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中级工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控车床 中级工 考证通过率 对策
国家数控技术类相关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训操作考试两部分。考生必须在这两个模块的考试中都合格才算通过鉴定考试,符合领取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在准备实训操作考试时,大部分考生针对现有题库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达到考试要求。由于该部分考试通过率一般比较高,所以笔者对此不再详细讨论。
目前,各鉴定机构多采用无纸化网上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大多数学校将现有的复习资料、题目整理成册,发给学生,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复习,应对理论考试。随着行业的发展,理论考试题目的难度不断加大,并且定期更改题库内容。考生按原有的复习方式进行学习已经不能适应题库的新变化。在每次更新题库内容后的初次考试中,都会出现较大面积通过率低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结合考试大纲的内容,进行以下探讨。
一、题库更新后初次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跟不上考试题库内容更新的速度。当前大多数学校数控车床类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人社部指导教材。其中的内容基本能满足学生实训操作的要求,但不符合经常变换的理论试题考核要求。例如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广数GSK980TD车床数控系统》因对实训操作的指导性强,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单一地使用这类教材已不能满足数控车中级考证理论部分的考核要求。在最新的广州市技能鉴定数控车床中级证题库中,不单对机械加工基础知识提出考核要求,还对电工电子技术、液压和气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考核要求,这部分内容占约20%的比例。考核的知识内容范围越来越广,一两本专业书籍是难以应对考试的。正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与考试的内容不完全匹配,降低了通过率。
2.教学方式方法
(1)依赖题库。在题库更新之前,教师的教学过度依赖原有考试题库,收窄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2)教学观念落后。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方法死板,不会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教师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别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3)缺乏系统教育。个别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没形成良好的对接关系,电类课程无法与机械加工类课程接轨形成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致使学生在理论考试中无法正确完成数控车床这一科目以外的试题。
3.学生
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学习特点是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在学习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计划不合理甚至缺失等。学生课后的学习时间往往也得不到很好的规划,学习内容缺乏合理安排,使他们无法信心百倍地应对理论考试。
二、提高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通过率的对策研究
数控车床中级工证书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试通过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1.分析职业资格标准
任课教师应分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真研读数控车床中级工要求,从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从图样分析到工艺制定,从程序编制到加工操作,从机床操作到简单维护,教师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如何将技能点和知识点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学习项目或学习任务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还要把握好资格标准,以其为根据,开展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实施,以应对理论考试题库的更新,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会同专业骨干教师,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把握专业知识动态,运用“行动导向”的理念,重新设计出体现理论与操作一体化的《数控车床中级工证考试辅导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其次,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各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设计出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具体学习任务名称见表1内容。
表1 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辅导学习任务名称列表
序号 学习任务名称 主要功能
学习任务1 光轴零件的车削加工 数控车床认识
学习任务2 阶梯轴零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3 沟槽轴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4 螺纹轴零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5 圆弧曲面结构轴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6 轴套零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7 综合件的车削加工 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
在教学实施内容的设计方面,可参照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辅导课程第2个学习任务的授课内容。
学习任务2 阶梯轴零件的车削加工
(1)学习目标:
能读懂技术图样和信息源,编制加工工艺;
应用G00、G01、G90以及M、F、S、T等指令代码编写出合理加工程序;
能使用机床自身刀具路径模拟功能,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能正确选择、安装刀具;
能在数控车床上设置工作零偏;
能在程序运行中进行单段模式与自动模式的切换;
操作数控车床,加工出图样要求的零件;
根据检测结果,填写质量报告单,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能修正加工工艺过程;
编写小组工作过程的总结报告。
(2)学习内容:
零件图样分析;
工量夹具的确定;
加工流程确定;
技术文件的填写(零件图工艺信息分析卡、程序清单、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卡);
数控程序结构认识(程序结构三部分);
G00、G01、G90功能以及M功能指令;
加工程序编写(M、F、S、T代码);
在机床上进行刀具路径模拟,检验程序;
在机床上的程序编辑(程序号检索、字的插入、修改、删除等);
程序录入与调试;
工件零偏的设置(试切对刀、单步进给控制、MDI模式、G50);
零件加工(单段、自动运行模式);
质量检验与反馈。
3.师生制订教学计划
合理的学科教学计划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制订和实施的。教师在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辅导课程开始之初,便要公布本门课程教学计划的初稿,并主导计划的讨论、调整,最终师生共同商量定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完成个人的体现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段、学习地点的学科学习计划。学生因参与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又制订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十分清楚学习任务的重点,这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4.解决学习中的关键问题
要高效地进行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辅导,提高证书通过率,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交叉科学知识复习问题。目前理论考核的内容不单针对数控车床操作的知识,还对电工电子、液压气压、钳工工艺等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考核。任课教师需要联合相关学科教师,尽量结合数控车床工种相关知识,编撰出该类知识的复习资料,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复习资料缺乏的问题。
(2)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职业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而动手能力较强,教师若能将考试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实训操作过程进行讲解,则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手工编程的指令知识、工件装夹过程所涉及的“六点定位”等相关知识,必须结合实训操作,才能方便学生理解。
(3)解决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问题。针对班级中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进行知识的统一讲解,而对于个别因基础较弱无法在课堂上完全掌握知识的学生,教师需要再进行集中辅导,直到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为止。
5.定期进行模拟测试
在制订了合理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在教学实施的后期,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定期的理论知识网上模拟测试。在测试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考试时间的把控、考试答题习惯、考试读题细致程度、无纸化网上考试环境的适应、考试“失分重灾区”等问题,都会在多次模拟考试中出现,在每一次模拟考总结之后得到改进。并且通过模拟考试,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由此调整教学进度或教学策略,决定模拟测试的频率。这也可作为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的依据。
三、小结
我们针对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中理论考试通过率低的现象进行分析,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发,从考试题库动态变化的角度进行考虑,设计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内容,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解决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定期进行模拟考试训练,使学生轻松应对理论无纸化考试,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2013年6月,笔者所任教的11数控高职3班24名学生报考数控车床中级工证书考试,最终全部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1]刘安民,孔宪华.基于数控车加工仿真考试中的操作技巧[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3).
[2]何平.网上考试方式在数控技能鉴定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3]陈海丽.中职数控专业考试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1(5).
[4]程豪华.论数控加工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J].职业,2013(33).
[5]程豪华.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农电工学历教育 素质 效果
近年来,为不断提高河南省农电工队伍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从2012年开始对全省基层农电工进行了两期的全职培训,目前有194名员工完成了中专及中级工在职学历教育。对我省基层农电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做了有益的尝试,加强了我省农电队伍学历教育的全面提升,为公司各岗位和专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农电体制改革完成后,农电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近年来,由于繁重的农网改造任务,很少花时间对基层农电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实际操作的规范性较差,以至在工作中一些农电工专业知识薄弱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安全思想放松、不按规程办事及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给单位及个人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危害,加强对农电工的学习与培训刻不容缓。
为使学历教育培训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心针对全省农电工学历教育的严重不足,专业知识的严重缺陷,培训中心设立了农网配电与营业这个针对农电的专业。农网配电营业工,包含装表接电、抄核收、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三个内容。各公司选派了两批学员,脱产学习为时一年,他们与在校生一样住宿学习,一切从零开始,切切实实做学问,勤勤奋奋苦练功。一天八节课,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一年下来共有十八门课程,课业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学员们知道自己的基础差,自动牺牲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实操基地,教室课堂都能看到他们忙碌学习的身影。
ND-5班的一位学员来自汝阳的一个小县城,高中毕业的他硬是自学成为一名基层的农电工。为了学到专业老师的正规指导,一年来没请过一天假,没缺过一次课,勤奋刻苦,努力钻研,不放过一个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使他在班级中脱颖而出为使学员学习技能和工作技能得到提升,为各单位输送一批技能素质过硬、工作规范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安排了最有经验的老师授课,老师们上课认真,细致缜密,知识面极宽,学员从知识的点到面,从装表接电到抄表核算,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清晰明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针对农村电费的计算方式就给学员讲解多种计算方法,使抄表数字精确的小数点的四位数,学员受益匪浅。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是农电学员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员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极其广泛。输电专业的老师们从备课,搜集资料,实操的安排,工具的准备,一样样精准细心,毫不马虎。还有老师从课堂教学的由浅入深到实操现场的登杆示范规范作业,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讲授一个个原理,这样不但便于理解而且也易于学员留下深刻的形象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交互式授课,老师和学员之间充分进行交流,边讲边提问题,不断地鼓励学员多动脑筋、多提问题,根据大多数学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让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地联想到已有过的工作实际经验,把实践和理论不相符或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利用较短的时间解答出来,使主动提问和被动听课的学生都能加深理解,起到带动学习的作用,老师也可以通过不断总结学员提问,找出学员中带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讲解的重点部分。使学员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学员们由衷感叹规范技能培训太重要了,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少出事故,减少损失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在教育管理上,创新管理必须注重实效。培养和树立学员的自主观念和意识,开发学员自身管理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在学员管理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学员自我管理的潜能,让他们在管理上唱主角、展才华。具体方法是:一要选好班级班干部,充分发挥优秀学员的骨干带头作用。二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员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更新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增强管理效果。
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单位,尤其是这些学员在基层工作中面对的服务人群多,事务较繁杂,工作压力大,而我们的培训多是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为此,我积极探索、立足实际,采取宽严相济的人性化管理。本着对送培单位和学员负责的态度,坚持原则,大胆管理;突出“严”字,做到从严管理,这是搞好培训学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但在坚持制度管理过程中我还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性化管理寓于制度管理之中,以人性管理之柔弥补制度管理的刚性之不足,实现管理的最佳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农电学员在相应岗位上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时也存在骄傲自满的现象,老师们利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规范的实操技能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员心服口服,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实训教学灵活多样,针对农电工基层的实际工作内容,加强他们学习的实用性指导,使得学员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不管是在理论考试中的“纸上谈兵”还是现场实操中的“校场比武”,无论是在抄核收的电脑流程操作、表单打印,还是在能表安装、杆上作业环节中,学员均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标准作业、规范实训。学员对教学效果非常满意,获得了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职业成长规律 “五步递进、工学结合” 厂中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08-03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创新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的合格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厂中校”建设为依托,构建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厂中校”建设、运行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13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申报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获得成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特色高校项目建设的契机,在进行充分的企业岗位调研的前提下,加强与发、供、用电企业、电力建设单位和相关行业自备电厂及大型电气设备生产厂家等企业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为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探索和实践基于电力一线员工职业成长规律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员”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步,学生通过在校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在校内“校中厂”―― 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专业技能实训,达到电气初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二步,将电气中级工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在校外“厂中校”―― 广西麻石水利发电厂企业教育教学区工学交替,在企业现场一线技术员工的指导下,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达到中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三步,在大学二年级的暑期和三年级的上学期期间,到相应的电力行业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经过多岗位多工种的轮换作业,达到电气高级工的水平;第四步,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签订就为协议后,到用人单位“准就业”实习,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培养服务企业的责任感,专业岗位技能精益求精,基本达到技师的职业能力;第五步,在毕业后,学生经过几年的生产岗位工作历练,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实现达到技术员的工作能力的总体目标。
二、“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地进行,特色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
1.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为:“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电气检修试验工”和“继电保护工”。通过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为:电气运行、电气一次设备安装、电气二次设备安装、电气一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维护和变电站电气维护7个行动领域。
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结合调查分析得出的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确定“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二次回路技术”等10门课程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见表1。
表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表
工作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电力系统
运行值班员 倒闸操作
变电站巡视检查 电气运行 电气运行技术
电气检修
试验工
开关设备检修与试验
变压器检修与试验
其他变电设备检修与试验
电气设备缺陷处理与更换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
电气二次设备安装
电气一次设备检修
电气一次设备试验
电气一次设备维护
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
变压器检修
电机运行维护与检修技术
电气设备实用试验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继电保护工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维护
二次回路安装与排故 电气二次设备测试
电气二次设备维护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与维护
二次回路技术
顶岗实习
2.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开发,对本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按简单到复杂分成若干个任务。教师按职业能力的需求,由认识到操作,由实物到图纸,由图纸到配置、装接、整定,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划分项目课程教学单元。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一目标,以技术实践知识为明线,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暗线,强调学生主体功能,强调师生互动、情境支撑的教学方法。
共完成了核心专业课程“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机运行与维护与检修技术”、“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五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3.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专业能力训练等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建设完善共享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带动整个专业群的资源库建设。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群现有的3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基础,加强与行业内设备生产企业、电力企业的合作,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广泛调研,与来自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扩建和完善“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等4个实训室;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实训中心、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实训中心和电工电机基础技术实训中心,主要构架及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如表2所示。
表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架构
实训中心名称 所辖实训室名称 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
实训中心 变配电技术实训室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室
高压试验实训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工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
实训中心 继电保护实训室
二次部分实训室
二次回路排故实训室 继电保护工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 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 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
智能电网技术实训室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电工电机基础技术
实训中心 电工基础实训室 电气维修工
(三)“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切入点是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探索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可操作性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学校、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专业教学实施、实训设备功能开发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双元一体、校企共建”的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办学活力,共同完成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厂中校”校外基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2011年,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2013年,电力工程系成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推进并深化了学院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研究和实践电力高职院校与电力企业通过在生产一线共建“厂中校”,探索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破解行业企业与电力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将尽可能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通过“搭建平台,深度融合;校企共管,交替培养;校企共育,无缝对接”等模式,协助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指导委员会企业也希望能通过学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便利。
2.与大型电力企业合作共建创办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学院分别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麻石水电厂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创办了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
学院与企业共建的“教育教学区”以企业原厂办子弟学校为基础设施条件,由企业提供相对独立的教学、生活区域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所。学院相继投入建设运行资金达256.92万元。目前学院的“厂中校”共有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30391平方米(其中麻石水电厂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7441平方米、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2950平方米),教室264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300平方米,风雨操场2643平方米。学院平均每学期可安排2000人次以上学生到“厂中校”学习,目前基本实现了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全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由学院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3.“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成效。具体如下:
(1)“厂中校”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企业一线岗位技能相关的“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和“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教学改革。学生先在虚拟电厂(或虚拟变电站)――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变配电技术实训室和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室等“校中厂”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掌握了初步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达到了电气初级工的技能要求。紧接着安排学生到广西麻石水力发电厂实习基地“厂中校”的真实工作岗位跟班学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具体流程和职业素质有更深刻的体验,更扎实地领会岗位技术技能,达到电气中级工的技术水平。
(2)“厂中校”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利用电力行业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所和闲置设备资源,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不可能购置动辄需要数千万元的昂贵电力实训设备,有利于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虚拟仿真情境下进行实习实训外,无法经常性地接触到电力行业企业大型设备进行实习实训的困境,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实训的普遍性难题。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解决电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在目前企业待遇优厚的条件下,大都不愿意离开企业到电力类高职院校作“兼职教师”的难题,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同时,学院教师也在“厂中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与技改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办学,相互服务,校企共赢”办学模式。
(四)顶岗实习与准就业实习
生产实习分为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实习,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综合学习环节,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等二次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情况,深入学习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处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后进行,实习地点为校外实习基地或已签订就业协议单位以及学生自主联系与专业学习相对应的企业岗位,开展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锻炼。
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以学习为主,学生到学院的实习基地广西电网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有限公司等电力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主要通过进入生产现场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实地进行指导,以完成企业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的,重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岗位实习,理论联系实践,校正并提升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重点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开展现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运行维护工作,能按规程进行各类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现场安装、调试和维修等工作,同时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养成勤恳、严谨、细致、不断进取的良好职业习惯,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通过该阶段的实习,学生达到电气高级工的知识技能要求。
每年的年底,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以进入准就业岗位实习为主,明确就业岗位,并根据就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和拓展,熟悉相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胜任岗位的各种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基本达到了电气技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最终顺利就业。
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由系部与生产实习单位共同管理,采用校外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采取过程考核(校外指导教师主持)与总结性考核(学校专任教师主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定课程成绩。学生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院、系部和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按规定联系学校指导老师,完成实习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取得企业指导老师及企业鉴定成绩,按期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按实习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评定该门课程成绩。
三、结语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特色高校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序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按照电气职业成长的规律和电气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稳步进行“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加强顶岗实习、准就业实习的管理,构建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加强与就业单位的互动联系,持续跟踪关注近三年毕业生在企业的岗位成长历程,重视企业技术主管的信息反馈,并据此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成效,为“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内涵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
《电工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各种仪器仪表、电钳工工具对一些机电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还要能理解一般电路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掌握典型控制电路的基本接线操作技能,以解决机电设备中的实际控制问题。因此,对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本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制定符合教学需求、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由于现在的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基础都较差,又懒于思维,缺乏自控力,如果完全按照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势必出现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或掌握。因此可以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必需、够用”的原则,并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出发,制订既适应市场需求又考虑学生现状的新的教学大纲,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广度进行调整,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要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办学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兼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中,除了正常使用的电工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辅助教学以外,还要在实验室锻炼学生使用各种诸如电流表、电压表、数字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等仪表,使其学会用这些仪表测量电流、电压等数值。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完电机的原理之后,可通过让学生反复拆装电机,以达到熟悉电机的组成结构、理解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比较出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的异同。
以电机拖动为例:电机拖动是《电工技术》的核心部分,也是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考内容,学好电机拖动对将来从事工厂电气控制工作至关重要,而电路图则是接线操作的理论基础。
1、识记电路图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和前提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是基础,看图、识图是必备的职业能力,也就是在保证电路图识读准确、记忆准确的前提下才能连接正确。为此,在理论课上,在讲完图形符号和每一个电路图的组成、原理、特点、应用之外,还要安排时间对职能符号和电路图进行强化记忆。先让学生反复识读符号和电路图,讲清符号的含义和典型电路图的构成与作用;再按照书上的图画几遍,并严格按规范和标准要求画出;最后再要求学生合上书后,默画电路图和符号,将学生默画的电路图分发下去,让学生互换批阅,并要求不仅要圈红错误之处,还要加注错误原因。对于电路图中存在的短路、断路要多扣分值,以示意其记住;而且要把学生在小考试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黑板上一一展现,先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并指明原因,教师最后作以讲评。依此方法,反复几次,学生就把电路图和符号记忆深刻了。 转贴于
2、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记忆电路图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每次课都要让学生熟悉各种低压电器,不仅是它的外型、内部的构造,更是它的工作原理、特点,包括应用场合。
首先要区分每种低压电器的主触点、辅助触点及常开、常闭触点,然后进行电器元气件的固定和接线演示,对于重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强调。比如:要先接主电路,再接控制电路,不要主、辅电路一起接,以避免出错。电路是回路,每个电器元件都有进、出接点(触点),不能只接进端、不接出端。再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接线,不得出现反圈、漏铜和不牢固等现象。布线要整齐、美观、紧压板面,如果存在多条线并行,则将其捋成一股固定在板面上,且依照电路图顺序进行接线。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数字万用表或电笔检查自己的电路。教师要始终跟踪指导,最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导。经过3-4次课的实操训练,每个学生都会有一定的提高。对于技能较差的学生,可采取一带一的传帮带的方法,最终同样按统一标准要求他们达到目标。
三、在教学中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由于电机拖动和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又能体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接线。电机拖动部分尽管是低压电路,但电压也达到了380V,而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是36V,因此,安全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个班级拥有四五十人,作为教师,责任重大。
为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让人人都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时时都有安全意识,并互相监督、提醒。
实训时要先关掉总电闸,再统一关掉实训台总电源。学生接线完成,由教师先行用电笔或万用表检查无误,方可接通电源,确保实践教学的安全。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将教学的理论部分做成课件,并穿插一些工厂的电气控制录像,将实训部分用投影投向大屏幕,各种电路图、电器元气件、教师对电路图的分析和实际接线过程以及最后的电机运转都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对于相近的电路图,可采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用以比较异同点,这样教学会更加透彻,思路会更加明晰。
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加以直观的演示、放大的投影,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在同一教室,上完投影课,即可动手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训课的无缝对接。
五、建立仿真的实训教学基地
教学设备是否先进、完善,不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体现。在教学中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就必须建立仿真的教学实训基地。只有教学设备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才能培养出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工人。
学校购置的教学仪器设备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要求教学实训台同时具备实训和考核一体化的综合功能。只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才有可能具有一流的教学。
关键词:乐趣培养; 教学方法; “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15-001
随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电气技术也迅猛发展,而电气技术的发展使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对专业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笔者总结了多年电工电子技能教学经验,根据电工电子技能课程特点,讲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乐趣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之母。中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薄弱,因此,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易产生抗拒、畏难的情绪。有很多人由于其在初中的学习成绩差,渐渐产生了自卑感,甘居人后。尤其是有的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思想,对专业没了兴趣。所以在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同时,必须保持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实践、多探索,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学习技能必须先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意去做,只要对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产生了浓厚的乐趣,才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和参加训练。电工电子专业都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学生一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很自然地会产生兴趣,教师就应该引导这种兴趣,并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法让学生保持、发展这种兴趣。有一次,在日光灯电路安装的练习过程中,一名男生进行通电试验时,灯管出现两头发红,中间不亮的情况。于是,笔者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先用疑问式的方法问他们在家是否也遇到这种现象。学生都说有,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现这种情况。就此,笔者把器中的小电容去掉,日光灯又亮起来了,学生们高兴极了。从此之后,学生学习技能课热情高涨,还有些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电工兴趣小组。
多媒体教学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倾向于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具体,通过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的展现,理论知识不再抽象难懂,且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教学时间。最主要的是多媒体教学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 改革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所谓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是为了实际工作服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它的形成是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的反复练习来实现。根据电工电子专业教学目标,学生要在2年或3年内掌握技能和达到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需要通过技能教学来完成。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电工电子技能训练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导致技能训练和理论互相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确切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显著。为此,笔者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元器件的识别方法时,笔者将课堂搬到了实训室。尽管电阻、电容、电感都是最常用、最普通的电子元件,但对于没见过、没用过这些器件的学生们来讲,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想象出真正的元器件是怎样的。而把这些内容放到实验室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识别,并动手用仪表进行测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控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表的使用方法。又如,在电机控制中电动机按钮连锁控制正反转电路,其工作原理分析难度较大,但在实训室中教学,让学生先看老师演示效果,然后参与动手操作练习训练,学生便很快掌握了其工作原理。把理论知识自然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中,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双师型”教师