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

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

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第1篇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程体系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工作、生活的巨大变化,社会也对大学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而计算机网络这一门作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也逐渐增加到理工科、经管类和文科等本科专业的培养课程体系之中。并且,在涉及到信息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也成为了一门核心课程。因此,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必然是不一样的。本文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对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2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现状

2.1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构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涉及到的网络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非以上专业学生的知识构架以及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的需求,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构成整个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体系。

(1)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系列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系列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工程、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计算机网络构架和部署、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系列

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包括经管类专业、航管类专业、交通类专业和机务类专业,目前就经管类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和电子商务课程,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际操作能力。其他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课程还没有进行设置。

(3)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系列

研究生网络课程主要针对民航网络应用方向,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增加了民航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整个民航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开发能力。

2.2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不足

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在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因此他们学习不到这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只针对民航计算机方向的研究生,包括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和民航计算机网络方向课程,而对其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还没有开设。常规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包含在每门课程之中,由于课时数量的限制,实验课时远远低于理论课时,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只能走马观花,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能得到足够的锻炼。

3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目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如互联网与消费电子创新融合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出现,都迫使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能力的新的需求,使得学生跟上时代,并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1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一是把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构架之中;二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其接受能力和需求能力,设置好各层次各专业方向上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完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课程建设。

3.2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改进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按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进行设置后,还是不能满足其他没有开设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操作水平提高的要求,因此增加了计算机网络公选课和计算机网络公共实验课。并且,因为社会对学生职业化需求,针对计算机专业方向,增加了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1)增加计算机网络全校公选课

计算机网络全校公选课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使计算机网络课程尽可能地覆盖到所有其他非计算机专业,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选修到这门课程。主要给学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一些具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案例。

(2)增加计算机网络公共实验课

计算机网络公共实验课主要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课程内容如,小型局域网络建设,常见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排除,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网站设计与构架,网页制作,远程网站管理,常用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等。

(3)增加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目前许多企业招聘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都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或者精通当前市场流行的某些网络软件开发工具。因此,增加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等方面进行实训项目操作,帮助学生加深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及应用领域的整体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

4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和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因为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达到教学目的。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从共性的角度总结起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平台扩展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和改进。

4.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

通过网络授课,多媒体授课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并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秀教师的教育。

4.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传授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并最大限度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再通过课程实验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基本的实践能力。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际应用才是重点,所以,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发挥学习的主导作用,同时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课程主要体现在课内项目训练、大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学生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实践练习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4.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特点和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闭卷笔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平时作业成绩督促和检查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情况,通过项目训练、大作业等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等等。最后学生得到的总成绩,是综合了上述各个方面的结果,基本上如实反映了学生的全面情况,并以考核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4增加师生交流平台

增加专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web交流论坛、手机短信等方式提供答疑、讨论,方便学生随时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使师生的交互、学生的协作更为方便。

5 结论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需求,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提出了课程体系设置的改进方向和教学改革方向,以期构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勇,任兴田,杨建红,方娟.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 (02).

[2]陈敏,谭爱平,徐恒.“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 (01).

[3]杨传健,葛浩.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第2篇

美国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阿默斯特校区(以下简称麻省大学)是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系统五个校园中的主校园,是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创办于1863年,坐落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新英格兰地区。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于1964年,其研究生教育也有超过40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的3名教授发展到现在拥有43名教授,其中包括9名ACM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院士(Fellow)、4名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5名人工智能学会(AAAI)院士和2名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院士。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在人工智能、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计算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美国知名的计算机系,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下一代能以创新的方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计算机科学家”(cs.umass.edu/grads/msphd-requirements)。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该系非常注重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Original Research)的能力的教育宗旨,该系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以培养学生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习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每年大约会收到1000份左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的申请,攻读其博士学位,而录取的人数一般保持在30名左右。完善和严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开放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为全美最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院系之一。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招收两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只有在美国其他大学获得相应计算机硕士学位,并修完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认可的相关课程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否则,学生在录取后必须经过硕士/博士的连续培养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无论哪种形式,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培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和博士生研究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养和基本研究能力训练。学生只有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论证,成为正式博士候选(PhD Candidate)人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博士论文研究阶段学习。以下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1)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n advisor(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研究)

(2)Satisfy 6 Core Requirements (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要求)

(3)Complete 42 course credits (core courses taken to satisfy core requirements are included)(完成42个课程学分,其中包括核心课程的学分)

(4)Complete a 6-credit MS Project (完成6个学分的硕士研究项目)

(5)Graduate with an M.S. Degree(申请获得硕士学位)

(6)Pass the Department Qualifying Exam- Portfolio(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7)Form a Committee(成立答辩委员会)

(8)Propose a Thesis(提交博士开题报告)

(9)Complete 18 Dissertation Credits (完成18个学分博士论文)

(10)Pass the Teaching Assistant Requirement(完成助教的工作要求)

(11)Pass the Residency Requirement (at least 9 credits in back-to-back semesters) (完成连续两个学期修9个学分的要求)

(12)Defend and Submit a Thesis (博士答辩和提交博士论文)

本文将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探讨美国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博士研究生课程教育体系的特点,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教育提供借鉴。

2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

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而广博的基础知识,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要求每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修完6门博士核心课程,而且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这些核心课程分别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三大领域:理论(Theory)、系统(Systems)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1) 理论核心课:计算理论(Computation Theory)、高级算法(Advanced Algorithms)

(2) 系统核心课:有三组课程,分别是:

编译技术(Compiler Techniques)、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Modern Computer Architecture)

数据库设计和实现(Databa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ing)、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s)

高级软件工程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Synthesis and Development)、高级软件工程I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s)

(3)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高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人学(Robotics)、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不确定环境下的推理(Reasoning and Acting under Uncertainty)、增强型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Pattern Classification)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在六门核心课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为了加强理论基础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必须修完两门理论核心课程和一门高级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其他三门核心课程。例如,一个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除了修完以上两门理论和一门人工智能课程以外,还必须修完来自于系统方向不同组的三门系统方向的课程;而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则必须修完另外两门人工智能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一门系统方向的核心课程。

每门核心课程由教师讲授一学期,其中每星期2次课,每次2小时,3个学分。根据内容不同,每门课程一般要安排5~8次书面作业、1次期中考试和1次期末考试。其中,对系统方向的课程来说,每个章节完成后一般还有一次课程项目设计(Course Project),主要要求学生实现相应的算法和进行性能评价。由于核心课程要求高,课程学习内容多,导师和系里会建议学生每学期选学不超过一门的核心课程,所有6门核心课程则在三年内完成。如果成绩没有达到B+,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允许学生重修该核心课;但是,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博士资格考试申请时间前没有通过全部的6门核心课,则不再具备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

严格的核心课程作业、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勤奋刻苦的专研精神,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入实际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灵活而完善的博士生选修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和精深的基础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新问题的探索精神及能力。

如果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学科领域的重要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技术,是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重要途径,那么,选修课的设置则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了解并探索前沿研究方向,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做法是,在博士研究阶段,除了要求学生完成18个学分(6门)的核心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求完成24个学分(8门)的非核心课程(或称为选修课)学习。这些选修课大多是关于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前沿领域近3~5年的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或新技术的相关内容的介绍,一般由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提出新的课程计划,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目标自由选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授会将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同时,通过2~3个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各种探索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由教授主讲的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以教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在此就不再赘述,以下着重描述以讨论为主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以讨论为主的Seminar是美国计算机院系的教授最常用的选修课教学模式。Seminar的课程设置没有固定模式,但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程的选题一般是近年新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课题。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自近年来该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专题论文。

第三,课程内容的组织由教师完成。教师在确定题目后,一般会根据论文的情况将讨论的内容分为多个子专题,每个子问题由3~4篇论文组成。课程的开始一般是综述性的论文或在该领域出现的最早的学术论文,其目的是探讨该研究方向出现的新的应用背景需求和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其后的每个子专题则将对具体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选课的学生人数一般在20~30人左右,而且通常是由学完了核心课程以后的高年级博士生组成。学生人数太少,论文的覆盖面可能太小;学生太多,可能导致讨论的深度不够。同时,只有学完了基本理论后,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Seminar的学习讨论中,找到新的研究问题也是该课程设置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五,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学生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估(Review)、宣讲(Presentation)和进行课堂讨论。每篇论文的宣讲时间是25~30分钟,课堂讨论时间是10~15分钟。其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对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选择合适的题目并对教学讨论的内容(论文)进行筛选和组织对开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准备一门新的Seminar课,教师一般需要预先通读该研究方向所有重要国际会议的相关论文,然后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论文分类,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提炼出来,作为课程学习的论文。在课程项目的设置上,教师会事先准备一些题目,如对某些算法的实现、评估和改进,实现原形系统等,同时也非常鼓励学生在论文讨论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理的课程学习安排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有效保证

美国的博士教育是以博士生的最终质量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年限来规定学生的毕业时间。在美国计算机专业,培养一个硕士/博士生一般需要至少5年时间。由于强调博士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博士学习阶段,博士生都会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并尽可能地将研究项目中的问题和课程学习联系起来,用所学到的方法或思路来解决新问题。

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虽然学生的背景不同,但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顺利完成博士课程要求和博士论文要求,系里建议学生按如表1所示的时间表安排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计划。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不但在本系有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规划来自由选课,而且也鼓励学生在其他相关院系选修本系没有开设但对研究有用的课,如数学系或电子工程系的高级课程。总之,美国博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训练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5启示和建议

美国的博士教育强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用于探索与创新的研究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决定博士毕业生日后发展潜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博士教育主要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研究项目驱动型教育”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但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这种单纯强调研究项目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博士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没有严格的博士课程要求和淘汰制度,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知识结构的完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博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最终将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笔者建议,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应该首先强调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论哪个方向的学生都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如算法、分布式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这些核心课程应由教师来讲授;同时,应严格课程的考核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选修课,由于其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借鉴国内外Seminar课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有效地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上好Seminar课。

博士生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通过严格的培养机制和灵活的培养方法,在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项目结合起来,严格博士生培养机制,完善博士生资格评估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博士研究生的质量;以及如何真正教会学生探索科学基本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是我们在计算机学科建设中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工程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04-02

如何使工程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全世界教育界面临的共同课题。美国已重新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其总趋势是从原来的重视工程背后的原理回到重视工程实践。[1] 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逐渐回归工程,其中国内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专业型硕士的比例逐年提升就是一个明证。在这种前提下,对传统的研究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计算机测控技术》是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及“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属于信息科学领域,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测量、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仪器仪表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仪器、仪表领域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工程开发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视觉检测与光电测量技术、精密测控与仪器智能化、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电子测量技术、新型传感器与敏感材料、光纤激光器与光电器件等。

近几年,为使《计算机测控技术》这门课满足工程教育的发展需求并与学科研究方向相适应,我们根据学生后续所从事研究的课题特点和工程实践需求,对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课程要求与学生特点

计算机测控技术是一门工程技术类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构建测量系统或测控系统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技术。这门课程是测控、自动化等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通常要求学生在修完“微机原理(或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后必修或选修的。该课程内容丰富且自成体系,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本科专业来说,一般会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和定位调整授课内容和课程主线。[2] 总的说来,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弹性较大。仪器学科将这门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技术构成和实现方法,初步具备简单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调试和运行维护的能力,为后续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基础。[3] 在研究生生源多数出自测控等相关本科专业的情况下,因为学生已经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这门课程,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强调不能简单重复或加强本科所学知识,而是根据后续研究需求通过大型实例和大量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系统综合设计、调试能力。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我校仪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师范类、理科类、三本专业等生源比例不断扩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学生也并非源自测控、光信等相关本科专业。上述客观事实对《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原因归纳如下:①大多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学习过传感器、测控电路等课程,对各种物理量的采集转换方式、输入信号调理电路的组成等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②学生对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常用执行部件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③学生在本科期间虽然已学过微机原理等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实验环节过分依赖成套的商品化实验设备,即实验箱,这些设备降低了教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却使实验停留在要求学生按图接线、记录数据等认知、验证阶段,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硬件组成、工作原理等没有真正掌握。④部分学生在考研过程中忽视了正常课程学习,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畸形现象。

根据以上分析,在研究生生源多样化、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前序课程知识、动手能力较弱的前提下,按照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计算机测控技术》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无法完成课程任务,也会使学生由于难度大而丧失学习信心。

二、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构成测控系统核心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不断提升、种类日益丰富,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形式、技术种类也不断拓展,更加灵活。研究生在后续课题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需要逐步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更新速度的不断提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一年的理论课学习阶段,每门课程的课时不可能太多,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仪器学科的学生来说,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都限定在32个课时之内。学生基础薄弱、课程技术内涵层次丰富、授课课时有限,上述多种因素交叉作用,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适应现状并且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研究生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学习主动性的特点,我们首先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

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4]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正因如此,在课程教学中参考国外教学方式,比如,课堂中对难点、重点内容,多采用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和回答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课程中弱化理论推导,仅简单介绍方法、思路及结果的应用,具体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布置思考题和大作业,锻炼学生课后收集资料、阅读并理解文献、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在采用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的课程授课方式前提下,在拟定教学内容时把大量外延扩展内容放在课外,鼓励学生自学,对课内教学内容进行浓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绪 论(2课时)

通过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测控系统示例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进而总结归纳计算机在测控系统中的典型应用方式;根据技术发展现状介绍测控系统中常用的计算机系统种类,强调根据需求选择计算机;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测控系统中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2.输入输出接口技术与输入输出通道(6课时)

主要包括输入输出控制方式和输入输出接口设计方法;输入输出通道组成及常用技术;输入输出通道的抗干扰措施。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的特点,在接口设计过程中强调根据信号特点和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接口设计。输入输出通道主要围绕实际工程需求分析各组成部分的技术参数和器件选择原则,并根据应用特点介绍相应的功能电路。要求学生根据应用需求和特点了解从传感器选择、传感器信号调理、输入接口到输出接口、输出信号调理、执行部件驱动等完整过程的设计原则。

3.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2课时)

以课题中用到的温度控制系统为例讲解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参数调整方法。

4.测量数据处理方法(4课时)

通过实际程序实例讲解量程切换和标度变换、零位及灵敏度误差校正、非线性校正、数字滤波等测控系统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5.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4课时)

用比较完整的课题实例与学生一起分析计算机测控系统的一般设计步骤、主要考虑的问题以及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考虑性价比等实际工程中必然会涉及的问题。

6.多机测控系统和测控系统的可靠性保证(2课时)

根据技术现状分析测控系统的组网方法及常用通信手段;讲解如何在系统构建过程中提高系统的软、硬件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等能力。

7.课程实验(12课时)

采用开放实验内容和开放实验室方式完成课程实验。

三、课程实验

对工程技术类课程来说,实验对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6] 但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12课时的实验不足以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中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过程和调试过程。正因如此,实验内容和实验实施方式必须进行调整。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前由教师指导完成固定实验的方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素材,制作电路板后由学生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器件完成焊装;之后完成三个基础实验:V/F转换及频率量输入,温度采集,人机接口实验;在三个基础实验之上,由学生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和执行部件,自己设计接口电路并编写程序实现特定功能。

实验过程完全开放,实验室提供基本调试工具和场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实验时间。除规定的实验学时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增加时间;也可以把电路板带走进行调试。教师实验辅导和答疑方式灵活,学生有问题既可当面探讨,也可以邮件或其他方式提问。

四、课程考核方式

与强调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方式相配合,课程考核不再采用答卷形式,课程考核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实验过程、结果的总结分析;一部分是根据给定的设计题目,查资料完成实际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硬件实现方案和软件实现方案。学生完成以上两个设计报告后,需结合自己的报告与教师进行方案设计交流,探讨方案存在的问题。

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以工程化为主导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课程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较好地促进了仪器专业《计算机测控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后续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2 罗胜等.与专业培养方向相结合的专业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8):117~119

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

4 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2002―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将达到硕士生120万,博士生15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1-2]。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量每年增加100万[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库,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所在。针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集聚等特征,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研究生联合指导培养方式的探索,依托浙江区域经济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技术学院、瑞典布莱金厄工学院、IBM公司、杭州国家软件基地、杭州国家动画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在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开展合作,结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进行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实践探索,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精英人才。

1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常顺英研究员将研究生的创造性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4]。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进行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或者说,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获得有效创意的思维活动和方法,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研究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过程中,还应注重独立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在科技研究活动中,研究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提出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育

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的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5]。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开发环境与软件中间件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电子商务技术,智能技术与应用及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生通过专业学习,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能够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2.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研究生生源主要为应届生。应届生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人较少直接参加科研实践,缺乏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研究目标不明确,不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很多研究生还是用本科阶段的学习方法,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它。其次,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出现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再次,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从事研究的机会不多,这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跨学科研究生指导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个性化培养计划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一个多样的、有利于学术个性成长的环境。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保障。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大纲上列出多部相关教材及学科前沿著作等,使研究生和导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同时针对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设置企业实践必修环节,研究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既要对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更加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个性培养计划中,第一学年主要完成相关课程必修学位课和选修课的理论学习,学会创新科学思维及方法。第二学年是关键的一年,主在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企业实践、广泛收集资料,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这一年中,专业导师团队要负责严格的选题把关和中期考核筛选。中期筛选考核包括学位课和选修课学分及科研实践能力是否达标,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等,合格者进入第三学年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不合格者要终止学习可肄业处理。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

3.2研讨性教学过程

笔者作为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国际性较强的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期间主讲了计算机三维视觉,指导了多门智能技术相关课程,也旁听了国外教授主讲的人工智能等研究生课程,发现许多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有大量的参考书目。学生上课前必须先浏览该课程的课程网站,了解上课内容和下载相关资料。课堂上,主讲教授经常先以一个典型案例(常为最新的研究论文)说明知识点,再留出时间与学生讨论,学生基本上是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问题跑图书馆或上网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案例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着眼于发展研究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研讨会形式的教学过程给了我们启示,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我们导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研究生课程,引进反映学科新技术、新成果,反映专业领域热点和研究进展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启发研究生思维,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还要求研究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我课堂教学,学生当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增加自主设计的实验课程。这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而且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研究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多样化专题讨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多来自不同专业,如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对本专业,本领域内的理论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专业研究。对每一位研究生而言,其他同学的研究都是新的研究领域。为此,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学科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会。专题讨论会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一平台内分享学习成果、探讨问题、分享学习资源,营造良好活跃的学习气氛。研究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创新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在讨论会中提出来,导师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一方面加深研究生对课题的理解认识,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企业实践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大量企业实践平台。低年级研究生利用假期到软件公司、企业工作实习,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同时通过实践,了解目前技术瓶颈,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为公司企业研发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企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又可以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独特的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深受企业欢迎,有的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公司工作,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连接。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建立了一批稳定的研究生实践基地。

3.5研究生导师团队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对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以导师团队方式指导学生。团队中的导师来自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主要导师都有国外留学或访问研究的经历,有着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导师团队内的研究生如有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咨询导师团队的其他导师,寻求问题的研究方案,团队导师对学生的研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导师团队定期交流,讨论研究生学习进展,交换指导意见。导师以团队方式指导研究生,是一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这种方式,一方面避免导师个人学术水平、知识面、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生创新思维,让研究生更加主动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为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4结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校在相关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内容上,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创新才能进步。我国的学生在总体上基础扎实,但创新能力较弱;计划内的课程成绩较好,但主动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最具活力的人才队伍,所具有的实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国家和民族在今后国际上的兴衰和地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并投入相应的精力,切实做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侯建国. 研究生教育工作应坚持创新求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1-3.

[2] 陈子辰,许为民,林伟连,等. 新世纪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G]//谢桂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70-189.

[3] 刘学民. 加大创新力度 再创学科辉煌:关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专业设置及创新改革的研究[C]. 第二届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116-118.

[4] 常顺英,林彤.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106-109.

[5] 2009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EB/OL]. [2009-09-11]. / articleContent.do?articleId=459.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CHEN Sheng-yong1, YAO Chun-yan2, XU Xin-li1, WANG Ming-huan2, PENG Wei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计算机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 研究生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99-01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逐渐进行扩大,并且农业院校的研究生招生方向也在变得宽阔。由于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年龄和经历,所以专业和层次也就出现了较大的不同;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影响下,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变的越来越复杂。因为高校存在的这些复杂的情况,所以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也就会变得更难,这就让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只有去改善和创新研究生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去适应我国农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诸多需求。农业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去培养有良好专业和思想素质的高层次农业人才。研究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研究生管理工作是贯通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它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这几个环节中。

1 农业院校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院校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一般的农业院校认为研究生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知识方面都会比本科生的能力强的多。一些院校的研究生甚至曾经参加过工作,这样的研究生的生活阅历很丰富,同时他们就拥有了自己处理事情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农业院校就忽略了研究生这个群体自身的特点,只是把管理本科生的那套模式照搬到研究生的管理模式中。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信息通知和学籍档案及安全管理的简单层面上。而且各个院系缺乏对研究生管理的重视程度和专业型的管理人才。由于种种的因素也就造成了目前“放牛式”的研究生管理的工作状况。

1.2 农业院校对研究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研究生已经成家立业,所以他们身上不只是肩负着社会责任还肩负着较重的家庭责任,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都很现实,有部分研究生的年龄比较大,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过度的依赖家庭来完成研究生学业。研究生的管理人员不便于对学员的安全教育、奖惩制度、宿舍管理、就业指导等日常事务进行集中管理。其次,研究生的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己经具备一定的自我解决事情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没有把管理个人日常事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导师的精力不能分配均衡,在教和研之后也就不能抽太多的时间来指导和关心自己的学生,让导师们不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学术以外的事务进行指导。

2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逐渐地变成了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农业院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研究生做好管理工作是社会蓬勃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农业高校的工作者应该分层次、分重点、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这些工作步骤都应该根据研究生工作的特点。研究生的素质高不高和能力强不强可以代表一所高校的综合能力水平。所以,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应该在明确方向,有步骤的前提下去提高高校研究生管理的综合水平。

2.1 加强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因为研究生管理工作在农业院校的综合实力发展中占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研究生管理工作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院系应该对给予研究生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的态度。各个农业院校的领导应该去重视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这样研究生管理部门和科室才能有重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态度,他们也就能够很好地配合和实施研究生的管理工作的任务。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不能零零散散,应该集中所有能够集中的工作力量去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生管理工作应该是结合各院、系的分散管理,想要把研究生管理工作做到最好应该因地制宜,这样的工作方法就可以利于发挥专职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各院系和导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专职的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2.2 强化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

农业院校的院系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去强化关于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力度,这是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研究生辅导员是经常和研究生联系的工作人员,所以研究生辅导员一定要加强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随时了解他们生活状态和思想,辅导员应该从日常生活起居就关心研究生,这样就能和研究生建立友好的关系立和师生之情,辅导员的工作可以为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供良好和重要的保障。农业院校和院系应充分的去发挥他们的服务和管理职能,为研究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加方便和有利的条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一定要针对研究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情况,去找寻研究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使他们成为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综合能力强、道德修养高的合格建设人才。总之高校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论高校采取何种研究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深信,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进,高校管理模式也可以随之深入进行和创新,高校的研究生的管理部门可以为管理和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傅金华.研究生工作管理有效性探析[J].西北工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73.

[2] 张芳娥.新形势下研究生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300-301.

[3] 黄文伟,刘诗波.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1):47-50.

[4] 许函明.研究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教,1997(3):69-70.

[5] 魏晓慧,吴庆禹.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当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