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

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组建设;数学课堂;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3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21

合作学习在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更得到广泛的运用,但由于许多一线数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当,在学习小组的建设上没有下足工夫,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有“形”而无“神”,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低效,为了扭转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现状,加强学习小组建设是首要任务。加强小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分组

简单的前后桌为一小组或按高矮肥瘦盲目进行分组、自由组合等分组方式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这样只会出现部分小组讨论积极、主动、热烈,而部分小组讨论不积极甚至出现鸦雀无声的现象,又或者会出现各顾各而非真正合作学习的现象,这样只会造成两极分化加剧或整体下降的不良局面,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因此,在分组时必须下足工夫,进行科学分组。

我们不能因要进行合作学习而急于分组,分组前必须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可结合课内外学生的表现及综合同学、老师及家长的意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个好、特长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才着手进行分组。分组时,首先要按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并编号,如果一个班有40人,要分成10个组,那么编号方法为第1至第10名为A1――A10,第11至20名为B1――B10,第21至30名为C1――C10,第31至40名为D1――D10,然后按下表的方式进行初步的分组:

完成初步分组后,A部分的同学基本不变,这样能确保每一个小组均有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作为小组的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学习、讨论和研究问题,然后对B、C、D部分的同学分别根据他们的性别、个好、特长等方面进行调整,力求实现小组组合的最大优化,真正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实际对小组进行微调,以此来达到小组间组合的优化、完善。

二、精心挑选和培养小组长

蛇无头不行,一个小组没有带头的就行动不起来,因此必须精心挑选和培养小组长,而学习小组既是 “学习共同体”,也是 “管理共同体”,因此有必要设置双重小组长,分别为“学”和“管理组长”,“学”重点负责小组学习上的管理,“管理组长”重点负责行为、纪律等方面的管理。基于双重组长的职责要求,我们要从各小组中进行精心挑选,挑选的对象尽量满足以下几方面:(1)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2)要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3)要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其中“学”也应尽量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学习成绩优秀,一般选择A部分的同学。确定小组长后,我们要对小组长进行精心的培训,既要引导小组长明确职责,又培养小组长们的组织、协调、沟通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三、合理分工,形成规范

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则会引起组员的职责混乱,造成学生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得通力合作,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对组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是必不可少的。

在分工上,我们也要对组员在学习上进行分工和在管理上进行分工。学习上的分工可分为小组长、记录员、展示员、提问者,由小组长组织和指挥全组成员就学习任务展开讨论交流和探究活动,记录员负责对交流过程、结果、结论等进行记录、汇总,展示员则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及记录员的有关记录向全班同学展示,提问者则根据其他小组的展示情况,在汇总本组的意见的前提下进行提问和质疑。管理的分工则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或班规就管理上的项目进行分工,可包括考勤、纪律、作业检查督促、卫生等方面进行分工。通过对组员在学习上和管理上进行分别分工,并且加以培训和引导,使每个组员都成为所负责项目的“负责人”,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确保整个学习过程的有序进行,避免无效的合作,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每个小组均作为一个共同体,因此我们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行学习小组捆绑式整体管理,在组内让每个同学都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思想和意识,增强每个组员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组间增进竞争,促进提高。

制定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应以小组为对象,而不是个人,在制定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时不应由老师或个别学生完成,而应效仿全国“两会”的做法,由各个小组经组内商讨,确定组内的“提案”,然后提交出来供全班各个小组进行“审议”,最后对所通过的“提案”进行整理和汇编,形成本班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并实施。这样,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遵守由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并会为争取本小组的荣誉而努力。

对于每个小组,为了增强组内成员的责任感,也为了更好地约束本组成员的行为纪律和学习,促进竞争和发展,在各小组内也应由小组自行协商制定组名、组训、合作公约、奋斗目标、口号等,形成小组文化,引导组员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团队观念,实现互相帮助,人人发言,自控守约等,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家长 家校合作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拥有专门的教师以及齐全的教学物资。同时,教育的过程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家庭同样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小学生的教育与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一、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现状

1、班主任及家长对合作教育重视不够

一方面,复杂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安排挤占了与家长交流的时间,一方面,也有少数班主任认为自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指导者身份与家长进行沟通,影响家校合作的效率。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严格的关于家校合作方面的管理规范,也没有关注到班主任投身家校合作积极性的调动。因此,难以保证时间上与效果上的强化。学生家长方面,少数家长认识狭隘,片面关注学生成绩,而不愿意将家庭的特殊性告知班主任,错失一些良好教育机会。此外,许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学校就负有指导与教学的义务,在家校合作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绝大多数小学家长因其年龄正处于家庭事业双重负担时期,受工作压力,社会环境影响,与班主任合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2、地位不平等

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因为小学生教育问题而相识,产生合作关系,在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应站在平等合作教育位置上。但在实际教育合作过程中,班主任往往更加主动,家长则更多的处于被动地位,既不知道什么时候参与到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也不知道如何参与配合教育。长此以往,家长与班主任在沟通中缺乏有效性,甚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出现。

3.沟通方法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益进步,从家访形式到现在的电话或手机短信形式、微信群形式,都可以看出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方法逐渐多样化与便捷化。但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班主任片面倚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即短信、微信等聊天沟通工具应用,而忽略了传统家校合作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传统的家访或者电话沟通方式下,家长与班主任在教育思想、情感表达上更生动直接,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独特优势是现代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

二、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改善对策

1、大力宣传家校合作教育,强化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对合作教育的认识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方面要向小学班主任以及家长大力宣传家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现状总结,在实践中探讨出适合地区与学校特色的家校合作模式,增强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对合作教学的认识程度。如通过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邀请校外教育专家开展教育讲座等,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实际现状与需求,鼓励家长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通过多种方法,提高教师及家长对合作教育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关注家校合作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积极作用,对合作教育工作开展与落实成效显著的学校与个人进行表彰与宣传,提升区域群众对家校合作教育的认识度。

2、建立各级家校合作机构

家庭与学校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子系统,因为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而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具体实践中,仅仅依靠学校与家庭自发的进行合作,很难保证合作的协调、监督、指导得到落实。这就需要建立各级家校合作的组织,自上而下的推动家校合作组织建立,提高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具体来说,可以成立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带动家长与班主任共同参与到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在各区域内进行推广,层层递进,构建配套的家校合作组织体系,以促进各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开展。

3、不断创新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3.1 确立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

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增加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与班主任共同参与决策班级事务。例如新学期一开始,计划班级内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学生的午餐管理、对学校的管理建议等等。此外,家长委员会可以较好的发挥优势资源,协调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矛盾,搭建沟通平台,而学校对于家长的认可与尊重,也使家长对合作更为重视,合作教育效果更显著。

3.2 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如培训型家长会,邀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请某位家长谈一谈自己的教育心得等。展示型家长会。帮助小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也使家长看到自己子女的进步,并对班级整体情况,自己子女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3 举行开放课活动

即在特定的时间里,邀请家长到学样听教师上课,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班主任可以先与家长进行沟通,介绍开放日活动安排,了解家长的意愿,并确定时间与地点,编制家长问卷,通过对小学生听课、就餐、休息各方面的综合了解,总结反馈意见,了解家长的想法,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3.4 开展亲子活动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少先队入队仪式等,不仅提供班与任与家长及时沟通机会,也使家长参与学校教学过程,使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4、丰富沟通方式

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家长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家校通、群联系。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家访形式,电话形式进行及时解决。而对于一些常规性问题可以通过便条,家校联系手册联系家长教育孩子。沟通方式多种多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结语:

当前,我国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以合理的期望对孩子进行培养,却又缺乏科学的经验。而家校教育则较好的弥补了这些不足。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可以为我国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研究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8)

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范文第3篇

1.家校合作是什么

(1)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教育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学校教育又牵扯到千家万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也成了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其实,家庭同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相协调的一种教育方面的互动合作。

2.农村小学的家校合作现状

教育界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农村小学的问题也很多,然而农村小学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对于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方面已经有了合作的意愿和倾向,根据一些研究调查表明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可以被老师和学校接受,一些家长也经常打电话向学校的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一些其他的在校表现,学校及教师也时常和家长进行沟通。

(2)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可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了完成这些活动教师的心思可能都在怎么举行活动、怎么能让活动更丰富多彩上,对真正有效的交流上可能就会不到位。其实,有些复杂的活动只会让家校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而违背了从活动中进行家校合作的本意。

(3)家庭教育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孩子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学校教育有问题,把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而不作自我反省。

二、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1)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个人素质也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家校合作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2)家长的教育观念农村的家长素质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教育观念也很传统,传统的认为,家长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孩子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可以。孩子做错事经常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斥责或打骂,甚至有些家长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孩子的想法总是被压抑,也不敢和父母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又进一步拉大,在学校里就算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愿向父母提。

(3)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严重的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教师如果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去进行家校合作,家长方面但凡有些想要了解孩子情况的意愿,这家校合作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当然,合作是双方的,需要双方都积极主动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学校方面,一些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这样教师不说,家长不问,家校合作也不进行,双方合作意识不强。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做法,毕竟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目的还是一致,都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和教师进行交流。

三、关于家校合作的对策

(1)对于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规范家长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家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校的情况由教师向家长进行传达,使家长随时随地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目前笔者经调查发现家长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成绩和老师向家长告状的代名词,把学生至于被动地位,使学生对家长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阻碍了家校之间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对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改变引导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不以成绩论能力,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教师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2)学生家长需进行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修养。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育知识,了解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避免与教育规律发生相冲突的事件而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师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家长对此应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推动力,同时让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

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家校交流;网络平台;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60-03

Research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chool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tform of Primary School//Zhang Chenglong, Li Lijiao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chool education is not carried out isolated or independently at all. The families take part in school education positively and reali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is more conducive to students’ study and growth. Among, the form of family school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is, we will research and construct an open,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primary school family school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tform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platform’s systematic function structure consists of six columns: administration affairs of school, parents’ class, healthy garden, family-school interaction, lean with easy, star of campus.

Key words family school communication; network platform; model construction

1 研究的问题及目的

1.1 家校互动的界定

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必要环节之一。如图1所示,现代教育从其完整性上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现代汉语词典》将家长定义为:家长制之下的一家中为首的人。“家长”也可以指在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成员(成年人)。本研究中主要指学生的家庭成员,比如家庭成员甲、家庭成员乙等。《辞海》将学校定义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本研究中的学校主体主要是小学教师,比如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等。

互动,其两个构成的字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是指运动、动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互动应该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促使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本研究中的互动主要指的是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教育中相互作用最终使学生产生积极改变的过程。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家庭与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体,事实上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家庭中度过的[1]。受教育者(学生)接受教育的成功取决于若干因素,毫无疑问,家校的交流互动在学生教育、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家校的交流互动需要必要的平台、工具、手段等支持,在学生接受不同教育之间的关系中,本研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家校互动支持的平台上。

1.2 研究的现状及目的

有学者调查得出,传统的家校交流互动存在的问题有[2]:1)合作渠道单一,时间仓促;2)合作的内容狭窄,深度欠缺;3)合作中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4)合作的频率较低;5)忽视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家校互动平台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不足[3]:1)家校互动的研究工作中理论居多,真正实现的技术平台不多;2)家校互动平台的建设参差不齐。

然而,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能为家教互动提供新的途径,尤其是校园网教育应用的巨大潜力,校园网的教育应用包括教学、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通讯等多方面,其中家庭教育系统和通讯系统便在家校的交流互动中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基于小学现有校园网软硬件条件,利用动态网页技术设计与开发一个开放、方便、有效的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

设计与开发小学家教网络交流平台可以:1)以B/S模式的网站分类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家长能通过该平台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知识,能更方便地获取一些指导信息来帮助他们做好家庭教育;2)设计家校互动交流平台,使家长能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家长也可以与教师讨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遇到的突出问题,分享家长家教中的心得和教师教学中的心得,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为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一个方便、有效的交流平台。

2 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模型设计

2.1 使用的技术手段分析

目前常见的动态网页编程语言有ASP、JSP、PHP等几种,其中ASP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语言。笔者对ASP语言有成熟的编程经验,本平台的开发将采用ASP技术。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主页)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服务器端脚本环境,它内含于IIS中,通过ASP,可以与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支持VBScript和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由于ASP是服务器端技术,由服务器负责编译和解析,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决定了其可以具有强大的数据交互性[4]。

2.2 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运行过程分析

本平台将使用B(浏览器)/S(服务器)模式及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模式进行开发。MVC模式广泛应用于交互式应用程序,其中模型表示数据或信息以及数据存取的业务逻辑;视图用于显示模型的内容;控制器负责定义应用程序的行为[5]。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设计开发后的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

用户向Web服务器传送一个.asp的页面请求,服务器接到请求后根据.asp扩展名判断用户要浏览的是哪一个ASP文件,服务器从内存或硬盘中读取相应的ASP文件;ASP程序被传送给服务器上的asp.dll并编译运行,产生标准的HTML文件;产生的HTML文件作为用户请求的响应传回给用户端浏览器,用户端浏览器进行解释运行。图2中的浏览程序通过HTTP通信协议的请求,可以执行Web服务器上服务器端网页技术的程序文件,在服务器层使用ODBC或JDBC存取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等。

3 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功能设计

3.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方便的、有效的家校网络交流平台,整合现有的家校资源,建设和完善学校与家长信息交流、沟通的服务体系。本平台面向的是教育中的各类小学,目前各学校的家校互动方式正在向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与传统的家校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并且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就使得这些学校需要一套完善的家校网络交流平台来提供家校交流服务。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正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完善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功能,为小学学校和家长提供方便的交流服务。

3.2 平台功能模块分析

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1)网站前台的主要功能。①校务信息,学校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信息,比如作息时间表、各班课程表、考试信息等;②家长课堂,教育资源,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提供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的方案等,比如教子有方、专家建议、成功的教育案例、国外的家教等家庭教育资源;③健康花园,整合组织一些关于小学健康的资源,比如身心健康、小学生营养保健、疾病和意外事故处理等资源;④家校互动,本模块是主要模块,家长和教师进入之后可以查看学生信息,评价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可以交流互动,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回答问题;⑤轻松导学,整理一些不同年级和学科学习的多媒体资源,家长能查阅并且用于辅导学生的学习,比如生动有趣的Flash学习资料、学习游戏型的课件、电子书等资源;⑥校园之星,整理学校表现好的学生的信息和一些学生的创作作品,并以排行榜的形式展现出来。

2)网站后台管理的主要功能。在该系统中,用户的权限是按照用户所在组来分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大类,这些用户组的权限都由总后台的管理员分配。平台的后台管理的主要功能:系统配置管理包括网站介绍设置、友情链接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和管理员密码管理等。家校信息管理包括家校信息资源添加(标题、作者、类型等)、家校信息资源修改及家校信息资源删除等。互动交流管理包括对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添加学生、教师和班级等。

3.3 平台的数据模型设计

1)数据库概念设计(家校互动模块)。数据库概念设计是指设计出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CDM,即实体—关系图(E-R图),以及相应的数据字典(DD)[6]。对“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概念数据模型CDM(E-R图)分析,是建立在UML系统模型基础上的,实体—关系图的分析结果非常复杂,一般情况使用由简到繁的方式进行设计:首先从大的方面设计出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这个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细化。如图4所示,它是“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交流互动模块的实体—关系图。

2)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是指设计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PDM,它是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具体实现,即数据库服务器物理空间上的表空间、表、字段、索引、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以及相应的数据字典的设计[6]。表与字段分析是建立在实体—关系图的基础上的,以图4的“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交流互动模块的实体—关系图为基础,可以设计表字段,然后建立物理数据模型,建立的物理数据模型PDM如图5所示。

4 总结

家校互动在学生的教育及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小学家校网络交流平台能为家长提供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和与教师网上交流的平台,能方便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沟通。该网络交流平台主要能实现六大功能:校务信息(校务信息)、家长课堂、健康花园、互动交流、轻松导学、校园之星。还要能实现平台的后台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前台内容的更新等,满足需求分析的要求。

总体来说,该研究有一些创新之处。1)通过用户多方面的视角,利用动态网页的技术构建小学家校网络交流的平台。通过家校交流平台,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能和教师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还可以学习到一些家庭教育知识,解除了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障碍,能为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便利的通道。2)本研究过程应用调查研究方法、软件工程研究方法、开发性研究方法,从教育理论和软件工程理论出发,研究一种改善家庭和学校交流的网络交流方式。

然而,由于在家校互动研究方面并无成熟经验,加上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家校互动方面欠缺深度研究,实际调查不够充足;二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不完善,在今后的设计开发及维护升级中将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小溪.家校互动支持平台在家校合作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7(2):83-85.

[2]岳盼盼.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小学家校合作平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程冰.基于Web的家校互动平台研究与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11):75-77.

[4]韩国峰,柯华坤.ASP网站开发典型模块与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5]屈霞,刘自强,张小鸣.基于J2EE/MVCModel2的公共图书管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0):4651-4653.

[6]赵池龙,姜一平,张建.软件工程实践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马中虎.家校互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教育 教育合力 改革方向 问题分析 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18-02

一、现阶段我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县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家庭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同以往相比,现在的家长们都愿意让每个孩子上学,重男轻女的思想几乎不存在了,也有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近年来,有很多乡下孩子都转入城区学校上学,城区有条件的家长则把孩子转入更好一点的学校去上学。有些家长为孩子配备学习机、点读机,甚至电脑,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开阔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在许多生活条件比较富足的家庭,有的家长还会领孩子去各地游玩,报名参加夏令营活动,通过实地游览来增强孩子对大自然以及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每逢寒暑假,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的学生,依然穿梭在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之间,利用假期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1]。

1.2家庭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我县的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理性地审视我县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时,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1.2.1家长专制,缺乏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都是家长说了算,孩子没有决定权,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如今,虽然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依然没有什么地位,当出现意见分歧时,采用民主方式,同孩子用商量、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家庭依然不是很多,家长在处理问题时仍占主导地位。这是中国历史强权制的延伸,孩子不能张扬个性,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服从,不知道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

1.2.2家长观念陈旧,缺少对孩子必要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忙,再加上自身的学历水平有限,也不懂教育,只需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将教育孩子的问题完全交付给学校,甚至对孩子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缺乏同孩子心理方面的沟通,以至于孩子遇到问题,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判断和处理,主观性过强,导致诸多问题的存在:在学习知识方面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在生活方面缺乏能力和经验,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乏方法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在安全方面缺乏防范意识等。

1.2.3过度溺爱,导致学生自理能力很差。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常常把孩子放到特殊的位置,对子女过于关心,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一味地满足,处处迁就,事事代劳,家务劳动的教育性得不到充分重视和发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自私、任性、骄横的不良性格,而且还能使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形成依赖、懦弱等多种不良品行。如若这样,孩子长大后不仅不能成为强者,还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一个连自理能力都没有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安排家务劳动,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已成为家庭教育不能再忽视的一个问题。

1.2.4急功近利,过分偏重智育的发展,重视文化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科技在飞速的发展,可不少家长却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他们忽视对孩子的品德、个性、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是同时代的发展相违背的。现在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略孩子精神方面的变化,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道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1.2.5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较弱。由于过度溺爱,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就处处保护,然而,他们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只有不幸。被溺爱长大的孩子走上社会后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想到的只有逃避,因为他们缺乏抗打击的能力,遇事脆弱,不知所措。孩子总要长大,总得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总要面对自己的人生。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自己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像雄鹰一样搏击蓝天。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县家庭教育的现状不令人乐观,仍存在许多问题。家庭教育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孩子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的重要保证。孩子如果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能健康成长,就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县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县的各级各类学校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舍危房改造工程逐步完成,多媒体教学不断普及,教师合格率达标,九年义务教育已普及。但我县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而言信息闭塞,交通不畅,经济落后,教育当然也滞后于其它地区,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学校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2]。

2.2现阶段我县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2.2.1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者的矛盾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矛盾是:①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试教育则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②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③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使学生主动得到发展的教育。因此可以知道,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但现实是值得忧虑的,据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是音乐、美术和劳动,初中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包括音乐和语文。半数以上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在现实中,可怜的父母们都不约而同念起同一句口头禅:“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可见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2.2学校教育在协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县的学校教育,它在协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学习成绩也就有高有低,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则经常被“请家长”,学校希望通过家长来协助对孩子的教育,而问题是,这时多数家长往往是痛打孩子一顿。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目的是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情况,让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校的表现,以便家长和教师协同起来共同解决问题。而事实上,不少老师也存在这方面的误区,老师拿“叫家长”来威胁学生听话,要么就是把家长当学生,把对学生的怒气发泄到家长身上。这样,“叫家长”不仅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与作用,更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老师、学生、家长三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失败。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长时间难以结合的问题。

以上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当然别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师中体罚学生的实例还时有发生、有的教师只有知识技能而缺乏德育素养等等。总之,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改善学校教育的发展模式、提升素质教育的层次以及更好的促进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迫在眉睫。

二、家校有效合作教育措施

为增进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性,通过对现阶段我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3],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措施:

1.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当前不少学校正在实施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每个年级每个班选定3-5名家长,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们经常与学校领导、教师、子女交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学校也及时把校务和学校大事向家长委员会报告,听取意见。家长委员也能向学校反映家长的意见,并就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当然,家长委员会也就学校发展撰写倡议书,倡导全体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2.确定学校开放月活动

这是当前个别学校正在探索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学校在每学期可将某一个月确定为学校开放月,欢迎学生家长随时进校园走走、看看、听听、谈谈、评评。可以让家长在活动期间翻阅教师的导学案,亲身感受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辅导情况,观察学生在校期间和课堂上的表现,之后与各位科任教师促膝相谈,就自己的观后感与老师交换意见,互相磋商,达成协议,形成共识。让家长再次感受校园氛围,体会师生生活。

3.设立校长接待日

学校每周某一时间设立为校长接待日,让那些热心教育、支持教育、关注教育发展的仁人志士和家长来学校就学校办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疑难问题给学校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常言道:“当局者迷,傍观者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或许会点醒“梦中人”,指正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路。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家长――学校“一线牵”

这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有效家校合作的新型方式。如建立班级QQ群,校讯通,热线电话,班主任邮箱,在校园网站创建论坛,搭建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询问学校的活动,了解学校的情况,随时在QQ群、网站、论坛反馈留言。尽管这一手段和方法因受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普及,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手段。

5.定期召开家长会

这是很多学校长期惯用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一般,很多学校每学期在期中考试结束后立即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班主任、科任老师能够与各位家长面面详谈。班主任就班级概况、班级成绩、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全面向家长汇报,科任老师就单科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与各位家长交流,会后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成绩一清二楚。

6.不定期家访

这是一种传统而又被淡忘了的一种有效家校合作方式。教师亲自登门拜访,不仅可以鼓舞和感动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家庭关系,从而会发现问题学生、学困生、后进生的真正“病源”之所在,进而可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一方式因各种原因虽然被淡忘,但其成效仍然不减,所以,在当前我们还应该继续提倡和发扬光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4]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只有实现功能互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作为现代家校合作的两个重要主体,只有精诚合作、凝心聚力,注重合作策略,落实合作措施,才能为构建和谐的教育、培养健康的下一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晓璐.国内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新实践[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

[2] 朱清.关于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