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研究

城市设计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研究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美学环境

一艺术范畴

1“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1]。

总结城市形态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城市空间)往往比实体形态(城市建筑)更重要。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合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有些城市具有诱人的形象条件,吸引了大量的观光客,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却认为城市的结构有问题,生活不便,所谓的吸引力纯粹是一种城市的作秀表演;有的城市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备感亲切、温馨,居民不肆张扬,乐得逍遥。在这样的城市中待得稍微久一些,你就能感受到恬静、舒适带来的愉悦和。很多欧洲城市和我国江南的一些中小城市之所以让人难忘,原因恐怕就在这里。这就说明了一个城市美的问题:高层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结构合理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城市形态的真,必须要首先做到结构合理,然后再考虑在真实的形态下去塑造形象。只有惹眼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城市的结构完全脱节,那这个城市的形态就属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无法创造美的。

2“善”的城市环境

我们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脉环境。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的显性形态是由那些可见的要素组成,包括人、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而城市的隐性形态指的则是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显性的形态,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体验,可以感知,特别是城市中公共领域的形态,它的使用和体验,决定着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的感知,强烈地影响着对城市的使用;隐性的形态是设计者所不能控制的,它受文化形态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很复杂。凯文·林奇指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认知要求为目标。人是城市景象的一部分,城市形象是人的一切感受的合成,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2]。

善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在文脉环境上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如果一个城市功能不健全,效率低、质量差,而消耗又大,就无法满足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那又如何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呢?有些城市和地区,虽有着良好的环境资源,但是连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都无法保证,人们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美。城市应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体现城市环境美的合目的性,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欲求。

3“美”的城市意象

艺术的创造,首先需要构思。而构思的中心,就在于建构意象、经营意象,其目的还是要实现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生活价值的感悟。

人类对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当然,城市不是作为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而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艺术的创作角度讲,城市设计关注的多为城市环境艺术的组合,关注街道、广场、建筑、园林、雕塑等元素的相互关系,确立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并将它们的美体现出来,表达出来。

在艺术构思中,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矛盾。“象”是客体对象的映像,无论是直接感知的映象,回忆过去而来的表象,还是由联想而来的印象,尽管各自的清晰度不一样,但都要求符合客体对象,要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来再现对象,要求真实。“意”则是艺术家、设计者主体自身的意向。主体依照自己的意向来感知、改造客体对象,把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的内在尺度统一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把意与象结合为审美意象。

美的城市意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设计师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世界,决定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无数的假、恶、丑。好的城市形态塑造,应该是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直接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相联系,而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处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对审美意象的经营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意象是城市设计美学艺术范畴的三个主要方面。真的城市形态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基础;善的城市环境是实现美的合目的性的关键;而美的城市意象表述的是城市形态的艺术创造与情感体验。总之,城市的艺术形象不是城市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因此,一个好的城市形态,应该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

二物化结构

1自然要素

既然城市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那么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与人工物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由于平原、峡谷、盆地、丘陵、滨水地区等的自然环境状况不同,城市形态的构成手法与美学意境也不尽相同。城市设计应把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突显出来,包括峭壁、山峰、高原、河流、湖泊、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这些特征景观是城市建筑形式的补充,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

园林艺术是城市形态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风景区、公园、绿化等。城市设计美学不但要研究园林艺术的特征和基本规律,还要探讨园林艺术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在城市形态的构成和环境美化中,园林绿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公园、绿地、绿化带、林阴道等,除了它们自身的生态作用之外,对于营造城市景观、丰富城市色彩、提供休闲场所、创造舒适环境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使生活环境更接近于大自然,已成为城市设计者的重要课题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环境美大为增色,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

2人工要素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在城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它是由不同功能、不同面积、不同形态的各种空间如广场、街道、园林、绿地、居住庭院等相互交织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序列。”[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空间的设计主要应考虑的就是秩序问题。

建筑是城市人工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主体,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部分。沙里宁干脆说:“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可见建筑在组成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的诸要素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沙里宁在分析了欧洲中世纪著名城市和它们的建筑设计之后得出结论:这些城镇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生动、美好的面貌,不是仅靠多建漂亮的房屋,而是得益于这些房屋在形式上的相互协调[4]。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对建筑实体负责任的设计,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

环境艺术,顾名思义包括环境和艺术两个方面,是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技术手段,对实体环境进行总体艺术设计,以创造空间形态美的一种综合艺术。它的创作一方面是依托实体环境,从实体环境出发;另一方面又要将实体环境艺术化,以创造出某种艺术氛围或艺术境界,从而使城市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按艺术方式改造环境,就是环境艺术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形态的环境构成要素,诸如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工艺美术、广告装饰等等。但是,环境艺术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和门类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3社会要素

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会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历史文脉的体现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对观赏者、游览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开发建设和改造中急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集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探讨城市社会美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

城市大众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主体。他们不但参与城市形态美的欣赏,从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参与美的创造。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城市居民的社会闲暇时间总量以及闲暇休憩在社会总时间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而为居民按照个人兴趣参加各种文化娱乐、艺术、体育等审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城市设计美学既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形态的客观存在,也要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城市大众的审美意识包括在城市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等。它们是城市大众在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城市形态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又反过来对城市形态美的欣赏和创造起支配作用。

三观念体系

1环境美论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幅画、一张明信片或一幅照片惊叹自然的美,而当你真正身临其境时往往会觉得失望。这是因为,在先验的意义上,人们对自然美的感知给予了一种理论化的图式,把自然美恒定为一个概念,其结果必然是相反。自然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对它的审美感知应当是一种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先验的标准。

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这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环境设计以及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人的行为的改变会带来视点的改变,由此形成的空间环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并具有了时间的顺序。这样,空间不再是三维的形式,而将以四维的形式出现,环境艺术因而就同时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序列。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

2空间美论

美是一种整体的和谐,城市空间的美体现在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园林绿化、建筑、小品、雕塑、壁画、装饰艺术、广告艺术等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上。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是形成城市环境整体美的重要条件。

首先,整体观体现在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上。只有当空间从它所处的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人类活动等特定条件中获得了文脉意义时,它才能被称之为场所[5];其次,整体观表现为对城市空间可变化形态的控制。城市不可能停留在固定的形态上永久不变,“拼贴”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变化和拼贴的过程中,城市需要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它们是城市认知的关键点;最后,整体观是城市空间特征的统一和协调意识。很显然,没有特色的城市,哪里能谈得上美呢?

人的行为是从感觉、知觉、认知到空间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指人的外显行为。例如知觉和认知虽不是外显行为,却是人们认识和使用空间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审美过程也主要在视知觉中进行,因此,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对空间环境的创造将会起到有益的帮助作用。人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程度也就决定了空间创造的成功与失败。

行为体验是人们形成环境意象的唯一途径。积极的行为体验能够有助于人们形成头脑中的认知地图,了解空间的意义;能够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人们对环境的信赖感和依附感,鼓励人们相互交流,减轻环境的压力,并积极参与到环境的改造之中去。积极的行为体验可以激发联想,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并密切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3生活美论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对不同城市的评价,比如野蛮、粗俗、文雅、得体、素质高等等。其实这些词语描述的都是城市居民在文化观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审美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但是城市美的欣赏者,也是城市美的创造者。因此,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形态美的创造。

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市居民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感知到城市环境、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美之所在。而审美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城市审美教育是通过城市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它和城市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铸造城市居民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艺术的表现还要依靠创作者的感觉、想像、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就等同于艺术家,他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去发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炼、凝聚,同时加上丰富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艺术的典型形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也同样符合城市的艺术创造[6]。

参考文献

[1]LynchK.GoodCityForm.Boston:TheMITPress,1985.

[2]LynchK.TheImageoftheCity.Boston:TheMITPress,1985.

[3]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1、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含义

1.1、建筑设计是指利用专业的设计知识,科学合理地规划

城市建筑,追求建筑美学,在经济实用的同时,满足使用的最大需求,力求切合整个城市的整体风格和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还可以体现当地的人文情况,通过建筑设计,展现建筑的美感和时代的特点。

1.2、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指的是科学分析

城市空间布局的大体风格,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使得城市土地利用更加合理科学,以专业的空间布局,综合全面的经济性原则。来规划城市设计,在现在的城市建设及设计当中,要重点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注意城市建设和规划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和变化,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为随着社会资源的不断枯竭,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立场提的也越来越多,如今也如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1.3、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对比

1.3.1、城市总体规划能力设计需要设计者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影响城市综合发展的各种因素,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的方面,城市设计最大程度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土地利用效率。建筑设计人员发挥创新和想象力。但是目前我国的设计人员和设计思路的形成与国外还有一段距离。1.3.2、建筑设计综合性不够,目前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都是遵循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设计师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2、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2.1、在发展趋势上的关系

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左右,关于建筑结构和城市发展观念开始有了转变,开始朝着超大城市的建设开始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国相继也出现了很多的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但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和人们对于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慢慢的开始朝着多元化和多功能的建筑发展,比如现在的写字楼,一般都集住宅和办公以及娱乐休闲为一体,因为城市的功能强大了,相应的建筑功能也要跟上城市发展和人们实际生活购物及娱乐休闲的要求,也相应的改变了建筑设计赋予建筑原始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办公和居住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城市的设计也朝着三维的方向发展,在土地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之下,城市建设和设计逐渐开始向高空领域发展。

2.2在相互作用上的关系

城市设计不能取代建筑设计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规模,和城市建设水平不同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也相互独立,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设计的整体风格和发展规划。

2.3、从工作内容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在建筑外形的体现方面,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这两个研究目标是实体和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在分析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建筑设计是建筑的物理空间布局的最终体现。城市设计注重外部空间的设计。因此,建筑外形不仅是建筑设计的的视觉基础这么简单,更是的城市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工作的分界线。从美术的角度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就像是洗照片的过程。在一个城市的设计中,城市的设计风格,建筑类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会对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当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相协调时才能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设计。

2.4、从发展趋势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受此影响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城市设计开始立体发展。二十世纪的兴起开始了流行起欧洲的各种建筑设计,然后只有一堆简单的复杂的建筑设计特征,如住宅,商业,现在发展成为诸如复杂的各种主题的功能系统分部,文化娱乐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基础。北京国际贸易中心是第一个商业办公,展览,酒店,商场,娱乐,公寓,会议,商务办公综合楼等停车场等功能非常全面,逐渐也受到人们的欢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的现状之下,开发商逐渐意识到利用地下空间价值,开始利用三维空间设计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来解决各种功能之间的矛盾和可能出现由于空间不足而发生的问题。如形成跨越交通线路的建筑物,改善或沉淀城市公共空间,提高高空或地下环境。城市设计是将包含城市交通系统的设计,如香港花旗银行大厦,一方面考虑周边环境和回声,同时考虑到公共区域的连续性和凝聚力及城市环境。

3、结语

总的来说。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的观点,在设计领域有许多交叉点。他们是相互依存,有互相独立的关系,在有特殊文化要求的城市建设当中,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在城市建设中还会产生一些矛盾,所以,就必须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更加协调。

作者:王文波 单位: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田小鹏.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J].低碳世界,2016,04:126-127.

[2]董燕燕.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智能城市,2016,02:50-52.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 城市设计

1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与发展城镇文化的形象特色的营建。

(2)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特质下的文化传承” 与“历史信息可读性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

(3)城市设计战略层面:通过人文历史的感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研究掌握区位空间的特质性;通过区位主体现状分析其历史肌理来审视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肌理空间特质”的选择、比较、筛选、提炼确立出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城市设计战略命题。

(4)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设计层面:在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指引下,把握设计所要表达的元素,进而进行整体空间形态构筑,使文化传承的延续空间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统一。

2 案例分析

2.1 东流老街历史概述

东流镇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此种菊和那座古朴的陶公祠而蜚声四海。

东流老街是昔日东流县城的中心繁华地带。自唐初逐渐形成至明清之际,为后人留下数百栋的明清徽派古建筑街巷空间(如图1)。虽时过境迁,但历史风貌犹存。现存至今依然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珠檐飞角迎风雨,绣楣雕拱氐璧双”。据专家评估,东流老街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于1989年与屯溪老街同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2.2 东流老街区位特质

东流老街位于长江边上,因水运而发达,山青水秀,人们因商而聚居。这些商人南来北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许多新鲜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不仅给东流带来了巨额财富,还将新思想、新观念引入东流,其中包括了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这促使东流的传统建筑风格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的异域文化融合现象(如图1)。

2.3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整体空间肌理特征

鉴于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古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渊源,又考虑到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现象,历史建筑肌理特征总的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

(1)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群与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

(2)街巷空间因商业活动变得更为开放、开敞。因“市”聚居,商业带动城镇发展。

(3)十字”的线形空间与“残垣断壁”、“曲折有致”、“此地错落”的空间肌理特征;

(4)中国传统商业街的建筑空间组合――前店后宅、下店上房、前店中坊后宅的建筑功能组合。

(5)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形态艺术空间。

2.4 文化传承于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审视

(1) “老街”大量遗存的历史建筑与完整的街巷空间作为东流发展变迁、兴衰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2)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系属皖南民居的概念范畴。然而“中西合璧”是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其它皖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区别最大的地方,传承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不仅对于皖南地域民居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文化传承意义的城市设计空间定位:东流老街历史遗存具有文脉关系的文化传承空间再现。重在东流老街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历史文化意象感知;强调水运文化的再现;深刻把握东流老街历史建筑肌理空间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关系;对陶渊明文化形态、艺术空间的创造性再设计。

2.5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

2.5.1 总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1)认真研究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东流历史建筑的内涵,突出其历史信息延续性,提高老街的历史文化品位。

(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周围环境协调区的关系,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3)注重对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反映城镇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协调发展。

2.5.2 “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工作重点

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个性化的“门景”入口空间;把握东流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及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质性,再现东流当年“繁荣盛世”;关注旅游文化场所的营建与历史文化整体空间环境氛围的打造。

2.5.3 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

(1)“门景”选址

东流老街入口“门景”建筑选址位于解放东街与学湖路的交叉口(如图2),学湖路是联系东流老街与镇中心的主要道路,是进入东流老街的主要入口。

(2) 具体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

a、整体空间组合:突出“老街”历史建筑中天井、院落形态――台阶式递进空间,儒家“宗教礼制”思想的历史隐喻的文脉特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建构,以现代园林的尺度空间把“门景”、“建筑”、“景观”有机结合,营建开敞、生态的整体空间。

b、具体形态设计:运用青砖机理、马头墙、天井空间、拱券、柱式、美人靠等历史建筑形态特质,来建构“门景”城市设计建筑意象。将一般“门景”中构筑物的形态空间形象与建筑使用功能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园林亭、廊的建筑艺术形态空间设计手法;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再现;“船”的抽象艺术园雕的构筑,实为东流历史上“江波万里贾舶来”的长江商埠重镇的特质(如图3,4)。

c、周边环境协调:鉴于入口用地局促(如图2),拓宽了学湖路与解放东街交叉口成为入口广场。把学湖引到老街入口形成滨水空间,并结合雕塑、铺石、花池等小品构建园林绿地空间,将建筑、园林、滨水在空间上融为一体(如图4)。在老街入口周围建筑的设计上,考虑到与老街历史建筑环境的协调性,可读性与延续性,将学湖路西侧的建筑营建成具有老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意义的建筑空间组合。在学湖路东侧L型建筑组合上,把握老街内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特点,营建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质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的建筑空间组合。

3 结论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研究课题。笔者只是从“安徽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开展了一些文化传承意义与思路方向的探讨,重在寻求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技术路线在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实践手法,由此关注并探讨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J].建筑学报,2005(7):5-7

[2] 吴 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7(5):93-96

[3] 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镇雪锋,张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综述[J].理想空间,第15期:101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策略;旧工业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设计策略简介

城市设计在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经历了概念引入、理解争论、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等主要过程。其作为城市规划学科在小断发展中衍生形成的分支专业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个过程。城市规划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他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手段引导城市生态符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

二、旧工业区改造的必行性

如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己经深入人心,为全世界所接受。旧工业区作为记录着城市发展变化的物质级体,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于物质上面的落后而导致的衰败,更多的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其产业结构不适应城市新的发展需求而导致的衰败。由于一些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外排放大最有毒有害气体、烟尘、污水.对城市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导致诸多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环境污染进行整治的要求愈加迫切,通过对旧工业区的改造更新,使地区重新获得活力,上地得到升值,环境得到改善,促进该地区的自我良性发展。

2.1案例分析

以武汉市~口区汉正街都市工业园为例为例,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凋整。古田工业区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陷入了困境,大部分厂房闲置或改作临时仓库,少数继续从事生产的厂区也因为技术改造相对滞后。生产效率低下。城市内部工业、居住等功能区相互混杂,效益不高、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大量存在,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环境的改善,亟待整体改造。

2.1.1发展思路

运用土地储备资金参与国企改制。按照园区发展规划,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对现有的厂房、道路、水电设施及环境进行整理,再以低租金吸引高科技中小民营企业入驻发展。解决职工分流和处置企业债务:然后按照园区整理规划,由土地储备中心整理,形成园区特色:最后由区政府面向国内外招商,吸引都市型工业企业入驻。完成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

2.1.2规划要点

在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根据存量企业情况。按照调整、配套、重组的原则。将约5km2核心区划分为机电园、小商品加工园、化工医药园、服装园等大功能区,对现有厂房按照保留、改造、新建3种方式进行。统筹考虑行政办公、居住、道路、绿化及水电增容等市政配套的需要。规划在满足现代工业区功能需要的同时,充分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塑造园区整体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图2 汉正街都市工业园规划结构图

资料来源: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口古田地区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从图2看,可知该工业园区的城市内部工业、居住等功能区相互混杂,效益不高、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大量存在,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环境的改善,亟待整体改造。

基于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通过对改制企业的土地进行整片收购储备。在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根据存量企业情况。按照调整、配套、重组的原则。统筹考虑行政办公、居住、道路、绿化及水电增容等市政配套的需要。规划在满足现代工业区功能需要的同时。充分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塑造园区整体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三、基于城市设计策略的旧工业区改造建议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载体,充满着各种功能与活动,生成了各种组织与结构。城市旧工业地段更新改造的城市设计要注重整体性,应当与周围城市社区的整体发展联系在一起,寻求有机、协调、共同的发展,保证旧工业地段的有机的生命力。这种整体的定位和结构调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城市区域内的完整性,城市旧工业地段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城市旧工业地段的空间环境设计必须从城市全局出发,不能与城市分割开来,同时要努力加强城市旧工业地段与城市的联系。二是城市旧工业地段自身的整体性,从整体入手考虑城市旧工业地段的更新复兴战略,维护旧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秩序,只有在这种整合的统筹下,城市旧工业地段的更新才可能使城市活力得到复兴。

结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软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城市设计尤其要注意对于地段已有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城市开发对于环境造成的二次伤害。旧工业地段更新改造的城市设计的重要对策就是在尽量减少再开发的对环境的破坏的前提下,采用生态的技术手段逐步地消除场地在久远的工业利用过程中产生污染,使得以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袁青,刘通. 城市设计实施评估研究――以哈尔滨市哈西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 城市规划. 2014(07)

[2] 陈蕾,安颖. 沈阳市小街巷改造设计的体会[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7)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nzhou national new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elements of city design level, fiv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Kevin Lynch "city image", the Lanzhou city district overall design functional zo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andmark buildings, node, interface and the corridor to be analyzed, further to the Lanzhou overall city design space elements on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zhou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关键词】:兰州新区;城市设计要素;绿色廊道;城市复合界面

【Keywords】:Lanzhou new city; design elements; green corridor; composite interface City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兰州新区的解读

1.1兰州新区的概况

兰州新区西沿尹-中高速公路向北沿秦王川盆地延伸至引大东二干渠,东沿西岔川向北延伸至永登县秦川镇,北靠引大东二干渠,南临永登县树屏镇尹家庄-水阜乡涝池公路。新区南北长约49公里,东西约30公里。位于东经103°29’22”~103°49’56”,北纬36°17’15”~36°43’29”总规划控制范围806平方公里(含机场控制区),涉及2县、8乡镇,73个行政村,现状总人口约10万人。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中心城区北部永登县境内,南距兰州市中心城区约60

公里,东距白银市区约70 公里,规划范围806 平方公里。

1.2新区主要职能

新区的主要职能可概括为“六基地、三中心、两区”。

六基地: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基地。

三中心: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生产中心;兰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副中心。

两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2.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

2.1城市设计的内容

现代化城市设计内容大体上就可以归纳为以上两大类型。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是以具体方案设计为其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后者则以政策导引为其成果,一般是规模范围较大地区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通过政策、导引进行引导或控制。但无论哪一类,都要同时考虑物质空间和社会环境的协调。

2.2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

包括:建筑、道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山水格局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从城市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上分析,在城市设计中,基本要素可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和综合要素。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与体量;③流线与停车;④开放空间;⑤行人步道;⑥标志;⑦保存维护;⑧活动支持。

而国内有学者则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①城市空间体系;②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③城市边缘与入口;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⑤视线走廊;⑥水系和绿化。

3.兰州新区总体城市设计

城市整体设计特色的意义: 城市设计特色是城市特色的物质体现,是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建造技术所构成的城市环境,明确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的物质形态,城市设计具有相对性和可感性。城市设计特色构成包涵诸多的构成元素,总的可以概括为整体风貌印象、规划格局、建筑形态、生态构架。

兰州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特征主要包括:功能分区、生态、交通网络、标志性建筑物、空间主次节点的分布、界面和廊道方面。

3.1分区

按照新区的功能结构《总体规划》将新区划分为两带一轴。东部产业发展带依托石油储备库建设石化产业片区,充分利用新区东部土地资源丰富、限制性因素少等优势,集中布局新材料产业片区、生物医药产业片区和装备制造产业片区。西部产业发展带,临空加工制造与物流产业片区、综合产业片区。一轴:以水系为轴。打造行政文化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形成综合服务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片区。(见图1,功能分区,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新区独特的生态格局划分为两区四廊,主要功能区分为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两区: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与南部生态林业休闲区,共同形成兰州新区的生态屏障。三廊:东西向的三段绿化廊道主要作用是生态防护功能。一绿廊:依托兰州新区山体,在城市形成环状绿廊同时与南北两区联通,构筑新区生态屏障。

3.2交通

通过对对外交通、城市交通的精心打造,新区将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对外交通方面,新区将建设“三纵一横”的区域交通廊道。(见图2,交通网络,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三纵:兰州—张掖城际铁路、机场高速、快速路(201省道提级)形成西部交通廊道;兰州新区—安宁快速路,形成中部廊道;兰州新区—城关快速路,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市域轨道形成东部廊道。

一横:白银—兰州新区—兰新铁路联络线、白银—兰州新区城际铁路、白银—中川机场高速形成兰州新区至白银交通廊道。

新区城市交通方面,将形成“分区路网+联系通道”的城市道路系统整体格局。干路网络主要解决跨组团快速交通问题,一般道路网络将满足组团内部交通需求。快速路通过高速出入口的设置与高速体系有效对接,提供联系新区各个组团的快速通道。与快速路相交的主干道全部采用立交形式,保证快速交通与城区交通的良好转换。

3.3生态

兰州新区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储备制度,以荒山丘陵生态恢复为主导,大力推进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

①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网络格局:以山林生态功能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河流水渠和道路及其绿化隔离带等为依托,形成生态屏障、生态连绵带、生态防护廊道。②保护湿地资源:强化湿地保护意识和监管机制,实施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重点保护中川机场南侧湿地生态资源。③建设生态林网:建立北部片区的生态安全防护林体系,防风治沙,逐步形成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多点(湿地、水源保护地、城市生态公园)的林网格局,并保障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样性。(见图3,绿地系统图,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3.4 标志物

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它们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对空间属性和场所精神起到了诠释的作用。一方面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从功能、形象、位置、文化、精神内涵等角度进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规划和设计。(见图4,标志建筑,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兰州新区的标志物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对整体新区来说,序列感较弱;在城区干道入口处没有显现。当今兰州新区的环境相对兰州市的城市环境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不可能照搬昔日的方法来解决当今的标志性建筑问题, 在新区的城市设计中是否应对标志性建筑加以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引导,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能体现区域特色的空间标志和人记忆中的象征。

3.5节点

节点是构成城市表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节点设计对城市有重要意义。节点的构成既包括建筑、道路等物质要素,也包括人群的集聚与活动等非实体要素。节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总体结构中的环节,与城市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生成机制,产生不同的节点状态。

兰州新区节点具体形态可以分为三类:道路交叉口与周边建筑及环境 (交叉口式节点);城市公共广场与周边建筑及环境 (广场式节点);多个相邻交叉口与广场以及周边建筑群的组合 (组合式节点群)。(见图5,节点分布,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对于兰州新区城市节点在规划和设计中是否应考

虑以下方面:①节点处的重要公共建筑反映着各个时代城市建筑的较高建造水平,成为一种强化节点的标志。②以节点为控制点,建立城市景观视线走廊,能有效控制大片区域的景观。有如法国巴黎,其林荫道串联数个节点形成清晰的结构,构成城市区域景观序列的主干。而兰州新区恰似如此,所以,城市节点对于整个城市的形象而言有重要性作用。

3.6界面

“边界不是某种东西的停止,而是某种新东西在此出现。”——海德格尔

日前,快速增长的城市流动容量与保持城市空间连续性的日益冲突;“一层皮”式的界面割裂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造成许多“失落空间”;城市功能日趋繁复庞大,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严重缺乏。随着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界面不应仅仅是一层表皮。界面空间通过一定的相互关系整合而成,界面与空间融合,各种界面的有机复合,形成复合界面。(见图6,界面分析,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城市复合界面是城市设计过程中城市界面有机复合形成的整体,它涉及建筑单体及群体与城市空间作用产生的界面,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界面及人的行为、感知心理模式与城市建筑界面的互动影响。

兰州新区城市界面的设计理应可以借助于城市复合界面的设计原理,那么新区城市界面的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它的空间性、场所性、生态性。

(1)空间性包含空间的互动性、开放性、过渡性、连续性。它可以作为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转化空间,并与城市产生空间连续、环境延伸、视觉渗透,人的行为得以连续,由此使建筑内外空间形成有层次的过渡,使建筑界面与城市保持柔性联系。

(2)复合界面强调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它是一种靠近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场所。

(3)各种开放性的界面构成形式使单一的建筑表皮向复合型的“建筑腔体”转变,建筑与外界被一层“腔体式”的保护空间隔开,使界面像生物的表皮腔体或细胞膜一样,调节着建筑内部的微气候。

3.7廊道

在城市中, 廊道对城市经济、文化、环境质量、城市美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廊道决定城市景观结构和人口空间分布模式, 为大都市的景观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宗跃光将城市景观廊道分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两大类, 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线为主, 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带(包括人造自然景观)为主。自然廊道的效应表现为限制城市无节制发展, 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 减少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 使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

由图可知兰州新区景观、交通和生态廊道布局清晰,结构呈相互交叉的网格状。(见图7,廊道分析,图片来源:调研资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们统归于绿色廊道中来。绿色廊道战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它协调了城市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绿色廊道不仅保护了自然,而且是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以, 兰州新区应以建设绿色廊道作为城市有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设置,必须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发, 按照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发展历史区别对待。

5.结语

综述,兰州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

一方面要遵循以下四个理念:①以兰州市发展背景及需求出发,研究基地发展内在要素及外部需求,采用创新思维,打造了一个植根民族文化与根本,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绿色现代的商业中心区。②创造有特色的西北门户空间,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兰州新城城市中轴线;通过立体城市开发、多样化功能复合为商业中心注入了人气与活力;规划了商业综合体、休闲商业步行街、商务花园等多样化的商业及办公功能;③以丝路文化为魂,结合兰州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景观节点的推进,创造了立足文化根本,放眼未来的文化精神;④通过提倡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水绿联城、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等打造兰州市级绿色低碳的示范区。

另一方面还要倡导:①功能产业分区的经济性;②交通网络的畅通性 ;③生态的持续性;④标志建筑物的内涵性;⑤节点的有序性;⑥界面的有机性和⑦廊道的绿色性。

最后,来引用:“凯文林奇(美)曾说过:一座城市越是有特色,她的城市生活越是兴旺发达,她的人民则越富有生气和灵性,同时对自己的家园越是充满激情。”期待兰州国家新区美好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胥瓦尼H. 都市设计程序. 谢庆达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79.

[2]熊明著. 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凯文 ·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4

[4]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5]于止伦著.《城市环境艺术》[M].天津科技出版社

[6]刘艺著.《城市节点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 — 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l9(2):145~l50

[8]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态研究,2001,25(11):44~48

[9]周凤霞.城市绿化规划研究初探— —以长沙市雨花区为例[J】.四川环境,2004,23(6):20~22

[10]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