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何为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为什么要发展休闲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会遇到哪些问题
现阶段休闲农业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也有些问题出现,主要原因是对休闲农业认识不足、管理滞后、服务欠缺等。
1.规划缺位(做休闲农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很多休闲农业项目没有认识到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的价值,不愿意花代价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具有指导价值的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方案,导致整体开发水平比较低下。
2.同质竞争(创意、创新才是现在消费者所喜欢的)
看到别人干什么赚钱,自己就干什么,简单的模仿最后导致白热化的同质竞争,成为休闲农业领域的通病。
3.人才缺乏(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受到阻碍,培养人才是关键)
不论是进入休闲农业领域的大企业,还是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都非常缺乏,如何依托政府支持、对接相关机构,在人才培训与引导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休闲农业领域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是一个重要课题。
4.资金不足(做休闲农业,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资金来打造的休闲农业项目将很难获得持续生存,更谈不上大的发展,盈利模式与融资模式的创新,才是休闲农业资金困境的出路。
做休闲农业千万不能有这些误区
许多人对休闲农业有一定的认识误区,下面就给大家提出来讲一讲!
误区1:有很好的资源,就一定能赚到钱!
许多农业投资者往往觉得自己拿了块好地,或是有一些政府资源等,但却不知如何把资源整合、快速变现,找不到盈利模式和切入点。因此,即便有很好的资源,也不能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无法实现盈利。
误区2:总觉得项目越多越吸引人,人肯定会来!
许多农业投资者一开始都雄心勃勃,一上来就想做成规模,一步到位。住宿、餐饮、娱乐等一条龙服务,这样才会吸引人。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投资项目越多花钱越多,到头来项目很杂,没有特色,还是没有人来。
误区3:找“专家”做规划,肯定错不了!
许多农业投资者找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做规划,亭台楼阁、餐饮住宿一应俱全,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钱,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发现,这些规划只说了怎么花钱,而没说明白怎么挣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想用休闲农业挣钱,这些模式必须会“玩”
你如果想在休闲农业中盈利,就需要会“玩”这些模式,看看你听过没有?
模式1:玩转农业产业链
“全产业链”是指由山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饲料原料及生化、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休闲农业不再是众多农民依靠自然从事简单生产以直接满足人类对粮食、畜产品等的需求,而是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产业。
休闲农业整合产业链是基础,玩转产业链的各大环节才是王道!紧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利用休闲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开发休闲农业项目。
模式2:用稀缺特色产地资源开发产业
如今同质化的现象很严重,所以要做就做有特色的!特色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特色气候条件、特色土地资源、特色水资源、特色生物资源等,特色人文资源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工艺、特色节庆、特色建筑、农耕文化等。
模式3:跨界餐饮模式
餐饮文化是关于人们吃喝行为的文化现象。它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时期,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包括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之中。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乡村旅游策划等一些规划设计当中,很好地运用该文化对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是相当举足轻重的。
未来休闲农业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特色化: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当地特色是毋庸置疑的,休闲农场能否发展得更好,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发掘项目所处位置的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的资源等并加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发挥乡村及农业资源特有的生物性、季节性、实用性,以此营造农场的特色。同时还应注意乡村文化资源的结合发挥,更是塑造休闲农场特色化的重点。
2.体验化:
休闲农业的卖点之一就是体验性,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景,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觉和难忘的记忆,这将是未来休闲农场能否致胜的关键。
3.生态化:
可以说休闲农业如果没有了自然生态作为依靠,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所以休闲农场应该珍惜自然资本,在休闲旅游与生态保育之间取得平衡,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4.健康化:
健康的“休闲农业”无疑是一个大的亮点。舒适的环境能够让人减轻压力,减少烦恼。所以,未来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和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场所,营造和谐而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情感,从而利于游客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构建;信息服务
一、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信息平台提供的综合服务能力不够。通过分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我们发现大部分平台只是一个具备会员系统的提供车找货、货找车的信息门户网站,对物流服务的撮合与优化功能较弱;同时,信息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鱼龙混珠,物流交易量较少。因此,用户对平台的黏度较小,平台对用户发挥的效力也很有限。所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上,一定要抓住用户“痛点”,解决用户问题,提高服务强度和服务能力。
其次,平台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不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及客户的桥梁,不但要实现信息整合、信息共享的基本作用,更要实现信息反馈、信息解读、信息挖掘等功能,满足用户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比如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物流方案设计、优化,物流政策解读、技术咨询,信息处理与挖掘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平台价值。
第三,平台运营无法实现可持续性。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平台在运营时,其盈利点的定位不够长远,很多平台将运营的盈利点定位于会员费、信息费、广告费等等。另外,诚信问题是平台运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很多物流信息平台都采取了一定的监管措施以服务于客户,比如实名会员等,但是,惩罚和约束措施比较欠缺,造成了用户对平台交易的信任感不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的环境下进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利用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的优势,构建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紧扣“多样化服务”、“智能分析”及“持续运营”3个关键点,提高物流信息服务综合能力和用户黏度。
二、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框架
1.平台定位
湖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对冷链物流服务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与巨大的冷链需求相比,武汉市冷链物流发展总体来说相对落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资源严重不对称,“有冷无链”和“冷链断链”现象时有发生。为打破这一僵局,构建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被提上日程。
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各级用户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因此,其直接用户包括湖北省各种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冷链物流部门或子公司以及中小型农产品销售企业;间接用户包含了通过平台获取服务的各类社会用户、政府管理人员、系统的运维和管理人员等。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平台提升生鲜农产品经营企业采购、加工、生产和流通效率,优化物流成本,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最终成为助力食品安全这一全社会最关注的民生工程重要环节。
2.平台总体功能
从总体上看,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在规划时,主要体现了3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功能。该功能是物流信息平台的必备的基础。通过充分整合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加快物流速度,避免不必要的库存成本及车辆空载的浪费;第二,物流服务的监控与预警功能。通过对冷藏车及冷库等物流设施设备温度、湿度等基本信息的实时监控、跟踪和预警,保证农产品在储藏、加工、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第三,深度服务与智能决策。为了满足平台服务大众的基本目标,同时兼顾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该平台在具体功能设计时,既体现了公共性,又要体现其专业性和个性化。为客户提供网络谈判、物流方案自动匹配与推荐、物流信息深度分析与挖掘以及与平台智库专家进行咨询与交流等服务。该平台功能模块的组成既包含了面向普通用户的基本功能,也包含体现平台智能性的特色模块。
(1)平台基本功能模块
平台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为供应链上下游普通用户服务,支撑一般物流业务需求。大体分为仓储服务、货运在线和公共信息服务三大部分。
仓储服务的基本功能模块有仓储基本信息、信息、租赁交易、业务查询。仓储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了解仓库基本信息,比如仓库类型,大小。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仓库的供给和需求信息。租赁交易实现供需双方在资源匹配的时进行的一种物流服务的电商行为过程。订单管理模块可用来实现仓储客户出入库订单的对接。
货运在线的基本功能模块有冷藏车基本信息、信息、在线交易、在途跟踪。冷藏车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了解冷藏车的基本信息,比如冷藏车类型、载重、车牌、车龄、油耗、定价等,是用户选择冷藏车需要了解的最基础性的信息。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冷藏车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在线交易实现冷藏车的预订与运费的支付功能。在途跟踪模块主要用来实现用户对货物在途环节的监控功能,防止中途“断链”现象,同时为在途车辆提供温度、油耗、湿度等参数的预警功能。
公共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模块有用户管理、系统管理、专家知识库、政策解读与技术推广。用户管理主要是用户进行自我信息维护的模块;系统管理主要由管理员进行系统信息维护;专家知识库里提供了在冷链设计、冷链规划、冷链系统优化、农产品加工和研发等方面的企业、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了其个人特长和成功案例的介绍,用户如果有需求,专家作为平台专家团队成员可以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与服务。政策解读和技术推广主要是发挥平台的媒介功能,引导冷链行业的健康发展。
(2)“智慧物流”的特色功能模块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趋势下,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基于此,该平台功能在设计的时候,还设计了一些较为深入的专业化的特色模块,包括仓储服务中的仓储方案推荐、库存优化,货运在线中的零担整合、路线优化,公共信息分析中的专家智库、信息挖掘、统计分析等。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仓储服务中,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不同的仓储方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用户为了找到合适的仓库往往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谈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为了使用户可以更高效的选择合适的仓储,该平台设计了仓储方案推荐模块。该模块可以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条件进行组合,比如配送需求,冷库需求、分拣需求等。仓储方案的推荐通过平台积累的数据,对需求条件和和相关资源信息进行自动的匹配,计算出符合条件的仓库详细信息以及对应的价格成本,为用户选择仓库提供参考。同时,该功能还可以增加客户双方的在线电子谈判功能,为供需双方的进一步了解提供服务。库存控制与优化是影响仓库成本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对用户租赁仓库的利用率和出入库流水信息,结合数学模型和算法,可以为用户提供可行的优化方案,以提升用户的仓储效率。
由于湖北省是重要的冷链产品消费地,所以冷链产品“进多出少”,所以,冷链货运中常见的一个尴尬问题就是“有冷无链”现象。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出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然而,如果需要最大化的发挥冷藏车的运力,就需要零担整合的能力,这对于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冷链物流市场上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零担整合功能,将为客户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货源数量与冷藏要求进行匹配,生成最优化的零担运输方案。而路线优化,可以通过长时间对车辆的油耗、车况和性能的分析,为冷藏车规划最优线路,使冷藏车在运输途中的动力成本最小化。
平台上日常运营累积的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这些大数据分析,可以分析客户偏好,整合社会资源,提前备货,避免迂回运输,过远运输,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降低运输成本。这些信息分析的结果还可以辅助政府科学的制定物流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引导冷链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施
“平台”是指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形式是传统的门户网站。除了作为平台供求信息和政策信息以及物流前沿技术和动态等,还主要承担通过信息网络、EDI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和平台的对接,在线业务的跟踪与处理,实现与专家智库的交流与咨询等功能。
“微信公众号”,是当前平台信息推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与用户互动交流、进行信息反馈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平台相关技术、信息到用户终端,保证用户对平台最新动态(包括门户网站和应用两个载体)和行业前沿的实时跟踪;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号,还方便用户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和交流。
“应用”,即APP软件,是平台处理实际业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构建整个服务平台成败的关键。武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中,在第一期已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智冷汇”APP应用软件,实现物流服务供求信息的、检索、自动匹配,跟踪及预警等基本功能。后期将进一步扩展其功能,并开发基于IOS系统的版本。
四、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营方式
1.目标客户
目前,很多的平台在推广时,一味的以发展客户为主,而不关注发展后的客户是否是活跃用户。但平台的持续运营,主要依靠的是长期具有一定物流需求,并在平台上稳定交易的、对平台具有一定黏性的活跃用户。为了降低平台在运营中的推广难度和客户管理的复杂度,保证客户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平台在服务对象上可以借鉴当前北美规模最大的物流平台服务商Nestivo的成功经验,将平台的目标客户定位于武汉市具有冷链需求的货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因为在物流业的生态链中,货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处于链条上游,具有较强的主导作用,它们关联着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和服务商为其服务,抓住上游的大型货主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就可以顺带聚集起下游大量冷链物流需求客户。
2.收费模式
会员费对于早期建设的很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来说,是其主要收入方式之一。但是,平台的持续运营主要应该依靠其提供的优质服务和增值服务。因此,对于系统的公共,可以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以增加客户对平台的了解和黏性,体现平台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但对于系统的增值,所有客户均需按照定价进行费用的支付。由于对于物流服务需求的大型货主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将其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与平台对接,因此,要收取一定的对接和维护费用。
3.盈利模式
一般来说,信息平台在建设初期需要依靠政府引导资金进行搭建,后期运营授权企业或专业公司管理,实行自负盈亏、政府监督的方式。在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和专家智库提供给平台会员各种增值服务,公共信息服务模块中详细信息获取的服务费以及“智慧”服务模块中的大数据分析、零担整合、仓储方案推荐等功能都将成为其盈利点,保障平台的持续发展。另外,平台还可以通过网络广告费、专家线下指导咨询等方式盈利。
4.监管机制
诚信问题是平台运营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一套系统的监管机制,不但要有审核和评价机制,还应该有配套的考核、约束、惩罚等处理制度,有信用预警及交易风险评估等保障机制。不但需要线上服务,而且需要有线下服务点,来处理平台中的各种问题、申述、数据维护等。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平台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物流交易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本文对当前互联网+的环境下,如何发挥大数据与移动互联、云计算的优势,建设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挖掘平台的智能分析与智能决策的作用,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从供应链优化的角度更好的提升物流效率,优化物流成本,增加平台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认为,平台的可持续化的运营,还需要从标准的建立、制度的补充以及信用考核策略等多方面进行完善。总体来说,只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安全、更准确及时的物流服务,才能保证平台的可持续的运营和发展,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古贞,高兆亚.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探讨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
[2]朱韵.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 2014(7).
[3] 阎永哲,陈钧浩. 构建宁波港口物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
[4] 朱艳.物流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国外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
[5] 王柏谊,孙庆峰.大数据时代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与建设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6(3).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互联网金融是最热门的主题。移动支付、余额宝、P2P、微粒贷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颠覆论”一时兴起。然而,无论从交易量、资产规模、业务品种还是客户基础,互联网金融都远远比不上传统银行,更没有触及银行的核心利益。据此,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仅仅是一种补充,无法真正改变金融格局。当前银行业界进行的互联网金融尝试,也大多是增量创新,核心业务模式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那么,互联网对银行业的影响到底会深入到什么程度?互联网金融的大潮是终将退去留下一地狼藉,还是会把银行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跳出互联网金融的圈子去寻找更本质的规律,从工业文明变革的维度,看银行业进化的路径。
工业文明变革背景下的银行发展史
按照前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当前的产业互联网革命,我们可以把工业变革的历史和未来划分为工业1.0-工业4.0;银行业的发展进程也相应形成了1.0-4.0的四个不同阶段。
工业1.0时代是由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动力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原来的小手工业发展成机械工业,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开始逐步取代农业的地位。
而银行业,虽然早在16世纪就在贸易发达的意大利出现,但主要服务于商业贸易领域,以及王室贵族等拥有大量金钱的上层人士。蒸汽革命以后,工业成为资本需求最旺盛的领域,但是作为新的经济形态依然有较大的风险,银行虽然逐渐把服务对象扩展到了工业生产领域,但还不是工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银行从事的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保管、结算以及简单的放贷,盈利则主要来自于汇兑收益,其次是存贷利差。银行的经营渠道主要是单体经营或者有少数分号,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制约尚未形成广泛的经营网点。这时的银行风控技术也十分粗糙,主要是抵押、担保,还没有信用评级的概念。这是银行的1.0时代,由于这个时期的货币主要是贵金属货币,我们可以将银行1.0时代称之为“金属货币时代”。
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工业文明带进了工业2.0阶段。电力、电讯、内燃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变革了生产方式,重化工业得到大发展,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核心。同时,规模化生产在各行业催生了大型企业,产业走向集中。
工业蓬勃的发展也开始为资本带来稳定的回报,而银行也相应把主要的金融资源投向第二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能源、通讯与交通方面的技术突破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获取成本,所以银行可以把服务对象从1.0时代的商人、王室等极少数群体扩展到整个工业领域,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及其衍生的富裕阶层是核心服务对象。围绕生产制造环节,银行可以为大型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设备更新贷款,这样的生产型信贷是银行2.0的代表性产品,存贷利差成为最主要的利润来源。银行也把电报、电话等技术充分利用于银行业务;工业经济在全球的普及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也为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分支行多网点的经营渠道。风控方面,银行也发展出项目评估、信用评级等技术,进阶到了银行2.0时代。
工业2.0时期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人类创造的财富开始超越了贵金属所能衡量的范围,货币形式必然要摆脱贵金属的天然约束。所以在银行2.0时代,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体的法定货币逐渐从贵金属(金银)演变为可兑换为金银的纸币,又逐步建立起不可兑换的纸币制度,我们可以将银行2.0时代称之为“纸质货币时代”。
工业3.0则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出现大大扩展了产业经济的范畴,产业发展走向多元化、细分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的多元化、细分化也对企业的最优规模提出了不同要求,企业规模不再是越大越好,大中小型企业都可以找到最优的边界,出现了像“1+N”这样的产业合作关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如债券、股票、风投、资产证券化、衍生品套期保值等层出不穷。
而银行也从2.0升级到3.0,由于大中小型企业都可以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银行不再以规模作为企业信用水平的标准,盈利能力成为更重要的因素,银行把服务对象扩展到中型企业,信息技术也最早应用在银行的经营当中,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成为新的经营渠道,特别是电子支付技术的普及使得银行可以更紧密地把握企业的资金流向信息。
企业层面,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电子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丰富的经营生产信息都可以通过电算会计转化为财务数据,再加上国际会计准则、企业工商制度、财税金融法规的完善,这些因素都大幅降低了银行获取企业信息的成本,让银行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现金流监测、财务报表分析、EVA、RAROC、资本管理等技术。金融产品也从单纯的外部融资渗透到了企业的采购销售、财务管理、经营风险对冲、并购重组等内部业务乃至重大战略领域。
信息技术作为工业3.0的代表,在银行业的重要应用成果之一就是缔造了电子货币,货币第一次可以摆脱物质形态,而仅以数字的形式存在,银行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由于人们普遍使用银行卡作为电子货币的存储、支付媒介,银行3.0又可以称之为“电子货币时代”。 工业4.0及企业金融需求的变化
和工业3.0相比,工业4.0最大的突破在于生产方式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基于整个价值链的端对端的数字集成,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以及最优化资源整合,而对终端用户则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定制。智慧工厂就是典型代表。智慧工厂可以接受用户的个性化订单,智能制造系统自动排产,并将信息自动传递给各个工序生产线,不同的工序根据指令生产相对应的产品模块,最后在总装线上进行组装。往产业链上游追溯,用户需求信息还会由智慧工厂分发、传递给模块生产商、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物流商,形成无缝衔接。生产的产品也更加智能化,基于数据采集功能可以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以及挖掘出更丰富的需求信息,形成从终端到终端的闭环。产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工业4.0的代表。
工业4.0将深刻改变经济结构。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升级。工业4.0将把第一、二、三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界限更加模糊。在互联网的改造之下,一些农业产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甚至可能超过一些工业行业。另一方面是产生新的支柱产业,引领经济发展。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汽车产业、第三次工业革命孕育了计算机产业,都成为后来的支柱产业并改变了整个经济结构。工业4.0的领导产业就有可能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产生,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垂直产业链将成为新的产业划分形式。在产业互联网平台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区隔被进一步打破,智慧生产把原材料、产品、物流、后端服务高度联结在一起,垂直分工更加明显。也就是产业链的块状特性被弱化,而条状特性将放大,垂直产业链成为产业划分的主流。例如,在工业4.0时代不能再简单地把某个行业(如钢铁)划分为产能过剩行业,而要细分为汽车钢铁、造船钢铁、建筑钢铁等。在这种产业链模式下,融资需求将更多体现为供应链金融。
出现新的“(N+N)/1”产业联盟模式。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联盟将大面积出现,但可能会有两种风格迥异的模式。一是由传统的“1+N”模式升级而来,即核心厂商加上众多的周边厂商形成封闭的产业联盟,但是“N”对“1”的依赖不仅体现在产品,更体现在生产系统的依附。第二种模式是不存在产品意义上的核心厂商,“N”对“N”在统一的互联网平台上交易,形成开放的产业联盟,可以形象表示为(N+N)/1,其中“1”代表产业互联网平台。在“1+N”模式下,传统银行是围绕着核心企业的应收、应付等商业信用关系,对周边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但是在“(N+N)/1”模式下,核心企业变了,非核心企业之间并没有商品的业务往来,商业信用关系只存在于“N”与“N”的非核心企业之间,而且商业信用的主体也不再是大型企业。所以“(N+N)/1”模式的融资需求无法通过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得以满足,这是工业4.0时代的融资蓝海。
产业的分工格局将被重构。智慧工厂的个性化定制是以产品模块为基础,所以模块化生产会成为主流生产方式。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大型企业可以把模块生产分包出去,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有的甚至可以只做生产撮合的平台,变成“(N+N)/1”中的“1”;另一方面,智慧工厂的外部供应商就从零部件生产商变成模块生产商,简单的零部件生产商将被淘汰。在这种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下,银行会发现原来的大型企业变小、变轻了,投资生产设备的融资需求减弱了,而原来的零部件生产商由于要升级为模块生产商而产生大量的融资需求,银行的服务对象将进一步向金字塔的底部迁徙。
企业信息从边界清晰走向高度共享。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的内部信息是不会轻易让外部人获知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清晰的信息边界。但是在网络经济模式下,企业的信息边界已经模糊了。以淘宝为例,上面每一位商家的所有产品库存、交易、支付信息都在阿里巴巴面前。而到了工业4.0,智慧生产体系里的厂商则连产品设计、生产、物流信息都接入到智能制造系统,为体系所共享,从而将颠覆现有的风控技术。在工业4.0时代,谁掌握了企业信息,谁就能占据融资的制高点。很明显,这样的制高点不是传统银行所能占据的,传统银行将被更高级形态的银行所取代,也即银行4.0。 银行4.0的图景
基于上面所总结的银行业“进化”规律以及对工业4.0时代融资需求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展望银行4.0的宏大图景。
服务对象将发生战略性变化。工业4.0实现生产、交易信息的数字化,将进一步减少企业生产运营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可以让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掌握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消除意味着风险的下降,这将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大瓶颈。与此同时,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也将改变银行的展业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关系营销不再有用武之地,产品优势才是营销成功的关键,因此现在的客户经理管户模式将变成在线批量获客模式。这将大大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而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长尾客户也将成为有利可图的目标客群。因此,银行4.0将可以系统性地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小微企业和草根个人客户。银行4.0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银行”。
基于垂直产业链来选择目标客户。不是所有的传统企业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迈入工业4.0 的门槛,会有很多企业因为拒绝转型而被市场抛弃,或者倒在转型的路上。这就需要银行对企业加以甄别和选择。垂直产业链将成为银行甄选客户的重要基础。在工业4.0,某个垂直产业链可以形成自己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平台能够打通产业的上中下游,链内产业主要受自身产业链因素的影响,而与链外产业相对独立。因此,银行4.0的目标客户圈定与甄选都是以垂直产业链为基础。
“垂直化”的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及组织架构。客户结构决定着银行的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乃至组织架构的调整方向。以汽车产业链为例,全产业链的客户结构意味着银行要给客户提供从商品期货到外汇期权、从信用证到现金管理、从消费信贷到财产保险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而且这样的金融产品必须是基于特定的垂直产业链,要能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金融需求。这就要求银行对产业特性有深刻理解,能够深度嵌入到产业链平台当中,充分掌握产业链平台的交易、生产数据,形成基于平台数据的产品设计模式。
业务流程上,银行4.0要实现与智慧生产同样的智能化水平。智慧工厂可以对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并实时传递到产业链的上游,那么银行的业务流程也要到达同步的响应速度,才能跟得上客户的节奏。银行4.0要基于模块化设计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提供智慧金融服务。
在组织架构层面,银行4.0将以垂直产业事业部作为业务单元,以打通零售与对公条线、条线内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区隔,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垂直产业链同时绑定了企业与零售客户,在竞争中可以更彻底地采取“上游补贴下游”、“产品补贴服务”的策略,自然会涉及到融资服务在企业与零售客户之间的利益让渡问题。而银行如果还是零售、对公条线分割,必然会出现部门利益之争,无法适应这种竞争策略。条线内的不同业务部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把垂直产业事业部作为业务单元,就可以统筹进行客户营销与产品设计,从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去寻找最优方案。
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大数据风控技术将替代财务报表风控技术。工业4.0时代,信用风险的传染更加迅速。消费者的订单信息可以直达产业链的最上游,银行3.0时期的基于企业财务报表、银行流水的风控技术已经落伍了。垂直产业链平台汇聚了生产、周转、销售、价格波动等全方位、动态数据,银行对企业生产运营信息的把握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真实度与即时度。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银行在这些非财务数据中筛选出核心风险因子,建立比财务风控技术更加前置的风险模型;也只有大数据风控技术能够帮助银行对企业客户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把握客户的信用风险变化。
通过对银行4.0时代风控技术的分析,可以预见,银行4.0时代将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识别时代。垂直产业链之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看到其生存环境、资产负债、资金来源、交易往来、信用水平等相关信息,只要捕获到该参与者的真实身份,就可以知道该参与者的潜在风险。根据这一原理,银行可以将针对企业的服务,扩展到针对所有自然人。也就是说,未来的银行支付,将不再看银行客户的账户有多少资金,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该客户是否具备支付能力,只要风险是可控的,资金账户即使没有现金,银行也可以支付。未来的个人账户识别,将不依赖于信用卡、银行卡等,而是一个与个人身份信息高度捆绑的银行账户,这个账户与个人的身份证、指纹、DNA等个人唯一性信息高度关联(如植入人体内的芯片),任何商户只要能够识别消费者的真实身份,银行就可以确定能否支付。也就是说,银行4.0时代将是一个不需要银行卡,也不需要货币的时代,结算的最小单位也不再是分,而可能是0.001分,理论上所有的支付都可以通过身份识别由银行完成支付。银行的营业场所,不再是主要依托营业网点,而是大部分依托网络进行。银行4.0又可以称之为“信息货币时代”。
如果说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尚未对传统银行造成实质性的冲击,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客户主要是个人以及靠近消费端的中小企业,并非传统银行的核心客户,这与当前的互联网经济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及服务业是相一致的。而工业4.0就是银行的企业客户向互联网迁徙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金融不会缺席工业4.0,也就意味着将逐步蚕食银行的核心客户。所以传统银行向银行4.0升级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可能是生存问题。
作为浙江的“网红”和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之一,梦想小镇吸引了一大批拥有“创业梦”的年轻人汇聚于此。
入驻项目可享受最长3年的免租办公场地,水电、物业等费用的60%由小镇支付;小镇周边提供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人才公寓配套,创业者根据学历每月可以享受300―500元的住房补贴;凭小镇发放的创新券,企业可免费享受小镇聘请的律师、会计等中介机构服务……
短短两年,梦想小镇累计引进上海苏河汇、北京36氪、深圳紫金港创客等知名孵化器及两家美国硅谷平台落户;集聚创业项目910余个、创业人才近8700名,其中累计90余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34.5亿元人民币;集聚金融机构620余家,管理资本135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较完备的金融I态。同时,有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聚集在此的创业者,大部分为90后。“这里就是‘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创客的乐园。”在多数杭州年轻人眼中,梦想小镇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
在这座两年前还只是12幢古老粮仓的小镇里,有一面“梦想之墙”,墙上用创业者的“金手印”拼成了一个“dream”字样,其中有马云的手印,其他则来自小镇优秀创业者。如今,还留着一些空白手印的位置,留给未来更多的“马云们”。
产城融合的“新衣”?
百度百科词条中对“小镇”一词的解释是:居民不多的集中地,比城市小一点,英语叫small town。一般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较偏僻。
然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 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类型结构(单位:%)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中,“小镇”一词正被赋予更具生命力的全新的诠释。
2016年年中,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大部委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提出小镇计划的已经达到26个。其中,浙、苏、鲁、湘、粤均拟建100个特色小镇,政府和企业跃跃欲试。
2016年8月,碧桂园“产城融合战略”会上,科技小镇首次亮相。作为率先启动“小镇计划”的房企之一,碧桂园总裁莫斌介绍:“科技小镇是我们杨国强主席在国内的一个梦想,也是缩小板的森林城市。”在碧桂园的计划里,将投资千亿元,五年内造出“中国硅谷”的现实范本。
时隔半年,在今年3月的碧桂园业绩会上,当再次谈起“科技小镇”,杨国强告诉《21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为国家建立美好的小镇,这是我们的梦想。但是问题在于小镇的具体政策性,要与政府洽谈。”
杨国强透露,碧桂园首个科技小镇或在今年内落地。而对于其盈利模式和年内投入预算等问题,杨国强则以“很多方面我们在努力探讨”一带而过。
通过产城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小镇,究竟有多少不可控因素?
把时间轴往前移动,早期的产城融合主要以园区和新城的形式出现。广州中新知识城曾经作为经济转型样板在2010年开工建设,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0平方公里。按照最初的计划,未来20年,中新知识城将成为一座为50万人提供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的城市,是集聚世界性知识型高端人才之城,以产业升级为契机,由过去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的产业区。
中新知识城相关负责人此前告诉《21CBR》记者,中新知识城在技术方面引入新加坡高端技术,例如节能水利系统。同时,在腾飞园打造国际性的创客空间和专业孵化器,“为了留住高端技术人才,我们会同时打造宜人居住环境”。
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曾表示,中新知识城地处广州的萝岗、增城交界处,很多土地尚未开发,能否吸引高端人才定居,将考验知识城的整体设计成功与否。
同时,目前国内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尚未完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可程度还不够”。长期研究知识产权问题的原中南财经大学校长、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表示。因此,中新知识城期望在保护、服务和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似乎还任重道远。
另外,作为精准高端技术产业招商引资的盘子,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对于人的需求量则不大,而其所在区域范围内,目前居住的多数仍是原住农民。曾经有媒体报道如此描述中新知识城:当规划之笔划到这里时,农民“洗脚上田”后,除了部分偶尔骑摩托出来搭搭客外,多数人都选择了在家里闲着。 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投资金额(单位:亿元)
这张以产城融合造出来的大饼,或者还有点吃不消。
如今,产城融合掀起巨浪热潮已经有了新面貌――特色小镇。
说到小镇的故事,不得不聚焦到浙江省。浙江的特色小镇,无疑是现在全国的成功范本,以至于成为多地扎堆来考察学习的对象。“浙江省发改委城乡体改处至少已接待过考察团50多批,加上全省地市级的,约有1000多批。”当地负责人表示。
春江水暖鸭先知。2014年8月,阿里巴巴赴纽约上市,察觉到即将迎来互联网创业热潮的浙江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余杭划出一块地专门集聚互联网创业人才和风险投资机构,打造一个低成本的互联网创业小镇――这就是今天的梦想小镇,也是浙江特色小镇的源起。梦想小镇采用“互联网创业青年+风投资本”的大孵化器模式,渐成雏形。
梦想小镇运营了两年多,一共投入30多亿元。“投入这么大,政府能从其中得到什么?这些创业公司,几年内恐怕没有多少税收吧?”在今年2月梦想小镇接待的一场座谈会上,有人提出质疑。
“不要说税收,销售收入可能都没有。”一位梦想小镇招商局负责人如实回答,“梦想小镇算的是大账,如果算小账的话,永远都是亏的。”杭州余杭区政协副主席、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喜凯也表示,政府要淡定,不应该追求短暂的收益。
2015年6月,首批37个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浙江首批37个特色小镇固定投资达到478亿元,税收收入53.09亿元,全年旅游接待人数2768.61万人次,共入驻企业8776家,全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52.18亿元,服务业营业收入629.89亿元。半年之后,第二批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紧跟着出炉。
浙江为何大力发展特色小镇?业内人士分析,浙江工业经济总量里70%都是传统产业,亟待改造提升;另一方面,新经济时代,必须培育新的产业,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浙江找到的办法就是培育特色小镇,以产业的有效投资推进浙江的产业经济转型。
与此同时,让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随着杭州几大特色小镇的发展,其周边的地价和房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5年我到这一带看房子,当时周边均价仅为1.3万元/平方米,等我转了一圈再回来,如今余杭一带的房价已经是2.8-3.1万元/平方米。”一杭州买房客向《21CBR》记者抱怨。
房地产的“掘金点”?
如今,全国上下席卷了一阵造“小镇”之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地产商们不仅纷纷入局,更将“小镇计划”列入其2017年的重要战略规划。
继斥资2500亿在马来西亚造梦后,碧桂园再豪掷超千亿,计划5年内打造“中国硅谷”――科技小镇。去年8月的启动会上,碧桂园助理总裁向俊波介绍,集团将重点选取一二线城市的周边土地和项目,投入建设10个智慧生态科技小镇,未来创造出不少于600亿元的年产出和60亿元的税收收入。
与一边建一边卖的房地产开发不同,科技小镇一开始就打算“狠下心”――全面开工。“我们不会先建一些房子,然后拉了资金再去做产业。我们是园区和配套同步进行,用我们的实力一步到位,建成一个硬环境,同步打造软环境。”碧桂园总裁莫斌显得信心十足,声称将打造成世界独一无二的科技小镇,给入园者最好的环境,“可以给大家声明,我们这次决不是做房地产,真的是做产业。”
随后发力的是华夏幸福,2016年9月,华夏幸福公告,宣布与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其定制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方案。
华夏幸福已经在环京津周边区域的大厂、香河、环上海区域的浙江嘉善等地分别打造了影视小镇、机器人小镇、人才创业小镇。此外,根据公司公告,足球小镇、健康小镇和葡萄小镇等项目也将陆续推出。根据华夏幸福最近公布的计划,将在未来三年在环北京区域、沿长江经济带以及珠三角区域的大城市、核心城市的内部以及周边布局百座特色小镇。
实际上,在业内看来,华夏幸福打造的特色小镇与其产业新城模式是一脉相承的。自2002年起,华夏幸福就被引入固安,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PPP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固安的经济发展。
在产业新城的建造和运营方面,华夏幸福的园区业务主要为园区托管和代建业务。园区土地所有权基本属于地方政府,华夏幸福只是签订园区托管协议,并在托管年限之内完成规划、建设、招商和后期的运作、维护工作。
对于此模式,有分析人士指出,华夏幸福省去其他传统模式下土地前期购置成本,将原本的土地成本用于园区建设,并分享园区成熟后的后期收益。这使得华夏幸福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园区的快速建设和有效的异地复制。
但是,迄今橹梗在产业地产这笔生意上,万科、绿地、碧桂园、绿城,包括最早介入产业地产的华夏幸福,都未能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
基于此,时代地产集团董事会主席岑钊雄在去年年底公布国内首个城市运营4.0“价值城市”模型,并了其产品蓝图――“时代未来小镇”,试图“革”这场命。该模型的核心为价值合伙人,城市各方参与者都可以“共享城市发展红利”,城市“住户”变身为城市“用户”,发展商也变成城市综合运营商。
同时,这家规模仅300亿的房企,宣布未来5年内将从珠三角起步,投资30个“未来小镇”项目,总投资金额约9000亿元。只是,项目落地还未有时间表,“目前我们在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签署了相关合作意向”。岑钊雄在2月举行的年度业绩会上透露。
此外,比较值得关注的还有蓝城集团开发的农庄小镇,在浙江嵊州施家岙起步。蓝城集团执行总裁傅林江曾对媒体表示,蓝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计划在十年内打造100个小镇,实现万亿销售。雄心勃勃的“百镇?万亿”计划,显然再次把“小镇”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在这之后,带着项目到傅林江办公室谈小镇合作的委托方络绎不绝。
这波小镇计划来势汹汹,一瞬间,似乎所有人都站在了风口上。在房企纷纷选择“产城融合”谋求转型之路的当下,房企们巨资投下的“小镇计划”,终将成为城市升级的现实范本,抑或是再创一座空城?
小镇“热”的忧思
“特色小镇强调的发展理念,不能仅仅当成一顶好看的‘帽子’,要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的培育理念、方法和路径,坚决不能违背初衷。”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今年3月的全国特色小镇培训会上如是说。
根据克而瑞的报告,房企扎推打造小镇战略,除了行业利润下滑,寻找新的增长点之外,政策推动是其中因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由于目前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的拿地成本越来越高。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有部分房企打着小镇的旗号,意在变相低价圈地。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也曾在其自媒体号上公开表态,无论是商业地产还是文化旅游地产抑或是产业地产,房地产开发商的转型依然很难从传统的住宅开发理念中走出来,披着小镇的外衣,实际上还是房地产开发的内核。
目前,房企们试水的特色小镇,主要集中于产业新城、文旅小镇、农业小镇、科技型服务小镇几大领域,不过却呈现严重同质化的倾向。
“小镇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关键是明确产业的规划。”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适当挖掘骨干和团队做产品研发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个精致的品牌推销做法,继而实现小镇文化和产业要素的紧密结合。
“国内现有的一些小镇,从街头到街尾几乎都在卖小商品,而且商品类别雷同。”熙定资本CEO王磊在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经过较长时间产业地产的发展,但目前在国内看到的仅为小镇1.0版本。
在支持小镇发展的方向上,各地政府正采取投资、补贴、奖励等方式。“政府无论是引导基金或是鼓励创业,落到当地的是税收、就业、城市名片影响力等,小镇也是如此。”王磊表示。
对于小镇的盈利模式,东方花旗创新与金融机构部总经理方原草建议,应通过更多的方式探索,“例如浙江所做的小镇,多数为政府或者开发商牵头,那么其中就可以和各家机构进行合作,以出让、REITs或者资产证券化的形式退出。”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缺资金是当前特色小镇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制于目质量不佳、缺少商业模式以及政策瓶颈,不少金融机构都对特色小镇感兴趣,却敬而远之。“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这么大的风口来了,我们一单都做不了。”一位基金公司负责人表示。
1、女性创业主体增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女性创业者不断涌现,她们充分发扬勤劳、勇敢、智慧的优良传统,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了由农民和市民向产业经营者的转变。据了解,目前全县有女性创办企业750多家,女个体工商户9200多户;省、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26个。
2、女性创业领域拓宽。随着女性创业者的不断增多,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眼界的日益开阔,女性创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她们不仅在针织服装、美容美发、商业服务等女性创业比较集中的领域长袖善舞,更有很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创业者拓展到机械制造、规模种养殖业、房地产、外贸流通、电子信息等各行各业,创业妇女在更宽、更广的领域中创造社会财富,展现巾帼风采。
3、中青年女性成为创业主力军。在接受调查的创业女性中,30岁以下的占9.1%, 30至40岁的占38.1%,40至50岁的占46.7%,50岁以上的占6.1%。可见,中青年女性创业者群体己逐渐成为女性创业者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4、女性创业带动就业明显。女性创业大多集中在针织服装、美容美发、商业服务、规模种养殖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加之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大力培树各类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和开展巾帼创业就业援助行动,切实为女企业家、女能手搭建用工平台,帮助城乡富余、未就业妇女实现就业,带动妇女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女性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倍增。
1、女性创业总体数量偏小。调查显示,创业者数量上表现明显的“男多女少”特征,全县女性创业者约占全县的25.1%,规模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调查还显示,女性准备创业、想创业、敢创业的人员跟男性相比也相对较少。
2、女性创业做大做强不多。主要表现在被调查的女性创业者多选择比较容易进入行业,所需资金较少,科技含量低。加之思维层次不够,格局低,多采用传统管理和经营模式,产品主要以中低档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强,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发展的潜力不足,难以做大做强。
3、女性创业资金不足。女性创业者在投资创业时比较谨慎,大多初始资金往往来源于个人和家庭的劳动、经营所得的积累,或者通过银行贷款、朋友借支等途径筹措。虽然妇联等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妇女小额贷款”和担保贷款,但资金额度有限,成为制约女性创业的瓶颈。
4、女性创业缺乏项目途径。从调查中看,由于女性与外界的接触面相对不宽,获得信息的渠道少,女性创业不乏有四种途径:靠亲戚朋友带、自己盲目投资或随大流、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推介、相关媒体报道。部分女性虽有创业的愿望,但是由于对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因此无从自我定位,使她们处于一种有想法而无行动或者有行动而无方向的半盲目状态,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性创业的难度。
5、女性创业受传统观念和水平能力束缚。调查显示,在很多家庭中,男劳力外出打工,家庭中老人的照顾,孩子的教育都有妇女承担,使广大妇女缺少创业的基础条件。部分女性对自主创业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保守,满足现状,担心投资不赚钱,害怕失败。女性创业的主动性和客观条件的不足,限制了女性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女性文化程度相对于男性仍然偏低,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很多女性没有创业所需的一技之长和相关创业知识,这些都进一步局限了女性在发展经济中的潜力和作用,阻碍了女性创业发展。
6、女性创业利用政府的扶助资源程度不高。一方面妇联作为直接服务组织,在手资源很少,帮扶力道不够。另一方面,女性在相关信息的搜寻或取得上的渠道较弱,政府也存在着“看大不看小,看外不看内”现象。而且,从政策层面上看,女性无明显优势,创业女性期待政府进一步优化环境,对女性创业者提供政府投资基金或税后减免,给予企业更多高效服务和宽松政策。
1、激发创业动力,以宣传促动创业。注重宣传的多样化,一方面做好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通过编印发放《创业政策汇编》、《女性创业指导手册》等,让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进村入户,人人知晓;另一方面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的宣传,营造知创业、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氛围。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宣传效果,通过拍摄女性创业专题片,组建巾帼创业宣讲团,举办“巾帼建新功”演讲比赛、“巾帼自主品牌评比”、“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城乡妇女增强创业欲望,提振创业信心。
2、培树创业典型,以典型引导创业。大力挖掘创业典型和创业成功事迹,通过评选表彰“十大巾帼创业明星”、“百名创业致富女能手”、举办巾帼创业事迹报告会、在报纸开办“巾帼风采”专栏等,让创业成功者深入
社区(村)现身说法、抓点带面等方式传播创业精神,宣传创业事迹,使妇女走近创业典型,感受创业成果,有榜样可学,有经验可取,激发创业动力,克服畏难思想,从而形成创业的热潮。3、提高创业能力,以培训推动创业。依托县全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牵头妇联、人社、农委、科技、教育等部门联动加强创业培训工作,量质并举,形成“创业普训”长效机制。在创业培训方式上,实现从培训学员到培育市场、从理论培训到创业实训的转变,更好地发挥各级各块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园作用;在创业项目带动上,实施一地一品工作方式,从注重个体帮扶到注重项目带动转变,扩大帮扶工作面。比如,通过举办“网上创业”培训班项目,带动进行“淘宝式创业”,通过举办美容、服饰创业培训,实现一条街联动创业等。
4、完善政策体系,以服务支持创业。进一步发挥县全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县巾帼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作用。落实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时,向女性创业者予以适当倾斜。推动增加妇女小贷担保基金,配套增发妇女小贷额度,放大女性创业专项资金扶持效应。建立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和城乡创业担保贷款互通机制,做到创业贷款手续办理“零距离”,创业扶持政策享受“零障碍”。同时积极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场地困难,加快创业项目库建设,做好创业项目推介工作,最大程度的满足创业者对于创业项目的需求。通过指导中心专家志愿服务团为有创业意愿人员和已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用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探索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办法和经验,用更好的服务帮助创业者创业,促进其发展。
5、加强部门协调,以合力引领创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政策的最终落实都可能涉及好几个部门,县妇联要加强对相关政策深度研究,把握态势,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整合各部门力量,发挥政策载体引导撬动作用,顺势而为,以政府部门的合力来引领创业。最大程度的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内容,最大限度的减少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