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竞争力概念

核心竞争力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竞争力概念

核心竞争力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模态;指称歧义;戏中戏;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4—0070—0005

1 研究背景

随着数码技术、多媒体语料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文和声音共同作用的交际方式通过不同的交际媒体正在蓬勃兴起并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多模态”一词应运而生,并引起教育界的关注。所谓“多模态”(multimodality)也称“多符号”(multi—semiotic),主要通过分析包括语言、图像、声音、身体语言、空间布置以及其他可以用来表达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来构建意义,进而达到交际的作用。顾日国(2007:3—12)用更为简单的语言介绍了多模态的概念,即人类同时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感官方式实现和外部环境的交流互动。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多模态的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以语言或者单纯文本为核心的单模态分析法的局限,是针对信息数字化时代大量涌现的视频介入性语篇分析的新视角(胥国红等,2009:3—7)。

多模态最早由Group(1996:60—92)提出并开始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如Kress et al.(2001)从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出发,对照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理论,把语言的社会符号特性扩展到融合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的交际手段上,建立了对图像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Gu(2006:127—167)提出了“多模态文本”的概念。“多模态文本”是指装载多模态活动的、经过数字化后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含音频的视频流,一个“多模态文本”就是一段关于某项多模态活动的含音频的视频流。对“多模态文本”进行分析就构成“多模态文本分析”。我国还有一些学者如李战子(2003:1—8)、朱永生(2007:82—86)、王红阳(2007:31—34)、顾日国(2007:3—12)等也对多模态的交际方式和多模态文本分析模式进行了探讨。但从文献看,目前多模态语篇分析(尤其是对艺术文本的探讨)并不多。仅找到的几篇文章如Van Leeuwen(1999)分析了音乐和声音,Martinec(1998:161—180)对动作和画面进行了研究,缺乏针对多模态文本层多模态文本层面上对多种交互方式的整合研究。有些学者尝试对多模态的艺术文本进行语用和认知分析,如Rohrer(2005:1686—1716)对小说的研究,Brofie(2008:2027—061)对幽默的研究在多模态的艺术文本分析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但也缺乏对多种交互方式的整合研究。电影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集中了语言、音乐、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除了和小说一样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类的生活方式,又能通过观众多个感官的同时作用准确再现人们的交流场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表现形式。本文将借助概念整合理论,把关注点落在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上,即人们所说的“戏中有戏”,如:《红磨坊》(Moulin Rouge)、《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如果·爱》(Perhaps Love)。现实生活中的演员在电影中饰演不同的角色,电影中的这些角色往往又在排练一部新戏,因此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进行两个故事,而两个故事的情节又相互穿插。这类电影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征:第一,演员不断进行角色切换。为了阐述清楚,本文分别采用“戏外角色”和“戏内角色”。“戏外角色”指现实生活中的演员在电影中所饰演的角色,“戏内角色”指电影角色在所排练的戏中担任的角色;第二,戏里戏外故事经常切换,互相穿插,而且两个故事的情节也极为相似。

这类电影的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指代“戏内角色”的指称词往往被有意识地和“戏外角色”相联系,而且有时候“戏外角色”的名字会直接出现在内戏的彩排中,如在电影《如果·爱》中,戏外角色“孙纳”(或者“老孙”)有时候会指称戏内角色“小雨”。这种交错的指称现象在这类电影中十分常见,如果应用传统的以文本为基础的指称理论去解释又往往会产生歧义。然而此类电影在现实生活中却为人们喜闻乐见,可见此类电影中的指称歧义并未影响观众的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本文将着力探讨观众是如何正确理解这类电影文本中的指称歧义现象。

2 关于多模态中指称歧义的研究

在语用领域,对于基于书面语以及转写之后的文本的指称歧义研究胜枚举,例如:Grice(1989;22—40,4l一57)提出指称的指派(reference assignment)和解歧(disambiguation)理论;蒋严(2002:18—29)、Pafikh(2001)、Asher et al.(2003)、Van Rooy(2003)等对于形式语用学与显义学说关系的研究。但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应该是实际使用中的话语(Saussure,1916:6;Chafe,1994:15—21),而且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语料库研究、言语工程研究方面的迅猛发展,从技术上和方法上使得自然话语的研究,特别是语言的多模态研究成为可能。所谓的多模态的研究方法是指将语言和在其实际发生过程中与其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的一种方法(Gibbon,et al.,2000)。

关于多模态中的指称歧义现象已经有部分学者在某一领域内做过研究。Gardner et al.(2000:1807—1831)对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广告海报从指称、图像和文本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将指称词分为内指代(endophofic reference)、外指代(exophofic refer—ence)和同类指代(homophoric reference)三种形式,分别涵盖了文本内指代、瞬间语境内指代和社会文化大语境的指代范畴。他们指出内指代和外指代的划分界限非常模糊,并且列举出数个实例说明一个指称词可以同时作为内指称词和外指称词存在于广告海报中。研究表明一个指称词可以同时发挥多个指称词的作用,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多重指代”(multiple refer—ence)。

Tea and Lee(2004:1609—1633)指出Gardner et al.仅仅将这种指称歧义的现象命名为“多重指代”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他们强调指称歧义的多层次性,认为指称歧义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认知领域的考虑,因而引入了Fauconnier et al_(2002:133—187)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框架(mental spaces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networks)(简称MSCB)对一款角色扮演类电脑游戏(computer role—playing game)(简称CRPG)中的“我”(me)和“你”(you)进行了指称歧义分析。他们认为,MSCB不仅能够使游戏者更好地沉浸于游戏中,增加游戏的真实性,更为解决代词的指称歧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MSCB)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上都属于认知的范畴,它是和类比(analogy)、递归(recursion)、心智模型(mental modeling)、概念分类(conceptual categoriza—tion)和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相并列的研究人们思维过程的积极动态的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能够循环往复工作,人们可以通过它得到某一层次上的独立的概念单元,这一独立单元在下一轮概念整合中作为输入成分和其他成分发生关系,进而又产生新的独立单元(Fauconnier et al.,1998:133—187)。

因为概念整合理论关注意义结构的动态模式,所以它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分析变化的心理过程(Sinha,2005:1537—1554)。它是可以同时被应用于多种层次的理论,可以将心理空间和其他领域相联系从而达到同指(eo—referenee)、借喻(metonymy)和隐喻(meta—phor)的目的。因此,除了单纯的文本语言,它也能够被用于解释多模态领域中的指称和推理现象(Fau—eonnier,1997;Fauconnier et al.,1998,2002)。Roher(2005:37)还将这一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或欣赏时的大脑运行过程。他认为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或者欣赏时,大脑内会自动出现一个所谓的“艺术一现实的整合空间”(art—life blended spaee),使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能编制并分析故事情节,见图1。

Tea and Lee(2004)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指示词的既有力又有效的话语分析模式。他们应用概念混合理论将玩电脑游戏的人和在电脑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整合在一个以电脑为界面的角色扮演游戏平台上,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多重指代”的问题。基于他们的理论框架,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对解决多模态中指称歧义问题的有效性。

4 应用分析

此类电影多出现于歌舞剧中,如前面提到的《红磨坊》。本部分以电影音乐剧《如果·爱》为例,运用MSCB对这一类电影形式进行分析。

《如果·爱》是一个戏外角色和戏内角色相互穿插的关于三角恋的故事。三位戏外角色:男演员林见东、女演员孙纳和电影导演聂文。十年前,出身贫苦但志存高远的孙纳遇见了不得志的导演系学生林见东并相爱。为了生存和成功,孙纳不择手段,终于成为金牌导演聂文的女友,也成为人人羡慕的大明星。她努力忘记过去,否定岁月痕迹。而林见东却依然深爱并苦苦寻找着孙纳。十年后,三人要同演一出戏,分别饰演三个戏内角色:张阳(由林见东饰演)、小雨(由孙纳饰演)、马戏团的班主,即所拍戏的导演,同时也是小雨的男朋友(由聂文饰演)。戏内戏外人物关系和命运都惊人的相似,且穿行,让人难分真假。

电影观众虽然不断经历场景变换,需要弄清戏内戏外人物关系,但却并不疲惫,反而因为情节的穿插而更集中精力。我们可以推断,在观众的头脑里面存在如Roher(2005:37)提出的“艺术一现实整合空间”。按照人物关系和情节,如图2所示,“外戏”被视作为“现实”空间,“内戏”则被视为“艺术”空间,两个空间在观众头脑中自然结合出现了“戏中有戏”的“艺术—现实”整合空间,也正是因为这一整合空间的存在,“戏中戏”才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在这一“艺术—现实整合空间”的基础上,对于电影脚本中的指称歧义现象就不再难于理解。如下面一段聂文和孙纳的对话:

(1)聂:班主就是这种男人,

所以最后还是打了小雨一巴掌

这样释放了她也释放了自己

要知道恨一个人,要比他恨的人更痛苦

所以与其说班主打小雨是为了恨她

倒不如说他是不想自己恨她

打了这巴掌,他们两个就扯平了

(2)聂:剧本讨论完毕!

(3)孙:什么时候讨论我们的事?

(4)聂:我说讨论完毕!

注:(1)中不同标记的指称词分别属于不同的整合框架

节选部分已接近电影尾声。句(1)是聂文对孙纳讲解剧本内容,在讲述的同时,电影画面中班主扇了小雨一巴掌后独自离开。脚本和画面都清楚地展示了班主在内戏中对于与小雨关系的决定;句(3)孙纳要求讨论“我们的事”即孙纳与聂文关系,但句(4)中聂文坚持谈话已经结束。因为有图2“艺术一现实整合空间”的存在,我们可以断定句(1)中聂文对班主和小雨的故事描述也是他对于他和孙纳结局的表白。因此,句(1)中的指称词“她”/“小雨”同时指代了外戏的“孙纳”;句(1)中的“班主”/“自己”/“他”也同时指代了“聂文”。换句话说,在句(1)中,外戏与内戏在人物指称上分别发生整合,即通过一个指称词指代两个人物,将内戏和外戏融成一体,观众可以藉此推断出聂文与孙纳故事的结局。如图3(句(1)中“她”/“小雨”的艺术一现实整合空间)和图4(句(1)中“班主”/“自己”/“他”的艺术一现实整合空间)所示:

5 结语

核心竞争力概念范文第2篇

选取了2011-2013年20家核电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财务指标角度建立起核电行业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核电行业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股东获利能力、盈利能力、现金获取能力和人力资源方面、固定资产更新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其实证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价。

关键词:

核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0301

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气达到了29.9天,创52年之最,对于来势汹汹的雾霾,环境专家表示,煤油与机动车尾排放是罪魁祸首,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寻找清洁能源迫在眉睫。在已投入运营的新能源中,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但是与此同时,另外还有一种零排放的能源,那就是核能。因此,在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核电企业在能源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大。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体现在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上面。核电企业要处于不败之地,就要找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精做深。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最终是通过财务竞争力体现出来的。因此,核电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与财务竞争力的识别和巩固息息相关,开展对财务竞争力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核电行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在1990年,西方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不同技术的能力”,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关注,将竞争力上升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高度。随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转向于财务的方面,2001年朱开悉第一次正式提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人们认识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此财务核心竞争力迅速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它的内涵、构成成分和形成体系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关于财务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初级和起步阶段,本文认为核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核电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在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的,最终达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 核电行业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样本数据的采集

2.1 核电行业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财务指标的选择直接关系着其最终结果是否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终衡量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因此,指标的选择就是研究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由面对复杂多样的财务指标,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准确,在建立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研究指标体系中,在参考前期的文献基础上,本文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代表性、可行性、动态性、财务指标与行业指标相结合、可比性。

2.2 财务指标体系的选择

核电企业有自己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高投入性、生产周期长、涉及行业的多样性,国有企业主导性。因此,本文在参考一般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同时考虑到核电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殊性和业务流程特点,从财务指标角度建立以下指标体系: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X1;固定资产净值率X2;资产负债率X3;产权比率X4;流动比率X5;速动比率X6;现金比率X7;销售净利率X8;总资产净利润率(ROA)X9;净资产收益率(ROE)X10;固定资产周转率X11;总资产周转率X12;资本积累率X13;企业综合杠杆X14;研发人员比率X15。

2.3 样本数据的采集

本文说选取的研究样本是2011-2013年核电概念20家上市公司,其中国有企业12家,8家民营企业。其核电概念公司名单由国泰安数据库中概念股分类得出,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和深圳国泰安数据库(http://)。

2.4 核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综合得分

运用SPSS19.0软件对核电行业上市公司的五个主要因子进行评分,五个因子的得分由系统自动计算后以FAC1_1、FAC2_1、FAC3_1、FAC4_1和FAC5_1保存在SPSS数据文件中,而综合得分,就是由五个因子得分加权平均求得,权重由方差来得到。例如,Fij(j=1、2、3、4)为第i个核电行业上市公司在第j个因子上的得分,Fi是第i个核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得分,则有:Fi=(28.180%×Fi1+20.949%×Fi2+20.305%×Fi3+10.427%×Fi4+9.295%×Fi5)÷89.157%。按照该公式得到的综合得分,按照综合的数值大小排序,最终得到得分序列表(表1),本文由于篇幅关系之列举排名前十的企业。

2.5 核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核心竞争力实证结果

在综合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共有六家国有企业、四家民营企业,这说明了国有企业在财务核心竞争力上占有主导地位,也说明了民营企业现在在核电行业中竞争优势日益增强。

对5个公因子得分进行分析,自仪股份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是由于其股东获利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较强并且人力资源占有优势,其股东获利因子和现金获取和人力资源因子在这二十家排名为第一和第二,其短期偿债能力也较强,在因子排名中位居第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固定资产新旧因子的排名较靠后,排名第18位,因此,该公司若想要保持长期的财务竞争优势,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设备,以防失去其财务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Porter,Michael. 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Free Press,1980.

[2]C.K Prahala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3]杨宏伟.上市发电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4]杨红波,巩艳芬,马立敏.基于熵权法的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0,(7):3233.

核心竞争力概念范文第3篇

美术教师的业务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的正常培养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需要基于一定原则,采取合理措施有效进行,否则会影响到培育提升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

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近年来,核心竞争力理论逐渐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应用推广,一系列关于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成果开始出现,例如学校核心竞争力、教师核心竞争力、学生核心竞争力等,都取得了很好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以教师群体中的美术教师群体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在研究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意义的基础上,重点讨论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一、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类似,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也能够给美术教师带来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更多体现在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方面,也就是说竞争力提升必然会体现在美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上,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又会促进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二者相互相成,互为基础。

2.有助于增强美术教师的职业竞争力。美术教师也是教师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和外语教师相比,美术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研究美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无疑会增强美术教师的职业竞争力。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体现在于其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必然会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会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4.有助于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美术教师属于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群体是学校的核心与关键,没有教师群体做基础和保障,学校很难取得持续发展。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然会带动教师群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教师群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会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

核心竞争力原本属于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很多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探讨研究,比较典型的观点当属C.K.Prahalad和GaryHamel的观点,这两位学者也是核心竞争力概念的首次提出者。在这两位学者看来,核心竞争力就是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据此企业能够孕育新一代产品的独特技巧。随后他们又提出企业的技术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美术教师的核心素质与核心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有别于一般的素质和能力,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价值性,是指核心竞争力能够给美术教师带来竞争优势,推动美术教师业务发展,增强美术教师的职业竞争力;二是独特性,是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是美术教师群体或个体独有的能力和素质,市竞争对手不具有的;三是不易习得性,是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学习和模仿;四是难以替代性,是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被替代。目前,教育领域中的教师竞争比较普遍,即表现为统一类型教师之间,也表现为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美术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随着美术教师的成长不断推进,而美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美术教师群体,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会不经过较为漫长的过程,例如毕业于高水平美术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核心竞争力在这些人进入学校担任美术教师一开始就会显现出现。所以,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说到底是个体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途径,不能够随意进行,这些策略包括提升理念、提升方法、提升机制和提升保障等方面。只有这些方面的措施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够切实保证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培育。

1.树立正确的提升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理念做前提,人们的行动很多时候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甚至是无效的,会带来资源的损失和成本的消耗。提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属于人们的行为,这种行为同样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有效指导。现实中,一些美术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既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造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偏弱的格局,严重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群体职业吸引力的培育。树立正确的提升理念,就是要求美术教师树立开放、动态、和谐和科学的理念。开放理念就是鼓励美术教师认真学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学习其他教师群体的核心竞争力。动态理念就是要求美术教师要树立动态理念,正确认识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培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孤立静止地看待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必然收效甚微。和谐理念就是要求美术教师要将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正确处理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相关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科学理念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

2.选择合理的提升方法。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没有合理的方法手段,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很难取得实效。所以,提升方法是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提升方法有效得当会促进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如果方法不恰当想必会影响到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正常有效培育。参与其他群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方法,美术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方法。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美术教师通过阅读研读研究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书籍文章来提升理论水平,为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帮助。所谓的互动学习就是美术教师通过参加学习培训、座谈交流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其他教师群体取长补短。现实中,美术教师可以重点选择一种或者两种方式兼顾的方式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选择提升方法的过程中,美术教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够脱离自身的实际,随意选择提升方法,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正常提升。

3.构建科学的提升机制。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正常有序运作会涉及到诸多环境要素,各种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到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正常有效培育。任何一个环境要素的缺失、不足,都是不容许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合理把握每种环境要素,而要合理把握环境要素,使得环境要素形成有效合力,共同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就必须构建提升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构建计划机制、组织机制、领导机制、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些机制的构建很多情况下需要美术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区域政府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学校和政府要围绕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从环境、政策和制度等方面来创造条件,切实保证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培育与提升。此外,也要从资金、物质条件予以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保障。

核心竞争力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酒店竞争核心竞争力综述

在酒店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研究。虽然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方面的文章较多,但综述类文章至今还比较缺乏。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文献,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

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正式提出。而国内对酒店竞争力进行研究起步较晚,沈钢(1998)以上海中亚饭店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竞争角度,利用竞争模型定量分析酒店竞争力,同时也指出从内部着手、多元化、集团化加盟等提升酒店竞争能力;徐虹(2000)从旅游饭店战略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分析饭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将是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还结合智力资本的内容对其作用的更好发挥提出了建议;也有学者提出酒店绿色竞争力的概念。随后,众多学者对此展开讨论研究,它意味着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进入实质性研究。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资源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能力是一种酒店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卞显红(2001)认为旅游饭店的核心能力能使旅游饭店最优地配置资源,由此与竞争对手产生同种资源的效率差异。

能力论。持能力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竞争力是酒店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邹益民,韩晓燕(2001)认为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饭店企业内部中,支撑饭店企业竞争优势的,使饭店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消费者剩余论。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谷慧敏(2002)认为通过超越顾客的期望来赢得顾客忠诚,是饭店在培育核心能力时的中心环节。

系统论。以辛涛(200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可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控制与系统管理、系统与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全面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

创新论。该观点认为创新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董鸿安(2004)指出运用服务创新来培育和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王耀珍(2004)认为创新能力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概念范文第5篇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determines the taste and level of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to form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and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discipline data, finally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学科建设;高校;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universities;core competencies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11-02

1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用于企业,是由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提出的,借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学者从能力整合、构成要素和核心能力等不同角度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吸收和整合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表述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指与其他高校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转化、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是短时间内不易被其它高校所超越的能力。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高校的硬件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往往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起点,但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决定意义的是高校内部利用资源的能力。根据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些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高校生产力,反映一个高校的教学能力,即生产的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②高校发展力,反映一个高校的科研能力,即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③高校吸引力,主要是指高校吸引人才以及学生的能力,即学校美誉和名气,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2 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制度创新、竞争教育平台的建立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等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本文认为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体现办学特色的核心工作,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生产力。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和教学具有共性,都需要勤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刻苦钻研,训练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学术素养,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学术研究中积累的思想、方法、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学,将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理念和形式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以学术研究引导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没有学术研究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和创意,没有活力。一流的学术研究才有一流的教学水平。

学科建设实现高校发展力。学科建设的载体是学术研究,直接目的就是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通过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培育特色及优势学科,建立学科基地及学术团队,学校的学术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也才会有更大的潜力和更广阔得前景;同时,特色优势学科的建立必然形成学科资源的不断聚集,产生辐射溢出效应,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各种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重大课题的申请和承担,为学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难得的机会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学术研究是大学的标志,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其基础便是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吸引力。高校的吸引力不在于高楼林立的校园,不在于窗明几净的教室,重要的是大学特有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是数代师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是大学浓郁的学术气息和氛围。而这些的基础在于学科的发展,学科是高校的象征,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特质,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国内外高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多建立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之上,例如国际上有沃顿商学院的商学、麻省理工大学的理工学,国内有清华大学的工学,人民大学的经济学等。学科建设不仅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作用,而且决定了高校的品味和等级。一个不重视学科建设的高校,一个没有学科发展的高校,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高校,也就不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3 学科水平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通过提升高校生产力、发展力和吸引力会大大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发展水平则体现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高校,其必然表现出较高的学科水平。为了通过学科的发展水平来定量测算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尝试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各学科发展背后隐匿的公共影响因子,近似衡量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X1=a11F1+a12F2+…+a1mFm+e1

……

Xp=ap1F1+ap2F2+…+apmFm+ep

模型中X1,X2,…,Xp是可观测的随机变量,这里指各学科的发展水平;F1,F2,…,Fm叫做公共因子,它们是在各个观测变量的表达式中都共同出现的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这里指学科发展水平所体现的各种共同因素。e1,e2,…,ep叫做特殊因子,是影响各学科发展所特有的因素,各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根据可比性和可得性两个原则,本文根据武书连2012年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排名前350名的高校中选取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132所高校,学科选取了各高校较为普遍的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六大学科,学科水平的衡量采用武书连公布的大学学科排名的相关数据计算。因子分析过程中,抽取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条件为初始特征值大1,因子得分采用回归方法。分析过程如下:

KMO统计量的值为0.834,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表示各学科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知提取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68.67%,计算共同度,除工学以外,其他五个学科的共同度均超过了65%,表明该公因子足以描述各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它们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公因子在各学科发展水平上均具有较大的载荷(如表1),充分反映了各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可理解为高校基于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子。利用回归方法可求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函数表达式(回归系数如表1)。利用该公式可得132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得分,表2列出了132所高校中核心竞争力得分前十名的高校,并同时列出了武书连计算的这10所高校的大学排名及相关学科排名。如表2所示,北京大学尽管大学排名为第二,但其核心竞争力得分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竞争力得分接近,与其他8所高校得分差距较大,同时这8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同时,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校具有较多的优势学科,其优势学科排名均在全国前十位。最后,10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排名和武书连的大学排名基本一致,表明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①设计合理的学科结构,促进学科非均衡发展。合理的学科结构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门类上都占尽优势,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着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自身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对学校的整体学科结构进行设计,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布局。

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对于其他一般学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带动一般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般学科吸引人才、聚集资源的重要依托。高校应从比较优势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那些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学科,特别是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

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带动作用,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未来的学科发展,一定是多学科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的作用,进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样不仅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且能培育出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④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对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保障。高校应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建立适应高校学科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薪酬激励和制度约束,有效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工作科学、管理规范和运行高效的学科建设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