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教育 人文性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张映晖(1966- ),女,湖北谷城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语文教学。(湖北 襄阳 4410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28-02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一直在持续,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解答始于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这一表述明确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高职教育不能游离于教育的本质之外,其终极目标仍在于,培养或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人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基于此,人文维度的重建当然地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和使命,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必须服从于人文性价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只有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支配下,才能真正凸显其课程的真正价值,摒弃功利性,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核心
本质上,大学语文要培养“有文化”的精神和谐的人。何为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的精神力量。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能使学生导向热爱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 ,发展人性, 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以丰富的人文情怀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有效地管理个人的情绪,诚信、乐观、敬业、会审美、善沟通,并因此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对“大学语文”这一核心命题的认知和实践,可以从能力、知识和态度三个层面定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知识目标为: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态度目标为:热爱母语和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铸造健全人格;向真、向善、向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大学语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本的鲜活与生动,大师们的胸襟和情怀,丰富的感悟和思考,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拥有很大发掘和整合的空间。
为凸显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按文学史发展线索或按文体类别确定教学逻辑顺序的传统,以提炼出的若干个人文主题引领教学,编选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清晰的人文脉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上,可从各个职业通用的职业素养中提取若干个人文专题作为教学单元,如“让仁爱丰盈天地”“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精神家园”“良知是灵魂的钥匙”“爱是永恒的主题”“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回归自然,和谐天地”等,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支撑篇目,选文遵从文质兼美的原则,突出文本的经典性、注重作品的审美性、人文性,体现文化多元,兼顾传统与现代。在具体的语篇教学中,避免对作品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解读,而是在单元专题的导引下寻找从一个点切入,挖掘作品中最能打动学生的真善美的元素,让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都被触发、集中在这个点上,并适度开展类比联想,将本单元的各个语篇有机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和体验。
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一使命,延展语文教学空间,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树立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的观念,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考核标准。一方面,教师要在学期初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单元同一主题的其他时文佳作和经典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素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一方面,适时开展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如诗文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沙龙,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类社团,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在学生中不断地强化两种意识:一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值,而是必须完成的课程教学内容,多方位地融入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二是将人文情怀自觉地融入语文活动中的意识,如在组织或参与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时学会温良恭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怀和分享,学会珍惜和感恩,学会公正与无私,把语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变成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大学语文”改革与建设的实现途径
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必须基于某种课堂教学价值观,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二是民主互动原则;三是激发兴趣、内在驱动原则。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更为彰显。高职院校由于受生源素质所限,学生基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学习品质(主动性、意志品格、自信心)也多有缺失,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渴望与呼声更高。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里被边缘化,除了管理层面功利性忽视和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重心不凸显的原因之外,还有大学语文课堂本身对高职学生缺少吸引力的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受,忽视课堂的有效吸收率,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课堂变成了教师单调沉闷的呓语或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文的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价值观,放下教书先生的架子,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多一些巧思和方法,有掌控、有章法地把舞台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鲜活,充满张力。
大学语文课程是由文本和语篇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语篇教学最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通过视听组合及情境描述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参与热情,使语文课堂成为涵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最佳场所。如笔者在讲授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于猎猎风中激情演绎的那段沉郁顿挫的“横槊赋诗”,学生很快被视频所营造的抒情氛围所吸引,教师进一步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英雄酒后的诗,被世人解读为奸雄的曹操在此文中因为杯中之物流露了真性情,诗中既有“慨当以慷”“天下归心”的气魄,更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柔肠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感伤。英雄,因为不失却人间情怀而尤为动人!何为英雄?世人已然约定俗成了一套既定的评价标准。正所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在教师的辞典里,杰出有另一种尺度、另一种诠释——是博爱善良, 温厚如斯者;是护佑美善、侠骨柔肠者;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者;是遭受重创、承受重压却乐观从容、顾念他人者!”学生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感知到曹操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也分享了教师的人生感悟,更学会了独立地认识和品评历史人物。
经典的文本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因而文本多元解读法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思考,鼓励自主、探究、超越;可用的方法还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发展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部分格调清新的小品文也可采用文本赏玩法,不刻意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阅历轻松阅读、玩味,培养学生自我赏析、阅读、涵泳的习惯和功夫,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学会诗意地“栖居”。
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原则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对等协调,重情趣、重参与、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不拘一格。如此方能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从内容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得以彰显,高职教育的属性方能回归到教育的正途和本质上来。
[参考文献]
[1]卢矜,冯梅.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认知与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2]史亮.新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关键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育 创新型外语人才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母语训练课程,其对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学生都存在基础性的培养作用,主要包括母语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两者同样作为语言教育存在的共性,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对外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1]
一、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因为其对母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作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精神而奢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无数的事实不停地告诉人们,作为前人没有或者很少涉足的创新事业,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资借鉴,其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敢于而且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属于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范畴,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教学依托于精选的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娴熟的语言技巧将相应的思想传递给人们,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在长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流传,往往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培养作用
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精神,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将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坚持下去。正是因为创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必然意味着其存在很大的不成熟或者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意味着在创新的途中可能前功尽弃,更意味着有很大可能产生根本不会有任何回报的投入。在高昂的成本以及失败的风险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将创新进行到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同样属于大学语文教学擅长培养的人文精神的范畴,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素材中关于坚忍不拔直至成才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为了解释自己之所以能在遭受非人的腐刑之后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是依靠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还在文中罗列了众多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自己事业的伟大人物。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自然能使外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性人才必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对外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虽然较中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上述的各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仍然是其的基本任务。大学语文所训练的对象汉语与其他外语同样属于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广泛存在,尽管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训练的母语思维会对外语的学习造成相应的干扰,但是其同样对外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语言在表达的技巧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这也是由某种语言形成的伟大文学作品往往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学习和欣赏的主要原因。而大学语文教学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母语运用技巧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四)有助于培养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所学习的外语知识几乎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某种比较纯粹的外语环境中使用,其最大的作用是作为汉语环境和某种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侧重于对其在汉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在汉语和外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中自由转换,对汉语的精通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因此,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的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教育虽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有着上述的培养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实现还需通过高校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加以实现。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将大学语文规定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以及相应的学分,适当扩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增加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设施的投入等。[2]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使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扎实提高其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必备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人文素质,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和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等语言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意义,是影响其不能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重要的是学好本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就可以了,因此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关键的还是对自己的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敢想敢干。但正如之前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专业上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鼓励并使其坚持创新所必需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与其所认为的学好外语专业知识以及敢想敢干的精神的养成不仅没有任何矛盾,反而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对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重要性的教育,只有外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必须依托于其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作为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而存在于大学语文课本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还必须注意选取能在这方面起到相应作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比如应当尽量选取如上述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这类既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巧,又能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的作品,而尽量少选取那些虽然在语言技巧上有较高成就,但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作用不大甚至有负面作用的文学作品,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其“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美则美矣,但是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因此应尽量压缩其在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比例,只需有一两篇代表作即可。[3]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
对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重视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因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将其讲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虽然这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提高外语专业学生通用的语言技能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授课内容上适当进行倾斜,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能力的培养。要保证这些作用的实现,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等措施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2]高磊.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1).
[关键词] 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人文特征
[基金项目]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在校大学生微博使用特征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研究”(编号X11S011)
[作者简介] 金敏,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广西 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0-0114-0004
一、引 言
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微博使用的行为特点,为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提供参考,笔者所在课题组以桂林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9月中旬至10月底对桂林三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在校学生,由于一年级新生刚刚入学,所以没有取相应的样本。具体抽样情况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429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各班废卷率最高不超过15%。
在调查对象的微博使用行为方面,问卷中询问了调查对象“使用微博的频率”、“上微博主要关注的内容”、“能否通过微博知道某商品购买地点或方便购买方式”、“是否看好微博营销前景”等问题(还有其他相关问题,本文分析主要针对以上几方面)。
在调查对象的人文特征方面,问卷中询问了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性别、专业类别等几个问题。
本文使用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对应分析等方法对调查对象的微博使用行为与其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对于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时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等有参考意义。
三、关注企业/品牌官方微博的样本的人文特征
问卷中询问调查对象“上微博主要关注哪些内容”(多选题),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有21%关注企业/品牌官方微博。显然,这部分群体是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那么,这21%的样本在人文特征方面有哪些特点呢?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多重对应分析计算,得到的多重对应分析图如图1所示。图1显示,关注“企业、品牌官方微博”的样本与“经管类”、“女生”、关注“娱乐时尚明星”等特征的关系比较密切。
这一结论提示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时,应更多地关注具备以上特征的顾客群体。
四、能通过微博知道某商品购买地点或方便购买方式的样本的人文特征
问卷中询问调查对象“能通过微博知道某商品购买地点或方便购买方式”,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那么能否通过微博知道某商品购买地点或方便购买方式与哪些人文特征关系比较密切呢?图2是将相应调查数据输入SPSS进行多重对应分析的计算结果,图2显示:“比较能”与“经管类”、“女生”关系更为密切。
五、看好微博营销前景的样本的人文特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定位 改革方向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38-01
大学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处在一个鸡肋的地位,学校不愿拿出课时来充实它,学生认为到大学了还学语文没有必要,因此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也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久而久之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越来越没有信心也不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笔者一直在高职院校教授大学语文,连续多年接触大量学生,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了解了大部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他们对大学语文的要求与看法,通过这些了解使笔者认识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将着重论述高职大学语文在课程定位和改革方向上的特殊性和解决办法。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语文的区别
高职大学语文和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有着天然的区别,我们要看到这些区别,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知识水平较低,视野不够开阔,尤其对文学不感兴趣;其次,高职院校主要教授学生技能,尤其是工科院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就造成学生更加主观的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用,再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普遍缺乏,学生主观认识不到客观又接触不到,他们不知道语文、文学和文化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对此学校和老师是应该负起责任的。
2、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一个合适的定位,这个定位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要针对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况。目前大量论文和学术研究都是基于对学科、学术的研究和角度去考虑,而较少考虑或干脆不考虑学生需要和学生接受的因素,这是本末倒置。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大学语文,为学生着想才能使大学语文有市场。第一,高职院校应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规划等方面全面提升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这一点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积累不够普遍知识水平偏低;并且还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我是来学技能的,学了技能就能找个好工作”。所以学生认为专业课是最重要的,而语文课根本没必要。如果没有人强调语文是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学生自己是意识不到的,更别提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人文素养的问题了。所以要从学校整体来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第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和自觉,用人文环境取代铺天盖地弥漫在大学生周围的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文修养。第三,从课程本身来说,要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要从人文性和工具性持平甚至工具性超过人文性的状态转变过来,变成以人文性为主。真正传授给学生一些他们不知道又迫切想知道的内容,不要一味的追求体系的完整,必要时应该打破体系,成立专题,围绕“语文”这个基点扩充到文学文化的大范围,让学生有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心灵得到熏陶视野得到扩展。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定位应着眼在低起点,高层次,重体验,偏人文几个方面。低起点,是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曲高和寡,高层次,是要避免和中学语文重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新颖,突破传统以讲课文为主的形式,注重综合和归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重体验,要改变基础教育一切以考试为主的模式,变填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情境,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起到锻炼思维的目的,偏人文,人文维度是语文教育合平高等学校“育人”根本任务的最高目标。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是侧重语言文字,中学阶段语文教育侧重于语言文学,大学阶段语文教育侧重于语言文化;相对应的语文课程要素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情感。①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把语文当工具的阶段应该过去了。
3、高职大学语文的改革方向――偏重人文性
针对这样的学科定位,在教学改革上也要有所侧重。突出“大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性,无疑是改革的重要方向。突出人文性,就是要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联系起来,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明确学生、教材、教师这三个对象及其关系,人文教育要用一个“人”字把三者贯穿起来,赋予他们个性和生命。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生命体,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人文性。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唤醒或激发出来,引起表达、沟通、交流、理解,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切实提高教育对象的文化技能和品味。②在此改革方向的指导下,要把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现提供以下方式供参考:
首先,从教授知识逐步向扩大学生视野的方向转变。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小部分时间,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I在娱乐全球化的时代,电影也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文化形式,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让他们在娱乐消费中渗透进艺术思想、文化思想,在参与的过程中直观体验文化的魅力。
其次,要用相当一部分课时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课堂创设人文教育氛围,引领学生自觉进入教学情境,自主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底蕴,逐步锻炼一种出口成章、锦心绣口的能力,从而建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便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了解世界和自我,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最终在困惑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就成为摆在我国广大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困难的却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及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人文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可以激发人的动机、热情、创造性和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可以对人和人的社会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导向,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使民族凝聚,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人文精神提倡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因此,人文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同样的道理,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学科教育是其它学科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其它学科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意见》同时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然而,当前我国由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而导致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是一个令整个中华民族都忧心的问题。这首先表现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把考证、考研作为大学学习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特别是人文知识的学习。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大学里不知如何度日,根本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还有不少学生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是准低下。所有这些都更进一步表明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于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语言与文化,水织、相辅相成,二者历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语言文字本身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即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是现实的文化镜象。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着该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变迁,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态度,因此我们要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反之亦然。我国杰出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语言传承、发展和创新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不过,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它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言而总之,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强的人文性,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所谓外语的教育教养作用,是指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培养,对所学外语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匹配的人。”因此,成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其中,使学习者理清隐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策略
综上所述,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是由人文素质本身的重要地位及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所决定的。遗憾的是,由于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而往往忽略了其人文性的重要一面。不少大学英语教师采用机械、简单的方法教学,使原本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英语教学变得功利、狭隘、呆滞且低效。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改变呢?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人,不是“物”,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个性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既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21世纪,以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现代教育正在逐渐取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因而大学英语教师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对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为达到此目的,广大的高校英语教师也应该主动学习,不断进取,苦练内功,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只有这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讨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学中的文化传授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文化传授的模式应遵循外语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与教学模式相协调,按照词汇演绎、篇章分析、文学鉴赏的程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应对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及时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理解英语所表达的词义和词汇的语用功能;然后,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应及时导入有关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和语言结构方面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上的思维差异,掌握英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理解语篇语义的能力;文学鉴赏是在学生对语篇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对异质文化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欣赏、鉴赏和展示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内化,是最高层次的学习。
最后,广大大学英语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大学生受到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有:(1)英语阅读活动。推荐优秀的英文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电子读物等,使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有关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关注这些国家的最新科技文化动态,随时捕捉最新的语言文化信息。(2)英语视听活动。指导学生广泛接触当今社会提供的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从不同角度去品尝“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领悟英语的文化内涵。(3)人文社科讲座。品位高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感染力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能够深刻打动学生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瑰丽殿堂。
四、结语
哈佛大学前校长Rudenstine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高科技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其开课时间长、学生接受面广的优势,不断挖掘和发挥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精神品位,丰富其心灵世界,使教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
[2]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中医教育,1998,(04).
[3]司联合,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J].外语学刊,2001,(2):102-106.
[4]张儒德.语言・文字・文化漫谈[J].边疆与文化,2007,(5).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4.
[6]钱冠连,为非功利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