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经济是否陷入低谷?中国经济未来之路在哪儿?中国经济转型方向何在?《中国经贸聚焦》(下称CBF)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
第三季度已是经济底部
CBF:根据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您如何研判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否如一些专家所称总体向好已企稳回升?接下来的四季度以及明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会怎样?
殷剑峰:实体经济的数据的确在下降,但是从金融数据来看,尤其是M1(狭义货币供应量)总量,从7月就已经触底反弹了。从历史上来看,M1增速与短期性的行为包括投资、GDP、物价,都有密切的关系。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M1同比增幅达到7.3%,在4月份该数据仅为3.1%。所以,M1的触底反弹说明经济是处于企稳回升的态势。
此外,存贷款增速也是个重要数据。贷款增速加快一方面表示银行有放贷意愿,这表明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宽松银根。而另一方面也表示企业希望贷款,反映了实体经济对贷款的需求增大。
另外,从实体经济数据来看,消费依旧上涨,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所以,从数据上来看,三季度很可能就是底部。
我还是比较看好现在的经济状况。此次的经济下滑不同于2009年遭遇经济危机,那时候GDP增速下滑得很快,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非常大,大批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工返乡。此次的经济下滑没有那么猛烈,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也比较乐观。
中国经济之路漫漫
CBF:有专家认为,中国经济不需要做太多的创新,只要将一些民生问题如医疗、养老等解决好了,中国经济还是有很大空间。您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殷剑峰:我认同这种看法。我认为,如果中国保持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2020年前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没有问题。毕竟,中国经济还有很多未完成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发展机会。
首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指标就是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中国的数据大约是45%,而发达国家尽管老龄化程度比中国严重得多,但该数据也达到65%。按照过去工业化水平推算,到2020年这个数据中国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中国还有投资空间。我曾经计算过,2010年中国人均投资额只有美国的一半,人均投资存量更是要比美国低很多。从效率来看,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比只有4,美国是11,德国是20,日本更是高达30。这个数据意味着支撑一个GDP的百分比上涨,资本产出比需要上涨几个百分点,所以中国的投资效率还有待提高。
另外一个机会就是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很多方面,一方面垄断行业、企业需要改革,这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财政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财权和事权的分配。1994年财政改革后,财权更加向中央集中,事权还留在地方政府。未来的改革方向就是把相当一部分事权也向中央集中,比如全民的养老、医疗、教育体制都应该由中央统一管理,而不是交给地方机关来管理,这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方便创造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供应链。
经济体制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金融体制改革。我认为,金融体制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第一步需要解除管制,第二步是利率市场化,第三步才是资本项目开放。改革的核心是解除金融管制。
但是,在解除金融管制的进程中,从2005年的“非公36条”到2010年颁布的“新非公36条”,进展非常慢。原因何在?就在于过去的解除管制,是由各个部委牵头负责放松各个领域的管制,也就意味着各个部委放弃自己的权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个集团在很多场合中是以各个部委为首。比如,证监会新任主席上任后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曾表示“郭树清任内一定会取消IPO审批制”,然而,现在仍然难以推进审批制的改革。事实上,审批制带来很多灰色利益,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解除管制怎么改?我认为需要一个类似于“体改委”的机构,一个超越各个部委权力的机构负责改革。这样有助于解除管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需要自我约束,这就需要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CBF:按照您的观点,在2020年前中国保持过去的增长模式发展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中国经济是否需要转型?转型方向何在?
殷剑峰:关于经济转型,我认为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保持过去的经济模式,那么GDP增速可能下滑到6.5%-7.5%;如果我们做点什么,比如解除管制,加快改革,GDP增速可能到达7.5%-8.5%;如果我们做错了什么,那么过去既有的增长模式也会消失。这就涉及到转型方向的问题,转型一旦转错就彻底完了。
转型究竟是转什么?
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从依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增长。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因为技术进步永远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
现在,很多人提出从依靠外需转到依靠内需,走消费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中国过去过于依赖外需,从这个角度来看,增长消费有利于对外平衡。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消费的话,容易造成负面影响。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增长是靠消费推动的,经济增长只有两个源泉,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一旦过犹不及,将导致投资下降,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来。现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正处于危险的时期。
转型的另一方面是指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这一转变也应谨慎处之。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确实很严重,低收入国家基尼系数比较低,发达国家基尼系数最低,而中等收入国家基尼系数最高。中国恰好是属于最后一个方阵中的。
对于家居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来说,如果企业无法做到创新,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马易,重庆未来之家家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自创立公司伊始就将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凭着多年的努力和坚持,马易终于于2010年5月被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等权威机构评为最具创新型企业家荣誉称号、时代楷模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杰出人物荣誉称号等,企业也被授予百家创新型企业。而近日,马易更被授予“十大创新人物”的荣誉称号,这无疑是对他数年来坚持创新、实践创新的最大肯定和鼓舞。
除了一个创新者,马易也是一个领先的实践者,他不仅创造了“东部有外滩,西部有寸滩”的奇迹,更以“安享未来”的创新商业模式将引领家居行业的发展,为家居行业的未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外滩——寸滩,比翼双飞
千百年前,长江孕育了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外滩和弟弟寸滩。祖辈将哥哥外滩放到大海谋生,百年历史造就了忍辱负重的坚强和今日的辉煌,让它成为代表上海的形象品牌;而在家守望的弟弟重庆寸滩,却一直被盆地意识所尘封,被雾雨迷茫所遮挡,不被关注、少有知晓。
这是一个比喻,也是一个寓言。这是来自重庆未来之家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易的比喻。更是他为积极响应重庆市委市府建设新重庆号召、为两江新区成立献上创新论点和宣传用语并投交于成立之初的两江新区管委会上介绍重庆的发展时自编的寓言。马易用数十载的长江情怀以及积极为重庆争光的一番豪情壮志说出了重庆的誓言,更说出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当很多人为这样一个比喻、这样一个寓言惊诧不已时,马易却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同是一家兄弟,外滩是“百年品牌”人人皆知,寸滩却如初生婴儿无人知晓;外滩地处沿海,字形上“外”呈现开放形状,落笔的最后一点在右部的外,寸滩地处内陆保守封闭,字形上“寸”如黄金一点被封闭起来;外滩外向 繁荣富裕,寸滩则内向寂静滞后。
虽然内滩与外滩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在马易眼里,这长江上游、下游的龙头、龙尾,却掩盖不了同样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外滩寸滩都是对外通商发源地,长江流水一脉相承同归大海。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历史传承上,内(寸)滩与外滩同样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相对于上海的开放与广阔的发展潜力,重庆作为历史名城、战略后方,虽然也曾为国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也因地域封闭保守失去了不少发展机遇。比照学习外滩,寸滩将展示出重庆未来发展的加速潜力和战略价值,实现“外滩-寸滩”两兄弟比翼双飞,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
东部外滩到西部寸滩助力企业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常常带动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外滩如是,内滩同样如此。
2010年5月,寸滩保税港区正式成立。同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成立,成为内陆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寸滩位于其中。
这样的发展意味着,寸滩保税港作为重庆两江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将成为内陆开放高地最前沿,是联通世界的开放大门对外窗口,是两江新区跨越发展的源动力。
“唱响寸滩就是立足高端,借力两江新区成立的历史机遇,站在零的起跑线领跑西部大开发。”作为一名创新型民营企业家,马易认为,成大事者行事必高瞻远瞩、预见“未来之家”之未来。为了使企业在整体发展上起点更高、势头更好、步伐更稳,为了打造品牌形象及为公司将来多元化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马易在2009年年底排除一切干扰、顶住各种压力,在重庆寸滩保税港区(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零距离”处的海岸国际楼盘果断定购下几千平米9层楼,为“未来之家”将来参与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际贸易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今日(上海)的外滩?,未来(重庆)的寸滩”,马易的果敢与创新,很多人看来有些冒险,但熟悉他的人不这么认为。马易给人的感觉内敛、成稳,没有印象中商界精英咄咄逼人、不可一世的架势,反而多了一份淡淡的书生气息。毕业于渝州大学经济管理系的马易,第一份工作是重庆巴南区一家企业的技术员。不甘死守工资的他不久他便辞职下海经商,积累了第一桶资金,但由于投资方向偏离,很快导致一贫如洗。2004年,他只身南下广东,跨进了中至信家具的大门,从最基层的销售员干起,直到成为中至信全国营销总监。
秉承“当代责任,未来使命”的理念,马易在他经营之路上披荆斩棘,2008年,毅然决定在自己家乡重庆创办重庆未来之家家居有限公司。以主营欧美风格的中至信家具专卖店为起点,以家乡重庆为总部先后入驻了长沙、武汉、南昌、西安等城市,成立了连锁专卖店近20家。
“东部有外滩,西部有寸滩”不仅是重庆人满怀豪情并激励当代西部青年巴渝儿女为建设家乡、争光重庆勇于创新、创业的拼搏精神的反应,也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庆大跨越而负重自强、建功立业做出了巨大发热贡献,而且它是马易开创事业、赢得满堂彩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的源泉。
未来之家,高速发展引关注
网络营销让汉庭初尝甜头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中国经济型酒店部分品牌的扩张速度达到了200%~300%。在众多经济型酒店中,总部位于上海的汉庭连锁酒店在近半年内发展尤为迅速。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在于汉庭成功利用网络营销,创新搜索引擎营销的举措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8年以前,汉庭主要通过门店规模的扩张配合线下品牌推广活动的传统方式进行营销。经历几年的发展,汉庭认识到传统的营销模式过于粗放,针对性并不高,效果控制也并不理想,如果不寻求更好的模式,注定会陷入传统销售模式带来的困局。如何打造既能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又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下降低投入成本,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新的营销模式?通过自身的完善,汉庭选择网络营销作为突破路径,通过有效利用关键字等网络营销工具,汉庭不仅实现了广告的按需投放,将信息有效的传递给潜在客户,而且通过一些分析统计工具对现有的营销做出有效调整。网络营销的应用,让汉庭初尝甜头,水泥加鼠标的营销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的未来发展模式。
迅速成长背后的诸多问题
我国经济型酒店最初的发展始于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下属的锦江之星是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成长迅速,同时涌现出了一些影响颇广的国内自创品牌和外来品牌。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汉庭等众多品牌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趋势,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迅速的扩张。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表现出的需求十分旺盛,并呈现出点面结合的局面迅速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发展。其中以市场条件比较成熟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型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区域为代表的相对发达地区尤为突出。同时由于经济型酒店的投资比较低,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一般的酒店,所以,这类项目也吸引了国内外各种来源的资本大量涌入。
因此,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大量国外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品牌的涌入,对中国自创品牌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面对国外品牌拥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发达的营销网络,严格的质量控制等优势,中国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必须快速学习这些国外品牌在各个方面的经验,从而快速成长,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优势。此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经济型酒店明显缺乏市场营销的意识和手段。尤其是一些区域性的品牌,知名度非常低,品牌形象构建也不够成功,尤其重要的一点是,除了锦江之星、如家快捷、汉庭等少数几家酒店连锁建设了独立销售预定网络和电话中心,其他很多酒店主要依靠专业的订房中心和旅行社来销售客房。即使是有预定网络的酒店其预定技术和效率也不是很高,设计不够完善。所以,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必须加快市场营销方面的积累。
第二,大部分经济型酒店,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或者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工作不够细致和完全,导致了市场重叠或者过于宽泛,产品设计没有层次,缺乏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经济回落要求经济型酒店寻求突破。尽管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拉动内需的鼓励政策,但经济型酒店必须寻找新的营销模式,突破传统模式低效率、低针对性和低投入回报率的局限。
第四,尽管经济型酒店的高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量的资本,但是很多非理性资本的涌入导致了很多问题。一些原星级酒店被资本收购后改头换面冠以经济型酒店之名;一些经济型酒店在管理、经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现象会搅乱这个产业原本就不稳定的秩序,导致一般民众对经济型酒店概念理解的混乱,并为日后的价格竞争带来隐患。如何用好网络营销这把利剑
有了对问题的充分认识,网络化似乎是当前中国经济型酒店的未来之路,那么,作为企业经营者,如何坚定信心,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首先,充满信心,准确判断网络旅游市场前景。
旅游行业作为典型的第三产业,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参与者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带来了web2.0在这个领域发展的契机,消费者只有参与了整个体验过程才能够满意,而这个满意的基础又是基于其他参与同样过程的消费者的观点、感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奠定了市场基础。国外一家旅游网站省略的运营模式就是在对市场的充分了解下,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参与来进行预订,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2006年~2007年期间,中国网上旅行预定用户规模均有了显著的增长,根据艾瑞咨询对中国互联网以及web2.0发展的跟踪观察发现,2007年正是中国web2.0网络营销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网上旅行用户预定规模的增长始于web2.0的元年绝不是巧合,而从趋势中可以看出网上旅行的增长相当可观。作为网上旅行重要组成部分的酒店和度假产品,在未来的市场上,会是利用web2.0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型连锁酒店网站Alex-a 2009年1月排名”中,7天连锁酒店网站流量首度超越全球经济型酒店领头羊――宜必思,排名第一。7天连锁酒店是业界唯一一家实现企业门户网站和数据库完全对接的商务平台,并且能同时提供网络、呼叫中心、短信、手机wap等四种便利预订方式的酒店,拥有注册会员近500万。基于此,7天连锁酒店才能够在短短的3年之内跃居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市场影响力第四的位置,这为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的经营者提供了借鉴。
其次,把握市场,充分挖掘潜在机会。
对于属于传统行业的酒店业而言,要将长此以往积累的传统营销经验做一个全盘颠覆尤其需要慎重。
酒店行业的传统客源多集中在广告宣传带来的上门散客、协议客户带来的商务客源、旅行社带来的旅游客源、会展中心周边的会展客源、酒店自身会务设施带来的会议客源、以ctrip为代表的中介客源(2000年以后)、酒店自身订房中心带来的客源,以上这些基本上覆盖了一家酒店90%以上的客源,而这些客源的来源基本上集中在密集的劳动力成本之上,这对单一酒店比较有意义,而对连锁的经济型酒店而言,这些手段就显得事倍功半。这些工作都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当在同一热点地区有多家连锁酒店的时候,门店之间视为竞争对手、互相争抢客源的现象则日益严重,这就要求国内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必
须重视水泥加鼠标的web2.0之路。
在互联网上预定经济型酒店的群体已经成为经济型酒店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特征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互联网是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更强的资金支配能力,消费潜力和未来的发展性也就更强。
同时,通过qunar的评论工具可以看出上述人群热衷于聪明的旅行,他们更愿意将自身的感受分享给其他消费者,自身的采购决策也来自于其他消费者的分享,因为这样他们会得到更满意的出行享受。在这方面,国内的大部分中介网站做得都不错,但是,为何经济型酒店跟web2.0的接触更加紧密?是因为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可以形成螺旋式的上升,逐步的推出更适合消费者的产品,这就为信息的交互不断创造出新的平台,这是中介网站无法企及的。
螺旋上升的过程又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谁上升得更快,这个谁正是经济型酒店行业的不同品牌,品牌对于web2.0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他的产品升级,品牌忠诚度的提升。忠诚度的高低决定着品牌的价值,忠诚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牌的美誉度,只有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使品牌的成本更低,影响更大。
消费者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在于对预订酒店的网络渠道的选择并非集中于单一的中介或官网、通用搜索引擎等渠道,他们更热衷能将所有信息充分整合的垂直搜索引擎,他们需要更全面、更有效、更直接的有用信息。
第三,考虑自身的真正赢利模式,对销售渠道进行深入的分析。
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分布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呈卧T型,分布面积广,不同区域因季节不同、气候不同、人的消费习惯不同,使多方交流更加重要,所以酒店连锁的整体发展、选址、设计、建造、销售系统、渠道建设都离不开web2.0平台的支持,都存在酒店方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实践――分享的过程正随着网络的发展趋向完善。
以经济型连锁酒店的销售渠道管理为例,在酒店基础系统建设上,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建立在多向的实时信息收集、基础之上,实时调整不同渠道的不同房型的房价、房间数量。这与酒店所处的位置、历史经营情况、当日的气候变化、重大整治事件、大型展会信息、节假日信息、交通状况等息息相关。这些因素的综合反应将决定酒店经营策略的及时调整,这种内部的多方信息分享是对web2.0平台的有效应用。
2008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面对重重挑战,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物价得到有效控制,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群众得到新的实惠,成绩来之不易。但也应该看到,最近几个月工业增速大幅回落,投资、出口实际增速趋缓,扩大消费受到新的制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见底而继续蔓延,特别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2009年我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严峻。面对挑战,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
全力以赴保增长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重要决断的背后,显示了中央迎难而上,全力推进中国经济在较快轨道上健康运行的坚定决心。
要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加快发展。保持中国经济航船平稳较快运行,防止大的颠簸和起落,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太快、经济运行绷得太紧不行,不利于科学发展。但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太慢更不行,不利于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缓解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
实现保增长,必须做到“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就要求,要尽快采取措施,尽快见到效果。为此,去年四季度,中央先安排了1000亿元投资,希望能够尽快拉动经济增长。各地区、各部门也快速启动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目前,1000亿元中央投资已大体落实到项目,这些项目在今后两年中大约需要4万亿元投资。据发展改革委测算,这些投资的实施,大体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配合扩大内需的方针,会议提出,今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会议明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有关专家指出,把改善民生作为落脚点,表明国家正在努力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切实改善民生来拉动消费,从而使经济走上内需驱动型的良性发展轨道。但重视内需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外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
事实上,为稳定外需,去年8月份以来,国家已3次调整出口退税率,以减轻出口企业税负。这表明,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要重视出口贸易,外需不能小看,国际市场不能丢。
做足“消费”这篇大文章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能力已明显减弱。海关数据显示,去年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均大幅回落,特别是出口在近年来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今后我国外贸形势将更加严峻。
在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经济必须要在内需上做足文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内需增长潜力较大,且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专家举例称,当前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多,而美国却一直在70%左右。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很高的国家,居民储蓄超过了20万亿元,进一步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刺激消费”方面提出了诸多措施: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会议还明确了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就为扩大内需消除了后顾之忧。
宏观调控继续“灵活审慎”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宏观政策的保驾护航。鉴于今年经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提高调控的科学性、时效性。
继中央在去年11月初确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此次会议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细化,提出的措施也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专家们指出,今年这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将持续发力,全力促进经济发展。
会议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了几个重点:“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会议还强调政府投资带动私人投资的功能,提出“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从而有效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
财政政策“调结构”,货币政策重在“调总量”。这次会议提出,要“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这意味着今年将继续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促进股市和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这也是今年宏观调控的着力方向。会议提出,要“增强投资者信心”、“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凸显了股市和房市在促进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中国未来发展取决于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深化改革开放,这是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
会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复兴的根本保证。如今,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结构调整更加紧迫。把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是今后发展的出路所在。
“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为目标,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要使中国经济走出调整的格局,就要让短期刺激增长的政策、应急的政策和中长期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一致起来,这就要求产业转型,从原来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靠内需的带动,从原来比较多地强调低的资源价格的价格优势转向技术的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巴曙松说。
“过去担心政府过分强调保增长,而忽略了进一步推进结构改革的必要性。但从目前措施来看,政府还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中国社科院世经所所长余永定说。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提出要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
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造就了被国内外经济学界誉为百年以来最伟大的增长奇迹,其背后的发动机就是体制改革。如今在危机来临之时,改革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经济学家指出,当前是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如果没有改革拓路,这样的契机也将失去意义。因此,加快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金融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也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次贷危机 资产证券化 审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84-02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资产证券化这一近几十年来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令人振奋的创新金融工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亚洲等新兴经济体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对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引发了人们对于作为危机导火索之一的资产证券化的审慎思考。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实践,为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种借鉴不在于给我们提供了现成的资产支持证券化工具,而更多的应该是资产证券化这种思路。
笔者认为在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必须结合中国金融、经济的实际环境,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审慎地看待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工具,促进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正确看待资产证券化的功能
资产证券化是从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开始的,最初主要是为了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以及转移和分散贷款的风险,这是资产证券化的两个最基本的功能。
资产证券化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功能就是以债券的形式把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和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打包和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债券,由此解决银行“存短贷长”的矛盾,实现银行贷款机构流动性的增加。
资产证券化转移和分散贷款风险的功能,主要是以证券化的方式实现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资产的安全性,通过向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发行证券,银行可以及时收回贷款债权,而将抵押贷款等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不能按期还款)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最大的特点是,其基础支持资产主要是贷款、应收账款等具有可预计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是以资产信用替代企业整体信用,投资者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产折价,相对准确地评判企业的价值。
解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源,我们可以发现,资产证券化的这两个基本功能,由于监管不到位,在其发展过程中被无限放大,特别是次级贷款等衍生工具的反复无限的流转,使投资者对证券化的产品根本无法判断其价值,最终引发了这场金融危机。银行抵押贷款机构认为,其可以不断地通过证券化运作将一些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变现,这样其就有更多的流动性资源来发放抵押贷款,从而不断提高利润水平。而经过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不断包装,演化出来的衍生工具将证券化产品反复证券化,从而实现了流动性的无限扩张,其结果造成了“投资无约束”,导致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引起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巨大的资产泡沫就形成了。
二、中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正确思路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虽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保持一枝独秀,但经济转型的压力十分巨大,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剧,经济结构的矛盾将十分突出。特别是经过前两年的信贷大投放,会不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银行信贷质量将能够经受严峻的考验。加上不断上涨的房价,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房地产价格仍然如勒不住缰绳的野马一样疯狂上涨,而按揭贷款作为国有银行个贷业务的重中之重,在总贷款量的占比已达到20%~30%,部分银行基本上已达到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标准,个人房贷的风险随时会发生。
处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从2009年开始,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呼声又起,乃至于工行、建行等银行的负责人纷纷呼吁,要尽快研究允许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以防范可能即将到来的信贷风险。
笔者认为,从银行的角度看,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失为一个化解风险的有效方式,但如果把转移和分算信贷风险放在第一位,让投资者来替银行分担风险,尤其是把资产证券化定位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则是极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背道而驰。因为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各国。
首先,中国的融资结构不同于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银行业资产占据了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自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功能上的偏差,再加上制度性设计上的人为分割缺陷,市场秩序混乱,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投资者信心倍受打击,发展速度缓慢。而且债券市场的发展又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在债券市场的融资中,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过高,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企业债券余额在全部债券余额中的比重不足6%。而美国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基本平衡,直接融资市场较为发达。加上美国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非常发达,企业行为也已高度的市场化。美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十分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较低的储蓄率,导致银行从常规渠道获取的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其放贷需求,利用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解决其银行流动性不足的缺陷,并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中获得贷款服务收入,以弥补存贷利差的不足。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居民的储蓄率一直高居不下,加上国有金融资源的垄断性,银行系统占据了绝大部分储蓄资源,银行不担心资金来源(同业竞争除外),同时社会对于银行贷款的需求也十分强烈,银行也不担心贷款的压力,而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取得的资产流动性又面临着较大的投放压力,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下,银行将勉为其难。因此,我国的银行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解决其流动性和长期负债融资需求的压力并不大。
其次,和亚洲等其他国家相比,引入资产证券化的初衷不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各国之所以引入资产证券化的初衷则主要是为了解决银行危机产生的大量的不良资产,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泰国等都是如此。但随着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重建和金融秩序的恢复,资产证券化则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以韩国为例,其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9―2000年是引入资产证券化阶段,主要目标是金融重建和不良贷款的处置;2000~2001年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阶段,主要提高资产流动性,克服期限集中到期的问题;2002~2004年是不断成熟阶段,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扩大到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卡应收款、学生贷款、未来收入债券等。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经过国家注资、境内外上市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后都有了显著地提高,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通过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并不很大。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化解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也有失偏颇,适合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只能是低流动性资产,而决非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不同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它是资产支持证券,是以未来可预计的稳定的现金流为标的。而所谓的不良资产大多是不具有可预计的现金流产生,其价值大打折扣,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难度很大。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对象可以是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但绝不是质量低劣的资产,更不可以对大量呆坏账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理,商业银行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思路应该是通过引入资产证券化来改善融资结构,完善证券市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通过不同种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为投资者提供足够多的可选择的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从而分流银行体系存在的巨额储蓄资金,缓解银行体系信贷扩张的冲动和压力,降低宏观调控的成本。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开辟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之外的第三条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和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拓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支持国家基础设施等经济瓶颈领域建设,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三、如何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
要达到上述目的,笔者认为,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应该优先考虑对国家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特别是有稳定现金流预期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收入电力、供水、水处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储备、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林地等资源资产的证券化。而随着国家经济战略转移,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资产证券化完全可以使我们走上开发性金融之路,既可以达到分流储蓄、丰富证券市场投资品种,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
二是积极改善融资结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建立起新的融资渠道,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相矛盾的是,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资源却不超过银行贷款总量的20%。上市指标也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已经开通,但中小企业进入的门槛似乎还太高。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不发达,风险投资市场也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债券融资和银行的“国企”偏好,很难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其它融资方式也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这说明,对于正处于规模扩张时期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带来不良影响。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完全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途径。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特别是那些拥有优质资产、发展前景明朗、经营业务透明度高、现金流充沛,处于行业上升期的成长型企业,在现有的融资条件下,很难直接发行企业债或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方式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渠道。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和德国的经验,特别是德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动部的统计,德国目前有中小企业约330万家,占全部手工业、工商和服务行业企业的99.7%,提供了德国所有工作岗位的69.7%,其产值占全部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的48.8%。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经济体制的支柱。同美英相比,德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不够发达,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但最新调查表明,这种偏好已经开始在改变。德国政府除了通过风险资本支持外,2000年以来,德国中小企业银行开始联合德国各类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启动了平台“Promise”(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证券化)。而韩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2002年以后也已扩大到了中小企业融资,并初具规模。目前需要做的是转变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设立中小企业银行或担保机构、资产证券化保护基金等机构,为大规模开展资产证券化创造条件。
除上述两个方面外,笔者并不否认资产证券化对化解金融信贷风险的作用,但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必须回归到提高流动性这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并纳入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上来,服从于国家的货币政策,从而抑制可能引发的信贷扩张冲动,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参考文献:
1.邓伟利.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铁军.中国中小企业28种融资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陈文达.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成之德等.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全书.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5.王政.美国资产证券化有卷土重来之势.中国证券报,2009.10.15
6.(美)迪米特里斯・肖拉法.应惟伟,刘鹏,金华译.美国金融的兴衰启示录.证券市场周刊,2008.10.17
7.张宇哲.次贷危机后中国开启资产证券化还有多远.新世纪周刊,201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