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

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

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范文第1篇

一、编制目的

为提高重污染天气的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由此造成的伤害,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及时、高效、稳妥应对重污染天气,按照《乐陵市杨安镇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二、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关于印发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冀政办字〔2016〕178号)《关于印发承德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承市政办字〔2016〕288号)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组织机构

(一)领导机构

成立乐陵市亨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组,全面负责本公司应对重污染天气处置工作。由总经理吴长海任组长,分管副总经理吴卫星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在杨安镇工作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本公司内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工作。

(二)工作机构

本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公司办公室,由公司副总蔡中亚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承担本工作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镇工作组的各项决定和措施,组织协调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汇总各类重污染天气应急情况并报杨安镇工作组。

重污染天气应急办公室电话15726098897;主任电话13905345629

四、企业环保现状:

我公司项目名称:年产300吨固态、半固态调味料和小米辣产品项目

建设地点:乐陵市杨安镇调味品产业园,地理位置中心坐标为北纬N37°39'47.86''东经E117°10'3.78''

产品工艺

(1)固态调味品生产工艺

原料控制分选、干洗(G、S)干燥、灭菌(G)粉碎(N、S)调配内包(N、S)外包(N、S)

(2)半固态调味品生产工艺

原料分选(S)前处理调配(G)杀菌内包(N、S)外包(N、S)

(3)小米辣(盐水渍菜)生产工艺

原料调配内包(N、S)外包(N、S)成品

G:废气 N:噪声S:固废

五、应急响应

(一)响应流程

1、当本公司工作组收到乐陵市杨安镇预警信息中心的相应预警后,要在1小时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同时要密切关注微信、广播、电视、12121气象服务热线等公共媒体播发的最新信息,按照本方案要求,主动落实相关应急响应措施。

2、本公司工作组及时对员工宣传本方案,普及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空气重污染预警与解除的信息渠道、积极采取具体应对措施,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3、本公司工作组根据响应级别安排部署督导检查工作。

(二)响应分级

根据空气重污染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的IV级、III级、II级、I级应急响应措施。

(三)响应措施

1、IV级响应措施。当接到蓝色预警信息时:

(1)公司内道路适当增加洒水降尘作业频次(非冰冻条件下)。

(2)企业要控制污染工序生产,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III级响应措施。当接到黄色预警信息时:

(1)本企业限产限排、减少30%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2)公司内道路的每日洒水不少于1次(非冰冻条件下)。

(3)公司员工减少户外活动和室外作业时间;外出采取防护措施。

3、II级响应措施。当接到橙色预警信息时,在Ⅲ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至少增加以下强制性措施:

(1)本企业限产限排、减少60%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2)公司内道路的每日洒水不少于2次(非冰冻条件下)。

4、I级响应措施。当接到红色预警信息时,在Ⅱ级响应措施基础上,至少增加以下措施:

(1)本企业停止生产。

(2)公司内道路的每日洒水不少于3次(非冰冻条件下)。

六、应急保障

(一)通讯与信息保障

应急响应期间,应急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立对讲机、移动电话等应急通讯系统,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各应急部门之间的联络通畅。

(二)其他保障

公司保证喷水频率;场区道路及地面及时清扫;现场人员加强防护。

七、应急终止

当杨安镇政府预警信息解除后,本应急预案终止。

八、总结

本企业要严格按照镇政府下达《乐陵市杨安镇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工作要求去执行本方案,坚决做好环境保卫战。

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范文第2篇

总部经济;气象;旅游业;旅行社

1.前言

总部基地是连锁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它除了自身具有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具备以下基本职能:网点开发、采购配送、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经营指导、市场调研、商品开发、促销策划、人员招聘、人才培训、教育及物业管理等职能。总部经济的气象服务开发是指针对大型连锁企业总部基地的服务合作,开发针对企业运营的全面、深度气象服务。以开发旅行社企业为例,本文将阐述其与气象的关联,并初步探索针对大型连锁旅行社的气象服务模式,为进一步开发其它行业进行探索。

2.气象要素对旅游的消极影响最大

“通过研究总结,气象对旅游行业影响比较大的有五大要素。分别是降雨、高温、低温、风力和积雪深度”。五大气象要素影响旅游及应对措施:

降雨:临界值为大雨(24小时降雨量25~49.9mm是大雨)。

主要影响:影响游客出游意愿和安全,以及造成潜在的山体滑坡和山洪暴发。

采取措施:主要是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适时更改出游时间和路线。

高温:临界值为36~37℃。

主要影响:影响游客出游意愿,中暑,中老年朋友的健康。

采取措施:避开高温时间段出游,并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低温:临界值为5~10℃。

主要影响:影响游客出游意愿和景区运营,对景区设备和相关设施造成损害。

采取措施:及时做好防冻除冰和保暖工作,根据天气状况调整出游计划。

风力:临界值为6~7级。

主要影响:对车辆行驶、特种设备以及景区安全运营存在隐患。

采取措施: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行程,必要时关闭和停运相关设备。

积雪深度:临界值为5~10cm。

主要影响:路滑,影响游客出行和道路畅通,并对游览和行车造成安全隐患。

采取措施:及时清扫积雪,做好应急措施保证游客和车辆安全。

3.极端天气气候类型及影响机制

4.气象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

旅游调查反馈信息表明,旅游期间,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气象因素有高温热浪、空气污染、紫外线辐射、花粉浓度等,这些环境气象因素对旅游者的不同人群影响程度也不同,根据不同气象条件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为游客提供预防不利气象条件对人体影响的预防措施。

暑期是旅游高峰期,相对秋、冬季节旅游,夏季也是极易出现小问题的季节,下面就以北京夏季旅游来剖析举例。

A.暑期中环境气象的影响

暑期正值夏季,高温、强对流和暴雨是夏季北京的灾害性天气,它们的到来不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同时对人们的健康、出行旅游带来较大影响。

a.高温给人体带来的疾病和影响

中暑、热伤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炎热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这样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下降,很容易导致中暑。如游客过于贪凉(如露宿、电风扇直吹、空调温度调得太低等),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伤风感冒。

热中风: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脱水”,尤其是老年人。“脱水”会使血液粘稠,这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来说,发生中风的机率会增高。另外,除了气温高的原因外,较低的气压也是诱病因素,当气压降到1000百帕以下时,此时一般都伴有锋面过境,最容易发生中风。

腹泻:腹泻原因与饮食不当有很大关系。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高温高湿的天气会促进细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容易腐烂,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也格外活跃。如饮用食物时不注意,便会发生腹泻,特别是儿童或婴幼儿。

心理疾病等:在炎热的夏季,大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特别是中老年人。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容易导致烦躁不安的情绪和行为方面异常。

旅游者遇到此类情况,可能发生日射病、热伤风、热中风、腹泻、心理疾病等。

预防对策是减少在日光下的时间,特别是10~16时,同时采取防晒措施,尽量在荫凉地活动,或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墨镜等,多喝凉开水或解暑饮料如绿豆汤等;避免长时间呆在空调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太低;不吃过夜食物等。

b.空气污染的影响

空气污染越严重,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就越低。作为“空气维生素”的物质--负离子对运动很有影响。高浓度的空气负离子(空气质量很好的条件下)对人体有解痉挛、促分泌、调整神经系统、提高新陈代谢效率等作用,体能变强。相反,空气质量差,空气负离子浓度低,体能变弱,运动强度应适当减小。

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的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旅游景点,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排放出去,造成严重的污染,增加发生频率。

c.紫外线的影响

由于旅游者多数是在户外活动,而7、8月份又是北京地区紫外线辐射最强的季节,尤其是在中午时段,因此防御紫外线的侵害十分重要。

d.花粉的影响

花粉过敏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随花而来,花落而去。花粉之所以会引起人体过敏,是由于花粉里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中某些蛋白质成分是产生过敏的主要致敏原,由于花粉粒的体积很小,大多数均在30~50 m之间,它们在空气中飘散时,极易被吸进呼吸道内,但正常情况下,不应发生过敏反应,主要是在免疫过程中,体内产生相应抗体,迅速把外来花粉异物排除干净之故。而花粉过敏症患者的鼻粘膜对外来侵袭物的清除功能和分泌性IgA的屏障作用有障碍,变应原分子可通过粘膜屏障进入人体,只要吸入微量的花粉,就可引起过敏反应,从而出现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症状。北京地区花粉过敏症发病的高峰是在夏秋8月下旬到9月中旬这段时间。这对有花粉过敏症旅游者危害很大。

B.预防与对策

a.高温的预防与对策

表1 不同气温条件下的预防对策

b.紫外线预防对策

表2 紫外线对人体影响和预防对策

c.花粉浓度的预防对策

空气中漂浮的花粉分布情况与气象条件,如刮风、下雨和晴天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前期花粉浓度情况,来制作当天花粉浓度指数。

花粉浓度指数分为四等级并给予预防提示。1级花粉浓度低:对花粉特别敏感的人,外出时要多加注意。2级花粉浓度偏高:有花粉过敏的人应尽量避免到花草树木多的公园、野外去,避免同过敏原接触。3级花粉浓度高:凡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应尽量减少外出,重症患者应避免外出,必须外出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4级花粉浓度极高:凡对花粉过敏的患者无论轻重,都应高度注意,重症患者避免外出,同时及时服用抗过敏的药物,外出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

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范文第3篇

一、雾霾的科学认识

雾霾究竟怎样形成的,和哪些因素有关,必须进行科学监测。其实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同一地点不同时段的雾霾构成都有明显差异。2011年英国构成雾霾的空气污染物主要为大气颗粒物PM10(微粒)和PM2.5(超细微粒)、二氧化氮、臭氧。欧盟大陆地区空气污染物主要是SO2、NH3、VOC、CO、NOX,黑碳、有机碳、PM2.5和CH4。

随着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雾霾浓度持续提高,有研究者基于中国气象局的31座气象观测站对1980-2005年中国31个首都城市雾霾趋势进行描述,发现雾霾严重的城市主要是人口密集城市,譬如重庆、北京、沈阳,而雾霾较少的城市主要是拉萨、昆明和昆明。25年内有12个城市雾霾程度显著降低,而13个城市雾霾程度显著提高,提高的城市主要是聚集于东部、西南部[1]。美国学者对2001-2010年我国各省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进行研究,除海南、黑龙江和自治区外,全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PM2.5年均浓度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其中,山东、河南最高。2010年,河北省按人口加权的PM2.5年均浓度指标,仅次于山东、河南、江苏和四川,居全国第5位。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表明空气污染确已达到“危险”水平。

研究员刘翠发现西安市自2008年以来PM10、PM2.5持续上升,而PM2.5约有55%来自于燃煤、机动车、工业使用燃烧过程,28%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再譬如王庚辰领衔的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来源,汽车尾气约占总污染物的20%,工业排放污染物约占17%,工地施工扬尘排放污染近20%。除了自身排放,外来污染物约占20%。周涛、汝小龙等发现北京PM10峰值经常出现在春季;一天之中,PM2.5浓度较大时段是早晨7点到8点和下午18点到20点,该时段均为上下班高峰期,移动排放源和人类活动已成为北京污染重要源头[2]。

气候变化与雾霾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焦点。国外学者运用模型分析发现臭氧和污染地区气温有正相关关系。空气污染物可通过辐射力对天气产生影响[3]。部分空气颗粒有冷却效应,影响温室气体所带来的升温效应。其他种类的空气颗粒物,如炭黑或柴油车炭烟,则强烈升温,由此合理协调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可实现双重效益。研究人员还利用气候模型来估计1850年(工业革命前)和2000年的世界各地空气污染状况,通过集中关注这两个年份可大致确定有多少空气污染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既然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那么空气质量管理首先需要适应[4],而适应主要建立在空气污染参数上的空气质量预报。这种预报就包括了既定地点污染状况的空气污染物指标,包括可吸入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悬浮颗粒物等等[5]。

二、雾霾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评估

对雾霾最直观的的感受便是“看不见蓝天”,而这种看不见蓝天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影响通行安全,较低的地面能见度必然引发较多的交通事故;二是导致气象变异,区域气候反常;三是对动植物尤其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雾霾和PM2.5的健康和经济效应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欧洲曾有60名研究人员在欧洲25座城市(居民总计3900万)深入调研,得出结论:这25个城市,微粒污染超出限值可造成平均每年1.9万人丧生,降低细悬浮颗粒的排放量能够延长人群平均寿命。如果PM2.5年平均水平每立方米10微克以内,30岁以上人群平均寿命就能增加22个月。可是,从东欧到南欧,如布加勒斯特、雅典和巴塞罗那,微粒污染程度都远超该值。

美国城市对空气污染和死亡率的相关性开展了大量研究。譬如对1973-1988年的空气污染、死亡率和呼吸道入院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空气粒子、二氧化硫和所有的空气污染物与疾病多发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在《空气质量准则》明确指出:“当一地PM2.5年均浓度达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就会比每立方米10微克时增加15%。”如果PM2.5浓度每增加10ug/m3,全死因死亡率、心脏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分别升高4%、6%和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全球每年约有10亿人暴露在室外空气污染,城市空气污染大约消耗了发展中国家5%的GDP和发达国家约2%的GDP。基于流行病学研究,譬如肺疾病、缺血心脏疾病以及日益增加的死亡率,美国环境署确立的标准为15ug/m3,和24小时平均为65ug/m3。

实际上PM2.5毒性学和急性流行病学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6]。北卡罗来纳大学环境科学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10万人的死因可能与空气污染与细颗粒物有关。这种微小的颗粒物可以深入肺里,使人因心脏病和肺部疾病死亡;与此同时,颗粒浓度增大也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后果。这项研究还发现,每年有47万人的死亡与人类制造的臭氧有关。

2011年英国的空气污染合规性评价认为空气污染物造成肺部及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据估计,仅PM2.5造成的影响就相当于每年29000起死亡病例,或相当于人口平均寿命减少6个月。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开销在160亿英镑左右(90-190亿英镑不等)。

除了国外或者全球的健康影响研究,国内健康影响评估也逐步展开。中国疾控中心在全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开展健康评价研究,收集包括环保、气象在内的相关资料数据,对室内PM2.5污染研究、人群PM2.5暴露水平展开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进行了分析。发现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污染分别造成死亡人数为2349、2980、1715、726人,共计7770人,经济损失分别为18.6、23.7、13.6、5.8亿元,共计61.7亿元。若四城市PM2.5继续攀升,无论死亡人数还是经济损失都会持续上升。报告也认为PM2.5治理如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甚至更高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那么则会减少过早死亡并实现相关经济收益。2011年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所对制定和实施PM2.5标准的效益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估算PM2.5标准设计的不同情景下京津冀各城市不同健康终端的健康效应变化量,发现北京PM2.5浓度降低带来的健康效应都远远大于京津冀其他城市,其次是天津和石家庄,而承德、张家口最小。同时从所能实现的各城市潜在的健康经济效益看,北京所能实现的健康经济效益是最大的,且远远大于其他城市;天津与石家庄次之;而承德和张家口为最小。据估算不同情境下所能实现的健康经济效益依次为1259亿元、1729亿元、2041亿元、2335亿元、2477亿元,分别占到京津冀区域总GDP的3.41%—6.71%,由此可见降低和控制PM2.5能带来相当可观的健康效益。白韫雯、杨富强等研究员提出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仅疾病就相当于国内GDP的1.2%。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损失估计为1259亿元,占该地区GDP的3.41%。中国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钟南山指出,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要是灰霾从25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此外PM2.5对健康的损害不仅局限于呼吸系统,对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也都有影响。尽管PM2.5短期内不会直接导致人的死亡,但对国民素质的长期影响比非典严重得多。专家胡名威对雾霾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GDP总量的1.2%,譬如城市交通、航班延误以及健康效应。当然随着公众对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空气质量质检监测设备和环保产业开始兴起,对经济产生部分拉动作用。雾霾也对庄稼产出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如何评估和精细货币化值得探讨。

除了健康效应,雾霾还有能见度效益。能见度就是视觉范围,视觉范围影响交通延误和交通事故的变化、景观公园等旅游人数变化、舒适性等效益,对这些效益进行经济价值的估算便是能见度改善的效益评估。目前中国几个主要大城市能见度正从1973年到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大学对环境与经济所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能见度与PM2.5浓度与气候条件都相关,但这种相关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不同季节相关性程度有所不同。雾霾污染物中,PM2.5是影响能见度的最大的细颗粒物,而PM2.5中又以硫酸盐和有机物对光的散射对能见度影响的贡献最为突出。经评估发现能见度改善效益至少能达到约15.6-18.5亿元,仅仅交通方面的航空延误减少带来的效益可达到2.7-5.6亿元[7]。

三、国外城市应对雾霾的经验和措施

通过综述,不难发现国外城市曾有过严重雾霾,而现在这些城市污染指数已总体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数值,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里仅就洛杉矶、伦敦、墨西哥城、巴黎等城市的一些突出案例作出说明。

加州洛杉矶曾经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应对措施最突出的特征是严厉。《清洁大气法》是美国全国性的空气管理法规,除州内空气质量控制区外,联邦环保局局长还有权划定州际空气质量控制区。地方性规定比全国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控制政策要严格的多,并根据污染数据采取分级警报措施。州际空气质量控制区的污染问题由有关州政府联合组建的州级政府联合组建的州级空气污染控制机关管理。1990年前的《清洁大气法》只要求新污染源领取许可证;1990年的修正案要求各州在1991年后必须按照联邦环保局有关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制定和实施包括所有空气污染源的许可证规划。为了满足许可证规定的要求,污染源必须安装排放控制装置和监测排放的系统。1989年实施激进“空气质量管理计划”,该计划分为三个层次:依赖现有技术;依赖突破性的新技术;依赖尚未完全开发出来但被认为能够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控制交通尾气排放方面,要求40%的小汽车、70%的载重汽车和所有的柴油公共汽车到1998年改用清洁燃料如甲醇。控制汽车污染方面,1984年当局采用车辆检测的办法,屡次检验不合格汽车被送往集中检验站对其进行最高标准的检验并推出配方汽油。对工业和企业的排放控制是发放经营许可证的方式进行。为了一定的灵活性并引入市场激励机制,洛杉矶地区于1994年对1000个污染大户实行排放交易制度。

伦敦作为雾都,也发生过数起光化学烟雾事件,其应对措施是设置“空气质量管理区”。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在城区设立无烟区,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等煤烟污染大户迁往郊区。1968年又颁布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取代燃煤,成为伦敦大气的主要污染源。针对此,伦敦大部分市镇通过详细检测,确定各自空气重污染地域,在这些地方建立“空气质量管理区”,对这些区域有的放矢地实行更严格污染治理措施,特别是对主干道采取交通限流,对重点车辆进行限行,禁止排放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上路等措施见效明显,减少了重污染区的机动车尾气污染。

墨西哥城是世界上是特大的城市之一,其主要政策是烟雾警报。该警报分为三级,每一级都伴随着相应措施:譬如警报为一级时工作排放减少30%-40%;政府用车减少50%,暂停街道修车,要求人们不要驾驶小汽车;二级警报时就要工厂排放量减少50-70%,要求关闭学校。禁止汽车上路从每周一天延长每周两天,以期将用车辆减少40%。三级警报时,工厂全部关闭,许多活动被迫减少。所有私人汽车必须出示五种彩色许可证中的一种,每一种颜色代表一星期中的某一天该车不能上路,违者被罚款600美元,汽车也可能被没收。要求新车安装催化转换装置,将出租车最大年龄限制为10年,政府提供资助更新出租车。采取措施,试图将冬季政府用车减少30%。

巴黎市也有过严重空气污染,至今未得到根本有效改观,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经济手段:限制机动车的数量,尤其是控制出租车数量;规定当空气质量为二级时,汽车根据牌照的单双号交替行驶,而当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时,凡可能造成污染的都严禁上街;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空气质量凡在二级以上时,所有公共汽车和地铁票价都降低。此外,巴黎还采取一系列交通工程措施,如:开辟了自行车车道;开展“无车日”活动、拓展地铁和增开公共汽车线路,完善巴黎公交覆盖网,并拟恢复有轨电车。

德国城市在治理空气质量上有短期和长期两种措施。

短期措施有五种。第一,对某类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第二,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禁止重型货车通行;三、限速;四、通过补贴或宣传项目,鼓励乘坐公共交通以及骑车出行;五、通过合理的交通指示灯变化、设置机动车专用道等更好地管理交通。

长期措施有五种。第一,设定机动车排放标准;小汽车、轻型或重型卡车、大巴车、摩托车等各类车辆都须满足设定排放上限。机动车需安装微粒过滤器等尾气清洁装置;第二,严格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排放标准;第三,设定小型锅炉设备排放标准;第四,设定机械设备排放标准;同时设立“环保区域”,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驶入。

圣保罗市治理空气污染的特色是使用清洁燃料。圣保罗市目前工业污染物很少,污染来源主要为陆上交通以及燃煤和扬尘。圣保罗市采取多项措施推广清洁燃料,圣保罗地区49%的轻型机动车使用乙醇作为燃料,另有部分轻型机动车使用MEG混合燃料(含33%甲醇,60%乙醇和7%的汽油)。事实证明,无论哪种替代燃料都可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外,巴西汽油中的含铅量也在逐年降低。

法国空气质量监测协会负责监测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并向公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局每天会在网站上当日与次日空气质量指数图,并就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建议。当污染物指数超标时,地方政府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向公众提供卫生建议。

美国民众通过环保署网站随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美国环保署和其他机构合作设立了“空气质量指数”,向公众提供有关地方空气质量以及空气污染水平是否达到威胁公众健康的及时、易懂信息。

此外,国外许多大城市,像日本的东京市、美国的洛杉矶市和纽约市等还积极开展针对空气污染的适应。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开展各种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状况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空气污染预报的试验,定量空气污染浓度预报。预报分为周报、日报,烟雾警报和空气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措施都有效加强了城市治理力度。

参考文献:

[1] Huizheng Che, Xiaoye Zhang,Yang Li,Zijiang Zhou,John J.Qu,Xianjun Hao, "Hazy trends over the capital cities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1981-2005",Theor Appl Climatol,2009,97:pp.235-242.

[2]周涛 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第2期,第12—16页.

[3] Petter Tollefsen, Kristin Rypdal,Asbjorn Torvanger, Nathan Rive," Air Pollution Policies in Europe: efficiency gains from intergrating Climate Effects with Damage Costs to health and Crops", 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12(2009),pp.870-881.

[4] A.R.Ravishankara,John P.Dawson,Darrel A.Winner, "New direction: Adapting air quality management to Climate Change: A must for planning", Atmospheric Environement,50(2012),pp.387-389.

[5] Anikender Kumar,P.Goyal,"Forecasting of daily air quality index in Delhi",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09,2011,pp.5517-5523.

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范文第4篇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对水、土、大气的关注成为日常。特别对于2017年来说,是雾霾治理的关键年。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实施的最后一年,确保圆满完成“大气十条”目标任务迫在眉睫。就在春节前夕,2017年省级“地方两会”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各地如何制定今年大气治理目标引人关注。可见,2017年环保话题的热度依然不退,这也标志着考验城市综合能力的战役并没有结束。

联动治理收效显著

近几年来,各省市地区都主动的开展大气治理,不断推出环境保护的方案,积极应对雾霾带来的城市问题。其中,联动治理成效显著。

2013年10月23日,由6省区市7部委协作联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北京启动。三年后的2016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又率先启动应急联动工作,通过推送预报预警提议,精准指导各地启动重污染天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措施。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依照环保部要求,三地还修订并印发了“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在预警分级标准上实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域的统一。

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在京津冀区域中,2016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下降明显,截至2016年11月底,三地的“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这两项数值均有好转,其中,京津冀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9.5%、3.1%和11.3%,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分别为185天、215天和197天,同比分别增加10天、8天和6天。一系列数据证明,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的整体趋势确切是在好转。在这样的基础上,江苏、山东等地也已经开始效仿京津冀地区,开展城市联动,构建覆盖面积广阔的区域性联防联控系统。

环境治理是一场考验城市综合应变能力和统筹协调部署能力的战役。在区域联动部署的大框架下,任何一个区域内城市的动作,都将影响联动效应的发挥。同样,所谓联动并不单纯的指城市之间的联动,还有跨部门的协调、共享,跨技术平台的积极应对,联合处置。

相信大家在已经过去的2016年都有明显的感受,当大气污染程度达到预警程度时,都是由多部门联合预警的,并且很快就会有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停课、停产、限时交通、限号出行等),这些都是在各部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通过跨平台的技术手段实现的信息。

此外,据环保部今年1月24日下午刚刚的消息,为了应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要到来的重污染天气,环保部将重点区域城市划分为36793个网格,利用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共计280个PM2.5浓度最高的热点网格,进行集中执法检查。

例如在1月24日到26日期间,为应对河北中南部及其邻近区域可能出现的重度污染过程。环保部将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2+26”城市按照3km×3km划分网格,共计36793个。

“2+26”城市中的“2”,指北京市和天津市,“26”指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沧州、衡水、邯郸、邢台等8个城市,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等4个城市,山东省济南、淄博、聊城、德州、滨州、济、菏泽等7个城市,河南省郑州、新乡、鹤壁、安阳、焦作、濮阳、开封等7个城市。目前已经组织“2+26”城市环保部门,针对上述热点网格开展集中执法,检查政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落实情况,限产停产企业、施工工地落实情况;检点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燃煤供热锅炉达标排放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小散乱污”企业清理取缔情况,尤其在省界、市界、工业大院等区域。

除了“大气十条”,与之类似的还有“水十条”。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成立水环境管理司是贯彻落实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的举措之一,负责全国水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污染治理方面,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初步取得积极进展。

重点工作还包括督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落实2016年底前完成工业集聚区建设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任务。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国各地设置饮用水水源防护设施3800多公里,拆除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3400多处,全国22%建制村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60%。为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黑臭水体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完成全国城市黑臭水体阶段性排查工作,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

可见,无论是大气还是水,联合治理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方式,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直面治霾质疑

在各个环保项目中,对于雾霾的治理效果恐怕是质疑声最多的。2016年的治霾效果从数据上看似乎是有效的,但从人们的感受上效果却有较大折扣。不少人抱怨空气质量并没有数据上看上去的舒服,也有不少人表示,2016年大气治理成效中人为的因素“太不明显”,所谓的蓝天不过是大风的功劳。

今年1月14日,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更是证实了这一说法。该报告指出,2013年~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明显下降,但很大程度靠“天帮忙”,“人努力”效果不显著。报告建议京津冀治霾政策的重点应转向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将PM2.5年均浓度每立方米70微克作为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的过渡目标。

2016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73微克,超过国家标准109%。北京要完成“大气十条”中规定的“2017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60微克”的任务,意味着今年要在2016年基础上再下降近20%。

一边是治霾靠风的无奈,一边是2017年治霾目标的艰巨任务。带着这样的矛盾开始的2017年,是不是真的会如此沉重呢?

有消息称,2017年北京将继续压减燃煤,计划对700个村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实现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和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供暖季结束后,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燃煤电厂华能北京热电厂将停机备用,全年至少压减10%以上发电量;基本淘汰远郊区平原地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同比压减30%,控制在700万吨以内。

同时,北京将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步伐。全面清理整治2560家“散乱污”企业,再关停退出5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此外,还将推动实施六环路重型柴油车限行,淘汰老旧机动车30万辆,新建3000个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桩。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前不久的地方两会中表示,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把PM2.5浓度作为大气是否合格的标准。可见,中国对雾霾治理的态度是负责的。

此外,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不约而同的添加了环境保护的方案。其中:

云南启动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

湖北明确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环保执法力度也有望增强。北京增加环保执法编制,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惩处偷排超排行为。

江苏明确严格执行新环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江苏、广东等地强调推动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

江苏还在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强调“创新”,将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完善绿色发展评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河北的做法类似于要求其各个城市立下“军令状”。在明确把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治提升到全省重要位置的同时,其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地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市县,都要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城区工业企业调整退出、工业园区调整、散煤治理、矿山关闭复绿等规划,明确年度目标,定期公开结果,严格考核奖惩。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预报预警,科学精准应对。

城市治霾少不了的三板斧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距离目标还有距离,效果也还需进一步加强,但通过对2016年一年的观察,也能够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样在其他地区,也不乏优秀的治霾方案。

例如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珠三角区域6项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标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年均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比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低32%;2016年在气象不利情况下,空气质量继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对此,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解释说,珠三角在2000年左右就提出大气复合型污染,开始考虑PM2.5问题。“那时还未公开监测PM2.5,但减排方案已开始实施。广东用了十几年时间取得今天的进步,这速度比英、美、日都要快。”

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每个区域的大气污染成因,都不外乎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方式以柴油为主、管理和执法不到位等。因此治理雾霾也无外乎调整产业结构、削减燃煤、控制机动车数量这三板斧。

那么京津冀地^的雾霾治理手段上,能不能借鉴珠三角的经验呢?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归纳了珠三角地区治霾达标的原因,他总结,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现在珠三角没有钢铁企业,没有大的重工业企业,从2000年开始重化工比例不但没上升,还在下降。“珠三角产业逐步升级,跟发达国家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样的。”二是能源调整比较早,执行比较到位。珠三角煤炭消费量在我国是最早下降的,从2005年起,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珠三角是最高,“机动车污染控制也是卓有成效”。三是领导重视、管理比较到位。“珠三角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政策落实比较好,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另据了解,珠三角地区建设了我国首个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体系。据悉,“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还联合环保部等8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开展国家科技计划统筹试点工作,重点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创新,集中开展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研究。其中,科技部、环保部、广东省政府密切配合,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研究与实践,建立全国第一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引领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科研成果为全国快速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也为其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先进经验和示范,使京津冀等地区树立信心。如按照支撑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目标,中国环科院牵头组成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协同创新体,突破北京市污染源解析等关键科学问题,

空气重污染应对措施范文第5篇

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一般来说,流感表现为起病急骤、畏寒、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发烧在39℃以上,还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普通性感冒表现为喉咙痒痛、鼻塞、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轻度发烧、头痛和咽痛。年老体弱者、儿童、患有慢性病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被流感或感冒找上门来。

应对措施:要预防流感或感冒,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一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二要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多服用维生素C;四要注意通风,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此外,还要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而感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不但要注意气温变化,还应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6个月到3岁婴幼儿最易被流感病毒攻击,家长一定要及时给孩子接种流感疫苗。在流感的高发季节,给孩子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食品。另外,感冒后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感冒多是病毒性的,吃抗生素也没有用,主要应多休息、多喝水、避免着凉,多吃蔬菜和水果。

慢性支气管炎

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如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肿瘤等),在冬天里都容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而且容易发展成肺气肿,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肺心病。这是因为在秋冬换季时,如果受凉,抵抗力又差,就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严重的甚至病情会持续1~2个月,有的直到天气转暖时才会缓解,而且病情也容易反复。

应对措施:首先要在生活起居上多注意,饮食要适度,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二是要注意保暖,别着凉,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危人群来说,“秋冻”不可取;三是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早晨起来或者白天阳光比较好时最好通风半小时左右,因为室内空气污染也会引发或加重病情;四是要加强锻炼,但锻炼时要注意不能大口呼吸,最好是口鼻交替呼吸。第五,还可以打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

哮 喘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容易肆虐的季节,哮喘就是其中之一。冬天天气寒冷,受寒冷的刺激很容易诱发哮喘,发生肺部感染也容易诱发哮喘。此外,有过敏史的人,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其他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也可能合并哮喘。

应对措施:体质过敏的人以及哮喘的高危人群,首先一定要远离过敏原;二是要注意保暖,以免寒冷诱发哮喘;三是要注意运动不能太剧烈;四是要坚持用药控制和预防,哮喘患者不要嫌用药麻烦,一定要坚持用药。有的哮喘患者认为该病不去根,因此就不去看病,这也是不正确的。此外,还要定期去医院复查肺功能、调节用药。最后,还要尽量避免接触油烟,并做到哮喘的早发现、早诊治。

心脑血管疾病

寒冷的气候会使人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增高或血压不稳定,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来说,如果冬天老人数日或数周有乏力、头晕、烦躁、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持久的情况,就该小心是否是心脑血管疾病找上门来了。

应对措施:首先要知冷知热,尽可能保持身体的恒温;二是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三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定点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另外,控制体重也很必要。过度肥胖会使心脏负荷加重,应该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药,按时检测血压,注意及时降压。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一旦发病,要尽快和急救机构取得联系。

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