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推理的含义

逻辑推理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推理的含义

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律推理;定义;类型;研究趋势

引言

二零零五年,美国法学家雅各布斯坦在其发表的与法律推理相关文献中提到,直到今天法学院都没有开设与法律推理相关的课程,尽管他们以后的职业需要运用到这一点,假设给出法律推理这个名词,让法学生以及律师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义,他们或许会面面相觑。

一、 ①这充分的显示出了法律推理的复杂性

目前,法律推理在我国国内有两种用法:一、运用在法理学以及法哲学上,指代法制理念或者是审判制度;二、运用在法律逻辑上,当法律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时,运用在其中的逻辑推理方法。法理学和法律逻辑学作为两个主要研究角度,法理学主要把重点都放在了法律推理的理论以及内容上,法律逻辑学则主要将方法和手段当成其重点,由此形成研究法律推理的两大阵营,以下姑且基于法律逻辑的视野对法律推理的含义和类型作些许探讨。

直到今天,国内外都没有对法律推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学者专家们对法律推理的解释以及对其的用法都各不相同。法律推理也经常被各个不同的领域提起,以下为法律推理经常使用的领域:一、“法律推理”可以当成是“法律逻辑”的同义词。据西方法学家讲,法律逻辑就某种程度而言,即为适用法律的逻辑。法律推理为一种技术,一种在具体案例中用于判断是非对错的技术,使用者通常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综上所述,法律推理即为法学家以及法官用于判定的工具和手段。②法律推理为法律逻辑的核心,在该项基础上,国外一些法学研究者发表的论述中,“法律推理”和“法律逻辑”经常被当成是相同意义的名词使用。

二、“法律推理”可以理解为“法律规范推理”。由于人们认知的进步,现代的逻辑中,其中以道义逻辑和模态逻辑为重点举例对象,随着这两种逻辑概念的成熟以及其影响范围的增加,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很多法学学者都表示,在法律领域中,都应该将现代逻辑理论引入到逻辑问题的研究中去,且该法律逻辑系统的核心为法律的推理。来自波兰的Z・Ziem-binski把法律推理做出了如下总结:法律推理即以规范推到规范的推理。而在这之间又按照基础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以下为三类不同的基础:一、规范的逻辑推导;二、立法者评价一贯性的假设;三、规范的工具推导。③捷克的法理学家维・克纳普(V・Knapp)和阿・格尔洛赫(A・Gerloch)也总结出,法律推理属于法律的规范推理,其基础主要建立在非古典逻辑上,按照该种思维,他们试图建模。④

三、“法律推理”可以理解为“形式逻辑推理在法律中的使用。该观点在全世界都有一种相对统一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推理观点。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的编者,以下为他的观点:法律推理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般的逻辑推理,其对象为法律命题。可以找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推理。⑤参照我国所出版的法律逻辑论述,论述中法律推理并未做出明确的定义,但几乎所有的法律书籍都将包括了审判推理以及侦察推理在内的法律推理理解为一种应用,其应用于审判和侦察的阶段,主题为形式逻辑的推理。所以,法律逻辑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形式逻辑的简单运用上,也可以理解为在司法实例中运用形式逻辑中所讨论研究的推理方式和规则。

以上三种观点之间联系紧密。比如第一种观点,法律逻辑可表示为法律适用逻辑,法律推理可表示为法律适用的推理。因为法官的权威性,其在整个法律的判定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法律很好的将其权利约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法律推理的过程中,他需要将原有的法律作为判断基础,使得整个过程合理。所以,法律推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提供给判断正当理由的流程。

因为法律推理需要建立在案件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在原有的法律相关条款基础上,对于事实进行判断推理,在这个过程中,法律规范推理是必然包含在里面的,以上也可表示为“由规范推导规范”的一个过程。所以,综上所述法律规范推理在法律推理范围之内。以上为法律推理的第二种用处。显而易见,“法律推理”的第一种观点拓宽度更大,也涵盖了第二种观点在内。

因为法律推理是适用法律的推理,所以其已知前提为法律规定和确认的案件事实,最后推理出具体案件的审判结果。在推理出该具体案件的审判结论过程中,首先为了获得小前提,即已经确定的案例,就需要充分发挥证据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查清楚与此案件相关的法律条例,选择适当的条例加以应用,即获得法律推理的大前提。在以上对于法律大小前提的构建过程中,各种具体的一般逻辑推理必然会被运用到这之间,比如:当案件真实性用证据确认时,需要运用到形式推理中的一般推理。所以,按照该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系列的具体推理总和形成了法律推理,其中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具体推理上的逻辑推理。以上显示出法律推理的第一种用法与第三种用法之间联系紧密。也许正是因为法律推理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其中涵盖了许多具体逻辑推理应用,并不单单表示为某个具体的推理,所以,建立在该种意义上的法律推理我们又可以理解为法律适用逻辑,即可表示为“法律逻辑”。

第二种用法实际是狭义上的“法律推理”,其可释义为在寻找可参照的法律规范的过程中,根据原先的原理推理出来的规范的推断,这样法律推理跟规范推理在意义上是一样的。相较而言,第一种以及第三种观点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思考,其属于“法律推理”,其大前提为法律原本的规定,小前提则为已经确定的案例,将各种具体的逻辑推理综合起来,再将案件的最终结果推断出来的一种过程。

鉴于国内外逻辑学界规范逻辑的研究现状,著名逻辑学家仔细研究出来的规范逻辑系统在逻辑学界并没有得到肯定,更何况是在法学界想要得到承认。然而,深入研究法律推理有赖于逻辑学界与法学界的携手合作。在该种情形的驱使下,要运用狭义上法律推理含义让其不跟法学界搭上关系,并且可以直接单纯的被逻辑学研究,不如采用广义上的法律推理含义以期能够取得法学界共鸣。

[注释]

① Jacob A.Stein,Legal Spectator Legal Reasoning:What Is It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Bar,COPYRIGHT 2005DISTRICT OFCOLUMBIABAR.

②转引自沈宗灵:《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律思想》,《法学研究》1983年第5期.

③[波]齐姆宾斯基:《法律应用逻辑》,刘圣恩等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331页.

④转引自雍琦主编:《审判逻辑导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⑤[英]戴维・M・沃克编:《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51―752页.

[参考文献]

[1]Jacob A.Stein,Legal Spectator Legal Reasoning:What Is It?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Bar,COPYRIGHT 2005 DISTRICT OF COLUMBIABAR.

[2]沈宗灵:《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律思想》,《法学研究》.

[3][波]齐姆宾斯基:《法律应用逻辑》,刘圣恩等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4]雍琦主编:《审判逻辑导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模糊系统 神经网络 模糊推理神经网络 威胁 评估

一、引言

威胁评估就是根据战场敌我双方的态势推断敌方对我方的威胁程度,是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火力分配和战术决策的前提,对指挥员准确地判断敌情、正确部署、调整和使用兵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常用的威胁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多属性决策法、专家系统方法、模糊理论、神经网络方法等。

本文将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融合,取长补短,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网络的目标威胁评估方法。该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来实现模糊逻辑推理,使神经网络没有明确物理含义的权值被赋予了模糊逻辑中推理参数的含义,并且系统具有自学习能力。实验表明,新方法保留了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各自的优势,较好地解决了各自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评估目标的威胁程度。

二、影响目标威胁程度的因素

在防空作战中,往往需要用多个因素刻画空袭目标的本质与特征。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而言,影响目标威胁程度的主要因素有:

(1)目标的航路捷径P。指对武器部署点或保卫要地的航路捷径。

(2)目标类型C。空袭兵器的类型不同,其飞行速度和攻击能力也不同,对要地或地域的威胁程度也不同。

(3)机动特性M。主要考虑高度上的机动。当发现目标机动,说明其攻击意图明确,威胁程度大。

(4)到达发射区近界的时间T。

(5)电子干扰E。

三、模糊推理神经网络

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模糊推理网络系统(FNNS),它由五层组成,可直接完成模糊化、模糊推理、模糊运算、去模糊化等操作。

1.网络结构

FNNS各层的内部结构如下:

2.学习算法

FNNS的自组织学习过程和监督学习过程如下:

四、实验与分析

在一次保卫要地的防空作战中,某地空导弹营的探测雷达发现空中有4批敌对目标对我保卫要地构成了威胁。已识别出4批目标的类型C分别为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歼击轰炸机、武装直升机,且已测得各批目标当前时刻的航路捷径P、到达发射区近界的时间T、电子干扰能力E(已归一化)。各个目标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4批目标的数据

根据上述数据,分别构建一个含4个输入节点、1个输出节点的神经网络(3层BP网)和模糊推理网络(5层),并进行训练。将得到目标威胁程度W的评估结果如下:

(1)模糊推理网络:W3=0.92 > W1=0.63 > W2=0.59 > W4=0.57。即,目标3的威胁程度是最大的,目标4的威胁程度是最小的。

(2)神经网络:W3=0.89 > W1=0.64 > W2=0.59 > W4=0.58。

可见,评估结果与模糊推理网络的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所差异。

五、结论

本文将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相结合,使用模糊推理神经网络评估目标的威胁程度。该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来实现模糊逻辑推理,使神经网络没有明确物理含义的权值被赋予了模糊逻辑中推理参数的含义,使得规则容易抽取出来,并且系统具有自学习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法能有效地评估目标的威胁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卫平,田志学,陈选社.威胁判断的层次――效用模型在防空雷达中的运用[J].现代雷达, 2005, 27(2): 8-14.

[2]曲长文,何友,马强.应用多属性决策的威胁评估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0, 22(5): 26-29.

[3]刘玉全,李为民,王君.基于排列法的目标威胁评估模型[J].现代防御技术, 2004, 32(1): 20-23.

[4]余舟毅,陈宗基,周锐.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威胁等级评估算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 2005, 17(3): 555-558.

[5]邓文运,尼喜.地面防空威胁估计模糊优化计算方法及使用[J].现代防御技术, 2001, 29(4): 9-11.

[6]潘红华,王建明,朱森等.目标威胁判断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J].兵工学报, 2004, 25(5): 576-580.

[7]王向华,覃征,刘宇等.径向基神经网络解决威胁排序问题[J].系统仿真学报, 2004, 16(7): 1576-1579.

[8]黎洪生,卓祯雨. ANFIS模糊神经推理机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控制工程, 2003, 10(2): 153-155.

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考英语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作为吸收与理解书面信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与途径,是高考英语的重点考察方向,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考试成败。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体裁多样,有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题材广泛有社会类与科学类,设题更为灵活,包括词义理解、概括、推理等,这些均为高中英语教师需重点关注的环节,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突破口。

一、主旨大意类题型,测试学生领悟归纳能力

在高考英语中主旨大意类题型,即为针对阅读材料的标题、中心思想、主题等,测试学生领悟文章带与概括归纳能力,常见的命题方式有标题类与主题类两种。这类阅读理解题的错误选项有干扰作用,不过标题具有鲜明性、针对性与概括性的特征。在解答此类阅读理解题目时,教师需提醒学生格外关注和重点阅读首尾两端,通常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能够找到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特别是标题栏题目更加明显,这也是解答主旨大意类题型的关键,把握好首尾两端和段首、段尾对解题大有帮助。诸如,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1阅读理解中A篇,主要讲述简述珍妮・亚当斯、蕾切

尔・卡逊、桑德拉・戴・奥康纳、罗莎・帕克斯,这四位美国女性的相关事迹。其中第一题:What is Jane Addams noted for in history?A. Her social work;B. Her teaching skills;C. Her efforts to win a prize;D. Her community background。这是典型的主旨大意题,除正确答案A之外其它三个选项均为干扰项,可根据第二段中的首句(Anyone who has ever been helped by a social worker has Jane Addams to thank)明显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段首就能够轻松得出本道题的正确答案,且他们的领悟和归纳能力也可得以有效锻炼和培养。

二、细节理解类题型,考察学生是否认真严谨

在高中英语阅读材料中经常提到某个人物、理论或现象,以原文内容设计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细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定位法与条读法快速阅读,根据题干与选项筛选信息,在原文中找到直接相应语句,然后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找到正确答案。偷梁换柱是这类题目中错误选项的一个主要特征,即为错误选择使用和原文类型的句型结构,或一些类型单词,在不引入注意的地方更换单词,从而改变句意。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阅读习惯,从“一点、两划、两标”着手,其中“一点”是一定要点出主语;“两划”是划出关键词,谓语动词及其后面的名词;两标是标出题号和信息出处,从而提升解题正确率。仍然以上述阅读理解为例,其中第二题属于细节理解题:What was the reason for O’Connor’s being rejected by the law firm?A. Her lack of proper training in law;B. Her little work experience in court;C.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D. The poor financial conditions。根据文章第四段“She could not find work at a law firm because she was a woman”可知,原因是虽在于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正确答案是C。如此,学生通过对阅读细节的把握,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做到认真严谨,就不易犯错,很快找到答案。

三、推理判断类题型,考察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推理判断题也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一个常见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是否理解、逻辑推理能力如何,题目通常从文章结论推断,出处和体裁推断;写作意图、目的或作者观点态度推断。在解答推理判断类题目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字面含义,推敲出语篇中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个细节的暗示与信息,在字里行间中寻找到有用的线索与提示。并深入挖掘与加工文字表面信息,做到由特殊至一般、由具体至抽象、由浅极深、由表及里,通过综合分析与判断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借此推测作者的表达意图和理解文章含义,体会到作者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切忌以偏概全和就事论事,更是不能使用个人观点来替代作者观点。推理判断题中常用likely、might、mean、infer和learn等词汇提问,像上述阅读理解中的第四题:What can we infer about the women mentioned in the text?A.They are highly educated;B.They are truly creative;C.They are pioneers;D.They are peace-lovers。针对这道推理判断题,可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Addams became the first American woman to win the Nobel Peace Prize”;第三段第一句“If it weren’t for Rachel Carson,the environment movement might not exist today”;第四段第二句“… the first woman to join the U.S Supreme Court”;最后一段第三句“… kicked off the civil-rights movement”,可知四位女性都是历史上的先锋,故C正确。只有综合上下文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辑推理能力才能够找到准确答案。

四、总结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高中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需做好阅读训练工作,帮助学生熟悉高考中常见的英语阅读理解题型,明确命题趋势与考察方向,帮助他们运用科学适当的阅读技巧正确解题。

参考文献:

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第4篇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做好这道题,我认为只要学生树立信心,夯实基础,再结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即可迎刃而解完形填空题。

【关键词】完形填空;信心;基础;思维

完形填空在英语考试中占1/8,虽然比例不算太大,但以其内容广泛和知识能力有机结合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它也是各类英语测试和竞赛中的重点题,其做题难度确实不小,能得满分的学生寥寥无几。从题型来看,完形填空是知识型试题和能力型试题的综合,它旨在考察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它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基本水平。完形填空题型复杂,它所测试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单词、语法、句式、习惯用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都可通过此题进行测试,它还涉及词类的搭配关系,词意的区别,语法结构,逻辑推理等各种知识,它要求学生必须储备足够的词汇量和相关的语法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使完形后的文章达到语法准确、用词恰当,意思、结构无误的理想水平。这也是考查综合运用英语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完形填空是学生感到困难,比较难把握的题型之一。

为了让学生树起信心,在完形填空中获得高分甚至满分,我们不仅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还必须让其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我们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语境和主旨,先不急于作答。例如:所给的文章如果是记叙文,就要从学习英语的角度把握记叙文的几个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andsoon);所给的文章如果是科普类说明文,就需要我们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去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旨。

第二,边理解边答题。答题时应先易后难:如从最有把握、最熟悉的短语、习惯用法、动词形式和语言结构入手,循序渐进。例如:固定搭配法(动词搭配、介词搭配等)。

第三,抓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整体把握文章,切忌断章取义,孤立地看一个句子。应联系全文,不断深入理解,得出符合逻辑的最佳答案。例如:逻辑判断法。

第四,全力以赴,解决难点。通过逻辑关系,结合上下文的内在含义和结构联系,用“排除法”各个击破,缩小“包围圈”,命中目标。例如:逐个排除法。

第五,答完题后,再次通读全文,检查文章是否达到:语言流畅,主题明确,语意完整,情节发展合理。

下面我就结合一些典型试题谈谈如何选择完形填空的正确选项。具体方法如下:

一、固定搭配法

在有的文章中,某些选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们不必过多思考,即可根据已学的固定搭配知识快速找出正确答案,例如:

1.mywaytoschoolyesterday,Ifoundawalletlyinginfront⑵me.

()(1)A.In;B.Of;C.On;D.To

()(2)A.of;B.to;C.from;D.before

[分析]我们知道:onone'swayto...和infrontof...都是固定搭配,因而答案应该分别是C和A。

又如:Heis___insinging.

A.interest;B.interesting;C.interested

[分析]在这个句子中,答案显然是C,因为beinterestedin...也是一个习惯搭配,也就是说,中间只能跟interest+ed,不能跟interest+ing,或者interest本身。

二、排除法

在每道选题中,有三或四个备选项,如果被选答案全是模棱两可,我们很难快速选出正确答案,或是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即可运用此方法,逐一排除,缩小“包围圈”,提高准确率。但要注意,当我们确定了选项之后,还需将答案放入原文进行验证。例如:

MaryandTomaregreat.___ofthemhavebeenchosentoenterthemathscompetition.

A.None;B.Neither;C.All;D.Both

[分析]根据语法知识,我们知道,本题考查的是主谓一致。由本题的前一句可知题中涉及两个人,所以应先排除C选项,而后一句的谓语动词是havebeenchosen,说明主语不是单数,再排除A和B选项,最终的答案只能是D,再将答案D放入题中验证,符合题意。

三、逻辑推理法

少数选题所给的选项,从语法角度思考是正确的,但从语意上考虑,则会大相径庭,不合逻辑,此时我们就应该认真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对语法正确的几个选项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直到选出最佳答案。如:

Heisnewhere,soheknows___people.

A.quiteafew;B.few;C.much;D.little;

[分析]答案C与D不能和后面的可数名词people连用,故而首先排除。剩下的A、B答案,从语法上考虑没有任何错误,但从语意上分析,“他刚来这儿”,按理说应该“认识很少的人”,所以答案A在逻辑上不合理,剩下的B就是正确答案。

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阅读理解题型 解题技巧

高考试题突出考查了考生对所学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大力考查学生对英语的整体感知能力,对各种不同题材和文体文章的背景知识储备,重视考查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语境中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对不同文体文章的语篇结构做出推断、归纳、整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要特别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自始至终占主导地位,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掌握正确的解题策略和技巧是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关键。这就要求平时在阅读训练当中既注重文章细节理解,又注重文章主旨理解,更注重文脉逻辑的理解。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如下。

一、猜测词义题

单词的猜测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历年高考都把这一项作为考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技能列入试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单词、短语、句意的理解。而且,所考查的词或短语的意义往往不停留在表面上,而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我们在阅读时常见设问形式如下。(1)According to the author,the word“...”means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take the place of the word“...”?

在阅读中碰到生词时,继续往下读,上下文会给我们许多提示来帮助猜出生词的含义。此外,我们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猜词、构词法猜词(转化、合成、派生)、近义词和反义词猜词、定义和解释猜词(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语义转折猜词(如:though,but,yet,however,while,on the contrary等),尤其要注意本句话的前后句及上下文的语境,它们对帮助我们猜出生词含义的作用重大。

【例1】The underlined word“descendants”in the last paragraph means a person’s (2010年江苏卷A)

A. later generations

B. friends and relatives

C. colleagues and partners

D. later sponsors

【解析】根据最后一段第一二行“some family names were made by adding something to the father’s name.The Johnsons are descendants of John.”可知descendants指的是后代,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clues)来联想生词的含义。

二、主旨大意题

从近几年的江苏试题来看,主旨大意题考查深度、难度不断增加。主旨大意题主要测试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及对文章大意的归纳概括能力。解题时需对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行综合、归纳、推断,然后得出正确答案。

主旨大意类题目常见问题形式有:(1)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2)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我们认为要高效地完成主旨大意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剔除细节或论据,找到各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每一个段落都应有一个要点,该要点通常由主题句表达。主题句应清楚地陈述本段落的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段落都有主题句。那么我们如何找到主题句?(1)主题句位于段首。主题句位于段首是文章开头见山,提出明确主题,随后展开说明、解释和讨论,支撑主题句所表达的意思。(2)主题句在段尾。为了加强段落的说服力,作者在陈述细节后,归纳要点,得出结论。以强调依据陈述的事实得出结论,是对整段文章的概括,前面的句子都是对主题句的铺垫。(3)主题句在段落中间。通常先提出问题,随之陈述细节,给予回答引出主题,而后做进一步的解释。

三、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题中难度较大的一类,它最能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题量会平稳增加,并且逻辑推理题会有所增加。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题,我们必须掌握很好的技巧:确定作者的观点及写作的理由、分析材料提供的全部事实、注意词的词典义和联想义,将材料中已知的事实与材料中没有表达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超出对已知事实的简单理解。但是我们解题时必须注意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这点学生必须牢记。

推理判断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It can be inferred /concluded/seen from the text that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we draw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四、事实细节题

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事实细节将呈现增多的趋势,而且题目将由在文中直接寻找信息转向多层次细节推理综合。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快速辨认和记忆事实或细节,可用查读法,即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避免陷阱。根据设置的问题,可以一面阅读,一面留下记号,再把问题和细节联系起来,选择正确答案。

事实细节类题目常见问题形式有:(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false/mentioned?(2)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事实细节题的设问往往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文中的相关信息的。题目的设置存在许多陷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正确辨别选项的特点。

五、标题

标题不应太长,而应简单明了(Aids today),独特新颖,涵盖性强。因为一般说来,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标题是段落中心思想的精炼表达形式,通过它我们可以猜测出文章的大概内容。

标题设问常用的表达句式:(1)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2)The best 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 .

对于解决标题类题目,我们通常采用寻找主题句或主题段落的方式,同时,在阅读时特别注意那些高频率的词组,从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概括和总结,没有主题句的要从全文大意来概括,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样原则:绝对不能离开主题句所表达的主要内涵来选择标题。

总之,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与阅读训练中既要注重文章细节理解,又要注重文章主旨理解,更要注重文脉逻辑的理解。

参考文献: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P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