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头针疗法;现代康复疗法;小儿脑瘫;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138-02

小儿脑瘫即小儿脑性瘫痪,是从小儿开始受孕到出生后脑部未发育成熟前由于多种原因而导致出现的脑部发育缺陷或脑损伤症状,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以及存在运动障碍,一般会伴有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以及惊厥等[1]。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头针和体针疗法、舌针疗法、综合疗法(如康复+针刺、针刺+穴位注射+推拿等)以及特殊疗法(如针刀疗法、穴位注射加作业疗法等),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为探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该院采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方式对小儿脑瘫患者进行治疗,以2006年1月―2009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小儿脑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共收治70例小儿脑瘫患者,列为观察组;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脑瘫患儿中的50例列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在0.5~9岁之间,平均5.2岁;病程在0.5~2年,平均1.1年。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0.5~8岁之间,平均5.0岁;病程在0.5~2年,平均1.2年。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儿均依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诊断[3]。②均采用智测法(Gresell)以及运动功能测评表(GMFM)进行测定。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头针方式治疗。

1.3.1 头针疗法 ①基本穴位选择:四神聪、百会、颞三针、针三针、额三针。②根据病症配合针灸穴位:语言障碍配合上廉泉以及哑门;运动障碍配合足三里、丘墟、脾俞、肾俞、悬钟以及阳陵泉。另外,肢体运动无力情况,上肢主要配合外关、曲池和合谷;下肢主要配合足三里、落地穴、下巨虚以及阳陵穴。③具体操作:进行局部消毒,将头皮针与头皮呈20°推入刺激区,入针感觉无涩滞后,将针留置1 h。配合使用的体针需在穴位部位采取浅刺快出的方式进行针灸。针灸1次/d,针6次后休息1 d,4周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周,共针灸6个疗程[4]。

1.3.2 现代康复疗法 ①运动疗法。鉴于患者一般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行走(爬行)、坐立、卧位、跪位、站立以及翻身等基本性练习。整个练习由脑瘫儿童康复师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部分年幼的患儿可让家长协助进行锻炼。按照90 min/d,2次/d的方式进行。②康复护理。在康复计划各个步骤的执行中,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一般护理、家庭护理干预、日常生活护理等各种相关的护理,以利于患儿持续有效地进行康复锻炼。③语言疗法。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儿,分别设置语言锻炼方面的测试题,包括言语性以及非言语性的测试患儿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测试题,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④对于姿势异常的患者,除让专业的康复师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外,同时利用机械以及电子技术,为患儿设计或配备相应功能锻炼的辅锻炼器械,以利于帮助患儿实现更好的康复锻炼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①依照CCDC(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对患儿的MDI(智力发育指数)在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与6个疗程后进行分值评定,分值愈高,表明智力发育情况愈佳。②对整体疗效情况进行评定。有效:智力出现提高,运动功能、协调功能、语言功能、自动反应及原始反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智力提高明显,运动功能、协调功能、语言功能、自动反应及原始反射均改善显著,并接近或达到正常儿童水平。无效:以上各相关指标均变化不明显[6]。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MDI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MDI评分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和6个疗程后,两组的MDI评分分值均出现了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整体疗效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7%;有效24例,占34.3%;显效36例,占51.4%;无效10例,占14.3%。对照组总有效率64.0%;有效16例,占32.0%;显效16例,占32.0%;无效18例,占36.0%。观察组整体疗效明显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脑瘫主要是因大脑内部或者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受损而导致,单独采用药物等方式治疗较难恢复,临床采用针灸治疗方式比较常见,针灸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主要通过对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产生一定刺激,使得大脑局部的血供情况得以改善,促使脑细胞逐步活跃,并最终使受损的脑细胞逐渐复苏,实现脑细胞基本的代谢功能[7]。

针灸疗法治疗中临床出现不少复合其他方式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的例子,整体疗效均比较明显,笔者尝试将头针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相结合对小儿脑瘫病症进行治疗,充分发挥两种疗法的相互协同作用,整体效果较之单纯采用头针疗法效果明显更佳。在治疗3个疗程和6个疗程后,MDI评分分值升高幅度明显更大;另外,治疗后总有效率85.7%,显效率51.4%,较之单纯采用头针疗法治疗后总有效率64.0%,显效率32.0%,疗效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可知,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方式治疗小儿脑瘫临床验证整体疗效显著,值得今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滢如,朱江.我国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6-900.

[2] 潘小霞.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1,17(5):137.

[3] 毛昭怡,杨小存,罗琼,乖.头针治疗小儿脑瘫1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3):187.

[4] 周辉,程,庄柏.按摩、功能训练、针灸结合Bobath球训练治疗小儿脑瘫72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69-70.

[5] 李红霞,李树伟,陈龙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32例[J].现代中医药,2009,29(3):68-69.

[6] 李银兰.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并发智力低下68例[J].中国康复,2011,26(1):45-46.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第2篇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由于调节膀胱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排尿功能障碍。它可以是先天性的如脊髓发育不全,也可以是后天的疾病或损伤造成。常见原因有大脑疾病、脊髓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引起。本文重点讨论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障碍。

1排尿生理

正常人的贮尿和排尿是由自主神经、躯体神经及中枢神经协调控制下完成的。由脊髓S2-4节段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随盆神经至膀胱逼尿肌(内纵、中环、外纵)上的神经丛,与丛内紧靠膀胱壁的器官旁神经节或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发出的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逼尿肌。副交感神经分泌乙酰胆碱,与逼尿肌上的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膀胱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而排尿。交感神经自T11—L12节段发出,其纤维经腹下神经至腹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膀胱后再分支支配膀胱平滑肌,使以a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膀胱颈平滑肌和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膀胱体部以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逼尿肌松驰而抑制排尿。

躯体神经S2-4骶神经组成的神经,支配尿道、直肠外括约肌等横纹肌。脊髓内的低级排尿中枢接受脑干及大脑皮质中枢膀胱功能区的调节。

当膀胱逐渐充盈尿量达到100ml时有充盈感,达到300-400ml时,膀胱内压升高,压力上升到15cmH2O(1.47kpa),膀胱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将兴奋经盆神经副交感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将冲动传入脊髓的排尿中枢,并经薄束传至脑干的排尿中枢及大脑皮质的排尿意识控制中枢。若大脑皮质及脑干对脊髓排尿中枢无抑制,则引起盆神经传出纤维兴奋,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腹下神经(交感)抑制,膀胱括约肌松驰,开始排尿。

2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

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上尿路的功能,使膀胱在贮尿期保持低压。在排尿期尽量排空,以免造成膀胱的防御功能下降,膀胱挛缩,结石形成。同时能更好、更快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再就业,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分类方法较多,以往的分类,常受检测设备的限制。随着尿流动力学检测设备的应用,1979年KRANE提出能正确指导治疗方案的尿流动力学分类,临床沿用与该分类相近的有失禁型障碍和潴留型障碍两种,便于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外科治疗,康复工程处理。我院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有留置导尿、膀胱冲洗、间歇导尿、膀胱排空训练、外集尿器装置及药物治疗。在康复训练前现要测量膀胱内压和容量并绘制容量、压力曲线图。

正常人白天排尿3-5次,夜间排尿1次,每次尿量为200-400ml,24小时尿量1000-2000ml,平均为1500ml。正常成人的膀胱压力为20-40 cmH2o。正常情况下,膀胱受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冲动的影响,处于轻度收缩状态,其内压保持在10cmH2o。由于膀胱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故尿量开始增加时,膀胱内压无明显升高。当尿量达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开始升高,并出现尿意。当膀胱内压达35 cmH2o时,膀胱逼尿肌节律收缩,但排尿可受意识控制,当压力大于70 cmH2o时,排尿不得不进行。

正确测量膀胱容量及压力,准确绘制膀胱容量压力曲线图,可以正确指导临床诊断,准确制定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计划。当膀胱容量小于正常范围,压力明显高于正常时,患者的膀胱容量过小,会出现每次尿量减少,每日的排次数明显增多的症状。通过绘制膀胱容量与压力曲线图,可以对尿失禁的性质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在制定康复方案时,首先要解决患者的尿频症状,最后再减少残余尿量。当膀胱压力正常,容量明显增大时,患者膀胱容量增大,尿潴留,主要康复方案在于较少残余尿量为目的。以下是正常的膀胱容量与压力曲线图:

2.1康复训练的方法

在急性损伤或重症术后因身体虚弱不能排空膀胱患者,或合并有尿潴留、尿失禁导致护理困难的,以及上尿路受损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在不益行间歇导尿时,我们多采用留置尿管,每4-6小时间隔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在留置尿管进行膀胱训练时常见的并发尿症有尿路感染(据文献报道置管24小时菌尿发生率为50%,96小时发生率为98%-100%)、膀胱结石、慢性膀胱挛缩、附睾炎和炎,尿道损伤、尿道脓肿、尿道狭窄等、阴囊并发症。还会出现血尿及膀胱痉挛。少部分患者还会并发自主神经过反射,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为了清除膀胱内沉渣防止导尿管堵塞,减少感染,我们常用0.2%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250ml-500ml每日一到两次膀胱冲洗。

通过一周的留置尿管训练,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为了能使患者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减少、阴囊部的合并症及感染,使膀胱周期性的扩张与排空,近似生理状态,促使膀胱功能恢复。采取拔出尿管改为间歇导尿的方法。间歇导尿由护士、受过陪训的家属或患者实施,操作要轻柔熟练,必要时加用表面麻醉剂(2%利多卡因胶浆),要求在每次导尿时要记录时间及尿量。间歇导尿可采用日常生活中适用的清洁导尿术代替无菌导尿术,这是导尿技术的一大进步。导尿次数每天4-6次,若能自动排尿100ml以上,残余尿量300ml以下时每6小时导尿一次。自动排尿200ml以上,残余尿量200ml以下时,每8小时导尿一次。当残余尿量小于100ml以下时可停止导尿,让患者自行排尿。每周测一次尿常规,逐渐延长。对实行间歇导尿的患者,每日液体入量应控制在2000ml以内,初期可早、中、晚分次分量饮水,在早8点、中午12点、下午2点、6点饮水400ml,在早10点下午16点饮水200ml。在晚8点到次日6点不再饮水。逐步做到均匀摄入。

在每次导尿前均应配合各种方法进行膀胱训练,让其自行排尿,尽量排空,再行导尿,测量排出尿量及导出尿量。每次排尿时间应相对固定,多在饮水后1-2小时进行。膀胱训练除了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肾盂炎患者禁用。泌尿系感染、结石、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慎用外,应早期进行训练。膀胱训练的目的是减少残余尿量、保持每日3-4次的规律排尿、减少泌尿系感染、维护输尿管瓣膜功能,防止返流,保护肾功能。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训练方法要与定时定量饮水管理方法相配合,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常用的膀胱训练方法有:耻骨上区轻叩法,这种方法常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者(骶髓以上损伤或病变)的逼尿肌反射亢进者。患者或家属用手指轻叩耻骨上区,引起逼尿肌收缩,不伴有括约肌收缩,产生排尿。屏气法(VALSALRA) 是通过增加腹压来提高膀胱压力并使膀胱颈开放而引起排尿。患者身体前倾,深呼吸4次,延长屏气,作一次深吸气,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数次至尿液排尽为止,尽量排空膀胱。还有挤压法。这种方法是将手指握成拳头,置于脐下3cm处,用力向骶尾部加压,患者身体前倾,可反复几次直至尿流停止。

在使用以上方法后效果仍不佳者,可以使用外部集尿器。集尿器包括男女式集尿器、成人纸尿裤、塑料食品包装袋、改装的等。

2.2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是以膀胱尿道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受体分部和药物对膀胱尿道平滑肌的作用为依据,目的是调节介质的作用改进下尿路贮尿和排尿功能。对失禁型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膀胱多贮尿,常用抗胆碱能制剂减少膀胱收缩(阿托品,6542-片,)。对潴留型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膀胱排空,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特拉唑嗪,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附:节选的两份病例

病例一:丁广学、男、25岁、因外伤至L1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术后,双下肢功能障碍6个月,专科情况:双侧腹股沟以下皮肤感觉消失,双侧髂腰肌、骰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趾伸肌肌力0级,鞍区感觉丧失,缩肛反射消失,括约肌肌力0级。入院诊断,1、L1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术后,2、脊髓损伤完全性截瘫(FRANKEL A),3、右足第二、三、四趾骨陈旧性骨折,4、褥疮,5、尿失禁。

经过间歇导尿、控制饮水量、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定时排尿训练、654-2口服治疗,患者能间隔4-5小时规律排尿一次,每次残余尿量小于100ml。

病例二:赵海文、男、18岁,因坠落伤至L1椎体爆裂骨折术后,小便功能障碍四个月收住。入院专科情况:皮肤感觉自臀中部减退,肛周皮肤感觉消失,缩肛反射消失,括约肌肌力0级,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5级,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肌力4级。诊断:L1椎体骨折脊髓损伤术后,完全性截瘫(FRANKEL A),尿潴留。

经过间歇导尿、控制饮水量、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定时排尿训练、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最终能规律排尿,残余尿量为9ml。

3小结

脊髓病变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在康复治疗上主要依据脊髓损伤平面,是完全和不完全性损伤,尿流动力学检查情况而定,与原发病因无直接关系。

严重脊髓损伤后,常出现运动、感觉丧失,即脊髓休克。一般持续6-8周,此时因为逼尿肌无力,表现为尿潴留,需要留置导尿管,但为了预防泌尿系感染,,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并用封闭式尿袋。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性导尿,平均导尿时间为10星期。

随着病情好转,经过康复训练,配合药物治疗,患者可自行排尿。大部分患者最终可不用药物自行排尿。对经过膀胱排尿训练,残余尿量仍大于100ml者,则应由护士或受陪训过的患者家属进行间歇导尿。

参考文献

[1]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41-447.

[2] 关骅.临床康复医学.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7-110.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31-633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卒中 失语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中图分类号:R743.3; R74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3-0027-04

Research progres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aphasia*

SUN Changhui1**, BAI Yulong 1,2***(1.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Nor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901; 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ABSTRACT Aphasia is one of the common functional disorders and sequelae of stroke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with aphasia is 21%-38%. Aphasia seriously hinders the normal communication and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brings in a heavy burden to the family and society.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speech language training is the main therapeutic method, but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ideal.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has some effects on aphasia.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aphasia.

KEY WORDS stroke; aphasia;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据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度上升,随着我国脑卒中患者日益增多,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也在逐年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资料显示,失语症的恢复往往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且仅有20%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复[1]。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疾病患者中,16.6%患有失语症[2],国外报道为21%~38%[1]。有失语症的患者通常比没有失语症的患者死亡率更高,参与的活动更少,生活质量更低。

失语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局部神经受损导致患者后天习得的语言能力受损或丧失的一种获得性语言综合障碍。典型的失语症包括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导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型失语、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八类[3]。

目前,卒中后失语症尚无公认有效的药物治疗。传统的语言训练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起效缓慢,效率偏低,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另外,缺乏一对一训练模式的专业语言师等因素使得该治疗难以广泛实施[4-5]。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1992年在TMS的基础上新近发展的一种无痛、无创、简单快捷的非侵入性神经电生理治疗技术[6],在促进精神疾病[7]、癫痫[8]、\动障碍疾病[9]、脊髓损伤[10]等疾病的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小样本研究报道表明rTMS治疗对卒中后失语症有一定成效[11]。本文就rTMS 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rTMS治疗失语症的机制

生理状态下双侧大脑半球存在交互抑制机制,其目的就是保持双侧脑功能的平衡。大脑左侧半球损伤后,这种平衡被打破,左侧大脑半球的抑制减弱,导致右侧大脑半球兴奋性相对增加,这不利于语言恢复。TMS是一种无创性的、在颅外对中枢神经进行干预的电生理调控技术,一般根据皮层刺激的频率进行划分。研究表明,高频rTMS作用于患侧脑区(左侧大脑半球)及低频rTMS作用于健侧脑区(右侧大脑半球)对脑卒中后语言功能的恢复是积极有利的[12-14]。因为高频率rTMS有易化局部神经细胞的作用,使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加;低频率rTMS有抑制局部皮质神经细胞的作用,使皮质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使大脑皮质发生可塑性改变,在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的前提下,大脑言语代偿区神经网络能够重建,进而恢复患者的言语功能[15]。

2 临床应用

2.1 低频rTMS对失语症患者右侧大脑半球作用

Martin等[16]对非流利失语患者(左侧大脑半球卒中后5~6年)给予右侧Broca区频率为1 Hz的低频刺激,治疗后发现患者图命名能力明显改善。国内也有相关研究:陈芳等[5]对左半球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右利手患者的右侧大脑半球Broca区给予1 Hz、80%运动阈值的rTMS治疗,发现对患者的言语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樊影娜等[17]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予以右侧Broca区,刺激频率为1 Hz,磁刺激强度为健侧肢体运动阈值的80%、每序列50次脉冲、每天10个序列、序列间隔120 s的治疗,患者的语言功能有较明显改善。Kakuda等[18]将rTMS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结合,对2例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两侧额叶给予1 200个脉冲的低频rTMS刺激,结果显示,2例患者的语言功能都有所进步。同时,国内学者还将其他方法与rTMS结合,肖卫民等[19]将90例早期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语言训练的基础上,对照1组再给予针灸治疗,对照2组给予rTMS(1 Hz)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加rTMS(1 Hz)治疗。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失语指数及自发言语、复述、命名等项目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将rTMS与其他治疗相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同样的,Kakuda等[20]对4例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rTMS联合每天60 min的强化言语训练,具体方案是予以每个病人10 min 6 Hz的启动刺激加20 min 1 Hz的低频rTMS,刺激部位为右额叶,每位患者接受18次治疗。发现治疗后患者的表达和听理解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肖军等[21]对Wernicke失语症和传导性失语症者选取右侧大脑半球相应语言区为刺激中心点,采用刺激频率为1 Hz、80个序列、每个序列10次脉冲、间隔10 d、刺激强度40%~90%(具体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耐受程度调整),共10次治疗。发现其中图命名改善最明显,自发性言语次之,听理解和复述较差。

2.2 高频rTMS对失语症患者左侧大脑半球作用

多数实验结果支持高频rTMS可易化兴奋失语症患者左侧大脑半球,对语言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王甜甜等[22]对24例脑卒中后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对照组,低频组以及高频组,对患者左侧半球Broca 区进行高频rTMS治疗。采用运动阈值的80%为刺激强度、频率为5 Hz,治疗20 min,每周5次,共2周,对患者的视图命名成绩及反应时间均有明显的改善。Szsflarski等[23]对8例中重度慢性失语症患者的左半球Broca^给予80%运动阈值的刺激强度、为期2周、每周5 d的刺激,在左半球Broca区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有6例患者的语义流利度提高,提示左半球额颞顶叶语言相关功能区活动增强。陈芳等[24]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采用高频rTMS,刺激频率为10 Hz、每序列50次脉冲、每天10个序列、序列间隔120 s,刺激部位为左侧半球Broca区,连续治疗10次,对患者的失语情况有一定的治疗作用。Khedr等[25]应用3 Hz刺激左侧大脑半球语言区,观察到患者语言功能提高,但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后患者语言功能没有明显提高。

2.3 高频rTMS对失语症患者右侧大脑半球作用

胡雪艳等[26]对失语症患者右侧大脑半球Broca镜像区进行10 Hz rTMS治疗,发现对比在同一部位给予1 Hz刺激及无刺激对照组患者,高频刺激对语言功能改善程度更好。可能是患者的Broca区损伤较严重,不能很好进行功能代偿。由此可以表明对右侧大脑半球进行高频刺激可促进右侧大脑皮层相应部位功能重组,从而促进语言功能恢复。Winhuisen等[27]对11例左侧梗死后失语症症的患者(均为右利手)的右侧额下回以4 Hz高频刺激,采用正电子断层显像(PET)测得治疗后右侧额下回呈高代谢,但发现患者语言出错率上升,流畅性下降,表明高频rTMS刺激非优势半球不利于言语恢复。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而对于流利性失语症患者的研究非常少,同时主要集中于低频rTMS刺激治疗方面。

3 TMS治疗副作用及的安全性

rTMS治疗临床比较安全,主要副作用是可以引发癫痫,但迄今为止未见明显长期副作用的报道。Muller等[28]研究表明,大部份的影响是轻度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占16.7%;最严重的副作用是诱发癫痫,其中癫痫患者的阳性率是0.16%。Seniow等[29]和Kakuda等[20]的研究也均证实rTMS用于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治疗是安全的。但至今尚无针对TMS操作安全系数及远期安全情况等的完善报道。2009年Rossi等[30]针对TMS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刺激参数、使用伦理问题及癫痫、眩晕副作用的预防措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但对失语症尚无定论,随着研究的逐渐增多将有更充分的数据提供最佳刺激参数以及安全指南。

4 TMS治疗的局限性

Martin等[31]对5例慢性期失语患者进行右侧三角部抑制性磁刺激治疗,干预前后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发现其中一名患者对rTMS治疗效果较好,其他几个失语较严重的患者TMS反应较差。作者认为,进行rTMS患者语言功能至少要达到波士顿命名测验(Boston Naming Test, BNT)前20个平均正确命名3个,否则rTMs治疗后不会观察到患者命名能力的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损伤较严重的失语症患者进行rTMS 没有明显效果。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可见某些损伤较严重的患者进行治疗后效果不明显。

5 讨论与总结

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rTMS可改善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促进大脑语言功能网络重组,且rTMS副作用较少,但部分损伤较严重的患者对某些方案rTMS治疗效果不佳。还有很多疑问等待研究和探索,如失语症患者类型及刺激部位选择问题;TMS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最佳介入时间;以及如何将目前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等。相信rTMS将有望成为失语症患者的新福音。

参考文献

[1] Berthier ML. Poststroke aphasia.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 Drugs Aging, 2005, 22(2): 163-182.

[2] 王新德, 陈海波. 急性脑血管疾病言语障碍的研究[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88, 21(4): 201-203.

[3] 李胜利. 失语症康复[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中国康复医学会, 2006: 3.

[4] Weiduschat N, ThieI A, Rubi-Fessen I, et al.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aphasic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 Stroke. 2011, 42(2): 409-415.

[5] 陈芳, 王晓明, 孙祥荣, 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失语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脑电活动的影响[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2): 7-10.

[6] Platz T, Rothwell JC. Brain stimulation and brain repairrTMS: from animal experiment to clinical trials ― what do we know?[J]. Restor Neural Neurosci, 2010, 28(4): 387-398.

[7] Schutter DJ.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s a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J]. Tijdschr Psychiatr, 2011, 53(6): 343-353.

[8] Sun W, Fu W, Mao W, et al.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artial epilepsy[J]. Clin EEG Neurosci, 2011, 42(1): 40-44.

[9] Kodama M, Kasahara T, Hyodo M, et al. Effect of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hysical therapy on L-dopa-induced painful off-period dystonia in Parkinson’s disease[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1, 90(2): 150-155.

[10] T新红, 崔丽英. 经颅重复磁刺激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0, 37(6): 535-538.

[11] 汪洁, 吴东宇, 袁英, 等. 应用在线经颅直流电刺激探查外侧裂后部对失语症恢复的作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5): 406-410.

[12] Hamilton RH, Sanders L, Benson J, et al. Stimulating conversation: enhancement of elicited propositional speech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non-fluent aphasia follow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J]. Brain Lang, 2010, 113(1): 45-50.

[13] Murdoch BE, Barwood CH.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a new frontier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speech-language disorders[J]. Int J speech lang Patrol, 2013, 15(3): 234-244.

[14] Cotelli M, Fertonani A, Miozzo A, et al. Anomia training and brain stimulation in chronic aphasia[J]. Neuropsychol Rehabil, 2011, 21(5): 717-741.

[15] Málly J.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rTMS and tDCS) in patients with aphasia: mode of action at the cellular level[J]. Brain Res Bull, 2013, 98: 30-35.

[16] Martin PL, Nasser MA, Theoret H,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s a complementary treatment for aphasia[J]. Semin Speech Lang, 2004, 25(2): 181-91.

[17] 樊影娜, 赵佳. 低频rTMS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 2016, 31(1): 28-30.

[18] Kakuda W, Abo M, Kaito N, et al. Functional MRI-based therapeutic rTMS strategy for aphasic stroke patients : a case series pilot study[J]. Int J Neurosci, 2010, 120, (1): 60-66.

[19] 肖l民, 李爱萍. 经颅磁刺激结合针灸与语言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疗效[J]. 广东医学, 2014, 18(7): 2132-2134.

[20] Kakuda W, Abo M, Momosaki R, et 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6-Hz-primed low-frequency rTMS combined with intensive speech therapy for post-stroke aphasia[J]. Brain Inj, 2011, 25(12): 1242-1248.

[21] 肖军, 冯园, 易刚, 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外侧裂周失语症的疗效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3): 119-120.

[22] 王甜甜, 陆芳, 李霖荣, 等.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16, 31(6): 412-413.

[23] Szsflarski JP, Vannest J, Wu SW, et al. Excitator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duces improvements in chronic post-stroke aphasia[J/OL]. Med Sci Monit, 2011, 17(3): CR132-139. doi: 10.12659/MSM.881446.

[24] 陈芳, 詹成, 杨玲, 等. 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失语的疗效研究[J]. 世界临床医学, 2015, 9(11): 4.

[25] Khedr EM, Ahmed MA, Fathy N, et al. Therapeutic tria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eurology. 2005, 65(3): 466-468.

[26] 胡雪艳, 张通, 刘丽旭, 等.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后失语症患者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 北京: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14: 1.

[27] Winhuisen L, Thiel A, Schumacher B, et al. The 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and poststroke aphasia: a follow-up investigation[J]. Stroke, 2007, 38(4): 1286-1292.

[28] Muller PA, Pascual-Leone A, Rotenberg A.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 positive sensory phenomena: a review of literature[J]. Brain Stimul, 2012, 5(3): 320-329.

[29] Seniow J, Waldowski K, Lesniak M,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in early aphasia rehabilitation: 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 Top Stroke Rehabil, 2013, 20(3): 250-261.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肝性脊髓病;肝移植术;护理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肝病并发症,病理基础是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截瘫和脊髓锥体束征,此病呈进行加重,并发症多,最终会失去行走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威胁生命。1976年由河北唐山工人医院报告了国内首例HM,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 肝性脊髓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学说有慢性中毒学说、营养不良学说、免疫损伤学说、维生素B族缺乏等。普遍认为,通过改善肝功能、降血氨、营养神经等内科综合治疗可以缓解HM症状,也有中药针灸康复等手段治疗HM,而肝移植手术则是治疗HM的重要手段,文献报道[1]肝移植手术不仅可以改善HM患者的肌力,还可以改善其他的肝病表现。Weissenborn等[2]也认为,原位肝移植(OLT)由于从病因上解决了问题,目前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治愈HM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现将近3年在我科行肝移植术的7名肝性脊髓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55岁,均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史,4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3例有脾切+门奇断流术史,3例有反复发作肝性脑病史,2例为痉挛性截瘫,5例下肢震颤、抽搐、行走不稳需二人搀扶,肌力Ⅱ--Ⅳ,肌张力高,膝腱、跟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深浅感觉正常。颅脑CT和脑电图检查均见异常,排除其它原因致脊髓病。均在我科行肝移植术,术后随访1年,7名患者肝功较前好转,肌力均曾加,4例可借助拐杖自行活动,2例呈剪刀步,1例需二人搀扶行走。

2 术前护理

2.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如有无性格改变等肝性脑病前兆,监测各项临床化验指标,保持出入量平衡,保证休息充足以利机体恢复。评价患者四肢功能活动状态,如有无震颤、行走不稳及肌力的等级,患者卧床时下肢保持功能位。

2.2心理护理 7名患者都有较长的肝病史,无论生理心理还是社会方面都不同程度承受着一定压力,特别是行走能力的丧失,更给患者带来绝望情绪。而患者及家属对肝移植术的不了解,一方面对手术本身的恐惧,及经济负担引起的焦虑,另一方面又对肝移植术所报有的过高期望,都给患者带来了矛盾心理,所以认知及心理护理对HM患者尤其重要。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和患者三方形成一种有效的支持系统。首先医护人员要为其讲解此病的大概情况,如病因,疾病发展,预后及常见保健知识。讲解肝移植术的大概过程,优点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再以成功病友的故事来缓解患者的矛盾情绪。虽然患者已知自己现实情况,但要正确勇敢的面对也是个困难的过程。可以讲解一些成功的案例,使患者建立信心。而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耐心,因为面对家庭中这类改变,家属的压力较大,除了照顾患者,还要顾及家庭和经济问题,所以要及时与家属沟通,疏导一些压抑情绪,使其能以良好的状态面对患者。患者的情绪和心态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考虑保护病人的自尊,面对病人偶有的暴躁无礼表示理解,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注意如有不良情绪时要疏导,进行有效沟通,让患者参与到自我护理中来,以建立起积极心态。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观察腹腔引流液及胆汁情况。注意适当翻身并检查皮肤骨突处,防止压疮发生。卧床时保持下肢功能位。常规晨、晚间护理,予复方硼砂含漱液漱口以防口腔感染。控制探视人员,每日予消毒液擦拭病房,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严格无菌操作。勤巡视病房,及时提供帮助。患者本身行动不便,如需要护士及家属搀扶站立或行走,以及其它辅助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防护,以防跌倒摔伤。卧床时需加床档,将患者常用必需物品放于便于取用的位置。饮食上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合理计划,要能满足机体恢复所需,又要防止蛋白摄入过量引起血氨升高,蛋白每日控制在30g以内,以植物蛋白为佳,必要时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提供以糖类为主,高热量、营养丰富的低脂清淡类食物,少吃多餐。并且多给予补充神经营养类物质,如给予大剂量维生素 B及C可促进神经再生。

3.2用药护理 7名患者移植术后均采用普乐可复+骁悉+甲基强的松龙三联免疫抑制疗法。2例出现精神并发症,表现为兴奋躁狂, 予抗精神病类药物对症后均缓解。出现这种情况时患者及家属会有焦虑以致会担忧到手术失败的层面,所以要及时行用药指导,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方法,使其明白这是一种药物的反应并且是可以解决的。要注意观察用药的副作用,如高血压、高血糖,精神并发症如兴奋,抑郁等,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要确保患者及家属掌握抗排异药的服用方法,如普乐可复是饭前1小时或饭后1-2小时,抽血查FK506血药浓度时是服药前半小时,要定时定点服用,进食低脂类食物,因为高脂类会影响排异药的吸收。

3.3肢体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肢体功能实际条件与家属共同制定一个详尽的功能锻炼计划。在伤口拆线后或病情好转的条件下,循序渐进锻炼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如定时对患者腿部肌肉进行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揉捏, 以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及血栓性并发症。在床尾系上两条粗而软且耐麿的绳子,患者平卧时手可抓住绳子或借助两侧床栏自行翻身和坐起。指导患者前足蹬于床头,进行背伸锻炼,双腿行曲伸、外展、抬高等活动。当病人肌力较好能下床活动时,二人搀扶于病房内站立,从几步开始短距行走,逐渐过渡到走廊内行走。练习患者使用拐杖和轮椅时确认患者能安全使用。有3例足下垂患者卧床时予穿布鞋托起。各种锻炼方法综合应用,视患具体情况实施。每日2-4次,每次15分钟到1小时不等,以患者不感到劳累为止,并注意安全,防止磕伤摔伤等,多予鼓励,以增强患者信心,逐渐由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3.4中医应用 神经系统损害的恢复本身是个漫长的过程,中医在HM治疗上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如针灸,理疗等,用中药活血化淤、温补脾肾、清热利湿退黄方。王昊[3]应用四物汤加减等治疗肝性脊髓病,收到较好效果。鞘内注射地塞米松阻止脊髓锥体束的脱髓鞘性改变。林怡等[4]的灯盏花素静脉滴注联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B12治疗HM,取得较明显疗效。本组患者均予B12肌注,5例均坚持在中医科行针灸、按摩治疗,出院后定期去康复中心复诊和治疗。

4 小结 肝性脊髓病虽然较少发生,发生率为0.25%[5],但其不可逆较严重且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可能导致残疾,随着现今肝病的增多,HM也可能较前多见,一旦发生,其恢复过程较慢,而肝移植术的应用为HM患者带来了希望,加之系统、持续的肢体功能锻炼,结合中医手段,HM患者的治疗前景较前宽广,但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如何更好的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仍是重点。中医理疗用于HM的治疗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强调医疗护理上的预见性,重在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RobertoT,JanD,BernardDH,etal.ImprovementofHepaticMyelopathyafterLiverTransplantation[J].NEnglJMed,1999,340(2)B151

[2] LauricellaAM,QuintanaIL,KordichLC.Effectsofhomocys2einethiolgrouponfibrinnetworks:anotherpossiblemecha2nismofharm.ThrombRes,2002,107:75279.

[3] 王昊,王瑞雪.四物汤加减治疗肝性脊髓病15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1,7(16)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