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业务外包 交易费用经济学 核心竞争力
一、业务外包的基础
1.业务外包。本文使用的术语“业务外包”是它的原始意义,即业务外包为”外部资源利用”的缩写。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节,我们分析该构成的三个部分:
(1)外部意味着不在自己的公司内创造价值。从外部角度观点出发,无边界组织的思想就是融入了可以给顾客创造和增加价值的外部合伙人。
(2)外部的焦点在外部资源上意味着一个战略性的远景,根据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公司可以理解为一个资源和知识的复合体。
(3)只了解这些外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公司必须使用这些外部资源在竞争过程中加强它的地位。因此,我们建立一种集中于一般概念上的业务外包模型:供应管理将被认为是一个核心成员。
2.一般业务外包模型。业务外包的模型由4种因素组成:业务外包主体,业务外包客体,业务外包伙伴和业务外包设计。
业务外包主体是计划业务外包的经济机构。主体必须做出战略性的业务外包决策。从一个行业角度来看,业务外包的客体与生产渗透度紧密联系。业务外包伙伴就是考虑业务外包活动的所有可能的供应商。
二、基于设计选择的经济制度
在理论上,业务外包决策的选择设计方法基于威廉姆森的制度经济学,他提出了三大经济活动的“治理结构”:
1.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控制交易。所有交易伙伴都有直接的动机。如果一位供应商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他将不能再参加经济交换。
2.阶层基于管理对财产权的集中。公司内的管理控制机构使得定向在一个目标上变得更加容易。
3.许多治理结构既不是清晰的市场又不是清晰的阶层。市场要素的所有治理结构都与业务外包设计相关。外部业务外包表示现货交易或者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而内部业务外包指更高程度的分级控制。
三、业务外包战略决策和制造渗透的程度
1.从交易费用角度来看业务外包客体。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产生了一些”签订合同的费用”。它们不仅会在市场中出现,而且也会在阶层内部出现。如果一家公司必须创造和运行一个系统以控制工人的生产力,那么阶层费用是不可避免的。现行思想是用最低成本为每笔交易找到一个治理结构。因此,我们需要对交易特征有更深的了解。特异性是交易的最重要特征,所谓特异性是指资产特异性以及人力资本特异性。,特异性中最大的货物和服务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为这些交易建立一种内部业务外包的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2.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业务外包客体。特异性与交易的战略重要性密切相关。对一家公司来说核心竞争力才真正具有战略重要性,它的主要思想是只有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货物和服务应该完全由内部生产(业务内包)。 实际上,核心竞争力结合三个主要的部分:
(1)从用户观点来看,它们的特性必须是相关的,要把公司和它的竞争者区分开来。
(2)为获得竞争优势,资源和专门的技能是独一无二的,必须保护它以防被竞争者模仿。
(3)只要这些资源可用于多个目的,它们就是核心竞争力。
3.集成模型。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为业务外包决策建立了一个一般的模型。它们帮助决定设计方案中哪个是最佳的。管理必须回答关于业务外包客体的三个问题:
(1)活动有高度的特异性吗?如果是的话,通常为沟通和达成协议的高额市场交易费用将存在。
(2)活动在战略上是重要的吗?有时业务外包的低特异性活动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因为它们对公司的生存能力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3)活动是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成分吗?它在大体上是有助于竞争力的, 对竞争力一点都没有贡献的活动就是典型的业务外包对象。 随着它们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大,它们将一步一步地从外部业务外包到内部业务外包再到业务内包。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获得一种最佳的业务外包设计。实际上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核心竞争力方法完美地补充了彼此。一方面,交易费用经济学是短期的,只是基于成本的方法。由于实现交易品质的“战略重要性”,我们增加了一个长期的观点。 这种战略重要性可以清楚地通过对竞争力贡献的程度来加以定义,而竞争力的贡献在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中可以用公式表示出来。实际上,高特异性和核心竞争力不一定直接彼此相关。当然,特异性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是相当简单的,它们对业务外包决策的建议也是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除营销和供应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可以进行业务外包)。
大多数有业务外包活动的公司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质量(业务外包主体列为“好”或者“较好”的比例:52.9%),成本(50.6%),时间(55.4%)和灵活性(50.1%)都位于更好的水平上。
四、结论
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核心竞争力这两种方法在业务外包设计和管理中弥补了彼此的不足。管理费用和长期战略被集合起来。在长期运作中,“虚拟企业”好像是最佳的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活动不仅仅是“是”或者“不是”――而是多种“配种”选择的决策。此外,如何确定“工厂内工厂”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边界应该是未来研究的最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认识;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难以购买,只能靠长期的努力经营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目前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开放、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的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许多企业至今仍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没有系统的战略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国内有代表性的五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则更少。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过于主观化、随意化,这就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很低。以销售额看: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销售收入之和的98%。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它包括企业生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打消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由政府强制企业推行某种管理经验,企业被迫进行制度改进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不足或无暇顾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二)知识储备及企业研发能力缺乏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来看,知识是企业独具特色的技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对知识拥有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更显出企业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投入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操作也很不到位,目前我国主要处于高技术发展的引进时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这就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产业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
二、如何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讲,以资源为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获得超平均利润的水平,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他企业的显著特征,从识别标准上看至少满足下列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否可以给顾客带来超过其价值判断的利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给顾客带来一般技术能力所不能带来的超过顾客预期的价值,并且企业核心竞争力旨在实现顾客最为关心的价值所在。不同的顾客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就总体而言顾客在某些价值观点上会具有相似性,在核心价值判断上往往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这些价值观才是企业要尽最快的速度以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创造的,并能超过顾客的预期价值。如日本本田公司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
(二)是否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
一项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整个行业所普遍拥有的能力不可能被定义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某项能力只被一个企业独有才具有核心性。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进入哪个特定行业,都必须拥有该行业所必要的技能条件,如果该项能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那么把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三)是否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某一企业的专业技术,从某一特定交易来看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但它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服务领域,则从整个企业角度来看,就未必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如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几个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定在一个很小范围。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避开以产品为中心的能力观,而应该以企业是否具有进入新市场的某种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三、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创新
(一)建立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建立核心价值观须结合企业的状况和目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多方入手,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动力,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目标形成共识。美国福特公司在创业的初期,遇到的也是空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福特公司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普及汽车”,并为之奋斗,为了向员工宣传贯彻,公司以很优惠的价格将汽车售给自己的员工,使自己的员工从中受益,让公司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源源动力。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福特公司以目标作为激励,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以研发不断的核心技术,使其一步步登上汽车王国的宝座,成为美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之一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因此,从企业内部来讲,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员工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企业应不断运用市场的特点和力量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可通过建立企业家工程,通过建立各种机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对于宏观市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战略决策能力,使管理者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使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创意产品与核心技术能力的关系密切,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来创造顾客需求的产品,赶超消费者需求的预期。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展开。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名的关键。而我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一直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因此,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在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汲取和获得相关的新技术和技能,来改进或创新技术核心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新的整合。
(五)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采用并购等途径,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同行之间或与国外大公司建立以技术合作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或进行外部并购,将是我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如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通过兼并,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认识;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难以购买,只能靠长期的努力经营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目前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开放、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的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许多企业至今仍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没有系统的战略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 :国内有代表性的五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则更少。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过于主观化、随意化,这就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很低。以销售额看: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销售收入之和的98%。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它包括企业生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打消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由政府强制企业推行某种管理经验,企业被迫进行制度改进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不足或无暇顾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二)知识储备及企业研发能力缺乏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来看,知识是企业独具特色的技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对知识拥有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更显出企业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投入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操作也很不到位,目前我国主要处于高技术发展的引进时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这就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产业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
二、如何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讲,以资源为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获得超平均利润的水平,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他企业的显著特征,从识别标准上看至少满足下列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否可以给顾客带来超过其价值判断的利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给顾客带来一般技术能力所不能带来的超过顾客预期的价值,并且企业核心竞争力旨在实现顾客最为关心的价值所在。不同的顾客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但就总体而言顾客在某些价值观点上会具有相似性, 在核心价值判断上往往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这些价值观才是企业要尽最快的速度以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创造的, 并能超过顾客的预期价值。如日本本田公司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
(二)是否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
一项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整个行业所普遍拥有的能力不可能被定义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某项能力只被一个企业独有才具有核心性。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进入哪个特定行业,都必须拥有该行业所必要的技能条件,如果该项能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那么把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三)是否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某一企业的专业技术,从某一特定交易来看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 但它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服务领域, 则从整个企业角度来看,就未必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如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几个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定在一个很小范围。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避开以产品为中心的能力观, 而应该以企业是否具有进入新市场的某种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三、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创新
(一)建立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建立核心价值观须结合企业的状况和目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多方入手,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动力,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目标形成共识。美国福特公司在创业的初期,遇到的也是空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福特公司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普及汽车”,并为之奋斗,为了向员工宣传贯彻,公司以很优惠的价格将汽车售给自己的员工,使自己的员工从中受益,让公司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源源动力。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福特公司以目标作为激励,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以研发不断的核心技术,使其一步步登上汽车王国的宝座,成为美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之一
关键词:培育 提升 核心竞争力
自2007年经济危机以来,各国公司纷纷陷入空前绝后的困境,最终以破产而宣告终结的公司中不乏世界著名企业。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许多民营企业在经济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未来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浪潮。然而,在经济危机中也不乏能够逆势生存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企业。究其原因,这类公司在金融危机下采取了加快转型,向高附加值、自主品牌迈进,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建立了自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不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的理解千差万别。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内部积累性学识,是一组可以让企业为顾客带来更多价值的技能和技术。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知识载体,使得企业独具特色并且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其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此外,还有学者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被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行为方式和观念。概括地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使得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些资源和能力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使企业在某一领域领先于其竞争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由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存在着不同认识,不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看法也不一致。根据前文所述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本文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为两大构成要素:资源和能力。
1、资源类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类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其中有形资源指的是企业的资金和设备;无形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知识产权、商标和专利等;而人力资源,顾名思义,则是指为企业创造价值经济利益的员工。早期企业比较注重有形资源的管理,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企业的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有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逐渐成为至关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应当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出发,将人的创造力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源,然后通过资金设备等有形资源的运用,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2、能力类构成要素
能力类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研发活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研发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创造性研究,获取新的知识,使得企业不断创造和适应新的市场。组织能力是指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和协调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得企业将创新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只有这样,企业的研发与创新才是有意义的。能力类构成要素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技术经济性和持久性。单纯的发明创造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有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推动企业效益增长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一作用应当是长远的。同时,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和性能力一旦形成,便可以在相关领域衍生出诸多技术和产品,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二、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一)研发投入和创新不足
据调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为1%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5%―4%。国外知名企业如微软、IBM、松下等都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而我国企业却很少有做到这一点的。很明显,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偏低,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相去甚远。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匮乏,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严重阻碍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进程。
(二)员工流动性较大
如前文所述,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员工的忠诚度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合理的流动性(10%―20%)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我国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一般高于20%,存在着员工流动性过高的问题。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无法进行持续有效的研发和创新活动,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即使企业研发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员的频繁流动也会造成企业核心技术的流失,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 要】本文探析了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1.1人力资源的价值性
一种资源要成为核心竞争力之源必须能为企业增加价值,进而要求其本身也必须有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活动能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收益等方面,例如通过技术革新减少工时提高成品率从而增加企业价值。随着,社会物质资源越来越匮乏以及物质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易于丧失,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1.2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全球到处都有失业者存在,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世界显然是劳动力过剩的,人力资源是不稀缺的。假如人力资源供给是同质的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员工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人力资源不可能被认为是稀缺的。而实际上人力资源是异质的,认识能力在人力资源中是正态分布的,因此,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是稀缺的。其次,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也会造成某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发生,也会表现出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1.3人力资源的延展性
一种企业能力如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必须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人力资源的知识溢出效应和战略协同效应,对人力资源所掌握的某一核心竞争力进行扩散、溢出,从而使人力资源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扩散到相关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4人力资源的缄默性
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及延展性能够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带来超额利润,但如果其竞争对手能够模仿这些特性,那么一段时间后其竞争优势难以保持,通过市场的调节,这种优势就是变成平势或者劣势。而实际上,一种资源能够被模仿首先需要竞争者必须准确地确认竞争优势之源;其次,竞争者必须能够准确地复制人力资源集合的相关因素和这些资源作用的环境。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和利用依赖于其独特的历史,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当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联系是不能完全理解时,就存在因果关系模糊。人力资源本身的难以描述的、未编码的隐性,加上企业独特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以及特异能力的积累,都使竞争者不能识别和模仿企业的人力资源,其事实上也就无法复制人力资源带来的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
1.5人力资源的非替代性
作为核心竞争力之源的资源必须具有非替代性。即是否有其他资源,如技术,具有替代由人力资源创造的核心竞争力的潜力。如果有其他资源能够替代人力资源,那么人力资源就不再具有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潜力。在短期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可能的,但这种短期替代不一定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为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人力资源优势的资源是不稀缺的、可模仿的和可替代的,那么它将被模仿,而人力资源将重新形成竞争优势。因此,能替代人力资源只能是那些自身也具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同时,人力资源具有不可被废弃的可能和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中转化的可能。
1.6人力资源的动态性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迁和市场需求变化,可能会成为一般性能力。一项核心性的关键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模仿者能力的增强,可能会成为一般性的基础技术。此外,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原来的核心竞争力会失去作用。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动态性,所以所有一切不具有生物性、再生性及动态性的特点的资源都不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源。人力资源不仅具有生物性、主动性同时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在企业中的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不是消极地被利用,而是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和组织的意愿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价值,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人力资源不但主宰其他资源,而且还能够主宰自身,并推动自己的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探析
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人力资源仅仅代表可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产生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最终到底能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都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因为一个公司拥有很好的人力资源,如果不能很好的配置、使用、激励和开发的话,人力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使用与开发,人力资源将无法带来任何竞争优势。因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的一个中间纽带,扮演一个中间变量的角色。这种中间变量角色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很多企业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只有极少的企业能够开发出作为竞争优势之源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性,最终才能把人力资源真正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源。
2.1招聘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只有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良好的基础。招聘的实质是寻找到适合企业的员工并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为企业创造出价值。
2.2人员调配
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最早产生于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是简单的堆积,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对其有效、合理的整合、配置与管理,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带来竞争优势。企业应通过边际收益法、多种投入要素最佳组合法、匈牙利法及多目标局势决策等配置人力资源,遵循能级对应、优势配置、动态调节及目标管理等人员调配原则,有效调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人才支持。
2.3绩效考核
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是否有效,不仅关系到考核的各个目标及最终目标能否实现,而且会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乃至企业的众多管理活动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绩效考核难以定位、主观性较强、指标难以全面和科学化及沟通反馈困难都会影响绩效考核的效果,进而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企业增值。因而,怎样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建立科学化及完善的考核指标,加强考核者的教育与培训,建立反馈控制系统等实现绩效考核效用最大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2.4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薪酬制度直接显示了公司的人才战略导向,薪酬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员工的利用率,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影响薪酬的因素较多,怎样处理好薪酬的对外具有吸引力、对内具有公平性和激励性,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高效的薪酬管理,能够吸引高质量人才,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进而完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5培训
员工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素质,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员工的企业文化认同,产生更大的绩效。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组织有关员工参加培训,使企业员工素质的得到提高,保持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高质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许多企业培训缺乏战略性、科学性、复杂性和实用性,怎样真正发挥培训的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