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教育现状;动力激发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18-02
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激励学生一生。在护理学科快速发展的今天,提升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保障。
一、教师人格魅力概念界定
1.“人格”,翻译于英文“Personality”,最初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是“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指舞台上表演者展露给观众的面孔,代表着戏中某一特定的角色[1]。心理学家将人格概括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
2.“魅力”指能够吸引人的气力。
3.“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
4.“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历来被奉为教育事业的最高级教育,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非常多的研究,但是也不免缺乏广泛性与实践性。尤其是对于潜在课程的研究,更是从某些层面上反映出了高等教育的某些弱点。潜在课程已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是它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将中小学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了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加上屈指可数的对于高等教育的潜在课程的研究,只是从表面上展开,那么对于其实质性的探讨就显得寥寥无几。诚然,对归为潜在课程的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多是阐述教师人格魅力的某一方面或某个侧面,缺乏对教师人格魅力认识的整体性与一致性。总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潮当中,以教师无形人格魅力为主的隐性教育的研究未被引起广泛关注。现在,教育事业不断整改、创新、优化,各学校、高校,各同学,都急需富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育者。曾有针对大学毕业生及在校生的某调查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大学毕业生高呼大学教师对自己一生极富影响力;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在校生认为大学教师的所为充满感召力。教师人格魅力如此之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师人格魅力缺失的状况愈发严重,它已蔓延到很多高校。原因很多,譬如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文化内涵建设被市场经济冲击,社会人,包括教师,已渐渐淡化文化素养。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日趋丰富,部分教师认为大学授课就是将知识精彩地传授给大家,或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自主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者,有些教师逐渐功利化,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遗弃了自己的本职。教师人格魅力的缺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文素养的养成,会关系到社会是否能够健康文明地进步,会制约素质教育是否顺利地实施进展。
三、护理教育现状
护理教育历来被视为医学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秉承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服务意识的护理人才的原则,造福社会。但是,护理教育事业能否真正地跟随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能否真正地锻造符合社会所需的护理工作者,仍是教育事业和医学领域关注的问题。同时护理教师的自身素养为何,也关乎护理事业的前景。自1984年恢复护理高等教育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基本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培养层次的教育体系,个别高校已经开始设立护理博士点,探索护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2]。至今,增设高等护理教育专业的学校众多,年资有限,所以进展中难免存在欠缺之处。对于增设护理教育专业的民办高校,为达到社会临床对护理人员的迫切所需,广纳护理专业学生,这其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拿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来讲,相对不足,并且教育行业没有专业的护理教育者。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两种:其一是临床工作以后返聘回校的老教师。从临床经验上来讲比较丰富,但是从授课技巧上看会有不当,并且学历层次偏低,以本科为主,甚或有专科学历。由于接触临床比较多,有些教师会向学生传播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会存在不被重视、不被爱戴、工作繁重等思想,使得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恐惧感、厌倦感、动摇感。其二是刚刚毕业未曾进过临床的年轻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以研究生为主,接触新的教学手段比较多,从授课技巧上讲可能会有优势,但是临床经验又欠缺。同时,年轻教师会面临一系列的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等问题,难免会减少工作精力的投入。护理工作者的直接操作对象是患者,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护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教会他们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他们极富爱心、耐心、同情心的人文素养,提供高质量一流的护理服务。
四、护理教师人格魅力的动力激发作用
护理教师人格魅力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人才培养具有很大意义上的教育价值。会使授课对象耳濡目染,做出潜移默化的改变,成为其学业有成、服务社会的动力,激发学生塑造高尚人格、练就高超技术。
1.对学生专业知识稳固的动力激发。对于医护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稳固尤其重要,治病救人、护理病人,都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精湛技艺的医护工作者。专业特色和社会服务理念都对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作为护理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所学课程中,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这就需要护理教师富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争得学生的喜爱和尊崇,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对学生情感熏陶升华的动力激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性操作,而是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护士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要帮助和指导恢复健康的人维护健康。也就是说护理人员的情感、情愫很多时候会关乎患者疾病的恢复。面对患者,护理人员应学会换位思考,融入患者的喜怒哀乐之中,尤其是当患者出现压抑、抑郁、忧愁等负面情绪时,要善于开导、调节,使患者心态平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对学生人格养成提升的动力激发。教师拥有吸引力,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吸引力是教师所具有的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在素质和外部特征的有机结合,是教师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和过程。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提升自己的人格,对其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动力激发。教师在不断传道授业解惑,其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社会人。社会人是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的人。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反映出大学教师的带头作用。尤其是护理专业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做事原则、处世态度,做出表率,切实增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服务意识。
五、护理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1.呈现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自身修养。形象是教师人格魅力最直观的展现。德国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具备温文尔雅的气质,衣着得体大方、语言谦逊甜美、表情优美恬淡、动作和谐不做作,再加上态度的和蔼可亲,将会在视觉上直接给学生创造赏心悦目的感觉,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鼓舞,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服务病患的白衣天使,呈现在患者面前的形象气质极为重要,而学生时代护理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占有重要地位。
2.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一视同仁。护理事业是一门责任性很强的职业,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心,而责任心的树立并非短时就能完成,需要长期习惯的养成。因此护理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应该意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归根结底源于护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秉承社会赋予的责任,对教授对象授予正确的引导,教赋肩负的职责,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基于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敦促同学们掌握知识,造福社会。
3.练就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护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护理专业教师专业水平过硬。不仅要对护理专业基础知识熟识,并且能够娴熟地掌控护理技能操作。只有能够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进行精彩的演讲、在操作中对护理技能运筹帷幄,才能从本质上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对教师肃然起敬,培养学习热忱。
总之,在护理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尤为重要,这就对护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对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而这些都会在护理教师高尚人格的熏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转变,最终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一、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任务的准备与布置。融入护理与礼仪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中职学生已经对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扎实地掌握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交往礼仪。这就需要老师先对于护理礼仪的书本知识首先进行讲解,然后再向中职学生布置实际演练的任务。总之中职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可以进行实际的课堂演练。由于护理人员会接触到不同的患者,会遇到性格暴躁的人、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等。老师可以依照实际护理工作中的不同的情境与不同类型的患者向中职学生布置课堂演练任务,这样可以使得中职学生可以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状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总之,在课堂任务演练之前,中职学生需要对护理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老师也要根据班级中职学生情况进行小组与任务的分配,保障实际任务演练的顺利进行。
(二)实际的任务演练。一般来说,每个小组都会有4~5个人,分别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在实际任务演练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进行真实情况的模拟,例如患者在医院突发疾病、患者不配合治疗、患者家属询问患者病情等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场景。同时任务演练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一些医疗仪器,这都需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可以对中职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实际的检验。除此之外, 由于是课堂的场景模拟,很多中职学生在课堂任务演练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需要中职学生端正思想,将课堂演练当作真正的工作实践,对于自身的一些专业行为,如听诊器的使用、手持病历夹的方式、站姿等都要进行重视,并且要善于从其他小组的观察中学习,这样才可以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严格规范自身行为[2]。在任务演练的同时还要进行影像的录制,使得中职学生可以对自己以及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观看,便于课后的交流、学习。
(三)针对录像表现进行课堂评价。实际上,集体进行演练影像的观看无论是对于中职学生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十分必要。首先影像资料可以反复观看,老师可以对每一组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中职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有效避免了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同样的失误,同时还可以将这些影像资料保留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料。其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有时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在演练中出现了错误,因此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通过其他小组的评价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错误行为。最后,演练影像也是中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纪念,具有一定的留念价值。
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效果
(一)锻炼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护理学基础实验的教学实践中,融入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可以对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3]。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实际护理情境的模拟演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水平,保障中职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在面对各类状况时可以有效应对。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给中职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更加有利于中职学生今后的就业,因此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堂上进行实景演练和表现分析可以使得中职学生认识到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做才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总之,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在学校学习中如果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个出色的表现。
(二)深化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实际上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很多中职学生对于护理工作仅仅停留在感情的认识之上,但是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使得中职学生对护理工作形成一个理性的认知,进而深化了中职学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远要比书本上描述的复杂得多,需要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中职学生对于护理情境进行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中职学生进一步对护理工作进行了解。只有对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才可以指导中职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的选择,很多中职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较为片面,因此情境体验为中职学生走进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有利于中职学生充分了解护理工作的实际工作流程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
三、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意义
一、班主任要做一个贴心人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只有对班级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中”。五十个孩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如今都聚拢在这里。在他们当中有目含胆怯的、有少年老成的,更有顽皮得无片刻安分的。如何让这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短时间内步入正轨呢?我将自己定位于“贴心人”的角色,也就是人们常称为的“班妈”。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无微不至。因此,开学第二天,我已能直呼每个孩子的姓名。任何学生在第一时间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他都会表现出欣慰和欢喜。开学初,哪怕多看学生几眼、多叫学生几声,都能帮助你与孩子之间很快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
作为班级核心的班主任就得像一块大大的磁铁,把全班学生都紧紧地吸引在自己身边。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与你亲近了,学生才会听你的话,才会服从于你,才会觉得你是他们值得信赖和崇敬的人。学生们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怀,才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班主任成为孩子的贴心人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前提。
二、实施赏识教育法
1.采用赏识教育,有利于转化“后进生”
大多数班集体,都有几个不听话、好捣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许多班主任教育他们时,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其改正,并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校长教育等等。有的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夹杂着如“真蠢”、“真没用”、“笨死了”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语。这些班主任想用自己的威严来下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存驯良。但事实证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死不悔改”。在教育无效之际,个别班主任甚至做出体罚学生的不当行为。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利用赏识教育往往就能事半功倍,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这些“弱差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2.采用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有些班主任上班会课时,喜欢指出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于班中存在的好形象却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他们认为:对学生要求越严格,学生的行为就会越完善。我却认为:只有集体有了凝聚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
每周班会课时,我都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另外,我非常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上次的庆“六・一”博爱体育节,我在赛前便鼓励学生们,我们相对于其他班级存在着种种优势。使全班对赢得这场比赛充满信心。果然,比赛时,运动员们拉得非常卖力,“啦啦队”更是喊破了喉咙,终于夺得了全年级第一名。我为这次获胜特意举行了庆祝活动,评选“最佳运动员”、“最佳拉拉队员”,并颁发奖品,表扬他们为集体荣誉而战的精神。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教学;管理;交互式影响
前言
在初中学习的过程当中,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能够管理好班级,让班级有一个良好的风气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教授学生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益,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仍是教师的工作重点,仍需教师花费心力。
一、交互式影响
在初中的工作的班主任一般都不是像大学的导员一样只负责管理的,一般初中班主任还会担任本班级某一科的任课教师,初中班主任在该课授课上的专业水平如果有限,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不够积极,也会间接影响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很多学生会不服从教师的管教,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应的,如果初中班主任能有效管理好自己的班级,让班级的整体学习气氛变好,上课的过程中有秩序,尊重任课教师的劳动成果,学生在课程当中的收获也会是非常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有劲,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1]。
因此可以看出在初中的教学中,教学会对管理进行影响,而管理水平也能决定教学的质量,两者之前是交互式影响的关系,因此班主任必须对教学和管理双管齐下,搞好教学的同时抓住管理,让二者都能够提升起来,保证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状况。
二、良好的教学促进管理
(一)教学水平
班主任在作为一名管理者之前更是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应当保证自己的教学水平,班主任的教学水平比较高,能够让学生更加信赖班主任,也会让管理更加轻松有效。
班主任在对自己教授的W科应当重视,对该学科的备课、授课进行准备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学习别的老师的优点,这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中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程,并吸取精华,融入到自己的课程当中。班主任对课程的拓展内容应当注意,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对课程保持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将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使非常好的方式,这也需要教师本身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应用[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很多的新型授课方式已经渐渐成形,能够让学生们学得更好,班主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学习新的课程教授方法,对多媒体和网络熟练运用,可以积极尝试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新意,让学生学习地更好。
(二)注重公平教育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不同,最后的学习效果也就有差异,一些学生学得快成绩也比较好,一些学生怎么学也不见得有所提升,对于这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班主任更应当爱护和鼓励,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鼓励学生发现自身上的闪光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要被成绩束缚住。
在管理的过程中差生往往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多关注他们,让他们理解教师的努力,就能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尊敬,也让管理更加容易,这样对班级气氛的营造也更加有利[3]。
(三)自我管理
在初中阶段的很多课程都有自我管理的内容,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们重视自我管理,让学生在这个阶段树立人生理想,明白是非黑白,理解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团结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够让班级管理更加有效,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并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才能从根本解决管理的问题。
三、以管理促进教学
(一)班级纪律
因为中国目前的初中班级都是大班上课,一般一个班级能有40多人,为了能让整个班级的管理更加有效,必须明确班级的基本纪律,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必须严加处理。
初中生还是处于比较好动的阶段,一些学生上课偷偷吃零食和讲话,一些学生不能完成作业,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影响教师上课,甚至一些学生产生旷课和早恋的现象,对于这些违反班级纪律的现象,班主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并与学生们制定违反纪律的惩罚措施,让学生对这个过程认可并参与进来,督促学生遵守基本的纪律[4]。
对于多次警告屡教不改的学生就按照规定的惩罚方式进行惩处,让学生尊重自己,也维护班级的纪律。在这样的底线的要求下,学生会严格要求自己,并督促他人,为班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爱护学生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属于比较迷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制定了基本的极限之后,要用爱来引导学生,一味地说教和管制会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让管理更加低效。
当学生的成绩退步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主动找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班主任通过这样的谈话,来引导学生克服学习的难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也能让教师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5]。
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找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让班主任成为学生能够倾诉的对象,让学生信任班主任并和班主任维持良好的关系。学生愿意信任教师并服从班级的管理,能够让班级的课堂气氛更好,也能让班级的整体氛围更健康。
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初中班主任教学与管理的交互式影响,两者互相影响,然后介绍了三点用教学提升管理的建议,最后介绍了两点用管理提升教学水平的建议,希望能对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开文献:
[1]陈昊.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对策分析[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2辑)[C].:,2015:2.
[2]亢学璐.初中班主任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张海滨.城乡结合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摘 要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人类能够通过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互动理论在成人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本文对符号互动论理论作简要论述,并针对这些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符号 符号互动 成人体育教育
20世纪初,社会学家们开始关注由个体行为和互动所构成与保持的社会结构,并由此推动着社会学理论从对社会宏观现象的关注转向对社会微观层次的分析。符号互动论作为研究微观社会互动过程的主要流派之一,着力探讨了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心灵、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这一互动过程实现的机制及其特征。通过对符号互动理论中的个体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研究,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成人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符号互动理论概述
(一)符号互动论的发展简况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潮至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们的意识流之中,亚当·斯密、休谟等人为其代表人物。作为符号互动萌芽意念,他们提出:若欲建立人类的科学,则必须重视人类相互联系的基本事实,并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人际间的沟通、同情、模仿及风俗上。哲学家们的灵醒观点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符号互动论是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作用的理论。它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综合了杜威、詹姆士对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区分、库利的“镜中我”等对符号互动论的创建影响都比较大。那本由米德学生集资出版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原著1934年)一书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心血的结晶,是米德全部思想的精华所在,使他成为符号互动论之父。米德认为,人们具有独特的心智过程,能够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米德相信,社会和制度表征着不同个体间组织化和模式化了的互动,这种互动的组织化则依赖心智。心智的调试能力和自我的中介性影响能延续社会组织,也能改变社会组织。
符号互动论是布鲁默于1937年提出的名词。他在米德去世后的50年中坚持对米德思想的独特解释,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中还有一个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到后期又出现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早期的符号互动论者一样,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主观色彩浓郁的微观理论,它对于解释符号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具有突出价值,对于个人社会化、人际关系、越轨行为等微观社会过程研究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符号互动理论发展至今,可称得上是一种相对细致的社会学理论,首先,其核心观点是,人类是符号的使用者,人类特有的互动是传媒符号及各种内涵的载体。符号互动论极力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人们能一个一个地符号象征化客观事物、思想和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任何阶段并进行交流;第二,人类具有与他们结交的特殊行为能力,人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读懂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并彼此调适,并由此产生各种人际关系;第三,人类社会是由互动组成的,社会的各种特性是由个体行为维持和改变的。米德称这种基本的能力“为感受并理解他人的角色”,或角色领会——一种视他人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如果人们没有解读他人姿态并以这种姿态为基础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第四,意识、理念与自我互动,即当一个人思考时,允许其在时间、地点上标明目标与事件,去想象性地创造现象与其他抽象内涵。总之,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人类创造了符号,并运用符号进行交往互动;人们具有建立自我意识的能力,具有承担他人角色的能力;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角色承担对所处情境进行解释及定义,并根据定义的结果做出相应反应,与周围的人及环境进行互动。人际间的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
二、当前成人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伴随着新的成人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建立终身教育框架下的成人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化社会的建立,渐渐形成一种趋势,成为世界成人教育发展的主流。在国际上,成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国际教育学界普遍认为,解决人类社会各种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是把发展成人教育作为重要手段迈向终身学习,走向未来社会。成人体育教育是大学后的体育再教育,或对在职人员开办形式各异、长短不一的各种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使在职人员拓宽知识面,学习新东西,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是我国高教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 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成人教育正呈现出终身化、社会化、多样化、国际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趋势,必将从根本上促进成人体育教育全方位的发展,成人体育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重要性将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凸现出来。我们应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成人体育教育的意义,形成以人为本的成人体育教育理念,不断加快成人体育教育的发展。
三、符号互动理论对成人体育教育的启示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学校组织中,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大群体,即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社会代表者,学生是文化的学习者,社会的未成熟者。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的特征上几乎完全是相背的,他们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但是他们却拥有共同的目标, 都为完成这样的目标而努力。整个学校的发展都需要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一)综合运用多种符号系统,增强成人体育教育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成人体育教育是师生借助于各种符号系统所传递的教育信息而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精神交往过程。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也是教育系统中的主要符号系统。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情景下,非言语符号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语言符号的4.3倍。这表明,非言语符号在成人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多种符号系统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教师在重视发挥语言符号作用的同时,要经常运用自身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甚至发型、服饰等非言语符号,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如挂图、电影、录像、录音、卫星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非语言符号,注意发挥非言语符号对语言符号的补充作用,使二者协调一致。同时,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影响,取决于他们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教师的符号意义,并产生教师预期的反应。因此,教师在编制和发送教育信息时,不仅要为所发出的符号赋予清晰而准确的意义,而且还应注意预测学生对该符号的反应。
(二)提倡互为主体意识,积极营造平等互动的良好氛围
互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进行的,“在社会互动中,人需要得到社会安全,只有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人才能够达到自我控制,因此在与人的互动中,要注意与人站在社会平等的地位上,才能进行深入的交流。”可见,教育互动的有效进行离不开良好的情境和氛围,而这一良好互动氛围营造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必须树立互为主体的平等意识。教师与学生只有消除身份、地位的藩篱,真正确立起平等的主体人际关系,双方才能敞开心扉进行真诚交流。教师的形象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的价值观、信念、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使学生的自我概念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应尽量发挥评价的正向指导作用,使用规范的语言评价学生,多给予学生正确评价,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获得库利的“镜中我”的良好感觉,健康成长。评价时少一些打击讽刺,多一些赞赏鼓励,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给予他们的符号意义,从而会促进教育双方之间进行更多的互动。唯有如此,成人体育教育透过符号系统传达的教育信息才能真正成为联结教育双方的桥梁,教师才能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对话者,进而为学生提供可资信服的理由,促使学生反思自身与社会要求的不适应,且自我觉悟、积极地超越这种不适应,从而达成“ 协商的共识”。
(三)“以人为本”,贴近生活世界,构建师生共通的意义空间
心灵、自我和社会是人际符号的互动过程,成人体育教育要在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个性化的有机统一中达成教育目的,不仅需要师生对成人体育教育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有着共通理解,还必须以比较接近的信息量拥有构成师生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基础。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师生交往的作用。交往是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职业工具,对于它在组织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学家列昂节夫说过:“它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并且引导建立良好的心理气氛,它还建立教学活动和师生间关系以及学生集体内部关系的另一种心理最优化。” 因此,成人体育教师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必须深深植根于生活交往之中,这样,符号传递的教育信息,才能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此外,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量拥有的现实差异,而双方只有在共有信息拥有量差距比较接近的背景下,才能有效达成完成人体育教育内容的共识。这也要求教师善于利用慧眼去找到与学生共处的情境,主动构建与学生信息量拥有相应的教育场景,并以此作为确定教育的起点和教育内容的依据,使得双方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解释,并通过对话达到同他人视域的融合,进而有效扩展师生共通的意义空间,逐步实现教育目的。
(四)注重社会实践, 着力培养学生的课堂互动能力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们在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在不断地成熟, 视他人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也会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角色,学校是展现这两个角色的大舞台。师生关系则是连接两个角色的中心枢纽,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随着成人体育课程改革的演变,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更突出了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必然要求把课程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课程由此变为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应转换为: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是师生的对话,是师生的互动,是师生的合作,是师生的理解。课堂中的互动情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志。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教师需要使用多种交流符号。既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又要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要善于运用常见的体育教学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平等参与问题的讨论,参与问题的探究,让师生思维互动起来,集中感觉和视觉的注意力于讲课内容,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6-72.
[2]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