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讯作者:何晓蓉
【摘要】 目的 总结99例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99例患者进行认真的术前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扩充血容量,术中严密监护等措施的抢救及护理。结果 直接急诊进入手术室急救的99例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成功96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97%。结论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紧急救护措施、完善术前准备、快速补充有效循环容量及手术治疗是处理重症创伤手术患者的关键。
【关键词】 重症创伤; 手术; 护理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重症创伤己成为现代社会公害。创伤患者往往需要在短时内进行急诊手术。因此,手术室是抢救急、危、重及批量伤员手术的第一线。自2008年1月~2009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对99例重症复合伤的手术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并与麻醉师积极配合,果断地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患者安全渡过手术关。现将重症创伤患者的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9例患者中,男71例,女28例,年龄9~63岁,平均32岁,均为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从病因分类:99例患者中交通伤为74例,锐器刺伤14例,坠落伤9例,机器压榨伤2例。从受伤部位分类:99例患者中胸腹联合伤13例,单纯腹部伤15例,腹部伤合并脊柱骨折13例,合并骨盆骨折20例,合并股骨干骨折8例,合并多处裂伤17例,合并颅脑损伤6例,血管损伤5例,肾脏损伤2例。
1.2 急诊手术护理
1.2.1 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 当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应立即准备好所需要的无菌物品、抢救物品和药品,以最快的速度把患者接入手术室。将患者安排在抢救设备比较完善的手术间内,调节好室温并注意保暖,合并有骨折的患者在搬动时要避免引起疼痛或继发血管、神经、软组织损伤。意识不清、躁动、年老体弱及婴幼儿,要用约束带固定,要适当地使用棉垫保护以免损伤组织和神经,患者的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并充分暴露术野,有利于手术操作。
1.2.2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创伤患者由于大量出血,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大多伴有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迅速止血和恢复有效循环为处理失血性休克的关键[1]。因此,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采用18~20 G一次性留置套管针,如穿刺失败立即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以保证快速补液、输血及抢救用药。同时备用三通,必要时加压输液、输血。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需要快速进行术前准备,包括置胃管、尿管、备皮、抽血化验、合血、药物皮试等常规准备在10 min内完成,避免了过去在病房或急诊室准备时延误的大量时间。
1.2.3 快速扩充血容量 输血输液的管理是抢救患者的关键,维持血压,保证有效循环血量,是手术中抢救失血性休克的重要环节,静脉通路建立后,最重要的是保证足够的同型血液,在血源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及时使用血浆代用品和平衡盐溶液代替,尽快使血压回升。
1.2.4 术中监护 严重创伤的患者病情变化复杂,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必须认真观察患者的每一次细微的变化,如意识、表情、皮肤黏膜、肢体温度、脉搏、血压、呼吸、尿量 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度及中心静脉压,如有异常,立即通知麻醉医生进行处理。
2 结果
99例患者直接急诊进入手术室急救,抢救成功96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97%。
3 讨论
现代创伤中多发伤发病率较高,且伤情重,变化快,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是现代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休克状态下的患者只有在病情相对稳定、休克得到初步纠正后才能手术。要达到这一目的,手术室护士必须实施一系列急救护理措施,如开放静脉通路、吸氧、控制活动性出血等,使患者的伤情得以迅速准确判断,及时解除威胁患者的生命症状,保证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从而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手术室的急救护理配合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在实际应用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要有急诊意识,稳中求快 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对重症创伤患者要有紧迫感和责任心。在每次手术配合中,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非常重要。此类手术情况紧急,打乱了一般手术的配合秩序,往往需要医护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做许多工作,这就要求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节约时间,做到稳中求快,忙而不乱。
3.2 器械护士应了解术程 观察术野与术者密切配合,术中如改变术式需特殊器材,要及时通知巡回护士做好准备。对特殊器材物品使用前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要一起严格认真清点纱布、器械及一切用品,并做好详细记录。消毒铺巾后巡回护士迅速清理地面杂物,对好无影灯光,接好电刀、电凝等,整理手术间物品,保证手术间的整洁有序。关闭术口前要严格清点无误后方可关闭以防止差错,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做好无菌监督,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3 巡回护士在紧急抢救中,既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协助麻醉师使用麻醉机及心电监护仪,保证手术所用器材设备,如高频电刀、吸引器的正常使用,输液输血过程中要严格观察其反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手术中输液输血畅通,对使用高频电刀的患者,要做好防护以避免发生电烧伤。
3.4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出血量,对输入的液体量做到心中有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医生或手术医生。术中各抢救设备出现故障,应迅速排除,器械不足立即给予补充,以免耽误抢救。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要给患者保暖,维持手术间秩序,控制人员进入,并减少室内不必要的走动。
3.5 严格执行手术室物品查对制度,落实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开放性伤口的处理,做好各项抢救记录,填写好急诊登记本及交班本。术毕送患者到ICU病房,与该科护士严格认真交接。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12-3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l
Lu Yang Cai xiao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ofindustrial innovation with collaborativetechnology andbusiness model of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创新是产业演进的根本驱动力,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面对日益推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具有独创性和差异化的产业创新。
1 产业创新需要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推动
产业创新是产业成长的原动力。产业创新在一定形式上表现为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新产业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即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价值实现过程;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创新,即指企业重新组合企业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创新可以直接引起新产业的形成,或者引起产业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新产业的形成。因此,产业创新需要企业通过发掘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以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协同创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收益。
传统的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前提,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前瞻性和带动性作用。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单纯的技术创新已经无法形成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创新实现的保障[1],它通过对客户的了解,更好地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以此获取收益。产业创新需要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协同整合,发挥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得创新收益,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图1 产业创新形成机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单个企业通过不间断地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中心的协同创新行为,不断发掘市场需求,通过新产品或新服务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或者使原有产业实现高效率和高收益,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在国家意志的引导下,区域内产业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和政府通过不断的合作,促进技术、知识、资金等方面的流动,这一层面上的协同创新促使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发展,如此的良性循环下,当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和产业主体层面的协同创新将打破地域的限制,最终实现产业创新。
2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运行
2.1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两类生产要素之外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技术进步的获取途径是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也正是因为模仿、扩散,才能使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基石。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低的价格,从而减少成本和消耗,使企业更有竞争优势。而企业也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才能保证其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不断提高效益。此外,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特征使其具有增长效应,即技术创新可以使产出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在增长率[3]。再者,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国家技术创新实力,转变传统产业落后的发展方式,甚至促进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乃至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不仅引导了商业未来发展趋势,还驱动了当前商业形态的根基与模式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产业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联动,技术创新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产业创新的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
2.2 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市场逻辑基础,是企业从客户角度出发,准确判断利润区所在,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战略定位,以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利润而建立起来的商业系统结构[4]。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对其价值创造逻辑的重新塑造,通过重新定位现有产品与服务或重新确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来获取价值。商业模式创新以价值链为基础,通过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不断细分,寻求增值的空间。
产业创新的实现根本在于技术创新,但在短期内无法实现技术创新时,就需要利用商业模式创新来转变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利用商业模式创新缓解技术创新的时滞并为技术创新营造更多时间。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多体现在商业模式的竞争上。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它可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将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或者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积极融入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形成具有优势的核心业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现行的模式,设计出全新的模式来满足市场上未被满足的、新的或潜在的客户需求。当然,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一定都是颠覆性的,也可以是将现有的商业模式略作改进的创新行为。由于商业模式具有效用递减的特性,因而商业模式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即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可以被看作将技术潜能转化为经济价值过程的桥梁,把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之一,也是新时期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5]。而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创新的根本前提,因此,产业创新的实现必须要依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
3 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实施对策
3.1 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企业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产业协同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一个注重整体协同创新的企业,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善于在变化中学习的企业,也会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因而,企业需努力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构建公平竞争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企业要想转型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就要完善与优化企业内部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招聘及培训制度等,在企业内外形成注重协同创新的风气,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市场应用,更加注重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现有技术创新成功推向市场,并积极与区域内科研院校在内的中介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获得更多资源,共享收益。二是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企业参与研发、生产、销售这一价值链的整个环节,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动主体。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企业应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投入,组建研发机构进行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的创新开发活动,积极参与国家推进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以及各类产学研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把握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价值链体系的关键节点。三是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人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当今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和谐有序、朝气蓬勃的创新氛围。调动员工的创新活力,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与创新相关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帮助员工获得创新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并指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创新观。此外,企业领导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敏感性,积极引导企业向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
3.2 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政府对策
3.2.1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在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更贴近企业,想企业所想,为企业解决问题,真正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3.2.2 运用经济手段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要激发产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政府就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首先,对创新企业给予退税或减税,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对于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并成功投入市场取得收益的创新企业进行表扬和宣传,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以技术与商业模式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活动。其次,创新投融资模式,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并注重对创新的投入倾斜,利用信贷优惠、国家采购、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再次,加大对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鼓励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企业加入到协同创新中来,最终建成区域内产业创新的标杆。最后,通过人事改革、福利倾斜、创业基金等鼓励人才向企业流动和自主创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励有思想有行动力的人才通过创新行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和认可。
3.2.3 制定创新的专利保护制度。创新成果往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出现,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专利保护制度,保护专利获得者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获得垄断利润的权利。在专利保护的垄断期过后,鼓励企业将其进行自由流动和付费使用,这不仅能使企业获得额外收益,更能推进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技术进步。为此,政府应当制订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动态的专利保护制度,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既能够保护专利获得者的权利,又能够使专利成果投入生产实践,既可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能使创新产出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3.2.4 建立与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在一定区域内是有限的,这限制了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速度和成效。因此,需要政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创新主体,并鼓励区域内外的创新主体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技术、知识、信息、政策等资源,从而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更大的区域内促进官、产、学、研、金的结合,鼓励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校、中介结构与政府合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共同开发、共享收益的形式,从互补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中获取组织协同的效应,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果,更大程度的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通过扩展和延伸协同创新平台,吸收和学习更多优秀的创新成果,更好地实现协同的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爱娟、郭振.基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视角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4(6):1-2.
[2] 高建新.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74-78.
[3] 阳双梅、孙锐.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3(10):1572-1580.
关键字: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 A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与此同时,先进的网络技术也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挑战。而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企业运用网络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对信息时代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企业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优势逐渐丧失,其给企业带来的获利空间也愈来愈小。这正是网络技术对创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内在要求。为此,本文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对电子商务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网络技术进步对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并对电子商务的具体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电子商务模式分类
电子商务模式是指企业在网络上开展经营活动以获取盈利的主要方式。从交易主体的角度来看,传统电子商务模式可分为三类,即B2C ( Business to Consumer)、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和C2C ( Consumer to Consumer)。
B2C即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该模式中企业直接将其产品和服务上传至网络,以供个人消费者选择,如亚马逊网购平台等。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企业的电子化零售商务,也是目前企业电子商务模式中较为常见的模式。B2B即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模式,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批发采购平台。该模式主要是利用企业内、外部网络,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供给产业链厂商信息,从而减少企业内部信息成本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C2C即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其是在C2C交易平台的基础上由卖方提品和买方选择产品,如淘宝网购等。需要指出的是,C2C的交易方式众多,如网上拍卖或者直接由消费者在论坛上、BBS、QQ群里张贴商品出售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在C2C模式中,交易双方的交易媒介并非一定是货币,也可以以物换物。总之,这类由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协商完成的交易均属于C2C电子商务模式。
二、网络技术对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时间进一步缩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效果。一方面,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盈利空间逐步缩小;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也为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对B2B模式的影响
对于B2B模式而言,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企业内部资源规划(ERP)来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更好地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以改革管理模式,实现柔性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这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最大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减少产品信息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企业外部供给链管理(SCM)来看,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在仅仅局限于商品、信息的交换,其为企业间的战略联网联盟搭建了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企业间更好地实现资源、信息的传递和交互,形成真正意义上相互学习、互相扶持的网络战略联盟企业群。总之,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B2B模式中企业间协作向更层次的转变,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战略联盟企业的竞争力。
(二)对B2C模式的影响
B2C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而网络技术进步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为B2C电子商务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网络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效率,使得计算机数据处理速度和数量更快、更多,从而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节约了双方交易时间;(2)创造了“一站式”网络服务。现代化网络技术将相关企业之间的产品服务信息紧密相连,可以为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便于消费者更快捷地找到所需产品,实现零距离消费;(3)提供了追溯商品历史的可能。B2C模式中,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而这些通常是电子商务这一商业模式的最不完善之处。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追踪产业链中的商品服务历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消费者合法权利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每一个商品详细信息以EPC电子代码为标签连入网络,存储在云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消费者查阅产品服务信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提高了物流配送质量。物流环节作为B2C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对B2C模式的成功运营十分重要。现代化网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实时监控货物在途信息,提高货币物流信息透明度的目的;(5)促进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移动支付的安全、便捷提供了保障,开拓了未来B2C模式下移动支付业务的广阔发展平台。
(三)对C2C模式的影响
网络技术发展对C2C模式的最大影响在于推动了消费者联盟的形成,即由多个个人消费者联合组成的,共享资源信息、共同消费的一种非正式群体。这在现实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即是团购的兴起。具体而言,消费者联盟的形成不仅推动了B2C模式的更快速发展,还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好处。这主要体现在:(1)消费者之间实现了信息交流共享,能够获得更多的商品服务的消费经验;(2)消费者联盟能够形成买家优势,增强价格谈判能力,并通过动态化的商品服务的组合,降低交易成本;(3)消费者联盟有助于消费资讯、电子商务知识、消费者维权等信息、经验的传播。
三、电子商务的具体创新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也滋生了诸多创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文介绍了四种主要创新模式,具体如下:
(一)C2B电子商务模式
C2B(Consumer to Business)即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该模式不同于B2C,前者以企业为主导,而后者更多的是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在C2B模式中,大多具有相同偏好的消费者集结在一起,集体对企业商品和服务议价。C2B模式对消费者而言,能够以更低价格获取所需商品服务,是较为理想的消费模式;同样对企业厂商而言,C2B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消费者群,减少企业销售费用,增加企业盈利水平。
(二)BMC电子商务模式
BMC(Business-Medium-Consumer)即企业、中间监管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该模式由太平洋直购官网首创,其结合了B2M和M2C,具备所有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点。该模式由第三方监管平台作为连接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将不同需求的企业、供应商、商等多方参与者集结在一起,形成了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本流的大统一,从而既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又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企业、消费者和商家的共赢。
(三)社区服务连锁电子商务模式
社区服务连锁电子商务模式是最新出现的电子商务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住宅区、商业区等多类型的社区住户,为那些不会网购的家庭和个人提供网下商品和服务。该模式通过建立社区服务连锁经营网络,采用网店和实体店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结合智能化商务电子技术和网络销售终端系统,将产品服务直接配送至各个社区,极大地降低了营运成本,成为诸多供货商网络销售渠道的首选。
(四)线下零售电子商务模式
线下零售电子商务模式也是新时期出现的创新型电子商务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选择社区的副食店、连锁超市、文具店、药店等成为网上零售商的代购店,或者提供网上充值缴费等社区服务。线下零售的经营模式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购物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竞争日趋激烈的社区小店生存发展的契机。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电子商务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不仅传统商务模式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各种创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方面,网络技术进步加强了B2B模式中企业间的协作,给B2C模式中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还推动了C2C模式中消费者联盟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技术进步为各种创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推动了如C2B、BMC、社区服务连锁、线下零售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形成。总之,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应当尽可能地适应现代经济环境,充分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企业、消费者以及所有网络贸易参与者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维. 基于网格技术的电子商务创新模式:电子商务网格[J].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期.
[2]俞荣建. 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J].江苏商论.2007年第9期.
[3]崔燕清, 曲云龙, 陈伟卫. 物联网技术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2年11期.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多发伤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71
近年来,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各种意外损伤的发生几率也不断增加, 例如交通意外、工矿事故、地震火灾等。多发伤中,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日益增加, 伤情的复杂加上内环境严重紊乱, 容易导致创伤三联征, 即“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 继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80例, 分别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和传统方法抢救。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30.5±25.1)岁, 其中骨盆骨折并伴随不稳定大出血13例, 大血管损伤3例, 关节损伤10例, 腹部多脏器严重受伤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2例, 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2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37.2±25.3)岁, 其中骨盆骨折并伴随不稳定大出血10例, 大血管损伤6例, 关节损伤8例, 腹部多脏器严重受伤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2例, 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控制污染和止血, 将手术时间控制在1.5 h内, 但是对于不同创伤部位的患者, 手术操作会有所不同:例如, 对于脊柱和四肢骨折的患者, 首先采用椎板减压法和外固定法处理, 若发生肢体主干大出血, 可能会危及生命, 如果此时患者的血管难以吻合和修复, 采用插管的方式,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结束一期手术, 在72 h内再进行第2次手术;对于腹部创伤且腹腔主干大血管损伤的患者, 尽量在短时间内修复, 若情况严重, 则先采用插管, 若出现胰腺损伤情况, 则将患者的胰管闭锁, 若有需要, 可切除胰十二指肠,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期手术不进行胃肠重建, 待一期手术完毕后72h内进行二期手术;对于胸部创伤的患者主要在一期手术中处理, 以止血和控制污染为关键, 在短时间内需要关胸。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抢救, 主要是通过输液和药物维持处理多发症, 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使患者在休克的状态下进行一期手术, 一期手术主要是修复患者解剖创伤, 手术后患者在ICU病房继续治疗, 目的是抗感染、抗休克、平衡患者体内的电解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 包括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体温从低体温状态恢复到正常体温所需要的时间)、BE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PT>16 s, APTT>50 s恢复到正常的 PT≤14 s、APTT≤45 s所需要的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死亡率、手术时间等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 和 APTT 及 BE 恢复时间分别为(1.5±1.2)、(10.41±5.32)、(7.63±1.24)、(11.44±5.88)和(13.24±3.26)h, 出血量为(2053.412±10.74)ml、DIC发生4例, 其他并发症发生7例, 死亡2例;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 恢复时间分别为(2.2±1.6)、(31.55±7.23)、(18.24±1.87)、(27.12±15.5)和(30.37±4.84)h, 出血量为(2457.39±246.58)ml、DIC发生18例, 其他并发症发生27例, 死亡9例, 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恢复时间、出血量、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 作为创伤外科应用的一项技术方法, 损伤控制手术是救治严重创伤、大量失血的患者, 当患者身体条件不好, 生理耐受程度低时, 损伤控制手术采用先简化手术, 然后复苏, 待患者生理紊乱情况恢复正常、身体情况得到改善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方式, 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生理紊乱对患者的损害, 从而降低死亡率[2, 3]。本组资料显示, 采用损伤控制救治创伤患者效果更加好: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恢复时间、出血量、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多发伤中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方法安全可靠, 能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晨, 陈方慧, 许国根, 等.损伤控制外科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8):631-633.
[2] 李长胜.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中国乡村医药, 2014, 21(4):58-59.
【关键词】 骨折;腰椎;脊髓损伤
胸腰椎骨折致脊髓受损多由于来自脊髓前方骨块的压迫所致,主要造成下行的运动神经传导束传导功能障碍,引起以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结果。在解除压迫及正确的治疗之后,脊髓功能逐步恢复,但脊髓功能的恢复有其规律性,掌握其规律性,可提供适时、准确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脊髓损伤的愈后判断有着实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1998年5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胸腰椎骨折225例,其中椎管受压行前方减压86例,随访62例。其中男48例,女14例,年龄16~72岁,平均38.5岁;T11:3例,T12:17例,L1:26例,L2:8例,L3:4例,L4:2例,T12L1:2例。骨折类型:暴裂型(包括垂直压缩型)18例,屈曲压缩型12例,屈曲分离型26例,骨折合并脱位6例。AISA分级:A级8例,B级12例,C级20例,D级17例,E级5例。治疗方式:全部62例均有椎管前方骨块压迫,采取椎管前方减压术(后侧入路及侧前方入路)。
1.2 脊髓损伤分级的判定标准 用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标准有两种,一种侧重于对神经损伤程度的评定,即神经学检查分级标准,另一种侧重于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标准,即功能评定标准[1]。目前在临床上实用性较强的为后者,而功能评定标准有多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有1969年的Frankel功能评定标准和1989年ASIA功能评定标准[2,3]。后者具有更简便、易撑握、可操作性强的特点。ASIA功能评定标准如下:A.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B.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任何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D.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至少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大或等于3级;E.正常,运动及感觉功能正常。
2 结果
2.1 术后结果 根据术后2周、3、6、12个月4个不同的时期,其ASIA分级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完全瘫A级变后期随访,只有2例出现少许无意义的肌肉收缩。
2.2 随访结果 本组随访62例,均进行术前、术后X线片及CT影像学对照。X线片示,无论哪种类型的骨折,术后X线片均显示复位良好(包括脊柱序列及椎体高度)。CT片示术前椎体后方骨块向椎管内移位轻重不一,术后椎管容积恢复良好,达到80%~100%,无一例出现减压效果不佳。
3 讨论
作者单位:519020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毛吉刚 丁文清 傅海鹰 胡惠民 王清);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陈根元)
3.1 脊髓损伤机制 脊髓损伤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断裂伤、挤压伤和断发性损伤。断裂伤指脊髓断裂,神经传导功能中断消失,所支配的肌肉完全瘫痪。挤压伤指神经细胞受到
严重压迫后电解质从受损的神经元中溢出,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或减弱,这种原发性损伤在伤后到4 h出现。继发性损伤指神经细胞受损后局部水肿、炎性反应、局部缺血、缺氧、Ca2+外溢及过氧化基因异常等。脊髓损伤后受损的神经元及突起及周围的胶质细胞及其支配的靶细胞等都将产生一系列反应。灰白质内的出血、轴索的肿胀、轴突损伤后引发轴突膜和轴浆的崩解,并伴随动作电位传递的即刻丧失。损伤的神经元的胞膜稳定性丧失、Na+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水肿、酸中毒和胞内磷酯酶的激活,细胞外K+增多,阻碍了轴突的传导功能[4]。
3.2 脊髓损伤后的再生机制与恢复规律 脊髓损伤后受损的神经元的轴突中断与其支配的靶细胞失去联系,不能发挥正常的靶细胞效应,出现受损平面以下肢体的瘫痪。脊髓的再生功能恢复关键在于轴突的再生与延伸[5]。为了使受损的轴突再生,Tatagiba等[6]认为应具备3个条件:①损伤处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神经元存活;②再生轴突必须生长足够的长度;③再生的轴突通过受损部位后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连接。轴突的再生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首先必须是解除正在受损的环境,包括解除压迫等,另外与神经营养因子[7]、神经生长因子、胶质瘢痕生长密切相关。脊髓损伤后2周内功能恢复较快,2周后明显减慢。Nakamura等[8]发现伤段及周围脊髓组织中有大量的乙酰胆碱脂酶过度表达是脊髓功能很快恢复的主要原因。张峡等实验观察到脊髓在伤后2周内,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大量表达。正是由于神经营养素表达的规律性,才导致了脊髓功能恢复的规律性[9]。
3.3 脊髓受损程度与功能恢复的关系 根据神经再生的机理中受损局部必须有足够数量存活的神经元,因此,脊髓损伤程度越重,局部存活的神经元越少,神经元变性、坏死越多。再者,继发性神经细胞水肿、炎症反应、缺血缺氧越严重,轴突再生的机会越少。尽管脊髓压迫解除彻底,但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已成不可逆的改变。
3.4 与脊髓功能恢复有关的其他因素 脊髓损伤距手术时间越短,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越少,神经细胞发生的继发损害越少。术后功能恢复越好,这方面的研究不在本文阐明范围内,不做深究。脊髓圆锥以上的脊髓组织抗压迫及其他外伤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少许的压迫也会出现脊髓受损的表现。而圆锥以下为马尾组织,此外的神经因其缓冲余地相对大,且抗外力的性能较强,因而有时严重的压迫或外力,也不至于产生严重神经损害症状,而本文是以临床症状为依据的(按AISA分级)。
参 考 文 献
[1] 赵红卫,方煌.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定标准.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4(5):306-309.
[2] 胥少汀,刘树清,李京生,等.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定.中华骨科杂志,1999,2(19):69-72.
[3] 夏群,金鸿宾.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定标准.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76-177.
[4] 张国富,林建华.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58-60.
[5] 刘玲,张世强.脊髓损伤的再生与修复.医师进修杂志,2005,28(2):57-59.
[6] Tatagiba M,Brosamle G, Schwab ME.Regeneration of injury axons in the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Neurosurgery,1997,40(3):541-546.
[7] 陈礼刚.脊髓损伤的再生与修复.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8,25(4):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