与分销配送阶段的成本也是很高的,还有各种管理费用,这些也是需要大力降低成本的环节。

所以,结合以上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管理会计的作用,可以看出现代施工企业实行管理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加强内部报告会计机制的实施

3.1 我国内部报告会计机制实施现状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因此,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应该从现状出发,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对策。多年来,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得到零星、分散的应用,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远远没有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理想。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难以推广,主要一是企业外部的客观原因;二是企业内部的主观原因。企业外部原因主要是,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普遍应用。而我国现状是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推广;缺乏相应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缺少全面实施的保证。企业内部原因主要是,管理水平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导致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

3.2管理会计技术方法

其一,企业环境的审视与经济、管理理论的借鉴。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演进,一方面归因于企业环境变迁带来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则归因于对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的借鉴。企业环境的变迁可能会影响管理会计研究焦点的转移,或对原先适用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提出挑战,这也就产生了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创新的现实需求。其次,就是需要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管理会计强调数量方法与分析技术的运用;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管理会计又不断吸收各种管理学派的专门方法和技术,从而使其具有更加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其二,控制过程与注重结果并重。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演变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强调结果的有效,第二阶段强调过程的控制。因此,管理会计应越来越多地采用实地研究,强调过程对结果的根本作用,使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既有一定的目标性与前瞻性,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三,与财务会计系统适当分离。现行的财务会计系统是以对外报告财务指标为目的的,而财务会计本身通常是准政治体制的产物(社会过程)。从历史的发展情况看,管理会计系统作为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必然工具,与财务会计系统适当分离时往往就意味着大发展的契机,依附于财务会计系统时往往则裹足不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和长远发展,管理会计的重心不应仅仅是数字处理程序的建立,而应该是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不仅要提供和使用与企业长远竞争地位攸关的非财务指标,综合地衡量企业的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还要促使企业将重心转向有效管理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四、结语

管理会计本身必须服务于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管理控制系统的改进,一方面要完善短期财务业绩计量;另一方面要采用长期、非财务业绩计量。所以,多种计量手段的结合使用理应成为管理控制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姚巧英.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2]张春芳.责任会计推行的难点与对策.山东税务纵横,2002;9

[3]脱威.试论责任会计及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应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